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当前养老金体系重构动因与动向
- 格式:docx
- 大小:18.21 KB
- 文档页数:5
养老金双轨制正式废除了。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个人缴纳费为月工资8%。
针对早前社会上“尚未‘并轨’先涨工资”的误解,笔者认为:每一项改革要想顺利推进,都必须考虑历史形成,不能大幅度损害改革对象的既有利益,否则就会增加改革阻力,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当前公务员的名义工资偏低,至于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为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滥发津补贴、滥发福利,导致公务员待遇过高现象,属于亟待整顿的问题,不应该与养老金“并轨”时适当提高这类人员的待遇相混淆。
现行政策下,公务员及由财政供养的事业编制人员工资中就不包含养老保险。
而一项政策的调整,应该正视历史,不得不采取渐进式策略,用“老人(已退休人员)老办法,中人(在职人员)中办法,新人(新进人员)新办法”来解决既有的问题,才能减少改革阻力。
此外,目前700万公务员及3000万事业单位职工既有的养老待遇,也是国家此前对他们的一个承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
如果陡然取消这个待遇,也是国家对这3700万人的失约。
因此,社会对此轮剥夺财政供养人员“铁饭碗”的最后一层镀铁应该支持。
因为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并不能解决养老金待遇不公的问题,一些网友质疑此轮改革的积极意义,笔者回应道:目前养老“双轨制”的最大问题,是导致财政供养人员待遇模糊化,不便于社会监督。
此外,“双轨制”还强化了社会的等级观念,导致公务人员貌似高高在上;同时,“双轨制”又堵死了财政供养人员的“出口”,让财政供养人员失去了“自由身”,因为目前的700万公务员及3000万事业单位职工无论工作多少年,一旦脱离这个体制,或者犯罪,养老保障就会“归零”。
因此,推行养老金“并轨”,一方面是祛除财政供养人员的隐性福利,对于破除等级观念、彰显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而最大的意义,则是便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能上能下”、“易进易出”机制,便于淘汰行政事业单位部分“不能做事”、“不想做事”的干部职工,给已有公务员及事业编制职工形成一定的压力,为公务员职业“去特殊化”创造条件,加速推进部分领域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最终将公务员、事业编制职工改革成社会普通职业,全面参与社会化竞争。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在耦合机理与实践进路作者:赵翀骅宋亚轩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22年第10期[摘要]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助于解决区域间社会保险权益差异、劳动力跨区域社保流转难等问题,能够促进全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之间均衡协调发展。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处理好全国统一与地方竞争发展的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内在耦合性。
通过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注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要坚持“生存公平与劳动公平”相结合的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把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机制建设的步骤与进度,推动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关键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统一大市场[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10-0061-06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1]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经济循环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等,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2]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其中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第一位的。
没有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跨区域合理、有序、畅通流动,全国统一大市场难以实现。
特别是经济下行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缺乏劳动力资源,缺乏人才支撑,无法形成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和长期竞争优势。
养老保险如果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就会成为人才流动的重要障碍。
低层级的养老保险关系管理权限导致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等问题,无法实现跨区域转移,导致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权益记录中损害了劳动者的养老金权益。
“十三五”时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作者:肖严华来源:《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第5期编者按: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基于互联网价值链的社会养老服务提升”,有8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十三五”时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响应老龄化挑战的新思维、居家养老服务的政府参与、“医养结合”的服务战略与保障路径、居家养老与弹性应对策略、老年人口的就业问题等,进行了着眼于“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认真探索与思考,特别是对于互联网时代如何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及如何动用社区力量重新定位居家养老系统,给予了促进全民健康的能良好运行的专业化养老建议。
文 \ 肖严华 \ Xiao Yanhua \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摘要:“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处于改革的一个关键节点。
“十二五”时期制定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规划还没有实现,目前全国相当多的省市还没有出台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和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相关文件。
鉴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多年普涨带来多种负面效应,“做实”个人账户政策难以实现其设计目标,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省级统筹管理模式带来多种弊端等问题,建议建立覆盖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个人账户从“做实账户”转向“名义账户”,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从“省级统筹”走向“全国统筹”,以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动力。
“十二五”时期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养老保险参保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为“十三五”时期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十三五”时期,面临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形成巨大支付压力的挑战,面临经济增长率下滑对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所带来的挑战,面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1年上调10%对财政所带来的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处于一个关键节点。
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制度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养老金制度面临的可持续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1.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大量退休人员对养老金的需求增加,而缴费人数的相对减少使得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严重的负担。
这导致了养老金供需失衡的问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2. 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结构扭曲由于二胎政策的推行,我国的生育率有所回升,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低生育率导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进而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规模。
这也是养老金制度面临可持续性问题的因素之一。
3. 养老金缴费基数的差异我国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养老金缴费基数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了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问题。
一方面,缴费基数较低的地区和行业所得到的养老金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高缴费基数地区和行业的养老金压力更大。
这进一步影响了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养老金制度的解决方案1. 增加养老金的筹资渠道为了提高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可以考虑增加养老金的筹资渠道。
除了依靠员工的缴费外,可以引入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性补缴,或者通过社会化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来增加资金来源。
此外,可以探索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金体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
2. 调整养老金缴费制度为了解决养老金缴费基数差异带来的问题,可以考虑逐步推进养老金缴费制度的统一。
通过建立统一的缴费基数标准,实现公平性,减少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异。
同时,也应考虑适度提高职工养老金缴费比例,以增加基金的筹集量。
3. 加强养老金投资管理为了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应该加强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
可以通过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收益水平。
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防范潜在的风险。
新时代老龄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桎梏与纾困路径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文献综述 (5)2. 中国老龄化现状与挑战 (6)2.1 人口老龄化趋势 (7)2.2 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8)2.3 老龄化对健康产业的影响 (9)3. 新時代老龄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分析 (10)3.1 政策支持与导向 (11)3.2 科技进步与创新 (13)3.3 市场需求与消费升级 (14)3.4 企业与资本的积极参与 (15)4. 新時代老龄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桎梏 (16)4.1 法律法规与监管挑战 (17)4.2 行业创新与技术壁垒 (19)4.3 医疗资源与服务质量不均 (20)4.4 养老理念与社会认知 (21)5. 新時代老龄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纾困路径 (21)5.1 政策扶持与机制创新 (23)5.2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 (24)5.3 推动跨界融合与产业协同 (26)5.4 注重服务质量与提升效率 (26)6. 结论与建议 (28)6.1 研究总结 (29)6.2 政策建议 (29)6.3 未来研究方向 (31)1. 内容概括新时代老龄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桎梏与纾困路径这一主题旨在深入探讨老龄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龄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本文档将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分析老龄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同时关注行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如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力等。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纾困措施,以期为我国老龄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龄健康产业作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涉及面广的综合性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显著,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峰值,将对老龄健康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改革养老金制度撬动金融改革的支点摘自:宏观经济财经国家周刊[微博]2013-07-23 08:12在普通百姓的眼中,养老金就是居民退休后领取的生活保障。
但在养老金融专家眼中,养老金却有着推动国家金融结构转变、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巨大潜力。
而美国,就是这样一个用足了养老金潜力,从而做大了本国资本市场,并最终推动国家金融、经济、技术、军事全面强盛的最为典型的国家。
“美国的金融今天能够这么强大,其根基就是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的养老金战略。
这么好的东西,我们既然研究通了,就不能眼睁睁看着我们国家错过了这个战略机遇期。
但这样的战略只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才能得以实施。
”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刘云龙言辞恳切,“真的,(这一战略)再不实施就晚了”。
刘云龙是我国权威的养老金融专家,也是国内较早研究美国401(K)计划的学者,被认为是中国版401(K)计划及长期资本战略的倡导者和支持者。
多年来,为研究养老保障体系与美国强盛之间的关系,刘云龙苦心孤诣,成果颇丰。
他本人也成了我国人社部、中国证监会等多个部委从“民间”海选出来的在养老金领域“说话有分量”的金融专家。
刘云龙告诉记者,具体而言,通过改革养老金制度,将规模庞大的富余国民储蓄通过日积月累汇集成养老金资产,进而转化为长期稳定的社会投资。
一方面避免养老资产消极管理导致的贬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长期繁荣发展。
撬动金融改革的支点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过,“金融很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但事实却是,我国金融改革搞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搞活。
近年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但也苦于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
两组数据可以直观地显示出当前我国这种畸形的金融结构和融资结构:2011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高达113万亿元,而保险、证券、信托3大行业的资产总和却只有12.4万亿元,二者之比9:1。
同样是2011年,A股21万亿元的市值与113万亿元的银行资产之比为1:5。
中国养老金制度的转型与改革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制度的转型与改革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制度转型的动因、现有养老金制度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
一、制度转型的动因中国养老金制度的转型与改革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动因驱动:1.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6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8.7%。
这意味着养老金负担将越来越重,现有养老金制度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 劳动力市场改革: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正面临着结构性的变化。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传统劳动力需求减少,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而现有养老金制度在激励人才流动和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不足,亟需转型改革。
3. 公平分配的要求:当前养老金制度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地区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异明显。
一些地方的养老金标准偏低,一些行业的退休人员待遇较高。
这种不公平分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群众的公平感,需要进行改革。
二、现有养老金制度的问题中国现有的养老金制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 养老金缺口: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增速放缓,养老金缴费和支付存在着差距,导致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
这给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缴费不足:现行制度下,养老金主要由企业和个人缴纳,而部分企业难以按时足额缴纳。
一些企业存在拖欠养老金的情况,导致养老金资金面临短缺。
个人缺乏养老金意识,缴费率较低。
3. 待遇不公:现有养老金制度存在地区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异。
一些地方和行业的养老金标准较低,退休人员的待遇不尽相同。
这种不公平现象引发了社会不满情绪,亟待改善。
三、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为解决中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的问题,实现制度转型与改革,以下是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1. 多元化养老金筹资渠道: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的养老金包括普惠制养老金在内的养老金待遇,降低个人缴费负担。
截至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8004万,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0978万,占总人口的14.9%。
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阶段,我们必须对社会养老问题重新加以审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将进一步发挥其基本保障的功能,为我国老年人口的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商业养老保险不仅仅要发挥补充作用,更要成为养老保障的重要内容和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柱之一,这就需要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本文认为通过探究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协调发展,可以统筹实现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共同发展,两者各自发挥特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助力。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现状1.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据主要地位从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构成来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居于三支柱首位,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持续增长,参保覆盖率也在稳步提升。
根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0349万人,同比增长4.5%,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952万,同比增长0.28%。
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参保总体覆盖率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研究◎霍修宁〔内容提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养老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而我国的养老产业却未能形成足够的规模来支撑全国几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方案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为了确保养老金持续发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有必要制定一项具体的改革方案。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一、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和延迟退休首先,为了增加养老金的筹资,可以考虑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
目前,大部分国家的养老金缴纳比例都相对较低,导致养老金基金长期处于不足状态。
通过逐步提高养老金缴纳比例,可以增加养老金的基金规模,确保养老金的稳定支付。
其次,延迟退休也是一种有效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措施。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确保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延迟退休还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降低老年人口的就业压力。
二、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养老金基金的投资管理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提高养老金收益率,应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将养老金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不同领域,以降低投资风险并增加盈利机会。
同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金投资,提高基金的稳定性和增值能力。
此外,可以建立养老金统筹基金,将各个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养老金收入进行整合管理,实现全面统筹。
统筹基金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个人的需求,灵活调配养老金资源,提高养老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
三、深化养老保险体系和多层次养老金制度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应当注重养老保险体系的深化。
可以推动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等。
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养老金制度的基础,应当实现全民参保覆盖,并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水平。
补充养老保险可以由企业、个人自愿参加,增加养老金的数量和质量。
此外,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也应得到重视。
多层次养老金制度由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层次组成,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养老保障。
多层次养老金制度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和全民性。
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的历程问题与建议【摘要】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详细探讨了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的历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强政府监管和监督,完善养老金投资运营机制,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
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人们对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的关注,促进我国养老金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历程、问题分析、建议、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的历程问题与建议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养老金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渠道,而我国的养老金制度逐步建立起了三支柱体系,包括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
这一体系的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养老金需求的增加,现有的三支柱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养老挑战,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必须对我国养老金三支柱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优化。
本文将从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建设历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提出的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养老金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金制度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建设的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变化。
通过了解过去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的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研究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历程可以促进学术界和决策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深入探讨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可以促进学术界对养老金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分析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养老金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确保其可持续性。
1. 养老金体系的现状养老金体系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但当前的养老金体系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退休人口的增加,而劳动力供给却相对减少,这使得养老金体系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其次,当前的养老金体系是以劳动力代际转移为基础的,即当前工作人员的缴纳养老金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福利,这种模式在人口结构转变的背景下显得不够可持续。
此外,养老金的缴费基数和支付规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 养老金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解决养老金体系面临的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首先,扩大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提高退休人员的福利水平,以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其次,加强养老金基金的资产管理能力,提高资金的收益率,以增加养老金的筹资来源。
第三,推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模式,包括个人储蓄、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等,以减轻养老金体系的负担。
最后,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金体系,通过改革和调整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 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要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养老金的缴费基数和支付规则,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其次,加大养老保险金的征收力度,增加养老金的筹资额度。
第三,完善养老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提高其资金的收益率,确保养老金的增值。
此外,加强养老金基金的监管和风险管理,防范风险对养老金体系的影响。
最后,推动养老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综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
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减少等挑战,我们需要加强养老金的财务管理和监管,推动养老金体系的改革和调整,以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并为未来的养老金体系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养老金如何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养老金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养老金在经济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更是能够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本文将从投资、消费和劳动力市场三个方面详细解析养老金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首先,养老金的投资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
随着养老金规模的不断增大,养老金基金成为了庞大的资金来源。
这些资金可以投资于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各种资产类别,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养老金的投资还可以促进股票市场的稳定,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同时,通过投资于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养老金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其次,养老金的支出可以刺激消费,进一步拉动内需。
养老金作为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增加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
老年人消费的增加不仅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市场需求,也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据统计,随着养老金发放的增加,相关消费品的需求大幅提升,包括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文化娱乐等。
这些行业的繁荣直接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为整个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最后,养老金的发放还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养老金的发放增加了老年人的退休收入,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这使得一些老年人愿意以兼职、自由职业等形式继续从事劳动,延长他们的工作寿命。
老年人的就业,一方面减少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保持他们的劳动力贡献,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老年人的就业也为年轻人释放了一定的职位空间,缓解了部分就业压力。
这种人力资源的再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综上所述,养老金的可持续增长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通过投资、消费和劳动力市场的激活,养老金不仅为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和需求拉动,也为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提供了契机。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养老金管理和投资的透明度,促进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利用。
养老金进入不可持续时代的警示信号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金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然而,近年来,养老金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进入了一个不可持续的时代。
这一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养老金进入不可持续时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养老金支出的增加。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养老金支出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经济增长放缓也对养老金体系造成了冲击。
经济增长的乏力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减少,无法满足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需求。
再次,养老金投资回报率下降也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全球经济不稳定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逐渐下降,给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带来了挑战。
面对养老金进入不可持续时代的警示信号,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金的投入,并采取措施提高养老金基金的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收或者引入新的税收制度来增加养老金基金的收入。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养老金基金的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确保养老金基金的健康运营。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个人自主养老金储备。
个人可以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或者进行个人投资来积累养老金,以减轻国家的负担。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养老金体系的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养老金问题。
除了政府和个人的努力,我们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首先,媒体应该加强对养老金问题的宣传和报道,提高公众对养老金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养老金知识的教育,培养公众的理财意识和养老规划能力。
最后,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可以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个人制定合理的养老规划,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在养老金进入不可持续时代的警示信号下,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通过政府、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养老金可持续性的财政压力与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养老金的可持续性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和挑战变得更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养老金可持续性的财政压力和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养老金财政压力的原因养老金财政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出增加。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养老金领取人口的增加使得养老金支出不断上升,而缴费人口的减少则导致养老金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
这种情况下,养老金体系面临着财政压力。
另一个原因是养老金投资收益的下降。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市场波动,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养老金收入减少。
这使得养老金体系难以维持可持续性。
2. 养老金财政挑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养老金可持续性的财政压力和挑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延迟退休年龄。
随着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有效减少养老金的支付期限,从而减轻财政压力。
此外,延迟退休年龄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人继续工作,增加缴费人口,提高养老金收入。
其次,改革养老金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养老金缴费率、调整养老金计算方式等方式来改革养老金体系,提高养老金收入。
同时,还可以推行多元化的养老金投资策略,以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加养老金收入。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个人进行养老金储蓄。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鼓励个人参与养老金计划,可以增加个人的养老金储蓄,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最后,政府可以加强跨部门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保障体系。
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实现养老金财政压力的分担和共担,提高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
3. 养老金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养老金可持续性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养老金体系无法保持可持续性,就会导致养老金支付困难,进而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养老金可持续性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财政压力和挑战。
养老金改革: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随着时代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改革养老金制度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必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养老金改革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首先,养老金改革应当优先考虑加强基本养老金的保障力度。
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中的基本养老金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缺乏持续性、保障程度低、参保门槛高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优先考虑加大对基本养老金的补贴力度,提高基本养老金的保障水平,降低参保门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基本养老金的保障。
其次,养老金改革应着力推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主要集中在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两个层面,缺乏第三支柱的支撑。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和个人建立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以增加养老保障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老年人提供更广泛的养老保障选择。
再次,养老金改革也应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老年人健康和福利的保障不仅仅是养老金的问题,还需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最后,养老金改革还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要保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养老金的安全性,政府要加强对养老金的监管和管理。
对于养老金的收益率、投资范围、投资管理等问题,应该加强对养老基金的监管,保证养老基金的安全性和良性发展。
总之,养老金改革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经之路。
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保障和服务的扶持力度,加快推动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美好生活。
同时,也应加强监管和管理,保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养老金的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养老金调整机制可持续性保证退休人员长期生活稳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金调整机制成为保证退休人员长期生活稳定的重要一环。
一个健全、可持续的调整机制对于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公平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养老金调整机制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第一部分:养老金调整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养老金调整主要以按年度适当调整为主,一般通过提高养老金基准值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并轨等方式来实现。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养老金调整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养老金缺口日益加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净增速下降,养老金来源减少,而退休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养老金缺口问题日益突出。
这使得养老金调整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养老金调整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
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退休人员的实际生活支出也随之增加。
但是目前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无法有效应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导致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下降。
第二部分:养老金调整机制改革建议为了提高养老金调整的可持续性,以下是一些建议:1. 增加养老金的调整频次。
目前按年度调整的方式难以跟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建议将调整频次缩短至半年或季度,以更及时地应对物价波动。
2. 建立与经济发展挂钩的调整机制。
将养老金的调整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挂钩,确保养老金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同步,从而保证退休人员的长期生活稳定。
3. 引入个人账户定期调整机制。
建议在现有的养老金调整机制中引入个人账户定期调整的机制,使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通胀等因素的影响。
4. 加强资金的管理和运用。
建议对养老金资金进行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加大对养老金的投资运用力度,提高资金的收益率,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第三部分:养老金调整机制的可持续性保证为了保证养老金调整机制的可持续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保障。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养老金的持续发放。
政府在制定预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养老金的需求,并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保证养老金的发放。
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构势在必行
卢兴祥;卢元
【期刊名称】《劳动保障世界》
【年(卷),期】1999(000)011
【摘要】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实行的部分积累制的制度安排,既要为在职职工的个人帐户积累养老金,又要支付目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其结果只能是依靠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积累支付目前已退职工的养老金,使得个人帐户进行"空帐"运转,同时,变旧制度下显性的现收现付为目前隐性的现收现付。
显然,这种部分积累制的制度安排很可能会带来未来的老年危机,改革当前的养老金制度安排势在
【总页数】3页(P6-8)
【作者】卢兴祥;卢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J], 施小兰
2.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J], 施小兰;
3.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J], 刘利平
4.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J], 于君;高振春
5.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J], 张玉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老金体系是一国老年人体面养老、有尊严地生活的制度保障,同时,它也是发展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养老金体系是由公共养老金计划与私人养老金计划所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割裂。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期构建更加安全、高效而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及原因除了部分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外,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它们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和冲击。
世界养老金体系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如何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如何提高现行养老金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课题。
据联合国及OECD预测,全世界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15年的8%增长至2050年的18%;全世界7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接近于现在65岁以上人口比例(8%)。
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中国,同样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早在2000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0%,达10.46%;65岁以上人口占比恰好为7.0%,两个指标双双同时达标“老龄化社会”。
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为15.54%,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0.06%,明显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以及生育率在低位徘徊,是加剧人口老龄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人口寿命不断延长,是社会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
预期寿命大幅提高,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全球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46.5岁,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已延长了20多岁。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意味着老年人所占比重就会大幅上升,这是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s)是指育龄妇女终身平均生育的孩子数。
这一指标的下降,也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前大约有55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高于3,它们绝大多数都是非洲国家。
在全球224个国家或地区中,总和生育率低于2的国家或地区共有98个,其中,中国大陆总和生育率只有1.55,我国香港1.17,台湾1.11,澳门0.93。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以及总和生育率下降,其结果必然造成“少子高龄化”问题更加严重,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攀升,人口年龄结构老化。
人口老龄化给各国经济和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少子高龄化”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价格上涨,雇主用工成本将会大幅上升,将导致经济潜在增长力降低。
同时,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国内的生产和服务也随之减少,导致投资和消费低迷,企业和家庭收入也将随之降低。
此外,人口老龄化将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养老金给付的财务负担及老年贫困压力日益加大,而且人口老龄化将会直接影响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筹资方式,即使是缴费确定型计划也会受到较大冲击。
二、养老保障三支柱架构不断固化三支柱,也称三条腿或三层次,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养老金体系最流行的结构。
“三支柱”养老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4年提出来的。
二战后美国学者将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概括为“三条腿的板凳”,以示坚固稳健之意。
1994年,世界银行主张构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它与美国人的“三条腿”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界开始出现“第四条腿”的提法,他们将“退休后继续工作”作为第四条腿,但其本质仍应归属第三支柱。
2005年,世界银行建议设立非缴费养老金、缴费养老金、个人储蓄账户、自愿性储蓄、非正规的保障形式等“五支柱”老年收入保障模式。
这是对三支柱的进一步分解与细化。
不过,对三支柱的分解与细化,无论是五支柱,抑或是十支柱,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三支柱的本质与内核,其责任主体分别为国家、雇主和个人。
只要正确理解了三支柱的本质与差异,就不会混淆五支柱或十支柱的分类与归属。
第一支柱计划是由国家发起设立的、各类缴费型或非缴费型养老金保障计划,通称“公共养老金”计划,其主要特点是:国家设立、广覆盖、保基本、国家财政兜底,其作用是底线保障。
第二支柱计划是由雇主(含工会、行业协会)发起设立的、各类DB型(待遇确定)或DC (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它也可以划分为单一雇主计划与多雇主计划两类,其主要功能是补充保障与激励作用。
这类计划在欧洲称为职业年金,在美国称为私人养老金。
在我国,根据雇主身份不同区分为两类:由企业提供的称为“企业年金”;由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提供的称为“职业年金”。
第二支柱养老金计划大多是自愿的,也有强制的(mandatory),或准强制的(quasi-mandatory)。
一般地,参加DC计划大多是自愿的,而参加DB计划大多是准强制的,但参加者必须符合一定的资格要求。
目前有9个OECD国家强制实行DC型职业年金计划,缴费直接进入个人账户。
在丹麦和瑞典,除强制计划外,还有准强制DC型职业年金。
第三支柱计划是由家庭或个人发起设立的、各类养老储蓄计划,它不同于第二支柱的最重要标志是没有“雇主缴费”,它完全依赖家庭或个人缴费进行储蓄,它包括退休目的储蓄与投资、商业养老保险计划、以房养老,以及家庭和代际基础上的非正规保障形式等。
养老保障体系的三支柱作用,最终体现在老年收入来源构成上。
第一支柱的收入来源是公共养老金给付;第二支柱的收入来源是职业养老金给付;第三支柱的收入来源则是储蓄积累、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收入及家庭财产性收入等。
在老年人收入来源中,公共养老金占比超过70%的国家,包括匈牙利、比利时、奥地利、爱尔兰、卢森堡、希腊、捷克、斯洛文尼亚、葡萄牙、斯洛伐克、意大利等国,很显然,在这些国家,私人养老金规模很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相反,在芬兰和法国,私人养老金占比约为70%左右,这表明两国公共养老金作用相对较弱。
此外,墨西哥老年人收入的50%以上,来自退休后继续工作,这表明其公共养老金与私人养老金供给极度短缺,它使得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收入成为老年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是OECD成员国中唯一的例外。
三、养老金“私有化”改革的多种尝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资本主义世界终于走出十年“经济滞胀”后,国家干预主义受挫,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私有化与金融自由化思潮抬头,养老金“私有化”(Privatization)改革浪潮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模式,是以美国401(k)为代表的私人养老金规模快速做大做强,部分替代公共养老金的重要性。
1978年美国税法改革,创设401(k)计划,成为私人养老金大发展的重要契机与推手,它不仅带来了美国私人养老金储备的快速扩张,而且还驱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做大做强。
目前美国养老金总储备高达26.81万亿美元,其中,私人养老金储备高达24万亿美元,而公共养老金储备仅有2.81万亿美元。
从规模上看,私人养老金储备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公共养老金的重要补充与支撑。
第二种模式,是以1981年智利改革为起点,共有11个拉美国家将强制性储蓄以“私营化”个人账户形式纳入其养老金体系。
在这一轮系统性模式改革之后,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中欧、东欧和中亚的13个国家,包括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爱沙尼亚、匈牙利、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它们实施的多层次系统改革,基本上是缩小版的拉丁美洲模式。
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国家的养老金政策再次进行改革调整。
比如,阿根廷和玻利维亚有效地扭转了基于个人账户的模式。
在中欧和东欧,一些国家,如克罗地亚、匈牙利、波兰等正在调整他们养老金体制中私人层面的规模[①]。
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对已运行30年的智利养老模式作出了如下评价:“面临风险最大的个人是自谋职业者、农业工人、临时工和妇女。
这个私有化制度加剧了在获得现有福利方面的性别不平等,而且没有解决覆盖面和福利适度的问题。
”第三种模式,是以美国代表,企图在现收现付基础上创设“私有化”个人账户,但经多次尝试、最终失败。
在克林顿总统(1993—2001)和小布什总统(2001—2009)执政时期,他们先后以极其类似的手法,希望进一步推动美国公共养老金(OASDI)的“局部”私有化,即在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金计划中,切割出一小部分构建一个“私有化”个人账户,并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并存的养老保险模式,实际上,这极其类似于中国现行的“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只可惜,两任总统的努力最终白费。
这一改革的支持者和游说者,主要是华尔街利益集团,他们希望通过“私有化”的个人账户将公共养老金部分导入股市。
事实上,养老金“私有化”改革浪潮,是针对公共养老金对财政造成的过大压力的一种减压办法。
在养老金体系日渐完备的情况下,公共养老金与私人养老金的分工与定位也不断明晰。
私人养老金是做大养老金储备规模的重要支柱,它是公共养老金的必要补充;而公共养老金则以财政保底为依托,以广覆盖、保基本为原则,对老年人养老安全实现底线保障。
私人养老金重视长期积累,公共养老金重视收支平衡,实际上,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四、第一支柱养老托底作用正在不断增强一直以来,国际劳工组织(ILO)十分重视国家对低收入人群及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责任。
事实上,早在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就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主张通过扩大缴费型计划覆盖面、发展非缴费型计划及发放特定津贴等方式,为体制外的群体及家庭提供保障。
200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全球就业契约》,它呼吁各国通过建立最低社会保护加强并扩展其社会保护制度。
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概念,通过多举措实现制度全覆盖。
2012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关于国家社会保护底线的建议书》,它重申社会保障权利是一项人权,并承认社会保障对于防止和减少贫困、不平等、社会排斥和社会不安全,对于促进机会均等和性别平等及种族平等,以及对于支持从非正规向正规就业过渡,都是一个重要工具,“社会保障是一项对人民的投资”,并提出了“国家社会保障扩展战略”:在没有最低水平社会保障担保的国家,将优先实施社会保护底线作为起点,并作为其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素。
实际上,国际劳工组织一直倡导构建社会保护底线机制,其宗旨是要不断强化第一支柱的保底或托底作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养老金全覆盖及缴费扩面;二是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建立与社会福利及减贫机制相关联的非缴费型计划。
这些改革措施更强调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底线保障,这使得第一支柱在养老保障中的基础地位和托底作用被进一步强化和突显出来。
在世界主要国家,第一支柱计划即公共养老金计划,大体可细分为四类:(1)基本养老金(Basic p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