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死因推断
- 格式:ppt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死因推断的逻辑分析假说必经验证。
实际工作中有些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视与假说有违的事实,过分注重那些支持假说的部分(甚至对某些事实的夸大)。
有时候面临比较模糊的情形,可能因经验而背离了客观事实,却忘记对假说的推测性认识。
笔者曾遇有1案例,死者在邻居家发生死亡,从报案到现场勘查、现场访问都反映了其中毒死亡的可能。
法医在进行尸体检验时,也比较侧重于对死者中毒现象(如农药气味、胃粘膜出血等)的描述,却忽略了死者头部的外伤及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导致判断上的失误。
后来进一步查证,是嫌疑人伪造了中毒现场。
许多的犯罪现场,由于犯罪嫌疑人企图逃避打击,往往会制造一些假象,那么,在假说思维过程中,应该注重于收集材料的客观真实性,思维判断的科学性,防止丢弃(或轻视)与假说不相符的事实。
对于死因假说的验证,也是一个科学的客观分析过程,常用逻辑思维方法有:1.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是用事实本身的真实性直接论证论题的真实性,又称为事实证明法。
为法医临场常用的一种方法。
法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所采用的是直接观察尸体上某些现象,通过尸表检验和尸体解剖,来证明自己的假说是否成立。
必要时也需通过实验室的观察,来说明自己的推理判断,这里都存在某种本质的联系。
直接证明的逻辑思维方法有:三段论证法、假言认证、假言否证、归纳证法等。
例如:某报案为缢死的死因调查案例,其推导过程:死者颈部索沟是生前形成才能与死因有关。
检见尸体颈部索沟有生活反应所以,索沟形成与死因有关(假言认证)又如:如果为自缢死,那么,其颈部绳压索沟必是自己能为。
现场实验及分析其索沟走向,非死者自己能为所以,非自缢死亡(假言否证) 法医临场也常用到归纳证法。
法医进行尸体检验后,常常会结合现场调查或案件情况再进行归纳,来印证自己的推理。
直接证明法,适用于条件较好,事实材料比较清楚,有充分的直接认定根据的情况。
对于较复杂的、模糊的情况,单独使用直接证明法存在许多局限性。
2.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是通过论证与假说相矛盾或并存的命题的真假来确证假说的真实性。
第三章尸体变化及死亡时间推断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人体死亡之后,身体各种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命活动逐渐停止,同时,受到身体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学和形态学的变化,称为尸体变化或死后变化。
主要表现为尸体现象、尸体化学成分变化、昆虫和动物对尸体的毁坏等。
二、尸体变化的法医学意义尸体变化在法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有:①确定死亡;②推测死亡时间;③推断死亡原因和性质;④推断尸体位置的变化;⑤有助于区分某些生前病理变化。
第二节尸体现象人死后,机体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呈现的形态学表现称为尸体现象。
法医病理学上将尸体现象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后者又包括毁坏型和保存型尸体现象。
一、早期尸体现象(一)肌肉弛缓肌肉弛缓又称肌肉松弛,指人死亡后肌肉紧张度丧失,出现肌肉松弛、肢体变软的现象。
(二)尸冷人死后,身体产热停止而散热仍继续,于是尸体逐渐变冷,称为尸冷。
尸冷变化有一定时间规律性,在法医学上主要用于推测死亡时间。
(三)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血液依其本身重力下沉、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并透过皮肤显现出来的有色斑痕,称为尸斑。
1.尸斑的分期。
尸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①坠积期;②扩散期;③浸润期。
2.尸斑的分布。
尸斑出现在尸体的低下部位未受压处。
3.尸斑的颜色。
尸斑的颜色是血红蛋白颜色的反映。
4.影响尸斑出现的因素。
有两大类:①内在因素;②外界因素。
5.尸斑的法医学意义。
确证死亡;推测死亡经过的时间;推测尸体死后有无变动;提供某些死因的线索;可提示尸体内血液的情况;提示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注意与皮下出血鉴别。
(四)尸僵人死后经过一定时间,肌肉逐渐僵硬强直,使各关节及尸体姿势固定,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尸僵的出现与缓解及其发生顺序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尸僵的再强直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尸体痉挛是一种特殊的尸体现象,指死前肌肉高度紧张,死后未经松弛阶段,立即发生强直,以僵硬状态保持尸体死亡发生时的姿势和表现的现象。
死亡原因的调查与推断死亡原因调查是指通过对死亡事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因素或原因。
死亡原因调查通常由专门的医生、病理学家和其他健康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进行。
他们通过研究相关资料、检查尸体和进行实地调查等方式来确定死亡原因。
在进行死亡原因调查时,需要采集并分析大量的信息,包括病例史、医疗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通过收集这些信息,调查人员可以初步确定可能导致死亡的原因,并缩小病因范围。
然后,他们将结合尸检和实地调查的结果来进一步验证和确认死因,确保其准确性。
而死亡原因推断是指在缺乏确凿证据或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证据和经验知识来推测可能导致死亡的原因。
这种推断通常需要基于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经行,而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
在进行死亡原因推断时,调查人员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死者的症状、医疗历史、环境因素等。
他们还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和协商,以确保推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降低因推断而导致判断错误的可能性。
死亡原因调查与推断的目的是帮助确定和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结果还可用于改进卫生体系、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并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然而,死亡原因调查与推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由于死者本人无法提供情况和症状的准确描述,而且实地调查和尸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调查人员可能无法获取到所有相关信息。
其次,推断过程过于依赖经验和专业知识,可能存在主观性和误判的情况。
再者,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死因统计和识别标准不一致,可能导致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医生和病理学家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对死因调查与推断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其次,推广和使用标准化的调查工具和流程,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和统计的准确性。
还可以建立相关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死因调查与推断的科学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