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护理

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护理

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护理
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护理

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护理

【摘要】冲动行为的对象可以是人或物(伤人、毁物)。对他人的攻击主要指躯体攻击,可使人致伤、致残,严重者可以致死。除已经实施的冲动行为外,还存在潜在的或可能的冲动行为。患者发出言语威胁或作出姿态要采取冲动行为,或者立即要实施冲动行为。目的探讨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护理。方法对冲动(攻击伤人)行为的病因进行了解,配合对患者的治疗选择护理方法,并进行健康教育。结论对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患者的有效护理可以减少更多损失,同时也可减缓患者的病情恶化。

【关键词】冲动(攻击伤人)行为护理

冲动行为的对象可以是人或物(伤人、毁物)。对他人的攻击主要指躯体攻击,可使人致伤、致残,严重者可以致死。除已经实施的冲动行为外,还存在潜在的或可能的冲动行为。患者发出言语威胁或作出姿态要采取冲动行为,或者立即要实施冲动行为。

病因

(一)冲动行为的相关因素

1.年轻、男性、独身、失业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2.病理心理因素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酒和药物滥用、惊恐障碍、适应性反应等亦易发生冲动行为,尤其某些精神症状与冲动行为关系较密切,如敌意、激动、幻觉、妄想,或躁狂发作等。

3.冲动行为史尤其是最近发生过冲动行为,很可能引起再发。

(二)与冲动行为关系密切的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

1.分裂症引起冲动行为的常见原因:

(1)幻觉或妄想的影响。

(2)要求未得到满足或者对挫折耐受性低。

(3)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4)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

(5)也可能由于正当的自我防卫引起冲动行为。

2.情感性精神病

(1)患者易激惹性增高。

(2)躁狂发作患者可能由于性欲增强而发生性攻击行为。

(3)抑郁患者将愤怒指向外部,或者寻求外部的惩罚,导致攻击别人,甚至以杀人来达到杀死自己的目的。

(4)有严重罪恶妄想的患者害怕亲人因自己的罪恶遭受到痛苦的惩罚,先将自己的亲人(多为年幼的子女)杀死后再自杀。

3.酒和药物滥用

(1)醉酒时处于脱抑制状态、情绪不稳或判断受损,尤其合并其他精神障碍如人格障碍更易引起冲动行为。

(2)戒酒可使患者易激惹、激动,或引起谵妄导致冲动行为。

(3)药物滥用,如可卡因引起的陶醉状态,可转成易激惹、激动和多疑,又如长期服用苯丙胺可以引起妄想性精神病,引发冲动行为。

(4)由于不择手段希望得到药物,也可能采取冲动、暴力行为。

(5)突然停用BZ类药可以引起激惹和激动,冲动行为的危险也增

加。

4.癫痫

癫痫发作期可能发生无目的的冲动行为。有人格改变的癫痫患者固执、记仇、易激惹,而且凶狠、残忍,也可引发冲动行为。

5.人格障碍

特别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危险增加,这类患者也有很多其他行为问题或严重的心理问题。

6.器质性精神障碍

(1)谵妄患者可受错觉、幻觉,或妄想的影响引发攻击行为。

(2)脑外伤、脑部的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H1V综合征、结核病等)、正常压力脑积水、脑血管病、肿瘤、多发性硬化、多发梗死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以及伴有脑损害的缺氧或低血糖状态,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可能因控制能力降低或由于精神异常。

(3)很多内科疾病也可能发生冲动行动,如缺氧、电解质紊乱、肝或肾脏疾病、全身感染、砥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重金属或杀虫剂或其他物质中毒等。

7.其他

(1)病理性激情: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尤其是癫痫和脑外伤患者可以突然发生强烈而短暂的情感暴发,甚至暴力行为如伤人、毁物。

(2)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可能对其妄想中的害人者,嫉妒的配偶、钟情者采取攻击行为。

(3)精神发育不全:精神发育不全患者由于判断和理解幼稚,易受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因此,精神科护理保同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评估工具:

预防: 1.合理安置,环境安静、宽敞、明亮,避免不良刺激 2.注意观察病情,掌握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如睡眠障碍及月经期均可以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先兆。及时发现与处理。 3.减少诱因:态度和蔼,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供治疗及护理前,充分地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尊重患者,不与其发生争执;避免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工娱活动,如下棋、打蓝球等。 4.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捶沙袋、枕头、棉被、撕纸、做运动等,无法自控时,求助医护人同帮助。同时,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并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相信自己有控制行为的能力。 5.控制精神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实践证明, 长期或短期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完整word版)第十四章 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参考答案概要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视觉表象动觉表象内部表象外部表象 2.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唤醒—注意理论 3. 表象的感官觉察训练表象的清晰性训练表象的控制能力训练 4. 合理的信念情绪行为 5. 舒尔茨 6. 与技术动作或战术有关的自我暗示激励性暗示情绪性暗示 7. 自身语言系统认知情绪 8. 挖掘潜能性非指责性积极性 9. 自我暗示他人暗示表情和体态暗示环境暗示 10. 特质运动自信状态运动自信 11. 成功的亲身体验可借鉴的他人的成功经验言语上的鼓励适宜的情绪唤醒水平 二、单项选择题 1. C. 2. C. 3. A. 4. A. 5. C. 6. A. 7. C. 8. C. 9. D. 10. 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C.D 3. A.B 4. A.B.C 5.A.B.C.D 6.A.B.C 7.A.B.C.D 8.A.B.C 9.A.B.C.D 10.A.B.C.D 四、匹配题 1. 运动表象自我暗示 2. 心理暗示内部表象 五、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9. √10. × 六、简答题 1. 简述表象训练的作用。 答:(1)表象训练有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改善已学会的运动技术动作。(2)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3)能够增强动作练习者的信心,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 2. 简述表象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答: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认为,当人进行运动动作的表象演练时,与动作有关的神经和肌肉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在反应模式上与实际完成动作的情况一致,在强度上略低。这是因为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人们可以通过主动表象运动动作,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传至相关肌肉,往往会产生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尽管表象训练所产生的肌肉运动并不外显,肌电活动也轻微到让人难以觉察的地步,但却足以激发和拓通技术动作的神经通道,强化技术动作的心理图式。多次激发可以起到加深动作记忆、巩固完善动力定型,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的目的。这就使得通过表象训练来改善运动技能成为可能。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从神经心理和肌肉反馈两个方面来解释表象训练的作用,这一观点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3. 简述表象训练的符号学习理论。 答:符号学习理论也称为符号—知觉假说,是由认知心理学流派学者们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表象训练时未必一定会出现肌肉系统的潜意识电活动。表象训练之所以能够促进运动操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运动者获得和理解技术动作的图式编码,从而在认识层面上对技术动作进行准备和计划,对各种序列进行符号的练习。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人脑中所储存的运动图式对运动操作至关重要,因此,人可以通过对符号的学习和演练——即表象训练,将技术动作转译为符号编码,从而建立和巩固头脑中正确的运动图式,消退错误的图式,发展最佳的图式,从而使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虽然,有不少实验对这一理论加以支持,但许多学者批评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动作的认知成分,而且人为地将运动活动分为认知性和运动性两类,其实,两者是相互渗透、难以割裂的。

住院患者冲动暴力行为的防范预案演练脚本

作者:微软用户 住院患者冲动暴力行为的防范预案演练脚本 模拟场景:巡回护士甲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A 在乱拿病友东西,劝说过程中病人A 突然冲动。 模拟地点:精神科七病区三病室 模拟时间:上午8:30 模拟过程: 1. 巡回护士甲在巡视病房至二病室时,发现患者A 正在乱拿其他病友东西。护士 甲:“A ,你在干什么啊?不能随便乱动别人物品,去工娱疗室活动活动吧” 2. 患者A 不听劝说,:“少管闲事”,继续乱拿病友东西。 3. 护士甲走上前继续与患者A 进行沟通:“A ,如果乱动别人东西,丢了东西别人 可能会找你要的。” 4. 患者A 恼羞成怒,突然站立起来,怒视护士甲,一边谩骂护士甲,攥紧拳头欲 挥拳打护士甲。 5. 护士甲见状立即侧身一躲,然后一边语言劝说:“A ,别激动,有什么事我们慢 慢说,能解决的我会尽力为你解决,解决不了我会向上级汇报。” 6. A 仍然不听劝说,挥起拳头便要打护士甲,护士甲立即用手抓住A 的手,将A 置于被动状态,同时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快来人啊,A 动手打人了”,寻求帮助。 7. 护士乙、丙、丁听到呼叫声后立即赶赴现场,一起与护士甲控制住病人A 。 8. 护士乙:“大夫F ,快来啊,病人A 冲动了”。 9. 大夫F 赶到现场,查看患者,下达医嘱:“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氯硝西泮1mg im st ”。 10. 护士丙立即取四根约束带,向患者解释:“A ,由于你现在情绪激动,为了防 止你伤到自己或者他人,现在需要用约束带保护一下,稳定一下你的情绪”。将病人一起防护于五病室。护士丁专门看护。 11. 护士甲抽吸氯硝西泮1mg ,为病人肌肉注射。 12. 护士甲在临时医嘱签字,填写保护性约束观察记录单。 13. 约束期间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6-11-21T15:00:19.0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4期作者:卿凤唐 [导读] 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610036 【摘要】目的:通过对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的分析,来提高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两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激惹因子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保护性约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00-01 就针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其往往会因为受到妄想、幻听、敌对等各种病态思维的影响与支配作用,而导致其出现冲动行为。因此,怎样才能做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位精神科护士都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就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来针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激惹因子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其中女性50例,男性60例。患者的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7.7岁。被冲动行为干预保护性约束在床时间<24小时162例,≥24小时32例。 1.2 方法 1.2.1 保护性约束前护理 患者一旦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情绪进而行为,医生已下医嘱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医嘱分为书面医嘱及口头医嘱,口头医嘱必须在治疗执行后3小时内补充书面医嘱),护士工作的重点是评估、解释及沟通。①了解病史掌握患者的主要情况,即知道患者的姓名、诊断、主要精神症状、主要治疗及护理问题、有无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禁忌证,如骨质疏松等[1]。②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询问家属或能够沟通的患者,了解近日患者有无外伤或皮肤破损。接触患者时,态度亲切、耐心,语言温和、友善,说明需暂时约束其行为的原因和必要性,尽量消除患者对工作人员的敌意。尽可能在约束前先检查患者约束部位的皮肤,做到心中有数。③控制现场环境。避免病室混乱、拥挤,将患者与其他患者隔离。如对刚入院患者,因其拒绝住院治疗而需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尤应重视与家属的解释和沟通,可请医生与护士一同向家属说明情况,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如家属有异议或家属间意见不统一时,即使医生已下医嘱,也需立即汇报医生处理,切勿盲目执行,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1.2.2 保护性约束中的护理 ①评估及记录。如患者已在多人协助下被保护性约束上床后,首先进行安全检查,取下发夹等不需要的饰品及危险品。如有首饰等贵重物品,最好在护士协助下请家属自行取下带走。如无家属在场,必须在两名工作人员取下清点后交给护士长保存。护士需再次评估患者的皮肤,重点是双侧腋下、手腕、足踝部等保护带加压部位,双侧耳廓、手肘、足跟及骶尾部等长时间卧床易受压部位。根据评估结果、病情确定使用保护带的部位、根数及安放衬垫的部位。制定翻身、活动肢体的计划,必要时填写翻身卡。及时建立约束患者巡视记录单,详细书写护理记录[2]。②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将患者保护性约束于重症室床上,未约束患者不能进入该房间,以免发生伤害或被伤害意外。改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患者,床边应有工作人员专人看护;照料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协助患者大小便,保持床铺柔软、平整、整洁、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和臂丛神经麻痹的发生。 1.2.3 保护性约束后护理 如病情稳定,医嘱予停止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患者,在做好解释工作后为患者解除保护带。解除约束时,应再次检查患者的皮肤,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密切观察刚停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患者的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如告诉患者发脾气和砸物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感到极为愤怒或伤心时,可用转移注意力或向家人、工作人员倾诉等方法发泄,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保护性约束是一项暂时性的治疗方法,一般每次不宜超过24小时。否则,皮肤压疮等并发症、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情绪均会明显增加[3]。然而,已保护性约束24小时,但患者情绪仍未控制,很可能解除约束后仍会出现冲动行为、伤人或伤己,如遇此种情况,护士一定要请负责医生一同向家属解释和沟通,耐心说明仍需保护的原因,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一旦发现保护性约束时间已超过24小时,护士应与医生沟通,根据患者的病情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如患者见到家人时较安静,可在家属探视时暂时解除约束,等家属离开时再给予保护性约束;在患者使用镇静药物入睡后,暂时解除约束,醒来后再给予保护性约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保护性约束是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多种方法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它是保证患者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常规治疗的正常执行、维护良好住院环境等极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但若护理不到位、沟通不到位,就有可能起反作用,甚至导致治疗不能进行或医疗纠纷的发生。护

第十三章 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渐进放松训练、自生训练、沉思、生物反馈训练、系统脱敏训练和模拟训练的概念;了解生物反馈的理论基础。 2.能够运用上述这些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来指导自己的运动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渐进放松训练 1.渐进放松训练概述(领会) (1)渐进放松训练 (2)渐进放松训练的方法 (3)渐进放松训练的注意事项 2.基本渐进放松训练(识记) (1)注意事项 (2)练习程 3.加上暗示语的渐进放松训练(识记) (1)基本注意事项 (2)练习程序 4.在不同场合的渐进放松训练(识记) (1)基本注意事项 (2)练习程序 第二节自生训练 1.自生训练概述(领会) (1)自生训练 (2)自生训练的方法 2.自生训练程序(识记) (1)预备姿势 (2)自生放松练习 第三节沉思 1.沉思法概述(领会) 2.松弛反应(识记) 3.禅宗(识记) 第四节生物反馈训练 1.生物反馈训练概述(领会) (1)何谓生物反馈 (2)何谓生物反馈训练 2.生物反馈训练与运动训练(领会) 3.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识记) (1)生物反馈训练步骤与方法

(2)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作用 (3)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系统脱敏训练(领会) 1.系统脱敏训练概述 2.系统脱敏练习的程序 (1)肌肉放松训练 (2)建立害怕事件层次 (3)系统脱敏的实施 第六节模拟训练 1.模拟训练概述(领会) (1)模拟训练概念 (2)模拟训练类型 2.模拟训练的作用(领会) (1)提高适应性 (2)提高抗干扰能力 (3)提高备战针对性 (4)提高训练质量 3.模拟训练具体实施(识记) (1)模拟训练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2)模拟训练的具体方法 (三)教与学的建议 1.第一节应重点掌握渐进放松训练的概念;了解渐进放松训练的方法 2.第二节应重点掌握自生训练的概念;了解自生训练的方法。 3.第三节作为拓展知识课外阅读。 4.第四节应重点理解生物反馈和生物反馈训练的概念;了解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情况;了解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方法。 5.第五节应重点掌握系统脱敏疗法的概念;理解系统脱敏练习的程序。 6.第六节应理解模拟训练概念;了解模拟训练的类型和作用。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渐进放松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是____________;第二阶段是 ____________;第三阶段是____________。 2.渐进放松训练的方法首先是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通过对比可更深刻地体验放松一刹那间的肌肉感觉。 3.____________是在催眠术的启发之下,于1890由德国生理学家沃格特年提出、由德国精神病家舒尔茨完成,后来又由舒尔茨的学生加以完善,并使之广为流传于各国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 4.自生训练主要包括六个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沉思法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气功中的____________是东方静默法的代表。 7.生物反馈训练的基本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系统脱敏,又称为____________,是由沃尔帕首创的。 9.由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帕首创的系统脱敏训练是建立在____________理论基 础上的。它的技术包括三个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0.模拟训练可分为____________模拟和____________模拟两大类。 11.几种常用的模拟训练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模拟训练是针对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 13.在体育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学专业人员为避免运动员因运动竞赛情境的干扰而使运动成绩表现陷入恶化,利用一种心理技术,使运动竞赛过程不致受到影响,而保持运动员的成绩表现水准,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 14.模拟训练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5.创造与比赛实况相似的实际境况,让运动员在这种人为的实况中进行比赛训练的训练方法是____________。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暴力行为是由于愤怒、敌意、憎恨、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 攻击行为,可造成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如个体针对自己的伤害则属于自残、自杀、自伤行为。暴力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 精神病人由于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他们的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在家中、社区、医院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等。精神病人常见的暴力行为有口头的攻击,如谩骂、威胁、讽刺、嘲笑等;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二防范与护理 护理评估 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 1.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这主要是与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2.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外在学习是对角色榜样的模仿,如父母、同伴、娱乐界偶像等。此外,特殊的处境、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人有暴力倾向。 3.生特因素: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如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之前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也可引发暴力行为、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精神病人冲动防范预案

精神病人冲动防范预案 冲动行为是指直接伤害他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给病人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性影响。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预防及终止冲动行为的发生。其方法如下: 1、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做好分级护理及病区的危险品的管理。 2、多方面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避免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减少诱发因素。 3、鼓励病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感,对有冲动趋势的病人应明确告知病人行为造成的后果,根据病人的兴趣爱好组织病人的娱乐活动,使其旺盛的精力得到应有的疏泄,转移分散其冲动意图。 4、加强病区的巡视工作,对有冲动倾向的病人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其动态表现应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之内,力将冲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5、对情绪不稳,激惹性增高的病人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有助控制精神症状。 6、一旦发生病人冲动,当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同时稳定病人情绪,疏散围观病人。 7、如果病人手中有危险物品,应与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巧妙夺取。 8、遵医嘱隔离约束病人,并用药物控制病人的情绪,做好约束病人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9、正确及时写好护理记录。

精神病人自缢防范预案 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受病态所致,常可发生一些意外,如自缢、自伤等,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特制定本预案,旨在其发生率和损失率到最低限度。 1、护理人员应对病去区内的消极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密切观察病人的动态变化,防意外的发生。 2、结合消极病人的病情,做好心理护理,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以转移分散病人的消极自杀意念,改善情绪。 3、加强病区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对消极病人应重点做好危险物品的检查,尤其每次外出返室时都应仔细检查,同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 4、夜间加强消极病人的巡视做好睡眠护理,对入睡困难,早醒的消极病人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5、严重消极的病人应24h监护在工作人员的视野内,必要时遵医嘱约束保护,或请家属协助陪护。 6、一旦发现病人自缢,应做如下措施:1.立刻从背部向上托起抱住自缢者,解松或割断套绳,然后将其平卧,快速判断有无呼吸心跳。如果有心跳呼吸已停止,则应果断将自缢者下颌用力向上向后托起,打开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呼叫另一当班者,让其立即通知医生、护士长、行政值班者。2.医生到达后遵医嘱协助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在抢救的同时通知病人家属来院。3.正确及时写好护理记录:发现病人自缢时间,地点,生命体征,主要抢救过程,病人转归情况或死亡。

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1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 二、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三、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措施 对有多次或恶性暴力行为史或现在具有某些暴力行为征兆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 适宜的环境:将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温度适宜的环境

中,关掉音响、电视等可能产生的噪音,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 2. 减少诱发因素: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吸烟、打电话、吃小零食;提前或退后一些打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项目,如留取检验标本、注射、处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等;暂不安排这类患者参加竞争性的工娱疗活动;不与患者争执等。 3. 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明确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暴力意图;告知患者觉得无法自控如何求助等。 4. 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保证药物的供给;把患者可能的暴力倾向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 四、发生暴力行为时的措施 1. 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出现时,首先要呼叫其他人员帮助,以便能尽快控制场面。 2. 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3. 解除武装: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告诉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同时向患者解释此物品是暂时保管,以后归还,以取得病人信任;如语言劝说无效,一组人员转移病人注意力,另一组人员趁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 4. 转移病人: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减少外界干扰。 5. 身体保护:患者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保护性约束方式协助患者控制自己。保护过程中需告知其约束的目的、陪伴在旁与

精神病人的护理

精神病人的护理 精神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此外,家属要多了解精神病人的家庭生活该怎么安排,做好精神病的预防护理,以防精神病病情再次复发。那么如何做好精神病预防护理呢? 精神病人护理方法 1.根据病情,结合患者的体力,兴趣与专长,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在活动中随时给予精神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兴趣。对精神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医疗护理外,应该进行一些工娱护理,以引导改变病人的思维心境。以下给出一些工娱护理的方法。 2.对一般患者宜安排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和简易的手工劳作。如观看电视、电影、文艺演出,散步、看画报、糊信封(药袋)、拆纱头、户外除草、清洁环境等,使患者转移病态思维和放松思想情绪,感到自己有胜任工作的能力。 3.对忧郁、情绪低沉的患者,宜安置在人多、气氛活跃的环境中,选择色彩鲜艳的品种进行工疗,并让他们参加热情奔放、欢乐愉快的娱疗活动。 4.兴奋激动的患者,宜安排在人少、单调安静的环境中,选择患者愿意做的项目进行工疗,避免参加易引起兴奋的文娱活动。 5.对慢性衰退的患者,宜安排简单刻板的工疗项目,督促训练患者活动,使患者的智能,行为等精神状态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6.对有特长或康复期患者,可安排较为复杂的工娱活动,如排练文艺节目、绘画、球类比赛、缝纫、编结、制作精细的工艺品等。这些有利于患者智能的锻炼,工作能力的恢复,生活兴趣的提高,从而为其出院,重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7.在组织患者户外活动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对象。做到“三防”(防消极、防冲动、防逃跑)患者重点看护或另行组织,严重者暂不予户外活动。 8.对服药量较多,体质较弱的患者不宜直接参加剧烈的活动,如接力赛跑、球赛、拔河。舞蹈等,可组织他们在旁观看。在活动过程中还须防止意外,做好应急处理。 9.在工疗过程中,应经常查点工疗用具,若有缺少,必须及时追查寻找,严防突然意外事件发生。

躁狂症患者的护理措施

躁狂症患者的护理措施?躁狂症的人们需要及时治疗,不然会影响治疗时机,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但是躁狂症在治疗期间还需要积极的护理。那么,躁狂症的护理措施具体来说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1、家庭环境要求 兴奋躁动的病人,不宜居住在家庭生活无规律或家人不和睦的家庭中。房间的色彩宜用冷色调,如绿、蓝色为好,房间布置也以简单、清雅为好。在患者发病这段期间内,家中尽量保持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聚餐、聚会等。听音乐时也应尽量放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宜放节奏过于激烈快的乐曲,以免引起病人兴奋。 2、如何与兴奋躁动病人接触 在与躁动病人接触、交谈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耐心;对话多的病人尽量不要与病人过多的交谈或争论,更不能因病人有夸大言语而讽刺、嘲笑他。广州协佳医院的专家介绍当病人话特别多时,可采用引导、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若病人与客人一直说个不停时,家人可在言语中提醒他时间不早了,该休息或吃饭了,或说客人还有其他工作,改天在谈等等,这样病人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的。 3、如何做好有冲动、伤人、毁物行为病人的护理 对待这类病人,家属必须做好防范工作。一方面要避免激惹病人,因躁狂病人大多表现为好关闲事,好打抱不平,小题大做,平时看不惯的事情此时更看不惯,非要周围或家人按他的意愿办,尽量满足他的相对合理的要求,以免引起冲动、伤人行为。 另一方面尽量不让病人外出,因病人在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是喜欢表现自己,兴奋程度就越高,对病情更不利。同时因兴奋症状常引起外人围观,易导致打人或被人打等伤害事故。所以在做好防范的同时还要积极与医生联系,加速治疗,尽量缩短病人的兴奋期,加强药物治疗,延长患者的日、夜睡眠时间,必要时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躁狂症患者的护理措施?以上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化性溃疡的心理干预治疗 - 副本

消化性溃疡的心理干预 【摘要】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早期的理论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是胃酸分泌过多,重大生活事件、长期慢性应激、不良的情绪和人格与消化性溃疡有关。现代研究证实95%~99%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9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但大量研究也证实在经历灾难、职业和家庭问题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目前认为应激可能导致免疫力降低,增加了个体对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性。因此,从现代医学模式来探讨影响消化性溃疡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相应的心理干预。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干预 一、概述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 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是最早被归为心身疾病的, William Beaumont 最早观察到情绪影响到人胃的外观和功能,Ivan Pavlov 用狗建立的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射是人们理解了胃肠道和脑的联系,Geoge Engel通过胃瘘在一个女患者身上发现成长因素、人际关系和情绪状态均影响胃肠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致

病因素大致分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遗传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然而还有 5%~2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1]。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是否是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仍然缺乏直接证据,情绪障碍可能通过危害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酗酒、缺乏饮食规律等影响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病程。尽管如此,抗菌治疗和生活行为改变已经治愈了大部分消化性溃疡。 二、社会心理因素 (一)人格特征 性格作为心理因素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对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重要影响。人格偏移(如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不好交往,行动上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过分关注自己)在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高静芳等[2]的“Y—G人格测验”指出,消化性溃疡患者具有神经症的性格特点,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内心隐藏着较多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处事敏感谨慎,易紧张,主观性强,有神经质倾向。而杨九州和杨松娥[3]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同样显示,E分低、N分高说明该人群属忧郁质气质类型,具有内倾一情绪不稳定的个性,具有沉静、不好交往、沉默寡言、悲观、严肃、刻板、喜怒无常的特点。P分高说明该人群具有孤僻、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对别人心怀敌意、不近人情、缺乏友善、缺乏同情心的特点等。以上性格倾向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A 型行为类型与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关系已被明确。H ermans 提出 A 型行为特征 :个性强、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易冲动、急躁、紧张、富有敌意、具有攻击性等。这类人群因常处于应激状态而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导致神经内分泌系

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措施 对有多次或恶性暴力行为史或现在具有某些暴力行为征兆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适宜的环境:将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关掉音响、电视等可能 产生的噪音,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 2、减少诱发因素: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吸烟、打电话、吃小零食;提前或退后一 些打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项目,如留取检验标本、注射、处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等; 暂不安排这类患者参加竞争性的工娱疗活动;不与患者争执等。 3、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明确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 后果;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暴力意图;告知患者觉得无法自控如何求助等。 4、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保证药物的供给;把患者可能的暴力倾向及时告诉医生,以便 做出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 (二)发生暴力行为时的措施 1、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出现时,首先要呼叫其他人员帮助,以 便能尽快控制场面。 2、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3、解除武装: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告诉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同时 向患者解释此物品是暂时保管,以后归还,以取得病人信任;如语言劝说无效,一组人员转移病人注意力,另一组人员趁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 4、转移病人: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减少外界干扰。 5、身体保护:患者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保护性约束方式协助患者控制自己。保护 过程中需告知其约束的目的、陪伴在旁与其谈话,以降低其焦虑。 6、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氟哌啶醇,地西泮(安定)等肌注来控制患者的情绪,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应急预案

(1)先兆行为 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动作 (2)语言方面 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3)情感方面 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 3. 暴力行为的预防 密切注意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若发现患者有暴力行为的先兆,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具体措施:(1)交流技巧 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①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并避免不恰当的笑。 ②可向患者说明工作人员关心、理解其心情,并会尽力帮助其摆脱困境,以减轻患者的激动程度。 ③鼓励患者倾诉内心困扰,参与治疗决策,给其提供治疗信息。 ④鼓励患者自己控制冲动,处于冲动早期的患者受到安慰后,可能会离开刺激性环境来增加对自我的控制。

护士采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干预的效果。护士应该将手置于口袋外面,避免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并调节身体位置,平视患者的眼睛,这样可使患者感觉是平等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常需要四倍于常人的空间。如果护士侵犯了患者的个人空间,会让其感到威胁,从而激发其攻击性。因此,护士在接近患者时应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紧握拳头、面部肌肉紧张或转身走开等都提示患者可能感到威胁,应立即纠正与患者的距离。 (2)服用药物 药物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护士应及时执行医师的处方,以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 (3)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的安静与整洁,避免嘈杂、拥挤,可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提供丰富活动的病房可减少患者不适当的行为,并增加其适应性的社会功能。要管理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被冲动的患者拿作攻击的工具。(4)患者教育 通过沟通性咨询及健康教育,教会患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愤怒情绪的适宜方式是一项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措施。应鼓励患者探讨自己被尘封的、忽视或压抑的情感,与其一起讨论情绪的表达方式,向其提供处理愤怒情绪的一些实用方法,如体育锻炼、改变环境、听音乐等,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4. 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 (1)寻求帮助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 因和干预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 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讲废话”、“随便走动”、“小动作”等就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教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一般有自我控制力

患者风险防范及干预原则

保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病区患者 风险防范及干预措施原则 1.在制定相应的制度及流程应以保护患者及医护人员为 中心。 2.入院后应按相关要求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填写各种 评估表及量表。并对患者采取防冲动、防外走及防消 极等防御措施。 3.对有高风险的病人应按相关管理流程加强管理,并积 极对病人进行药物、MECT、心理治疗、暗示治疗、松弛治疗等干预治疗。 4.对风险较低的病人也应积极进行治疗,防止患者病情 反复,如患者病情反复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达到高风 时应按高风险病人管理。 5.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应启动相应的管理流程及措施,积

极防止患者出像自杀、自伤、攻击等行为,具体如下: (1)患者有自杀、自伤倾向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发现患者有自杀、自伤念头时,应立即向护士长、科主任汇报 二、通知主管医师 三、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包括收回锐利的物品,锁好门窗、防止意外 四、通知患者家属,要求 24 小时陪护,家属如果需要离开患者时,应通知值班的医护人员 五、详细交接班,同时多关心患者,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程序】 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向领导汇报,通知值班医师→通知家属,要求24小时陪护→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每班重点交接班,掌握心理状态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防范处理机制 (2)冲动及暴力攻击行为 1. 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会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如;当患者聚集在一起、过分拥挤、缺乏隐私及处于被动时,容易发生暴力事件;强行入院和封闭式管理环境也容易引起患者的怨恨和反感,促使暴力行为的发生。另外,临床工作人员也可能由于工作态度和自身行为对患者的影响,而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了患者的暴力

精神病人冲动伤人的防范预案

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防范预案 (一)、精神病人冲动伤人的防范预案 1.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做好分级护理及病房危险品的管理工作。 2.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减少诱发因素。 3.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感,对有冲动趋势的患者应明确告知之行为造成的后果,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组织适当的娱乐活动,转移分散其冲动的意图。 4.加强病房的巡视工作,对有冲动倾向的患者全面掌握其动态表现,严格在视线范围内,力争将冲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5.对情绪不稳、激惹性增高的患者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有效控制精神症状。 6.一旦病人发生冲动: (二)、精神病人自伤的防范预案 1.护理人员应对病房内的自伤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密切观察患者动态变化,防意外发生。 2.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合理调节负面情绪。 3.加强危险品管理,做好安全检查,尤其是每次外出返病房时都应仔细检查,同时做好家属的安全宣教。 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以及情绪变化,必要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5.严重自伤患者应24小时在工作人员视野内监护,必要时遵医嘱约束保护,或请家属协助保护。 6.一旦发生患者自伤:①妥善安置患者并做好伤口紧急处理,同时通知医生;②遵医嘱进一步处理;③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心理护理;④正确及时写好护理记录。

(三)、精神病人自溢的防范预案 1.护理人员应对病区内消极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密切观察患者动态变化,防意外发生。 2.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转移、分散患者的消极意念,改善情绪。 3.加强危险品管理,做好安全检查,尤其是每次外出返病房时都应仔细检查,同时做好家属的安全宣教。 4.夜间应加强消极患者的巡视,做好睡眠护理,对入睡困难、早醒的消极患者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5.一旦发现患者自溢:①即刻从其背部向上托起抱住自溢者,松解或割断套绳,然后将其平卧,快速判断有无呼吸、心跳。如果心跳呼吸停止则应果断地将自溢者下颌用力向上向后托起,打开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呼叫另一当班者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及总值班领导;②医生到达后,遵医嘱协同做好抢救和护理工作;③抢救同时应及时通知患者家属来院;④当班护士应对发现患者自溢的时间、情况、抢救时间、过程用药等做好及时、正确的护理书写。 (四)、精神病人出走的防范预案 1.平时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分散患者的出走意念。 2.对有出走企图的患者,要及时掌握,重点观察其动态,及时发现出走先兆迹象,采取措施,谨防患者出走。 3.对出走意念严重患者,不宜出病房活动,应安置在重管室内由专人监护或遵医嘱暂时约束保护。 4.交接班时必要清点患者数,做到班班交接清。 5.患者进出病房(洗澡、散步、会客结束),或户外活动时,密切注意患者动向,经常清点患者数。 6.一旦发现患者出走,当班者立即电告门卫关好大门防范患者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