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6.13 KB
- 文档页数:7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离
开了语言,文学便不能存在,因此人们称语言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语言本身,探讨文学本质最简单的方法在于弄清文学中语言的特殊用法。
与儿童文学用艺术形象表现多方面内容的要求相适应,儿童文学的语言也有其艺术
表现上的特殊性。
一、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表现,把大千世界的性质、情状展示给读者,使人
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奥妙就在于形象生动,一字一词即能传神,
令境界跃然纸上。
文学语言的形象化,主要是通过形象性的表述达到叙述事物,描写环境,表达思想,
传递情感的作用。文学语言要求对事物本质和主要特征做出精确描写。但这种精确性不同于科学语言的精确性。科学语言有着严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而文学语言则常常在精确性的背
后带有较大的延展性和创造性,即赋予读者深广的感知、想像空间。
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性更为重要。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儿童将亲身经验与语言
所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地结合起来。在儿童文学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这样的语言:“稻穗儿一摇一摆的,好像在向小花点头”、“我觉得自己比洗了一百次澡还要干净”、“拇指姑娘冻得直像风中秋叶似的抖个不停”这些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对于各种事物有了清楚、准确的印象和理解,对于人物心理有了真切、细致的体验。这样,儿童在诵读诗歌,倾听故事的时
候,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会得到满足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这
些都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产生的效果。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美丽的玻
璃。然而它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铁锚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教
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这是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开篇,它生动优美地描绘了海的湛蓝与深广,令读者可以
看见、可以触摸、可以聆听,更可以想像。这些语言没有具体说明海水的清洁程度和深度,
却抓住了海水的特征,并给人以巨大的想像的空间。这就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在《坚定的锡兵》里,当玩具锡兵被两个男孩放在纸船上,在大雨中沿着水沟漂流时,
安徒生这样写道:“天啊!沟里的波涛是多么汹涌,水流得那么湍急。可不是吗,雨本来下
得很大。纸船忽上忽下地波动着,不时被水冲得打转转,把锡兵搞得头晕眼花。但他仍然很坚定,脸上的表情一丝不变:两眼朝前直望,枪扛在肩上”一个坚定的、有顽强意志的人物
形象跃然纸上。由于儿童的感知和思维首先注重于对象的外部特征,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强调形象性,通过语言使人物及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动作、神态等鲜明地展现
在儿童面前。
那么,如何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呢?
一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使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知的形式显现出来,而大量运
用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及借喻,尤以明喻最为常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使儿童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迁移,使陌生的事物变得亲切和熟悉起来,这样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例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中有一篇《秋游》,文中写道: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明喻) 智利诗人聂鲁达在名为《如果白昼落进》中写道:
每个白昼/都要落进黑沉沉的夜/像有那么一口井/锁住了光明。//必须坐在/黑洞洞的井口/要很有耐心/打捞掉落下去的光明。(明喻与借喻)
台湾诗人林焕彰的《日出》是这样写的:
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地/露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暗喻与拟人)
台湾诗人杨唤的诗作《家》,又引入儿童熟悉的各种事物,用鲜明生动、自然贴切的比喻把
“家”这个生活中最平常、最能体现亲情的所在描绘出来,充满温馨、快乐、美好的情感,
儿童就在这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眠床,/歌唱的鸟儿都有一个舒适的窠,/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宿舍,/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无际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蜒
的家园。//可怜的风没有家,/跑东跑西也找不到一个地方休息;/漂流的云没有家,/
天一阴就急得不住地流眼泪。/小弟弟和小妹妹最幸福哪!/生下来就有妈妈爸爸给准备好
了家/在家里安安稳稳地长大。(拟人与暗喻)
在这些诗作中,明净的蓝天、沉沉的黑夜、清晨的太阳、温暖的家全借着比喻、拟人
等手法的运用而显得美丽而生动。它们有力地说明比喻往往能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化。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思想家,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很突出,因而形象的语言能帮助他们把文本
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自己所具有的经验世界相连接,获得新的或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二是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或称智慧)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
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不断将外部信息同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且不断修正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外界环境的
过程。因而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够唤起儿童对认识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对认识对象的理解。而增强语言动作感的方法便是对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中的拟人化语言:
小溪流一边奔跑、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石卵,一会儿摸摸沙地上
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害怕,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
快向岸边游;长了小腿的蝌蚪还学青蛙妈妈慌张地蹬开了腿。
通过这样的描述,溪流、树叶和蝌蚪的情态就活跃在小读者的脑海中,清新、美丽的
大自然都映现在孩子们的心头了。
又如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其中写到皮皮用一条绳子和一条窄木板救出被大火围困
的孩子,夸张的语言形成了强烈的动作效果:
(在空中的窄木板上)她一边唱一边越跳越疯,广场上许多人吓得连眼睛都闭上了。大火已经冲出顶楼窗口,在火光中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皮皮。她把双手伸向夜空。当火星落在它头顶上时,她大叫道:
“多可爱、多可爱、多可爱的火啊!”
接着她一跳就跳到了绳子上。
“呜——”她叫着像闪电一样快就滑到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