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苹果醋的感官评价表

苹果醋的感官评价表

苹果醋的感官评价表

苹果醋饮品的感官评价表

除此之外对于以上产品还有何建议或意见,请详细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你最喜欢的产品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

评分标准

分数

评分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观感(30分)

苹果醋呈金黄色或浅黄色透亮清澈,摇晃起泡不易破并持续时间长,状态均匀一致。

21-30

苹果醋色泽偏深或偏淡,摇晃起泡但持续时

间短。液体状态不均匀。

11-20

苹果醋色泽不均匀有杂色,摇晃起泡少。有肉眼可见较大的颗粒物悬浮,并伴有沉淀 10分以下 气味(20分)

苹果醋具有明显的苹果香气,无异味,香气

浓郁,持续时间内长

14-20 苹果醋有苹果香气但气味淡且持续时间短

6-13 苹果醋基本闻不到苹果香气,且有异味 6分以下 口感(40分)

苹果醋酸甜适宜,有明显果香,味道丰富,

回味绵长。

29-40 苹果醋偏甜或偏酸,滋味润滑,口感柔和 16-28 苹果醋有杂味,回味偏苦、涩,果香不明显,

平淡

15分以下 悬浮物(10分)

有一定的悬浮物,但颗粒很小,几乎看不见

久置后会有沉淀产生。 7-10 有一定的悬浮物。颗粒偏大。

3-6 悬浮物颗粒很大,并有肉眼可见杂质

3分以下

104033207食品感官评价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食品感官评价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姓名: 管仲 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班级: 食安102班 学号: 104033207 指导教师: 叶强职称: 教授 2013年12月20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食品感官评价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感官评价的定义进行阐述,并指明感官评价在新产品中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前进,举例说明了当前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感官评价的应用。最后结合社会现状,指明了未来感官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食品,感官评价,新产品,重要性,应用 正文 1 食品感官评价的定义 食品感官评价是指运用感官的感觉(气、味、触、温度、疼痛等)对食品进行评价和判断,并且通过科学、准确的分析方法的应用,使获得的结果具有再现性和统计学特性。在国家有关标准中,将感官评价(或感官分析)定义为“用感觉器官检查产品的感官特性”。 2 食品感官评价指标体系各程序及方法 2.1 食品的分类 因不同类型的食品的感官特性不同, 设置感官评价指标时应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例如: 一般将加工食品分为22 大类。其中, 按加工食品原料来源划分的 10 大类: 谷物制品类、豆类制品类、薯类制品类、水果制品类、蔬菜制品类、肉制品类、蛋制品类、乳制品类、水产制品类、蜂产品; 按加工食品性质划分的9 大类: 食用淀粉及淀粉制品类、食用油脂类、食糖类、糖果、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类、饮料类、酒类、冷冻饮品类、调味品类、特殊膳食用食品类; 按加工食品加工工艺划分的两大类: 罐藏食品类、发酵制品类。以上不包含的加工食品, 则为其它加工食品类。此外, 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中类和小类,具体分类方法可参考 GB/T 15091- 1994 以及即将颁布的《加工食品基本术语和分类》国家标准。 2.2 选择和确定该类食品的特征感官特性 任何一种食品的感官品质特征是由多个感官指标来界定的。设置产品的感官指标主要涉及特性、特征、描述词(术语)、强度等。在特征———定性方面,感官特性的选择和相应的特性定义应该与产品的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联系起来, 从而使制定的产品感官指标与理化指标相互关联, 并能互相解释和补充。可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比较权威的研究结果。尽量对每一种特性进行定义, 建立参照, 举例。如美国材料与测试学会(ASTM) 标准 E1627- 94 食用油脂感官评价标准指南中的附录内容。在强度—定量方面, 则需按一定的尺度确定产品所具有的感官特性的程度。以绿茶为例, 对需要选择和定义的感官特性,可参考绿茶国家标准 GB/T 14456- 1993。该标准规定了珍眉、珠茶、雨茶、贡熙、风眉、茶片、烘青花茶坯、沱茶、长炒青、圆炒青、烘青、晒青等不同品种绿茶的感官品质特征要求。从外形( 包括条索、整碎、色泽、净度) 和内质( 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 等方面的感官特性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绿茶感官品质加以限定。需要注意的是, 一种食品的大部分( 甚至所有的)感官特性会发生重叠。只有分析并确定了某类食品的感官品质特征后, 才能具体确定感官指标中应规定的感官特性。 2.3 选择感官特性描述词或术语 在感官评价中, 确定食品的感官特性后, 必须选择或建立一些相关术语或描述词加以描述, 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1) 现有标准或其它权威文献中, 对该类食品的感官特性有相关术语和描

食品感官评定知识概括

食品感官评定知识概括 一、名词解释 1、风味:指食品在嘴里经由化学感官所感觉到的一种复合现象,它不包括外观 和质构;作为食品的一种属性,可定义为食物刺激味觉或嗅觉受体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 2、气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入鼻腔时,能被嗅觉系统所识别的味道。 3、交叉—适应:也称感觉疲劳,感觉疲劳发生在器官的末端神经、感受中心的 神经和大脑的中枢神经上,感觉疲劳的结构是感官对刺激感受的灵敏度急剧下降;灵敏性逐渐下降,随刺激时间的延长甚至达到忽略这种气味存在的程度。 4、协同:由于一种物质的存在而增强了对两种物质混合强度的感知,这样使得 对混合物的感觉要比每种组分的感觉总和更为强烈。 5、组群效应:一个好的样品在一组劣质产品中会降低它的等级,反之亦然。 6、对比效应:在评价劣质样品前,先呈送优质样品会导致劣质产品的等级降低 (与单位评定相比),相反情况也成立,优质样品呈送在劣质样品之后,它的等级将会被划分得更高。 7、极限阈值:指刺激水平远远高于感官所能感受的刺激水平,或是物理刺激强 度增加而反应没有进一步增加所涉及到的区域,通常也称为最大阈值。在这个水平上,感官已感受不到强度的增加,且有痛苦的感觉。 8、质地剖面方法:这是一种感官分析方法,它根据食品的机械、几何、脂肪和 水分特征,每个特征表现的程度以及从咬第一口到咀嚼完成的全过程中感官属性表现的顺序情况,对食品的综合质地进行分析。 9、快感标度:在接受性检验中有一个概念叫快感标度,也就是已知的对样品喜 爱程度的标度。 10、适应性:是由于持续地接受相同或类似物的刺激而对所给刺激物感觉的减少 或改变。(在感官评定中,此因素会导致感官阈值和强度等级的变化,是必须要避免的因素) 11、属性差异试验:是指检验一种样品与另一种样品或其他几种样品间某种属性 之间的差异。(两样品间属性差异试验可根据两样品的特性强度的差异大小来判断)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黄山毛峰茶

——黄山毛峰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茶叶品名:黄山毛峰茶茶样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茶样标准:GB/T 19460-2008“地理标志产品 黄山毛峰茶”茶叶简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古名扬天下的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常年云雾弥漫,山峰隐于云间,恍若岛屿重叠;古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岩峰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温泉水质透明无瑕,味道甘美清冽,常年温度在42℃左右。黄山毛峰茶的故乡就在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树终日沐浴在云蒸霞蔚之中。特级毛峰从采摘到精制,功夫极精。其特点是:外形秀美,每片长约半寸,芽叶肥壮匀齐,细扁稍卷曲,白毫多而显露,尖芽紧偎叶中,形似雀舌,色泽油润光亮,绿中泛微黄。冲泡时雾气结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似兰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谓“清秀脱俗,茶中仙子”。开汤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若惠兰之香,且冲泡后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审评方法及程序:参照相关标准并结合黄山毛峰茶品质特点确立审评方法。即先干评外形,主要评定干茶形状和色泽两项因子。其次,进行湿评,用沸水将评茶杯碗烫热,随即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 评茶杯中,迅速注满热水(水温80℃左右),并立即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4 min后,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的顺序评定内质,湿评重点因子为香气和滋味。最后将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审评用具:审评杯、审评碗、审评盘、叶底盘、天平、茶匙、汤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室编者按:本栏目依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培训部创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作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于2008年开始筹建,已配有气相色谱(GC-2010)、液相色谱(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UV-2550)、烘箱、分析天平等一系列实验设备、器材,已经能够进行感官审评实验及部分理化成份分析。 评茶实验室

食品感官评定

4种基本味道:甜、酸、苦、咸 五种基本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感觉是由感官产生的,具有如下属性: 人的感觉可以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感官是感觉事物的必要条件; 人的感觉不只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也反映人体自身活动和舒适情况; 感觉虽然是低级的反映形式,但它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的基础和前提; 感觉的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感官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①对周围的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 ②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③只有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感官产生作用; ④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官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觉灵敏度下降; ⑤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很大的影响; ⑥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 感觉阈值: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既有绝对感觉阈值,又有差别敏感阈值。 食品感官的基本规律:适应现象、对比现象、协同效应和掩蔽现象、变调现象 影响味觉的因素: 呈味物质的水溶性、介质、温度、不同味道本身的感受时间不同、身体状况 嗅觉的生理特点: (1)嗅觉对气味的适应性 嗅觉适应会产生3种反应: ①从施加刺激到嗅觉疲劳,嗅感减弱到消失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②在产生嗅觉疲劳的过程中,嗅味阈逐渐增加; ③嗅觉对某种刺激产生疲劳后,嗅感灵敏度再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2)嗅味的相互影响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味混合到一起时,可能产生下列结果: 气味混合后,某些主要气味特征受到压制或消失,从而无法辨认混合前的气味; 产生中和作用; 混合中某种气味被压制而其他的气味特征保持不变,即失掉了某种气味; 混合后原来的气味特征彻底改变,形成一种新的气味; 混合后保留部分原来的气味特性,同时又产生一种或者几种新的气味。 (3)不愉快气味的掩盖 各种气味之间存在掩蔽现象。 (4)嗅觉的敏感性 人的嗅觉相当敏锐,可感觉到一些浓度很低的嗅感物质,这点超过化学分析中仪器方法测量的灵敏度。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 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食品感官评定重点

Friedman 检验 ⅰ先用下式求出统计量F: 则F值为: ⅱ查Friedman检验表找临界值,若计算出的F值大于或等于表中对应的P、J、α的临界值,则有显著差异。 ⅲ而当样品数P大于5或者评 定员数J较大, 超出Friedman检验表的范围时, F值近似服从自 由度为P-1的χ2的值(附表2)。 ⅳ当两种样品排序相 同, F 需矫正为F′: 令n1、n2、… nk为第1,2,…k 个评定员评定结果中出现相同秩次的样品数,若没有相同秩次,nk=1,则: E=(n13-n1)+(n23-n2)+…+(nk3-nk) 本例中出现相同秩次的样品数有: n2 =2,n3=3 所以: 又F=10.25,求得 F′=11.17 查表得出在1%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0.20,可以判定在1%显著水平下,样品之间有显著差异。

绪论 一、食品感官评定的概念 是指利用人的内外感觉器官(眼、耳、口(包括唇、牙和舌头)、鼻、手)和一定的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食品的感官质量特性进行检验与评价。 二、食品感官评定包含两方面内容 (1)以人的感官测定物品的特性。分析型(感官评定):对食品固有质量特性(色、香、味、形、质)的分析称为分析型感官评定。(这些特性是食品本身所固有的,与人的主观变化无关,故不受人的主观影响。)(2)以物品的特性来获知人的特性或感受。嗜好型:对食品感官质量特性的分析。它以食品为工具,来测定人的感官特性。 它受人的感知程度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如食品的色泽是否赏心悦目,香气是否诱人,滋味是否可口,形状是否美观,质构是否良好等都依赖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综合感觉。 三、食品感官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关系 (1)食品的感官分析不能单纯地代替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检测。 (2)分析型感官评定,理论上有可能被理化分析(仪器)取代,但短时间内取代不了。 (3)嗜好型感官评定是人的主观判断,用理化方法代替感官评定是不可能的。 第一章食品感官质量特性 食品的感官质量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食品的色泽 2、食品的香气 3、食品的滋味 4、食品的形状和质构 5、食品的风味 食品颜色是评价食品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首要因素。食品的颜色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购买欲望。(食品呈现的色泽主要来源于食品中固有的天然色素和人工调色) 1、颜色的分类: 无彩色系列:指黑、白色和由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而产生的灰色; 彩色系列:指无彩色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 2、颜色的基本特性(三点为颜色的三个属性) 1)色调:指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视觉上的表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 2) 亮度:颜色的明暗程度。3)色饱和度:指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即某种颜色色调的显著程度。4)颜色对人的心理、生理作用非常显著 红色为主的食品使人感到味道浓厚,有愉快感;黄色食品给人清香、酥脆的感觉;绿色给人明媚、鲜活、清凉和自然的感觉;淡绿和葱绿能突出食品(蔬菜)的新鲜感;白色则给人以质洁、嫩、清香之感。 5)食品中的色素 (1)天然色素 植物色素: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动物色素:血红素;微生物色素:红曲素天然色素化学稳定性差。 (2)人工调色 脱色剂:利用还原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进行漂白,还具有防腐功能。 发色剂:将食品的色泽显示出来。如利用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使肉制品发色。着色剂:利用天然或合成色素给食品上色。(此外,食品的褐变也是食品带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香气 6、香气是评价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食品的香气是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的综合反映。食品中香味物质含量极微,大约含0.001-1g/kg。香味物质的气味与其化学结构有着极复杂的关系。食品香气的强度与食品的成熟度也有关。 食品的滋味 1)甜味:甜味的高低称为甜度,一般以蔗糖为标准,其他糖和甜味剂与蔗糖比较,定出相对甜度。2)酸味:凡在唾液中能解离出H+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 3)苦味:典型的苦味物质是生物碱;一些电解质,一些氨基酸等也有苦味。 4)咸味:只有氯化钠才产生纯咸味,其他盐带有碱味或苦味。 除此之外,食品还有鲜味、涩味、辣味等。 7、形状和结构 食品的形状:外形、表面纹理或图案。 食品的质构:指食品的质地和组织结构。包括食品的机械特性和流变特性。具体有: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弹性等。(如饼干要求脆性大,面条要求有弹性,口香糖要求黏性好,东坡肉) 8、声音:声音产生在食品的咀嚼过程。 感官评定时咀嚼产生的声音有助于判断食品的质量(是否受潮、疲软),并促使评定员形成饱满的感官印象。 第二章感觉基础 第一节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个别感官的刺激效应,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属性的反应。 感觉敏感性(sensitivity)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识别和分辨的能力。感觉敏感性因人而异,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表1茶叶评分表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叶底×1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红茶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花杂为下。红碎茶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日照绿茶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龙井茶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铁观音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碧螺春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普洱茶的叶底:普洱熟茶叶底红褐均匀;普洱生茶叶底肥厚黄绿。 黄山毛峰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白毫银针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全套感官相关标准

感官检验和评价相关标准导论及总则 GBT 10220-2012 感官分析方法学总论 GBT 10221-2012 感官分析术语 GBT 13868-2009 感官分析建立感官分析实验室的一般导则 GBT 21172-2007 感官分析食品颜色评价的总则和检验方法 GBT 25006-2010 感官分析包装材料引起食品风味改变的评价方法 GBT 29604-2013 感官分析建立感官特性参比样的一般导则 GBT 29605-2013 感官分析食品感官质量控制导则 方法标准 GBT 12313-1990 感官分析方法风味剖面检验 GB 12314-1990 感官分析方法不能直接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 GB 12316-1990 感官分析方法“A”-“非A”检验 GBT 12310-2012 感官分析成对比较检验 GBT 12311-2012 感官分析三点检验 GBT 12315-2008 感官分析方法学排序法

GBT 15549-1995 感官分析方法学检测和识别气味方面评价员的入门和培训 GBT 16860-1997 感官分析方法质地剖面检验 GBT 16861-1997 感官分析通过多元分析方法鉴定和选择用于建立感官剖面的描述词 GBT 17321-2012 感官分析方法二-三点检验 GBT 19547-2004 感官分析方法学量值估计法 GBT 22366-2008 感官分析方法学采用三点选配法(3-AFC)测定嗅觉、味觉和风味觉察阈值的一般导则 GBT 12312-2012 感官分析味觉敏感度的测定方法 GBT 12312-2012 感官分析味觉敏感度的测定方法 评价员管理 GBT 23470.1-2009 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实验室人员一般导则第1部分:实验室人员职责 GBT 23470.2-2009 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实验室人员一般导则第2部分:评价小组组长的聘用和培训 GBT 16291.1-2012 感官分析选拔、培训与管理评价员一般导则第1部分:优选评价员 GBT 16291.2-2010 感官分析选拔、培训和管理评价员一般导则第2部分:专家评价员 食品感官标准(粮油) GBT 14611-2008 粮油检验小麦粉面包烘焙品质试验直接发酵法

肉制品加工实习报告

肉品加工科学与技术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掌握和自主设计开发干肉制品、腌腊肉制品、烧烤制品和当今比较盛行的调理肉制品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要点,并能够对产品作出感官评定和相关产品的各项经济指标的计算;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了解现代肉品加工企业生产现状,了解屠宰过程及相关肉制品生产加工技术,产品特点;通过讲座,更多地了解实际肉品企业生产工艺、管理、设备、经营状况等。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对肉品加工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实际综合能力。 实习时间 2010年10月24日——10月30日。 实习地点 大学食品工程训练中心; 大学化学楼113,116肉品加工实验室。 实习安排 本次教学实习有三个任务:一是自主设计开发制作干肉制品、腌腊肉制品、烧烤制品和当今比较盛行的调理肉制品,并对产品作出感官评定和相关产品的各项经济指标的计算;二是观看录像了解现代肉品加工企业生产现状,了解屠宰过程及相关肉制品生产加工技术,产品特点等;三是聆听讲座,更多地了解实际肉品企业生产工艺、管理、设备、经营状况等。 具体安排如下: 实习时间 10.25 10.26 10.28 10.29 实习内容 查阅资料、前处理及配料等准备工作 中式腊肠和猪肉松制作 烤鸭和肉干的制作 专家讲座 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合理,不仅有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还聆听了波尼亚公司

人力资源部经理做的专场讲座。具体内容如下:1.猪肉松的制作 1.1原辅料 原料 精瘦肉 精盐 白糖 味精 生姜 葱 五香粉 食用油 用量 3kg 400g 1000g 20g 一块 一根 10g 适量 1.2工具及器材 刀、煮制锅、炉灶、锅铲、砧板、筷子、炒松机。 1.3工艺流程

茶的感官评价表

茶的感官评价表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茶的感官评价表 ? 表1茶叶评分表 ? 评茶地点姓名 总得分=外形得分×20%+水色得分×10%+香气得分×10%+滋味得分×50%+ 叶底×10% 表2茶叶评分标准表

注:需设备:玻璃仪器、酒杯、茶杯 叶底,是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举几个名茶品种的叶底来说明: 的叶底:叶底明亮的,质量好,叶底花青的为次,叶底深暗多乌条的为劣。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为下。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的叶底:均匀明亮、色泽翠绿 的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均匀整齐、嫩绿明亮、鲜活美观。 的叶底:如同绸缎般光亮、柔软,且叶片肥厚、细嫩,整体洁净,无花杂 的叶底:叶底嫩绿明亮 的叶底:普洱叶底红褐均匀;普洱叶底肥厚黄绿。 的叶底:叶底黄绿有活力 的叶底:叶底幼嫩、嫩匀,肥软匀亮 具体操作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等。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常用的术语有:

细嫩:芽头多,叶子长而细小,叶质优嫩柔软。 鲜嫩:叶质细嫩,叶色鲜艳明亮。 匀嫩:叶质细嫩匀齐一致,柔软,色泽调和。 柔嫩、柔软:芽叶细嫩、叶质柔软,光泽好,手指抚之如锦。 肥厚:芽叶肥壮、叶肉厚,质软,叶脉隐现。 瘦薄、飘薄:芽小叶薄,瘦薄无肉,质硬,叶脉显现。 粗老:叶质粗大,叶质硬,叶脉隆起,手指按之粗糙。 匀齐:“匀”是色泽调和;“齐”是老嫩一致,匀正无断碎。 单张:脱茎的独瓣叶子,也为“单瓣”。 短碎:毛茶经精制大都断成半叶,短碎是指比半叶更碎小的碎叶,也为“破碎”。 开展、摊张:冲泡后,卷紧的干茶吸水膨胀而展开片形,且有柔软感的为“开展”;老叶摊开为“摊张”。 卷缩:冲泡后,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 硬杂:叶质粗老而驳杂。 焦斑、焦条:叶张边缘或叶面有局部或全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局部的为“焦斑”,全部烧坏为“焦条”。 枯暗:叶色暗沉无光,陈茶叶底多数如此。

食品感官评定作业

班级:贮运111 姓名:高兵学号:010******* 食品感官评定发展现状 摘要:食品感官评定在食品质量评估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其在食品生产与食品研究中越来越得到更多的人的重视。本文从感官评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及国内感官评定现状总结了感官评定的历史;由感官评定的定义出发,通过味觉、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五个方面对感官评定常用的方法手段等相应状况进行了概述;概述了感官评定人员、食品基质、食品加工处理对食品感官评定及食品感官的影响。 关键词:感官;质构;评定;评价;食品基质 1、感官评定的发展历史 感官评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发展必然以其它学科的发展为基础。而由于与感官评定相关的相应学科及知识体系发展不完善,感官评定当前仍处于发展之中。随着各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与感官评定相关的、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感官评定的大至发展历程如下:20世纪40年代未到50年代初,Hansen、等人建立并完善了“区别检验法”;1957年Arthur D. Little公司创立了“风味剖析法”,推动了正式描述法的形成及专业感官评定员群体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质地剖析法”出现;20 世纪70 年代,公司创立了定量描述分析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系统描述分析法;1984年,Williams与创立自由选择剖析法(Free choice profiling, FCP);1992年,《感官评价在品控当中的应用》出版;1996年至今,感官评价着重研究感官评价中的细节性问题[3];2000年后根据Herbert Stone 和Joel L .编著了“Sensory Evaluation Practices”第三版并对感官评定进行了定义。 2、食品中常见的感官评定及其方法 2.1感官评定的定义与方法 根据Herbert Stone 和Joel L编著的“Sensory Evaluation Practices”第三版,感官评定定义如下: 感官评定是一种测量、分析、解释由食品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能通

食品感官鉴别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基本方法,其实质就是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来鉴定食品的外观形态、色泽、气味、滋味和硬度(稠度)。不论对何种食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上述方法总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常是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之前进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等单位对感官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感官分析方法一成对比较检验、三点检验、味觉敏感度的测定、风味刻面检验、排序法、“A”-“非A”检验、不能直接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等 7项国家标准(GB 12310~12316—90),为感官鉴别的实践提供了标准化、科学化的指南。在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过程中,只要条件许可,都应按这些国家标准无一例外地参照执行。 对于实施质量感官鉴别的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质、健全的精神素质,无不良嗜好、偏食和变态性反应。鉴定人员自身感觉器官必须机能良好,对色、香、味、形有较强的分辨力和较高的灵敏度。对于非食品专业人员,还要求对所鉴别的食品有一般性的了解,对其色、香、味、形有常识性的知识和经验。具体的要求在下文中还要提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一、基本鉴别方法 (一)视觉鉴别法 这是判断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感官手段。食品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于评价食品的新鲜程度、食品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蔬菜、水果的成熟度等有着重要意义。视觉鉴别应在白昼的散射光线下进行,以免灯光隐色发生错觉。鉴别时应注意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色调等。在鉴别液态食品时,要将它注人无色的玻璃器皿中,透过光线来观察;也可将瓶子颠倒过来,观察其中有无夹杂物下沉或絮状物悬浮。 (二)嗅觉鉴别法

食品感官检验总结

食品感官检验复习资料 第一章:食品感官检测 1,感官评价: 国标:用感觉器官检查产品的感官特性。根据美国食品科技专家学会(IFT),感官评价(sensory evaluation)是用于唤起、测量、分析、解释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而感知到的食品特征或者性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唤起:指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制备和处理样品,以使偏见因素最小; 测量(measure):指通过采集数据在产品和人感知之间建立起合理的、特定的联系;分析(analyze)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解释(interpret):指对结果的解释,它是基于数据、分析所做出的合理判断; 特点①:不一致性: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感觉差异,对同一事物 有不同反应; ②不稳定性: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其感觉也有差异; ③易受干扰;其影响因素有心情、时间、环境、周遭状况、过去经历、对所测项目熟悉程度。 4,感官检验的一般任务:①项目目标的确定;②实验目标的确定;③样品的筛选;④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人员培训、问卷;⑤设计、样品准备和呈送、数据分析方法; ⑥实验实施;⑦分析数据;⑧解释结果。 第二章:人类的感官及反应 1,感官因素:(一)、外观包括颜色、大小和形状、表面质地、透明度、充气情况 ~ 颜色:是一种涉及物理及心理因素的现象,是给人最快、

最强的第一感觉;Munsell颜色系统的基本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大小和形状:指食品的长度、厚度、宽度、颗粒大小、几何形状等; ~表面质地:指表面特性,如光泽/暗淡,粗糙/平滑,干 燥/湿润软/硬酥脆/发艮等 ~透明度:指透明液体或固体的浑浊度或透明度以及肉眼 可见的颗粒存在情况 ~充气情况:指充气饮料/酒类倾倒时产气的情况,可通过专门的仪器测试。 (二)、气味/香气/香味: 挥发性成分进入鼻腔并被嗅觉系统捕获时,就感觉到了气味; ?? 感官检验中,食物的气味通常叫香气。化妆品和香水的气味则叫香味; ?? 食物的香气是通过口中的嗅觉系统感知到的; Eg: 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甜香味、腐腥味 (三)均匀性和质地:要用嘴来获得,但不是味觉和化学体验,包括黏稠性(同质的牛顿流体)、均匀性(非牛顿流体或非同质的液体和半固体)和质地(固体或半固体);黏度:液体在某种力(如重力)的作用下流动的速度。不同物质的黏度差异很大,如水、某些胶体物质等; 均匀性:指果汁、糖浆、调味酱、化妆品等的混合状况; 质地:定义有多种,如对压力的反应,可被当作机械性能,通过手指舌上腭或唇上肌肉的动感感应来测定,如硬度、黏着性、聚合性、弹性、黏性等。 (四)、风味:对口腔中的产品通过化学感应而获得的印象,包括香气、味道、化学感觉因素等; 香气:由口腔中的食品逸出的挥发性成分所引起的通过鼻腔获得的嗅觉感受; 味道:由口腔中溶解的物质所引起的通过咀嚼获得的味觉感受; 三叉神经感:也叫化学感觉,是口腔和鼻腔黏膜内的神经末端所感知到的刺激感或侵入感。 (五)、声音:听觉系统感受到的食品发出的声响,包括音调、音量、持续性; Eg:食品清脆的咯吱咯吱声。 2,人的感觉因素:(一)视觉、(二)触觉、(三)味觉、(四)嗅觉、(五)听觉、(六)三叉神经的风味功能因素、(七)感官的相互作用、(八)阈值及阈值以上的感受 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类神经系统反映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特殊功能,是大脑对外界环境、自身状况及外界和自身变化情况的一种认知。 感觉阈(Sensation Threshold ):感官或感受器所能接受刺激变化的上下限,以及在这个范围内对最微小变化产生感觉的灵敏度。分为绝对阈和差别阈。 察觉阈(Detection Threshold):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也叫刺激阈,但通常直接称之为阈值。 差别阈(Difference Threshold):指感官所能接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差别阈不是一个恒定值,它会随一些因素而变化。 (一)、强调味觉:(重点掌握) 味觉的产生是口腔内味蕾对味道刺激的感觉 味觉是一种化学感觉,涉及到味蕾对溶解在水、油或唾液中刺激的辨别。味觉是由味蕾感受到的; 味蕾:味觉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头表面、上颚的粘液中和喉咙周围,由大约30~50个细胞成簇聚集而成,味觉感受器就分布在这些细胞的细胞膜上; 可溶性呈味物质→味蕾(味细胞)→感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

茶叶滋味评语

茶叶滋味评语 篇一:茶滋味评语 茶叶本身具有的滋味。常用于与其他物质拼合的茶叶审评。 鲜爽:鲜美爽口,有活力。 鲜醇:鲜爽甘醇。 鲜浓:茶味新鲜浓爽。 嫩爽:茶味嫩鲜爽口。 浓爽:味浓而鲜爽。 浓醇:味浓而醇正。 浓厚:茶味浓度和强度的合称。 清爽:茶味浓淡适宜,柔和爽口。 清淡:茶味清爽柔和。用于嫩度良好的烘青型 绿茶。 柔和:滋味温和。用于高档绿茶。 醇厚:茶味厚实纯正。用于中、上档茶。 醇正:味道纯正厚实。 生味:因鲜叶内含物在制茶过程中转化不够而显生涩味。多见于杀青不透的绿茶。 生涩:味道生青涩口。夏、秋季的绿茶如杀青不匀透,或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芽种鲜叶为原料等,都会产生生涩的滋味。

浓涩:味道浓而涩口。多用于夏、秋季生产的绿茶。杀青不足及半生不熟的绿茶,滋味大多呈浓涩,品质较差。 粽叶味:一种似经蒸煮的粽叶所带的熟闷味。多见于杀青时间长且加盖不透气的制品。收敛性:茶汤人口后,口腔有收紧感。 味淡:由于水浸出物含量低,茶汤味道淡薄。多见于粗老茶。如用修剪枝叶制得的茶叶一般味很淡。 平淡:味淡平和,浓强度低。 苦涩:茶汤味道既苦又涩。多见于夏、秋季制作的大叶种绿茶。 青涩:味生青,涩而不醇。常用于杀青不透的夏、秋季绿茶。 味浓:茶汤味道浓,口感刺激性强。多用于夏、秋季大叶种绿茶。但味浓 对绿茶而言不一定是好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忌滋味过浓。 乏味:茶味淡薄,缺少浓强度。 走味:茶叶失去原有的新鲜滋味。多见于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苦味:味苦似黄莲。被真菌危害的病叶。如白星病或赤星病叶片制成的茶带苦味;个别品种的茶叶滋味也具有苦味的特性,用紫色芽叶加工的茶叶,因花青素含量高,也易出现苦味。味鲜:味道鲜美,茶汤香味协调。多见于高档绿茶。 熟味:茶味缺乏鲜爽感,熟闷不快。多见于失风受潮的名优绿茶。火味:干燥工序中锅温或烘温太高,使茶叶中部分有机物转化而产生似炒熟的黄豆味。辛涩:茶味浓涩不醇,仅具单一的薄涩刺激性。多见于夏、秋季的下档绿茶。

牛肉干感官评定

《感官评定和物性分析》课程设计 牛肉干的感官分析 班级:食安072 学号:2083607223 姓名:孔越 总结 牛肉干是用新鲜的、经兽医卫检合格的牛精瘦肉切成小块,经煮制,加入辅料复煮,烘烤而成的熟食制品。其外形为片状、块状、丁状。它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肉制品,其特点是易于生产、储存、运输、风味好。本实验旨在对牛肉干A与B进行相关感官评定和物性分析,确认牛肉干A比牛肉干B更加受欢迎,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可以替换牛肉干B进入市场获得更多的利益。 感官检测的基本条件 感官检验是以人作为测量工具的,而人又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为了减少干扰,确保试验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感官评价一定要在被控制的条件下进行,被控制的因素包括:1、品评室的控制,包括品评室的环境(使用单独的小隔间或者大家围一个圆桌坐下)、灯光、室内空气、准备间的面积、出入口等;2、产品的控制,包括使用的器具、样品的筛选、准备、标记和呈送;3、评价小组的控制,主要指参加试验的品评人员和进行评价的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 市场上销售的牛肉干B由于某种添加物的缺乏,损害了其感官品质,并且影响销售,生产厂家决定用另一种添加物质代替,生产了牛肉干A,并通过牛肉干的感官分析实验知道牛肉干A能否代替牛肉干B进入市场,获得更多利润。二、实验目标 经过试验评定,综合各因素得出结论,确定牛肉干A能否代替牛肉干B进入市场获取更多利润 三、感官评定方法

3.1品评人员的选择和基本训练 (1)实事求是, 认真负责, 公平公正。感官品评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 需要高度集中精力,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韧性, 应做到大公无私、不抱偏见, 有自己的主见, 忠实自己的判断但又不固执己见, 既不优柔寡断也不草率从事, 严格掌握标准又不过分苛求。 (2)应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熟悉各种产品的规范术语并能以确切的文字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描述。 (3)必须有敏锐的视觉、嗅觉和味觉, 他们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和严格的考核。对4种基本味觉物质的识别和阈值测试, 对各种气味和味道的识别, 对本行业产品特点和优缺点的辨认和识别等,考核合格者才能成为专业品评员。 (4)健康状况和准时性。感官品评候选人应身体健康、感觉正常、无过敏症等, 并能按要求准时参加感官品评试验。 3. 2 品尝室的要求 品评室是一组(6~10不等)相邻的而又互相分隔开来的小房间,每个品评室三面是墙,前面有一个用于传递样品的小拉门,一般宽为45cm,高为40cm,确切尺寸还应取决于试验时使用托盘的大小。品评室还应配有桌子,椅子,通风口和灯光设施。品评室的位臵应该设在便利的地区,一般设在较低的楼层,而且设计时要考虑品评人员的出入,要确保他们进出品评室的时候不经过办公区和准备区。品评室还要远离噪声和气味源,比如机械加工车间、生产车间、厨房等。每个品评室要有一个小窗口,用来传递样品,窗口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滑门型,另外一种是面包盒型。滑门可以向上或者向旁边滑动,比较节省空间,不足之处就是品评人员可以从窗口看到准备室的情况。面包盒型是一个金属的窗口,既开口于品评室区,也开口于服务区,但不能同时打开,优点是可以将品评区与准备区隔开,缺点是占据空间。实际使用时,还是选用滑门型比较多。品评室内要备

食品感官鉴定知识点

一,绪论 1.感官鉴定技术是随着三点检验法的提出而发展起来的 2.首个专业介绍感官知识感官技术应用的期刊叫做《感官研究》 3.感官简评方法和理化分析之间的关系 1.感官质量指标是理化、卫生质量的综合反映直观表现 2.感官指标通常具有否决性 3.理化质量和卫生质量作为内在质量指标构成感官质量的骨架,是塑造感官质量的物质基础 4.当前的理化分析能不能代替感官简评为什么? 答不能主要原因如下 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及感官分析方法简便实用 2.一般理化分析方法还达不到感官方法的灵敏度 3.用感官感知的产品性状,其理化性质尚不明了 4.还没有开发出能够完全替代感官分析的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 5测试仪器一般价格昂贵,而且仪器测试具有较强的专一性,仅限于有限指标的测定,很难获得感官分析的综合评价效果 二感官的基础知识 1.感觉的概念 感觉客观事物的不同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感觉阈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范围的上下限和对这个范围内最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

程度 差别阈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差别阈不是一个恒定值,它会随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阈上刺激高于上限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低于下限值的刺激 绝对阈以产生一种感觉的最低刺激量为下限,到导致感觉消失的最高刺激量为上限的一个范围值 2.感觉的分类五大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3.四种基本味道酸甜苦咸 4.感官的六个主要特征 1、对周围环境和肌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非常敏感 2.一种感官只能接受和识别一种刺激 3.只有刺激量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感官产生作用 4.某种刺激,连续施加到感官上一段时间后感光会产生疲劳,适应现象,感觉灵敏度随之明显下降 5.心理作用对感官识别刺激有影响 6.不同感官在接受信息时,会相互影响 5.影响感觉的因素有五点:疲劳现象对比现象变调现象相乘作用阻碍作用 6.其中生理因素即五种现象五个名词解释 1.对比增强当两个刺激同时或连续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官时,由于一个刺激的存在,造成另一个刺激增强的现象,称为对比增强现象 2.对比减弱若一种刺激的存在,减弱了另一种刺激,成为对比减弱现象

食品感官评定

绪论 1.食品感官评定是食品分析的一种。食品分析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食品以下几方面的需要:安全、高质量、有营养、有益健康、美味可口 2. 对食品营养成分分析(一般成分的分析) 食品中污染物的分析 食品分析 食品辅助材料及添加剂的分析 感官评定 3.感官评定的定义 传统的感官分析(感觉测试):利用一些敏感的感觉器官和长年经验积累的某一方面专家担任评价和判别工作(香肠颜色和味道评价、烟丝质量优劣的划分、茶和香味比较) 弊端:导致可信度低--- 主观的、无统计意义 现代感官评定(感官测试):是测量、分析和解释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对物料特性所引起反映的一门科学 包括: (1) 以人的感官测定物的特性 (2) 从物料来获知人的特性 4.食品感官评定的定义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和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对食品的色泽、气味、风味、组织状态、硬度等质量特性进行检验与评价。 克服以前缺点,在评价员的选择、实验环境的布置、实验方法的评定、结果处理等方面不在依赖经验和权威,而是依靠科学,是心理学、生理学、食品科学和统计学的统一,最终的结论是评价小组中评价员结果的综合,并不看重个人的结论如何。--- 客观的、有统计意义、结果可重复

注:食品感官评定、食品感官分析、食品感官鉴定、食品感官检验、食品感官评价 5.食品感官评定的发展简史 引入统计学、心理学、生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历史 6.科学的膳食标准+精美的食谱≠可接受的食物 7.食品感官评定的意义 现代感官评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食品、机械、电子、纺织、印刷、化工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肉的色泽、香味、酒的勾兑到评价、彩电的色彩、电风扇的噪音、布的手感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首推食品行业,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食品感官评定日益引起食品界人士的重视。 8.食品感官评定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新产品开发:对新产品的感官特性、可接受性进行评估。 质量控制:分析比较操作人员、设备、原辅料、工艺、环境及时间对食品感官质量的影响程度,为制定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感官质量标准及其相应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等提供依据。 市场调查:调查实际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对食品感官质量的要求。 产品评优领域 9.食品感官评定与理化分析 感官评定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进行的实验,而人的感官状态又常受环境、自体、感情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为尽量避免各种因素对感官评价结果的影响。 人们也一直在寻求用理化分析—仪器测试的方法来代替人的感觉器官(如电子鼻、电子舌、食品感官机器人),以其将主观的定性化语言描述转化为客观的定量化表达,可使评价结果更趋科学、合理、公正。 理化分析方法无法代替感官评定的主要原因: (1)理化分析方法操作复杂,费时费钱,不及感官分析方法简便、实用

感官评价表

生姜雪梨汁茶:姜汁:雪梨汁=3:7,糖4%,柠檬酸0.09% 表1 外观评价表(总计25分) 表2 气味评价表(总计20分) 评价指标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是否喜欢饮料颜色, 5分 喜欢 5分 5 比较喜欢 3-4分 3 4 可以接受 0-2分 2 2 有无沉淀,5分 无 5分 有,不明显 3-4分 有,明显 0-2分 2 2 2 2 2 有无分层现象,5分 无 5分 有,不明显 3-4分 4 3 4 4 有,明显 0-2分 2 2 颜色均一性,5分 总体颜色均一, 无杂质 5分 5 5 局部少量颜色 有差异,不明显 3-4分 4 4 4 有明显局部颜色差异 0-2分 饮料粘稠度,5分 粘稠度适中 5分 粘稠度较高或不够 3-4分 太稀或太粘稠 0-2分 2 2 2 2 2 总计得分 15 14 15 17 16

表3 滋味评价表(总计35分) 气味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具有雪梨、生姜的清香,10 分 纯正 8-10分 中等 5-7分 7 5 5 香味弱 0-4分 4 4 有其他异味,10分 低 8-10分 10 8 9 9 8 中等 5-7分 高 0-4分 合计得分 17 12 14 14 12 滋味 描述 评分标准 得分 1 2 3 4 5 入口(10分) 有挂口感,清新,爽口 8-10分 挂口感不足,浓度太低 5-7分 5 7 6 5 5 入口感差 0-4分 中口(15分) 混合香味纯正, 甜、酸比例合适, 芳香味浓厚 8-10分 8 8 甜、酸比例不协调, 太酸或太甜 5-7分 7 5 6 存在其他味道 0-4分 余味强度(5分) 浓厚 8-10分 一般 5-7分 5 5 淡 0-4分 4 4 4 余味滞留度(5分) 滞留时间长 8-10分 滞留时间中等 5-7分 5 6 滞留时间短 0-4分 4 3 1 总计得分 21 22 16 20 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