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提起京杭大运河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长,这个“长”字说的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长度长,全长有1747千米,也体现了它修建的时间长。京杭大运河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修建,直至元代成为沟通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总共历时了近2000年才得以完成。之所以能够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我想这与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只有在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中国,才可以在君主的一声令下后,召集到如此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京杭大运河的修筑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也显示了当时中国经济与科技的繁荣,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长达五多千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想可以这么说,中国有两座长城,一座是建在陆地上的万里长城,而另一座就是这条建在水上的京杭大运河。因为,京杭大运河凝聚了绝不亚于长城所代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因此可以说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而在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对南北的交通和农业文明以及社会发展,也起了巨大作用。

首先它加强南北之间的交通和交流,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方便了南粮北运,促进了

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并且为沿岸城市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时,也减少了特大水灾的发生;

其次运河的开通,也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并且巩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因此京杭大运河为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促进了中国以一个强国的

身份在世界崛起。直至今日,运河依旧可通航1442千米,它依然和两千年前一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京杭大运河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而“运河文化”,透过商船

的穿梭贸易,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世界,再将世界文化带回中国,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还体现在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特见证上。提起“十里红妆”,我们的脑海中便不禁浮现出一幅古香古色的水墨画,清晨,在江南小镇的河道上,一艘艘

乌篷船上载满了涂着朱金红漆的木雕箱子,船队一直延伸了到了十里之外。如今,虽然“十里红妆”的旧日场景只能从老一辈的零星记忆或影视作品中寻找,但京杭大运河却是昔日“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 那浩浩荡荡的婚嫁场面的特殊见证人。此外,京杭大运河更是见证了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宁绍朱金木雕红漆家具。所以说大运河不仅为我

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

文化底蕴,它更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

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中国古代君王富有远见卓识和开创精神的永久象征。河流沿线

保存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成就,运河的开通也带来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

了沿线城市的发展。此外,运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它还是丰富社会和文

化结构的重要途径。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成为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为

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自己的祖国能够有这样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关于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市运河办)汇报今年以来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根据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安排,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自去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市运河办、市发改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各辖市区及编制团队认真研究国家、省大运河规划编制要求,赴运河沿线实地调研,并组织召开由文史专家及部门、板块负责人参加的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规划》初稿。今年2月大运河国家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市发改委结合国家规划纲要精神和领导小组总体要求,对《规划》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由市运河办提交市领导征求意见,结合市领导的意见由市发改委对《规划》初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讨论稿。目前发改委依据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修改意见继续修改完善《规划》。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为保护运河文化遗存,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重点建设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中国大运河工业文化博览园、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吴古故水道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依据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水系体系,规划形成“一园三带十节点”的空间结构。一园:即青果巷核心展示园。三带:即春秋运河文化带、明运河文化带和关河文化带。十点:即春秋运河三处节点(篦梁灯火、龙城象教、坡仙遗范)、明运河四处节点(大观天下、江湖汇秀、运河人家、南门集庆)和关河三处节点(城角水关、青山止园、关河水驿)。 其中,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于2019年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五一期间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5-6月非周末日均2万人次,周末日均3.5万人次,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开街效果。街区一期目前处于正常运营阶段,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三、文物保护修缮情况 分级分类做好大运河常州段相关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支持具备条件的文物点申报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修缮保护,完善相应功能设施,提高“三街区四地段(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舣舟亭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锁桥湾历史地段、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内的文保单位的完好率。推进名人故居保护修缮,重点实施常州春秋古运河文化保护贯通工程、止园遗址公园、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石龙嘴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南河沿历史建筑群修缮保护、孟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菱溪公园五园汇秀、勤工路历史文化地段保护、张太雷旧居、近园、意园、万缘桥、常州戏楼群、常州唐荆川宅、恽鸿仪宅、盛宣怀故居、瞿秋白故居等项目。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 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路、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已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现在运河广场上人山人海,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便在运河广场上。运河广场是建在运河的东面,离开博物馆,穿过人群,便走到运河边,连接西岸是一座古桥——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 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 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

京杭大运河的资料

京杭大运河的资料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 1 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 2 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 3 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 ,里运河,,7,中运河,,6

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地理位置: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4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5

京杭大运河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我国主要河流受地形限制,都是从西向东而流。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通过开凿运河造成腹地广阔的水路交通网,以弥补东西向河流的不足。因此,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在隋朝以前,运河都是地区性的,且流程也较短。隋朝统一后,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利用天然湖泊,疏浚古运河,重开一些新渠道,第一次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 历经千余年, 一度成为古代中国沟通华北、中原与江浙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沿河上百座城镇商阜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军事防务、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和借鉴京杭大运河恢弘的大水利规划思想, 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与综合治理措施的不同方面, 传承博大精深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京杭大运河工程规划的借鉴 1.大水利规划思想的借鉴 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年, 开邗沟, 沟通江淮, 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隋朝统一中国后, 隋炀帝杨广登基的次年便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 对邗沟也进行了整治。公元605年开成通济渠、公元608 年在黄河北岸引黄河水开挖永济渠至蓟城(今北京) 、610年又开江南运河, 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送余杭(今杭州)入钱塘江, 至此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部告成, 曲折连通了京杭两地。后来的元、明、清三朝, 均在北京建都,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 而漕粮又多取之于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起着巩固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巩固了国家军事防务。京杭大运河的工程位置及线路规划, 充分体现了大水利的规划思想。河线绵延上千公里;流经江、浙、鲁、冀、津、京六省市;联通钱、长、淮、黄、海五水系;贯穿华夏大地与南北、弥补中国南北方向无天然河流之短、扬内陆水上运输之长, 创我国南北漕运之盛世。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2.京杭大运河规划中对湖泊的利用的借鉴 我们的先辈们, 在京杭大运河的规划中, 巧妙地利用湖泊资源, 既能有效地缩短了河线、节省了工程量, 又多无水源匮缺之忧。 (1)邗沟串联了众多湖泊 邗沟(今淮扬运河)的修建沟通了江淮, 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张纶, 为避航行湖区风浪之险, 且便利船舶拉纤, (2)早期江南运河对湖泊的利用 江南运河稍早于邗沟, 是苏州至长江之间最早的运河, 沿途利用了长荡、蠡湖、杨湖、渔浦等湖泊。江南运河的南北两端, 如北段的望亭以北和南段的钱塘江北岸等地, 地势高仰, 运河航运用水, 常需依赖江潮补给, 冬春枯水季节或低潮, 河水常涸竭而影响航运。 3.京杭大运河水利建设对扬州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1)大运河带来了扬州的经济繁盛 中国古代,发展内河航运是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唐代扬州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处于江、河、海交叉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随着大运河的贯通,唐代的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5745991.html,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作者:贺云翱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7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充分认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意义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远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约700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通过相关河流及运河支线,还涉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和抓手,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

大地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 2006-7-9,17:53:48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着名的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天津到南京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

京杭大运河历史变迁

大运河历史变迁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京杭运河的干流与支流 京杭大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公里,主要接受余杭泰山、石鸽、闲林及杭州城郊部分径流,经水网调节后,通过运河干线,分别注入太湖和黄浦江,还通过海盐长山闸往南,排入杭州湾。枯水时,水源由太湖补给。 1.京杭运河干流 京杭运河南端原起自艮山门,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后,起点为三堡船闸,经艮山门、中山北路桥、江涨桥、大关桥、拱宸桥、义桥、武林头至塘栖,由杭申甲线、杭申乙线出境。 杭申甲线。由塘栖向东经博陆镇东边出余杭县境,再经过桐乡县

崇福、嘉兴市向东北流入江苏省吴江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49.2l公里。杭申甲线为运河古道,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60吨级。 杭申乙线。由塘栖向北经邵家村进入德清县,通往上海及长江沿岸各城市。杭申乙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39.78公里,河道宽60―70米,通航高水位4.25米,低水位2.40米,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100吨级。 2.京杭运河支流 京杭运河干流以西的支流主要有沿山河、余杭塘河、西塘河、良渚港、中塘河、东塘河、郁宅港、獐山港等。 京杭运河干流以东的支流主要有中华桥港、鸭栏港、横泾港、康桥新河、新河(杭钢进水河)、瓜山桥港、登云桥港等。 大运河历史演变 从周至隋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

千古运河演变史

千古运河(含常州段)演变史 一、大运河及常州段的变迁 ◆大运河的变迁 京杭运河也称大运河,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距今已2500多年历史,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原为1789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1869年开成的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公里,我国运河比它长10倍。1914年开成的巴拿马运河,全长公81.3公里,我们的运河比它长20倍,而且时间比它们早2000多年)。京杭运河与万里长城,在中国大地上正好组成一个“人”字,长城是阳刚的一撇,运河是深沉的一捺,它们同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和瑰宝。“挖运河”与“筑长城”二者用征完全不同,“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挖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沟通。 有人以为京杭大运河就是隋炀帝下令开挖的,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京杭大运河最早还是在江南地区开挖的。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为了讨伐楚国,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开凿数十公里由苏州望亭到盛泽方向的叫胥河(吴楚运河),它可以西通太湖,北进长江,用于运送兵员和粮草,这也就是当年最早江南运河的前身,比隋炀皇帝开挖运河早了1000年。 周敬五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接位后,听取谋臣范蠡之谏,为了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中原。他号令数十万民工开凿江南

运河,由苏州的望亭经无锡一直开到常州奔牛,由于奔牛向丹阳方向的地势高亢,挖掘难度太大,所以运河从奔牛拐了一个弯向北由(老)孟河接通长江,全长170华里。开挖江南运河后的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在苏北又开凿了邗沟(扬州—淮安)也叫里运河,长175华里,加上江南运河,吴王夫差时期一共开凿345华里。 时间过了约30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公元前210年,他带了小儿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到江南各地巡视,来到丹阳和丹徒地区,听到传闻:“运阳之间,内藏天子之气,需要渲泄”。于是,秦始皇号令组织数万民工(另传说:秦始皇还发派三千赫衣因徒来开凿),开通了由奔牛经丹阳到丹徒辛丰镇的运河,全长42.6公里。工程非常艰难,民工苦不堪言,但秦始皇为贯通江南运河全线奠定了基础。 秦代之后又过了800多年,隋炀帝杨坚结束了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隋王朝,恢复生产,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公元606年,隋炀帝杨广接位后,为了巩固封建王朝,为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到扬州游玩,去看琼花、看美女,他号令男女百万民工开竣了:北京—洛阳的“永济渠”,洛阳—盱眙的“通济渠”(也称汴河)、淮安—扬州的“山阳渎”、镇江—杭州的“江南运河”,全长达5000华里,可通龙舟。当时,全国人口不足5千万,而参加开河民工就达360余万。那时,社会穷困,民不聊生,已到了“人饥相食”,尸骨遍野的地步。隋炀帝死于扬州,葬在雷塘。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令千里赖通波,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文化内涵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文化内涵 【摘要】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掘时间最早的,其文化底蕴尤为深厚,同时作为嘉兴的母亲河,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她对周边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本文旨对嘉兴段运河文化内涵及文化延伸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大运河;嘉兴;文化;延伸 一、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概况 大运河嘉兴段属中国大运河江南运河苏州—嘉兴—杭州段,历经世代沧桑、历史演变,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沟通五大水系中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动脉。目前的嘉兴段运河主河道以嘉兴环城河为中心,背起苏州与嘉兴交界处,南与大运河杭州段相连接,长111千米,是江南运河联系太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河段,也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自然条件最好、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 二、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运河文化发展的借鉴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将18个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中,杭州作为运河的终点城市,在运河的保护和发展上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 例如大运河杭州段是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之一,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是杭州的生发之河。杭州市的申遗点段共有11个点段(包括6个遗产点、5段河道)。杭州不断推进杭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与此同时还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为杭州的长远发展做出详细规划与分析,并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浙江的第一大城市,杭州的发展也影响着浙江的周边发展。 三、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文化概述 嘉兴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运河就没有嘉兴的发展,作为江南运河段的其中一段水运枢纽,运河嘉兴段是一条有着1300年历史的河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古时嘉兴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唯一的出行方式只能通过水路和船,运河见证了嘉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城市的格局和深厚的江南文化特征,也繁荣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关系着嘉兴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给两岸人民以生活的便利。所以运河对于嘉兴的意义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嘉兴的文化发展离不开运河,运河也造就了嘉兴的文化内涵。 京杭大运河在嘉兴城市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直以来,嘉兴长期偏于江南运河一隅,而京杭大运河的建成打破了嘉兴长期封闭状态,确立了嘉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

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 2006-7-9,17:53:48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起,南达,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流经、、天建、、、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伊士运河(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今天,著名的水利专家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到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等地用煤告急。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淤疏浚已初见成效。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向东北,经射阳湖到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为了控制江南广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经临清至涿郡(今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到清江()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至(当时的

大运河文化

感受“水文化”的神奇 —大运河文化讲座有感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自然之子,水则如同孕育生命的母亲。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黄河和长江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但我们却不能忘记历史上还有一条河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就是曾经联通南北的水上生命—大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大运河的背景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这次讲座则更侧重与从经济文明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 全新的大运河文化。 在诸位优秀讲座老师的引导下,同时包括自己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历史景点

浙江省有14个遗产点被选入“立即列入项目”,其中杭州段就占了7个。这7个遗产点有什么历史渊源,和运河有着何种联系,现状又如何?不妨一起跟着我们,沿运河从南到北走一遭。 水利通判厅遗址(含乾隆御碑) 水利通判厅,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但是说到乾隆御碑肯定不会陌生,它立在塘栖水北街耶稣堂西侧,3米多高。据记载,1751年,乾隆南巡苏浙皖三省,结果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除了免地丁钱粮三十万两,还特将“圣谕”刻石。 运河综保委工作人员介绍,近期在御碑北侧,考古发现一处古代建筑遗址,后证实就是明代水利通判厅故址。因当时盗贼出没,危害水上治安,而设此机构负责捕盗、兼管水利。最高长官为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文保部门仍在对遗址进一步的考古。 洋关旧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于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全称为“杭州关税务司署”,即人们所说的“洋关”,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运河货物进出的枢纽。 现在去市二医院内,就可以看到洋关旧址,三幢二层红砖建筑。市二医院保卫科的老同志回忆说,其实建筑原本有四幢,其中一幢早些年拆了。这三幢老房子去年入选省级文保单位,目前用做办公用房、图书馆。 通益公纱厂旧址 拱宸桥西的扇博物馆,就是通益公纱厂的旧址所在,里面还保留着公纱厂的4幢旧厂房,其中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建筑,就是当时的生产车间。 通益公纱厂是杭一棉前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筹募股本,历时八年得以开工。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见证了杭州近代工业发展。 杭州拱墅运河历史街区 小河直街,起源于唐宋时期杭州城外一草市,清代发展成水陆码头。当时这一带,因为靠河相当繁华,酒坊、酱坊、打铁铺、碾米店林立,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没落。2008年,进行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原住民回迁,2009年正式开街。

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高邮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老船闸至界首四里铺之间,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形状至今仍清晰可见。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运河故道(里运河)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文化遗产。南门大街、镇国寺塔、平津堰、御码头、马棚湾铁牛、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车逻坝、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 【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运河的历史变迁,探究运河对于高邮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运河的功能,当下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措施。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通过活动,在认识运河的基础上,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通过调查实践,收集整理资料,并分析运河的功能以及对高邮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学习方法】 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讨论法、合作法 【活动准备】 准备有关书籍,收集运河发展历史的资料;走访相关部门,参观运河故道。 【学习过程】 活动一:查询资料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

京杭大运河的情怀

京杭大运河的情怀 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知道了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幸福,顿时,觉得祖国是多么的伟大,我们人民是多么的幸福啊!我想,京杭大运河应该也是五千年历史中的重要遗产吧。先来说说“时间拱宸桥”吧。“时间拱宸桥”中,下午四点至晚上六点半最为迷人。下午四点,天蓝蓝的,桥上人烟稀少,运河浪花滚滚;下午四点二十,天渐渐暗了下来,人多了,有的人在骑车,有的人在玩,有的人在观赏美景……下午四点四十,人更多了,犹如许多小仓鼠慢慢相互聚拢,看着美食,吃着美食,不想离开,运河水波光粼粼,像是拱宸桥一带的碧绿而美丽的头巾;下午五点,人多得挤都挤不进去了;下午五点二十,人慢慢少了,回家了,天空慢慢出现了一道道红线,把河水照得金光发亮;下午五点四十,天空似乎白了很多,房屋亮起了金光,好像金带飞舞;晚上六点十分,天黑了,房屋亮起了绿油油的灯光,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在河中映衬着,若隐若现,有如小孩子在水中捉弄大人其他小孩

呢;晚上六点半,天空成了茫茫海洋,门屋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彩光,如同仙境中的天堂,河水更加是美丽至极。在拱宸桥的下方,有一个像鳄鱼的石雕,传说中能镇河妖防洪水的石雕:趴蝮,它是一种神兽。运河的两岸,高楼大厦配古代房屋,产生了明显的对比,简直是一个天屋,一个地屋,中间一个顶天立地河啊!在运河的一个岸边,有一堵墙,上面刻着许多女仆人和唐朝的武则天,还有几条大帆船。以前,京杭大运河的水清澈见底,好像一块碧绿的翡翠,没有一点儿瑕疵,几条船从这块“翡翠”上划过,那情景真是美呆了!现在,京杭大运河的水像植物们的舞台,各种植物在这“舞台”上翩翩起舞,跳得不亦乐乎,几辆电动轮船开过,像观看植物舞蹈的观众。我想以后的京杭大运河肯定还要美,那河水很清很清,甚至比以前的还要清!清得能看见河水中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已经发黑的枯叶和沙粒,能看见……最古老的船太out了,将一根根的木头排起来,用绳子捆紧,站在上面用船桨划,如果没捆紧,在半路就会散架,先进一点的,用木头造一个船底,再弄一个大棚,朋友或游客边喝茶边观赏美景。现

京杭大运河导游词

京杭大运河 各位游客,山是骨架,水为灵魂。有了流水才使得整个城市真正的活了起来。我们杭州也是个充满水的城市。归纳起来就有五点水。一点,京杭大运河,二点钱塘江,三点西湖、四点虎跑泉,五点西溪湿地。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就是杭州的第一点水——京杭大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 各位游客,如果说钱塘江是我们的母亲河,西湖是我们杭州的“金名片”。大运河就是我们的对外联络通道。说起京杭大运河,就会想起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流淌着浓郁的文化,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米。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被称为江南运河,全长330公里,流经之处都是江南极富庶之地。 各位游客,京杭大运河名扬天下,杭州作为其南端意义重大。杭州因湖而名,因河而兴。但世事沧桑,运河航道经常出现淤塞的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沿岸居民的增多,运河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2001年,历时8年,总投资达9.4亿元的运河杭州段截污工程全面建成并开通运行。一句话概括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 在这些工程里,我想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06年正式对外开放的运河文化广场。广场占地占地面积5万2千平方米,广场投资达3亿元,创下了杭州的两个之最:1、最大的单体铜雕,铜雕上雕刻着隋阳帝下江南和历代对古运河有过贡献的人物及大记事。2、杭州单个建筑的地下规模之最,广场地下共三层建筑的5万平方米面积,有近400个停车泊位。 除此之外,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水上健身运动、水上游乐设施、

介绍京杭大运河250字以上例文

介绍京杭大运河250字以上例文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它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遗产价值和景观价值,具有独特的运河文化内涵。让你来介绍京杭大运河的话你会如何介绍?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介绍京杭大运河的导游词作文,欢迎参阅! 各位旅客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乘坐夜游京杭大运河的水上巴士,我是杭州运河旅游公司的导游小杨,希望我的讲解能够陪伴你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线路最长、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全长1801千米。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隋、元两次大规模扩建,去掉了洛阳这一段,由浙江杭州直通北京通县。 今晚我们将要游览的线路是由起点站拱宸桥码头至终点站濮家新村码头,这一路上好看的景点很多,有拱宸桥、大兜路历史街区、古香积寺、天下粮仓富义仓遗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御码头等等。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拱宸桥。 拱宸桥素有“江南第一桥”的美称,它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每当夜幕降临,拱宸桥在华灯的照耀下,它像一座彩虹桥,一头是古老的小河直街,一头是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拱宸桥像是连接了古今文化,大家可以用相机、手

机把这美景拍下来。 前面的美景还很多,先请大家自行观赏,到下一个景点我再给大家介绍。请大家要注意安全,有什么问题来找我,希望你们玩得开心,谢谢! 介绍京杭大运河各位游客,这边是运河广场。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这条绵延千里的运河,大家或许更多的是敬佩。确实,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运河,它的历史地位足以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各国就已经以军事目的开凿运河。隋朝,天下统一,中央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管理,打通各段运河,隋之后的历朝历代,运河不断地修道改造,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的干线,并沿用至今。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

吴江的大运河文化

吴江的大运河文化 陈志强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七世纪(隋)和十三世纪(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大运河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全程分七段,其中镇江到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全长约400千米,是最南的一段。大运河可谓是吴江的母亲河,自北境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盛泽镇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4镇,其中北段刘河浜口至吴淞江分水墩长1.1千米,为吴江、苏州市吴中区界河,南段黎泾港口至麻溪出口9.3千米,为江浙两省界河,其余均在吴江市境。 一、大运河吴江段上至今拥有多处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吴江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存有多处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三里桥。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松陵镇北,横跨大运河,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12.5米,甚是恢宏雄伟,其规模在全市200余座古石桥中位居第一。此桥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天顺六年(1462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两度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予重建。现存的三里桥距今已历120余个年头,可依然似一条雄健的苍龙浮卧在古运河上。三里桥除了高度雄居吴江诸桥之首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东桥台建有纤道,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