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教案 北师大版(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教案 北师大版(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教案 北师大版(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教案 北师大版(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教案北师大版(I)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2.如何评价孝文帝? 四、随堂演练 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汉水龟兹 2.北魏 439 3.君主专制制度 4.汉语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222 年,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80 年,西晋短暂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历经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视剧《锦绣未央》的片段。通过影视剧来到到南北朝时期,进入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锦绣未央》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北魏时期,里面唐嫣所扮演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冯太后。教师进入讲解,在北魏统一北方前,有一场著名的战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9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进程及意义,知道《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意义,罗伯斯庇尔专制统治的原因、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归纳总结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能够客观评价拿破仑在法国历史上的贡献。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思想,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开始标志、《人权宣言》内容与意义 难点: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图片:卢浮宫、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大道、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 设问: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建筑吗? (二)、讲授新课: 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史实: ①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进入腐朽没落的时期。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路易十五 2、法国启蒙思想: 18世纪开始,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__旧制度__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宣传__自由__、__平等__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二、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法国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①革命的导火线:三级会议的重新召开。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为此,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 ②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③发展——《人权宣言》的颁布: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__人权宣言__》,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1789年8月;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第三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9课 俄

《xx、xx的历史转折》说课稿 魏庄镇第三初级中学:王艳莉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说教材 本教材是九年级历史上的第19课。主要内容是俄国、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基本上扫除了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首的统治者为克服农奴制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被迫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此次改革,加快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步伐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明治维新是日本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它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出落后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通过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摆脱了两方列强的武力威胁,加强了国防。但是也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 二、说学情 前几年因为历史科成绩没有计入中考总分,所以学生对这科不太重视。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不好。这样他们对初一、初二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世界历史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历史发展的线索还是比较模糊。因此教学过程相当吃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思考、探究、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说重难点 1、重点:a、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b、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 义。 2、难点:a、如何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两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b、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五、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以下四点教学方法: 1、导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讲解法: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讨论法:通过讨论,使学生古今结合、纵横联系、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六、说学法指导 学习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正文、小字、图画、史料和“动脑筋”问题之间的相联关系,以便合理利用。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分析课题引入新课)我们今天的课题是: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精品学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

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教案北师大版

复备栏目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看图指出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各组成国的地理位 置,提高识图能力。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提高文字 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简述德奥同盟条约、法俄军事协定的内容,了解欧洲列强结盟的 目的,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看图指出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了解列强争夺巴尔干的原因和 后果,提高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采用活动法了解两大军事 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相关条约内容,采用分析的方法理解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 的目的。 用讨论法分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结果。 通过地图直观形象地认识巴尔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结合其历史 背景说一说列强争夺巴尔干的原因和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根据 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由于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 尔干成为了欧洲的“火药桶”。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世界 局势日益紧张,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增 强维护和平、热爱人类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难点认识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 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 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 1、出示自学目标,布置自学任务: 1)首先结盟的是哪两国?

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

缔约结盟的狂潮 〖课程标准〗 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等重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看图指出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各组成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提高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简述德奥同盟条约、法俄军事协定的内容,了解欧洲列强结盟的目的,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看图指出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了解列强争夺巴尔干的原因和后果,提高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采用活动法了解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相关条约内容,采用分析的方法理解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 用讨论法分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结果。 通过地图直观形象地认识巴尔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结合其历史背景说一说列强争夺巴尔干的原因和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由于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成为了欧洲的“火药桶”。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增强维护和平、热爱人类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难点认识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召开教学小助手会议,听取建议,确定、布置活动任务。参考学生意见拟定学习、活动草案,编制教学方案。 2.指导各小组进行课前准备。 3.协助学生准备活动材料,制作本课知识结构投影片。 学生准备 1.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案,记录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2.根据小组活动要求查找资料,编写发言材料。 3.小组内部进行分工,确定小组中心发言人。 4.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两名同学准备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德、奥、意、英、法、俄六个国家的代表,根据教材内容和搜集的资料六人集体编写台词,提前演练。

6707.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同步检测1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它推毁了平民心目中压迫的象征,掀开了发装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材料中的“这一事件”是指 A.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B.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C.建立法兰兰西第一帝国 D.拿破仑制定民法典 2.“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于他人的行为;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在该文献精神指引下 A.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B.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C.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废除了君主制成立共和国 3.1792年9月22日,法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了,和君主制制一起消亡的还有君主本人。”这里的君主”应该是 A.路易十四 B.路易十六 C.查理一世 D.查理二世 4.烈火熊熊,炮声隆隆,法兰西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获得了新生。在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一度把大革命推向高潮的是 A.罗伯斯底尔等人掌了政权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C.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拿破仑发动政变夺权 5.下列发生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通过《人权宣言》②攻占巴土底狱③建立共和国④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A.①③④②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6.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写道:“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7.法国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法国直至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法律上的整体”的含义是指 A.《人权宣言》的颁布 B.《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8.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较于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革命。这里的“彻底”主要是指 A.宣扬人们生来就是面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B.宣扬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自由 C.宣言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D.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9.下列是对法国大革命经过的叙述,共有五处错误,请诊断后并加以改正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开始了。此后,法国革命形势飞速发展,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随后法国宣布废除了君主,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法国国王查理一世被以叛国罪推上断头台。面对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和国内保王党乘机抬头,妄图复辟。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了掌握政权救国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把法国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①错误改正。 ②错误改正。 ③错误改正。 ④错误改正。 ⑤错误改正。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接其能力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第l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同步练习1(北师大版)

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三维历史同步训练 维度A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中没有() A、德国 B、法国 C、俄国 D、意大利 2.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德国在大陆的主要竞争对手是() A、英、法 B、俄、法 C、英、意 D、俄、意 3.1879年,德国和签定了主要是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A、法国 B、意大利 C、奥匈帝国 D、英国 4.三国同盟指的是哪三个国家组成的同盟集团?() A、英、法、俄 B、德、意、奥 C、英、意、奥 D、英、俄、奥 5.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的援助(摘自1882年5月20日签订的《同盟条约》),这里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A、德国和奥匈帝国 B、德国和俄国 C、英国和奥匈帝国 D、英国和俄国5.不屑于与其他国家结盟,并声称要实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的国家是()A、英国B、德国C、法国D、俄国 6.促使英国加入三国协约的原因中没有() A、拥有盟友可以在战争中起到极大的作用 B、美国和德国实力不断增强让英国感到不安 C、此时世界和欧洲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英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7.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同盟条约”主要是针对() A、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B、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 C、共同对抗来自俄国的威胁 D、抗衡英国的均势政策 8.英国和俄国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但在1907年两国签定了军事协定,成为盟友,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都受到德国的威胁 B、英国对俄国作出让步 C、英国在推行“光荣孤立”外交政策 D、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动摇 维度B 能力提高 二.想一想: 9.材料: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摘自德国外长1899年12月的一次会议演说)请回答: 材料中的“任何人”“他人”所指的主要是哪些国家? 10.上面这段材料反映了德国将推行的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优质教案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使法国社会如同到处堆满了干柴,随时都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2)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经济原因(根本原因) 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其表现为: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全国各地关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对此,资产阶级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 (3)启蒙运动的影响——思想原因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缔约结盟的狂潮

19 《缔约结盟的狂潮》 中阳四中阴美连 【课程标准】 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等重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教材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列强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在斗争过程中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德国为了对付法国、俄国,拉拢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而形成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法国、俄国为自身安全很快结盟;由于英国和德国矛盾的日益尖锐,英国与法国、俄国分别结盟,最终形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学生了解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但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知之甚少,缺乏直观明确的认识,教学中要予以充分引导,直观展示。另就是学生初步懂得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民族的利益”,经过本课学习将加深这一方面的认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看图指出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各组成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提高文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简述德奥同盟条约、法俄军事协定的内容,了解欧洲列强结盟的目的,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看图指出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了解列强争夺巴尔干的原因和后果,提高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采用角色扮演了解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相关条约内容,采用分析的方法理解欧洲列强结成军事同盟的目的。 用讨论法分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结果。 通过地图直观形象地认识巴尔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结合其历史背景说一说列强争夺巴尔干的原因和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由于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帮助学生认识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局势紧张,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增强维护和平、热爱人类生命的意识。 【重点】 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北师大版九上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word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九上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word教学 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把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判定矛盾要紧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能力,学会抓矛盾要紧方面的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然缘故、性质、阻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差不多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是深植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入侵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定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学法指导(1)通过阅读、分析英德矛盾,德、奥、意同盟条约等史料,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2)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让学生把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3)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是本节中承前启后的一部分内容,后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实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全然缘故。这部分内容展现的矛盾错综复杂。讲解时应采纳启发式,注重分析综合,从整体上做出结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和规律。通过分析关心学生把握矛盾论的差不多方法,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然缘故。 课堂教学设计

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要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展的趋势如何? 生:(回忆并作答) 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并引出下一个问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高速进展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进展是不平稳的。这种进展的不平稳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出示要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展情形图示。) 师:随着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展,原先的序列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差不多上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如此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中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全然缘故。 师: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进展不平稳规律的作用阻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猛烈的斗争。 2.欧洲列强间的矛盾 师:(运用谈话法,结合欧洲列强的扩张野心和打算,以及教材中的材料和插图,分析三对差不多矛盾,并引导学生找出矛盾的要紧方面) 师:在欧洲列强的猛烈争斗中,有三对差不多矛盾,其中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的结果如何? 生:(回忆并回答)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

第 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进程及意义,知道《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意义,罗伯斯庇尔专制统治的原因、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归纳总结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能够客观评价拿破仑在法国历史上的贡献。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思想,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开始标志、《人权宣言》内容与意义 难点: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图片:卢浮宫、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大道、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 设问: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建筑吗? (二)、讲授新课: 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史实: ①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进入腐朽没落的时期。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路易十五 2、法国启蒙思想: 18世纪开始,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__旧制度__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宣传__自由__、__平等__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二、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法国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①革命的导火线:三级会议的重新召开。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为此,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活动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 漯河十一中张广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2.通过针对性地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培养查阅整理史料以及学科间互相渗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 2.通过对照古今地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懂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今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丝绸之路的作用,认识对外开放能使祖国繁荣与富强。 2.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借助于这一课所具有的史地学科的交叉特点,,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学生课前做精心的准备上(包括单独准备、小组按分工准备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丝绸之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突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由六年级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切都那么新奇,富有吸引力,适合于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将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探求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古代名人、民族、文化物产和山脉河流。 五.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丝绸之路是商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友谊之路六.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兴趣学习:

(1)分一分: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地理组、历史组、文学组和民族风情组。 (2)找一找: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查找及浏览,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3)集一集:分类和整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在我国的西部边疆,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上,我们的祖先开拓了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商路。通过这条古道,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你们知道这条国际商路吗? 学生:丝绸之路 在这条瑰丽的丝绸之路上,戈壁沙漠的荒凉与豪放,天高云低的广袤无垠,美仑美奂的异族风情,如凄如诉的历史古迹,……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历史曾有过的繁荣。而今,丝绸之路已随漫漫黄沙一起淹没于历史的烟波浩淼之中。然而,昔日的辉煌,依然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美好的遐想。今天,让我们重新踏上丝绸之路,领略丝路风光,探古寻幽。 3.重踏丝路,探古寻幽 第一组:丝路探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