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逸搏和逸搏心律

逸搏和逸搏心律

逸搏和逸搏心律
逸搏和逸搏心律

逸搏和逸搏心律

窦房结是心脏的最高起搏点,在所有的心肌自律细胞中其自律性最高。除窦房结以外,心脏尚有许多潜在的起搏点主要有三处即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各处均有自己固定的频率。在许多情况下,潜在起搏点被最高起搏点窦房结发出的较快冲动所抑制,不能控制心室。当窦性激动不能下传时,潜在的起搏点即被动的发放冲动,使心脏避免过久的停搏。

心动过缓时,在长间歇后延迟出现的被动性异位搏动称逸搏起搏点。在心房称房性逸搏在房室交界区称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在心室者则称室性逸搏。如果逸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即成为逸搏心律。通常较窦性频率为慢。比窦性心率稍快的逸搏心律,则称加速性逸搏心律或称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临床上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室性逸搏次之,房性逸搏较少见。

交界性逸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

(junctional escape and junctional escape rhythm)

1.交界性逸搏的心电图

(1)典型的心电图特点:

①在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出现的QRS波,其形状、时限为室上性。

②大多数交界性逸搏看不见P’波,少数在QRS前后可见逆行P’波。在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在aVR、V1导联直立。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之前(P’-R间期<0.12s),或在QRS波之后(R-P’间期<0.20s),或埋在QRS波中(图1)。

③如果出现数次交界性逸搏,则每次逸搏周期固定。

④有时QRS波前后可出现窦性P波,但P-R间期<0.10s(图1)。

(2)对典型心电图特点的详细描述:

①交界区的自律性比窦房结低,因此交界性逸搏的逸搏前间期要比窦性周期长,一般为1.0~1.5s。在同一心电图上,逸搏的出现常与前一心搏相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即逸搏周期。如出现数个交界性逸搏,其逸搏周期恒定,相差应<0.08s。

②由于交界性逸搏的激动是按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所以QRS波形态、时限与窦性的QRS波相同。但如果发生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可发生畸形。由于此是发生于延迟的心搏,故不能用传导阻滞尚处于相对不应期等来解释,但其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③逆行P’波:交界性逸搏的激动一方面通过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至心室;一方面大多通过中结间束或后结间束向心房逆行传导,心房除极向量指向左上方,所以在额面上P环为-60°~-90°。投影于Ⅱ、Ⅲ、aVF导联轴的负侧,P波倒置,为逆行P’波。投影于aVR导联轴的正侧P波直立,投影在Ⅰ导联轴的正侧或等电位处,Ⅰ导联的P波直立低平或双向。

④逆行P’波与QRS波的关系:大多数交界性逸搏看不到逆行P’波,只是在少部分病例可于QRS波前后见到逆行P’波。这是因为交界性逸搏的起搏点激动,前向性传导与逆向性传导的速度不同有关也与起搏点的位置有一定关系例如当起搏点发出的激动逆行传导比前向传导快,则逆行P’波在QRS 波前(P’-R<0.12s);当激动前传比逆传快,则逆行P’波在QRS波之后(R-P’<0.20s);当激动前传

和逆传的速度相等,则P’波重叠在QRS波群中。

⑤在交界性逸搏激动发生的前后;如果窦房结也发出冲动,并控制了心房,就会形成窦房结控制心房、交界性逸搏控制心室的局面。两者的激动在房室结发生干扰,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交界性逸搏激动也不能逆传入心房。此时窦性P波可在QRS波之前。但P-R间期<0.12s,常在0.10s内。窦性P波也可位于QRS波之后或相重叠。

⑥交界性逸搏的激动可逆传入心房,与窦性激动在心房内相遇而形成房性融合波。其形态介于逆P’与窦P形态之间。

(3)房室交界性逸搏的特殊类型:

①加速的交界性逸搏及交界性逸搏功能低下:加速的交界性逸搏是指房室交界性逸搏发生在与上述逸搏相同的条件下,但其出现的周期短于1.0s,甚至不到0.7s。提示当时心肌房室间交界性组织有异常高的自律性。相反亦有在窦性停搏达4.0s以上才出现交界性逸搏,甚至停搏更长时间而无逸搏出现。提示房室交界性起搏功能异常低弱或受抑制(图1B)。

②过缓的房室交界性逸搏:逸搏周期>1.50s,频率<40次/min(图2)。

③逸搏-夺获二联律:又称为伪反复心律。多见于窦房阻滞时。心电图特点:在每一个交界性逸搏之后,紧跟一个窦性搏动。此类激动夺获心室的P-QRS-T波,P波是窦性的。大多见于P-P相距太长,超过逸搏时间与逸搏后的不应期之和所致(图3)。

2.交界性逸搏心律的心电图表现

(1)典型心电图特点:

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交界性逸搏(图4)。

②心室率缓慢:为40~60次/min,节律整齐R-R间期相等。

③QRS波正常或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④QRS波前后可有逆行P’波:或重叠于QRS波。如QRS波前有P’波,则P’-R间期<0.12s,如QRS 波后有P波,则R-P’间期<0.20s。

(2)对典型心电图的详细描述:

①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缓慢而匀齐,频率为40~60次/min,其R-R间期较窦性周期长,而与逸搏前间期相等。小儿的频率在1岁以内为80~100次/min,1~6岁为58~80次/min,7~14岁时与成年人相同。交界性逸搏心律通常节律整齐,但也可不齐,R-R间期不等,相差可>0.12s。其原因为:A.在交界性逸搏心律开始时需要一个很短的准备过程,即最初时R-R间期较长,以后逐渐缩短直至稳定,此称起步现象;B.房室交界性发生了隐匿性房室交接夺获,使交界性提前激动,需要重安排周期使下一次交界性冲动延缓发生;C.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的起搏点发放的冲动不匀齐。

②多数情况下交界性逸搏心律的心房是由窦房结控制,心室则由交界性控制。交界性冲动可逆传至心房,可与窦性冲动在心房相遇而形成房性融合波,窦性冲动也可下传发生心室夺获。

③在很少见的情况下:交界性存在2个起搏点,上部起搏点可引起逆行P’波;下部起搏点下传心室产生QRS波,它们的频率各自不同。

④交界性逸搏心律通常不受乏氏动作、颈动脉窦按摩、压迫眼球等刺激迷走神经兴奋方法的影响,但可随心率的快慢而改变,当心率增快时交界性逸搏心律可消失,转变为窦性心律;当心率减慢时,窦性心律可转变为交界性逸搏心律。此为频率依赖性3相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3)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的特殊类型:

①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传导阻滞:在交界性逸搏心律时,P’-R间期>0.12s时应诊断一度前向传导阻滞;R-P’间期>0.20s时应诊断一度逆向传导阻滞。也可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前向二度传导阻滞文氏型不常发生。英氏型罕见。

A.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一度前向传导阻滞(图5)。

B.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一度逆向传导阻滞(图6)

C.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二度Ⅰ型逆行房室传导阻滞(图7)。

D.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二度Ⅰ型前向房室传导阻滞(图8)。

E.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图9)。

②交界性逸搏心律伴频率依赖性束支内传导阻滞的文氏现象(图10)。

③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形成的反复心律:当异位心律伴有逆行心房传导时,有时此一激动可再传回心室引起另一次心室激动,形成反复心律。常见于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等。发生的基础是房室交接处传导的抑制不均匀,其中一部分阻滞较重,另一部分较轻,其中阻滞较重的区域有单向传导阻滞(图11)。

反复心律心电图诊断:逆行P’波出现在交界性或室性异位激动之后,其R-P’间期延长超过0.20s,其后又出现另一期前的QRS波群(QRS-P--QRS),与其前的QRS波群相距<0.50s。当交界性逸搏心律的逆行心房传导R-P’间期逐渐延长时,易在最长的R-P’间期后出现反复心律。单个出现的反复心律易误为期前收缩,连续出现即形成反复心律性心动过速。

反复心律应与不完全性房室分离与心室夺获(即逸搏-夺获)伪反复心律鉴别,反复心律最常见于洋地黄

敏感或过量。

④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室性期前收缩(图12)。

⑤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形成交界性逸搏-反复心搏-房性期前收缩三联律(图13)。

反复心律(reciprocal rhythm)反复心律或反复搏动的电生理基础是房室交界区内存在双径路传导。有时交界性逸搏或交界性心律时,于QRS 波群之后出现逆行P 波,这个激动逆行上传的过程中,可以在房室结内折返,又下传心室。当折返激动传抵心室时,如心室已脱离前一个交界性搏动引起的不应期,便可以产生一个QRS 波群,因此,反复心律是“折返激动”的一个类型(图4-1-72)。如果两个QRS 波之间夹有一窦性P 波,属伪反复心律。应称为逸博-夺获心律。

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

(atrial escape and atrial escape rhythm)

1、当窦性冲动传导受到抑制,窦性冲动未能传出,房性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高于窦性起搏点,则房性起搏点便可控制心房,产生房性逸搏。当窦房结受抑制的因素消失,则又可出现窦性心律,房性逸搏消失。所以房性逸搏是一种生理性代偿机制。

2、房性逸搏及逸搏心律是一种少见的被动性异位心律,多在重度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暂时被抑制、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长间歇之后时发生。下部心房心律,如冠状窦性心律失常发生在洋地黄中毒、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风湿热、重度呼吸衰竭等患者,以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左心房逸搏心律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偶尔可在健康人中出现。

3、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

其心电图特点是:

(1)典型房性逸搏的心电图特点:

①在一个长间歇后延缓出现1个或2个房性逸搏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大于0.12s,或略短于窦性P-R间期。

③QRS-T波群与窦性心搏相同。

(2)对房性逸搏典型心电图特点的详细描述:

①因房性逸搏是被动心律,所以必定是在一个长间歇后延迟出现。

②通常房性逸搏周期的长度为1.0~1.2s,频率在50~60次/min。

③房性逸搏的P′波与窦性P波不同:如P′波起源于心房上部,则Ⅱ、Ⅲ、aVF导联的P′波直立或双向;如起源于心房下部则Ⅱ、Ⅲ、aVF导联的P′波倒置。如P′波在Ⅰ、V5、V6导联倒置,

V1导联直立,则起源于左心房。

④房性逸搏的P′波:可为单源性,也可多源性,后者在同一导联上P′波形态不相同,单源性P′波则基本相同。

⑤P′-R间期在部分病例可比窦性P-R间期短,其原因可能是逸搏的心房搏动有迟发现象,使房室结有较长的恢复期因而激动传导的速度增快,但P′-R间期通常均大0.12s。

⑥房性逸搏下传的QRS-T波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

⑦缺乏传入阻滞:一旦窦性心率>60次/min时,房性逸搏的起搏点便被抑制。

(3)过缓的房性逸搏的特点:

①在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发放的频率异常过缓时,房性起搏点在其自律性已经降低的情况下,仍能发出1~2次冲动形成过缓的房性逸搏,为被动性心律失常。

②在一长间歇之后,延迟出现1~2次房性P′-QRS-T波群逸搏周期>1.20s,频率<50次/min。

房性逸搏心律的心电图特点

①逸搏周期恒定:潜在的起搏点是以固有频率发生冲动。只是发自同一起点的逸搏或是逸搏心律,其周期是固定的,房性逸搏心律一般为50~60次/min。

②延迟出现:逸搏周期总是大于窦性周期或基本心律周期,原因是逸搏必定延迟出现,逸搏心律也总是缓慢的。

③起步现象:由于逸搏的起搏点受自主神经因素的影响比较少,所以逸搏心律是规则的,不过有时逸搏心律的最初几个逸搏周期较长、频率较慢,以后频率加快、周期缩短,然后达到固定的逸搏周期,节律规则。此即呈现阶梯现象或起步现象。

④无传入阻滞:当心动过缓时,窦性频率低于逸搏频率则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如窦性频率又快于逸搏频率则逸搏被抑制而消失,此是因逸搏异位搏动点无传入阻滞保护所致

4、房性逸搏心律的典型心电图特点:

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房性逸搏。

②P′波的形态可呈单源性,也可呈多源性,与窦性P波不同。

③房性逸搏心律频率在50~60次/min,很规则,但偶有不齐。

④P′-R间期>0.12s。

⑤QRS-T波群与窦性相同。

⑥可合并房性融合波。

5、对房性逸搏心律典型心电图的详细描述:

①P′波的形态决定于房性逸搏心律异位起搏点的部位。

A.起源于右心房上部:异位起搏点激动的传播方向是右、后、上,指向左、前、下,P′波向量在横面额面均与窦性P环向量类似。因此,心电图上P′波形态与窦性P波相似。

B.起源于右心房下部:异位起搏点激动的传播方向是从右、下,指向左上,P′波的向量环在横面额面均与房室交接区逆行的P环向量相似,在心电图上ⅠaVL、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但P′-R间期大于0.12s。有人认为,起源于右心房下部的心律,称为冠状窦性心律。其依据是导管放在冠状窦内,起搏时描记的心电图与食管导联心电图相当于冠状窦的部位,都可以记录到上述特征的P′波。亦有人刺激左心房下部及右心房下部都可记录到上述图形.所以认为应称为下部心房心律。

C.可起源于左心房,表现为左心房心律。

②房性逸搏心律偶可不齐:P′-P′间期可相差在0.12s以上,此系房性逸搏的异位起搏点所发放的节律不稳定。

③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0.20s:或出现漏搏。合并WPW时P′-R间期<0.12s。

④房性逸搏心律可以出现起步现象。

⑤当P′波呈多源性时,形态可各异,称之为多源性房性逸搏心律。

(3)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的特点:

①发生机制与过缓的房性逸搏相同。

②过缓的房性逸搏连续发生3个或3个以上:频率<50次/min③P′-R间期>0.12s。

6、临床表现: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多继发于有房室传导阻滞者,在一天的任何时间都可发生,在无房室阻滞窦房结起搏与传导功能良好者,在活动与清醒状态下少见,主要发生在晚间睡眠或午休时。

7、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1)房性逸搏与房性期前收缩鉴别

房性逸搏和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是非常相似的,只是房性逸搏多发生在较长间歇(较正常的窦性周期长的间歇)后,而房性期前收缩都提前发生(较正常的窦性周期短的间歇)。

(2)房性逸搏心律与房性并行心律的鉴别

房性并行心律P′波的频率比窦性慢,常为35~55次/min。异位P′无固定的联律间期,但异位P

ˊ之间的长间距是短间距的倍数。这是因为房性并行心律因异位起搏点周围有保护性的传入阻滞,外来的冲动不能侵入异位起搏点而使其节律重整。而房性逸搏心律频率在50~60次/min,很规则,偶有不齐。由于房性逸搏的异位起搏点周围无保护性传入阻滞,一旦窦性冲动的频率超过房性逸搏频率,使房性异位起搏点抑制,成为无效起搏点出现窦性心律。

8、房性逸搏及房性逸搏心律本身无特殊治疗。如为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可考虑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以提高心率。因为房性逸搏心律本身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所以治疗时应查明病因,针对病因、原发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也应密切观察病情及心律失常的变化。

9、预后:房性逸搏及房性逸搏心律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多继发于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后,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后及时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可避免心脏停搏时间过长,只要针对引起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的病因进行诊断和治疗,其本身可自行消除,故其本身预后良好。

10、加速房性逸搏心律(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1)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P`波,无突然发生及终止的特点,P`波可直立、双相或倒置。

(2)心率在70~130次/分之间,P-P均齐。

(3)P`-R>0 .12秒,QRS波群一般呈室上性。

(4)与窦性心律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①不伴有窦房竞争,表现如上述。

②伴有窦房竞争,此时房性心律的频率常与窦性频率相近或稍高。

因此,可间断出现窦性及房性心律。窦性频率快时,控制心房,频率减慢时,心房节律点又控制心房,形成竞争现象,并可见房性融合波。

室性逸搏与室性逸搏心律

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按时下传,则下一级的起搏点房室交接区,应发出房室交接区逸搏来控制心室。如果房室交接区也受到与窦房结等相同原因的影响,不能发出逸搏时,则心室起搏点即发出激动来控制心室,形成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即构成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rhythm),或称室性自搏心律(idio ventricular rhythm)、室性自主心律(idio ventricular rhythm)、室性自身心律等。心室性逸搏较少见,且多发生在房室交接处起搏功能低下或抑制时。

在正常情况下,室性逸搏发自束支或浦肯野纤维上,与房室交接区一样。不具备有保护性的传入阻滞特点。因此,一旦主导心律增快(例如频率较快的窦性激动下传),则室性逸搏激动点即可被抑制。由于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为20~40 次/min,心率缓慢,血流动力学常有改变。故可出现胸闷、头昏、无

力等症状。由于它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尤其是发生于濒死的患者时,其心排血量是零。此外,由于室性逸搏心律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病,所以常有相应心脏病的各种临床表现。

常见病因是双侧束支或三束支阻滞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亦见于二度以上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停顿。不伴心房活动的心室自主心律,常由高血钾、奎尼丁中毒引起。心室率慢到每分钟30次以下时可有心源性昏厥发作。

其心电图特点是:

(一)在长间歇后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QRS时限≥0.12秒(常超过0.16秒)心室率30~40次/分钟。起源于束支近端的QRS波群形态可接近正常。异位起搏点愈近束支远端时,QRS时限愈长,畸形越明显,心室率也愈慢且不规则。

(二)逸搏周期在1.5~2.0秒左右。

(三)室性逸搏很少有逆传P波。

(四)心房可由窦房结控制,表现为规则的窦性P波,形成完全性房室分离。或呈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若QRS波群宽大或呈多种形态,极度缓慢而不规则,且心房波不能见到,大多为高血钾或临终前的表现。

治疗主要针对发生逸搏的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停用洋地黄、奎尼丁,纠正高血钾、酸中毒。当发生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使用阿托品0.5~1.0mg 静脉推注,或用异丙肾上腺素1mg 加入5%葡萄糖液500ml 中静脉滴注,以提高心率(注意调节浓度),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晕厥、或阿-斯综合征时应安置体外临时起搏器或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junctional escape and junctional escape rhythm 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junction 连接, 接合, 交叉点, 汇合处

escape 逃, 逃亡

cape 海角, 岬

rhythm 节奏, 韵律

atrial escape and atrial escape rhythm 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

atria [解]心房,心耳

ventricular escape rhythm 室性逸搏心律

idio ventricular rhythm 室性自搏心律

ventricular心室的, 膨胀的

idio-表示“独特的,个人的, 自身的”之义

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

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偶尔可在健康人中出现。 2.房性逸搏及逸搏心律是一种少见的被动性异位心律,多在重度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暂时被抑制、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长间歇之后时发生。下部心房心律,如冠状窦性心律失常发生在洋地黄中毒、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风湿热、重度呼吸衰竭等患者,以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左心房逸搏心律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但健康人也可出现。 (二)发病机制 窦房结是心脏的最高起搏点,在所有的心肌自律细胞中其自律性最高。除窦房结以外,心脏尚有许多潜在的起搏点,主要有三处,即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各处均有自己固定的频率。在许多情况下,潜在起搏点被最高起搏点窦房结发出的较快冲动所抑制,不能控制心室。当窦房结受到抑制、频率减低,或因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窦性激动不能下传时,潜在的起搏点即被动的发放冲动,使心脏避免过久的停搏,此系一种生理性代偿机制。心动过缓时在长间歇后延迟出现的被动性异位搏动称逸搏,起搏点在心房称房性逸搏,在房室交界区称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在心室者则称室性逸搏。如果逸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即成为逸搏心律。通常较窦性频率为慢。比窦性心率稍快的逸搏心律,则称加速性逸搏心律或称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早期症状有哪些? 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多继发在有房室传导阻滞者,在一天的任何时间都可发生。在无房室阻滞,窦房结起搏与传导功能良好者,在活动与清醒状态下少见,主要发生在晚间睡眠或午休时。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吃什么好? 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酸枣仁粥:酸枣仁20克(炒黄研末),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粥,空腹食之。 2.圆肉糯米粥:圆肉20克,糯米60克,白糖适量加水煮粥,空腹食之。 3.莲子百合煨猪肉:莲子50克,鲜百合60克,瘦猪肉150克,同放入锅内加水,再加入葱、姜、盐、米酒、味精适量作调料。先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煨炖1小时即可,食莲子、百合、猪肉并饮汤。每日1--2次。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 律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目录 别名:室性自搏心律,室性自身心律,室性自主心律 部位:胸部 科室:心血管内科,内科 症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眩晕晕厥胸痛心跳很乱心脏骤停房性逸搏心律加速室颤 基本概述 如果房室交接区也受到与窦房结等相同原因的影响,不能发出逸搏时,则心室起搏点即发出激动来控制心室,形成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即构成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arrhythm)。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中毒,也见于低温麻醉,以及其他严重心脏病。但是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所造成的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的心电图表现也较为复杂,心房可由窦房结控制,也可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等控制。 (二)发病机制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可发生室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心律: 1.在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而房室交接区又未能发出交接区逸搏者。 2.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尤其是使用过量时,抑制了房室交接区逸搏的产生,而发生室性逸搏。 3.有时来自上面的冲动传入未能通过房室交接区,由于隐匿性传导所致而产生了室性逸搏,此见于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长R-R间期时。 4.不伴有心房激动(即心房静止)的室性逸搏心律常是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在濒死期,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可极不稳定,常有逐渐减慢的倾向,再进而发展为听诊心音消失,a心电图有极缓慢的室性逸搏心律组成数个至十余个心搏(每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可>,此时称为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即心电-机械分离现象。有时逸搏心律可转变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症状体征 由于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为20~40次/min,心率缓慢,血流动力学常有改变。故可出现胸闷、头昏、无力等症状。由于它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尤其是发生于濒死的患者时,其心排血量是零。此外,由于室性逸搏心律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病,所以常有相应心脏病的各种临床表现。 1.在心电图上可见到缓慢的宽大畸形的QRS波频率多为30~40次 /min。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与起搏点的位置有关,如起搏点在房室分叉以上,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较轻,心室率多在40次/min以上;如起搏点在房室

逸搏和逸搏心律

逸搏和逸搏心律 窦房结是心脏的最高起搏点,在所有的心肌自律细胞中其自律性最高。除窦房结以外,心脏尚有许多潜在的起搏点主要有三处即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各处均有自己固定的频率。在许多情况下,潜在起搏点被最高起搏点窦房结发出的较快冲动所抑制,不能控制心室。当窦性激动不能下传时,潜在的起搏点即被动的发放冲动,使心脏避免过久的停搏。 心动过缓时,在长间歇后延迟出现的被动性异位搏动称逸搏起搏点。在心房称房性逸搏在房室交界区称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在心室者则称室性逸搏。如果逸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即成为逸搏心律。通常较窦性频率为慢。比窦性心率稍快的逸搏心律,则称加速性逸搏心律或称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临床上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室性逸搏次之,房性逸搏较少见。 交界性逸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 (junctional escape and junctional escape rhythm) 1.交界性逸搏的心电图 (1)典型的心电图特点: ①在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出现的QRS波,其形状、时限为室上性。 ②大多数交界性逸搏看不见P’波,少数在QRS前后可见逆行P’波。在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在aVR、V1导联直立。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之前(P’-R间期<0.12s),或在QRS波之后(R-P’间期<0.20s),或埋在QRS波中(图1)。 ③如果出现数次交界性逸搏,则每次逸搏周期固定。 ④有时QRS波前后可出现窦性P波,但P-R间期<0.10s(图1)。 (2)对典型心电图特点的详细描述: ①交界区的自律性比窦房结低,因此交界性逸搏的逸搏前间期要比窦性周期长,一般为1.0~1.5s。在同一心电图上,逸搏的出现常与前一心搏相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即逸搏周期。如出现数个交界性逸搏,其逸搏周期恒定,相差应<0.08s。 ②由于交界性逸搏的激动是按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所以QRS波形态、时限与窦性的QRS波相同。但如果发生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可发生畸形。由于此是发生于延迟的心搏,故不能用传导阻滞尚处于相对不应期等来解释,但其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③逆行P’波:交界性逸搏的激动一方面通过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至心室;一方面大多通过中结间束或后结间束向心房逆行传导,心房除极向量指向左上方,所以在额面上P环为-60°~-90°。投影于Ⅱ、Ⅲ、aVF导联轴的负侧,P波倒置,为逆行P’波。投影于aVR导联轴的正侧P波直立,投影在Ⅰ导联轴的正侧或等电位处,Ⅰ导联的P波直立低平或双向。 ④逆行P’波与QRS波的关系:大多数交界性逸搏看不到逆行P’波,只是在少部分病例可于QRS波前后见到逆行P’波。这是因为交界性逸搏的起搏点激动,前向性传导与逆向性传导的速度不同有关也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目录 ?基本概述 ?病因 ?症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预防保健 ?治疗用药 别名:室性自搏心律,室性自身心律,室性自主心律 部位:胸部 科室:心血管科,科 症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眩晕晕厥胸痛心跳很乱心脏骤停房性逸搏心律加速室颤 返回顶部 基本概述 如果房室交接区也受到与窦房结等相同原因的影响,不能发出逸搏时,则心室起搏点即发出激动来控制心室,形成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即构成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arrhythm)。 返回顶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中毒,也见于低温麻醉,以及其他严重心脏病。但是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所造成的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的心电图表现也较为复杂,心房可由窦房结控制,也可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等控制。 (二)发病机制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可发生室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心律: 1.在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而房室交接区又未能发出交接区逸搏者。 2.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尤其是使用过量时,抑制了房室交接区逸搏的产生,而发生室性逸搏。 3.有时来自上面的冲动传入未能通过房室交接区,由于隐匿性传导所致而产生了室性逸搏,此见于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长R-R间期时。 4.不伴有心房激动(即心房静止)的室性逸搏心律常是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在濒死期,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可极不稳定,常有逐渐减慢的倾向,再进而发展为听诊心音消失,a心电图有极缓慢的室性逸搏心律组成数个至十余个心搏(每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可>0.18s,此时称为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即心电-机械分离现象。有时逸搏心律可转变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返回顶部 症状体征 由于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为20~40次/min,心率缓慢,血流动力学常有改变。故可出现胸闷、头昏、无力等症状。由于它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尤其是发生于濒死的患者时,其心排血量是零。此外,由于室性逸搏心律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病,所以常有相应心脏病的各种临床表现。 1.在心电图上可见到缓慢的宽大畸形的QRS波频率多为30~40次/min。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与起搏点的位置有关,如起搏点在房室分叉以上,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较轻,心室率多在40次/min以上;如起搏点在房室分叉以下,QRS波宽大畸形的程度重,心室率常在40次/min以下,多在30~40次/min。 2.室性逸搏周期多数是规则的,但少数不规则。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1 概述 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潜在起搏点的自律 周期的时限时,此潜在起搏点即发放冲动,由此引起的一次异位心搏,称为交界区性逸搏。连续3个或 3个以上的交界区性逸搏即构成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交界性逸搏的临床表现多为基础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 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症状。逸搏本身无明显症状。交界性心律本身不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 碍。多数患者出现的症状系原发性心脏病所致。如心悸、气短等。体检心率为40?60次∕min ,第1心 音强度无明显变化。如系过缓的交界性心律,心率V 40次∕min ,可有头晕、心悸、晕厥等症状发生。 较长时间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过缓时,可出现晕厥、低血压等并发症。 交界区逸搏心律是一种心脏生理保护机制。它的临床意义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通常认为短暂的交 界区逸搏心律无明显临床意义,持久的交界区逸搏心律常提示有心肌损害。交界区逸搏心律本身无重要 意义。发生于叁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者,一方面提示基础心脏病严重,一方面提示预 后较差。偶发于窦性心动过缓者预后较好。 2病因 2.1 交界区性逸搏的常见病因 (1)窦房结功能低下:主要系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交界区时,即可出现交界区逸 搏。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梗死』发病初期有7%?10%的患者发生交界区逸搏。心肌病、心肌 _ 炎等患者也有发生。 (2)窦性停搏:在一个较长的窦性停搏后,可发出交界区逸搏。此见于心肌炎、电击复律后」些药物作用等。 (3)窦房传导阻滞:如心肌炎、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等。 (4)房室传导阻滞:主要见于三度以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时。 (5)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房结暂时受抑制。 (6)室性期前收缩伴有向心房的逆行传导后:房室交界区逸搏及逸搏心律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见于儿童。 2.2 交界区逸搏心律的常见病因 交界区性逸搏心律不常见,大多为暂时性的。主要继发于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严重的窦性心 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其本身是房室交界区组织正常潜在的自律性功能的表现,具保护作用。洋地黄 中毒、奎尼丁中毒或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利血平等或者阿托品作用早期也可引起此种心律。但常见于 有心脏病者,例如风湿性心肌炎或其他炎症损害窦房结或冠状动脉长期供血不足引起窦房结退行性变。也可见于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伴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室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进行心脏外科手 术、电解质紊乱等患者亦可能发生这类心律失常。较持久的交界性心律失常伴有明显的窦房结功能障碍, 如病态窦房结综合综合征等。 交界性逸搏发生情况:①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经交感神经抑制后(如压迫眼球后)发生窦性心动过 缓或停搏,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出现交界性逸搏伴轻度室内差传。②前传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经 ADD台疗后(如普罗帕酮)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较长间歇的心动周期之后之后出现交界性逸搏伴轻度室内差传。③二度∏型窦房传导阻滞时出现交界性逸搏(其逆行P'波在QRS波之后)。④二度I 型(3:2 )、川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交界性逸搏(有正常P波,但PR间期V 0.10s )。 3发病机制 3.1 交界区性逸搏的发病机制 当高位节律点如窦房结或心房发生病变或明显抑制不能发出正常节律时,或由于传导障碍致高位节 律点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时,或其他原因,如期前收缩后出现长间歇后时,其间歇超过交界区 组织内后备起搏点的自律性周期的时限时,此后备起搏点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即发出冲动,若由此引起一 次异位心搏,即称为交界区逸搏。 3.2 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的发病机制

什么叫做交界性逸搏心律

什么叫做交界性逸搏心律 疾病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在平日里人们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疾病的困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们都知道怎么样保健,那么对于上了年纪的人们来说,他们会受到很多疾病的困扰,比如说交界性逸搏心律,但是人们对这个还是不太了解的,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做交界性逸搏心律呢?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是最常见的逸搏心律。指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3次以上的逸博节律。房室交界区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仅在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成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通常为35-60次/分钟。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 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

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病因】 在下列情况时,潜在起搏点可成为主导起搏点:由于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减慢,低于上述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由于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潜在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 【症状】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通常为35-60次/分钟。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 波缺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波之前或之后,此外亦可见到未下传至心室的窦性p波。 【检查】 交界区性逸搏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在较一个基本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后出现一个qrs波群。

波的形态与由心房下传者相同,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可宽大畸形。 波群前后的p波可有如下各种表现: ①窦性p波出现于qrs波群之前、中、后,形成干扰现象,在q rs波群前的p-r间期<0.12秒;在qrs波群之中则使qrs 波群变形;在qrs波群之后则表现为在st-t上有直立型p波。 ②qrs波群前后可见逆行p`波 ,p`波在qrs波群前p`-r间期<0.12秒,在后p-p`间期<0.20秒。 ③qrs波群前后无p`波可见,此时qrs波群形态应正常,方能作出房室交界性逸搏的诊断。 ④可以出现房性融合波。 房室交界性逸搏性心律的心电图表现如下: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逸搏称为房室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0~60次/分。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室性逸搏及室性逸搏心律 目录 别名:室性自搏心律,室性自身心律,室性自主心律 部位:胸部 科室:心血管内科,内科 症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眩晕晕厥胸痛心跳很乱心脏骤停房性逸搏心律加速室颤 基本概述

如果房室交接区也受到与窦房结等相同原因的影响,不能发出逸搏时,则心室起搏点即发出激动来控制心室,形成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逸搏,即构成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arrhythm)。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中毒,也见于低温麻醉,以及其他严重心脏病。但是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双侧束支传导阻滞所造成的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的心电图表现也较为复杂,心房可由窦房结控制,也可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等控制。 (二)发病机制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可发生室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心律: 1.在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而房室交接区又未能发出交接区逸搏者。 2.心房颤动的患者在应用洋地黄,尤其是使用过量时,抑制了房室交接区逸搏的产生,而发生室性逸搏。 3.有时来自上面的冲动传入未能通过房室交接区,由于隐匿性传导所致而产生了室性逸搏,此见于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长R-R间期时。 4.不伴有心房激动(即心房静止)的室性逸搏心律常是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在濒死期,室性逸搏心律的频率可极不稳定,常有逐渐减慢的倾向,再进而发展为听诊心音消失,a心电图有极缓慢的室性逸搏心律组成数个至十余个心搏(每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可>,此时称为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即心电-机械分离现象。有时逸搏心律可转变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被动性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 概述 在窦房结自律性减低或冲动传导障碍时,窦房结以下部位的节奏点发出的冲动使心脏搏动,称为被动性异位心律,亦称逸搏,三次以上连续的逸搏则称逸搏心律。这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现象、发生在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之后,其临床意义取决于引起逸搏的原心律失常. 其心电图特点 1.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延迟出现的1~2次QRS波,形态与正常窦性下传的QRS波群基本相同。如逸搏逆行上传激动心房则在QRS波前(P-R<0.12s)或后(R-P<0.20s)可见逆行P波(PⅡ、avF倒、PavR直立),亦可埋于QRS波中而看不见P波。速续出现三次以上的交界性逸搏则形成逸搏心律,心率多在40~60次/分。14-8-9。 2.室性逸搏及室性自搏性心律:若房室交界区不能发生激动或激动不能下传使心室激动时,心室的节奏点可发出1~2次激动,称为室性逸搏,心电图特点为延迟出现的QRS波呈宽大畸形,时间大于0.12s、三次以上的室性逸搏形成室性自搏性心律,心率慢而规则,多在20~40次/min。多见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这一例期前收缩后引起的交界性逸搏,图中凡注有V字形的QRS 波群都是室性期的收缩。注有E字形的便是交界性逸搏,其特征是QRS波群延迟发生,形态与窦性者相同,QRS波群前后的P波是被干扰的窦性P。 临时起搏的适应征 1.二度,高度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症状者 2.安放永久起搏器之前或期间 3.急性心肌梗塞出现急性双束支或三束支阻滞,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4.急性心肌梗塞出现过缓性心律失常而有症状者 5.病窦综合征出现的严重心动过缓及快-慢综合征 以下情况为相对适应征 6.洋地黄引起的过缓性心律失常而有症状者 7.药物治疗无效的过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用电转复无效时 8.心室停搏 9.颈动脉窦性晕厥 10.心外科大手术后临时起搏 永久起搏指征 一.房室传导阻滞 1.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伴下列症状之一者: ①.阿-斯二氏综合征 ②.顽固性心力衰竭 ③.频繁发作性心绞痛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房室交界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1 概述 当窦房结或心房内的激动,不能按时传到房室交界区,其间歇超过交界区组织内潜在起搏点的自律周期的时限时,此潜在起搏点即发放冲动,由此引起的一次异位心搏,称为交界区性逸搏。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交界区性逸搏即构成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交界性逸搏的临床表现多为基础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症状。逸搏本身无明显症状。交界性心律本身不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多数患者出现的症状系原发性心脏病所致。如心悸、 气短等。体检心率为40~60 次/min,第1 度无明显变化。如系过缓的交界性心律,心率<40次/min,可有头晕、心悸、晕厥等症状发生。较长时间 交界区逸搏心律是一种心脏生理保护机制。它的临床意义取决于基础心脏疾病。通常认为短暂的交界区逸搏心律无明显临床意义,持久的交界区逸搏心律 交界区逸搏心律本身无重要意义。

一方面提示基础心脏病严重,一方面提示预后较差。偶发于窦性心动过缓者预后较好。 2 病因 2.1 交界区性逸搏的常见病因 (1)窦房结功能低下:主要系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交界区时,即可出现交界区逸搏。 尤其是下壁梗死,在发病初期有7%~10%的患者发生交界区逸搏。心肌病、心肌炎等患者也有发生。 (2)窦性停搏:在一个较长的窦性停搏后,可发出交界区逸搏。此见于心肌炎、电击复律后、某些药 (3)窦房传导阻滞:如心肌炎、心肌梗死、洋地 (4 (5)房性期前收缩后窦房结暂时受抑制。 (6)室性期前收缩伴有向心房的逆行传导后:房室交界区逸搏及逸搏心律多见于中老年人,很少见于 2.2 交界区逸搏心律的常见病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