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关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柏华明

摘要: 效率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和核心,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拓宽和更新。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规范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如何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文在对我国高教育资源利用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布局合理所谓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效率,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涵义。

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既然称为资源,就有一个利用效率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概括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单纯的教学领域指的是: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消耗尽可能少的教育资源,或是消耗同样的教育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的教育成果,即追求“有效教学[1]”后来的研究也逐渐过渡到教育行政领域的讨论,而其存在的意义则在于促进“有效教学”,主要是因为在教育资源有效的前提下,教育行政的消耗开始越来越多地挤占教学用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行政效率越来越进入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中心. 对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利用

路径上的延展在于教育的非配置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出,是指教育组织由于非配置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状态。它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上的摩擦和个体

的固有的趋利的本性。加上教育组织内部产权安排的不合理,激励机制的弱化,都使得教育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投入的教育资源,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是一种具有积累性、非消耗性、可增值的取之不尽的资源,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度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利用。再经济增长的同时,在社会发展受到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时教育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使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教育和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表现形式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和物力资源利用构成。

其中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学生助学金和资金等,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

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出差补助费和其他费用。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由教授者和受教育者构成及他们的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各种人员之间的比例结构;

物力资源由学校固定资产和材料、低值易耗品构成。

教育过程要投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表现为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产出一定质量与数量的教育成果。在统计和计量分析中,投入一般用投入教育的资金表示,假定学生知识、能力的增进,素质的提高为教育的惟一产出,直接产出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学生(或在校生或毕业生)表示。但为教育投资产出的成果多、质量高,表明教育效率高;反之,则表明教育效率低。或者单位教育成果所费教育投资少,表明教育效率高;反之,则表明教育效率低。

四、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状况

长期以来, 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拨款投入的机制下, 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产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招生规模和发展速度增长过快, 办学资源缺。[2]以高校为例,近几年, 高校的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总体看, 仍然比较落后。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 年108.36 万增至2005 年的724.44 万人, 增幅568% ; 在校本专

科从1998 年的340.87 万到2005 年的250万人, 增幅达633%;在校研究生从1998 年的19.89 万到2005 年的110.47 万人增幅

4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 全国在校生规模翻番, 使得办学的物质条件全面趋紧,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及其配套设施全面紧张, 有的严重短缺。

(二) 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国教育领域一方面存在着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也存在教育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比如, 有的学校一面购进大量的仪器设备,而另一面却有相当数量

的仪器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下, 甚至提前报废。这些仪器设备并非都已过时, 没有了使用价值,而是盲目追求高配置及计划不周

造成的结果。这是一种隐性的资源浪费, 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同时, 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 我国高校大都按产品设专业, 按行业按地区设大专院校, 致使我们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高

校数量过量, 规模过小,师生比偏低。

五、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学校的校舍、教室、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学校的重要资源, 是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最直接的物质基础和保证。首先是建立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高校应根据物权与事权相统一的

原则, 采取固定资源和共享资源相结合的配置方法。摒弃部门所有制, 改变各部门小而全的状况, 减少重复购置, 打破过去封

闭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是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要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 把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

把学校的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实行对外开放,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教育布局合理所谓教育布局。

就是指在哪里办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反映在层次上,既有基础教育的布局问题,也有高中等专业教育的布局问题。各层次的教育布局有自己特定任务,同时又相互密切联系。对于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应较多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科学、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设置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应设在经济文化中心,这是符合规律、行之有效的一种布局原则。合理的教育布局不仅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而且有利于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合理的教育布局能为各地培养适合本地区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力,在整体范围内保持国家劳动力的供需平衡,从而保证这些劳动者在各个经济部门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教育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效率[3]

现代学校呼唤人力资源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组织兴旺的保证,是个体成功的资本。我们要先正确认识学校教育资源管理关键要解决人的管理闯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彻底提高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源才发挥它的效能,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传统人事制度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国家出台了多个文件,提出要打破

事业单位用人上的终身制,建立起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改革事业单位领导的委任制,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建立公开招聘制度。其次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学校的办学水平要受制于多种因素,与办学经费、教育设施、生源基础、社区环境等,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无疑是师资力量。高绩效的办学水平总是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紧密相连的,正所谓“名校出名师,名师出名校"。尤其是在学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要走通“以质量求生存、靠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兴校之路,必须仰仗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的浪费。可分为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显性浪费是指由于人员配置不合理而导致人员利用效率偏低的情况。教学科研人员的短缺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新专业的增加及学校的合并升格,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教学要求,这必然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一系列重要工作,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为了解决专职教师短缺的问题,各高校都采取了外聘教师授课的做法。外聘教师在解决了教学问题的同时,虽然带动了学术交流,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

浪费。一方面本校的某些专业教师工作量不饱和,另一方面却大量聘请外校的教师任课。隐性浪费主要表现为教职员工的工作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良心为尺度的,精力和智力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教师个人作为经济学上假设的“理性经济人”,在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从事第二、第三职业时,就会影响教学这一本职工作,降低高校的人力资源在校内的利用效率,这也就是所谓的智力外流,即隐性浪费。[4]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促等学校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拥有较高学位的高等学校教师具有较为优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广泛的非教育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同其他领域的劳动力流动一样这种竞争也是以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为导向的。学校人力资源在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流动的重要调节信号就是工资率。为此,学校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经济、科研等方面提供优厚的条件。竞争会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同时由于一所高校的财力资源是有限的,竞争的结果必然引起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样必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要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要拥有一支比较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要以专业化求质量,以高质量求发展,提高专业人才的利用效率。在学校内部,要建立和健全岗位竞争制度,促进人才的校内流动,让能者上庸者下,努力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静漪.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考察与反思.当代教育科学, .2006.6.

【2】崔玉平.论高校入力资源组织方式的选择叨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3】彭林,荇孝碧.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性浪费分析川职业时空:综合版,2007.8

【4】安娜.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及对策浅探【J】北京:中国市场,2007.14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的步入大众化阶段,对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短缺一直存在矛盾,优化资源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将会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已经像高等学校中延展,但是从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高校旅游作为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研究还少之又少,并且只是将高校旅游简单的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种方法,没有意识到高校旅游的合理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试图从高校旅游视角下来对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 标签: 高等教育资源;高校旅游;利用效率 F27 1 相关概念 1.1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向高等教育投入一定资源后所创造的价值相对于投入资源的多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无形投入等,人力投入主要包括学校中所有的教职员工;财力包括国家及地方的财政拨款、学费、社会(企业、个人和团体等)对高等学校的投资及捐赠以及学校的自谋收入等;物力的投入有学校的固定资产、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教学仪器设备等;无形投入主要有学校的社会形象及知名度的塑造等。高等教育的产出主要指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数量、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等。 1.2 高校旅游内涵 1.2.1 高校旅游的含义 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方式,近些年备受学者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高校旅游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如今关于高校旅游的内涵主要有:金世胜(2000)认为:“高校旅游属于新兴的特色旅游,是以高等学校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灵魂,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文化旅游”。白戈、徐朝霞(2006)认为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其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专题复习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考考查预测】 1、考查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查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应当怎样做等; 3、结合有关事例考查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 4、要把资源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来看,正确认识它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背景材料】 1、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必要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重点抓好五个环节:第一、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第二、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第四、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第五、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课题研究报告 执笔:缪亚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解放路小学是位于常州市中心的一所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已经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内闭路电视系统、卫星电视接受系统、校内音响系统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有音像阅览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室内游泳池、塑胶田径场等现代化教育设施,更有悠久学校历史、教师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好学奋进的人文环境。 我校与周边的常州市图书馆、解放军一0二医院、常州市供电局、常州市文化宫、交警文化宫岗亭、常州市消防支队成为精神文明共建单位,他们为我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基地,成为我校充足的社会教育资源。 我校大部分家长都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从家长学校我们了解到,广大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因此,家长的素质和家长的需求也就成为广阔的家庭教育资源。 以上这些为我校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促使了我校努力开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 “九五”期间,我校已在数学学科中开展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省级课题研究。同时还进行了两个区级课题《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这些学习资源中体验、掌握和探究而获得自主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把各种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在这些资源中自主地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综合素质自主地得到全面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题研究,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二、课题的总体设计 1.概念界定: (1)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地说,一切知识、人、行为资源都可看作是教

农业资源利用效果与经验.docx

农业资源利用效果与经验 一、脱贫致富 1.有效地帮助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帮助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是WFP援助项目的一个主要目标。根据4071隆德县的监评报告,由于项目的支持,项目区林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人均净增纯收入10.28元。畜牧业也获得稳定发展。畜牧业纯收入比基期年增长17%。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前的130.2元,增加到19XX年的564。6元,净增434.4元,增长3.34倍,基本摘掉了贫困帽子。另据14份有效调查问卷表明,WFP项目实施使脱贫人口占项目区贫困人口的80%,主要原因是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加之农民努力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2.粮食安全程度提高。通过项目建设,各项目区粮食安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地区除实现粮食自给外,还能为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如XXX2719项目,自1985年实施以来,不仅解决了项目区内的粮食自给问题,而且积极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到19XX年已提供16.6万吨,对项目区外的粮食安全也有一定的作用。 3.各项公益事业得到发展。(1)教育。宁夏隆德4071项目区儿童入学率由实施前的90.2%增加为19XX年的96.4%。XXX2606项目区,项目实施前小学、初中的入学率仅为50%,项目实施后的1989年上升到81%,19XX年项目区农村人口50015人计算,可解决6个乡、60个行政村约2.9万人、1.5万头大家畜、1.4万只羊、1.3万头猪的饮水困难。二是节省了劳动力,为项目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在隆德4071项目实施后,由于供水范围缩小,可节约项目区农户的取水时间,以每户每天节约0.5劳动日计算,项目区解决的320XX 年可节省劳动力58.4万个。三是改善了饮水卫生状况,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健康水平。四是项目区塘坝、涝池数量的增加,方便了交通,减少了水土流失。(6)使不少项目区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如宁夏隆德县4071项目乡村道路子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项目区60个行政村,140多个自然村,45000多人的行路难、行车更难问题。 4.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1)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项目区在实施了粮援项目后,化肥投入水平、良种化比例、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采用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新增了很多机械设备,农机总动力大大增加。(2)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有些地区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3)劳动强度降低。(4)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8个项目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的11.1平方米提高到18.8平方米。由于薪炭林的增加,使农民的做饭、取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不少地方通过项目兴修了水电站,做到村村通电,解决了农民的照明问题。 5.项目区人口素质得到提高。WFP粮援项目十分重视培训,其活动内容中扫盲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占了较大的份额,使项目区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生产技能不断提高,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总体上提高了项目区人民的素质。 6.扩大了项目区人口的就业、较好地安置了移民。WFP粮援项目,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关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柏华明 摘要: 效率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和核心,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拓宽和更新。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规范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如何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文在对我国高教育资源利用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布局合理所谓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效率,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涵义。 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既然称为资源,就有一个利用效率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概括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单纯的教学领域指的是: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消耗尽可能少的教育资源,或是消耗同样的教育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的教育成果,即追求“有效教学[1]”后来的研究也逐渐过渡到教育行政领域的讨论,而其存在的意义则在于促进“有效教学”,主要是因为在教育资源有效的前提下,教育行政的消耗开始越来越多地挤占教学用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行政效率越来越进入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中心. 对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利用

路径上的延展在于教育的非配置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出,是指教育组织由于非配置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状态。它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上的摩擦和个体 的固有的趋利的本性。加上教育组织内部产权安排的不合理,激励机制的弱化,都使得教育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投入的教育资源,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是一种具有积累性、非消耗性、可增值的取之不尽的资源,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度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利用。再经济增长的同时,在社会发展受到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时教育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使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教育和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表现形式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和物力资源利用构成。 其中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学生助学金和资金等,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

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1.生物资源的概念:生物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 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 (2)产出和投入的复杂性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则: (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的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农业资源气候的特征: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6.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关系 (1)种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农业气候区域性基础上的 (2)农产品品质的好坏也有区域性 (3)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也是与气候、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相适应的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是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这是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依据。 7.农业气候资源的基本因子和指标是: (1)光能资源 (2)热量资源

(3)水分条件 (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8.区划的分区系统由3个等级组成 第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包括: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第二级区——农业气候带 第三级区——农业气候区 9.我国气候资源的分布: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 气候大区 10.农业气象灾害——干旱(认真了解) 干旱发生规律: 华北、西北、东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 秦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较频繁,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有春、夏、秋连旱,是我国有名的重旱区之一 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和秋旱,春旱很少 华南南部多秋、冬旱和冬、春旱,夏旱不多,个别年份有秋、冬、春三季连旱 川西北多春、夏旱; 川东多伏旱; 干旱的预防措施:(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兴修水利,搞好农业基本建设 (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 (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地抗旱保墒技术等 11.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必须从3各方面考虑: (1)要充分合理地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的生产力 (2)要不断提高农业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3)要注意改善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信息技术(心得)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论文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网络教研犹如清风活水,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教师看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一、网络研修使教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研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网络教研的蓬勃开展,网络教研项目已成为推动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网络研修是借助于积累了巨量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与不特定的教师就彼此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没有参与教研的教师比喻成“徒步者”,把使用传统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骑马者”,那完全可以将使用网络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驾乘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是众多一线教师的心里话。他们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在形成。 二、网络研修使教学和研究充盈着成功的喜悦 网络研修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普通教师与异地的同行、

专家们一路同行。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相互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优势能得到互补。 (一)发挥网络教研资源优势,帮助教师教学 网络教研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质资源,发挥现有设备的最大潜力,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研资源备课,可以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研资源进行授课,例如利用光盘中教师的讲课实录,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讲课等,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后,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不仅仅是指先进的讲课实录、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美观的教学课件。 (二)发挥网络教研交互优势,通过网络构建学习共同体 网络研修模式中的学习,一改传统的、呆板的传授模式,科学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利用电子邮件、在线答疑、讨论板、教学叙事等多种交互媒体提供动态助学,通过案例学习、问题探索、交流研讨、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教师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文化,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 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包括图片中的信息,同样学会收集文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多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质量

多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质量 主题词:PDCH信道配置原则CS寻呼策略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EGPRS增强功能MCCCH功能 项目简介 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和数据流量正在快速增长,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冲击也越来越大,对无线信道资源和相关网元资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持业务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数据网络本身的优化工作,同时还要解决数据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对GSM无线资源竞争的问题。在小区物理信道有限的情况下,PDCH信道配置对GSM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促使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进行资源均衡?我们质效并重,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项目突破了传统一贯的网络资源调整方式,在网络容量达到预警值时,一味的进行扩容,而是通过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CS寻呼策略研究、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研究、EGPRS 增强功能应用及MCCCH功能应用等五大手段,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深入的挖掘了现有网络资源的运营能力,更大的发挥出现有网络资源的效能,更好的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大幅改善了话音与数据业务网络质量,有效提升了用户感知。 通过3个月的研究与应用,上述各种手段在现网中对于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以及网络质量的改善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大幅提高了网络优化的效率,在实现网络指标、网络质量、用户感知三大提升的同时,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设备成本以及业务成本合计250万元。 为了巩固和推广项目研究成果,总结编制了《PDCH信道分配原则》、《CS优先寻呼策略应用指导手册》、《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策略指导手册》、《EGPRS增强功能应用指导手册》以及《MCCCH功能应用指导手册》,将多手段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优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一、立项背景 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和数据流量正在快速增长,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冲击也越来越大,对无线信道资源和相关网元资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持业务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数据网络本身的优化工作,同时还要解决数据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对GSM无线资源竞争的问题。在小区物理信道有限的情况下,PDCH信道配置对GSM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促使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进行资源均衡?我们质效并重,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多角度创新性的研究通过各种优化手段挖掘现有网络资源深层次的运营能力,将现有网络资源的效能发挥极致,在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又能大幅改善话音与数据业务网络质量,有效提升用户感知。 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资源调整方式,即在网络容量达到预警值时,一味的进行扩容,既花费成本,又存在实施周期长,效率低下等缺点。研究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通过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CS寻呼策略研究、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研究、EGPRS增强功能应用及MCCCH功能等五大手段的应用,具有节约运营成本,显著提高优化时效性等优点。 二、内容和主要结论 1.PDCH分配机制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一、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的培养。 说句实话,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很多,但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基本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终身学习能力。一位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有自己广博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信息上的对称,才能让学生觉得你这位老师不错,才愿意上你的课,这样,你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好。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不仅仅是要了解和掌握学科以内的专业知识,发展状况,更需要了解学科以外学生可能接触到的知识。再说了,现在讲究学科整合,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要求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功能。 2、善于获取和积累外部现有教学资源,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推陈创新的能力; 3、时刻关注新闻报道或媒体信息、及时捕捉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要求,自制原创试题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自制教学课件、教学积件用于解决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能力。

5、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应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分类并及时更新;同时还要收藏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学科网站。(介绍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分类、来源及存储。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化学学科特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以下分类: 1、根据资源的完整性与否,可分为整体资源和素材资源。比如,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上课课件、中考试题即为整体资源;而如图片、某些为解决某个专项问题的视频、动画即为素材资源。 2、根据我们通常应用的资源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七大类:试题资源;课件、积件资源;教学预设也就是教案资源;论文资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资源;新闻报道资源、专业书籍等。 (二)教学资源的来源 教学资源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教案、课件、积件、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课题报告;各省市中考试题,优秀教师试题设计等。 2、身边资源:本市、本县或区里的期末试题或中考模拟试题、学校老师命制的试题。本市、本县、本区举行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自制教具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机理(新编版)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机理(新编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59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 机理(新编版) 摘要: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其生产经营的过程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遵从自然规律,确保农业资源环境的安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历史上,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资源环境恶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却在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减少对现有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有限的农业资源状况和无限的人类需求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只有设法增加农业资源的总量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论述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安全之间的互动机理。 关键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资源环境安全互动机理

我国尚未利用的农业资源数量极为有限,在确保现有的农业资源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了比较现实的选择。那么弄清楚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资源环境安全之间的互动机理对于我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用农业资源的资源消耗系数来表示,即生产单位农产品对资源的消耗量或占有量。如耕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能过分依赖于资源的投入。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宏观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自利的理性经济人之间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一次性博弈会造成“囚徒困境”的结果。最终,不仅会造成集体的总利益降低,也会导致个体利益的非最大化,在公共资源利用中甚至会造成“公共地悲剧”。由于农业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不可分性,农业资

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摘要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虽然地球71%表面覆盖的是水,但是其实淡水资源只占了地球总水量的2%左右,而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0。34%。针对该问题,本文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分析,对中国各省分水资源效率情况进行评价。 对于问题一,就产业水资源效率方面而言,万元GDP用水量就是衡量用水效率的指标。下文通过单位用水产值使用万元GDP用水量来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针对不同行业,就该行业的GDP越大,而用水量越少,说明该行业用水效率越高。在考虑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时,由于不同行业之间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可比性,本文考虑引入产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系数来反映某区域的工、农业效率水平,这样就可以进行该区域农业和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对于问题二,综合评价水资源效率是一个全面的,复杂的问题。对于该类问题,本文通过建立经典的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全面评价。首先考虑原数据单位不统一的问题,本文使用无量纲化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分析问题中所给的8个水资源指标,发现在8个指标中只有农业万元GDP用水量、工业万元GDP用水量、人均COD排放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对水资源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本文只选取这4个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分别建立以经济为主和以生态为主的层次分析模型,并使用DPS 统计系统对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两个评价系统对各省份进行不同的排序,并比较不同的偏重的情况下各省的排名。通过比较表分析并对部分省提出合理用水,并提出节水意见。 对于问题三,考虑到问题二建立模型方案层中的评价指标较少,为了根据精确的评价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情况。通过查阅资料,本文适当的加入新的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发建立优化的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求解出各指标的权向量。 对于问题四,通过查阅《2009中国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2010年第1期》找到对应水资源指标数据,利用求解问题三时建立的优化层次分析模型对2008年中国各省的用水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本文针对求解数据提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层次分析模型,无量纲化方法,可比性,权向量,预处理 1 问题重述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万多亿m3,人均仅有22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

如何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

如何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 摘要 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政府部门注重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与交流。在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的过程中,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采取措施改善方式来不断优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政府 ,信息资源 , 管理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increase has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ore dem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in the use process and the problem in the obvious a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way to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government,information resources,manage

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环境创设《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是《规程》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就是说,重视幼儿成长和学习的环境,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因素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巨大潜力是当今幼儿教育巨大改革的一个教育趋向。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在环境创设上过分强调整齐、美观,这种环境是一种观赏性的“死”环境,因为它缺少动态性、参与性和教育性。随着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环境创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鉴于此,本文拟就目前环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让精神与物质环境创设紧密相结合。 (二)物质环境的创设是重要的,由于它具备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容易被接受和掌握。幼儿需要的物质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它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使其觉得温馨、有安全感。环境、材料丰富,能营造对幼儿具有激励作用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孩子们有归属感。 1、首先,环境创设上应当做到具有趣味性。 幼儿园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好动、好奇、好问,他们容易对外界具体形象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富有幻想和想象。因此,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具有趣味性。如:可在户外摆放适合幼儿活动的蹦蹦床、滑滑梯、独木桥等组合成的多功能大型玩具;可设置各种内容的活动角,从材料的收集、分类到游戏,都让幼儿主动参与;可组织幼儿利用废物布置环境等,让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2、环境创设上应当做到具有安全性。 3-6岁的幼儿生活经验较少,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又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能判断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具有安全性。如幼儿园内所提供的大型玩具应定期检修;活动材料不能有尖角;电源开关、插头应安装在幼儿够不着或不容易接触的地方并且要加上防护罩等。最重要的是,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要时时、处处地把安全放在首位,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寻找寓教于乐又能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和表达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利用程度的深化而异。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类社会劳动) 农业资源的概念: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 农业生产四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地域性和节律性、多用性和有限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变化性。 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断创新工艺,,新农艺,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和规模;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 1972年,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标志着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觉醒,农业自然资源的研究静茹了一个新时期。 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的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农业物质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性能、农业抗灾保产能力等五个方面。 第二章 气候:一个地区或地点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具体地通过气象要素(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降水量、风等天气现象)的各种统一计量来表达。 农业气候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即农业气候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源,以及对农业资源发展的潜在能力。 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性(2)适度性和非线性(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4)区域的差异性(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特点:(1)由气候资源类型决定的农业生产的地域性(2)由多样的气候类型决定的种植制度多样性(3)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导致农业灾害频繁发生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目的:为了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依据。任务:揭示农业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分区阐述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本着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气候条件,以及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着重于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确定适宜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及农业发展方向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问题,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建议和论证。方法:采用对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布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系统,按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3个等级的农业气候区域群,在高级区域之间农业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低级区域之间差异小些,各区都有农业气候特点。 农业气候资源: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它是在假定一定时期内、一定土地面积上,作物品种、土壤性状、耕作技术等能充分满足和发挥最大效能的情况下,现今气候条件所能允许的作物单位面积的提高产量。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农业中除了种植业外的其他部门(林、牧、渔等行业)对气候资源利用很不充分,表现出农业内部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2)农业资源气候利用中,许多地方未按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违背气候规律的现象比较普遍。

浅谈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利用现代远程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汪勇(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宝珠小学)我校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我校虽然是教学接收点,但是却能从卫星上接收到中央电教馆发送的远程教育资源,各种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教育教学信息。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在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的同时,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现谈谈我对如何利用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农村教师因条件的限制,以灌输为主的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统天下。教学内容陈旧、教育资源匮泛、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获取远程教育资源,我校教师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全国优秀教师的课例,享受到名校浓厚的学习气氛,享受到充满创新精神、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每位教师通过认真学习、观看,吸取教育专家们教育理论的精髓,把学到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功能,它能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此,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念,认真研究跨世纪人才的规格要求,设计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方案,认真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经济建设要求的各种规格的优秀人才。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两个积极性,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的辩证关系,有效地利用一切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传播媒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进行有效的学习。 2、转变角色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备课除教学内容外,着重在“教”的艺术上下功夫,像“演员”那样演得富有艺术感染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灌输知识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教师由台前转到台后,由“演员”的角色转变为“导演”角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要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研究学习过程,根据学习理论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教育传播媒体进行系统教学设计,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要成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为人的示范者。 3、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使之最优化。 现代信息社会,教育信息急增。面对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对于各个知识层次的学生,应该如何恰当选择、处理、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通过各种现代教育传播媒体进行高效率、最优化的教学呢?这正是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未来教师如果不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 4、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传播媒体 现代教育传播媒体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它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现代教育传播媒体有硬件和软件之分,教师对于硬件只要会正确操作就行,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