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学科渗透德育是指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通过学科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学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下面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学科渗透德育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科内容,将德育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涉及道德价值观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正能量的课文,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历史事件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生命伦理方面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生命尊严和伦理道德的思考;在政治课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挑战和抉择。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习惯。
再次,教师要注重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比如,在化学课上,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在艺术课上,可以通过美术创作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科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加注重品德修养和个性发展。
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期,因此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德育的引导者和榜样,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更应该是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教师需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范。
二、学科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在小学学科教育中,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学科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在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数学教育中,可以强调学生遵守规则和严谨的态度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获得学科知识,还能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融入一些有关德育的内容。
比如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达到学科教育和德育的双重目的。
四、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如德育励志演讲比赛、德育知识竞赛、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五、德育课程的设置学校可以在小学阶段设置一些专门的德育课程,例如品德修养课、思想品德课等。
这些课程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六、家校合作共育家庭是学生性格和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因此家校合作共育是非常关键的。
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德育活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学科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课堂教学的设计,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德育课程的设置,以及家校合作共育等多个方面的策略共同配合。
认真实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教学是向先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先生思想道德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掌握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浸透的基本准绳、常用方法、实行内容和途径。
上面我将具体阐述: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育人1.课前预备教师提早进入教室,走进课堂要穿着服饰得体,精神饱满,表情亲切自然,环视全体先生,掌握先生课前预备情况,关注到每个先生的情绪形状,做好充分课前预备。
2. 课上教学教学中言语得当,教容教态自信大方,亲和力强,建筑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
关注到全体先生,关爱特殊先生,给每个先生发言的机会。
讲课中身体形状端庄,举止得体,不依托在讲台,不坐着讲课,不翘二郎腿,与先生交流要面带愁容,言语亲切和蔼,多运用文明用语,多鼓励、欣赏先生,激励先生自动考虑和表达。
板书书写端正,让先生看得清楚。
关注先生的写字、听课姿势和合作交流和问答成绩的礼仪。
下课不拖堂,注重礼节示范。
3. 课后评价批改作业及时不拖延,批改规范,笔迹工整,反馈言语多以赞誉、激励为主,激发先生学习兴味,帮助先生建立决心。
二、在教学内容实行中育人德育浸透要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本学科包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浸透;把握学科特点,加强德育浸透的生动性有效性;寻求最好结合点,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好机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行德育浸透的目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浸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该当努力做到的。
作为一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课堂教学。
只需这样,才能使先生学好知识的同时,进步思想本质。
教学中浸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新的学期不知不觉中又来了,对于我们2020年又是一个充满动力和压力的一年。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责任感、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用于实现这种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己应该展示出积极的道德属性,以身作则,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自己真实的行为表达,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尽量做到公正、真诚和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道德榜样。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第三,教师可以在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道德教育元素。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教授学生品味美好的文学情感,培养情感的调控能力。
在科学课上,可以从事例中选取一些道德议题,让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应对科技进步的道德担当。
第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来培养其道德耐力和责任感。
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切身体验到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通过实践得到深刻的理解。
最后,学校和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学生自治组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责任感和经验,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公正公平的原则、忍让和社交技巧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将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而德育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小学阶段的渗透尤为重要。
德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育,更是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注重课程设置,打造德育主题课程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注重课程设置,打造德育主题课程。
在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可以适当设置以德育为主题的课程,比如语文课可以设置“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主题教学活动,数学课可以设置“团队合作”、“坚持不懈”的教学任务,科学课可以设置“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实践活动等。
通过这些主题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学校还可以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多元发展,开设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选修课程,比如心理健康课、公民道德课、科技与人文课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养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第二步,是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引导者和示范者,其德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育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德育意识和德育素养。
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德育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德育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道德互动和学习交流。
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也要注重对德育工作的肯定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德育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注重课堂教学,打造渗透式德育教育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第三步,是要注重课堂教学,打造渗透式德育教育。
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做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科教育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渗透德育是教育的常识。
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但是在学科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要使学科教育渗透德育,首先要确立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
德育渗透学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学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1. 设计德育主题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主题内容,如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讲授关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在地理课上,可以讲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一些感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感。
2. 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 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力量。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珍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在地理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意义。
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老人院进行慰问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幸福。
通过这些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渗透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千克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到超市去调查数据,买来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豆子、棉花等;上课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教学《论语》一则时,将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学会在朗读中了解古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道理,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文化的伟大,懂得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掉自己存在的不足。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
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可见,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提高德育教育的份量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
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
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只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捕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闪光点来点燃学生“求知识、学做人”的火焰,培养品质优良的新型知识人才。
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体会,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精心设计教学,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爱因斯坦说:“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同样不能强加于人。
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激发学生情感,并把它们转化为道德感,内化为道德品质。
比如语文教材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适当地加以点拨和引导,就会使学生一方面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而且会懂得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以后会更加珍惜,发奋学习。
在课堂教学当中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既便于传授知识,又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如:1.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的成长起步阶段,学科教育在培养孩子们的认知、智力、语言、数学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教育也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以下是一些关于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培养学科教育中的道德意识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教师们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语文课上,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品德修养,学习和感悟其中的道德规范和信念。
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公平、正义、诚实等道德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自然科学课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精神,培养批判思维和勇于探索的品质。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科教育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培养,做到知行合一。
四、学科教育中的德育引导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引导。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性讨论、行为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与道德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差异。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行为示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关爱环境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通过这些德育引导,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学科教育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程。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设立德育目标,案例教学,德育引导和德育评价等策略,可以使学生在学科教育中获得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塑造。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德育工作,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五篇第一篇: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东升求实学校数学组郭正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以及长期形成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数学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数学演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
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着手研究的问题。
现就我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谈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际行动。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
有不少学生数学成绩是很差的。
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寻找根源,对症下药。
为了能对症下药我逐个进行家访,结合家访,先做好家长的工作,逐个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
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培养信心。
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
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
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
因此,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
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
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
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
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
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
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
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品德教育。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五、联系生活实际,收集有关信息。
六、编拟习题,丰富德育素材。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邓秉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途径是各科教学。
我校的具体做法是:一、加强检查、指导和总结,把工作落到实处。
在学校制订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改进意见”后,我们采取了检查、指导和总结等措施,抓了落实。
1、检查。
按照学校提出的“改进意见”,我们坚持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检查,对教师做得好的地方,提出肯定的意见。
对于思想教育内容确定得准确,措施具体可行的计划,安排在教师大会上交流;对于符合要求的教案,我们打印成册,发给教师,供教师学习和参考。
2、指导。
指导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来进行的。
我们采取了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个别指导即在听完某位教师的课后,按照学校提出的“改进意见”,与其单独评课,加以指导。
集体指导则以学校集中搞课为主。
我们曾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为专题,组织过青年教师的汇报课,语文和地理研究课及语文观摩课。
学校每学期都要搞教学评优活动,我们把渗透思想教育作为评优标准之一。
在举行完各类课后,学校都要讲出意见。
教师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受到了启发,学到了经验,从而提高了自己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水平。
3、总结。
如92/93学年度,我们共组织90人次的教师就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的.专题汇报总结。
在教师汇报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发现典型,组织经验交流会。
这一学年中就有15人次的教师在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发言。
阶段性总结安排在学期末进行。
进行这种总结时,我们便邀请县教育学会和县教科所的同志到会,请他们指导。
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优秀专题总结。
几年来,我们共评出此类优秀专题总结36篇。
教师们撰写的学科渗透的论文、征文和经验有50余篇在县、市和全国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二、在语文、地理和历史学科搞专题研究,把学科渗透工作引向深入。
在各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取得初步进展的情况下,我们又决定在语文、地理和历史学科搞专题研究,从而把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基础的阶段,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学科教育应该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教育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下面是几个策略。
一、立下三大目标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
这里提出三大目标:激发学生的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为了达成这三大目标,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了解他们的日常表现和特点,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二、把道德渗透到课程中去为了把道德教育渗透到课程中,教师需要创造一些活动和案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以人类尊严为中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福利和公正的问题。
在地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环境保护知识,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实行购买与鼓励制度除了直接教育外,教师还可以在鼓励学生道德行为和购买良心制度两方面发挥作用。
购买良心制度是指学校和教师定期购买一些小礼品奖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良好的学生。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四、开展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尽量多地涉及到道德,如竞赛节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竞争和合作的乐趣,同时还能更好地了解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平等、公正、专业的竞争氛围下切身体会道德精神。
五、举行德育主题班会德育主题班会是让学生在班会上深入体验一些道德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
这种班会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感受人性道德、提升道德素养、加强道德意识。
教师需要通过课程设计和讲解,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创造有助于强化道德意识的环境和机会。
比如,开展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互助活动,让合作和团队协作成为班级中的主流。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设置正确的学科目标: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要明确学科教育的目标,不仅注重学
生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2. 设计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设计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
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德育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让
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
们的道德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
畏之情,激发学生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引导学生的道德思考:在学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增强他们的道
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在社会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一些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引导
学生思考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5. 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要注重教师的自身修
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道德高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
6.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关注学
生的成长,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德育讲座
或家长学校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与学校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
良好品质。
若尔盖县崇尔乡中心校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
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这是“水滴石穿”的“滴水功”,不可生拉硬扯,象贴标签一样贴上去,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
各科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
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就不同。
历史课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分析进行教育,如讲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讲詹天佑,冯如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激起振兴中华的志气和热忱;地理课主要通过对地理材料、数据的阐述分析来教育,讲工农业,用我国建国后的成就与解放时期对比,用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语文课多为潜隐型,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注重披文入情,以言感人,以情动人,潜移默化。
如讲授《雨中登泰山》、《黄山游记》、《长江三日》、《难老泉》等课文,在学习和欣赏作者传神描写、精美语言的过程中,潜滋暗长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等课文,通过对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情绪之体会,受到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感染。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渗透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是:比较开放、活跃、有进取精神,但部分学生受“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影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知受宠、被理解;不知爱人、理解人;成才期望高,却不愿做艰苦努力;不了解国情,盲目羡慕西方;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淡薄;不愿向教育者吐露自己的心声。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至关重要。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下面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以身作则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
老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德育修养,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来示范给学生们。
只有老师本身具备良好的德育素养,才能够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二、以课程为载体在小学学科教育中,可以借助课程来渗透德育。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讲述名人故事、经典诗词、成功人士的事迹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品德修养;在数学课上,可以利用数学题目和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会公平竞争、互助合作;在科学课上,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的观念。
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可以全方位地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以活动为载体学校可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设计一些能够渗透德育的活动。
如开展“友爱互助”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互助与团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爱心与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实践中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四、以班级文化为抓手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精神纽带,也是渗透德育的一个关键抓手。
学生在班级文化中学会尊重、友爱、互助和团结。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设置一些固定的仪式和活动,如班会、角色扮演、班级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合作和责任感。
五、以家校合作为保障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
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途径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些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 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问题,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科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
2. 结合班会或主题讨论进行道德教育班会是学生之间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结合班会或特定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学科相关的道德问题。
例如,在语文课中可以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道德选择,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3. 鼓励学科竞赛中的公平竞争和诚实参与学科竞赛是一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品德的机会。
教师可以强调竞赛中的公平竞争和诚实参与的重要性。
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品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4. 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品德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其他资源,选择与学科相关的优秀书籍、文章、视频等教材,引导学生研究和思考道德问题。
通过让学生接触到具有积极价值观的材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5. 建立学科与品德教育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和引导等方式,将学科知识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品德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物理课上讨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和道德伦理的关系。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班会讨论、学科竞赛、利用资源和建立学科与品德教育的联系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品德素养和判断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德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德品质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为了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小学德育教育要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制定。
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年龄阶段,确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遵守纪律等。
科学的德育目标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实施德育教育的条件。
二、融入学科教学德育和学科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通过融入学科教学来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课堂中的道德冲突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读一篇关于友谊的文章,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和友谊中的道德规范。
三、注重班级管理班级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为德育教育提供有利的环境。
教师要注重班级纪律的培养,制定明确的班规班纪,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
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互助互爱的班集体。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来渗透德育。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情感教育活动,如开展班级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情商。
五、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如品德评比、德育讲座、德育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并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六、建立德育师资队伍德育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支持和推动。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
要鼓励教师进行个人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教育水平。
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制定科学的德育目标,通过融入学科教学、注重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等策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作者:曲丰娟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
几年来,小学生不良行为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环节的薄弱。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改革的热点。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呢?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是他们的师长。
学生在学校里要靠教师的传授、指导来获取知识,提高觉悟,形成能力。
因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十分崇敬,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教师首先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延伸到对生活的爱。
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所以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念和信念去启迪学生,这才是德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另外作为教师,还必须注意“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比如说,老师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来,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做到预备铃前到教室;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教师首先要学会关心学生……。
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科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各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前提。
在教学中要想使德育教育有效地实施,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力争做到见缝插针点滴渗透,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巧妙地寓德育于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比如社会课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中国历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课的定律、原理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向
学生讲述这些定律的发明人以及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的感人故事,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学科每一课时都有,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身心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比如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需要。
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讨中,要特别重视将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
这个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
可见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要靠教师的渗透和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这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在课堂训练、课后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德育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
因此教师在选编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育人功能。
比如语文作业:可以写赞美祖国、家乡变化的文章;数学作业:可以让学生统计家中一年的水、电的使用情况;社会作业: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调查周边环境污染状况;音乐美术作业:可以开展唱歌比赛、器乐比赛、书画比赛、“变废为宝”小制作比赛、剪纸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记得有一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说这首诗最能揭示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即渗透的内容、渗透的时机、渗透的媒介、渗透的方式方法,同时不可忽视渗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