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2006年3月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节约能源,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要节约用水,农业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要节约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要节约材料,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废物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要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推行强制性能效标志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一、含义(是什么)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

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6、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遵循自然规律、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和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怎么做):

既要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4)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等。

(6)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

(7)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8)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9)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处这类违法行为。

(10)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经、哲、政多角度思考

1、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的弱点。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掠夺性地使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浪费,要求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厉行节约,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者应坚持科学、理性、绿色消费。

(4)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各国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也要靠各国共同努力。如能源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节约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2)坚持联系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坚持发展的观点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保证经济社会的

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并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条件。

(4)坚持全面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一分为二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既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5)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每人都能“节约一点”,将对整个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6)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既要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又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体现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提出这一战略是人类反思历史发展进程和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总结,是认识飞跃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又必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9)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保护资源和环境。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

(1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节约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最终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依靠全体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3、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节约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重视解决能源、资源问题,体现了经济职能。为了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国家加强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体现了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

(3)坚持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公民应自觉厉行节约。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坚持对人民负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解决能源资源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核心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7)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要求我们在维护各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承担节约的义务。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6年年会已定址武汉。2006年11月,在武汉讨论我国《循环经济法》草案。该法律被寄望在2007年出台。《循环经济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部重要法律,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对使用清洁生产工艺、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及信贷优惠政策等。

2006年7月10日中国循环经济国际博览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多次提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什么)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①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有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

④有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⑤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⑥有助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⑦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怎么做)

1、经济常识

①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依靠科技。

④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科学发展观。

⑥提高经济效益。

2、哲学常识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

②坚持全面的观点。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

④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⑤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⑥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和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3、政治常识

①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政府要履行国家的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

⑤加强政府的市场调节、经济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行政。

四、经、哲、政多角度思考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3)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实现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6)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7)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属于正确的意识,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随着世界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生产方式也在变化,我国也更应该发展循环经济。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联系到经济、资源、环境三方面,采用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自身利益,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5)坚持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党和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科学的价值观,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党和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到底表现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上。

(2)我国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是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组织社会公共服务国家职能的体现,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3)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考题预测:

1、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业已开通,青藏铁路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中国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型绿色工程”。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国家投入15.4亿元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

在野生动物专项研究方面采用设置动物通道方式,留出动物迁徒空间。在加强植被保护方面,开展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积极进行生态系统的重构和再生。在湿地、湖泊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架设桥涵、以桥代路等工程措施,保证了江河源区生态功能不受影响。在确保多年冻土环境稳定方面,开展冻土环境科研试验项目,采用各种工程措施,确保冻土环境的稳定。监测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江河湖泊水质无明显影响,植被、冻土、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沿线野生动物迁徒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

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常识的角度说明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是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

答案:(1)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青藏铁路建设正是从高原地区实际出发,尊重规律,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注重环境保护,把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使青藏铁路成为“巨型绿色工程”。(2)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青藏铁路建设为了留出动物迁徙空间,保护植被、湿地、湖泊和多年冻土环境,采用多种工程措施,使沿线自然景观得到保护。(3)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科学实验,从而使人类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冻土环境试验、尝试各种施工技术等等都说明了

这一点。(4)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青藏铁路建设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解析: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说明是如何做到某事情的,因此在解题行文过程中应当从这个角度回答,不能似是而非。运用哲学原理要准确,要从材料出发自然引申出哲学道理,在表达过程中则可以灵活处理,总之要贴切合理。

2、辨析: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一次性木筷和实木地板征收百分之五的消费税。小车税率将与排放量挂钩,2.0升以上的小汽车,排量越大,税率越高,最高的将达到百分之二十。这表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味着要抑制消费。

答案: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①节约型社会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抑制人们正常的健康的消费来实现的。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说,我们节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绝不是为了过苦日子。②节约型社会不抑制消费,同时也坚决反对浪费,当前我国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甚至浪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正成为集约型社会的大敌,所以我们要提倡和合理消费、适度消费,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集约型消费模式。

3、材料一我国主要资源储备情况

材料二近15年我国节能与消耗情况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要解决两则材料反映的经济问题,政府应当如何实施国家职能?

(3)运用联系和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我国怎样解决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答案:(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序,从55位以后到100位以后不等。说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铜、铝的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水平的8.3%、4.1%、25.5%、9.7%,这说明我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左右,而主要矿产资源除铜以外,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都很低。因此,我国资源短缺问题相当严重。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近15年我国在节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能耗不断下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相比,我国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粗放型阶段。

(2)①政府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决策、管理、服务之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②面对当前资源短缺和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调节手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依托,没有必要的资源作保证,经济难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因此,我们要正视发展经济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客观联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②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从我国的资源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在资源利用上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4、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要求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请运用经济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答案:(1)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2)拼资源,拼消耗,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和可能给世界能源形势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论的议题。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2006年7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中国等六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高度重视能源问题。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如何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的?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材料,找到材料与教材的连结点。“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和可能给世界能源形势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论的议题”,这表明能源缺乏不仅是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也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我国的能源战略所体现的哲理。

答案:①“坚持节约优先”是从国际、国内能源实际出发而作出的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②我国的能源战略“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坚持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事物发展的原理。

③“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坚持了联系和全面的观点。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

1.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化工集团将钛厂、氯碱厂和甲醇厂组成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请填写下列空白: (1)钛铁矿进入氯化炉前通常采取洗涤、粉碎、烘干、预热等物理方法处理,请从原理上解释粉碎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氯化炉中反应氯气和焦炭的理论用料物质的量比为7∶6,则氯化炉中的还原剂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①Mg(s)+Cl2(g)=MgCl2(s) △H=-641kJ?molˉ1 ②2Mg(s)+TiCl4(s)=2MgCl2(s)+Ti(s) △H=-512kJ?molˉ1 则Ti(s)+2Cl2(g)= TiCl4(s) △H= ; (3)Ar气通入还原炉中并不参与反应,通入Ar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甲醇、空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燃料电池。已知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CH3OH+3O2+4OHˉ=2CO32ˉ+6H2O,该电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2CH3OH-12eˉ+16OHˉ=2CO32ˉ+12H2O。则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的pH是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答案(16分)(1)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2分)C、FeTiO3(4分,各2分,顺序不要求) (2)-770kJ?molˉ1(2分,一定要标明单位) (3)Mg和Ti都有强还原性,在Ar气氛中可防止被氧化(4分,前后回答准确各2分)(4)①O2+2H2O+4eˉ=4OHˉ(或3O2+6H2O+12eˉ=12OHˉ)(2分)②减小(2分) 2.水钴矿中除SiO2外,还有9.24% CoO、2.78% Fe2O3、0.96% MgO、0.084 % CaO。从中提取钴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的步入大众化阶段,对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短缺一直存在矛盾,优化资源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将会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已经像高等学校中延展,但是从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高校旅游作为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研究还少之又少,并且只是将高校旅游简单的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种方法,没有意识到高校旅游的合理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试图从高校旅游视角下来对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 标签: 高等教育资源;高校旅游;利用效率 F27 1 相关概念 1.1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向高等教育投入一定资源后所创造的价值相对于投入资源的多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无形投入等,人力投入主要包括学校中所有的教职员工;财力包括国家及地方的财政拨款、学费、社会(企业、个人和团体等)对高等学校的投资及捐赠以及学校的自谋收入等;物力的投入有学校的固定资产、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教学仪器设备等;无形投入主要有学校的社会形象及知名度的塑造等。高等教育的产出主要指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数量、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等。 1.2 高校旅游内涵 1.2.1 高校旅游的含义 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方式,近些年备受学者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高校旅游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如今关于高校旅游的内涵主要有:金世胜(2000)认为:“高校旅游属于新兴的特色旅游,是以高等学校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灵魂,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文化旅游”。白戈、徐朝霞(2006)认为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其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专题复习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考考查预测】 1、考查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查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应当怎样做等; 3、结合有关事例考查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 4、要把资源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来看,正确认识它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背景材料】 1、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必要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重点抓好五个环节:第一、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第二、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第四、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第五、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过程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过程 要提高光能利用率,主要是通过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和加强光合效率等途径。 延长光合时间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延长光合时间的措施有: 1.提高复种指数复种指数就是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面积对耕地面积之比。提高复种指数就是增加收获面积,延长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的光合时间。国内外无数事实说明,提高复种指数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在耕作制度改革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如将一年一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两熟制改为三熟制,复种指数不断提高。提高复种指数的措施就是通过轮、间、套种。在一年内巧妙地搭配各种作物,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好地利用光能,缩短田地空闲时间,减少漏光率。 2.延长生育期在不影响耕作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延长作物的生育期。例如,前期要求早生快发,较早就有较大的光合面积;后期要求叶片不早衰。这样,光合时间就延长。当然,延长叶片寿命不能造成贪青,因为贪青徒长,光合产物用于形成营养器官,反而减产。 3.补充人工光照在小面积的栽培中,当阳光不足或日照时间过短时,还可用人工光照补充。日光灯的光谱成分与日光近似,而且发热微弱,是较理想的人工光源。白炽灯比较差,90%以上的电能都变成热能,温度过高,而且它的光谱成分与日光相比,蓝紫光过少,不利于植物生长。某些植物(例如黄瓜和番茄等)在白炽灯下仍然生长得很好。 (二)增加光合面积 光合面积即植物的绿色面积,主要是叶面积。它是影响产量最大,同时,又是最容易控制的一个方面。但叶面积过大,又会影响群体中的通风透光而引起一系列矛盾,所以,光合面积要适当。 1.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因为它能够使群体得到最好的发展,有较合适的光合面积,充分利用日光能和地力。密植,不可太稀,不可太密。种得过稀,个体发展较好,但群体得不到充分发展,光能利用率低。种得过密,下层叶子受到光照少,在光补偿点以下,变成消费器官,光合生产率减弱,也会减产。 2.改变株型最近培育出比较优良的高产新品种(如水稻、小麦、玉米),株型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秆矮,叶直而小、厚,分蘖密集。株型改善,就能增加密植程度,增大光合面积,耐肥不倒伏,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三)加强光合效率 光、温、水、肥和二氧化碳等都可以影响单位绿叶面积的光合效率。C4植物利用CO2效率较高,光合效率也高,这里重点讲两种主要措施。 1.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前面已经讲过,空气中的CO2含量一般占体积的0.033%,即330mg/L,这个浓度与最适浓度CO2 (1000mg/L)相差太远,尤其是随着密植栽培,肥多水多,需要的CO2量就更多,空气中的CO2量满足不了要求。例如,小麦的光合速率一般为20~30mg CO2/dm2·h。以标准情况来算,空气中的CO2含量为0.65mg/L空气或0.65g /m3空气。就是说,每dm2的小麦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每h需要有3~5m3空气供给CO2。又如玉米,其光合速率为40~60mgCO2/dm2·h,那就是每h需要6~9m3空气供给CO2。显然,如果只靠空气中CO2本身的浓度差所造成的扩散作用为动力来移动补充,远远不能

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1.农业资源包括哪些?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主要特征。 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肥料资源和废弃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另外还包括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资金、技术和信息、农业旅游资源等。 光热资源较丰富,水资源不足 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有林地数量少,宜林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 草地数量多,质量较差 生物资源种类多 资源区域分布不匹配,大部分地区资源组合错位 人口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文化素质低 大部分地区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还是以人畜动力和手工操作为主 城市和工业发展水平低,交通运输条件差,对农业生产支持和辐射不够 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目前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谈谈当前我国农业资源与利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耕地资源紧张 农业水资源不足 化肥资源短缺 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不断增长 农业资源质量不高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农业后备可开发资源潜力有限 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3.气候资源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如何综合利用太阳能。 组成因素的相互制约性和不可代替性; 时间变化的周期性和随机波动性; 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开发利用的有限性和长远潜在性; 气候资源的多宜性和两重性。 太阳能的综合利用 通常根据太阳能的地区分布特点、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太阳能利用的技术措施等,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太阳能资源进行分类和区划。 太阳能可以转换成热能、电能和生物化学能,转换过程分别称为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 利用光伏效应原理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加以利用,称为光--电转换,即太阳能光电利用。接收或聚集太阳能使之转换为热能,然后用于生产和生活的一些方面,是光—热转换,即太阳能热利用的基本方式。 利用藻类或叶绿素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加以储存和利用,称为光—化学能转换 4、我国水资源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在农业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或节水。 我国水资源的问题: ①分布不均、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

农业资源利用效果与经验.docx

农业资源利用效果与经验 一、脱贫致富 1.有效地帮助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帮助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是WFP援助项目的一个主要目标。根据4071隆德县的监评报告,由于项目的支持,项目区林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人均净增纯收入10.28元。畜牧业也获得稳定发展。畜牧业纯收入比基期年增长17%。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前的130.2元,增加到19XX年的564。6元,净增434.4元,增长3.34倍,基本摘掉了贫困帽子。另据14份有效调查问卷表明,WFP项目实施使脱贫人口占项目区贫困人口的80%,主要原因是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加之农民努力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2.粮食安全程度提高。通过项目建设,各项目区粮食安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地区除实现粮食自给外,还能为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如XXX2719项目,自1985年实施以来,不仅解决了项目区内的粮食自给问题,而且积极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到19XX年已提供16.6万吨,对项目区外的粮食安全也有一定的作用。 3.各项公益事业得到发展。(1)教育。宁夏隆德4071项目区儿童入学率由实施前的90.2%增加为19XX年的96.4%。XXX2606项目区,项目实施前小学、初中的入学率仅为50%,项目实施后的1989年上升到81%,19XX年项目区农村人口50015人计算,可解决6个乡、60个行政村约2.9万人、1.5万头大家畜、1.4万只羊、1.3万头猪的饮水困难。二是节省了劳动力,为项目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在隆德4071项目实施后,由于供水范围缩小,可节约项目区农户的取水时间,以每户每天节约0.5劳动日计算,项目区解决的320XX 年可节省劳动力58.4万个。三是改善了饮水卫生状况,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健康水平。四是项目区塘坝、涝池数量的增加,方便了交通,减少了水土流失。(6)使不少项目区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如宁夏隆德县4071项目乡村道路子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项目区60个行政村,140多个自然村,45000多人的行路难、行车更难问题。 4.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1)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项目区在实施了粮援项目后,化肥投入水平、良种化比例、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采用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新增了很多机械设备,农机总动力大大增加。(2)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有些地区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3)劳动强度降低。(4)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8个项目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的11.1平方米提高到18.8平方米。由于薪炭林的增加,使农民的做饭、取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不少地方通过项目兴修了水电站,做到村村通电,解决了农民的照明问题。 5.项目区人口素质得到提高。WFP粮援项目十分重视培训,其活动内容中扫盲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占了较大的份额,使项目区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生产技能不断提高,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总体上提高了项目区人民的素质。 6.扩大了项目区人口的就业、较好地安置了移民。WFP粮援项目,

多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质量

多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质量 主题词:PDCH信道配置原则CS寻呼策略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EGPRS增强功能MCCCH功能 项目简介 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和数据流量正在快速增长,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冲击也越来越大,对无线信道资源和相关网元资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持业务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数据网络本身的优化工作,同时还要解决数据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对GSM无线资源竞争的问题。在小区物理信道有限的情况下,PDCH信道配置对GSM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促使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进行资源均衡?我们质效并重,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项目突破了传统一贯的网络资源调整方式,在网络容量达到预警值时,一味的进行扩容,而是通过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CS寻呼策略研究、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研究、EGPRS 增强功能应用及MCCCH功能应用等五大手段,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深入的挖掘了现有网络资源的运营能力,更大的发挥出现有网络资源的效能,更好的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大幅改善了话音与数据业务网络质量,有效提升了用户感知。 通过3个月的研究与应用,上述各种手段在现网中对于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以及网络质量的改善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大幅提高了网络优化的效率,在实现网络指标、网络质量、用户感知三大提升的同时,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设备成本以及业务成本合计250万元。 为了巩固和推广项目研究成果,总结编制了《PDCH信道分配原则》、《CS优先寻呼策略应用指导手册》、《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策略指导手册》、《EGPRS增强功能应用指导手册》以及《MCCCH功能应用指导手册》,将多手段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优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一、立项背景 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和数据流量正在快速增长,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冲击也越来越大,对无线信道资源和相关网元资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持业务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数据网络本身的优化工作,同时还要解决数据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对GSM无线资源竞争的问题。在小区物理信道有限的情况下,PDCH信道配置对GSM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促使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进行资源均衡?我们质效并重,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多角度创新性的研究通过各种优化手段挖掘现有网络资源深层次的运营能力,将现有网络资源的效能发挥极致,在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又能大幅改善话音与数据业务网络质量,有效提升用户感知。 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资源调整方式,即在网络容量达到预警值时,一味的进行扩容,既花费成本,又存在实施周期长,效率低下等缺点。研究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通过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CS寻呼策略研究、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研究、EGPRS增强功能应用及MCCCH功能等五大手段的应用,具有节约运营成本,显著提高优化时效性等优点。 二、内容和主要结论 1.PDCH分配机制研究

如何提高时间利用率

如何提高时间利用率 企业领导人常常反映自己太忙,自己的时间太少。如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也是每个企业领导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节将从多角度来阐述企业领导人如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一、提高时间利用率常见错误 领导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领导管理方法的失误,会浪费领导者的时间和精力。下面这些工作方式,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常见现象: 1、频繁地从一项工作转移到另一项工作 人在从事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会自动积累干好这项工作的经验和技能,这些因素的产生,也只有在连续不断的运作过程中才会形成,其所谓“熟能生巧”。如果过于频繁地从一项工作转移到另外一项工作上去,那么,不论是哪项工作,都无法通过连续不断的运作所导致的熟练程度,来引发出一个“巧”来,永远停留在一个熟悉阶段、启动阶段。 除了经验与技能的熟练,需要对某项工作进行连续性操作外,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的思维状态与情感状态,也要求在工作时要一气呵成。人的思维必须保持连续,才能作到深刻与系统,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的激情,也必须在一定的培养、积累基础上,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频繁地从一项工作转移到另一项工作,也会导致自身思维与情感的不稳定,难以集中思想、专心致志地做好任何事。到最后,看似做了不少事,但实际上一事无成。 2、最不重要的工作首先着手解决 许多领导者虽然能够在工作安排上分清主次,但是往往习惯地认为:应该首先着手于最不重要的事情。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通过次要工作的操练,来启动自己的思维与激情。这实际上是一种精力耗散的做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领导者的精力更加有限。俗语所言“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认为:人的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在于早晨、在于人经过养精蓄锐以后的第一时段,在这个时段当中,必须从事的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情。精力最旺盛的时段,也是思维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时段,而重要的工作往往需要通过思维的活跃,通过创造性决策来高效率地加以完成。而当领导者把活跃的思维与创造性决策,用于次要的琐事之际,充实的精力也随之逐渐消耗;等到他所认为的“思维与情感渐入佳境”的时候,自己的精力已经没有多少了,难以将这种“佳境”维持多少时间了。于是,重要的工作,往往因精力不支而被拖沓、耽搁。 3、把一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 在许多领导者看来:把一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是其尽职的表现;因为,这样的领导者能够给员工以勤奋、事业心强,因而值得信赖的好印象。但是,把一天的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起到的作用,也可能仅此而已。从管理系统化的角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关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 柏华明 摘要: 效率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和核心,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拓宽和更新。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规范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如何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本文在对我国高教育资源利用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教育布局合理所谓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效率,利用市场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涵义。 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既然称为资源,就有一个利用效率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概括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单纯的教学领域指的是: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消耗尽可能少的教育资源,或是消耗同样的教育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的教育成果,即追求“有效教学[1]”后来的研究也逐渐过渡到教育行政领域的讨论,而其存在的意义则在于促进“有效教学”,主要是因为在教育资源有效的前提下,教育行政的消耗开始越来越多地挤占教学用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行政效率越来越进入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中心. 对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利用

路径上的延展在于教育的非配置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出,是指教育组织由于非配置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状态。它主要来源于组织内部的教职员工之间的合作上的摩擦和个体 的固有的趋利的本性。加上教育组织内部产权安排的不合理,激励机制的弱化,都使得教育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投入的教育资源,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是一种具有积累性、非消耗性、可增值的取之不尽的资源,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度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利用。再经济增长的同时,在社会发展受到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时教育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正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使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对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教育和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表现形式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包括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和物力资源利用构成。 其中财力利用效率构成一般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用于个人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个人消费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学生助学金和资金等,公用消费部分包括:公务费、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四章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系:农学园艺系专业班级授课时间

第四章水资源概述 第一节水资源的概念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水资源的概念: 1、《不列颠百科全书》: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一切心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的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1988年: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对某地对三会的需求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都属于水资源的范畴。 狭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开发利用的那些水体中逐年可以得到恢复补充的水量。 水资源:地表水 地下水 天然降水 二、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土壤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而水中97%以上的为海洋咸水,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且淡水中的77.2%是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河流、湖泊仅占0.36%,人类直接利用的0.3%。 三、水资源特性 1.循环性 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 有限性:地球水总量的恒定不变,决定其数量的有限,既不是无限的; 一定历史条件下,可被利用的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3.分布的不均匀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4.多用性:利用内容与利用形式的多种多样 四、水资源的功能 1、水具有巨大的溶解能力,使之成为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各种营养元素和有害物质迁移、供给和积累的最好天然载体。 2、水具有巨大的热容、汽化热和溶解热,使它在相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和恒定过程,市水从其它物体表面蒸发和蒸腾时,能带走或供给大量的热量,调节生物体和大气的温度,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与作物的种植期和成熟期,防止冻害等。 3.水在岩石中、成土母质中和土壤中冻结和溶解,加速其风化过程,并促进土壤中气体和液体的交换、营养元素的释放,有利于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发育生长。 4.水在整个地球上循环运动,不仅使能量传输和热量平衡得以实现,同时市水的自我净化顺利进行。 五、水资源利用的形式和种类 1.农业用水:农业是整个水资源需求中消耗水量最多的部门。 农业用水比例:世界平均70%,中国88.2%,美国48.7%,日本65.1% 2.工业用水:原料用水:1% 冷却用水:50% 空调用水:3% 锅炉用水: 工艺用水:30% 冲洗用水:

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1.生物资源的概念:生物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 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 (2)产出和投入的复杂性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则: (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的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农业资源气候的特征: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6.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关系 (1)种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农业气候区域性基础上的 (2)农产品品质的好坏也有区域性 (3)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也是与气候、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相适应的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是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这是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依据。 7.农业气候资源的基本因子和指标是: (1)光能资源 (2)热量资源

(3)水分条件 (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8.区划的分区系统由3个等级组成 第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包括: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第二级区——农业气候带 第三级区——农业气候区 9.我国气候资源的分布: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 气候大区 10.农业气象灾害——干旱(认真了解) 干旱发生规律: 华北、西北、东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 秦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较频繁,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有春、夏、秋连旱,是我国有名的重旱区之一 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和秋旱,春旱很少 华南南部多秋、冬旱和冬、春旱,夏旱不多,个别年份有秋、冬、春三季连旱 川西北多春、夏旱; 川东多伏旱; 干旱的预防措施:(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兴修水利,搞好农业基本建设 (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 (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地抗旱保墒技术等 11.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必须从3各方面考虑: (1)要充分合理地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的生产力 (2)要不断提高农业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3)要注意改善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如何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

如何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 摘要 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政府部门注重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与交流。在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的过程中,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采取措施改善方式来不断优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政府 ,信息资源 , 管理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increase has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ore dem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in the use process and the problem in the obvious a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way to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government,information resources,manage

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对策

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对策 我们长春客车厂现有设备3468台,其中大型、关键设备299台,设备固定资产总值45530万元。近几年来,我厂制造和修理客车任务繁重,提高设备利用率成为设备管理的重点。我们在分析影响设备利用率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提高设备利用率、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影响设备利用率的主要原因 1.设备技术状态。我厂拥有进口及国产数控设备100余台,分布在冲压、车体、转向架、总装、机具分厂等几个主要生产单位,这些设备在新造客车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水下等离子切割机、步冲机、加工中心、缝焊机、抛丸线等大型设备的正常运转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工厂全面完成生产任务的必备条件。由于这些设备都已使用10余年,其中多是三班连续运转,使设备出现不同程序老化,加工精度降低、故障增多。由于生产任务紧,这些设备多是超负荷运转,出现故障时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这对设备维修、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设备计划停机与计划外停机时间。工厂组织生产时总会有设备计划停机时间,如设备的计划维修、转产、待料等引起的停机时间。而设备的计划外停机时间属于管理不善造成的,主要包括: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模具故障停机时间、工艺不稳定时间(废次品及其返修损失)、生产中的待料时间、和其它非计划停机时间。 3.产品质量与设备故障维修时间。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 4.设备生产定额、生产时间。对设备加工产品的情况进行分析,规范操作动作,及时进行培训推广,能全面提高生产定额,从而提高设备效能。对实际生产工时进行分析,能发现许多影响设备性能开动率的因素,如设备状态不佳、设备操作人员不熟练、工装模具不适用、待料原因等,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能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 5.设备资产配置与前期管理状况。如果对设备前期管理不重视,设备选型不当,会使机床投用后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给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对策 1.加强设备日常维修保养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保证。我们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维修队伍,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保持技术队伍稳定。二是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设备故障的动态管理,对关键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减少故障停机时间。三是健全设备维修档案,对设备发生故障的时间、部位、原因及解决方法和解决过程予以详细记录和保存,以便在日后的维修工作中参考、借鉴。四是确保维修配件的供应。具有必要的易损件、常用件的备件库存及购置渠道。五是正确有效运用设备保养、维修手段,科学地对在用设备作出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对设备的投入。 2.加强设备综合管理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基础。一是加强前期管理,严格把关,给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先天”条件。选购设备做到生产上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维修方便。二是对每道工序的设备加工质量分析和统计,不断改善和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和效率。设备修理严格按照修理规范、技术标准进行。在设备修理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把修理与改造、挖潜、增效结合起来,达到缩短修理周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三是广泛开展设备点检,在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的基础上,坚持以状态维修为主的维修方式,努力缩短停修时间,降低修理成本。 3.建立严格考核、全方位的约束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岗位质量责任制。我们从基础工作入手,加大设备管理工作力度,实行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分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各分厂、车间都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并以强化监察、严格管理为原则,以设备保养、润滑、操作、交接、安全为主要内容,加大设备现场管理检查考核力度。同时坚持“点检”、“巡检”、“定检”制度,严格按照“三好、四会”、“两定、三包”的标准执行,规范设备保养内容,明确保养分工,确定验收标准,不断提高设备使用质量和养修能力。 4.加强设备资产管理,提高设备运营效率。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盘活存量资产,不断提高设备资产运营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针对不同设备的有形、无形磨损状况,适时进行技术改造。对闲置设备应及时调剂,以利于设备资产发挥最大效益。如最近我厂动力分厂热电站闲置的10t天车,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机理(新编版)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机理(新编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59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 机理(新编版) 摘要: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其生产经营的过程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遵从自然规律,确保农业资源环境的安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历史上,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资源环境恶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却在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减少对现有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有限的农业资源状况和无限的人类需求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只有设法增加农业资源的总量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论述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安全之间的互动机理。 关键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资源环境安全互动机理

我国尚未利用的农业资源数量极为有限,在确保现有的农业资源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了比较现实的选择。那么弄清楚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资源环境安全之间的互动机理对于我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用农业资源的资源消耗系数来表示,即生产单位农产品对资源的消耗量或占有量。如耕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能过分依赖于资源的投入。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宏观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自利的理性经济人之间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一次性博弈会造成“囚徒困境”的结果。最终,不仅会造成集体的总利益降低,也会导致个体利益的非最大化,在公共资源利用中甚至会造成“公共地悲剧”。由于农业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不可分性,农业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