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

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

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

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

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

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

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

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

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

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

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

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12、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

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成语中生活饮食知识

13、争风吃醋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

14、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的麦芽

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

15、水乳交融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

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16、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

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是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

17、饮鸩止渴“鸩(zhèn)”

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

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

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

18、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

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如

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

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在化学中考命题中的应用诗词、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结构比较稳固的短语,它结构

紧密,文字简练,是汉语言中的精品。笔者发现诗词、成语这种传统语文考试题材近年来已

出现在许多省市的中考化学试题中,诗词、成语这种源于生活素材性资源出现在化学试题中,

使得试题情景亲切,语言生动活泼,加上具有实用性并与个人生活有关的化学叙述方式,能很好地体现了公众素养中对知识面选取的原则,这种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古代诗词、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许多经典的诗词、成语中包含的对物质的

变化、物质的性质、原子、分子的性质等有关和化学知识。本文就近年来中考试题中的化学

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中考命题中作一个赏析。

一、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物质的变化的考查

【例1】(2005年佛山市)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

化的是()

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解析:此题在知识载体的选择及试题表述的设计上避免了枯燥、干巴的单纯学科设问形式,

追求一种生动的优美情景,令师生回味无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答案: B

【例2】(2004年南昌市)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

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高温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解析:此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诗句所体现的意境中回味物质发生变化的特征来回

答问题。A、野火烧不尽也就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是化学变化;B、蜡烛成灰也

就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它是化学变化;C、铁杵磨成针,原来铁变化后,仍然是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D、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的,

引燃后发生爆炸,

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答案: C 【例3】(2005年佛山市)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

诗中蕴含着石灰的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的是A .CaCO 3=====CaO+CO 2↑ B .CaO +H 2O =Ca(OH)2

C .Ca(OH)2+CO 2=CaCO 3↓+H 2O

D .CaO +2HCl =CaCl 2+H 2O 解析:于谦的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崇高情操,它所包含

的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的人

文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

描写了烧石灰的工人,先将深山中的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雪白的碳酸钙,这样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即CaCO3 → CaO → Ca(OH)2 → CaCO3 ,思维方式别具一格,具有创新思维。答案:

D 二、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物质的性质的考查

【例4】(2005年泉州市)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

B.百炼方能成钢C.纸里包不住火

D.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略答案:D 【例5】(2005年烟台市)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素有

“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炼”之说。这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

________形式存在,也说明黄金的化学

性质在自然条件下非常

________。[解析]略答案:单质;稳定。三、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应用于对分子、原子性质的考查

【例6】(2005年天津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 分子很小

B. 分子是可分的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析:此题将原子、分子的知识与王安石的古诗联系起来考查,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

答案:D

【例7】(2003年南京市)在2400多年前,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

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

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了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请你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

答案:此题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是物质是由原子、分

子等到粒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本身不改

变,在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质量都

不改变。所以物质不灭。

四、考查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诗词和成语的秘密

由于这类试题取材与叙述中大量结合了文化底蕴,这就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有进一步了

解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化学学科的神秘性和畏惧感,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对

问题理解的各种基础,为以后遇到类似对象和情景时,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科学意识的培养。

【例8】(2004年南京市)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请你任选一个,

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百炼成钢(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钢)

B.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火)

你选择的成语是其中的化学原理:。解析:此题是过程开放性试题,涉及到生活、生产知识,可以任选一个进行解答。

A、百炼成钢就是锤打烧红的生铁时,生铁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

碳,使含碳量降低到2%以下,转变成钢。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B、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从而使燃烧停止。

【例9】(2004大连市)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

变成黄金。现代比喻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头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解析:此题让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是由钙元素、碳

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

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在化学中考命题中的应用,以涉及人文内容的化学知识作为设

问的载体,符合公众科学素养在化学知识面选取上的要求,这类试题在今后中考中将越加显现,它对我们的化学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以培养学生与发展

科学素养为中心,必须正确理解科学素养构成要素,并落实在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新的视角切入点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既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又要注重对他们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完整版)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 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 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 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12、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公务员考试常见化学知识汇总(一)——诗词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 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地不完全燃烧 .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 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地升华 . 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香炉峰瀑布地水汽在日光照耀下产生地折射现象,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也考,如年(乙级)第题:爱国诗人于谦地《石灰吟》中,只含有化学变化地诗句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自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 .烈火焚烧若等闲 解析:.燃烧是化学反应,石灰石地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而“千锤万凿”和“粉身碎骨”都是物理变化.其实这道题来源于中学化学常考地一道习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学化学原题】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地《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地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地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地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 ()↓ 解析:.于谦地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地崇高情操,它所包含地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地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地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描写了烧石灰地工人,先将深山中地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地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地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地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雪白地碳酸钙,这样一系列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完整)高中语文必修二课内成语及病句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现代文课内成语、病句及其他整理与练习 选编: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杜映桃 1.《荷塘月色》 1、解词义 (1)蓊蓊(wěng)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2)约略,副词,大致,大概,一般不用在数字前面。大约,不十分精确的(数目),不很准确的估计,可以用在数字前面。 (3)没精打采,程度轻,形容不高兴,不振作。“萎靡不振”,程度重,多用来形容人精神不振或意志消沉。 (4)亭亭玉立:亭亭(tíngtíng),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2、练习题 (1)选词填空:约略、大约 ①从以上几组数字,可以看出由工厂支撑的“新经济”萌芽和演进的路线。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出口国,全世界40%的原料药来自中国。(2)选词填空:没精打采,萎靡不振 ①夏天老年人易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困,只想在床上躺着,也不想吃饭,不想参加社会活动,只想在家呆着。 ②由于长期受到生活的压抑,本来就暮气沉沉的老李,更显得了。(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 ....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B、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 含情脉脉 ....,妩媚动人。 C、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 禁如坐春风 ....,心旷神怡。 D、随着虚无缥缈 ....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2.故都的秋 1、解词义 (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2)混混沌沌:沌沌,hùn dùn。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不清楚,不明白。文中指无知无识的样子。 (3)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4)一叶知秋: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5)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强调的是正常性。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侧重于多指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按道理上说的做。 (6)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使用的范围是多用在“激动”的场

十则成语与化学

十则成语蕴含的化学原理 百炼成钢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冷却后,取出铁块。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杂质,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的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的人物。 此地无银三百两 银,是一种白色柔软的金属元素,熔点961℃,是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银在自然界的储藏量稀少,但比黄金多近四十倍。银的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被氧化,但与空气中的硫化合而变黑。 银一般与铝矿共生,在冶炼铝时,银被还原出来。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人们就已采用这种"吹灰法"提取银,数千年来,银与金一样,应用价值都不大,除了用作货币、装饰品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直到现在,白银才在工业上发掘出大量的用途,如,人们发现银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可以用于计算机、导弹等精密电路上;银的反射性能高,可镀在玻璃上制造镜子及在保温瓶内胆防止热量的散失;银的杀菌性能也很好,是氯化物的十倍,可用于医疗上的收敛及消炎;银的溴化物遇光即分解,具有非常灵敏的感光性,可以用于照相底片及X光片生产,这是银的最大用量的用途。 语源:民间传说:"有人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地下,上书'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偷去,回书'隔壁王二不曾偷'。 现意:比喻要想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愈加暴露,弄巧反拙。也作"此地无银"。刀耕火耨 火耨(nòu)者,用火烧去草。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火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是一种高效钾肥,除了供给土壤钾磷等多种元素外,还可降低土壤酸性,对小麦、油菜、红薯、烟草等农作物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别小看"刀耕火耨"这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它可是最早的化学肥料的应用。 宋?许观《东斋记事?刀耕火种》记载了这种耕作技术:"每欲布种时,则先代其林木纵火焚之,俟(sì)其成灰,即布种于其间,如是所收必倍,盖史书所言刀耕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精心整理 诗情“化”意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1、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 哀今征敛无。 2、 3、作品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关于珠的 4、 5、 6、 其境,传统制酒工艺展现眼前,也可以看出黄庭坚生活的北宋时期榨酒还仅仅是把黍煮烂后加? 蘖(酒母)发酵制成,并不经过蒸馏。酒当然也就是低度酒。 令人称奇的是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诗篇中居然还有反映出酿酒原理的诗句。苏轼《东坡分类词》中《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有:“诗书与我为?蘖,酝酿老夫成缙绅。”诗中?蘖即酒母,生物酶催化剂。苏东坡在诗中借用酒的酝酿形容诗书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既是极好的劝学篇,又指出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的缓慢性。 4、酯类,关于低级酯。白居易在《饮后戏示弟子》中有:“欲我少愁忧,欲我多欢喜;无如温好酒,酒须多且旨。旨多宾可留,多即?不耻。”这里旨实指香味,但香味来源是酿酒过程产生的低级酯。

关于高级脂肪酸甘油脂,有一个知识是要学生掌握的。即室温下液体称油,固体或半固体称酯。《诗经?卫风?硕人》有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原诗是描写卫庄公夫人的白皙柔美,这里可借一“凝”字强化油和酯的概念关系。 5、金属冶炼方面: 浪淘沙 唐-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刘禹锡《浪淘沙刀首》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砂始到金。 诗对淘金过程的描写反映出了金的化学稳定性,即天然本色,无需冶炼还原,同时也反映出了金的 8、 9、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区分“烟”和“雾”。通过对下面几句诗词中“烟”和“雾”的描写的分析,学生对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南朝四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D.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烟”、“雾”混为一谈,实际上固体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称为烟,而小液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 一.与燃烧相关的成语 1.刀耕火耨(nòu): 解释: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成语“刀耕火种”、“刀耕火耘”意思同样。) 2.炉火纯青 解释:原指古代道士炼丹,在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成功了,(燃烧,火焰的颜色能间接反映出炉内的的温度,温度超过3000℃,火焰就会变成蓝色,这是燃烧的温度最高阶段,即“炉火纯青”) 3.石破天惊 化学解释:真正能产生“石破天惊”效果的只有炸药爆炸。 4.百炼成钢 化学解释:一种说法是,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 致纯的过程。生铁中的含碳量为2%-4.3%,钢的碳含量0.03%-2%,生铁更高,经 过高温,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此降低铁中的含碳量, 就成了钢。 5.水火不容 6.恨铁不成钢 7.火中取栗 8.釜底抽薪 9.灯尽油干10.火上浇油11、杯水车薪12、抱薪救火13、风烛残年14.钻木取火15.煽风点火16.火树银花(涉及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烟花的五颜六色是焰色反应是物理过程) 二.成语中的变化 1.水滴石穿:化学变化CaCO3+CO2+H20==Ca(HCO3)2 与此相反的是溶洞中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溶解有Ca(HCO3)2水溶液,当压强减少或温度升高时,发生分解反应:Ca(HCO3)2====CaCO3↓+CO2↑+H2O产生的碳酸钙沉积起来,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就形成了钟乳石和石笋。 2.饮鸩止渴:鸩是一种毒鸟,也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俗称。(对应变化是化学变化,砒霜使人体蛋白质变性) 3.坚如盘石:描述硬度的,物理性质。 类似的:削铁如泥反映出铸成刀的合金的硬度特别大 4.沙里淘金:物理过程。金很重。1立方米的沙子只重2吨左右,而同体积的金却达19.3吨重!很早人们就利用金与沙比重的悬殊,用水冲洗含金的砂,这就是所谓的“沙里淘金”。 5.月桂飘香:分子的运动,物理过程。 6.铁杵磨针:物理过程。 7.水乳交融: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 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 中——水乳交融而除去(是一物理过程)。 三.成语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物质 1.信口雌黄:雌黄: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与“口中雌黄”相同。与此类似的有一种物质叫雄黄,化学成分为α-As4S4,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了解即可,不用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课本成语 整理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釜底抽薪: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含贬义。 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含贬义。 急中生智:智:智谋。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办法。 寄人篱下:寄:依附。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含贬义。 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不折不扣: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流芳百世:流:流传;芳:香,指好名声;百世:时间久远。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寥若晨星:寥:稀疏。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 也泛指一对恋人。 气冲斗牛: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青天白日: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飞沙走石: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气贯长虹: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树大招风: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烈火见真金: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异曲同工: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集腋成裘: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衣。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有眼不识泰山: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古诗词中的科学

古诗词中的科学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诗词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化学诗词大会

“化学诗词大会”来啦! 化学人生 人生如化学|化学悟人生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落下了帷幕。这档节目恰如一股清流,将中国诗词的优美意境缓缓润泽着观众的心田。一位位才华横溢的选手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及背后的感人故事不断地刷亮我们的眼睛,触动我们的心灵。本季总冠军武亦姝,更是以其饱读诗书的才情、清秀俊美的容颜、典雅温婉的气质,满足了大家对古典才女的所有幻想。 节目中介绍,武亦姝不仅是一位诗词高手,还是一位化学学霸。她现在是化学课代表,还常在场下向另一位参赛的朱捷老师请教化学知识。而这位朱捷老师的表现同样非常抢眼,他是徐州工程学院的化学老师,也是一位热爱诗词的化学博士,常会把化学题写成诗句形式教给学生。 从他们的爱好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歌与化学的完美契合。其实,就在那些优美典雅的诗句中,同样蕴涵着化学的丰富内容,映射着化学的诗意光辉—— 化学诗词大会 适逢春节,大家总会吟诵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七言绝句。诗歌描写了新春之际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民俗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展现了喜庆热闹的年节气氛,抒发了作者除旧布新、革新朝政的思想感情。 在这首诗中,不仅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理想。也蕴含了化学的神奇原理:爆竹之所以能发出的清脆响亮的爆炸声,正是由于黑火药的作用。 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当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就会发生剧烈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通常表述为: S +2KNO3 +3C=3CO2↑ +K2S +N2↑(点燃)硝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使木炭和硫磺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由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产生了爆炸,并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竹声。 在下面这首诗中,对于烟花爆竹燃放时的绚烂景象,有着更为详尽细致的描摹—— 烟火诗 【宋·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本诗作者是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诗人赵孟頫。诗中描写了烟花燃放时如桃红柳絮飘扬,似流星划落夜空的绚丽景象。而这五光十色的美景其实就是我们化学中所说的“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也称作焰色测试及焰色试验,是某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的化学现象。如钠盐发黄光,锂盐显红光,钡盐是绿光,而镁、锌等金属粉末则会发出耀眼闪亮的白光等。 古人正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在制作烟花时往火药中按一定配比加入各种金属盐和金属粉末,从而营造出了这“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的绚丽画面。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1、滴水穿石:比喻虽然力量很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难以办到的事情。 水滴的力量是如此微小,它为什么能够把石头滴穿呢?通常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地冲击石头的结果。殊不知,这里面还伴随着化学反应,因为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雨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使得雨水略呈酸性。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久而久之,滴水的地方就形成了凹陷,甚至是穿孔。 屋檐下的青石板就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其化学方程式是:CaCO3 + CO2 + H2OCa(HCO3)2 风景区的石笋和钟乳石,就是由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长期冲刷而成。 2、如胶似漆: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 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胡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结起来而建成的。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3、甘之如饴: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以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自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量,糖类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4、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因“水乳交融”而除去。 5、炉火纯青:比喻一个人的技术或学问达到了最高境界。 一般的火焰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一般的燃料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在供氧不足时燃烧不完全,部分没有燃烧的碳粒,在高温下灼热发出红光。比如,过去使用的小煤油灯,其火焰就是红色的,如果在煤油灯火焰的上方放一张白纸,过一会儿白纸就会被熏黑,这种黑灰就是没有燃烧的碳。如果供氧充足,燃烧完全,火焰的颜色是青的,这时温度达到了最高(达到了最高境界)。例如,煤气灶的火焰。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高到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则会由白变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这也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6、灵丹妙药:比喻能解决一切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炼制“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含答案)

19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1 市值李亚娟 19、《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李亚娟 【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成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识记:不断积累并梳理成语,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3、理解: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4、综合应用:梳理高考考过的重点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成语。 2、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学法指导】 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 【学习课时】 1—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准确,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不当,则让人啼笑皆非。 有一篇学生作文这样写道: 我的家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一丘之貉就分道扬镳,骨肉分离,晚上才能殊途同归。 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们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在家中一团和气。 但当我成绩不好时,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双管齐下,把我揍得五体投地,而徐娘半老的妈妈则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害得我只好节哀顺变 !!! 教师讲述:可见,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在,就请我们班的同学来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交流讨论:成语的和结构 1、汉语成语的主要有哪些方面?(举例) 2、汉语成语的结构关系有哪几种?(举例) (二)实践总结:成语的运用 1、做下面的游戏 (1)六畜成语

(人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化学:核心素养提升3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素养说明: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通常以生产、生活、环境及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为载体,考查考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反应本质的掌握情况,进一步达到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古诗词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1.化学与材料 材料成分或性质 棉、麻富含纤维素,纤维素为多糖,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蚕丝、毛发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 人造纤维将天然纤维(竹子、木材、甘蔗渣等)经过化学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产品 合成纤维以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作原料加工制得单体,单体经聚合反应制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六大纶等 硅材料晶体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合金材料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无机物在生产、生活、医药中的用途 性质用途 (1) 生理盐水指的是消毒过的0.90%的氯化 钠溶液 一般用于静脉注射、冲洗 隐形眼镜和鼻腔等 (2) 硅胶能吸收水分可作(袋装食品)干燥剂 (3) 硅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可作太阳能电池板 (4) 二氧化硅导光能力强,并且有硬度和柔 韧度 可作光导纤维 (5) 4HF+SiO2===2H2O+SiF4↑用HF雕刻玻璃

3.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的解题程序 题型建模 第一步——读题:对于陌生度较高的信息要做到逐字逐句阅读,挖掘关键字,排除干扰信息,找出有效信息。对于新信息中的有机化学方程式,要从断键、成键角度分析,找出规律;对于新物质或常见物质的新性质,要找出其不同点。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步——联题:在读题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的问题或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板块,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体系,寻找要提取的信息。 第三步——析题:找到需要的信息后,需进行分析。分析时要从大脑信息库中迅

成语中生活饮食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生活饮食的化学知识 1、争风吃醋: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 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协助消化,醒胃防病。所以,“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 身体有益。 2、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 可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 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调味品,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 3、水乳交融: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 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4、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 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5、饮鸩止渴:“鸩(zhèn)”是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 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能够医治关节炎、 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 效的农药,能够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 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 6、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 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 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 的化学涂料。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

高中语文必修二成语集锦

高中语文必修二成语集锦 1.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 5.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 6.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 说得真实可信。 7.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8.杨柳依依: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9.九死不悔: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10.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 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11.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易误用为形容人的 性格孤傲,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12.日月不淹:日月飞快地运转,一刻也不停留,形容时间过得 很快。 13.楚楚可怜: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14.坚如磐石: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15.去日苦多: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16.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17.少长咸集: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18.群贤毕至: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 19.曲水流觞: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20.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21.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22.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23.感慨系之: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4.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5.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如痴如醉:形容做事情非常着迷。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变幻莫测:变化难于琢磨。测,预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都没有改变。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扶弱济困:扶持弱小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一筹莫展:比喻束手无策。 疑神疑鬼:形容疑虑重重。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诗情“化”意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 1、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 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作品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⑵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⑶缄,封藏。箧笥,藏物的箱子。俟,等待。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⑷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作品简析 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诗中说,从南方来的客人送给诗人一颗珍珠,珍珠上好像有花纹字迹,诗人把它珍藏在箱中,过了好久,开箱寻看,珍珠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液体。珍珠是珍珠贝的外套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凝集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有少量的无机质。 杜甫居室漏雨潮湿,竹箱遇潮,和水及二氧化碳反应:CaCO3+H2O+CO2==Ca(HCO3)2,变成了液体 2、乙酸即醋的主要成份。元代李寿卿《寿阳曲》有:“金刀利,锦鲤肥,更哪堪玉葱纤细, 添得醋来风韵美,试尝道甚生滋味。”这里讲到一个乙酸与鱼腥味的三甲胺作用生成盐,从而祛除鱼腥味的反应。 3、酒的酿制过程和酝酿原理。有描写酒的具体酿制过程,如黄庭坚《豫章集》中《次韵扬 君全送酒长句》有:“?头夜雨排檐滴,杯面春风绕鼻香”。这里?头指制酒的榨床。吟此诗让人如临其境,传统制酒工艺展现眼前,也可以看出黄庭坚生活的北宋时期榨酒还仅仅是把黍煮烂后加?蘖(酒母)发酵制成,并不经过蒸馏。酒当然也就是低度酒。 令人称奇的是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诗篇中居然还有反映出酿酒原理的诗句。苏轼《东坡分类词》中《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有:“诗书与我为?蘖,酝酿老夫成缙绅。” 诗中?蘖即酒母,生物酶催化剂。苏东坡在诗中借用酒的酝酿形容诗书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既是极好的劝学篇,又指出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的缓慢性。

2020年高考化学单选题强化专练1—结合古诗文考查化学与STSE解析版

单选题强化专练1—结合古诗文考查化学与STSE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1.下列古诗词描述的场景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爆竹声中一岁除——黑火药受热爆炸 B.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分解 C. 蜡炬成灰泪始干——石蜡的燃烧 D.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铁的冶炼 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 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 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3.下列关于古诗词中的化学解析中,正确的是() A.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气”是指 乙酸乙酯 B. “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 垂如针…”,记载了升华法精制砒霜 C. “强水…性最烈,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强水”是 指浓硫酸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泪”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4.中国不少古诗词清晰的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刘禹锡的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下列有关本诗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沙中浪底来”的物质指的是金的氧化物 B. 由沙子(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到计算机芯片(硅)发生了还原反应 C. 雾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10?9~10?7cm D. 淘金原理与化学上的萃取一致 5.《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下列有关古诗词中蕴含化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 处是他乡。”粮食发酵产生的酒精分散在酒糟中,可以通过蒸馏与酒糟分离 B. 《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丝绸的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 《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 似洛阳尘。”石油燃烧产生的黑烟可以用来制墨 D. 《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黏土烧 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6.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部分古诗词里蕴藏着化学知识。下列对古诗词所 涉及化学知识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2014年中考理化试卷——古诗中的化学知识

2014年中考理化试卷——古诗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 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 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 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12、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成语中生活饮食知识 13、争风吃醋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 14、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 15、水乳交融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16、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构造精巧,言简意赅,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很多成语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了解成语中的化学知识,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拓宽知识面,使人耳目一新。成语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有哪些呢?现分类简述如下: 一、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 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 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二、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 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