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①、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

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例:

①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③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2、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②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③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外储说下》)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例: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③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句子格式为:宾语+ 是(之)+ 谓语动词。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③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十五年》)

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①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③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麽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①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

②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③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说符)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有两种方法:

1、沿用原来格式,复指的代词只用“之”。例:

①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②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新语?资质》)

③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

①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

②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四强调介词的宾语: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古代汉语中再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尤其是介词“以”的宾语。例:

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除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而使之前置以外,其他一些介词有时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

①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

②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於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课程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赵明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教学难点: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的语法归位 学法引领 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句的语言标志

教具使用: 多媒体PPT课件 学程引领 学程一、导入 从初中学习文言文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句式,进入高中后,文言句式更是我们的学习重点和重要考查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方面的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程二、回顾文言句式的分类 问题1:常见文言句式有哪几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的读音强调:dào,好多同学习惯读第三声,应改正过来) 问题2:什么是倒装句?(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倒装句是相对于顺装句而言的)) 问题3: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主干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修饰成分:定语+ 状语+ 补语 问题4:顺装句中的语法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的呢?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叫它们是倒装句。 倒装句的分类:

宾语前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的这个语法公式,这对以后我们学习倒装句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弄清它的分类及前置规律 学程之三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学生先自主练习并尝试总结规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而来? 为何 总结分析句子的特点: 1、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动? ①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总结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奚、曷、焉、盍”等。)练一练(小试身手): 2、必须具备的条件

宾语前置

一什么是词序 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 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偏正述宾)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主谓述补介宾偏正)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2)分类: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1)疑问句的定义: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安孰曷奚等) 如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那儿。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法孰】 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 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 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 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 【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臣实不才,有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 (2)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若胜我,我不若胜。(《庄子?齐物论》) (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礼记?礼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例(2)—(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 (2)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若胜我,我不若胜。(《庄子?齐物论》) (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礼记?礼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例(2) —(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 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 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 快去,你!干什么呢你? 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 ?这里包含两个条件: 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⑤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⑦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充任的状语,代词宾语既可以在状语之前(例⑥),也可以在状语之后(例④)。 (三)用“之”、“是”、“焉”、“之为”等结构助词构成宾语前置。 ①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何厌之有”即“有什么满足”。 ②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夫人之为”即“为了这样的人”。

古代汉语 第二单元 古代汉语语序

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 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 本單元包括三部分內容: 古代漢語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 古代漢語其他特殊語序 第一節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 舉例:分類: 蘇軾《石鍾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范仲淹《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惟利是圖、惟材是舉、惟命是從…… ——————以“是”、“之”爲標誌的賓語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包含兩個條件(P292): 1)賓語必須是代詞

2全句必須是否定句 否定副詞有“不”、“弗 ”、“勿(無)”、“未”、“非”、“否”等; 代詞賓語一定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見教材292頁。再如: ①既見君子,不我遐棄。(《詩·周南·汝墳》)孔穎達《正義》:“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 ②諸侯之學,吾未之學也。吾嘗聞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趙歧《章句》:“孟子言:‘我雖不學諸侯之禮,嘗聞師言三代以事君,臣行三年之喪。’” ③以吾一日長乎而,毌吾以也。(《論語·先進》) 何晏《集解》:“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 ④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衛風·碩鼠) ⑤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採自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 P254——P256 註意事項: (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律沒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嚴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doc

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如: 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 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例五: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 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 15》)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书·大诰》) 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左·定 15》) 例三: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 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前赤壁赋》) ( 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 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 例一:唯不祟我(《合》 16969) 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 12889) 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 例一:未绝之也。(《左·僖 3》) 比较:未之绝也。(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 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吕览·骄恣》) 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问》) 比较一: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新序·杂事》) C.出于修辞目的,如: 例一: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荀子·君道》)例二:莫击之,或益之。(《易·益卦·上九》)(对称、平衡)

D.叶韵,如: 例一: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练习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 、“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 )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文言文倒装句之常见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倒装句之常见宾语前置句 湖北省武穴中学李玉萍 学习目标: 1.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含义。 2.弄懂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教学过程 一、宾语前置句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特别提醒:这种语法现象是基于现代汉语顺序而言的。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特殊词语宾语前置 A. “自”字解释为“自己”时 B. “见”表动作偏指一方时 C. “相”表动作偏指一方时 D. “之”做标志 E. “是''做标志 (4)介词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B.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三、具体讲解,实例展示 (一)宾语前置句类型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安、胡、恶等。 A. 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在“应为”在安“,译为”在哪里“ B.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为”操何,译为“带来了什么” C.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奚疑”应为“疑奚”,译为“疑虑什么” D.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恶乎待”应为“待恶乎”,译为“凭 借什么” (二) 宾语前置句类型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释义:句中有否定副词如:不、弗、未、非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 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则代词要放在谓语前。 2.实例展示 A.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应为“不欺余” B.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庄子.秋水》)“莫己若”应为“莫若己” C. 不吾知也。(孔子.《侍坐》)“不吾知”应为“不知吾” (三)宾语前置句类型之特殊词语宾语前置句 A. “自”字解释为“自己”时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美)” B. “见”表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是“背见”,译为“离我而去”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见录”是“录见”,译为“记得我” 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崔枢不昧宝珠》“见忽”是“忽见”,译为“轻视我” C:“相””表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你、我、他(她)时

古代汉语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疑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 《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介词宾语例: 《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 《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否定句 ②宾语是代词 《国语·齐语》:“邻国未吾亲也。”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惟(唯)……是(之)……”形式: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谷梁传·僖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左传·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左传·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高考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的组成成分。 2、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翻译中去 预习题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请对它们的宾语现象,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何以战? 小结: 2、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 小结: 3、(1)惟利是图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结: 总结宾语前置句: 一、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三种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组成动宾短语或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用以叙述情况或说明问题的。在古代汉语中,严格地说,是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汉语即文言文(包括后人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中通常也是这样。但是,在文言文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而且这一规则有时还非常严格。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实例来谈一谈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也?(适:动词,到。) (2)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3)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4)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2)“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3)(4)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教学背景】 内容分析: “古今汉语词序最大最普遍的差异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杨剑桥)一般说来,汉语里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总是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的古今差异,对我们今天的古文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了解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学情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本科生,他们在中学和大一的《古代文学》课上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对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在大一的《现代汉语》课上也学习了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语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2.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能辨识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汉语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难点: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环节】 一、了解古今汉语动宾结构的相似之处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通常的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跟现代汉语是一样的。例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二、学习古今汉语动宾结构的不同之处(一) 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置。了解古代汉语的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古代汉语常见的宾语前置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充当前置宾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安”“奚”“孰”“焉”“胡”“恶”等。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我欺骗谁呢?我欺骗上天吧?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 注意: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答案: 1、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5、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 “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8、恐怕该责备你吧?”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如: 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 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例五: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 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15》)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书·大诰》) 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左·定15》) 例三: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 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前赤壁赋》) (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 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许行》)//吾斯之未能信。(《论语·公冶长6》) 例二:惟余马首是瞻。(《左·襄14》)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左·僖4》)//德音孔

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诗·小雅·鹿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僖4》 (4)固定结构。 是以、是用、此以。 例一: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 比较: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庄子·养生主》) 例二: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虢季子白盘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23》) 比较: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礼·礼运》) 例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大学》) 比较: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史记·留侯世家》) (5)否定句例外的情况 A.语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 例一:唯不祟我?(《合》16969) 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 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 例一:未绝之也。(《左·僖3》) 比较:未之绝也。(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 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吕览·骄恣》) 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问》)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浅析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摘要: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和使用的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所谓宾语前置是指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学好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言句意。本文就从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等几种情况对宾语前置进行分析 关键词:宾语前置;分析;辨析方法; 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 宾语在动词后, 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但是,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宾语在动词之前的句式,这种句式被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汉语语序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宾语前置, 即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 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序形式, 与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的句式结构相比,二者在语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类型: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 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 (1)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之”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有”的后边,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这个句子是否定句,“之”在这里做代词讲,所以将宾语“之”置于动词“有”的前面。“未之有”就是“未有之”。 (2)古之人不余欺也。——《游褒禅山记》 “余”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欺”的后边,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因为这是个否定句,“余”是代词作宾语,符合宾语前置的条件,所以将宾语“余”置于动词“欺”的前面。“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由上面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要看在否定句中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教师版)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教师版) 一、高考真题体验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答案】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关键词得分点:度、因、雅,句式,辙辞以疾(状语后置句),弗之罪也(宾语前置)。 二、知识解读 (一)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要掌握好宾语前置句,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的基本语序是:(定)主十〔状〕谓十<补>十(定)宾。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如①《鸿门宴》中“沛公安在”宾语“安”放置在动词谓语“在”之前,就是“沛公在安”的倒装形式,语意是“沛公在哪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未之有”宾语“之”放置在动词谓语“有”之前,就是“未有之”的倒装形式,语意是“没有这样的事”。 理解句子基本结构与宾语前置的语法特点是掌握这一句式的前提。(二)熟练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种常见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未,莫,无,非,勿等。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奚、曷、自等。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