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导读:本文式与方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这节课的内容有两点,一是用字母表示数,二是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目标有三点:一是经历回顾和整理式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二是会用解决简单问题;三是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的这种厌烦情绪,我对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2、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3、用字母表示数时应该注意点什么?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有哪些?这些纯粹是概念性的叙述,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罗列并做简单的记忆,目的在于防止课堂上出现学习障碍。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结合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比赛形式,通过一些填空及判断、选择题的练习,复习检测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重点我放在了“方程”上,在复习“方程”时,除了复习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外,还在解方程时突出检验的重要性,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突出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

并结合教材提供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般哪些实际问题适合列方程解答。并且补充了很多较实用的配套练习,不过由于习题量有点多,课上时间没有完成,这是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的一点,练习不但要形式多样,而且要精炼。

篇二: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边练习边巩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并不多,而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一下用字母能表示数还能表示什么?然后学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学生汇报,并举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本知识网络图,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通过做题来巩固。复习简易方程时先让学生区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来练习,在练习中发现

对于解方程的复习,首先是进行讨论比较:3.4x+1.8=8.6,5x-x=24的解法。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其实两类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相等关系式,教学时,提示学生举例说明,由于有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不难举例,并知道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中组建相等关系式。但这只是

一种方法,由此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例举出包含常用等量关系式的例子,并领悟根据常用关系式,可以直接列方程,再引导讨论,明白已经学过的周长和面积等公式,也可直接用来列方程。

复习中的困惑:一是小数乘除法的计算错误比较多。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够的,因而,经常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提示,让学生恢复正常的小数乘除法水平。

二是学生对等量关系的中概括性文字的概括水平还不是很高,有时很难合理恰当地概括出数量的意思,主要是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应该的意思。对于此,只能通过让同学之间的互相弥补达到理想的方法,这样虽然费时间,但相信这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还应进一步强化其应用能力。

篇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这节课应对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解方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些认识。

1、首先我的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不论什么教学内容,不要一味的去套教学模式,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我这一课本来去年讲的时候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来整理知识点的,后来想到四小片讨论的复习教学模式让学生整理,我就让学生把计算公式、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方法用字母全写出来。我引导的方向错了。这样,学生讨论时、汇报时就注意了少哪些式子、补充哪些,而不是再体会用字母表

示式子的好处:方便、简单、明了。

3、练习题没抓住学生的重点、难点、易错的地方。而是出了许多简单而重复的题。应出一些有层次的,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题。在备课时,这点我想到了,但是总想从简单处出,照顾那些差生,又想简单题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一说就过去了。可事实上,太简单的学生都会,没必要出浪费时间。

4、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不明白式与方程的意思,如果一开始就问学习了式与方程的那些知识,学生会说不全或不知说什么,所以我就从字母表示数出发。如果现在再设计这节课,我就会先问学生式是什么,学生会说等式、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等。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我就会出示一些式,让学生说,并说出式与方程的联系,含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时再说关于式与方程的知识。

5、在让学生说用字母表示什么时,如果学生说到乘法分配律,我就会问学生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学生会说文字的和字母的,我说,你选择一种方式写下来,学生会选择字母,我问为什么,生会说简单,方便。这也就说了用字母表示的好处。

6、应学会使用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在课上我很不会使用评价语言,我以后会努力注意使用。

7.教学时,深挖教材,看备课内容符合达成教学目标了吗?不要只讲形式以上教学片段是通过实验最后得出平衡原理的教学过程,教

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安排学生自己总结,一共叫了三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学生回答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组织自己的思路,从上面的语言记录来看还是处理得不错的,教师多点由学生自己说出想法再由教师总结,而且学生的回答很有质量,有一定得逻辑性。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方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方程》教学反思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在小学五年级的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找到了与中学接受同一种知识体系东西,但无形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 一、从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三、自主构建,探究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要研究的问题探索等式的性质 (1)动手操作,寻找规律。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动起手来,一同来寻找规律和问题的答案吧!要求: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方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方程》教学反思 ①、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②、积极探索,作好记录 2)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上台来汇报? 形式:一人讲解,其余三人动手操作演示。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

解简易方程教案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 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 页天平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 =150. 生3:100+X =250=100+150,所以X =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 =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 =150。 小结:当X =150时,100+ X=250这个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 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 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完成课本P57页做一做:X =3是方程5X =15的解吗?X =2呢?(完成后汇报) (二)解简易方程 1.师: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2、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个皮球加起来共有9个) 根据这种关系怎么列方程? X+3=9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1)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 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 式的基本性质求出方程的解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x+3-3=9-3 (2)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1头猪=( )只羊 1把蕉=( )个苹果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简易方程》单元教学反思 《简易方程》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也是这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很多时候,遇到稍复杂的题,列算式解决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很难理解,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相等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块,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所以,在这里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体会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符号来代替数字了。 第二块,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

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 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方面,刚开始学生根本不会写相等关系,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大部分学生都能写相等关系了。对于相等关系我要求不高,只要写得有理就可以,如果实在觉得表述太长的可以出现一个数字表述。普通方程学生解起来问题不大,比多比少的方程,学生错误率还是满多的,我要求学生圈出多、少关键字,谁和谁比划出来,写上谁大谁小,我一般讲两种方法。第一种,大的减小的等于相差数,第二种顺着来写方程。一般我要学生用第2种方法做,因为第一种方程容易碰到,未知数在减数的位置上这样的情况,学生很容易解错方程。而且在教解方程时,我没有教用算术方法做,因为去年教五年级时候,我算术方法和方程解法都教了,测验时候,好多同学嫌方程写起来麻烦,都用算术方法解,可对于算术方法是一知半解,失分很多。我这样,只教方程,学生碰到这类解决问题都用方程做了,正确率提高了不少。 虽然在平时的练习和这次单元测试中,还有部分孩子们掌握情况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我们都在努力了,同时这个单元的学习也给了我不少启示:一,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解方程,简单的不会解,稍复杂的方程更加不会了,所以每一步都要扎实的进行;二,课堂上并不是你讲的内容多就成功,而是看这一堂课孩子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理解了。

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紧密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教学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 认识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操作天平: a 、一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另一边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请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板书:50+50=100 50×2=100) b 、一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粉笔盒,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粉笔盒的重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你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板书:x+20=100) c、让学生操作天平,出现不平衡现象,也用式子表示。(20+x>50等) (3)出示小黑板 30+20=50 2x+50>100 80<2x 3x=180 100+20<100+50 100+2x=50×3 x-18=24 60÷20=3 x÷11=5 (4)组织学生观察以上式子。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想想能不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写下来)

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两大类:(生说师在小黑板作记号) 80<2x 2x+50>100 100+20<100+50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谁再来说几个等式?同桌互相说几个等式。 30+20=50 3x=180 100+2x=50×3 x-18=24 60÷20=3 指出: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叫等式。(板书:等式) (5)观察以上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30+20=50 60÷20=3 3x=180 100+2x=50×3 x-18=24 x÷11=5 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方程) ①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②再举几个例子,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游戏练习: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卡片出示)是用“√”手势表示,不是用“×”手势表示。 6+x=14 3+x 50÷2=25 6+x>23 51÷a=17 x+y=18 (6)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刚才我们是从等式中找出方程的。这说明方程和等式有很密切的关系,你能画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生画,请他们黑板展示并同时说说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将书上的图与学生的图做对比,指出:有时可以借助简单明了的图来帮助理解深奥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很重要性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和此前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同册教材相比,做了很大的修订。其中关于“简易方程”单元,修订的最为明显。不仅编排的章节做了调整,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解方程时,为了和中学的知识相一致,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而过去我们教学解方程时,一直是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的,据了解,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越牢固,对中学代数的起步教学负迁移就越明显。同时,用这个依据进行教学,在教学解“稍复杂的方程”时,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后,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在解形如x+a=b和x-a=b这样的简易方程时,就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a ”的方法来解,解形如ax=b和x÷a=b这样的简易方程时,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或乘上a ”的方法来解,这显然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解方程思路更加统一。实际教学时,学生果然理解起来变得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不过,用这种思路解方程,我们不得不回避形如a-x=b这样的方程,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负数,还要回避形如a÷x=b这样的方程,因为它要先去掉分母,对小

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这可以被看作在小学学习解方程时,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之不足。 关于“稍复杂的方程”一节,教材在编排上做了大胆的革新。过去,一般是先学习如何解稍复杂的方程,再学习如何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认为,解方程属于计算,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属于应用,计算与应用具有天然联系的属性,所以,在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直接由实际问题引出较复杂的方程,然后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教材认为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安排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学效果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都没有较好地掌握本节知识。原因有三:第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设未知数找等式列出方程是教学的难点;第二,解较复杂的方程(形如:ax±b=c,ax±bx=c等)本身也是教学难点。第三,列方程解题时的全新书写规范,学生不习惯。本着“难点分散”的原则,我认为,应像传统教材那样,分散进行教学,宜先学会解稍复杂的方程,再学习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分开教学的安排并不会割裂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也不会削弱学生的应用意识。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中我先利用板书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 1 ,让学生列出方程x+3=9 ,用课件演示x+3 个方块=9 个方块,提问:“ 如果要称出x 有多块,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 相当于 6 个方块,从而得到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

想要的答案:x+3-3=9-3 ,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 3 ,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有学生说,“ 为了得到一个x 得多少” ,我又强调了一遍,我求一个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 3 减去。接下来教学例 2 ,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基础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 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

五年级数学上册四走进动物园__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青岛版六三制.doc

《简易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3X=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解方程 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上塘小学五(1)班林慧韫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紧密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

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016-2017年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时,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性着眼,精心筛选,设计了不少生动而富有意义的现实题材,如人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教学时,应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题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就书写习惯来说,无论是含有字母式子的书写,还是解方程的书写,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从解数学题的检验来看,解方程的检验,方法易学,操作简便,而且最容易显示检验的效果,因而是培养学生检验习惯的一个重要契机,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加以把握。 1 用字母表示数..........................................................6课时 2 解简易方程............................................................7课时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 今天对五年级教材中的各种解方程题进行了教学。本课主要对方程的解法和格式进行强调。 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既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同时又为最后的检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让孩子们看成是解谜,是寻宝,比一比看谁找的是宝石,谁找的是石头,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验证。孩子们做的是津津有味,寻得异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实。 二、在练习题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为分数,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三、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分小组比赛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四、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五、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紧紧抓住这一点,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间的区别。 在讲授“解方程:X+7=13”例题时,我安排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上来解答(因为是新课,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正确规范的书写格式,学生的求解方法和过程步骤,能代表整个班级的情况。况且学生的求解过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为下面比较教学——从对比中认识正确的求解过程做好铺垫) 板书正确书写格式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如何正确规范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节课教学存在几点不足: 1、学生课堂练习量少。这与定义的教学花费太多时间有关。 2、对学生新课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关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励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 3、教师课堂上虽然提到“对于一个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为什么?”,但还是缺乏相关练习,因为这一内容对理解“方程的解”有极强的意义。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

解简易方程(一)_教案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一)口算下面各题.30+()=50()×2=10 (二)列式.1.一支钢笔元,2支钢笔多少元?2.与4的和.二、新授教学(一)方程的意义1.介绍天平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2.引出方程(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100.(3)出示图片:篮球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教师板书:3.方程的意义.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

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二)教学例 1 1.方程的解教师提问:在中,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在中,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是方程的解是方程的解2.解方程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2)教师板书: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检验:把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左边=右边所以是原方程的解.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三、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四、巩固练习(一)填空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是方程的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五年级上 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精选 3 篇)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 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 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 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2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

解方程(二)教学反思

《解方程(二)》教学反思 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申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公开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容易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楚,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才能上出优质课。

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收集的五年级《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 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 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 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 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 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 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 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 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解方程过程的教学反思汇总

解方程过程的教学反思汇总 最近课堂上学习了《解方程》,是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来解决的。过去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数的思路求未知数,但学生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形式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学习解方程。现在,根据《标准(2011)》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起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新课程数学教学这样安排体现了“瞻前顾后”的道理,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 教材中分为5个例题,分别是不同类型:x±a=b;ax=b;a-x=b;ax+b=c;a(x ±b)=c,这几个类型层次依次递进,难度由简到难。其中例1不仅是教授x±a=b类型的解方程,还要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刚开始时学生不易区分,但随着后面例题的讲解,并且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慢慢理解并内化能区分开这两个概念。 通过几天对解方程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对解方程的目的以及检验的方法和步骤都有了较好的掌握,也能分清该利用哪个等式性质来解方程。但是在课堂练习和改作业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有一些问题存在: 一、用方程来表示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出现困难,是通过我的帮助列出方程,应及时让学生巩固方法。 二、对于例3形式的解方程,学生还容易出错,如32-x=45,6÷x=3这样的方程,x前面是“-和÷”,学生不好理解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x”或同时“×x”,我又借助天平讲解:如果两边同时减32或同时除以6,依然算不出x,如果同时加x或同时×x,然后就能变成x+a=b或ax=b的形式,再利用所学方法进行解方程就可以了。这个类型还需要加强训练,让学生能快速区分开来是加数还是要加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三、解方程时学生丢步骤,如:2x+6=18这样的方程,学生都知道第一步要等式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教师:杨娜 日期:2014年11月12日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济渎路小学部李国亮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前展示了一架天平,从学生认识天平平衡的特性导入新课,在新事物面前,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提出疑问,顺利掌握了方程的定义。上完这节课我的主要收获如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通过天平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通过不断比较,总结特点,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在对比总结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在得到相关式子时,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别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我把方程的式子全部圈了出来,告诉学生,在数学上把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方程,让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方程的概念,学生们很自然就归纳出这一类式子的特征,总结出了方程的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方程的数学模型。 3、数学要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认识 在学生总结出方程的意义之后,自己列方程,并同桌互相检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偏差

和用字母表示数含糊的知识都暴露了出来,通过指名学生发言,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明白了相关知识,以前没问题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深化了认识。 4、数学应联系生活,强化概念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我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等题型,体现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学生参与的很积极,也觉得很有趣。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 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