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雷柳青(文)

中印同为文明古国,同为10亿量级以上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国家和发展速度最快新兴经济体国家。近年来,中印龙象之争被炒得沸沸扬扬,印度将复制中国模式,成为下一个中国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热词。但如果深入研究中印两国的文化和国民性差异,你就会发现中印龙象之争不是两个人口大国的竞争,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国人在文化上更像犹太人、德国人,甚至是非洲黑人,而一点不像印度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两矛盾并对立的文化;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印度人不理解,印度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更不理解!

中印两国虽同为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由于被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阻隔,从古至今中印的交往并不很频繁,相互之间发生战争也很少,历史所见只有唐朝的牛人王玄策从当时的尼泊尔借七千骑兵灭了印度的摩揭坨王国。玄奘西天取经到印度取回佛教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式微后,在中国反而发扬光大,为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道教和主体文化儒家融合,却没有改变中国文化的主体特性。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则更小。

中国是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国家,从古至今,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基本上没有宗教信仰:即使有信教的也是临时抱佛脚,完全功利化的信仰,并不真心对神顶礼膜拜。其实中国古代的商族人是很信鬼神的,屁大一点事都要占卜问神,所以甲骨文记录的基本是“卜辞”。周人成为统治者后,鬼神的地位大为下降,更重视现实的人。特别是孔子出,倡导“不知人焉知鬼?敬鬼神而远之”,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奠定中国世俗文化的底色。中国人敬的神也不过是英雄祖先的化身。中国的人本文化根深蒂固,天地人谓之三才,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地位远比动物高。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陶俑像人形,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中国文化还有深深的民本传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实际上做不到,但影响还是很大的。

印度则是一个全民信神的国度,光宗教就是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耆那教、拜火教等,而且每种宗教下还诸多教派。这些宗教有一神教,也有多神教,据说印度人信仰的神一共有3亿多个:一头母牛,一个猴子,说不定就是某位印度教徒膜拜的神!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印度教,信徒占印度国民的82%。印度教信仰万物有灵,生死轮回。在他们眼里时空不是线性有方向的,而是循环的,数十万年一个轮回,宇宙重生;每个人都有前生、今世和来生,循环不断。因此,人死不是不在了,而是转世了,重生了。人的肉体可以消失,但灵魂不灭!现实世界的万物都是幻像,只有永恒的精神不灭。

印度教种姓制度把社会上的人分裂成三六九等,据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记载,说四个种姓等级是由一个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的。不同种姓出自创造者的四处肢体:“婆罗门种姓是创造者的口;刹帝利种姓是他的双臂;吠舍种姓是他的腿;首陀罗种姓出自他的脚。”因此,婆罗门地位最高,负责思考和发号施令;刹帝利负责战争和管理;吠舍负责行动做事,工商务农;首陀罗地位最低,负责做最下贱的工作。每一种姓又因职业分出很多不同的种姓,具有不同的等级。种姓之间很少接触,以防“污染”(当然是防止高种姓被低种姓污染)。高种姓的男人为了享受可以娶低种姓的女人,而低种姓的男人想娶高种姓的女人,则万万不行!每个人只有各安本份,今生今世做好本职工作,不反抗不越轨,来生才能有机会解脱,投胎高种姓。这般鬼话,明显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防止别人反抗编造出来。可是经过几千年的宣传,潜移默化,很多印度教徒深信不疑!虽然法律上印度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社会上则到处都有种姓制度的影响。导致印度社会各阶层之间一直是割裂的不流动的一塘死水!中国古代自隋朝开科取士后,下层社会有上升的空间。社会发生危机时,低层人民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不断有革命推动社会进步。印度社会是分裂的,甚至人体本身也是分裂的:位于高部的器官高贵,越往下越低贱,最贱的是脚!甚至左手右手也是分裂的:右手贵负责抓饭吃,左手贱负责擦屁屁!在咱中国人的心目中,人体的各个器官只是功能不同,各司其职,且相互联系,完全没有贵贱之分。左手方便就左手来,右手方便就右手来,很多打羽毛球、乒乓球的高手不是左撇子?中

国人很看重脚,喜欢洗脚,认为脚底有贯通各个重要脏器的穴位,洗脚有利全身健康,“知足才能常健”,哪有什么贵贱?印度人低种姓的仆人经常对高种姓的主人行的礼仪就是匍匐身体吻主人的脚!这是很侮辱人的,也就是说仆人的头,还不如主人的脚尊贵。中国人对每个人的尊重,对身体的理解才是科学的正理。印度很多低种姓或无种姓的贱民,其地位还不如一头牛、一个猴子高贵:如果贱民杀了一头牛,被印度教护牛团队知道了,可能被活活打死而无人过问!很多印度贱民养了牛,不能杀,不能卖,将它放归野外自然老死!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一切动物人都可以吃!哪有宁愿挨饿而不吃之理。印度人将动物身上的大肠、小肠、血、皮等等,看成是肮脏的东西,宁愿饿死也不吃;中国人则将这些都充分利用,烹调出美味佳肴!

印度教这种信念极大地影响了印度人的三观:一是克服了对死的恐惧,死不过是生的开始。有印度的贱民,儿子被别人打死了,他一点不悲伤也不愤怒,而是祈祷儿子来生投个好胎不要当贱民。印度人那么多超载坐车的开挂行为都与这种对死的无所谓态度有关。当年印度圣雄甘地以绝食不合作反抗英国殖民者也利用了这点:对于这些你杀死他也不反抗的人,你也真拿他没办法。二是印度人对时间观念的淡薄。既然一切都是轮回,那早一天生迟一天生,早10天死迟10天死都无所谓。印度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的生卒年月往往不详。所以马克思说印度没有历史。今天印度的许多古代史实,都要从中国唐代玄奘写的回忆录中寻找证据。印度人上班早到绝对不正常,按时到也不正常,迟到1个小时还正常;印度的火车晚点几个小时是常事,晚点几天也常有……所以你请印度人吃饭,如果准备6点开餐,你最好下通知为4点。现代工业化以严格的时间为节奏,印度人这种不守时的毛病也是印度不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原因之一。三是重精神,轻物质。重视精神享受,轻视物质享受。重苦思冥想胡思乱想轻行动,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1、大部分印度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不强,缺乏致富的冲动和努力工作的热情。很多印度农民摘了水果就摆在路边卖,尽管城里的水果要贵一倍,他就懒得去卖。无论怎么贫穷,你要他双休日加班,打死也不干!2、太知足,甘于贫困而不想改变命运。印度孟买达拉维贫民窟几百万贫民一家人居

住在几个平方家徒四壁(也许连壁都没有)的铁皮或塑料袋搭的屋里,面对40多度的高温、苍蝇满天飞、老鼠满地跑、臭水到处流的环境,一住就是一辈子!如果是中国人早就努力奋斗,建起新房了。3、眼高手低,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处处出错。印度有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制定了很多伟大的计划,可这些计划总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落实。所以有人说,印度的计划就是没计划!印度的工程师都是懂理论的高种姓,只会指手划脚,不会动手操作;动手操作的低种姓者不懂理论,只会死搬硬套做死事。整个社会轻视体力劳动和动手能力,根本就缺乏工匠精神!这样的人力资源素质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是低质量商品,如印度生产的小轿车,门缝有拇指宽!所以印度的飞机、潜艇、航母,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八怪的故障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个民族就那副德性!4、生产效率低下。印度人做事效率低,出了名。如建一栋房子,钢筋水泥砖块都用头顶,几层楼高也是顶,几个月没建好一层;同样的活,中国工人一个可以抵印度三个,一个星期就搞定!印度人天生就是慢节奏,今世做不完还有来世,急什么?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各种各样的宗教节日,不干活;上午、下午定时喝茶休息。中国人与印度人谈判做生意,活活会给他急死!有个负责海外淘宝的人跟我说,最好谈生意的是俄罗斯人和美国人,看好了就下手;最难的是印度人,100元的货和你砍上几个月!直到价格低到没法想象,还要你再搭点东西!中国的速度和效率是出了名的,洞朗对峙后几个月中国就建好全部兵营和道路设施,弄得印度人回头一看傻了眼:这么多东东莫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印度人是只说不做,多说少做;中国人是只做不说,多做少说。

所以印度人要学中国人搞工业化,太难!凭印度人那尿性,眼高手低,生产的产品不仅质量差,又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昂,你说怎么去竞争?那个傻子也不会买质量差,价格又高的产品。更何况印度还存在征地太难、劳动法太苛刻、基础设施太差、人力资源素质太低、产业链太不完善、政府执行力太差等诸多制约因素,加之,现在世界已向第四次工业革命迈进,印度还停留在前工业革命时代,你总不能一步跨越二、三次工业革命吧?还有就是印度能实现工业化,印度的环境也承受不了工业带来的严重污染的代价:现在还没有工业化,全世界污染最严

重的20个城市,印度就占了13个!如果印度像2010年代的中国一样每年生产的粗钢、水泥占全世界产量的60%以上,印度有那么多资源吗?印度的环境承受得了吗?热带地区,国土面积狭窄,更易污染。所以,中国工业化之路印度是决定走不通的。印度没有计划生育,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又搞不起来,大量的年轻人无所事事,社会不动荡吗?所以中国对印度的策略是:凭着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看图)和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优势,对印度形成强大的压力,让它花费有限的钱买武器(买买买,你拿什么来搞基础设施?),耗尽它的国力,最后让它内部自己动乱!根本不用和它打战,它就会不战自乱,中国可乘机收获该得的利益(如收复藏南地区)。

中印对抗,中国完全没必要主动挑事;而应让印度先动手,中国后发制人。这样中国就占领道德制高点:中国不恃强凌弱,而是被迫反击!我们不要低估了印度人铤而走险可能:印度理论和实践脱节,做事想当然,头脑容易发热。当年毛泽东也想不到印度人会搞我们。其实,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完全想当然地认为:中国才过了三年困难时期,面临美苏两大国的夹击,根本不会出兵反击印度。可是他没有想到他遇到的是天不怕地不怕阎王也要怕三分的毛泽东!毛泽东一声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一个星期印度首都新德里就兵临城下!当他们

整顿军备,准备和中国大打时,中国已宣布撤兵了。当年的失败给印度军人留下永远的伤疤,念念不忘报仇血恨。加之印度好空想,易冲动,一有点小成就就自信膨胀,混淆过去现在和将来,说不定哪天在美国的挑唆下他就会先下手!不可不防。万一中印战端一开,我认为,中国一定要摆弄架子运用最先进的武器,将印度那点航母、潜艇、导弹全部报销,将它打残,杀象儆猴!让周边群小,看到崛起的中国是不好惹的!其实,明白人,一看那地形图就知道,中印之战没得打,中国仅用火箭炮就可将印度首都打残,而印度的导弹在跨越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和西藏地区的过程中早就被中国拦了!所以奉劝莫迪老仙千万不要被美国日本忽悠了,头脑一热就对中国动手,国运赌不起啊!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雷柳青(文) 中印同为文明古国,同为10亿量级以上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国家和发展速度最快新兴经济体国家。近年来,中印龙象之争被炒得沸沸扬扬,印度将复制中国模式,成为下一个中国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热词。但如果深入研究中印两国的文化和国民性差异,你就会发现中印龙象之争不是两个人口大国的竞争,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国人在文化上更像犹太人、德国人,甚至是非洲黑人,而一点不像印度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两矛盾并对立的文化;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印度人不理解,印度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更不理解! 中印两国虽同为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由于被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阻隔,从古至今中印的交往并不很频繁,相互之间发生战争也很少,历史所见只有唐朝的牛人王玄策从当时的尼泊尔借七千骑兵灭了印度的摩揭坨王国。玄奘西天取经到印度取回佛教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式微后,在中国反而发扬光大,为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道教和主体文化儒家融合,却没有改变中国文化的主体特性。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则更小。 中国是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国家,从古至今,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基本上没有宗教信仰:即使有信教的也是临时抱佛脚,完全功利化的信仰,并不真心对神顶礼膜拜。其实中国古代的商族人是很信鬼神的,屁大一点事都要占卜问神,所以甲骨文记录的基本是“卜辞”。周人成为统治者后,鬼神的地位大为下降,更重视现实的人。特别是孔子出,倡导“不知人焉知鬼?敬鬼神而远之”,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奠定中国世俗文化的底色。中国人敬的神也不过是英雄祖先的化身。中国的人本文化根深蒂固,天地人谓之三才,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地位远比动物高。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陶俑像人形,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中国文化还有深深的民本传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实际上做不到,但影响还是很大的。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印度星期天卫报转载过一篇文章《加勒万战役后,中国士兵处于恐慌状态》并配文道:“我看过很多文章,也听过很多专家的意见,印度军队的士气比中国士兵高得多,印度军队在山区作战方面比中国军队有更好的训练经验。”与此同时,印度一位精英阶层的新闻记者也写道:解放军,特别是被要求在中印度边境服役的人,没有动力,因为他们要忍受身体上的苦难和低廉的工资。。。解放军依靠恐惧来提高效益。。。解放军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信心。”以小见大,由此我们看出为什么印度在边境敢如此冒进。 追本溯源,龙象之争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边界划分问题。中印之间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线,但根据各自的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条传统的习惯线,在过往时期中双方皆相安无事。直至工业革命后,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印政府为自身利益不断拓展疆界,致使中印边界问题放大并争议不断。 而在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政府妄图以继承者的身份来继承英印政府的“遗产”,致信要求我国纠正我国在麦克马洪线上的立场,并要求将阿克塞钦地区的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所有。而在我国打太极般地回绝了他们无理的要求后,印军便开始频繁越线修筑据点挑起流血冲突,并且专挑我国国内面临比较棘手问题时,比如80年代我国大裁军专心搞经济建设时期,90年代面临台海危机时期,千禧年后的奥运会时期,一直

到2017年的萨德部署时期和今年的疫情期间,印度从未放弃对于边界线的执着,始终保持着强大而坚定的信念对我国进行不间断的骚扰。对于他们这种持久无赖般的行径,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印度对于自我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而他们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来自哪儿呢?我认为来自他们自身的“大国梦想”和基于宗教民族主义的群体思想。马克思认为:印度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使得印度的民族主义精英们的神经十分紧张。殖民时代,在目睹了作为“人上人”的英国人所顶着的各种光环、强势、受尊重、有地位后,成为同样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成为了他们理所当然的梦想,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印政府一直通过道义、宗教和政治手段对自我和印度民众塑造“印度必然成为大国”的心里事实,而其他国家看来正常的谈判和求同存异原则在印度人眼里也都统统成为了绥靖政策,基于此的“大国梦想”就成为了印度对外骚扰不断地外在因素。 印度的民族主义群体思想则是内在因素。虽然印度历史上被外族征服也屡次反抗,但是他们的独立不是通过自我流血革命而来的,这就导致了某些通过暴力才能革除的宗教统治和殖民统治遗毒一直被保留下来,比如种姓制度、神明至高等。而印度统治者为了统一将宗教制度和民族主义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印度特有的宗教民族主义,即印度是神明的化身。这种充满封建激进思想的主义在促使印度独立后更是被奉上了神坛,于是印度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演变成与周边各国纷争不断的局面。

[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史因诞生了两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摩罗衍耶》,而被称为史诗时代。《薄伽梵歌》(以下简称《梵歌》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化成印度教的一部独立的经典。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缈,中国的思想界也呈现极大的繁荣,并且因先秦诸子思想竞相争鸣而被称为百家争鸣拍寸代。在早期中印哲学中,尽管它们的产生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去甚远,但就其思想内容与义理来看不乏相似之处。如《梵歌》的梵(B rahm ark与老子的道,《梵歌》证悟之道与道家的境界说,《梵歌》的无执之行与老子的无为等,笔者将分别就以上三点剖析早期中印哲学义理之异同。 一、梵与道 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吠陀经典,彼时梵的概念主要集中在对多神的崇拜与祭祀中,表现为一种原始宗教性质的崇拜。《奥义书》在继承了吠陀时代梵的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神以及宗教祭祀的地位,使梵的意义有了些新变化,梵成为更加抽象的绝对精神,并且成为一元论的世界本体。大体而言,此时的梵已经蜕变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甚至不再成为外部世界的假象所限制的存在。如《歌者奥义书》:这整个世界都是梵。《白骡奥义书》:高于这世界的是梵。 二、智解与境界说 在印度哲学中,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梵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奥义书》时期的印度神学家们提出了宗教实践的途径以获得证悟与解脱:业解、智解、信解。业解是通过吠陀的宗教祭祀取悦神明,利用神明的力量使个人得到解脱;信解是通过苦修以净化灵魂,与自然合一,通过自然的神秘力量观证真实;智解贝}J是通过理性直观证得神与人的合一。《梵歌》对以吠陀祭祀为主要手段的业解进行了批驳,同时抬高智解的地位,认为证得梵的关键在于智慧。根据《奥义书》的智解传统,《梵歌》认为,真实是分层次的,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来说,认识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诸有若处黑暗,圣者适获光明,诸有若处白昼,圣者适见黑夜,大家看到的是黑暗,圣者贝}J看到了光明,大家看到的是白昼,那么圣者看到的贝}J是黑夜。这种认识层次说暗示了主体性的透显作用,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依境界的方式讲的形而上学,其中义理直接影射出道家的境界说。首先,道家按照其义理,可以分为实有层和境界层,这两层(由于玄的作用)不能明确分开实有层,主要是指牵涉到是什么的问题,如儒家的仁就是实有层上的肯定,而道家却没有单独实有层的提法,道家是实有层与境界层结合在一起谈的。所谓境界层就是指如何做的问题,比如,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是境界层上的否定。而通过否定这些东西抽象出一个无的概念,从反面透显出实有层的位置。 三、无执之行与无为 有许多学者认为,《梵歌》中明确指出反对无为的思想,并且带有鲜明的行动主义思想。他们所依据的原文是《梵歌》中黑天对因生怜悯之心而想放弃战争的阿周那王子说的话: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您一定要为之!然而实际上,《梵歌》中黑天所拒斥的无为并不是老子的那种无为。接下来笔者首先说明《梵歌》中推崇的行为与明确摒弃的行为,接着说明老子的无为,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

文明的冲突读书笔记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一、简介 《文明的冲突》是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对其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文明的冲突?》的论文的丰富和再阐释。其核心观点在于,未来世界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方向主要由不同的文明主导,文明之间的合作、竞争和冲突将是世界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此,作者结合20世纪90年代末的历史实践对对当前世界既存的几类主要文明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并对文明的未来作了大致的期望。 二、简要分析 《文明的冲突》一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发展趋向作了简要的概括,认为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将是由七八个主要的不同文明之间主导的,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影响着不同文明范围内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问题中的争论主要也是围绕文明之间的差异展开,政治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应文明的不同有所差异等。总之,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二部分名为“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在这一部分之中,亨廷顿对当前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几个文明的发展做了简要分析。首先,西方文明由于历史上经济、军事权力等方面的优势经历了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主要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吸纳和模仿西方文明,如近代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埃及纳赛尔的全盘西化等。但由于西方文明拥有的领土、人口、经济、和军事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西方文明正陷入相较于非西方文明的衰落之中。与之不同的是,随着非西方文明内部实力的增长,非西方文明本身的复兴也与之相随。作者借助亚洲的中华文明和中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文明的复兴说明。亚洲在历史上主要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发展的,地区内部的国家都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华人群体在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分布等因素,中华文明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而西方文明的影响力则不断下降。伊斯兰文明的复兴主要缘于人口的增长,这些新增的人口成为伊斯兰文明广泛传播的载体,二者互为支撑。但与中华文明得因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同的是,伊斯兰文明内部人口的激增(主要是青年人口)给地区和世界造成极不稳定的发展趋势,如扩张,内战等。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由于文明之间的纽带性,文明内部之间会因这种纽带性结成合作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如欧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东盟等,由此形成不同文明之间的文明间组织,这是未来世界秩序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但是也存有例外。如土耳其本身作为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却寻求进入西方文明圈,由此造成土耳其的无所适从即文明转变的失败。另一方,在基于文明的纽带结成的文明圈会存在一个核心国家,其主要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扥各方面在本文明内部占据优势的国家,如东正教文明的俄罗斯,中华文明的中国,西方文明中的美国等,但伊斯兰文明中的各个国家由于实力较为接近,因此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核心国家,因此所谓的伊斯兰会议组织由于核心国家的缺失也缺少权威性。因此,未来世界秩序将是由一个核心国家主导的不同文明所构建的。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这也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对因文明的不同造成的文明之间的冲突进行了阐述。首先,西方的普世主义遭到非西方文明的抵制,由此产生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由于西方文明的主要国家都是已经完成现代化,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扥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因此认为西方文明应该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和接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打着人权、民主等旗号要求非西方文明接受这些理念。但是非西方文明实力的崛起让其拥有足够的实力拒绝,由此造成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其次,在不同的文明交接的地区即文明的断层线,会因为不同文明之间关于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引起冲突,如东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在斯拉夫地区的争端。另外,文明内部的冲突如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战争也会因外部文明的介入如美国升级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如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

中印战争资料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倖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1950-2010年中印GDP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1970-2009年中印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1970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印度的1.49倍,人均GDP相当于印度的1.03倍。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印的差距开始逐年拉大,到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49847.13亿美元,而印度仅为12250.62亿美元,中国相当于印度的4.07倍。人均GDP方面,2009年中国初步核实数达到3744美元,印度为1022美元,中国是印度的3.66倍。 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1986年、1987年和1990年,1985年与印度持平。其中1985年至1990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从1985年100美元兑换293.66元人民币贬至1990年的478.32元人民币(1985-1990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分别为2.9366、3.4528、3.7221、3.7221、3.7651、4.7832),而且1989年和1990年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年均增长率仅有4.1%和3.8%。 印度则在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从以前的公私混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印度经济改革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受制于其国内社会环境、政治体制及民族特性的影响,与中国的差距则是越拉越大。当然,在西方的“赞扬”下,印度对未来仍一如既往的充满信心,向着超过中国的美丽肥皂泡继续如痴如醉的梦想着,前进着。 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中国印度中/印中国印度中/印1970 114 111 1.03 918.57 614.7 1.49 1971 120 117 1.03 989.22 659.47 1.50 1972 133 124 1.07 1127 717.35 1.57 1973 159 145 1.1 1373.96 855.46 1.61 1974 162 160 1.01 1429.61 965.52 1.48 1975 180 163 1.11 1620.13 1004.37 1.61 1976 167 160 1.04 1525.43 1011.96 1.51 1977 186 182 1.03 1733.8 1174.21 1.48 1978 228 205 1.11 2165 1358.33 1.59 1979 277 222 1.25 2612.86 1503.17 1.74 1980 318 267 1.19 3033.9 1847.61 1.64 1981 301 278 1.08 2870.05 1970.78 1.46 1982 298 278 1.08 2812.68 2012.28 1.40 1983 314 296 1.06 3018.17 2195.55 1.37 1984 312 287 1.09 3106.9 2174.67 1.43

文明的冲突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在文章中,他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特别是举世震惊的美国"9·11"事件,更是加剧了这种说法。 发生波斯尼亚、车臣、外高加索、中亚、克什米尔、中东、斯里兰卡、苏丹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战斗可以看做这个观点的明证,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他只抓住了认同感冲撞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大文化内部的认同冲突要远远多于大文化之间的认同冲突。例如亨廷顿把整个非洲称为一种文明,但事实上今日世界上大多数的冲突都发生在非洲内部。在二战前,一直排斥犹太人的欧洲国家在中东战争中与美国一道支持以色列复国,难道是因为西方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么?如果放在几百年前,这个理由也许还成立,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们两种文化体系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个——能源。又比如在南斯拉夫战争中,俄罗斯向塞尔维亚人提供外交支持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亚向波斯尼亚人提供资金和武器等事件,这岂能用文明的冲突来解释?几百年前,凶残的“十字军”打着驱除异教徒的“圣战”旗帜东征耶路撒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几百年后的今天,北约帮助以色列复国的间接目的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个据点,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沙漠中的石油。因此,单纯地用文明之间的冲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是不对的,是十分片面的。 能源、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关系以及生存空间,文化,都有可能引发冲突。而在每一个事件的背后,每一个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其中,因此,可以用文明的冲突去看待一个问题,但是不能仅仅用文明的冲突这一个因素去解释全部的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边界,争端,问题,印度 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

才被印度侵占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分歧点 1. 印方: 喜马拉雅山顶形成的分水岭是中印边界东段的天然边界,并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换文的确认。 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三方代表共同划定的,该线以南地区历来由印度管辖。西藏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在这个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在那里的部落也丝毫没受到过西藏文化、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影响。 2. 中方: 由中印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西姆拉会议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西姆拉条约没有中国中央代表签署,并无法律效力。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产生的是非法的。处于麦克马洪线到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其居民是藏族或与藏族有密切血缘联系的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国在那里没有行使过管辖权,1944年后才侵占一小部分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中印双方长期以来在中印双方边界问题上一直存有严重分歧,而双方最重要的分歧点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合法与非法上,这一问题的确认,将是解决双方争端的关键点。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 随着中国和印度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国际社会先后出现了“亚洲世纪”“龙象之争”等关于两国关系的提法。不容否认,中印关系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两国综合国力提升迅猛,在经济、外交等领域存有共同点和互利点;另一方面,边界争端问题仍是影响两国边界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对两国关系深入发展有深刻影响。 中印边界安全问题事关和平与发展大局,没有边界安全,发展就不可能得到根本保障,政治互信、军事互信、经贸和民间交往也就不可能具备跨越发展的前提。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印边界安全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互信的边界安全机制,只有这样,中印战略伙伴关系也才能真正走向更高的层次。 中印关系已经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地缘政治等角度来分析,中印边界安全对亚太地区和全球安全格局都有重大影响, 21世纪是亚洲世纪,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十年,中国面对的周边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而强国复兴的梦想需要保持中印边界安全,更需要保持稳固的周边安全环境。因此,对中印边界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其现实性和迫切性,它既是推动边界争端等影响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现实性问题解决的需要,更是适应复杂的地区和国际环境的需要。 一、中印边界问题概述 1、边界争端问题的形成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在此之前,中印关系稳定,不存在边界纠纷。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为扩大其殖民利益,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局面,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刻意避开中国政府代表,与西藏

地方代表擅自、秘密签订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划定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若按此线来划分中印边界,印度就能获得大片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并能将边防线向中方一侧推进。此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历代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其存在。事实上,英国政府在当时及以后的较长时期内也未公开承认过这一条约印度独立后,在中国和印度边界问题上并未完全摆脱英国殖民者的影响,反而是继承和推进了把中国西藏变成印度“缓冲国”的战略意图,正是基于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利益诱惑,印度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视为中印边界线,并积极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和“蚕食政策”,还不顾历史事实私自篡改地图。事实上,从历史记载和实际控制情况来看,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只是在长期的实际控制过程中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且有东段、中段和西段之分。印度独立后,特别是尼赫鲁政府时期,印度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反对和谈判主张,利用蚕食等多种策略和手段,强行侵蚀中国领土,以图造成事实占领的战略优势,还在西藏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并最终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1962年,由于印度的进攻和挑衅,中印两国爆发了边界战争,即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边界战争后,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几近中断,加上受美苏争霸影响,之后的十几年间,两国关系并未得到缓和。从1976年开始,两国关系才逐步解冻、恢复,实质上直至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访华,中断28年的中印政府首脑访问才得以恢复。边界战争给两国关系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致近几十年来中印两国在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其严重制约。事实上,两国边界安全的格局也就是在这一战争后基本形成,并逐步维持和稳固下来。 2、中印边界安全现状 现在,中印在边界争议地区的分歧仍然较大,特别是在东段和西段,“在东段,印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大约是从2004年起,咔嚓酥就经常看到这种说辞,言必称印度的先进及孟买的发达。说依靠印度政治经济金融制度的先进,赶超中国简直是小菜一碟。仿佛印度的兴盛与中国的崩溃在朝夕之间。言之凿凿,万分恳切。咔嚓酥向来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无奈人微言轻,而且印度的发展确实旺盛蓬勃。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殃及整个世界,印度制度优劣的事实逐渐呈现,咔嚓酥终于能以事实为依据,公正谈论这个问题。 通常褒扬印度批判中国的观点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二是开放的金融环境;三是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谈“民主”。“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现在的问题不是“民主”好不好,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可咔嚓酥遍观西方世界,这种“民主”,没有。别再絮叨“民主”的定义与理论。现在贩卖的各种“民主”概念是西方人给的。我无法想象极度拥护推崇这种“民主”概念的西方社会为何会出现“次贷危机”,为何在“次贷危机”中还会有政府巨资救市而华尔街金融业者却派发“高额奖金”,为何卡梅伦会喊出“民主自由”是“骗人的把戏”,为何美国在中东“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对示威民众采取两套标准,为何美国国税局持枪实弹征收个人所得税会没有法律依据,为何美国人民缴纳的个税会直接从政府账户直接转入银行家户头。太多的为什么,谁来解释。其实,卡梅伦着急了,说出了实话。 印度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推崇的“民主政体”的典范。印度1950年建国,实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实际行使职权。议会分两院。上院议员任职六年。下院议员五年举行一次大选。司法独立。有四大主要党派。这是一个标准的“西方民主”式社会,本应该廉洁高效、发展迅速、安康富强。可事实恰恰相反,印度几乎有着世界上最低效的政府,最腐败的社会环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印度的腐败,国际上曾这样描述:95%的钱被贪掉,剩下的5%,再把项目搞黄。比如说,想搞某个政府项目,国家投资100万,各级官僚先侵占95万,最后剩下5万雇佣项目涉及到的民众捣乱(宣称项目扰民,或者干脆做“钉子户”,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精)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于 20世纪 90年代,其核心思想是 , 冷战结束后 , 国际舞台上的冲突焦点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在国际政治新的局势里, 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最普遍的, 也不是经济之间,而是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冲突为最普遍的现象。 一、对“文明”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先试图理解了文明的定义。 第一,宏观上,文明是野蛮、原始、混沌的对立面,是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程度逐渐提升,并形成的一种积聚的认可与阶段; 第二,微观上,文明是一个地区、国度、民族、具有相同信仰的群体,由这些构成并发展为其地区国家的文化、精神财富、物质财富, 在历史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文明,如“古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既表现出了文明的特定性, 也表现出了文 明的延续性,甚至是可以跨区域。 亨廷顿在其著作中, 也时常用文化交替使用, 并且没有在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文明的定义为:文明是一个文化实体,是村庄、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团体,在文化异质性上不同层次中, 这些文化实体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比如, 位于意大利南部村庄与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村庄, 它们之间的文化不同, 但是却共同信仰着意大利文化, 这使得其与德国文化相区别。同样的道理, 欧洲也共享着同样的文化使其与阿拉伯、中国相区分。而这些共同认同的文化内容包括语言、历史、宗教、风俗、人们的自我认同。文明可能包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比如中国;也包括民族构成少的国家,比如 安圭拉、伯利兹、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圭亚那等一系列讲英语的加勒比国家。文明也可能包括好几个国家,比如西方、拉丁美洲、阿拉伯这三个文明; 文明也可 以只有一个国家构成, 比如日本文明。而文明之间是有着明显的融合与重叠, 也可能包括亚文明。这些文明充满活力, 但是也有着繁荣与衰退,有着分裂与融合。

中印战争

《陆海疆域冲突与战争》作业 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班级:边管0701 姓名:马广良 学号:0705030109 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一、战争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二、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 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 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三、战争爆发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 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 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 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 “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 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 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四、战争双方部署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相对于两国的经济总量,两国的经贸易总额显得较小。鉴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印经济合作,本文特对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印经济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中印经济合作制约对策 一、中印经济合作的总体发展 在最近二十年里,中印的贸易额一直在快速的上升,这成为了中印之间贸易合作的一个奇迹,尤其是在近十年之内,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以40%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期间两国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在提高,并且贸易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的贸易额虽然在增长,但是那个时候两国的贸易的产品还主要是集中在初级的产品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双边的贸易的结构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如软件,生物技术,能源,药品、环保产品,汽车配件和纺织品等,这也成为今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中印合作的推动因素分析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高速增长,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归因于两国的改革开放。在双方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全球化也推动着两国经济的合作。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中印两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的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8%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维持在5.8%左右。两国改革开放政策为各自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为双方的

中印国民性格比较

中印国民性格比较 雷柳青 中印是两个相邻的大国,但中印两国的国民性格相差巨大,用中国农村的俗话说就是“谈不拢”。我总认为: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印度人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我们从镜子中看到了我们的美丽和伟大,也看到了我们的丑陋和渺小! 印度人的国民性,我概括为: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知足常乐,不思进取。印度的国民性深深地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10%的高种姓的统治者也许是例外,但90%的低种姓的民众,就是这样一副德性。由于宗教的影响深入骨髓,普通民众对于自己艰难困苦的处境,甘之若素,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是轮回,今天自己吃苦受罪是前世造的业,是应该的,是命,不用去抗争,也不必去抗争,抗争也是徒劳。因此,他们不思进取,不想改变命运,也不嫉妒和仇恨富贵之人!从这点来说,印度教对于社会稳定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它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果你深入到印度的农村或城市的遍地皆是的贫民窟,你会发现:普通民众过的是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的生活。从住的方面来说,有钱的印度人住着豪华的别墅,大部分的贫民住的则是茅草房,或由铁皮、木板、塑料袋撑起的窝棚,昏暗、低矮、潮湿的几个平方米的地方,就是一家四五口甚至七八口人的全部房产!睡觉没有像样的床,吃饭没有像样的桌子,拉尿屙屎没有厕所(随便找个地方解决吧!),搭几个砖,架一个盆就是厨房!连电都经常没有,更不说风扇空调。你说经常40度以上的高温,这样的环境,一大家人怎么过呢?就是两夫妻要做爱也不方便啊!而印度人吃的又是什么呢:不论是什么菜,都一锅熬成糊糊状,加入咖喱粉,与饭一拌,用右手抓食。中国人一看:这样的东西也吃得下,为何不用筷子?或者汤匙?印度人口和中国差不多了,可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还不到!人均200公斤粮食,无论如何也吃不饱啊?中国人均粮食400多公斤,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粮食。其实,印度的劳苦大众,每天也就囫囵吃点,也没什么正经八儿的一日三餐!穿的当然也简单:男的一条花短裤,一双拖鞋;女的一条纱丽把身子一裹就行,反正印度常年不冷,也不用棉衣棉裤!周围的环境就不用说了:臭水横流,老鼠满地跑,蚊子满天飞……这一切见怪不怪,也就习以为常!对于这样的生活:印度的人的态度是忍受;中国人的态度是改变!印度人自己不想改变,也不想下一代改变,所以穷人的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或者与其送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去乞讨! 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信神不信命,积极进取,追求完美。中国人是全世界唯一没有陷入过宗教狂热的民族!面对命运,中国人喊出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质问,朱元璋乞丐出身却当了皇帝,中国人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因此,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能吃苦耐劳而又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民族!有了这个优势,中国人就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建造了全世界最大面积的钢筋水泥楼房,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8亿吨,水泥产量达24亿吨!占同期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同期印度的钢筋水泥产量分别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样多的钢筋水泥用在什么地方去了?主要用于农村、城市建房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据说,中国人现在平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如果按印度穷人的标准,住50亿人没问题!中国人的吃,那叫吃出精彩!第一,中国人什么都了敢吃,讲究的是物尽其用:如蛇、蛙、鸟、龟各种野生动物,猪血、猪大肠、猪脑、猪肺……只要有营养,中国人就敢吃,只要能吃中国人就能开发出各种烹调方法。如猪血,中国人就有毛血旺、猪血米豆腐、血灌肠、猪血丸子等几十种烹调法。印度人虽然贫穷,但是一般不吃野味,各种动物的血、肠子等。当然,如果连保护动物也吃那就违法了!但物尽其用却是中国人的生存技能,如猪血本是废品,烹调出美食,既补充蛋白质又补铁,何乐而不为?第二,中国人的烹调技术全世界第一,每一种食材在中国人的手里都能烹调出无数种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不像印度人一样,什么都是一锅煮。只有追求完美,追求改变的民族才会开发出各种各样的烹调方法,才会吃出精彩!环境污染了,中国人就会改变,才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什么都忍受,活着还不如死了!中国人就是这辈子混得不好,也希望子女改变命运,因此对子女培养是格外的重视!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国人太进取,却不能知足常乐,有了十万,想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活得够累!反过来想想也是:住那么大的房子有用吗?卫生都难搞;钱要那么多干吗,够用就好。见着野生动物就想抓着来吃,弄得野生动物都特别害怕中国人!人和自然不能和谐相处。印度人尽管没有吃,但野味坚决不吃!信印度教不吃牛肉,信伊斯兰不吃猪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虽然贫穷,但一不偷二不抢三不搞假冒伪劣,穷得有底线!中国人想发财想疯了,偷摸扒窃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什么都敢来!这没有底线了!这方面得向印度人学习。因此,印度人太知足不好,中国太进取也不好。相互学习一下就好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