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第九节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第四十一条为避免尾流影响,航空器之间应当按照本节规定配备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第四十二条尾流间隔最低标准根据机型种类而定,本规则中航空器机型种类按航空器最大允许起飞全重分为下列三类:(一)重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大于136000千克的航空器;

(二)中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大于7000千克,小于136000千克的航空器;

(三)轻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小于7000千克的航空器。

第四十三条当前后起飞离场的航空器为重型机和中型机、重型机和轻型机、中型机和轻型机,且使用下述跑道时,前后航空器间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隔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

(一)同一跑道;

(二)跑道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

(三)交叉跑道,且后机将在同一高度或在前机之下不大于300米的高度穿越前机的飞行航迹;

(四)跑道中心线间隔大于760米的平行跑道,且后机与前机同高度或在前机之下不大于300米的高度穿越前机的飞行航迹。

本条第(一)、(二)款所述航空器使用同一跑道的一部分起飞或在跑道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的中部起飞时,前后航空器间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本条第(一)款所述航空器在进行训(熟)练飞行连续起飞时,除后方航空器驾驶员能保证在高于前方航空器航径的高度以上飞行外,其尾流间隔时间应当在现行标准基础上加1分钟。

第四十四条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为重型机和中型机时,其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

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分别为重型机和轻型机、中型机和轻型机时,其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在起落航线上且处于同一高度或者后方航空器低于前方航空器时,若进行高度差小于300米的尾随飞行或航迹交叉飞行,则前后航空器的尾流间隔时间应当按照本条上述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在正侧风风速大于3/秒时,起飞和着陆航空器之间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分30秒,但是仍应当遵守本规则第四十四条在起落航线上尾随飞行和交叉飞行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六条前后起飞离场或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其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应当按照下列规定:

(一)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8千米;

(二)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10千米;

(三)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12千米;

(四)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五)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六)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10千米;

(七)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八)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九)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前款规定的尾流间隔距离适用于使用下述跑道:

(一)同一跑道,一架航空器在另一架航空器以后同高度或在其下300米内飞行;

(二)两架航空器使用同一跑道或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

(三)交叉跑道,一架航空器在另一架航空器后以同高度或在其下300米内穿越。

理论试题(空中客车 A380 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1

空中客车 A380 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 一、填空题 1、《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93TM)对重型机的相关尾流间隔标准作了明确规定。空中客车 A380 机型是目前投入商业运营的最大的(民用载客航空器),起飞全重达(560)吨。国际民航组织《空中导航服务程序--空中交通管理》(PANS-ATM, Doc 4444)中明确规定其机型种类属于(重型)航空器。 2、A380-800 机型产生的(尾流)远大于其它重型航空器所产生的尾流,为了避免 A380 机型对其附近运行的航空器产生(尾流影响),规范和明确管制部门为其配备的尾流(间隔标准),保证飞行安全。 3、A380 机型尾流类型标识在飞行动态固定电报尾流等级用字母(“J”)表示,并应在其飞行动态固定电报第(9)项编组航空器(数目、机型和尾流等级)中进行标注。 4、对于 A380 机型,当机组与空中交通管制单位首次建立(陆空通话)联系时,飞行员必须在其航班呼号后增加(“SUPER”)内容。 5、进场航空器,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前机为 A380-800,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得少于(3)分钟; 6、进场航空器,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前机为 A380-800,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得少于(4)分钟。 7、雷达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一) 前后起飞离场或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其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 低标准为:(1).前机为 A380-800 或者非 A380-800 的重型机,后机为 A380-800 时,(不做)要求;(2).前机为 A380-800,后机为非A380-800 的重型机时,不少于(12)千米;(3).前机为 A380-800,后机为中型时,不少于(13)千米;(4).前机为 A380-800,后机为轻型时,不少于(15)千米。当尾流间隔不做要求时,按照规章规定的雷达间隔标准执行。此处尾流间隔不做要求表示 A380-800 机型跟随另一架 A380-800 机型或其它重型机时,无尾流间隔限制。 二、简答题 1、空中客车 A380 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适用的范围 适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单位为 A380-800 机型配备最低的尾流间隔标准,通告中未作说明的其它尾流间隔标准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飞行间隔规定(旧,2002年8月1日施行版本)

飞行间隔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一般规则 (2) 第三章垂直间隔标准 (4) 第四章目视飞行水平间隔标准 (4) 第五章仪表飞行水平间隔标准 (6) 第六章雷达间隔标准 (8) 第七章尾流间隔标准 (9) 第八章附则 (10) 附图 (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止飞行冲突,维护飞行秩序,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辖有航空器的单位、个人和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以及所有飞行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含飞行管制员,下同)应当按照本规定对航空器提供统一的飞行间隔。 第四条军、民用航空器根据飞行课目需要,在机场飞行空域和其他特定的飞行空域内飞行时,可以制定适应其飞行特点的间隔标准,但应当经相应航空管理部门批准。执行此种间隔标准时,不得影响其他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和飞行安全。 第五条民用航空器在我国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毗邻公海上空飞行时,可以根据飞行需要和地区航行协议,制定民用航空器之间的飞行间隔标准,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本规定中的飞行间隔标准通常是航空器之间应当保持的最低飞行安全间隔,但本规定第四条情形除外。 第二章一般规则 第七条组织实施飞行管制时,应当合理安排飞行次序,通常是: (一)一切飞行让战斗飞行; (二)其他飞行让专机飞行和重要任务飞行; (三)国内一般任务飞行让班期飞行; (四)训练飞行让任务飞行; (五)场内飞行让场外飞行; (六)场内、场外飞行让转场飞行。 第八条执行不同任务的航空器或者不同型别的航空器,在同一机场同时飞行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优先起飞和降落的顺序。 对执行紧急或者重要任务的航空器,班期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航空器,速度大的

飞行间隔规定考试题

飞行间隔规定考试题 一.填空题 1.凡辖有航空器的()、()和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以及(),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2.()、()(含(),下同)应当按照本规定对航空 器提供统一的飞行间隔。 3.民用航空器在我国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毗邻公海上空飞行时,可以根据()和(),制定民用航空器之间的飞行间隔标准,经()批准。 4.组织实施飞行管制时,应当合理安排飞行次序,通常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5.执行不同任务的航空器或者不同型别的航空器,在同一机场同时飞行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优先起飞和降落的顺序。 ()或者()的航空器,()或者()的航空器,()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起飞;对()的航空器,()的航空器,()或者()的航空器,()和()、()或 者()的航空器,应当允许优先降落 6.为了保障航空器的飞行活动安全、有秩序地进行,应当及时准确地实施飞行调配。飞行调配分为()、()和()。 7.机场飞行空域应当划设在航路和空中走廊以外。仪表(云中)飞行空域的边界距离航路、空中走廊以及其 他空域的边界,均不得小于()公里。 8.航线邻近机场飞行空域并同时有飞行时,航线与射击飞行空域边界之间的间隔,通常应当不小于()公里,与其他机场飞行空域边界、轰炸靶场的轰炸航线之间的间隔,应当不小于()公里。 9.在相邻航线上飞行的各架(批)航空器,飞行高度相同或者小于规定的高度差时其横向间隔不小于()公里。 10.航线飞行的航空器与航路飞行的航空器,高度相同或者小于规定的高度差时,应当与航路边界保持不小 于()公里的横向间隔。 11. 相邻机场的仪表进近(穿云)航线互相交叉,并且同时进行仪表进近(穿云)飞行时,应当进行调整,保 证仪表进近(穿云)航线之间的间隔不小于()公里。 12. 航线飞行的航空器通过机场飞行空域、航路、航线时,飞行高度在8400米(含)以下,应当配备不小于 ()米的高度差;飞行高度在8400米以上,应当配备不小于()米的高度差。通过射击飞行 空域时,应当在该空域航空器活动高度范围上方配备不小于()米的高度差。通过轰炸靶场、放油 区时,应当在轰炸或者放油航空器活动高度范围上方配备不小于()米的高度差;飞行高度在(8400) 米以上,应当配备不小于()米的高度差。严禁从有航空器活动的()、 ()或者()。 13. 航空器为了降落而在同一机场同时进近时,高度较高的航空器,应当()的航空器。但是,()的航空器不得利用此规定切入或者超越处于进近着陆最后阶段的航空器。 14. 飞行高度层应当根据()计算。真航线角应当从()和()。 15. 等待空域通常划设在()上空;飞行活动频繁的机场,可以划设在()上空。 等待空域的最低高度层,距离地面最高障碍物的真实高度不得小于()米。8400米以下,每隔 ()米为一个等待高度层; 8400米以上,每隔()米为一个等待高度层。 16. 行的安全高度是避免航空器与地面障碍物相撞的最低飞行高度。航路、航线飞行或者转场飞行的安全 高度,在高原和山区应当高出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公里以内最高标高()米;在其 他地区应当高出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公里以内最高标高()米。

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第九节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第四十一条为避免尾流影响,航空器之间应当按照本节规定配备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第四十二条尾流间隔最低标准根据机型种类而定,本规则中航空器机型种类按航空器最大允许起飞全重分为下列三类:(一)重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大于136000千克的航空器; (二)中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大于7000千克,小于136000千克的航空器; (三)轻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小于7000千克的航空器。 第四十三条当前后起飞离场的航空器为重型机和中型机、重型机和轻型机、中型机和轻型机,且使用下述跑道时,前后航空器间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隔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 (一)同一跑道; (二)跑道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 (三)交叉跑道,且后机将在同一高度或在前机之下不大于300米的高度穿越前机的飞行航迹; (四)跑道中心线间隔大于760米的平行跑道,且后机与前机同高度或在前机之下不大于300米的高度穿越前机的飞行航迹。 本条第(一)、(二)款所述航空器使用同一跑道的一部分起飞或在跑道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的中部起飞时,前后航空器间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本条第(一)款所述航空器在进行训(熟)练飞行连续起飞时,除后方航空器驾驶员能保证在高于前方航空器航径的高度以上飞行外,其尾流间隔时间应当在现行标准基础上加1分钟。 第四十四条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为重型机和中型机时,其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 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分别为重型机和轻型机、中型机和轻型机时,其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在起落航线上且处于同一高度或者后方航空器低于前方航空器时,若进行高度差小于300米的尾随飞行或航迹交叉飞行,则前后航空器的尾流间隔时间应当按照本条上述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在正侧风风速大于3/秒时,起飞和着陆航空器之间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分30秒,但是仍应当遵守本规则第四十四条在起落航线上尾随飞行和交叉飞行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六条前后起飞离场或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其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应当按照下列规定: (一)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8千米; (二)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10千米; (三)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12千米; (四)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五)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六)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10千米; (七)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八)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九)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前款规定的尾流间隔距离适用于使用下述跑道: (一)同一跑道,一架航空器在另一架航空器以后同高度或在其下300米内飞行; (二)两架航空器使用同一跑道或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 (三)交叉跑道,一架航空器在另一架航空器后以同高度或在其下300米内穿越。

飞行间隔规定(根据11月22修订的飞行基本规则进行修订)培训讲学

飞行间隔规定(根据2007年11月22修订的飞行基本规则进 行修订)

飞行间隔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一般规则 (3) 第三章垂直间隔标准 (5) 第四章目视飞行水平间隔标准 (7) 第五章仪表飞行水平间隔标准 (8) 第六章雷达间隔标准 (12) 第七章尾流间隔标准 (13) 第八章附则 (15) 附图 (17) (根据2007年10月18完公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对高度层配备进行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止飞行冲突,维护飞行秩序,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辖有航空器的单位、个人和与飞行有关的人员,以及所有飞行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含飞行管制员,下同)应当按照本规定对航空器提供统一的飞行间隔。 第四条军、民用航空器根据飞行课目需要,在机场飞行空域和其他特定的飞行空域内飞行时,可以制定适应其飞行特点的间隔标准,但应当经相应航空管理部门批准。执行此种间隔标准时,不得影响其他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和飞行安全。 第五条民用航空器在我国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毗邻公海上空飞行时,可以根据飞行需要和地区航行协议,制定民用航空器之间的飞行间隔标准,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本规定中的飞行间隔标准通常是航空器之间应当保持的最低飞行安全间隔,但本规定第四条情形除外。 第二章一般规则 第七条组织实施飞行管制时,应当合理安排飞行次序,通常是: (一)一切飞行让战斗飞行; (二)其他飞行让专机飞行和重要任务飞行; (三)国内一般任务飞行让班期飞行;

浅析优化管制间隔标准,提高航班正常性

浅析优化管制间隔标准,提高航班正常性 民航西北空管局陕西西安 710082 航班正常直接关系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高效合理得使用管制间隔,优化航班起降标准,加速航班降落和放行速度,可以减少影响交通流量的“瓶颈”,切实提高航班运行效率,保障航班运行正常。本文参考民航局下发的《优化空中交通管制运行规范的暂行规定》,结合管制工作实际情况,对优化管制间隔标准进行适当分析,积极探索提高管制工作效率、提高航班正常性的可行方法。 一、优化管制间隔标准的适用范围与基本要求 优化管制间隔标准适用于进近管制室和塔台管制室,并需符合以下要求:塔台管制室配备雷达显示终端和机场地面活动监视设备;塔台管制员可目视观察到航空器在机场进近着陆、滑跑起飞的飞行过程和跑道保护区内航空器、车辆、人员活动过程;优化管制间隔标准适用于繁忙机场日出后30分钟至日落前30分钟,能见度大于5千米,云底高大于300米的情况;优化管制间隔标准适用于繁忙机场早高峰和繁忙时段实施;MA-60、A380和通用航空暂不执行优化管制间隔标准。 二、影响管制运行间隔的相关因素 (一)航空器尾流间隔 在提供进近雷达管制服务的过程中,前、后起飞离场或者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其尾流雷达间隔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前、后航空器均为重型航空器时,不小于7.4千米 (4.0海里);2.重型航空器在前,中型航空器在后时,不小于9.3千米(5.0海里);3.重型航空器在前,轻型航空器在后时,不小于11. 1千米(6.0海里);4.中型航空器在前,轻型航空器在后时,不小于 9.3千米(5.0海里)。 (二)航空器地面滑行速度 航空器地面滑行速度应当按照相应航空器的飞行手册或者飞行员驾驶守则执行;在障碍物附近滑行,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15公里,可不再执行“航空器滑行速度不得超过50千米/小时(牵引速度不得超过10千米/小时)”的规定。 (三)航空器占用跑道时间 综合评估机场跑滑布局、航空器性能、飞行员能力等因素,航空器起飞、着陆过程中占用跑道时间的具体数据为:起飞航空器从等待位置到对正跑道时间应控制在60秒以内;着陆航空器从接地到滑出跑道时间应控制在50秒以内。 (四)地面风和跑道转换程序 a)在湿跑道或者污染跑道条件下,管制单位应当选择使用逆风或者静风跑道,不得安排航空器使用顺风跑道起飞、着陆; b)复杂天气条件下或者特殊情况下,由塔台管制室和进近管制室临时协调使用跑道方向; c)当前使用跑道顺风分量在3米/秒(不含)以下时,由塔台管制室和进近管制室协调使用跑道方向; d)当前使用跑道顺风分量在5米/秒(不含)以上时,及时更换跑道使用方向。 (五)航空器落地许可发布程序

A380机型尾流间隔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编 号:AC-93-TM-2008-03 部门代号:TM 日 期:2008年9月1日 关于下发《空中客车A380机型尾流类型 及尾流间隔标准规定》的通知 各地区管理局,各监管办,各地区空管局、各空管分局(站),各运输航空公司、各运输机场: 根据《飞行间隔规定》、《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的有关规定,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要求,为了规范和明确管制部门为空中客车A380机型配备的尾流间隔标准,保证飞行安全,现将《空中客车A380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的规定》下发你们。请各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学习,及时补充完善相关的运行规范和工作程序,做好管制、飞行、签派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确保运行安全。 民航局空管办 民航局空管局 二ΟΟ八年九月一日

空中客车A380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的规定 一、 目的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93TM)对重型机的相关尾流间隔标准作了明确规定。空中客车A380机型是目前投入商业运营的最大的民用载客航空器,起飞全重达560吨。国际民航组织《空中导航服务程序--空中交通管理》(PANS-ATM, Doc 4444)中明确规定其机型种类属于重型航空器。然而,A380-800机型产生的尾流远大于其它重型航空器所产生的尾流,为了避免A380机型对其附近运行的航空器产生尾流影响,规范和明确管制部门为其配备的尾流间隔标准,保证飞行安全,制定本规定。 二、 编制依据 依据《飞行间隔规定》,《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93TM),国际民航组织《空中导航服务程序--空中交通管理》(PANS-ATM, Doc 4444),国际民航组织国家级信件 T3/4.4-AP099/06(ATM)的相关内容,编写本规定。 三、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单位为A380-800机型配备最低的尾流间隔标准,通告中未作说明的其它尾流间隔标准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四、 A380机型尾流类型标识 (一)飞行动态固定电报 A380-800机型尾流等级用字母“J”表示,并应在其飞行动态固定电报第9项编组(航空器数目、机型和尾流等级)中进行标注。 (二)陆空通话 对于A380机型,当机组与空中交通管制单位首次建立联系时,飞行员必须在其航班呼号后增加“SUPER”内容。 五、 非雷达纵向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一)进场航空器 以下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适用于在A380-800机型之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 1.前机为A380-800,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得少于3分钟; 2.前机为A380-800,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得少于4分钟。 2

尾流间隔应用实务探讨(进近 梁凯)

尾流间隔应用实务探讨 促使笔者下定决心写一篇关于尾流间隔方面文章的原因是起源于笔者在十余年的进近管制一线岗位经历遇到的数次起飞阶段符合现行尾流间隔标准飞行员却报告遭遇前机尾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后机空客A319报告遭遇前机波音B738的尾流,而它们之间的放飞间隔有2分钟。而一些小于现行尾流间隔标准落地的前后机之间却未碰到机组报告遭遇尾流。笔者决定由点及面,对尾流间隔的标准及实际运行相关方面进行一次有益的探讨。 多年的局方检查员经历使我养成了对管制工作的严谨态度。特别是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事故,不论是自己指挥的还是做带班主任时班组组员遇到的。在进行事后业务探讨时都要求自己和组员对每一次的指挥方法、细节、通话用语等等是否经得起局方的事故调查为标准,以事故调查的标准逆向进行反推。万千的小事情、小纰漏、小聪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管和及时的纠正,终会以我们无法承受的代价呈现出来。 《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是管制这个行业安身立命之本,几十年来只是进行了小修小补,其中许多条款早已不能适应现在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而于2014年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版本更新却迟迟不能终稿,给管制行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掣肘。而《民用航空器事故征候》在2011年、2013年、2015年这短短的五年时间就频繁地进行了3个版本的更新为例,可以看出局方在安全监察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承担

的压力。其中关于尾流间隔事故征候的评判发生了一个显著从严的评判标准变化(见图表1和图表2)。 图表1、2013年版《民用航空器事故征候》关于违反尾流间隔的评分 图表2、2015年版《民用航空器事故征候》关于违反尾流间隔的评分 前后版本的《民用航空器事故征候》文字表述都一样:“发生小于规定尾流间隔事件时,危险指数大于等于90属于运输航空严重事故征候;危险指数75(含)~89(含)为运输航空一般事故征候。”间隔小于等于规定尾流间隔的3/4时,2015版本的危险指数由70分增加到75分,一脚就由差错踏进了事故征候的门槛。这起码说明以下两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