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示范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381.43 KB
- 文档页数:9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材分析在空间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空间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通过二面角给出的,二面角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等价转化思想渗透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教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有和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和求二面角.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设计(一)复习两平面的位置关系:(1)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若α∩β=∅,则α∥β.(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则两平面相交⇔若α∩β=AB,则α与β相交.两平面平行与相交的图形表示如图1.图1(二)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人们需要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用必须使水坝面与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使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为此,我们引入二面角的概念,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思路2.(直接导入)前边举过门和墙所在平面的关系,随着门的开启,其所在平面与墙所在平面的相交程度在变,怎样描述这种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两个平面所成角问题.(三)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画法及表示方法.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③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④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给出证明.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哪里?讨论结果: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二面角常用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画法:如图2(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手).直立式:平卧式:(1) (2)图2二面角的表示方法:如图3中,棱为AB,面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α-AB-β.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α、β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AB-Q.图3如果棱为l,则这个二面角记作αlβ或PlQ.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图4,在二面角αlβ的棱上任取点O,以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组成∠AOB.图4再取棱上另一点O′,在α和β内分别作l的垂线O′A′和O′B′,则它们组成角∠A′O′B′.因为OA∥O′A′,OB∥O′B′,所以∠AOB及∠A′O′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即∠AOB=∠A′O′B′.从上述结论说明了:按照上述方法作出的角的大小,与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由此结果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图中的∠AOB,∠A′O′B′都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③直二面角的定义.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教室的墙面与地面,一个正方体中每相邻的两个面、课桌的侧面与地面都是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和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相类似,也是用它们所成的角为直角来定义,二面角既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钝角,特殊情形又可以为直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定义可表述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直二面角的画法:如图5.图5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述为:⎭⎬⎫⊂⊥αβAB AB ⇒α⊥β.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述为:如图6.图6证明如下:已知AB ⊥β,AB ∩β=B ,ABα. 求证:α⊥β.分析:要证α⊥β,需证α和β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而要证明一个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需找到其中一个平面角,并证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证明:设α∩β=CD ,则由ABα,知AB 、CD 共面. ∵AB ⊥β,C Dβ,∴AB ⊥CD ,垂足为点B . 在平面β内过点B 作直线BE ⊥CD , 则∠ABE 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 又AB ⊥BE ,即二面角αCDβ是直二面角, ∴α⊥β.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要证面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四)应用示例思路1例1如图7,⊙O在平面α内,AB是⊙O的直径,PA⊥α,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图7求证:平面PAC⊥平面PBC.证明:设⊙O所在平面为α,由已知条件,PA⊥α,BCα,∴PA⊥BC.∵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AB是⊙O的直径,∴BC⊥AC.又∵PA与AC是△PAC所在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BC⊥平面PAC.∵BC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变式训练如图8,把等腰Rt△ABC沿斜边AB旋转至△ABD的位置,使CD=AC,图8(1)求证:平面ABD⊥平面ABC;(2)求二面角CBDA的余弦值.(1)证明:由题设,知AD=CD=BD,作DO⊥平面ABC,O为垂足,则OA=OB=OC.∴O是△ABC的外心,即AB的中点.∴O∈AB,即O∈平面ABD.∴OD平面ABD.∴平面ABD⊥平面ABC.(2)解:取BD的中点E,连接CE、OE、OC,∵△BCD 为正三角形,∴CE ⊥BD . 又△B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E ⊥BD . ∴∠OEC 为二面角CBDA 的平面角. 同(1)可证OC ⊥平面ABD . ∴OC ⊥OE .∴△COE 为直角三角形. 设BC =a ,则CE =a 23,OE =a 21,∴cos ∠OEC =33=CE OE . 点评:欲证面面垂直关键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例2 如图9所示,河堤斜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为60°,堤面上有一条直道CD ,它与堤角的水平线AB 的夹角为30°,沿这条直道从堤脚向上行走到10 m 时人升高了多少?(精确到0.1 m )图9解:取CD 上一点E ,设CE =10 m ,过点E 作直线AB 所在的水平面的垂线EG ,垂足为G ,则线段EG 的长就是所求的高度.在河堤斜面内,作EF ⊥AB ,垂足为F ,并连接FG ,则FG ⊥AB ,即∠EFG 就是河堤斜面与水平面ABG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EFG =60°,由此,得EG =EFsin60°=CEsin30°sin60°=10×2352321=⨯≈4.3(m ). 答:沿直道行走到10 m 时人升高约4.3 m . 变式训练已知二面角αABβ等于45°,CDα,D ∈AB ,∠CDB =45°.求CD 与平面β所成的角.解:如图10,作CO ⊥β交β于点O ,连接DO ,则∠CDO 为DC 与β所成的角.图10过点O 作OE ⊥AB 于E ,连接CE ,则CE ⊥AB . ∴∠CEO 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 即∠CEO =45°. 设CD =a ,则CE =a 22,∵CO ⊥OE ,OC =OE , ∴CO =a 21.∵CO ⊥DO ,∴sin ∠CDO =21 CD CO . ∴∠CDO =30°,即DC 与β成30°角.点评:二面角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一个半平面α内找一点C ,作另一个半平面β的垂线,垂足为O ,然后通过垂足O 作棱AB 的垂线,垂足为E ,连接AE ,则∠CEO 为二面角α-AB -β的平面角.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熟记.思路2例1 如图11,ABCD 是菱形,PA ⊥平面ABCD ,PA =AD =2,∠BAD =60°.图11(1)求证:平面PBD ⊥平面PAC ; (2)求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 (3)求二面角APBD 的余弦值.(1)证明:设AC 与BD 交于点O ,连接PO , ∵底面ABCD 是菱形,∴BD ⊥AC .∵PA ⊥底面ABCD ,BD 平面ABCD ,∴的PA ⊥BD . 又PA ∩AC =A ,∴BD ⊥平面PAC .又∵BD 平面PBD ,∴平面PBD ⊥平面PAC .(2)解:作AE ⊥PO 于点E ,∵平面PBD ⊥平面PAC ,∴AE ⊥平面PBD . ∴AE 为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在△PAO 中,PA =2,AO =2·cos30°=3,∠PAO =90°,∵PO =722=+AO PA ,∴AE =7212732==•PO AO PA . ∴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为7212. 3)解:作AF ⊥PB 于点F ,连接EF , ∵AE ⊥平面PBD ,∴AE ⊥PB . ∴PB ⊥平面AEF ,PB ⊥EF .∴∠AFE 为二面角APBD 的平面角. 在Rt △AEF 中,AE =7212,AF =2, ∴sin ∠AFE =742=AF AE ,cos ∠AFE =77)742(12=-. ∴二面角APBD 的余弦值为77. 变式训练如图12,PA ⊥矩形ABCD 所在平面,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1)求证:MN ∥平面PAD ; (2)求证:MN ⊥CD ;(3)若二面角PDCA =45°,求证:MN ⊥平面PDC .图12 图13证明:如图13所示,(1)取PD 的中点Q ,连接AQ 、NQ ,则QN 21DC ,AM 21DC , ∴QNAM .∴四边形AMNQ 是平行四边形.∴MN ∥AQ . 又∵MN 平面PAD ,AQ 平面PAD ,∴MN ∥平面PAD . (2)∵PA ⊥平面ABCD ,∴PA ⊥CD .又∵CD⊥AD,PA∩AD=A,∴CD⊥平面PAD.又∵AQ平面PAD,∴CD⊥AQ.又∵AQ∥MN,∴MN⊥CD.(3)由(2)知,CD⊥平面PAD,∴CD⊥AD,CD⊥PD.∴∠PDA是二面角PDCA的平面角.∴∠PDA=45°.又∵PA⊥平面ABCD,∴PA⊥AD.∴AQ⊥PD.又∵MN∥AQ,∴MN⊥CD.又∵MN⊥PD,∴MN⊥平面PDC.例2如图14,已知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且∠DAB=60°,AD=AA1,F 为棱BB1的中点,M为线段AC1的中点.图14(1)求证:直线MF∥平面ABCD;(2)求证:平面AFC1⊥平面ACC1A1;(3)求平面AFC1与平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1)证明:延长C1F交CB的延长线于点N,连接AN.∵F是BB1的中点,∴F为C1N的中点,B为CN的中点.又M是线段AC1的中点,故MF∥AN.又∵MF平面ABCD,AN平面ABCD,∴MF∥平面ABCD.(2)证明:连接BD,由直四棱柱ABCD—A1B1C1D1,可知AA1⊥平面ABCD,又∵BD平面ABCD,∴A1A⊥BD.∵四边形ABCD为菱形,∴AC⊥BD.又∵AC∩A1A=A,AC、A1A平面ACC1A1,∴BD ⊥平面ACC 1A 1.在四边形DANB 中,DA ∥BN 且DA =BN , ∴四边形DANB 为平行四边形. 故NA ∥BD ,∴NA ⊥平面ACC 1A 1. 又∵NA 平面AFC 1, ∴平面AFC 1⊥平面ACC 1A 1.(3)解:由(2),知BD ⊥平面ACC 1A 1,又AC 1平面ACC 1A 1,∴BD ⊥AC 1. ∵BD ∥NA ,∴AC 1⊥NA . 又由BD ⊥AC ,可知NA ⊥AC ,∴∠C 1AC 就是平面AFC 1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补角. 在Rt △C 1AC 中,tan ∠C 1AC =311CA C C ,故∠C 1AC =30°. ∴平面AFC 1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30°或150°. 变式训练如图15所示,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侧面SDC ⊥底面ABCD ,且AB =2,SC =SD =2.图15(1)求证:平面SAD ⊥平面SBC ;(2)设BC =x ,BD 与平面SBC 所成的角为α,求sinα的取值范围. (1)证明:在△SDC 中,∵SC =SD =2,CD =AB =2, ∴∠DSC =90°,即DS ⊥SC . ∵底面ABCD 是矩形,∴BC ⊥CD .又∵平面SDC ⊥平面ABCD ,∴BC ⊥面SDC . ∴DS ⊥BC .∴DS ⊥平面SBC .∵DS 平面SAD ,∴平面SAD ⊥平面SBC .(2)解:由(1),知DS ⊥平面SBC ,∴SB 是DB 在平面SBC 上的射影.∴∠DBS 就是BD 与平面SBC 所成的角,即∠DBS =α.那么sinα=DBDS . ∵BC =x ,CD =2⇒DB =24x +,∴sinα=242x +.由0<x <+∞,得0<sinα<22.(五)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六)拓展提升 如图16,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 垂直,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 =60°,N 是PB 中点,过A 、D 、N 三点的平面交PC 于M ,E 为AD 的中点.图16(1)求证:EN ∥平面PCD ;(2)求证:平面PBC ⊥平面ADMN ;(3)求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1)证明:∵AD ∥BC ,BC 面PBC ,AD 面PBC ,∴AD ∥面PBC .又面ADN ∩面PBC =MN ,∴AD ∥MN .∴MN ∥BC .∴点M 为PC 的中点.∴MN 21BC . 又E 为AD 的中点,∴四边形DENM 为平行四边形.∴EN ∥DM .∴EN ∥面PDC .(2)证明:连接PE 、BE ,∵四边形ABCD 为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 =60°, ∴BE ⊥AD .又∵PE ⊥AD ,∴AD ⊥面PBE .∴AD ⊥PB .又∵PA =AB 且N 为PB 的中点,∴AN ⊥PB .∴PB ⊥面ADMN .∴平面PBC ⊥平面ADMN .(3)解:作EF ⊥AB ,连接PF ,∵PE ⊥平面ABCD ,∴AB ⊥PF .∴∠PFE 就是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又在Rt △AEB 中,BE =3,AE =1,AB =2,∴EF =23. 又∵PE =3,∴tan ∠PFE =233 EF PE =2,即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七)课堂小结知识总结: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八)作业课本习题2.3 A 组1、2、3.。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材分析在空间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垂直是一种超级重要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空间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是通过二面角给出的,二面角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彼此垂直的判定,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等价转化思想渗透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彼此垂直”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教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进程与方式(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气宇方式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露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有和进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踊跃思维,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和求二面角.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设计(一)温习两平面的位置关系:(1)若是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若α∩β=∅,则α∥β.(2)若是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则两平面相交⇔若α∩β=AB,则α与β相交.两平面平行与相交的图形表示如图1.图1(二)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人们需要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牢固耐用必需使水坝面与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使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成必然的角度.为此,咱们引入二面角的概念,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思路2.(直接导入)前边举过门和墙所在平面的关系,随着门的开启,其所在平面与墙所在平面的相交程度在变,如何描述这种转变呢?今天咱们一路来探讨两个平面所成角问题.(三)推动新课、新知探讨、提出问题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画法及表示方式.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③两个平面垂直的概念.④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给出证明.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哪里?讨论结果: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二面角的概念:从一条直线动身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二面角常常利用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画法:如图2(教师和学生一路动手).直立式:平卧式:(1) (2)图2二面角的表示方式:如图3中,棱为AB,面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α-AB-β.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α、β内(棱之外的半平脸部份)别离取点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AB-Q.图3若是棱为l,则这个二面角记作αlβ或PlQ.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图4,在二面角αlβ的棱上任取点O,以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别离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组成∠AOB.图4再取棱上另一点O′,在α和β内别离作l 的垂线O ′A′和O′B′,则它们组成角∠A′O′B′.因为OA∥O′A′,OB∥O′B′,所以∠AOB 及∠A′O′B′的两边别离平行且方向相同, 即∠AOB=∠A′O′B′.从上述结论说明了:依照上述方式作出的角的大小,与角的极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 由此结果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别离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图中的∠AOB,∠A′O′B′都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③直二面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气宇,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教室的墙面与地面,一个正方体中每相邻的两个面、课桌的侧面与地面都是彼此垂直的.两个平面彼此垂直的概念和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彼此垂直的概念相类似,也是用它们所成的角为直角来概念,二面角既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钝角,特殊情形又可以为直角. 两个平面彼此垂直的概念可表述为:若是两个相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彼此垂直. 直二面角的画法:如图5.图5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若是一个平面通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彼此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述为:⎭⎬⎫⊂⊥αβAB AB ⇒α⊥β.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述为:如图6.图6证明如下:已知AB⊥β,AB∩β=B,AB ⊂α. 求证:α⊥β.分析:要证α⊥β,需证α和β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而要证明一个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需找到其中一个平面角,并证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证明:设α∩β=CD,则由AB ⊂α,知AB 、CD 共面. ∵AB⊥β,CD ⊂β,∴AB⊥CD,垂足为点B. 在平面β内过点B 作直线BE⊥CD, 则∠ABE 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又AB⊥BE,即二面角αCDβ是直二面角, ∴α⊥β.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要证面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四)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如图7,⊙O 在平面α内,AB 是⊙O 的直径,PA⊥α,C 为圆周上不同于A 、B 的任意一点.图7求证:平面PAC⊥平面PBC.证明:设⊙O 所在平面为α,由已知条件,PA⊥α,BC ⊂α,∴PA⊥BC. ∵C 为圆周上不同于A 、B 的任意一点,AB 是⊙O 的直径, ∴BC⊥AC.又∵PA 与AC 是△PAC 所在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BC⊥平面PAC.∵BC ⊂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 变式训练如图8,把等腰Rt△ABC 沿斜边AB 旋转至△ABD 的位置,使CD=AC ,图8(1)求证:平面ABD⊥平面ABC ; (2)求二面角CBDA 的余弦值. (1)证明:由题设,知AD=CD=BD,作DO⊥平面ABC ,O 为垂足,则OA=OB=OC. ∴O 是△ABC 的外心,即AB 的中点. ∴O∈AB ,即O ∈平面ABD. ∴OD ⊂平面ABD.∴平面ABD⊥平面ABC.(2)解:取BD 的中点E ,连接CE 、OE 、OC, ∵△BCD 为正三角形,∴CE⊥BD.又△B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E⊥BD. ∴∠OEC 为二面角CBDA 的平面角. 同(1)可证OC⊥平面ABD.∴OC⊥OE.∴△COE 为直角三角形. 设BC=a ,则CE=a 23,OE=a 21,∴cos∠OEC=33=CE OE .点评:欲证面面垂直关键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例2 如图9所示,河堤斜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为60°,堤面上有一条直道CD ,它与堤角的水平线AB 的夹角为30°,沿这条直道从堤脚向上行走到10 m 时人升高了多少?(精准到0.1 m )图9解:取CD 上一点E ,设C E=10 m ,过点E 作直线AB 所在的水平面的垂线EG ,垂足为G ,则线段EG 的长就是所求的高度.在河堤斜面内,作EF⊥AB,垂足为F ,并连接FG,则FG⊥AB,即∠EFG 就是河堤斜面与水平面ABG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EFG=60°,由此,得EG=EFsin60°=CEsin30°sin60°=10×2352321=⨯≈(m ). 答:沿直道行走到10 m 时人升高约4.3 m.变式训练已知二面角αABβ等于45°,CD ⊂α,D ∈AB ,∠CDB=45°.求CD 与平面β所成的角.解:如图10,作CO⊥β交β于点O ,连接DO ,则∠CDO 为DC 与β所成的角.图10过点O 作OE⊥AB 于E ,连接CE ,则CE⊥AB. ∴∠CEO 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 即∠CEO=45°. 设CD=a,则CE=a 22,∵CO⊥OE,OC=OE , ∴CO=a 21.∵CO⊥DO,∴sin∠CDO=21=CD CO . ∴∠CDO=30°,即DC 与β成30°角.点评:二面角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常常利用的方式是:在一个半平面α内找一点C ,作另一个半平面β的垂线,垂足为O,然后通过垂足O 作棱AB 的垂线,垂足为E,连接AE,则∠CEO 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这一进程要求学生熟记.思路2例1 如图11,ABCD 是菱形,PA⊥平面ABCD ,PA=AD=2,∠BAD=60°.图11(1)求证:平面PBD⊥平面PAC ; (2)求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 (3)求二面角APBD 的余弦值.(1)证明:设AC 与BD 交于点O ,连接PO, ∵底面ABCD 是菱形,∴BD⊥AC.∵PA⊥底面ABCD,BD ⊂平面ABCD,∴的PA⊥BD. 又PA∩AC=A,∴BD⊥平面PAC.又∵BD ⊂平面PBD,∴平面PBD⊥平面PAC.(2)解:作AE⊥PO 于点E,∵平面PBD⊥平面PAC,∴AE⊥平面PBD. ∴AE 为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在△PAO 中,PA=2,AO=2·cos30°=3,∠PAO=90°, ∵PO=722=+AO PA ,∴AE=7212732==•PO AO PA .∴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为7212. 3)解:作AF⊥PB 于点F,连接EF, ∵AE⊥平面PBD,∴AE⊥PB. ∴PB⊥平面AEF,PB⊥EF.∴∠AFE 为二面角APBD 的平面角. 在Rt△AEF 中,AE=7212,AF=2, ∴sin∠AFE=742=AF AE ,cos∠AFE=77)742(12=-. ∴二面角APBD 的余弦值为77. 变式训练如图12,PA⊥矩形ABCD 所在平面,M 、N 别离是AB 、PC 的中点.(1)求证:MN∥平面PAD ; (2)求证:MN⊥CD;(3)若二面角PDCA=45°,求证:MN⊥平面PDC.图12 图13证明:如图13所示,(1)取PD 的中点Q ,连接AQ 、NQ,则QN21DC,AM 21DC, ∴QN AM.∴四边形AMNQ 是平行四边形.∴MN∥AQ.又∵MN ⊄平面PAD,AQ ⊂平面PAD,∴MN∥平面PAD. (2)∵PA⊥平面ABCD ,∴PA⊥CD. 又∵CD⊥AD,PA∩AD=A,∴CD⊥平面PAD. 又∵AQ ⊂平面PAD,∴CD⊥AQ. 又∵AQ∥MN,∴MN⊥CD.(3)由(2)知,CD⊥平面PAD, ∴CD⊥AD,CD⊥PD.∴∠PDA 是二面角PDCA 的平面角.∴∠PDA=45°. 又∵PA⊥平面ABCD,∴PA⊥AD.∴AQ⊥PD. 又∵MN∥AQ,∴MN⊥CD.又∵MN⊥PD,∴MN⊥平面PDC.例2 如图14,已知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是菱形,且∠DAB=60°,AD=AA 1,F 为棱BB 1的中点,M 为线段AC 1的中点.图14(1)求证:直线MF∥平面ABCD ; (2)求证:平面AFC 1⊥平面ACC 1A 1;(3)求平面AFC 1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1)证明:延长C 1F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N ,连接AN. ∵F 是BB 1的中点,∴F 为C 1N 的中点,B 为CN 的中点. 又M 是线段AC 1的中点,故MF∥AN. 又∵MF ⊄平面ABCD,AN ⊂平面ABCD, ∴MF∥平面ABCD.(2)证明:连接BD ,由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可知AA 1⊥平面ABCD, 又∵BD ⊂平面ABCD ,∴A 1A⊥BD. ∵四边形ABCD 为菱形,∴AC⊥BD. 又∵AC∩A 1A=A,AC 、A 1A ⊂平面ACC 1A 1,∴BD⊥平面ACC 1A 1.在四边形DANB 中,DA∥BN 且DA=BN , ∴四边形DANB 为平行四边形. 故NA∥BD,∴NA⊥平面ACC 1A 1. 又∵NA ⊂平面AFC 1,∴平面AFC 1⊥平面ACC 1A 1.(3)解:由(2),知BD⊥平面ACC 1A 1,又AC 1⊂平面ACC 1A 1,∴BD⊥AC 1. ∵BD∥NA,∴AC 1⊥NA.又由BD⊥AC,可知NA⊥AC,∴∠C 1AC 就是平面AFC 1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补角. 在Rt△C 1AC 中,tan∠C 1AC=311=CA C C ,故∠C 1AC =30°. ∴平面AFC 1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30°或150°.变式训练 如图15所示,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侧面SDC⊥底面ABCD ,且AB=2,SC=SD=2.图15(1)求证:平面SAD⊥平面SBC ;(2)设BC=x ,BD 与平面SBC 所成的角为α,求sinα的取值范围. (1)证明:在△SDC 中,∵SC=SD=2,CD=AB=2,∴∠DSC=90°,即DS⊥SC.∵底面ABCD 是矩形,∴BC⊥CD.又∵平面SDC⊥平面ABCD,∴BC⊥面SDC. ∴DS⊥BC.∴DS⊥平面SBC.∵DS ⊂平面SAD,∴平面SAD⊥平面SBC.(2)解:由(1),知DS⊥平面SBC,∴SB 是DB 在平面SBC 上的射影. ∴∠DBS 就是BD 与平面SBC 所成的角,即∠DBS=α. 那么sinα=DBDS. ∵BC=x,CD=2⇒DB=24x +,∴sinα=242x+.由0<x <+∞,得0<sinα<22.(五)知能训练讲义本节练习.(六)拓展提升如图16,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 垂直,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60°,N 是PB 中点,过A 、D 、N 三点的平面交PC 于M ,E 为AD 的中点.图16(1)求证:EN∥平面PCD ;(2)求证:平面PBC⊥平面ADMN ;(3)求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 (1)证明:∵AD∥BC,B C ⊂面PBC,AD ⊄面PBC, ∴AD∥面PBC.又面ADN∩面PBC=MN, ∴AD∥MN.∴MN∥BC. ∴点M 为PC 的中点.∴MN21BC. 又E 为AD 的中点,∴四边形DENM 为平行四边形. ∴EN∥DM.∴EN∥面PDC.(2)证明:连接PE 、BE,∵四边形ABCD 为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60°, ∴BE⊥AD.又∵PE⊥AD,∴AD⊥面PBE.∴AD⊥PB. 又∵PA=AB 且N 为PB 的中点, ∴AN⊥PB.∴PB⊥面ADMN. ∴平面PBC⊥平面ADMN.(3)解:作EF⊥AB,连接PF ,∵PE⊥平面ABCD,∴AB⊥PF. ∴∠PFE 就是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在Rt△AEB 中,BE=3,AE=1,AB=2,∴EF=23. 又∵PE=3,∴tan∠PFE=233=EFPE=2,即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七)课堂小结知识总结: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思想方式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八)作业讲义习题2.3 A组一、二、3.。
课题: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新授课)
1.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教学活动,
(1)使学生了解、感受二面角的概念,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用途广泛,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2)在二面角的概念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以下几点:
a.二面角的大小是用平面角来度量的.
b.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由二面角的两个面的位置唯一确定.
c.平面角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平面内,且两边都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由这个角所
确定的平面和二面角的棱垂直.
(3)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探究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通过例题教学,探究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会求特殊二面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重点:
(1)重点:
确定二面角,面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应用.
(2)难点:
各种情景下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
3.教学方式与手段: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讲练结合”法.
借助多媒体电脑平台.
4.教学基本流程(总体设计):
从生活实例让学生感性认识二面角
↓
二面角的概念
↓
二面角的平面角
↓
定义两平面垂直
↓
面面垂直的判定
↓
应用、探究
↓
课堂小结、作业
5.页面设计(相应内容逐步演示):
课题: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概念
2.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5.应用举例
6.小结与作业。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 经历二面角、面面垂直有关概念的产生过程,掌握并会应用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 体会用转化的思维方法将二面角转化为平面角问题,利用类比的方法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用演绎的数学方法理解并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观察归纳、动手实践、开展讨论,共同研究二面角、面面垂直的问题,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应用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产生和理解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二面角教具;学生准备卡纸(矩形或三角形)、白纸、小黑板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引导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导图:教学过程知识与问题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二面角概念的引入和构建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观看视频,直观感知二面角。
-------2’视频①: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根据需要,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的赤道平面形成一定的角度。
视频②: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更坚固耐久,水坝面与水平面形成适当的角度。
【提出思考】:日常生活或科技生产中,还没有类似的现象?【预设回答】: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为了使日照时间更久,也要考虑集热管面和地面形成合理的角度;使用笔记本电脑时,为了使用更舒适,打开的两面也形成相对的角度等等(2)根据角的定义,类比定义出二面角的概念----2’(3)学生两人小组合作,一人用卡纸折出一个二面角,任意摆从人类生产实践的需要出发,直观感知二面角的有关概念;并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通过类比分析,形象理解二面角的定义。
通过简单易行的二人小组合作,使学生能亲自动手实践,并快速有效地掌从人类生产实践的需要引入二面角的有关概念构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放,另一人在白纸上快速画出相应的二面角的直观图;教师巡堂,并选出作品展示,简单总结画法----2’(4)在自己的二面角作品上标注字母,给二面角命名,即掌握二面角的表示方法---- 1’新知1: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 握二面角画法和表示方法。
课 题: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2.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分析、探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利用判定定理判定或证明简单的平面与平面垂直问题,初步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1.结合情境,通过自主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判定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师:初中我们学过角的概念是什么?生:由一点引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叫做角。
记作:AOB ∠师:什么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生: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师: 也就是说将线面角转化为线线角。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埋下伏笔。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取一张纸,任意一折,这样一个平面就变成两个……BAO生:相交平面师:此时这两个平面就成一定的…… 生:角度师:为此,我们需要引进二面角的概念,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直观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类比知新,了解概念师:如何定义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呢?(引导学生类比初中学的角的定义) 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几何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
记作:二面角βα--l 、二面角βα--AB 或者二面角D BC A --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二面角,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生:折纸,书打开,门打开等。
师:我们常说“把门开大一些”指的是哪个角大一些? 生:门面与墙面所成的二面角。
师:我们怎样刻画二面角的大小呢? 生:…………师: 我们知道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即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即用线线角来刻画线面角;类似的我们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线线角)来刻画二面角(面面角)的大小。
高中数学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2教案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空间向量知识点: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巩固和运用空间向量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运用空间向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电线杆上拉着一条电线,如果我们要建造一座桥梁,需要知道电线与桥面是否垂直,该如何判断呢?”2.概念导入(5分钟)教师板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向量法”、“法向量法”。
向量法:如果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内积为零),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法向量法:如果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与平面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平面垂直。
3.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向量法”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步骤:a.求直线的方向向量。
b.求平面的法向量。
c.计算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点积,如果点积为零,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4.问题探究(20分钟)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问题1:判断直线L:(2,1,1)+t(1,-2,1)与平面A:2x+y+z=5是否垂直。
问题2:判断直线L与平面A:x+y+z=0是否垂直,其中,直线L过点(1,1,1),且与平面B:2x-y+2z=0与平面C:x-2y-3z=4均垂直。
5.讨论分享(15分钟)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并进行交流分享。
6.新问题引入(5分钟)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两个平面是否垂直?请你们给出自己的解决思路。
”7.拓展探究(20分钟)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问题3:判断平面A:2x+y+z=5与平面B:3x-2y+5z=0是否垂直。
课题名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的能力。
重点目标 知识与技能难点目标 过程与方法 导入示标目标三导学做思一: 半平面: 二面角: 二面角的表示: 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AOB 的特点: 直二面角: 学做思二: 怎样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达标检测 1.过平面α外两点且垂直于平面α的平面 ( )()A 有且只有一个 ()B 不是一个便是两个()C 有且仅有两个 ()D 一个或无数个2.若平面α⊥平面β,直线n ⊂α,m ⊂β,m n ⊥,则 ( )()A n ⊥β ()B n ⊥β且m ⊥α()C m ⊥α ()D n ⊥β与m ⊥α中至少有一个成立3.对于直线,m n 和平面,αβ,α⊥β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 m n ⊥,//,//m n αβ ()B ,,m n m n αβα⊥=⊂()C //,,m n n m βα⊥⊄ ()D ,,m n m n αβ⊥⊥⊥4.设,,l m n 表示三条直线,,,αβγ表示三个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l m αα⊥⊥,则//l m ;②若,m n β⊂是l 在β内的射影,m l ⊥,则m n ⊥;③若,//m m n α⊂,则//n α; ④若,αγβγ⊥⊥,则//αβ. 其中真命题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5: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a ,α、β垂直于平面γ,又平行于直线b ,求证:(1) a ⊥γ;(2)b ⊥γ.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2.能力提高3.课堂体验课后练习1.如图四面体ABCD的棱BD长为2,其余各棱长均为2,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学习目标:1.理解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会作二面角的平面角,能求简单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难点、易错点)2.了解面面垂直的定义,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初步学会用定理证明垂直关系.(重点)3.熟悉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转化.(重点)[自主预习·探新知]1.二面角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以该点为垂足,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OA⊂α,OB⊂β,α∩β=l,O∈l,OA⊥l,OB⊥l⇒∠AOB是二记法棱为l,面分别为α,β的二面角记为αlβ,如图所示,也可在α,β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lQ2.平面与平面垂直(1)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平面α与平面β垂直,记作α⊥β.(2)画法: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通常把直立平面的竖边画成与水平平面的横边垂直.如图2318所示.图2318(3)判定定理:文字语言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图形语言符号语言l⊥α,l⊂β⇒α⊥β1.思考辨析(1)若l⊥α,则过l有无数个平面与α垂直.( )(2)两垂直的平面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为90°.( )[提示] (1)√(2)√2.如图2319,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BAC=90°,则二面角BPAC的大小等于________.图231990° [∵PA ⊥平面ABC ,∴PA ⊥AB ,PA ⊥AC ,∴∠BAC 为二面角BPAC 的平面角,又∠BAC =90°.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90°.]3.对于直线m ,n 和平面α,β,能得出α⊥β的一个条件是( )A .m ⊥n ,m ∥α,n ∥βB .m ⊥n ,α∩β=m ,n ⊂αC .m ∥n ,n ⊥β,m ⊂αD .m ∥n ,m ⊥α,n ⊥βC [n ⊥βm ∥n ⇒m ⊂αm ⊥β⇒α⊥β,故选C.][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二面角的概念及求法①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②异面直线a ,b 分别和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垂直,则a ,b 组成的角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或互补;③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从棱上一点出发,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射线所成的角的最小角;④二面角的大小与其平面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没有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B .②④C .③④D .①②B [由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所以①不对,实质上它共有四个二面角;由a ,b 分别垂直于两个面,则a ,b 都垂直于二面角的棱,故②正确;③中所作的射线不一定垂直于二面角的棱,故③不对;由定义知④正确.故选B.](2)如图2320所示,在△ABC 中,AB ⊥BC ,SA ⊥平面ABC ,DE 垂直平分SC,且分别交AC,SC于点D,E,又SA=AB,SB=BC,求二面角EBD-C的大小.图2320[解] 因为E为SC的中点,且SB=BC,所以BE⊥SC.又DE⊥SC,BE∩DE=E,所以SC⊥平面BDE,所以BD⊥SC.又SA⊥平面ABC,可得SA⊥BD,SC∩SA=S,所以BD⊥平面SAC,从而BD⊥AC,BD⊥DE,所以∠EDC为二面角EBDC的平面角.设SA=AB=1,在△ABC中,因为AB⊥BC,所以SB=BC=,AC=,所以SC=2.在Rt△SAC中,∠DCS=30°,所以∠EDC=60°,即二面角EBDC为60°.[规律方法]1.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简称为“一作二证三求”.2.作二面角平面角的方法(1)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过该点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2)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与棱垂直的平面,该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形成交线,这两条射线(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3)垂线法: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来寻找二面角的平面角,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跟踪训练]1.如图232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BA1C1B1的正切值.图2321[解] 取A1C1的中点O,连接B1O,BO.由题意知B1O ⊥A1C1,又BA1=BC1,O为A1C1的中点,所以BO⊥A1C1,所以∠BOB1是二面角BA1C1B1的平面角.因为BB1⊥平面A1B1C1D1,OB1⊂平面A1B1C1D1,所以BB1⊥OB1.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OB1=22a,在Rt △BB 1O 中,tan ∠BOB 1=OB1BB1=2=,所以二面角BA 1C 1B 1的正切值为.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PABCD ABCD 形,PA =PB ,且侧面PAB ⊥平面ABCD ,点E 是AB 的中点.(1)求证:PE ⊥AD ;(2)若CA =CB ,求证:平面PEC ⊥平面PAB .图2322[证明] (1)因为PA =PB ,点E 是棱AB 的中点,所以PE ⊥AB ,因为平面PAB ⊥平面ABCD ,PE ⊂平面PAB ,所以PE ⊥平面ABCD ,因为AD ⊂平面ABCD ,所以PE ⊥AD .(2)因为CA =CB ,点E 是AB 的中点,所以CE ⊥AB .由(1)可得PE ⊥AB ,又因为CE∩PE=E,所以AB⊥平面PEC,又因为AB⊂平面PAB,所以平面PAB⊥平面PEC.[规律方法]1.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1)利用定义:证明二面角的平面角为直角;(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2.根据面面垂直的定义判定两平面垂直,实质上是把问题转化成了求二面角的平面角,通常情况下利用判定定理要比定义简单些,这也是证明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即要证面面垂直,只要转证线面垂直,其关键与难点是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寻找一直线与另一平面垂直.[跟踪训练]2.如图2323,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PC⊥平面ABCD,E 是PA的中点,求证:平面BDE⊥平面ABCD.图2323[证明] 连接AC,设AC∩BD=O,连接OE.因为O为AC中点,E为PA的中点,所以EO是△PAC 的中位线,所以EO∥PC.因为PC⊥平面ABCD,所以EO⊥平面ABCD.又因为EO⊂平面BDE,所以平面BDE⊥平面ABCD.线面、面面垂直的综合应用[1.如图2324,如何作出二面角PABQ的平面角?图2324[提示]过点P作平面ABQ的垂线,垂足为H.过H作HO⊥棱AB于点O,连OP,则∠POH即为二面角PABQ的平面角.2.线面、面面垂直关系是如何转化的?[提示]欲证面面垂直只需寻求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即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如图2325,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棱CC1上的动点.(1)求证:A1E⊥BD;(2)当E恰为棱CC1的中点时,求证:平面A1BD⊥平面EBD.图2325思路探究:(1)欲证A1E⊥BD,只需证明BD垂直A1E所在平面即可;(2)要证平面A1BD⊥平面EBD,只需求出二面角为直二面角即可,或证明一个平面内的某一直线垂直于另一个面.[证明] 连接AC,设AC∩DB=O,连接A1O,OE,(1)因为AA1⊥底面ABCD,所以BD⊥A1A,又BD⊥AC,A1A∩AC=A,所以BD⊥平面ACEA1,因为A1E⊂平面ACEA1,所以A1E⊥BD.(2)在等边三角形A1BD中,BD⊥A1O,因为BD⊥平面ACEA1,OE⊂平面ACEA1,所以BD⊥OE,所以∠A1OE为二面角A1BDE的平面角.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设棱长为2a,因为E为棱CC1的中点,由平面几何知识,得EO=a,A1O=a,A1E=3a,满足A1E2=A1O2+EO2,所以∠A1OE=90°,即平面A1BD⊥平面EBD.母题探究:1.本例中,条件不变,试求二面角EBDC的正切值.[解] 连接AC交BD于O,连接OE(图略).由例题中(2)知,BD⊥OE,BD⊥OC.∴∠EOC为二面角EBDC的平面角.设正方体棱长为a,则CE=2a,OC=22a.在Rt△OCE中,tan∠EOC=OC CE=a2=22.所以二面角EBDC的正切值为22.2.本例条件不变,试求A1E与平面ABB1A1所成线面角的正切值.[解] 取BB1中点为H,连接A1H,EH(图略),则EH∥BC,∴EH ⊥平面ABB 1A 1,∴∠EA 1H 即为直线A 1E 与平面ABB 1A 1所成的线面角.设正方体棱长为a ,则易知A 1H =2a 2a =25a ,EH =a .∴在Rt △A 1HE 中,tan ∠EA 1H =A1H EH =5=52=55.1重视转化 涉及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综合问题的解题关键是转化,即证面面垂直,转化为证线面垂直;证线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2充分挖掘线面垂直关系解答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综合问题时,通常要先证出一个关键的线面垂直关系,由此出发才能证出其他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关系,因此要注意线面垂直在解题过程中的枢纽作用.[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自二面角棱l 上任选一点O ,若∠AOB 是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则必须具有条件( )A .AO ⊥BO ,AO ⊂α,BO ⊂βB .AO ⊥l ,BO ⊥lC .AB ⊥l ,AO ⊂α,BO ⊂βD .AO ⊥l ,BO ⊥l ,且AO ⊂α,BO ⊂βD [由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知,选D.]2.空间四边形ABCD 中,若AD ⊥BC ,AD ⊥BD ,那么有( )A .平面ABC ⊥平面ACDB .平面ABC ⊥平面ABDC .平面ABC ⊥平面BCDD .平面ADC ⊥平面BCDD [∵AD⊥BC,AD⊥BD,BC∩BD=B,∴AD⊥平面BCD.又∵AD⊂平面ACD,∴平面ADC⊥平面BCD.选D.]3.如图2326,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图2326(1)二面角D1ABD的大小是________;(2)二面角A1ABD的大小是________.(1)45°(2)90°[(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B⊥平面AD1,则AB⊥AD.又AB⊥AD,1所以∠D1AD即为二面角D1ABD的平面角,在Rt△D1AD中,∠D1AD=45°.所以二面角D1ABD的平面角为45°.(2)与(1)同理,∠A1AD为二面角A1ABD的平面角,所以二面角A1ABD的大小为90°.]4.已知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如图2327所示),图中互相垂直的平面有( )图2327A.1对B.2对C.3对D.5对D [∵PA⊥平面ABCD,∴PA⊥DA,PA⊥AB,PA⊥BC,PA⊥DC.∵DA⊥AB,DA⊥PA,∴DA⊥平面PAB,同理可得BC⊥平面PAB.∵AB⊥DA,AB⊥PA,∴AB⊥平面PAD,同理DC⊥平面PAD.∴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B⊥平面ABCD,平面PBC⊥平面PAB,平面PAB⊥平面PAD,平面PDC⊥平面PAD,共5对.选D.]5.如图2328所示,在四面体ABCD中,CB=CD,AD⊥BD,且E、F 分别是AB、BD的中点.求证:平面EFC⊥平面BCD.图2328[证明] ∵AD⊥BD,EF∥AD,∴EF⊥BD.∵CB=CD,F是BD的中点,∴CF⊥BD.又EF∩CF=F,∴BD⊥平面EFC,∵BD⊂平面BCD,∴平面EFC⊥平面BCD.。
2.3.2 《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导入新课】问题: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可得到什么结论?若两条直线与同一个平面垂直呢? 新授课阶段1.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观察长方体模型中四条侧棱与同一个底面的位置关系。
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棱AA 1、BB 1、CC 1、DD 1所在直线都垂直于平面ABCD ,它们之间是有什么位置关系?(显然互相平行)然后进一步迁移活动:已知直线a ⊥α 、b ⊥α、那么直线a 、b 一定平行吗?(一定)我们能否证明这一事实的正确性呢?观察得到: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例1如图1,在三棱锥P -ABC 中,AB =AC ,D 为BC 的中点,PO ⊥平面ABC ,垂足O 落在线段AD 上,已知BC =8,PO =4,AO =3,OD =2。
(1)证明:AP ⊥BC ;(2)在线段AP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二面角A -MC -B 为直二面角?若存在,求出AM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1)证明:由AB =AC ,D 是BC 的中点,得AD ⊥BC 。
又PO ⊥平面ABC ,得PO ⊥BC 。
因为PO ∩AD =O ,所以BC ⊥平面PAD 。
故BC ⊥PA 。
(2)如图,在平面PAB 内作BM ⊥PA 于M ,连接CM ,由(1)中知AP ⊥BC ,得AP ⊥平面BMC 。
又AP ⊂平面APC ,所以平面BMC ⊥平面APC 。
在Rt △ADB 中,AB 2=AD 2+BD 2=41,得AB =41.在Rt △POD 中,PD 2=PO 2+OD 2,在Rt △PDB 中,PB 2=PD 2+BD 2,所以PB 2=PO 2+OD 2+DB 2=36,得PB =6,在Rt △POA 中,PA 2=AO 2+OP 2=25,得PA =5,又cos ∠BPA =PA 2+PB 2-AB 22PA·PB =13, 从而PM =PBcos ∠BPA =2,所以AM =PA -PM =3。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章节:2.3.2 1 课时: 备课人: 二次备课人: ,m n β=,n αβ⊥⊥表示三个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l 在β内的射影,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第二课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教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有和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三)教学方法实物观察、类比归纳、语言表达,讲练结合.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又是怎样定义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平面,打开的门与门椎所在平面等,怎样定义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呢?探索新知一、二面角1.二面角(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通常称为半平面.(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dihedral angle).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3)二面角的求法与画法棱为AB、面分别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ABαβ--. 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αβ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AB –Q.如果棱记作l,那么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lαβ--或P–l–Q.2.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1)在二面角cαβ--的棱l上任取一点O,以点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构成的∠AOB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与O点位置无关.(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教师结合二面角模型,类比以上几个问题,归纳出二面角的概念及记法表示(可将角与二面角从图形、定义、构成、表示进行列表对比).师生共同实验(折纸)思考二面角的大小与哪一个角的大小相同?这个角的边与二面角的棱有什么关系?生:过二面角棱上一点O在二面角的面上分别作射线与二面角的棱垂直,得到的角与二面角大小相等.师:改变O的位置,这个角的大小变不变.生:由等角定理知不变.通过模型教学,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通过类比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围是[0,180°](4)平面角为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探索新知二、平面与平面垂直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记法与画法.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通常画成此图的样子,此时,把直立平面的竖边画成与水平平面的横边垂直.平面α与β垂直,记作α⊥β.2.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学生自学,教师点拔一下注意事项.师:以教室的门为例,由于门框木柱与地面垂直,那么经过木柱的门无论转到什么位置都有门面垂直于地面,即αβ⊥,请同学给出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典例分析例3 如图,AB是⊙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PBC.证明:设⊙O所在平面为α,由已知条件,PA⊥α,BC在α内,所以PA⊥BC.因为点C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AB是⊙O的直径,所以,∠BCA是直角,即BC⊥AC.又因为PA与AC是△PAC所在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所以BC⊥平面PAC.又因为BC在平面PBC内,所以,平面PAC⊥平面PBC.师: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有面面垂直的定义和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而本题二面角A –PC–B的平面角不好找,故应选择判定定理,而应用判定定理正面面垂直的关键是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 (作)一条直线与另一平面垂直,在已有图形中BC符合解题要求,为什么?学生分析,教师板书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书写表达能力.随堂练习1.如图,正方形SG1G2G3中,E,F分别是G1G2,G2G3的中点,D是EF的中点,现在沿SE,SF及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G1,G2,G3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则在四面体S –EFG中必有(A )A.SG⊥EFG所在平面B.SD⊥EFG所在平面C.GF⊥SEF所在平面D.GD⊥SEF所在平面2.如图,已知AB⊥平面BCD,BC⊥CD,你能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答:面ABC⊥面BCD面ABD⊥面BCD面ACD⊥面ABC.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归纳总结1.二面角的定义画法与记法.[2.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与范围.3.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4.转化思想.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回顾、反思、归纳知训提高自我整合知识的能力课后作业2.3 第二课时习案学生独立完成固化知识提升能力备选例题例1 如图,平面角为锐角的二面角EFαβ--,A∈EF,AGα⊂,∠GAE= 45°若AG与β所成角为30°,求二面角EFαβ--的平面角.【分析】首先在图形中作出有关的量,AG与β所成的角(过G到β的垂线段GH,连AH,∠GAH = 30°),二面角EF αβ--的平面角,注意在作平面角是要试图与GAH 建立联系,抓住GH ⊥β这一特殊条件,作HB ⊥EF ,连接GB ,利用相关关系即可解决问题.【解析】作GH ⊥β于H ,作HB ⊥EF 于B ,连结GB , 则CB ⊥EF ,∠GBH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GAH 是AG 与β所成的角, 设AG = a ,则21,22GB a GH a ==,2sin 2GH GBH GB ∠==.所以∠GBH = 45°反思研究:本题的成功之处在于作图时注意建立各量之间的有效联系.例2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直线SC ⊥平面ABCD ,E 是S A 的中点,求证:平面EDB ⊥平面ABCD .【分析】要证面面垂直,需证线面垂直.这里需 要寻找已知条件“SC ⊥平面ABCD ”与需证结论“平面EDB ⊥平面ABCD ”之间的桥梁. 【证明】连结AC 、BD ,交点为F ,连结EF , ∴EF 是△SAC 的中位线,∴EF ∥SC . ∵SC ⊥平面ABCD ,∴EF ⊥平面ABCD . 又EF ⊂平面BDE ,∴平面BDE ⊥平面ABCD .【评析】将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是证明此类题的关键. 例3 如图,四棱锥P –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BSCa 的正方形,PB ⊥面ABCD .证明无论四棱锥的高怎样变化,面PAD 与面PCD 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分析】由△PAD ≌ △PCD ,可利用定义法构造二面角的平面角,证明所成角的余弦值恒小于零即可.【解析】不论棱锥的高怎样变化,棱锥侧面PAD 与PCD 恒为全等三角形.作AE ⊥DP ,垂足为E ,连接EC ,则△ADE ≌△CDE .∴AE = CE ,∠CED = 90°.故∠CEA 是面PAD 与面PCD 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连接EO ,则EO ⊥AC .∴22a OA AE AD a =<<=, 在△AEC 中,=2(2)(2)0AE OA AE OA AE +-<,∴∠AEC > 90°.所以面PAD 与面PCD 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评析】求二面角的大小应注意作(找)、证、求、答.。
必修二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节“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3课时。
前两节分别学习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和“直线和平面所成角”。
面面垂直是垂直关系中的重点,是“转化”思想的又一重要体现。
平面与平面垂直需要“二面角”的概念,二面角定量地反映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但是如何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是一个难点。
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和“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学习经验,自然想到用“平面化”的思想,进而给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面面垂直是面面相交的特殊情况,生活中面面垂直的例子大量存在,引导学生观察、结合大量实例,再类比归纳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过程,自然地就获得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学情分析】听课学生是我校高二年级340班,共有60名学生。
这是一个高二理科班,班内不乏年级前十名的学生,基础相对扎实。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教A版必修1、3、4、5的全部课程。
在必修2中从前面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把握了学习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平面化,对线线、线面、面面间关系的转化也已经比较熟练,因此学习本节知识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面角的有关概念;(2)理解面面垂直的定义,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初步学会用定理证明垂直关系;(3)熟悉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转化.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物体模型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对几个递进式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获得对二面角的平面角及面面垂直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
【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整节课提出6个简短而直击要害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问题导学一、面面垂直的判定活动与探究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ABC为等边三角形,E∈BB1,且BE=EB1.求证:平面A1EC⊥平面ACC1A1(注:侧棱和底面垂直的棱柱叫直棱柱).迁移与应用1.如图,已知AB⊥平面BCD,BC⊥CD,则图中互相垂直的平面共有__________对.2.在四棱锥P-ABCD中,若PA⊥平面ABCD,且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平面PAC⊥平面PBD.证明面面垂直有两种基本方法:①定义法:先作(或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证明该角是90°;②判定定理法:在一个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再证明该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二、求二面角的大小活动与探究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平面ABCD,且PA=AB.(1)求二面角A-PD-C平面角的度数;(2)求二面角B-PA-D平面角的度数;(3)求二面角B-PA-C平面角的度数.迁移与应用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BD的中点,二面角C1-AB-C的平面角是__________;二面角C1-BD-C的平面角是__________,其正切值为__________.2.在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BC⊥AC,则二面角S-BC-A的平面角是__________.求二面角的大小的方法为:一作,即先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二证,即说明所作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三求,即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三角形算出角的三角函数值,再求出角的大小.三、线面垂直与面面垂直的综合应用活动与探究3如图,P是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A⊥平面ABCD,E,F分别是AB,PD的中点,又二面角P-CD-B为45°.(1)求证:AF∥平面PEC;(2)求证:平面PEC⊥平面PCD.迁移与应用1.过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的平面有( )A.一个B.无数个C.一个或无数个D.0个2.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SC⊥平面ABCD,E为SA的中点.求证:平面EBD⊥平面ABCD.证“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证“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当堂检测1.下列命题中①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②异面直线a,b分别和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垂直,则a,b组成的角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或互补;③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从棱上一点出发,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射线所成角的最小角;④二面角的大小与其平面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没有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2.对于直线a,b,c和平面α,β,已知a⊂α,b⊂β,c⊂β,a⊥b,a⊥c,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 )A.α⊥β B.α∥βC.α∩β=l D.不确定3.以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棱,把它折成直二面角,则折后两条直角边的夹角为( )A.30° B.45° C.60° D.90°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平面AA1C1C与平面C1B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5.在四面体A-BCD中,BD=2a,其余棱长均为a,则二面角A-BD-C的大小为__________.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答案:课前预习导学【预习导引】1.两个半平面二面角的棱二面角的面α-AB-βP-AB-Qα-l-βP-l -Q2.垂直于l射线OA和OB直二面角预习交流1(1)提示:0°≤θ<180°(2)提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AOB满足的条件是:①O∈l;②OA⊂α,OB⊂β;③OA⊥l,OB⊥l.(3)提示:根据等角定理,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与在棱上选取的点的位置无关.3.直二面角预习交流2提示:90°4.垂线a⊥α,a⊂β,则α⊥β预习交流3 提示:要证明两个平面垂直,只需在一个平面内找(或作)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并证明即可.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导学】活动与探究1 思路分析:要证明平面A1EC⊥平面ACC1A1,只需在平面A1EC内找一条线与平面ACC1A1垂直.证明:取A1C的中点F,AC的中点G,连接EF,FG,BG,则GF 12AA1.又BE 12AA1,∴GF BE.∴EF∥GB.∵△ABC是等边三角形,∴BG⊥AC.∴EF⊥AC.又AA1⊥平面ABC,∴AA1⊥BG.∴EF⊥AA1.∵AC∩AA1=A,∴EF⊥平面ACC1A1.∵EF⊂平面A1EC,∴平面A1EC⊥平面ACC1A1.迁移与应用1.32.证明:∵PA⊥平面ABCD,且BD⊂平面ABCD,∴PA ⊥BD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C ⊥BD .∵PA ∩AC =A ,∴BD ⊥平面PAC .∵BD ⊂平面PBD ,∴平面PAC ⊥平面PBD .活动与探究2 思路分析:(1)证明面PAD ⊥面PCD ;(2),(3)先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证明该角满足平面角的定义,最后在三角形中求角的大小.解:(1)∵PA ⊥平面ABCD ,∴PA ⊥CD .又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CD ⊥AD .PA ∩AD =A ,∴CD ⊥平面PAD . 又CD ⊂平面PCD ,∴平面PAD ⊥平面PCD .∴二面角A -PD -C 平面角的度数为90°. (2)∵PA ⊥平面ABCD , ∴AB ⊥PA ,AD ⊥PA .∴∠BAD 为二面角B -PA -D 的平面角.又由题意∠BAD =90°, ∴二面角B -PA -D 平面角的度数为90°. (3)∵PA ⊥平面ABCD , ∴AB ⊥PA ,AC ⊥PA .∴∠BAC 为二面角B -PA -C 的平面角.又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BAC =45°,即二面角B -PA -C 平面角的度数为45°.迁移与应用 1.∠C 1BC ∠C 1OC 2 2.∠SCA活动与探究3 思路分析:(1)取PC 中点G ,可证AF ∥EG ;(2)证明AF ⊥平面PCD ,则EG ⊥平面PCD ,可得平面PEC ⊥平面PCD .证明:(1)取PC 的中点G ;连接EG ,FG .∵F 是PD 的中点,∴FG12CD .又AE 12CD , ∴AE FG .∴四边形AEGF 是平行四边形.∴AF ∥EG . 又AF ⊄平面PEC ,EG ⊂平面PEC ,∴AF ∥平面PEC . (2)∵PA ⊥平面ABCD ,∴PA ⊥CD .又∵CD ⊥AD ,且PA ∩AD =A , ∴CD ⊥平面PAD . ∴CD ⊥AF ,CD ⊥PD .∴∠PDA 是二面角P -CD -B 的平面角,即∠PDA =45°. 又∵PA ⊥AD ,F 是PD 中点,∴AF⊥PD.∵PD∩CD=D,∴AF⊥平面PCD.∵AF∥EG,∴EG⊥平面PCD.∵EG⊂平面PEC,∴平面PEC⊥平面PCD.迁移与应用1.C2.证明:如图所示,连接AC,与BD交于点F,连接EF.因为F为ABCD对角线AC 与BD的交点,所以F为AC的中点.又E为SA的中点,所以EF为△SAC的中位线,所以EF∥SC.又SC⊥平面ABCD,所以EF⊥平面ABCD.又EF⊂平面EBD,所以平面EBD⊥平面ABCD.【当堂检测】1.B 2.D 3.C 4.垂直5.90°。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态与价值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实物观察,类比归纳,语言表达。
2、教学用具:二面角模型(两块硬纸板)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1: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问题2: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又是怎样定义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以上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作小结,并顺势抛出问题:在生产实践中,有许多问题要涉及到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角的情形,你能举出这个问题的一些例子吗?如修水坝、发射人造卫星等,而这样的角有何特点,该如何表示呢?下面我们共同来观察,研探。
(二)研探新知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老师展示一张纸面,并对折让学生观察其状,然后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并对以上问题类比,归纳出二面角的概念及记法表示(如下表所示)2、二面角的度量二面角定理地反映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如我们常说“把门开大一些”,是指二面角大一些,那我们应如何度量二两角的大小呢?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做一个小实验(预先准备好的二面角的模型)在其棱上位取一点为顶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各作一射线(如图2.3-3),通过实验操作,研探二面角大小的度量方法——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目标】1.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定义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引导学生总结求二面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和求二面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两平面的位置关系:(1)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若α∩β=∅,则α∥β.(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则两平面相交⇔若α∩β=AB,则α与β相交.两平面平行与相交的图形表示如图1.图1导入新课前边举过门和墙所在平面的关系,随着门的开启,其所在平面与墙所在平面的相交程度在变,怎样描述这种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两个平面所成角问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画法及表示方法.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③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④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给出证明.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哪里?讨论结果: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二面角常用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画法:如图2(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手).直立式:平卧式:(1) (2)图2二面角的表示方法:如图3中,棱为AB,面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α-AB-β.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α、β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AB-Q.图3如果棱为l,则这个二面角记作αlβ或PlQ.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图4,在二面角αlβ的棱上任取点O,以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组成∠AOB.图4再取棱上另一点O′,在α和β内分别作l的垂线O′A′和O′B′,则它们组成角∠A′O′B′.因为OA∥O′A′,OB∥O′B′,所以∠AOB及∠A′O′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即∠AOB=∠A′O′B′.从上述结论说明了:按照上述方法作出的角的大小,与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 由此结果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图中的∠AOB ,∠A ′O ′B ′都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的定义.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教室的墙面与地面,一个正方体中每相邻的两个面、课桌的侧面与地面都是互相垂直的.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和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相类似,也是用它们所成的角为直角来定义,二面角既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钝角,特殊情形又可以为直角. 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定义可表述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直二面角的画法:如图5.图5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述为:⎭⎬⎫⊂⊥αβAB AB ⇒α⊥β.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述为:如图6.图6证明如下:已知AB ⊥β,AB ∩β=B ,AB ⊂α. 求证:α⊥β.分析:要证α⊥β,需证α和β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而要证明一个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需找到其中一个平面角,并证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证明:设α∩β=CD,则由AB⊂α,知AB、CD共面.∵AB⊥β,CD⊂β,∴AB⊥CD,垂足为点B.在平面β内过点B作直线BE⊥CD,则∠ABE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又AB⊥BE,即二面角αCDβ是直二面角,∴α⊥β.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要证面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应用示例例1如图7,⊙O在平面α内,AB是⊙O的直径,PA⊥α,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图7求证:平面PAC⊥平面PBC.证明:设⊙O所在平面为α,由已知条件,PA⊥α,BC⊂α,∴PA⊥BC.∵C为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AB是⊙O的直径,∴BC⊥AC.又∵PA与AC是△PAC所在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BC⊥平面PAC.∵BC⊂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变式训练如图8,把等腰Rt△ABC沿斜边AB旋转至△ABD的位置,使CD=AC,图8(1)求证:平面ABD⊥平面ABC;(2)求二面角CBDA 的余弦值. (1)证明:由题设,知AD =CD =BD ,作DO ⊥平面ABC ,O 为垂足,则OA =OB =OC . ∴O 是△ABC 的外心,即AB 的中点. ∴O ∈AB ,即O ∈平面ABD . ∴OD ⊂平面ABD . ∴平面ABD ⊥平面ABC .(2)解:取BD 的中点E ,连接CE 、OE 、OC , ∵△BCD 为正三角形,∴CE ⊥BD . 又△B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E ⊥BD . ∴∠OEC 为二面角CBDA 的平面角. 同(1)可证OC ⊥平面ABD . ∴OC ⊥OE .∴△COE 为直角三角形. 设BC =a ,则CE =a 23,OE =a 21,∴cos ∠OEC =33=CE OE . 点评:欲证面面垂直关键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例2 如图9所示,河堤斜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为60°,堤面上有一条直道CD ,它与堤角的水平线AB 的夹角为30°,沿这条直道从堤脚向上行走到10 m 时人升高了多少?(精确到0.1 m )图9解:取CD 上一点E ,设CE =10 m ,过点E 作直线AB 所在的水平面的垂线EG ,垂足为G ,则线段EG 的长就是所求的高度.在河堤斜面内,作EF ⊥AB ,垂足为F ,并连接FG ,则FG ⊥AB ,即∠EFG 就是河堤斜面与水平面ABG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EFG =60°,由此,得EG =EFsin60°=CEsin30°sin60°=10×2352321=⨯≈4.3(m ). 答:沿直道行走到10 m 时人升高约4.3 m .变式训练已知二面角αABβ等于45°,CD ⊂α,D ∈AB ,∠CDB =45°. 求CD 与平面β所成的角.解:如图10,作CO ⊥β交β于点O ,连接DO ,则∠CDO 为DC 与β所成的角.图10过点O 作OE ⊥AB 于E ,连接CE ,则CE ⊥AB . ∴∠CEO 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 即∠CEO =45°. 设CD =a ,则CE =a 22,∵CO ⊥OE ,OC =OE , ∴CO =a 21.∵CO ⊥DO ,∴sin ∠CDO =21=CD CO . ∴∠CDO =30°,即DC 与β成30°角.点评:二面角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一个半平面α内找一点C ,作另一个半平面β的垂线,垂足为O ,然后通过垂足O 作棱AB 的垂线,垂足为E ,连接AE ,则∠CEO 为二面角α-AB -β的平面角.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熟记. 拓展提升如图11,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 垂直,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 =60°,N 是PB 中点,过A 、D 、N 三点的平面交PC 于M ,E 为AD 的中点.图11(1)求证:EN ∥平面PCD ; (2)求证:平面PBC ⊥平面ADMN ;(3)求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1)证明:∵AD ∥BC ,BC ⊂面PBC ,AD ⊄面PBC , ∴AD ∥面PBC .又面ADN ∩面PBC =MN , ∴AD ∥MN .∴MN ∥BC . ∴点M 为PC 的中点.∴MN21BC . 又E 为AD 的中点,∴四边形DENM 为平行四边形. ∴EN ∥DM .∴EN ∥面PDC .(2)证明:连接PE 、BE ,∵四边形ABCD 为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 =60°, ∴BE ⊥AD .又∵PE ⊥AD ,∴AD ⊥面PBE .∴AD ⊥PB . 又∵PA =AB 且N 为PB 的中点, ∴AN ⊥PB .∴PB ⊥面ADMN . ∴平面PBC ⊥平面ADMN .(3)解:作EF ⊥AB ,连接PF ,∵PE ⊥平面ABCD ,∴AB ⊥PF . ∴∠PFE 就是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在Rt △AEB 中,BE =3,AE =1,AB =2,∴EF =23. 又∵PE =3,∴tan ∠PFE =233=EFPE=2,即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 课堂小结知识总结: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作业课本习题2.3 A 组1、2、3.。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在空间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典范.空间中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是通过二面角给出的,二面角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等价转化思想渗透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维目标1.探究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面角的定义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引导学生总结求二面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教学难点: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和求二面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两平面的位置关系:(1)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若α∩β=∅,则α∥β.(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则两平面相交⇔若α∩β=AB,则α与β相交.两平面平行与相交的图形表示如图1.图1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人们需要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用必须使水坝面与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使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成一定的角度.为此,我们引入二面角的概念,研究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思路2.(直接导入)前边举过门和墙所在平面的关系,随着门的开启,其所在平面与墙所在平面的相交程度在变,怎样描述这种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两个平面所成角问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画法及表示方法.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③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④用三种语言描述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给出证明.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哪里?讨论结果:①二面角的有关概念.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二面角常用直立式和平卧式两种画法:如图2(教师和学生共同动手).直立式:平卧式:(1) (2)图2二面角的表示方法:如图3中,棱为AB,面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α-AB-β.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α、β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取点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二面角P-AB-Q.图3如果棱为l,则这个二面角记作αlβ或PlQ.②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图4,在二面角αlβ的棱上任取点O,以O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OA和OB,则射线OA和OB组成∠AOB.图4再取棱上另一点O′,在α和β内分别作l的垂线O′A′和O′B′,则它们组成角∠A′O′B′.因为OA∥O′A′,OB∥O′B′,所以∠AOB及∠A′O′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 即∠AOB=∠A′O′B′.从上述结论说明了:按照上述方法作出的角的大小,与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由此结果引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图中的∠AOB,∠A′O′B′都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③直二面角的定义.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教室的墙面与地面,一个正方体中每相邻的两个面、课桌的侧面与地面都是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和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相类似,也是用它们所成的角为直角来定义,二面角既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钝角,特殊情形又可以为直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定义可表述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直二面角的画法:如图5.图5④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符号表述为:⎭⎬⎫⊂⊥αβAB AB ⇒α⊥β.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图形表述为:如图6.图6证明如下:已知AB⊥β,AB∩β=B,AB ⊂α. 求证:α⊥β.分析:要证α⊥β,需证α和β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而要证明一个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需找到其中一个平面角,并证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直角. 证明:设α∩β=CD,则由AB ⊂α,知AB 、CD 共面. ∵AB⊥β,CD ⊂β,∴AB⊥CD,垂足为点B. 在平面β内过点B 作直线BE⊥CD, 则∠ABE 是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又AB⊥BE,即二面角αCDβ是直二面角, ∴α⊥β.⑤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难点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即要证面面垂直转化为证线线垂直. 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如图7,⊙O 在平面α内,AB 是⊙O 的直径,PA⊥α,C 为圆周上不同于A 、B 的任意一点.图7求证:平面PAC⊥平面PBC.证明:设⊙O 所在平面为α,由已知条件,PA⊥α,BC ⊂α,∴PA⊥BC. ∵C 为圆周上不同于A 、B 的任意一点,AB 是⊙O 的直径, ∴BC⊥AC.又∵PA 与AC 是△PAC 所在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BC⊥平面PAC.∵BC ⊂平面P BC,∴平面PAC⊥平面PBC. 变式训练如图8,把等腰Rt△ABC 沿斜边AB 旋转至△ABD 的位置,使CD=AC ,图8(1)求证:平面ABD⊥平面ABC ; (2)求二面角CBDA 的余弦值. (1)证明:由题设,知AD=CD=BD,作DO⊥平面ABC ,O 为垂足,则OA=OB=OC. ∴O 是△ABC 的外心,即AB 的中点. ∴O∈AB ,即O ∈平面ABD. ∴OD ⊂平面ABD.∴平面ABD⊥平面ABC.(2)解:取BD 的中点E ,连接CE 、OE 、OC, ∵△BCD 为正三角形,∴CE⊥BD.又△B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E⊥BD. ∴∠OEC 为二面角CBDA 的平面角. 同(1)可证OC⊥平面ABD.∴OC⊥OE.∴△COE 为直角三角形. 设BC=a ,则CE=a 23,OE=a 21,∴cos∠OEC=33=CE OE . 点评:欲证面面垂直关键在于在一个平面内找到另一个平面的垂线.例2 如图9所示,河堤斜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为60°,堤面上有一条直道CD ,它与堤角的水平线AB 的夹角为30°,沿这条直道从堤脚向上行走到10 m 时人升高了多少?(精确到0.1 m )图9解:取CD 上一点E ,设CE=10 m ,过点E 作直线AB 所在的水平面的垂线EG ,垂足为G ,则线段EG 的长就是所求的高度.在河堤斜面内,作EF⊥AB,垂足为F ,并连接FG,则FG⊥AB,即∠EFG 就是河堤斜面与水平面ABG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EFG=60°,由此,得EG=EFsin60°=CEsin30°sin60°=10×2352321=⨯≈4.3(m ).答:沿直道行走到10 m 时人升高约4.3 m. 变式训练已知二面角αABβ等于45°,CD ⊂α,D ∈AB ,∠CDB=45°. 求CD 与平面β所成的角.解:如图10,作CO⊥β交β于点O ,连接DO ,则∠CDO 为DC 与β所成的角.图10过点O 作OE⊥AB 于E ,连接CE ,则CE⊥AB. ∴∠CEO 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 即∠CEO=45°. 设CD=a,则CE=a 22,∵CO⊥OE,OC=OE , ∴CO=a 21.∵CO⊥DO,∴sin∠CDO=21=CD CO . ∴∠CDO=30°,即DC 与β成30°角.点评:二面角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一个半平面α内找一点C ,作另一个半平面β的垂线,垂足为O,然后通过垂足O 作棱AB 的垂线,垂足为E,连接AE,则∠CEO 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熟记.思路2例1 如图11,ABCD 是菱形,PA⊥平面ABCD ,PA=AD=2,∠BAD=60°.图11(1)求证:平面PBD⊥平面PAC ; (2)求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 (3)求二面角APBD 的余弦值.(1)证明:设AC 与BD 交于点O ,连接PO, ∵底面ABCD 是菱形,∴BD⊥AC.∵PA⊥底面ABCD,BD ⊂平面ABCD,∴的PA⊥BD. 又PA∩AC=A,∴BD⊥平面PAC.又∵BD ⊂平面PBD,∴平面PBD⊥平面PAC.(2)解:作AE⊥PO 于点E,∵平面P BD⊥平面PAC,∴AE⊥平面PBD. ∴AE 为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在△PAO 中,PA=2,AO=2·cos30°=3,∠PAO=90°, ∵PO=722=+AO PA ,∴AE=7212732==•PO AO PA .∴点A 到平面PBD 的距离为7212. (3)解:作AF⊥PB 于点F,连接EF, ∵AE⊥平面PBD,∴AE⊥PB. ∴PB⊥平面AEF,PB⊥EF.∴∠AFE 为二面角APBD 的平面角. 在Rt△AEF 中,AE=7212,AF=2, ∴sin∠AFE=742=AF AE ,cos∠AFE=77)742(12=-. ∴二面角APBD 的余弦值为77. 变式训练如图12,PA⊥矩形ABCD 所在平面,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 (1)求证:MN∥平面PAD ; (2)求证:MN⊥CD;(3)若二面角PDCA=45°,求证:MN⊥平面PDC.图12 图13证明:如图13所示,(1)取PD 的中点Q ,连接AQ 、NQ,则QN21DC,AM 21DC, ∴QN AM.∴四边形AMNQ 是平行四边形.∴MN∥AQ.又∵MN ⊄平面PAD,AQ ⊂平面PAD,∴MN∥平面PAD. (2)∵PA⊥平面ABCD ,∴PA⊥CD. 又∵CD⊥AD,PA∩AD=A,∴CD⊥平面PAD. 又∵AQ ⊂平面PAD,∴CD⊥AQ. 又∵AQ∥MN,∴MN⊥CD.(3)由(2)知,CD⊥平面PAD, ∴CD⊥AD,CD⊥PD.∴∠PDA 是二面角PDCA 的平面角.∴∠PDA=45°. 又∵PA⊥平面ABCD,∴PA⊥AD.∴AQ⊥PD. 又∵MN∥AQ,∴MN⊥CD.又∵MN⊥PD,∴MN⊥平面PDC.例2 如图14,已知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是菱形,且∠DAB=60°,AD=AA 1,F 为棱BB 1的中点,M 为线段AC 1的中点.图14(1)求证:直线MF∥平面ABCD ; (2)求证:平面AFC 1⊥平面ACC 1A 1;(3)求平面AFC 1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1)证明:延长C 1F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N ,连接AN. ∵F 是BB 1的中点,∴F 为C 1N 的中点,B 为CN 的中点. 又M 是线段AC 1的中点,故MF∥AN. 又∵MF ⊄平面ABCD,AN ⊂平面ABCD, ∴MF∥平面ABCD.(2)证明:连接BD ,由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可知AA 1⊥平面ABCD, 又∵BD ⊂平面ABCD ,∴A 1A⊥BD. ∵四边形ABCD 为菱形,∴AC⊥BD. 又∵AC∩A 1A=A,AC 、A 1A ⊂平面ACC 1A 1, ∴BD⊥平面ACC 1A 1.在四边形DANB 中,DA∥BN 且DA=BN , ∴四边形DANB 为平行四边形. 故NA∥BD,∴NA⊥平面ACC 1A 1. 又∵NA ⊂平面AFC 1,∴平面AFC 1⊥平面ACC 1A 1.(3)解:由(2),知BD⊥平面ACC 1A 1,又AC 1⊂平面ACC 1A 1,∴BD⊥AC 1. ∵BD∥NA,∴AC 1⊥NA.又由BD⊥AC,可知NA⊥AC,∴∠C 1AC 就是平面AFC 1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补角. 在Rt△C 1AC 中,tan∠C 1AC=311=CA C C ,故∠C 1AC=30°. ∴平面AFC 1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30°或150°.变式训练如图15所示,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侧面SDC⊥底面ABCD ,且AB=2,SC=SD=2.图15(1)求证:平面SAD⊥平面SBC ;(2)设BC=x ,BD 与平面SBC 所成的角为α,求sinα的取值范围. (1)证明:在△SDC 中,∵SC=SD=2,CD=AB=2,∴∠DSC=90°,即DS⊥SC.∵底面ABCD 是矩形,∴BC⊥CD.又∵平面SDC⊥平面ABCD,∴BC⊥面SDC. ∴DS⊥BC.∴DS⊥平面SBC.∵DS ⊂平面SAD,∴平面SAD⊥平面SBC.(2)解:由(1),知DS⊥平面SBC,∴SB 是DB 在平面SBC 上的射影. ∴∠DBS 就是BD 与平面SBC 所成的角,即∠DBS=α. 那么sinα=DBDS. ∵BC=x,CD=2⇒DB=24x +,∴sinα=242x+.由0<x <+∞,得0<sinα<22. 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 拓展提升如图16,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 垂直,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60°,N 是PB 中点,过A 、D 、N 三点的平面交PC 于M ,E 为AD 的中点.图16(1)求证:EN∥平面PCD ;(2)求证:平面PBC⊥平面ADMN ;(3)求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 (1)证明:∵AD∥BC,BC ⊂面PBC,AD ⊄面PBC, ∴AD∥面PBC.又面ADN∩面PBC=MN, ∴AD∥MN.∴MN∥BC. ∴点M 为PC 的中点.∴MN21BC. 又E 为AD 的中点,∴四边形DENM 为平行四边形. ∴EN∥DM.∴EN∥面PDC.(2)证明:连接PE 、BE,∵四边形ABCD 为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60°, ∴BE⊥AD.又∵PE⊥AD,∴AD⊥面PBE.∴AD⊥PB. 又∵PA=AB 且N 为PB 的中点, ∴AN⊥PB.∴PB⊥面ADMN.∴平面PBC⊥平面ADMN.(3)解:作EF⊥AB,连接PF ,∵PE⊥平面ABCD,∴AB⊥PF. ∴∠PFE 就是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又在Rt△AEB 中,BE=3,AE=1,AB=2,∴EF=23. 又∵PE=3,∴tan∠PFE=233 EFPE=2,即平面PA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为2. 课堂小结知识总结: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找出平面的垂线,然后解决证明垂直问题、平行问题、求角问题、求距离问题等.思想方法总结:转化思想,即把面面关系转化为线面关系,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作业课本习题2.3 A 组1、2、3.设计感想线面关系是线线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桥梁和纽带,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不仅是由线面关系转化为线线关系,而且将垂直关系转化为平行关系,因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节不仅选用了大量经典好题,还选用了大量的2007高考模拟题,相信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立体几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