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1911年Oppenheimsh首次提出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一词,描述具有异常运动、姿势扭转及肌张力波动变化的一种疾病[1]。1984年国际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提出了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2]。这个定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临床医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采用。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定了我国首个肌张力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肌张力障碍领域的规范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

近10年来,国内外在肌张力障碍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在遗传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4-5],以脑深部电刺激为代表的治疗方法在疑难病例的治疗上获得突破[6-7],对于肌张力障碍的定义、分类、诊断、评价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组的临床经验,制定了《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一、肌张力障碍的定义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运动障碍,其特征是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引起的异常运动和(或)姿势,常重复出现。肌张力障碍性运动一般为模式化的扭曲动作,可以呈震颤样。肌张力障碍常因随意动作诱发或加重,伴有肌肉兴奋的泛化[8]。“肌张力障碍”可用于描述一种具有独特表现的不自主运动,与震颤、舞蹈、抽动、肌阵挛等类同;也可用于命名一种独立的疾病或综合征,其中肌张力障碍症状是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肌张力障碍是神经系统运动增多类疾病的常见类型。

肌张力障碍作为不自主运动的一种形式,常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9]。

1.缓解技巧/感觉诡计(alleviating maneuvers/sensory tricks/gestesantagonistes):用于纠正异常姿势或缓解肌张力障碍性运动的随意动作,通常是涉及受累部位的简单运动,而不是用力对抗肌张力障碍症状。

2.镜像肌张力障碍(mirror dystonia):一种对侧运动诱发的单侧肢体的姿势或运动,与肌张力障碍的特征相同或类似,常见于受累较严重的一侧肢体。

3.泛化(overflow):常在肌张力障碍性运动的高峰出现,在邻近的身体区域较正常运动范围扩大的肌肉兴奋。

4.动作特异性(action-specific):仅在特定活动或执行特定任务时出现肌张力障碍,例如某些职业(如书写痉挛、音乐家痉挛)或运动,以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多见。

5.零点(null point):异常的肌张力障碍性姿势在不刻意纠正下充分展现的身体位置,此处肌张力障碍性运动往往减轻。

6.肌张力障碍性震颤(dystonic tremor):一种自发的振荡性、节律性运动,常不恒定,由肌张力障碍性肌肉收缩导致,试图维持正常姿势时常加重。在“零点”时,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往往减轻。肌张力障碍性震颤有时可能需要与原发性震颤相鉴别。

二、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

肌张力障碍多以异常的表情姿势和不自主的变换动作而引人注目。肌张力障碍所累及肌肉的范围和肌肉收缩强度变化很大,因而临床表现各异。但某些临床特点有助于肌张力障碍与其他形式的运动障碍相鉴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肌张力障碍时不自主动作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不规则或有节律,但在收缩的顶峰状态有短时持续,呈现为一种奇异动作或特殊姿势。

2.不自主动作易累及头颈部肌肉(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等)、躯干肌、肢体的旋前肌、指腕屈肌、趾伸肌和跖屈肌等。

3.发作的间歇时间不定,但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几乎不变,受累的肌群较为恒定,肌力不受影响。

4.不自主动作在随意运动时加重,在休息睡眠时减轻或消失,可呈现进行性加重,疾病晚期时症状持续、受累肌群广泛,可呈固定扭曲痉挛畸形。

5.症状常因精神紧张、生气、疲劳而加重。

三、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肌张力障碍依据临床特征和病因两条主线进行分类[8]。

(一)根据临床特征分类

临床特征的分类依据包括发病年龄、症状分布、时间模式、伴随症状等。

1.按发病年龄分类:(1)婴幼儿期(出生至2岁);(2)儿童期(3~12岁);(3)青少年期(13~20岁);(4)成年早期(21~40岁);(5)成年晚期(>40岁)。

2.按症状分布分类:(1)局灶型:只有一个身体区域受累,如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颈部肌张力障碍、喉部肌张力障碍和书写痉挛。(2)节段型:2个或2个以上相邻的身体区域受累,如颅段肌张力障碍、双上肢肌张力障碍。(3)多灶型:2个不相邻或2个以上(相邻或不相邻)的身体区域受累。(4)全身型:躯干和至少2个其他部位受累。(5)偏身型:半侧身体受累,常为对侧半球,特别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3.按时间模式分类:包括疾病进程和变异性:(1)疾病进程:①稳定型;②进展型。(2)变异性:①持续型:肌张力障碍几乎以同等程度持续存在;②动作特异型:肌张力障碍只在特定的活动或任务中出现;③日间波动型:肌张力障碍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在1d中具有波动性变化;④发作性:突然出现的肌张力障碍动作,通常由某种因素诱发,往往自发缓解。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依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形式:(1)发作性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由突然的动作诱发;(2)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动诱发;(3)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疲劳、情绪波动等诱发。

4.按伴随症状分类:(1)单纯型:肌张力障碍是唯一的运动症状,可伴有肌张力障碍性震颤;(2)复合型:肌张力障碍合并其他运动障碍,如肌阵挛或帕金森综合征;(3)复杂型:肌张力障碍合并其他神经系统或全身系统疾病表现。

(二)根据病因分类

组织病理、结构影像和遗传学研究是判断肌张力障碍病因的重要手段,可以相互补充。

1.组织病理和结构影像证据:(1)有神经退行性病变证据:如神经元缺失;(2)有结构性病变证据:如非进展性神经发育异常或获得性病变;(3)无神经退行性病变或结构性病变证据。

2.遗传性或获得性:(1)遗传性:已明确致病基因: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③X连锁隐性遗传;④线粒体遗传。(2)获得性:已明确致病原因:①围产期脑损伤;②感染:病毒性脑炎、昏睡性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HIV感染、其他(结核、梅毒等);③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神经安定类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抗惊厥药、钙拮抗剂;④中毒:锰、钴、氰化物、甲醇等;⑤血管病:梗死、出血、动静脉畸形(包括动脉瘤);⑥肿瘤:脑肿瘤、副肿瘤性脑炎;⑦脑损伤:外伤、手术、电击伤;⑧免疫:系统性免疫

病、自身免疫性脑炎;⑨功能性。(3)特发性:在限定时间和条件下,尚无遗传性和获得性病因证据:①散发性;②家族性。

四、肌张力障碍的诊断步骤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可分为3步:(1)明确不自主运动是否为肌张力障碍性运动;(2)明确肌张力障碍是否为获得性;(3)明确肌张力障碍是遗传性或特发性(图1)。

图1肌张力障碍诊断流程(本图为原创)

Figure 1 Diagnosis process of dystonia (this picture is original)

五、肌张力障碍的鉴别诊断

(一)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

眼部感染、干眼症和眼睑下垂应与眼睑痉挛鉴别;牙关紧闭或颞下颌关节病变应与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鉴别;颈椎骨关节畸形,外伤、疼痛、感染或眩晕所致强迫头位,先天性肌性斜颈或第Ⅳ脑神经麻痹形成的代偿性姿势等应与颈部肌张力障碍鉴别;掌腱膜挛缩、扳机指、低钙血症等应与手部肌张力障碍鉴别。其他需鉴别的还有脊柱侧弯、僵人综合征、后颅窝肿瘤、脊髓空洞症、裂孔疝-斜颈综合征(Sandifer综合征)、Satoyoshi综合征、神经肌肉病等表现的异常姿势或动作。

(二)获得性肌张力障碍

以下临床线索往往提示获得性肌张力障碍:(1)起病突然,病程早期进展迅速;(2)持续性偏身型肌张力障碍;(3)儿童期颅段起病;(4)成人起病的下肢或全身型肌张力障碍;(5)早期出现固定的姿势异常;(6)除肌张力障碍外存在其他神经系统体征;(7)早期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8)混和性运动障碍伴神经系统异常,如痴呆、癫痫、视觉障碍、共济失调、肌无力、肌萎缩、反射消失、感觉缺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三)功能性肌张力障碍

功能性肌张力障碍是功能性运动障碍的一种形式,诊断线索包括常与感觉不适同时出现、缺乏感觉诡计和动作特异性、假性无力、假性感觉症状、多重的躯体症状、自我伤害、古怪的运动或假性发作、明显的精神疾病、无人观察时好转、暗示下急性加重和应用心理治疗、强烈暗示、安慰剂或物理治疗可好转甚至痊愈。

六、肌张力障碍的诊断技术

(一)遗传学检测

基因诊断方面,遗传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检测的策略为:首先考虑主要症状特征,其次考虑起病年龄和遗传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筛选候选基因进行检测,并针对候选致病基因选取相应的检测技术,必要时可选择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10-13]。

对于单纯型肌张力障碍,当以全身型表现为主时,应考虑DYT-TOR1A、DYT-THAP1、DYT-HPCA、DYT-TUBB4等亚型,尤其对于起病年龄小于26岁或者有早发患病亲属的患者,应首选检测TOR1A基因[14],其次检测THAP基因,之后可结合具体遗传方式和临床特点进行相应基因的检测。而当以局灶型和节段型表现为主时,尤其是颅颈段受累明显时,应考虑DYT-GNAL、DYT-ANO3、DYT-COL6A3等亚型,并优先检测GNAL基因。

对于复合型肌张力障碍,应对早发、诊断不明的患者优先考虑DYT-GCH1、DYT-TH等亚型,并进行基因诊断。当持续性肌张力障碍主要伴随肌阵挛表现时,应考虑DYT-SGCE、DYT-CACNA1B、DYT-KCTD17等亚型;进行基因诊断时,应首选检测SGCE基因,其次需结合具体遗传方式和临床特点进行相应基因的检测。而当以伴随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主时,应考虑DYT-TAF1、DYT-ATP1A3、DYT-PRKRA、DYT-GCH1、DYT-TH等亚型,但值得注意的是,PARK-Parkin PARK-PINK1、PARK-DJ1亚型也常出现类似表现。

对于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应选择检测相应的基因。如以随意运动为主要诱发因素,则首选PRRT2基因进行检测,其次检测SLC2A1、MR-1基因;如无明显随意运动诱发,则首先检测MR-1基因,其次检测PRRT2、SLC2A1、KCNMA1基因;如以持续运动为主要诱发因素,则首先检测SLC2A1基因,其次检测PRRT2、MR-1基因。

此外,当患者的临床特点提示神经变性、遗传代谢等相关的复杂型肌张力障碍时,需完善相关疾病的致病基因的检测。随着二代测序技术不断进步,系统的致病基因检测成本显著降低,在遗传因素筛查上越来越具有优势。推荐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性价比高的基因检测手段。

(二)神经生理检测

对于某些仅凭临床特征不足以诊断的病例,应用神经生理检测手段进行观察、分析是辅助诊断的有利工具[8]。

(三)脑影像学检查

1.筛查或排除获得性肌张力障碍需行脑影像学检查[15-16],特别是当肌张力障碍症状累及较为广泛的儿童或青少年患者。

2.除非怀疑脑钙化,头颅MRI检查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价值要优于脑CT。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或T2*对于脑组织铁沉积神经变性病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MRI[17]。

3.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更复杂、高超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脑容量形态测量(voxel based morphometry)、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或分类具有任何价值。但MRI中的一些

特殊序列如SWI或T2*、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等可能有助于脑深部电刺激中靶点定位。

七、肌张力障碍的评价

可以采用量表或问卷对肌张力障碍进行评价,对量表及问卷的推荐如表1所示[18]。推荐参照标准录像流程如实记录异常运动的表现,联合应用量表或问卷,客观评价疾病特点、严重程度及临床干预疗效。

表1常用的肌张力障碍量表/问卷

Table1Common scales/questionnaire applied in dystonia

量表/问卷类型

a 等级b

眼睑痉挛

眼睑痉挛残疾指数(Blepharospasm Disability Index)特定推荐Jankovic评分量表(Jankovic Rating Scale)特定建议颈部肌张力障碍

颈部肌张力障碍影响量表(Cervical Dystonia Impact Scale)特定推荐

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

(Toronto Western Spasmodic torticollis Rating Scale)

特定推荐Tsui评分(Tsui Scale)特定建议颅颈肌张力障碍

颅颈肌张力障碍问卷(Craniocervical Dystonia Questionnaire)特定推荐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问卷(Oromandibular Dystonia Questionnaire)特定建议喉部肌张力障碍

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通用推荐统一痉挛性发音障碍评分量表(Unified Spasmodic Dysphonia Rating Scale)特定建议上肢肌张力障碍

上肢肌张力障碍残疾量表(Arm Dystonia Disability Scale)特定建议任务特异性肌张力障碍

书写痉挛评分量表(Writer's Cramp Rating Scale)特定建议全身型肌张力障碍

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特定推荐总体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Global Dystonia Rating Scale)特定建议统一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Unified Dystonia Rating Scale)特定建议注:a量表类型,仅适用于肌张力障碍的量表为“特定”,在同一部位不同疾病中均可应用的

量表为“通用”;b根据以下3条标准确定等级:(1)已应用于肌张力障碍患者;(2)已被设计者以外的研究团体使用;(3)已经通过临床计量学研究,具有有效性、可靠性和敏感性。满足所有标准者为“推荐”;满足标准(1),标准(2)、(3)中只满足1条者为“建议”

参考文献略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终版

肝性脑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为更好地规范HE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华实验与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和《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组织全国知名肝病专家就当前我国HE的命名、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如下共识。 表1 推荐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证据等级数据类型 ⅠⅡIII META分析或多项随机的试验结果 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的实验研究结果病例报道研究或专家的推荐意见 1 肝性脑病的概念及临床分型 1.1 肝性脑病的概念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或各种门-体分流(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ng)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并排除了其他已知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该综合征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临床上可以表现为程度和范围较广的神经精神异常,从只有用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到的轻微异常,到人格改变、行为异常、智力减退,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过去所称的肝性昏迷(hepatic coma),在现在看来只是HE中程度相当严重的一期,并不能代表HE的全部。 1.2 肝性脑病的临床分型 1.2.1 根据HE病因的不同可分为下列3种类型【1】 A型:急性肝功能衰竭(a cute liver failure)相关的HE,常于起病2周内出现脑病症状。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时,HE出现于2~12周,可有诱因。 B型:门-体旁路性(portal systemic b ypass)HE,患者存在明显的门-体分流,但无肝脏本身的疾病,肝组织学正常。临床表现和肝硬化伴HE者相似。这种门-体分流可以是自发的或由于外科或介入手术造成。如先天性血管畸形、肝内或肝外水平门静脉的部分阻塞(包括外伤、类癌、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引起的高凝状态所致的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淋巴瘤、转移性肿瘤、胆管细胞癌压迫产生的门静脉高压,而引起门-体分流。 C型: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HE,常常伴门脉高压和(或)门-体分流,是HE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中肝功能不全是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而门-体分流居于次要地位。 根据HE临床症状的轻重又可将C型肝性脑病分为轻微HE(minimal HE,MHE)及有临床症状的HE(symptomatic HE,SHE)。 表2C型肝性脑病的亚型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 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瘘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 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 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 5mm 的自身成熟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 AVF。当自体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 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瘘 (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t Dyskinesia,PKD)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由Kertesz(1967)首先报道并命名,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以静止状态下突然随意运动诱发短暂、多变的运动异常为特征。PKD可为遗传性或散发性,有遗传家族史的病例约占60%,遗传方式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致病基因定位于 16p11.2-q12.1、16p11.2-q11.2和16q13-q22.1,这种基因定位的不重叠,提示PKD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PKD虽已有初步的基因定位,但迄今为止PKD的致病基因尚未知。具发病机制不明,Menkes(1995)认为PKD是介于运动障碍与癫痢之间的一类疾病,目前倾向于是—种离子通道病,认为本病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和离子通道缺陷,其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很可能与Na+通道缺陷有关。 PKD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年龄从4个月至57岁,多在6~16岁,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4):1。发作前少数患者可有感觉先兆,如受累部位肢体发麻、发凉、发紧等。发作常由突然的动作触发,如起立、转身、迈步、举手等,也可由惊吓、恐惧、精神紧张、过度换气等诱发。发作时患者表现为肢体和躯干的肌张力不全、舞蹈、手足徐动、投掷样动作等多种锥体外系症状。症状可累及单肢、偏身,也可为双侧交替或同时出现,当面部和下颁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构音障碍。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数秒,80%以上的病例发作持续时间短于1min,很少超过5min。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停止动作或减慢动作常可终止发作。发作次数不定,1年数次,1个月数次或1日数次,呈病初发作次数少,至青春期发作次数增多,再随年龄增长而发作逐渐减少或停止。 发作可以使患者丧失活动能力,干扰其行走、学习、工作和日常活动。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发作时脑电图检查80%未见痫样放电。SPECT检查在发作时可见基底节区血流灌注增强,说明本病在阵发性发作时有基底节区功能增强现象。Bmno等在综合分析121例PKD后,提出PKD新的诊断标准为:特定的触发因素(如突然的运动),短暂的发作持续时间(<1min),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和疼痛,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起病年龄为1~20岁(有家族史的病例不受此限)。本病虽非癫痫,但绝大部分患者服用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托吡酯、拉莫三嗪等抗癫痫药物均能控制发作,缘于阻滞钠离子通道作用。 Familial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家族性运动诱发运动障碍疾病特征 Familial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referred to as familial PKD in this entry) is characterized by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involuntary movements precipitated by other sudden movements such as standing up from a sitting position, being startled, or changes in velocity; attacks include combinations of dystonia, choreoathetosis, and ballism, are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病史中注意患者有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以出现意识错乱、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举止反常,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严重者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甚至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2.亚临床性肝性脑病是指无啁显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仅能用精细的智力试验(如数字连接试验等)和(或)电生理检测才可作出诊断的肝性脑病。 (二)体格检查一期患者可有扑翼(击)样震颤(flapping tremor);二期除有扑翼样震颤外,尚有明显的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痉挛及Babinski征阳性;三期仍可引出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有抵抗,锥体束征常呈阳性;四期无法引出扑翼样震颤,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 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 (三)辅助检查

1.血氨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常增高。在急性肝脑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昏迷前期和昏睡期主要出现每秒4~7次的0波或三相波,有的也出现每秒1~3次的d波。昏迷期两侧同时出现对称性高波幅慢波。 3.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对亚临床型肝性脑病诊断价值较大。 4.心理智能测验对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包括亚临床型肝性脑病有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以下情况可做出诊断: (1)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形成。 (2)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有明确的肝性脑病的诱因。(3) (4)明显肝功能损害,血氨增高 (5)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 但需与临床上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 合理及慎用麻醉、镇痛、催眠、镇静等类药物,禁用吗啡及其衍生物、度冷丁、速效巴比妥类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标准与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1.001 通信作者:邵宗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300052,Email :shaozonghong@https://www.doczj.com/doc/fe124980.html, ;张连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730030,Email :zhangliansheng@https://www.doczj.com/doc/fe124980.html,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2017)Red Blood Cell Disease (Anemi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Shao Zonghong,Department of Hematology,General Hospital,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52,China.Email:shaozonghong@https://www.doczj.com/doc/fe124980.html,;Zhang Liansheng,Department of Hematology,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Lanzhou 730030,China.Email:zhangliansheng@https://www.doczj.com/doc/fe124980.html,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 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 一、AA 定义及发病机制AA 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 )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 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 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 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 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先天性AA 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 )、先天性角化不良(DKC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 )、Shwachmann-Diamond 综合征(SDS )等。绝大多数AA 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 。 二、AA 的诊断建议(一)诊断AA 的实验室检测项目1.必需检测项目:(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 )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 )和形态。(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3)骨髓活检:至少取2cm 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 、CMV 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 12水平。(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克隆(CD55、CD59、Flaer )。(8)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 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 等)及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9)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 (5q33)、del (20q )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10)其他: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 线或CT 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 2.可选检测项目: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二)AA 诊断标准1.血常规检查: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至少符合以下三项中两项:HGB<100g/L ;PLT<50×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1.5×109/L 。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和分型

【肌张力障碍的分类和分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 1. 早发型 ≤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 晚发型 >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 局灶型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 节段型肌张力障碍(segmental dystonia)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 多灶型肌张力障碍(multifocal dystonia)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generalized dystonia)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根据病因分型 1.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2.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3.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锁定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 目录 1 疾病分类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扭转痉挛 ?痉挛性斜颈 ?Meige综合征 ?手足徐动症 ?书写痉挛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5 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 ?注射A型肉毒毒素 ?手术 6 疾病预后 7 疾病预防 疾病分类 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在菲律宾Paray岛,有一种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呈X-连锁隐性遗传。家族性局限性肌张力障碍,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不完全。 有研究证实,外周创伤可诱发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携带者发生肌张力障碍,如口-下颌肌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 疾病概述 肌张力障碍是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身体一部分或全部出现持续性扭转或姿势 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特点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运动时症状加剧,严重的病人安静时也出现肌肉的异常活动。 疾病病因 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迄今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可为常染色体显性(30%-40%外显率)、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蔽形成遗传,显性遗传的缺损基因DYT1已定位于9号常染色体长臂9q32-34,编码一种ATP结合蛋白扭转蛋白A,有些病例可发生在散发基础上。环境因素如创伤或高劳等可诱发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携带者发病,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病前有面部或牙损伤史,一侧肢体过劳可诱发肌张力障碍如书写痉挛、打字员痉挛和运动员肢体痉挛等。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所致,如肝豆状核变性、核黄疸、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中毒、脑血管病变、脑外伤、脑炎、药物(左旋多巴、酚噻嗪类、丁酰苯类、胃复安)诱发等。 病理生理 特发性扭转痉挛可见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状核小神经元变性,基底节脂质及脂色素增多。继发性扭转痉挛病理学特征随原发病不同而异;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书写痉挛和职业性痉挛等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理上无特意性改变。 临床分型 临床上肌张力障碍可以表现为全身性或局灶性,后者包括眼睑痉挛、Meige综合征、口舌综合征、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以及其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根据原因可以分为: (1)原发性肌张力障碍:该类病人没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构造异常,表现为全身性异常如特发性扭转痉挛或局灶性异常如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和痉挛性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一、AA定义及发病机制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先天性AA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等。绝大多数AA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 二、AA的诊断建议 (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1.必需检测项目: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和形态。(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

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3)骨髓活检: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CMV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8)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等)及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9)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5q33)、del(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10)其他: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 2.可选检测项目: 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二)AA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

肌张力障碍诊断及鉴别诊断

肌张力障碍诊断 根据病史、不自主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特征性表现和部位等,症状诊断通常不难,但需与其他类似不自主运动症状鉴别。 肌张力障碍鉴别诊断 (1) 扭转痉挛应与舞蹈症、僵人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鉴别:扭转痉挛与舞蹈症的鉴别要点是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僵人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躯干肌(颈脊旁肌和腹肌)和四肢近端肌紧张、僵硬和强直,而面肌和肢体远端肌常不受累,僵硬可明显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且常伴有疼痛,肌电图检查在休息和肌肉放松时均可出现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易与肌张力障碍区别。 (2) 痉挛性斜颈需与头部震颤、先天性斜颈相鉴别:先天性斜颈发病年龄早,可因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颈肌肌炎、颈淋巴结炎及眼肌麻痹(如上斜肌麻痹)等所引起。因痉挛性斜颈常会出现阵发性不自主痉挛,类似头部震颤,需与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相鉴别。 (3) Meige综合征应与颞下关节综合征、下颌错位咬合、面肌痉挛、神经症相鉴别: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肌和眼睑的抽搐样表现,不伴有口-下颌的不随意运动。 (4) 在明确肌张力障碍诊断后要尽量寻找病因: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除可伴有震颤外,一般无其他阳性神经症状和体征。起病时即为静止性肌张力障碍、较早出现持续的姿势异常、语言功能早期受累、起病突然、进展迅速以及偏侧肌张力障碍均提示为继发性,应积极寻找病因。若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肌痉挛、痴呆、小脑症状、视网膜改变、肌萎缩和感觉症状等,也提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筛查手段包括:头颅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损害)、颈部MRI(排除脊髓病变所致颈部肌张力障碍)、血细胞涂片(排除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代谢筛查(排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要点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要点 1 前言 肝性脑病(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以下简称门-体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 2 流行病学 肝硬化HE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可能是因为临床生对HE诊断标准不统一及对MHE的认知存在差异。 3 病理生理学与发病机制 目前,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其次是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临床上也逐渐增多。 3.1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学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肝细胞功能障碍对氨等毒性物质的解毒功能降低,同时门-体循环分流(即门静脉与腔静脉间侧支循环形成),使大量肠道吸收入血的氨等有毒性物质经门静脉,绕过肝脏直接流入体循环并进入脑组织,这是肝硬化HE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H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同时炎症介质学说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3.1.1 氨中毒学说

3.1.2 炎症反应损伤 3.1.3 其他学说 3.2 诱发因素 HE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感染(包括腹腔、肠道、尿路和呼吸道等感染,尤以腹腔感染最为重要)。其次是消化道出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大量放腹水、高蛋白饮食、低血容量、利尿、腹泻、呕吐、便秘,以及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和麻醉剂等。TIPS后HE的发生率增加,TIPS后HE的发生与术前肝功储备状态、有无HE病史及支架类型及直径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从而增加肝硬化患者发生HE的风险,且风险随用药量和疗程增加而增加。 4 临床表现和诊断 4.1 临床症状与体征 HE是一个从认知功正常、意识完整到昏迷的连续性表现。 在近年ISHEN提出的肝硬化神经认知功能变化谱分级标准中,将MHE和West-Haven分类0、1级HE统称为隐匿性HE;若出现性格行为改变等精神异常、昏迷等神经异常,属于West-Haven分类2~4级HE,称为OHE。需要注意的是,1级HE患者存在轻微认知功能障碍,少数扑翼样震颤阳性的患者按SONIC标准属于OHE。

肌张力障碍分为哪些类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 1. 早发型 ≤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 晚发型 >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 局灶型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 节段型肌张力障碍(segmental dystonia)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 多灶型肌张力障碍(multifocal dystonia)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generalized dystonia)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 偏身型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根据病因分型 1. 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2. 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3. 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根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形式:①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 (PKD、DYT-9),由突然的动作诱发;②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ED、DYT-10),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动诱发;③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疲劳等诱发。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5mm 的自身成熟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AVF。当自体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瘘(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自体动静脉瘘>80%;移植物AVF>10%;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10%。

肌张力障碍翻译 - 副本

第135章局限性手部肌张力障碍 提纲 历史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总结 本章要点: 目前公认手部肌张力障碍为原发疾病,病因不明,为多因素致病。 手部肌张力障碍包括手指及腕部的姿势异常。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协同收缩异常,使得手指和腕关节不自主的呈扭转姿态。这个病的发病很隐匿,可能表现为弹奏乐器时的错音,做事是错误增加,异常疲劳或感觉无力,在做某些动作时一个或者多个手指不自主地活动范围过度。 患者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手的正常形态,增强感受-运功反馈的精确性,保证手部运动的效率和效果。 治疗手部肌张力障碍需要综合多学科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患者教育、心理管理、健康管理、良好的力学环境、合理的人体工学环境、药物治疗(比如肉毒素)、社会支持、脑功能训练,有时候还需要脑部刺激。 由于工作需要,人们经常不断重复某个动作。比如:打字、演奏乐器和写字等。在这些工作中,人们经常遭受反复的疲劳损伤,使得创伤障碍不断积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工作中抽时间休息,或者缩短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本身或者环境的人体工程学特性。如果人体工程学环境长时间不能得到改善,将可能罹患手部肌张力障碍,将引起慢性疼痛,或者导致虽然不痛但可导致功能丧失的不自主运动(职业性手痉挛,比如演奏家、键盘手、作家、特殊工种)。这些情况是由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长期积累导致的。本章总结了此病的历史、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内容。本章的目的有:(1)提高大家对此病的认识(2)鼓励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最大程度预防此病(3)让医生能早期诊断此病(4)提倡多学科联合干预提供患者支持并促进康复(5)鼓励医生及理疗师对此病进行深入研究,最大程度恢复患者功能,以使患者能够自理(6)激励临床工作者对此病进行基础研究,明确其病因,并改进治疗,提高疗效。 历史 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Dystonia Medical Research Fundation)下属的特别学术委员会(Ad hoc committe)为肌张力障碍下了定义: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综合征,由于肌肉持久反复的不协调收缩,导致关节扭转和肢体的姿势异常1。肌张力障碍累及到身体的某个具体部位,就以肢体部位命名。如果肌张力障碍仅仅在做某个特定在动作是才发生,就叫做动作特异性肌张力障碍或者运动性肌张力障碍2。Fahn1和他的团队补充到,在运动性肌张力

2020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 d 的意识障碍。本专家共识旨在梳理近年来pDoC领域的重要进步,对于使用混乱的名称、诊断及治疗方法,建立相对统一的认识、评价与实施标准,以利于pDoC 临床及研究工作的规范化。由于pDoC 涉及领域较多,本共识仅就该领域专家已达成一致的部分予以总结,之后将完善和更新共识的范围及内容。本文对pDoC的诊治要点进行总结。 pDoC的诊断与评估 1. 临床诊断 推荐意见:正式的病案系统及法律文书中,建议统一使用ICD-10 诊断,即“持续性植物状态”。一般性医学文件及学术交流中,建议使用意识状态+时间,如:MCS 3 月,VS 6 月等。

2. 临床评估 推荐意见:采用CRS-R 作为pDoC 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临床量表。使用CRS-R 作为预后评估首选工具,GOS-E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量表。 3. 神经影像与电生理评估 推荐意见:由CRS-R 量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可减少临床误诊,提高预后预判。必须进行的评估项目包括多次的CRS-R量表评分、头部MRI、EEG;应该进行的评估项目为fMRI、MMN、qEEG;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帮助的评估项目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MRI、TMS-EEG、ABR、SEP。 pDoC的治疗 pDoC 目前缺乏确切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缺乏系统性研究及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但鉴于大量的pDoC 患者人群及巨大的治疗需求,临床对pDoC治疗的研究与尝试一直在进行。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二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二) 2017-05-04血液净化通路学组肾内时间 上次我们介绍了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管通路学组2014年发布的第一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中第1章和第2章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第3章:动静脉内瘘。 1. 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1.1 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时机 1.1.1 GFR 小于30mL/(min?1.73m2)(CKD4 期,MDRD公式)患者应接受各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包括肾移植)的宣教,以便及时确定合理的治疗安排,必要时建立永久性透析通路。 1.1.2 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当预计半年内需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或者GFR小于1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6mg/dl(528 μmol/L) ( 糖尿病患者GFR 小于2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4 mg/dl(352μmol/L),建议将患者转诊至血管通路医师接受相关评估,首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若患者需建立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 则推迟到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前3~6 周。 1.1.3 尿毒症症状明显,支持治疗难以控制者应尽早实施AVF 手术,残余肾功能可不作为必须的界定指标。 1.2 上肢血管保护

CKD4 期、5 期患者,如果前臂或上臂血管能建立AVF,则不要行上肢静脉穿刺、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 CVC等。 1.3 患者评估 1.3.1 病史 1.3.2 物理检查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 1.3.3 辅助检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 1.4 心脏系统 通过相关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小于30%的情况下,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手术 2. 动静脉内瘘的选择和建立 2.1 AVF 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首选AVF,其次AVG。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端后近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2.2 上肢动静脉内瘘优先次序 2.2.1 AVF 通常顺序是腕部自体内瘘、前臂转位内瘘、肘部自体内瘘。 2.2.2 AVG 前臂移植物内瘘(袢形优于直形)、上臂移植物内瘘。 2.2.3 当前臂血管耗竭时,可选择前臂AVG 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 2.2.4 上肢血管耗竭后可考虑选择躯干AVG、下肢AVF 或AVG。 2.3 血管吻合方式 AVF 推荐静、动脉端侧吻合。 2.4 术后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