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就业理念之后,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我国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改善民生的大局出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述。这一要求不但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并且第一次在党的报告当中把就业从保数量提升到了讲求质量的高度。

一、提出高质量就业的背景

我国就业情况总体平稳,但从长远来看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在我国可能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面临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就业的供给压力。虽然我国从去年开始劳动就业人的比重出现了一个拐点,实际上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每年新增加的劳动人口恐怕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二是技术进步的压力。在技术进步的大趋势下,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会对劳动力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三是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下一步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大的方向,产能过剩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所以下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些工厂,对就业会带来一些压力。四是改革压力,我国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现在就业人口较多,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要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要提高效率,所以改革对就业也会带来压力。因此,为早日实现中国就业梦,必须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提高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去“推动实现”。这个过程,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三、实现高质量就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供给总量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业工作难度。

1、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我们依然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确实正在逐步告别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农民工增速的下降等等,这些变化意味着要应对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之初,我们面对的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现在这方面问题依然不少,但相对不那么突出了,以高效毕业生为重的青年就业问题开始成为首要问题。已经持续是十多年的高校扩招,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投入大幅增加,为正在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而教育结构以及体制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扩招的背景下更为明显

3、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四、出现阻碍高质量就业的原因: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现有的体制不健全的弊端,也有政府管理的缺位与法律制度缺失的原因:

1、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能适应教育事业迅速扩张。

2、社会对于人才认识的偏差以及人才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等等都可能是造成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原因。

3、制度弊端。制度弊端突出表现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组织制度、人口迁移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住房制度等从总体上将困难群体里的农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有区别地分离出来,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了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

4、观念歧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政策,造成了人们的意识中的城市和农村,城里人和乡下人泾渭分明。观念的歧视导致了农民工在就业上存在工资歧视、地位歧视和职业歧视。由于他们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福利,政治上的权利也常常被忽视。

5、政策障碍和政府管理的缺位。政策障碍表现在劳动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政策等方面。如目前的很多就业与促进就业政策都是针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对农村劳动力的较少,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用歧视性行政手段,抬高农民工就业准入门槛。

6、法律制度的缺失。《劳动法》颁布实施已经10多年了,其原先所保护的对象是城市劳动者,而现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1亿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享有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劳动法》并未涵盖农民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问题,农民工在这些方面的权益受到侵害进行维权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不仅如此,劳动法的一些规定过于原则,比如工资支付条款就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国家虽然对建筑企业拖欠工程款问题做出特殊规定,但这一规定不能涵盖农民工工作的所有领域。社会保险、福利权是指劳动者享受国家和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设施和种种福利待遇,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六、推进高质量就业的做法

1、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促进就业的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公平作出了全面部署。政府应该在机构、制度、举措方面下大力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解决目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因保障不到位而出现的再就业焦虑现象和因资源占有不均而出现的就业不公平现象,真正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工作开心、安心。

2、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四大使命,要实现毕业生百分之百为社会所接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就业市场的欢迎指数与信任度,就是看一所高校培养了多少为国家作贡献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主动提升教师服务学生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3、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用人单位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用人单位的招聘、培养和流动等用人机制对人才培养与发展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高校应该继续建立人才培养监测反馈机制和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创新工作。这就要求高校主动走出校门,建立人才监测反馈机制。一方面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与反馈工作,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评价,随时掌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另一方面做好与社会的信息对接工作,不仅了解人才需求的规格,还要知晓人才需要的结构和数量。

4、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每一位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一则“硕士回家务农,老父羞愧服毒”的新闻让人唏嘘不已,这个极端的案例引发了众多议论。深入探究,人们发现这位毕业生执着于自己理想的工作或许是他屡屡碰壁的原因之一。竞争无处不在,特别是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就业压力已成为一种求职者的“常态”。求职者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每个人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需要每位劳动者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敢于创新。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具备充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实现自身高质量的就业。

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需要党的领导,需要政策倾斜,需要政府各部门相互配合,更需要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用心付出,美好前程就在不远处,社会就充满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既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实现包容性就业增长并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宏观层面上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国家应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是实现由主要依赖开发岗位来安排人员就业转到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实现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素质的“量”和“质”的并举;就是优化就业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从微观层面讲,实现高质量就业,就是就业更稳定,就业机会更均等,劳动者技能层次更高,劳动关系更和谐,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更平等,生活质量更高。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优势取得了经济飞速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仅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当前就业质量的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各地的“招工难”正是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之一。制约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岗位的增加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业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当前就业质量不高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滞后,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调整不匹配,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导致劳动力资源供求不平衡,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三、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是靠钱,而是靠人。提升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未来解决高质量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存在的“招工难”现象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然而,无论是分析人口结构的变化,“招工难”首先表现为总量供给增幅的降低;还是劳动力的教育分流在很大程度上使制造业需要的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劳动力趋于严重短缺;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刺激内地的经济增长,提升了用工需求,加大了流动性……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慢于我们的预期。

要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必须改变以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需求为主的用工格局。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发展工程,既需要企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更需要人社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高效服务。

从企业层面来看。作为用工主体,企业必须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尊重和关爱员工,将善待员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不仅要留人更要留心,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首先,应适当提高工资待遇,通过待遇留人。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科学制定自身能够接受而且具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标准,在招工用工时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客观因素,适当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严格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问、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履行。其次,要优化生产生活环境,通过环境留人。针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质量和舒适度要求较其父辈明显提高等特点,企业在改善生产环境的同时,应注重搞好生活配套设施、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再次,要加强对职工的人性化管理,通过感情留人。建立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以员工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主人翁意识,使企业免受招工难的困扰。

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为企业招工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只有人才兴、企业兴,方能经济兴。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导者,政府要及时制定相应计划,出台政策。首先,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改变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发展的战略,引导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优势、产品质量获得发展,更多依靠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利润,而不是靠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来实现。其次,要树立一个理念,即招工就是招商,把招工与招商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同等考虑、同等对待,进行同等考核,享受同等待遇,在全县营造出一种招工就是招商的浓厚氛围。再次,要创新招工方式方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政府与政府间的合作,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政府间的劳动力输入对接工作,将政府间劳务协作常态化、规范化,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整体劳务输入,为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搭建工作平台。

从公共服务层面来看。充分发挥人社部门在公共就业服务尤其是招工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首先,进一步加大招工宣传力度,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在前期开辟《招工信息联播》、开设招工信息网页、办好招工简报的基础上,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范围,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电子显示屏,全天候、不间断地滚动播放企业招工信息,真正做到宣传形式丰富多彩、宣传效果有声有色。其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就业服务工作手臂,积极发挥县、乡、村三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作用,为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和企业招工用工提供全面、优质、高效服务。要注重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使求职者能够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找到称心的工作,企业能够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找到合适的员工。再次,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变化,强化职业培训,统筹推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重点是加强对农村“两后生”就业培训,落实劳动预备制培训制度,在初高中毕业

班中增加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改变其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就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