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类型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1
如何理解广电总局“限娱令”对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以此,请对2012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走势做出你的预判。限娱令问题:
国内电视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因此电视台总数太多,而像美国只有少数几个电视网,自然就不会有节目同质化到泛滥的程度。“限娱令”的出台无疑能够在行政控制角度减少这种同质化的现象,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无益于整个电视体制的发展。
会让有实力的卫视更受益
黄金时段节目数量的限制,短期来看好像是对某些娱乐节目多的卫视冲击巨大,但如果政策真的得到长期执行的话,这些在生产能力上领先的卫视肯定是受益的。“像《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这些相对比较成熟的娱乐节目还是会受重视,不会被轻易拿掉,而部分卫视如果没有机制和团队的跟进支持,就会变得更差,甚至连抄袭借力的路都被断掉,因此长期来说一定对实力强的卫视有好处。
核心内容为:各卫视在晚7:30- 10:00黄金时间,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并限制港台艺人;各台必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全国选秀节目每年不超过10档等。
我始终不太理解限娱令的初衷,当初限制选秀节目是为
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很遗憾,选秀节目不但没有真正的被限制,反而更加五花八门。超级女声变成快乐女生,梦想中国变成中国达人秀,层出不穷切影响巨大。可见限娱令的前期“试验”并不成功,那么我也有理由质疑此番限娱令的实质作用。娱乐和道德建设并不冲突,此次限娱令中“各台须设一档道德建设节目”一条要求实在滑稽可笑。如果真的是为了限制娱乐节目,那么为何要重提道德。可见限娱令的目的并不单纯,但是娱乐和道德两者并不是你存我亡的。而值得思考的是,告别了娱乐的电视节目真的能担当起道德建设的重任吗,恐怕不能。
限娱令产生的后果其实不言自明。现有的娱乐节目可以更换名字和形式转移到其余的时间段继续娱乐。我们不能缺少娱乐,当然我们也不想让娱乐化过度。但是“度”在哪里?应该是受众的集体感受和诉求,而不是广电总局的一家之言。而我们更不想看到的是,碾压在娱乐之上的道德,注定是缺少了灵性和活力的道德。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粗粝的时代,我们为房子奔波,我们为工作奔走,我们打开电视在那不大的屏幕上寻求自身娱乐的最大化。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打开电视发现道德建设节目映入眼帘,你除了失望还应该思索,限娱令究竟最终限制了谁?
有人说,“限娱令”的出现,意味着庸俗、低级趣味的娱乐
综艺无脑时代的告别,高雅、温情的规范化综艺的回归。但是,此项举措却又仅仅只针对上星卫视,这是不是暗示着以后的所有三俗类综艺,可以从此转战到地方台?你不是看不到恶搞、低智商或是明星大尺度博收视的娱乐节目,只是不能在全国流通的卫星频道关注而已。这项政策若真的颁布,最大得益者无疑是除去六大卫视之外其他所有频道。在娱乐节目一定且肯定不会消失的未来,它无疑将会成为某种行业模板式的存在,那时候,人们只会记得在很久以前,湖南卫视曾一直是各大卫视的范本,只是遭遇了一记“绝杀”而已……
1、什么是电视节目的类型?如何理解电视节目的类型化生产?
电视节目类型严格划分为“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电影”和“电视特别节目”
一、电视节目类型化的涵义
类型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形式与内容的套路化、公式化关系,这是因为观众对某一类型的频道、节目感兴趣或熟悉度高,就会形成相应的收视习惯。当类型的内容、形态
通过习惯得到加强,那些不包含在类型程式里的媒介形式就难以被接受;二是指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只有归属于一定品类标准的商品才能更容易被消费者所识别、认同和接受。90年代末期,我国的综艺节目走上了类型化的道路,以“选秀”节目、明星(名人)访谈类节目最为风行。前者以《超级女生》、《我型我秀》为代表,后者则以《鲁豫有约》《艺术人生》《康熙来了》(被多家国内电视台从台湾引进热播)为领军角色。各省市地方台“克隆”有术,类似节目早已铺天盖地。到了周末晚上黄金时间,打开电视机的人们可以从各省级卫视台中看到应接不暇的类型化综艺节目,如山西卫视的《超级少年》、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浙江卫视的《与星共舞》等。利用类型化的优势,此类节目暂时保持着一定的收视率,这也是节目制作方乐此不疲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目类型化
电视节目类型化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规律,但是我们不能被动“逐流”。在我国,作为大众传媒领军角色的电视传媒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给人民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方面。类型化节目的发展弊端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节目的类型化有约束的自由发展。
1、保持节目类型化的发展性
类型化并非意味着节目的固定和永久化,社会万事万物在
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文化产业,电视节目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创新发展的同时,节目制作者也要遵守节目类型化的发展规律,考虑到节目类型的继承性,对部分受众熟悉和喜欢的类型化元素适当保留,惟有如此才能适应原有固定受众的接受心理;此外,发展创新的依据是中国当下的经济现状、政治意识形态、风俗文化等各方面具体情况,做到节目类型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追求节目类型化的融合性
随着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提供单层面元素的节目难以满足人们的复合性的需要。媒体在追求类型化的同时,要有意识的把多种元素融合进节目中,力争形成很好的节目渗透融合性能,做到寓教于乐。对综艺节目来说,就是要做到娱乐元素不能少,科学的精神文明价值理念也不能缺,尤其是要尝试着把“忠、孝、义、勇、信、德、诚、容”等优秀传统文化原素融入其中,加大节目的厚重感。至于应如何“融合”元素?下面几个节目的成功,可能给我们一点启示。《艺术人生》融合的是人文关怀,是艺术家的成长奋斗精神;《开心辞典》《幸运52》的成功在于它们蕴涵和彰显了一种娱乐加智力竞赛的形式;湖南电视台《背后的故事》也是个“混合物”,在追求可看性的前提下,注入了一些纪录片式的内容厚度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