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大学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浙江大学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浙江大学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浙江大学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浙江大学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浙江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决策部署,在健全体系、强化教育、拓展渠道、优化服务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学子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并将学生就业机制改革作为学校深化改革项目,成立校院两级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工作小组,构建学校统一领导、就业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院系主抓落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国家西部、国防军工、国家级学术平台等重点板块,分学科实施毕业生就业战略布局规划,推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向重点地区、重要行业倾斜。完善院系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修订招生与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奖办法,加大对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的教师和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奖励资助力度。

强化就业创业教育。面向本科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通识选修课,面向研究生开设《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KAB创业基础》公共素质选修课,每年覆盖学生3200余人。开设《简历特训》《职场管窥》等就业指导慕课,打造职业素养提升训练营、生涯辅导工作坊,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提升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素养。开展“展翅计划”“暑期重点单位走访”“‘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等,组织学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考察参观。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60余门,建立“紫金创业元空间”“E—WORKS创业实验室”等7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学分转换、保研激励、休学创业、资金与空间扶持等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

拓展多元就业渠道。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开拓就业资源,2018年新签订31个校企、校地合作协议,新聘29位高水平就业创业导师,新增24个高质量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制订面向中西部地区研究生生源及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生源的定向招生制度,推动更多优秀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开展选调生专题研修计划,加大

专项选拔、培训和实践的工作力度,2018年学校共推送选调生302名。推进“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专项计划”“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大学生联合国夏令营”“全球治理周”等活动,加大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及推送力度,2018年共有42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

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启动“新生生涯成长档案”系统建设,建立学生生涯发展电子档案和动态数据库,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等毕业生群体,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建立帮扶台帐,做好就业困难补助金发放工作。建立校领导定期走访看望联系毕业生制度,主动关心毕业生的生活和工作,助推毕业生成长进步。推进“互联网+”智慧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就业服务网站、微信、移动终端等渠道,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细化就业服务。2018年为毕业生举办各类招聘宣讲会638场,参会单位3489家,服务学生5万人次。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doc

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就业理念之后,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我国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改善民生的大局出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述。这一要求不但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并且第一次在党的报告当中把就业从保数量提升到了讲求质量的高度。一、提出高质量就业的背景 我国就业情况总体平稳,但从长远来看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在我国可能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就业的供给压力。虽然我国从去年开始劳动就业人的比重出现了一个拐点,实际上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每年新增加的劳动人口恐怕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二是技术进步的压力。在技术进步的大趋势下,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会对劳动力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三是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下一步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大的方向,产能过剩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下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些工厂,对就业会带来一些压力。四是改革压力,我国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现在就业人口较多,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要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要提高效率,所以改革对就业也会带来压力。因此,为早日实现中国就业梦,必须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提高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去“推动实现”。这个过程,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三、实现高质量就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供给总量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业工作难度。 1、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我们依然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确实正在逐步告别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农民工增速的下降等等,这些变化意味着要应对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之初,我们面对的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现在这方面问题依然不少,但相对不那么突出了,以高效毕业生为重的青年就业问题开始成为首要问题。已经持续是十多年的高校扩招,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投入大幅增加,为正在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而教育结构以及体制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扩招的背景下更为明显 3、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 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四、出现阻碍高质量就业的原因: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现有的体制不健全的弊端,也有政府管理的缺位与法律制度缺失的原因: 1、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能适应教育事业迅速扩张。 2、社会对于人才认识的偏差以及人才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等等都可能是造成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原因。

工作心得:面对新形势,如何稳就业(最新)

工作心得:面对新形势,如何稳就业(最新)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中央要求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将稳就业摆在“六稳”之首,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报告指出,2019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就业稳则民生稳、社会稳。新形势下保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对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做到稳就业,需要全面研判新的就业形势,深入分析促进就业面临的问题挑战,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就业新动力正在生成以及就业效率继续提高等方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2018年12月份,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 ,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2018年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4.8%-5.1%之间,实现了低于5.5%的预期目标。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连续6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与此同时,2018年求人倍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第4季度为1.27。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处于比较充分就业状态。 就业结构不断改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断改善,服务业就业占比最大且持续上升,制造业就业比重也已超过农业,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结构呈现三、二、一倒金字塔形。各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平台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业等快速增长,显著扩展了就业领域。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利于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就业岗位。城乡就业中,城镇就业占比持续上升,2018年达到55.9%,比2012年增长7个百分点。各类经济体中,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人数占比继续上升。2018年,个体私营主体占市场主体总数超过95%,

浙江大学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浙江大学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浙江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决策部署,在健全体系、强化教育、拓展渠道、优化服务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学子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并将学生就业机制改革作为学校深化改革项目,成立校院两级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工作小组,构建学校统一领导、就业部门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院系主抓落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国家西部、国防军工、国家级学术平台等重点板块,分学科实施毕业生就业战略布局规划,推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向重点地区、重要行业倾斜。完善院系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修订招生与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奖办法,加大对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的教师和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奖励资助力度。 强化就业创业教育。面向本科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通识选修课,面向研究生开设《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KAB创业基础》公共素质选修课,每年覆盖学生3200余人。开设《简历特训》《职场管窥》等就业指导慕课,打造职业素养提升训练营、生涯辅导工作坊,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提升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素养。开展“展翅计划”“暑期重点单位走访”“‘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等,组织学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考察参观。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60余门,建立“紫金创业元空间”“E—WORKS创业实验室”等7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学分转换、保研激励、休学创业、资金与空间扶持等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 拓展多元就业渠道。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开拓就业资源,2018年新签订31个校企、校地合作协议,新聘29位高水平就业创业导师,新增24个高质量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制订面向中西部地区研究生生源及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生源的定向招生制度,推动更多优秀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开展选调生专题研修计划,加大

全区促进居民就业和服务企业用工工作的若干意见(最新)

全区促进居民就业和服务企业用工工作的若干意见(最 新) 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辖区居民就业增收,提高企业用工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十七条措施的通知》(X政办〔X〕74号)、《X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X府〔X〕395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意见。 一、鼓励提升职业技能 (一)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法定劳动年龄内的本区各类失业人员、居住在X区(以居住证为准)的来X务工人员、辖区企业在职人员、本区户籍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计算机高新技术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区人社部门颁发结业证书的,可享受培训补贴,补贴条件、标准等参照《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X市财政局关于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事项的通知》(X人社〔X〕69号)、《X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区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XX府〔X〕121号)等文件执行。居住在我区的外来农村劳动力参加区人社部门组织的结业培训,按XX府〔X〕

121号标准享受培训补贴,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二)培训期间生活补助。为减轻学员培训期间生活负担,对按规定参加区人社部门集中组织的技能鉴定培训、结业培训人员(含考试通过和未通过的人员),给予培训期间生活补助,标准为300元/人,每人每年可享受1次。 (三)培训后正规就业奖励。本区各类失业人员参加技能鉴定培训或区人社部门组织的结业培训,于培训期间或培训获证后一年内在培训工种相关岗位实现正规就业的,可在连续就业3个月后申领培训后正规就业奖励金,标准为1000元/人,每人每年可享受1次。 (四)提升职业技能等级奖励。我区户籍居民、辖区企业非本区户籍在职人员,参加更高层次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技能等级提升奖励,标准为:我区户籍居民获取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的,分别奖励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辖区企业非本区户籍在职人员获取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的,分别奖励2000元、3000元。 (五)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持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类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在辖区企业对口专业技能岗位连续正规就业满1年后,可享受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标准为: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300元/月,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600元/月,同一人在本区享

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b11271463.html, 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作者:杨丽娜林青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1期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而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保障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被称为是“最难就业季”。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无疑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内在要求。同时,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个人前途、家庭和谐、企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因此,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刻不容缓。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宏观方面高质量就业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围观方面,高质量就业体现在就业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能否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更高质量就业”的特征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由低层次岗位流向高层次岗位;二是就业前景好、专业对口;三是劳动有保障、薪酬合理;四是员工要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五是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总的来说更高质量就业体现在两方面:对个人而言,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能最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就业,并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效力于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和国家而言,高质量就业意味着人尽其才、实现平台岗位与优秀人才的完美结合。 二、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与家庭。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是决定其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一个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的机率要大的多。其次,还有学生的家庭因素,如父母的职业,亲属的职业及社会层次等。就现实情况来看,一个父母均是国家公务员的学生要比父母仅是普通农民的学生找到满意工作的机率要大的多。 (二)高校与社会、企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所就读的高校层次,专业前景正相关。国企,外企及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会考虑求职者院校是否211,是否为重点院校,在此范围外的学生即便再优秀,也很少有机会去申请这些职位。另外,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结

XX区2020年度充分就业城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XX区2020年度充分就业城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发〔2018〕XX号)的文件精神,以坚持就业优先、优化创业环境、实施精准帮扶、健全服务体系为工作指南,不断深化充分就业城区建设,重点开展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活动,争创省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示范,努力实现全区更高质量就业。按照XX市创建充分就业城市领导小组《关于印发〈XX市充分就业社区(村)考核标准和评估办法〉的通知》(X创就领〔2013〕X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20年度充分就业城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力作用,大力促进各类群体就业,努力保持就业工作整体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突出社区(村)促进

就业的工作职能,从而有力确保我区就业形势稳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二、实施范围 2019年底前成立的社区(村),对新建社区因场地、人员配备不到位的,由社区(村)书面说明,经街道(镇)审核同意,并报区创建办备案,可不列入本年度评估范围。 三、主要目标 通过深化充分就业城区建设工作,完善工作举措,到2020年底,在列入评估范围的社区(村)全部达到充分就业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努力实现全区城乡就业局势更稳定,劳动者收入更高,就业创业环境更优,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更充分的目标。高质量就业社区(村)认定每年开展一次,到2020年底全区不少于25%的社区(村)达到高质量社区(村)标准。 四、评估标准 充分就业城区是指辖区内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总体就业达到较高的比例。具体标准如下: (一)辖区内所有社区(村)达到充分就业标准;

就业发展_十三五_基本思路与目标_构建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型社会

第14卷第1期 2015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4No.1Jan.2015 就业发展“ 十三五”基本思路与目标———构建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型社会 胡鞍钢, 杨竺松,鄢一龙(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北京100084) 摘要:基于“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发展相关规划指标和统计数据,对“十二五”时期就业目标完成情况进行 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十二五”规划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提前实现,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城镇新增就业 岗位更加多元。“十三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将趋于缓和,同时也面临多方面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 间我国应以实现更加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就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使就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协调推进的基本思路,着力完成六项重点任务:以创业为新的就业增长极,打造创业型社会;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构建青年友好型就业创业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完善就业援助机制。 关键词:就业;十三五;目标;思路;任务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06(2015)01-0001-06收稿日期:2012_12_11 作者简介:胡鞍钢,男,浙江嘉善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发展 与发展政策。 杨竺松,男,山西大同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与决策机制。 鄢一龙,男,福建永泰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发展规划、中国 国情、公共政策。 ①根据世界银行有关数据计算。数据来源:http ://data.worldbank.org.cn /indicator /SP.POP.1564.TO.ZS 。 ②数据来源:《世界发展报告2013:就业》中文版概述,世界银行, 2013年,http ://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 /EXTNWDR2013/Re-sources /8258024-1320950747192/8260293-1322665883147/Overview Chinese.pdf 习近平同志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1]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挑战和世界性难题,创造就业成为世界发展的中心议题之一。世界银行 发表的《2013年世界发展报告:就业》指出:就业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基石,是“应对贫困和脆弱性的最佳保险”,增加就业也是对发展本身的最大回报。 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总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5(2013年为19.3%),劳动年龄人口(指15-64岁)占世界总量比重22.0%①,这就决定了中国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难题在于一要解决吃饭问题,二要提供就业岗位。中国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岗位,也成功地解决了突出的失业问题。2013年,中国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7.7亿人,占世界总数比重的22%,高于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数比重的19.3%,这也反映了中国具有很高的就业比例,占总人口的56.6%,高于世界平均数(50%)。中国城镇失业人数为926万人,占世界失业总数(2亿人)的比重不足1/20②。 “十三五”时期,就业对于经济增长、国民增收、社会稳定的决定性意义将进一步凸显。因此,就业是“十三五”时期的民生之本,也是国家治理最重要的目标。本文以“十二五”规划就业相关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为基础,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任务导向和政策导向出发,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就业发展的趋势、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并对2030年我国的就业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王权 核心观点:“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将以创业作为就业新的增长点,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就业是“十三五”时期的民生之本,也是国家治理最重要的目标。“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将以创业作为就业新的增长点,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下大力气改善创业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社会创业活力,致力于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营造创业“黄金期”,打造创业型社会。坚持促进创业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相结合,强化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创业实体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创业融资支持和财税支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创业救助机制和创业保险体系,降低创业风险;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和创业培训,激发社会尤其是青年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二是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导向,深入推动高等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和政策,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乡创业。要对退役军人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尽快实现就业。 三是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建立更加高效便捷、覆盖全国的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就业信息监测平台等。 四是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要抓住教育体制改革重要契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需求接轨,扩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五是强化维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正当权益的法治手段,构建稳定合作可持续的劳资关系;进一步健全失业援助制度,落实好各级政府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责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

浅谈高校开展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策略.docx

浅谈高校开展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策略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热点、焦点话题。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关系到毕业生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同度,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影响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素有很多,而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是其中一个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倾严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是国内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它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识职业环境,提高求职能力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高校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指导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就业指导工作将难以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就业指导周期短、有效性低据有关研究报告,70%的大学生不完全了解职业信息,40%的大学生不主动关注就业信息,能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的大学生不到5%。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毕业年度内的应届毕业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主要内容为就业政策解读、招聘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以及求

职面试技巧辅导。就业指导工作目标只限于帮助学生就业,至于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这个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这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做到了人职匹配、精准就业,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关注,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普遍存在学生个体信息采集不完整、职业素质测评分析不合理、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导致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不高,职业期待吻合度普遍偏低。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XX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是“就业的专题讲座”,其次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有很少的高校有“就业法律、政策等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等形式的就业指导。“到企业长期实习”是大学生最想要的就业指导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是大学生们最不感兴趣的就业指导方式。事实上,由于学生的家庭坏境不同,个体能力有差异、心理期望值也不同,大学生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就业能力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就需要学校以不同的就业指导形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原因分析 (一)对就业指导内涵理解不透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体制机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空白。上世纪末期,国家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后,高校才逐渐开始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但主要承担大学毕业生派遣安置工作。近些年来,就业指导工

强化职业培训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强化职业培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过去几十年来,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低就业质量在微观上加剧了劳资关系紧张;在组织层面导致劳动者素质低下,劳动者技能增长缓慢,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在宏观层面上影响到经济结构平衡、导致内需带动经济乏力、收入及社会地位不平等不断积累等。应该说,过去的发展模式下,低就业质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以及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加快,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将会更加迫切,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笔者认为,推动高质量就业应当从源头入手,引导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大部分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技能素质低、技能单一,择业观念落后,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职业技能培训能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为劳动者实现就业、稳定就业、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职业技能培训是助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强心针,只有搞好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才能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更好地完成高质量就业的最终目标和任务。 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建设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人才是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近年来,各地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实践人才强市战略,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因此,要尽快建设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加强面向城乡劳动者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创业促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协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完成高质量就业的最终目标和任务。 2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项目设置方向,人才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相匹

工作心得: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的重要意义、政策涵义和落实措施(最新)

工作心得: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的重要意义、政策涵义和 落实措施(最新) 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是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充分认识这项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就业优先政策的涵义,切实采取行动措施将政策落到实处,对于稳就业、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要意义 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促进就业的新理念、新目标。理念是先导,目标是方向。就业的新理念新目标引导着就业规划、就业政策、就业措施的实施方向。就业是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将稳

就业置于“六稳”之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对于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是化解我国就业主要矛盾、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制度保障。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就业发展格局之间的矛盾。我国就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就业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解决新时期我国就业主要矛盾,比以往主要解决就业总量供大于求的问题,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能够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政策取向,实现就业优先政策与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协同,全面发力,综合治理失业,从而确保稳就业、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三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能够使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有关经济和社会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有利于实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程度发挥人力资本的效能,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有效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答案)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互促共进。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扩大就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如近年来,我国提出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既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又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利于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着力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上海降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在“十二五”末将达到65%左右,这将有助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政府应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总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促进公平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政府必须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如,政府部门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信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要)实施扩大消费的政策,发挥消费的动力功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的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适度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消费量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带动生产量的增长,生产量的增长,会带动就业增长,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所以,必须实施扩大消费的政策,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如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被排在首要位置,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拉动消费需求,发挥消费的动力功能,带动就业增长。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的就业权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体面劳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减少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如国家制定《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推动劳动者的就业。 其他参考论点: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工作心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最新)

工作心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最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引。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站位,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新时代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深刻把握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系统阐释了就业工作的丰富内涵,深刻分析了就业工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科学回答了做好就业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就业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

的政治问题。就业不仅是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作为一个永恒的课题,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刻阐释了就业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为根,毫不动摇地把促进就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深刻领会就业工作的基本规律,实现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做好工作的协调性、前瞻性、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还是第一要务,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因此,必须加强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协调,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就业至关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

谈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谈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就业指导和职 业目标工作的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设置。在面对就业市场竞争力相当严峻的新形势下,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引起了各院校的足够重视。对于学生而言,选择高等院校进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为将来的就业之路进行铺垫,增加保障。因此,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成为了必须品。同时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大学生的各种素质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本文在基于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大背景下,拟通过分析就业指导和职业目标与理想教育之间内在联系,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指导、职业目标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意义重大而深远。就业指导和职业目标对民办高校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业指导 1.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涵义 理想信念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元素,是使生命、生活获得意义的重要方式,是个体的有限人生实现无限追求之根基。正视人生和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确认并突出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里所指的“理想信念”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1]。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一员,其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又有着自身的特点。 2.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状 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有爱国热情,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1陈卫东;对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

河南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对策研究

XU E SHU TA N TA O 学术探讨河南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对策研究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林悦 摘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河南省就业工作面临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岗位供求比例失衡,重点就业群体问题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隐形失业现象依然存在;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平台需提升;失业保险体系待完善,促进就业作用发挥不足。新时代河南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可从五个方面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构建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深化就业服务“放管服”改革;破除妨碍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关键词:就业;问题;对策 做好就业工作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河南省委十届六次、七次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河南省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牢牢把握新时代就业形势,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河南省就业工作面临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 (一)岗位供求比例失衡,重点就业群体问题突出 首先,岗位供求比例失衡,提供岗位数难以满足劳动力队伍。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就业人员供求比例直接影响就业情况。据研究测算,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求职者提供80~1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一带一路”成为新常态下河南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构建。河南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87.3%上升到2017年的90.4%。同时,经济结构、政策体系、农业现 代化水平、城镇化发展仍需优化。农 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学毕业 生逐年增加、代替人工的智能终端出 现、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 革和减员增效,导致省内提供的岗位 数难以满足日益壮大的劳动力队伍。 其次,重点就业群体规模大,就 业形势依然严峻。河南省是人口大 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毕业生就业、 退伍军人安置、企业职工转岗等重点 群体就业问题突出。虽然河南省人才 市场《河南省2018年度第二季度人才 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 度,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 职称劳动者的需求均大于供给,但 2018年省内高校毕业生数量仍超过53 万。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坦言: “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一直保持在50 万以上,呈现增长趋势。2018年我省 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3万,创历史新 高,就业任务艰巨。”当前需要在城镇 安排就业人口约190万,60万农村富 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经济发展可 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超过170万个,供 需缺口80万左右,就业供需矛盾短期 难以缓解。部分企业产能过剩、效益 不佳,面临破产清算、兼并重组、市 场出清和员工下岗失业问题,如果员 工年龄偏大、学历较低、技能单一, 可能面临再就业困难。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隐形 失业现象依然存在 首先,劳动力的专业素质、职业 技能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一方面,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为经济 结构转型中的河南提供大量就业岗 位,高管和高级蓝领、企业营销人员 需求量远大于供给量。另一方面,大 学设立的专业和就业市场需求不匹 配。部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工 作,存在供大于求、一岗难求的现 象。有些专业在就业市场基本饱和, 已连续多年登上就业“黑名单”,学生 毕业后就业率比较低,但学校并未调 整专业方向及招生规模,长此以往这 些专业的学生将越来越难就业。其 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导 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人 才供给过剩,新型产业例如工业工 程、智能化、精算、物流业、大数据 分析、数据库建设、影像采集、VR开 发,招聘单位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 选。这种比例失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 业率不高,人才资源浪费严重。第 三,不同岗位的热度差异较大。高学 历层次的人才更倾向于到机关事业单 位工作,部分学生毕业后多年不就 业,只为考取“金饭碗”,进入“体制 内”。中等学历的毕业生挤破头到国企 和大型民企中工作,急需用人的中小 型企业招不到人。 (三)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 服务网络平台仍需进一步提高 首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形式 单一,难以建立培训长效机制。职业 技能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 传授能够快速上手的工作技能,例 如,家政服务、设备操作,只限于上

心得体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最新)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有六大内涵 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推动高质量的供给,就是要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许多产

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仍然受制于人。要提高供给质量,更好满足日益提升、日益丰富的需求,跟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 促进高质量的需求,要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我国已形成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内需市场十分广阔,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养老、医疗、教育等给居民带来的负担还比较重。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释放被抑制的需求,进而带动供给端升级。 实现高质量的配置,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理顺价格机制,减少配置扭曲,打破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高质量投入产出,就是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扭转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的态势;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红利,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矿产、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