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声声慢》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70 KB
- 文档页数:4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把握本词中的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愁情。
教学重点: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导入课题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诗人臧克家为哪位词人写下的楹联吗?没错,是李清照。
在群芳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便是那最独特的一朵,她将少女情怀写作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也把相思之苦熬成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以后,饱尝国破家亡之痛的她,面对着萧瑟秋意,又会写下怎样的绝唱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去体味那绵长无尽的愁思吧。
(板书)关于词人李清照,想必同学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有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她呢?好,请你来说,嗯,她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很好,请坐。
那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呢?好,请你来说哦,她早期生活优渥,但是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看来你课下预习的非常到位,老师给你点个赞,请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声声慢》的诗意。
(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
(2)诗人情感的递进与转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入,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深入解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声声慢》。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声声慢》为例,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默写和分析诗歌的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拓展:1. 对比李清照的其他诗作,分析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2. 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声声慢》在词史上的地位。
九、章节练习:1. 请简要描述《声声慢》的意象特点。
2. 请分析《声声慢》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析语言,把握意象及愁情;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过程】一、解题1.导入新课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词坛奇女,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就是李清照!2.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且通晓金石鉴赏。
(1)少女不知愁滋味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她自幼便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
她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做学生。
他们志趣相投,生活幸福美满。
(2)中年识尽愁滋味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帝被掳,高宗即位,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不久,李清照一生的收藏几乎全部被焚毁。
两年后赵明诚不幸病死,这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从此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旅程。
她的作品也失去了年轻时清新可人、浅斟低唱的风格,转为沉郁凄婉。
《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感知“愁”情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一读: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和语气吟读。
提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几句,要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低沉舒缓,在低沉中有激情,舒缓中有快慢缓急。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声声慢(寻寻觅觅)》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 9 课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充分地体现了李清照“豪放”的词风,全词以“声声慢”为题,通过写落叶、飞花、秋风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怀念。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李清照的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能不太熟悉。
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学习到李清照的语言艺术,如何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对词中意象的解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这首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词,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尝试将其传承下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李清照的语言艺术。
难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提升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词的内容和意境,讲解李清照的语言艺术。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声声慢》的古筝曲,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随后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为学生背景知识铺垫。
李清照(1084-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生于南宋时期的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是我国杰出的女文学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她的词作情感丰富,形式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中之冠”。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18 岁时,她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声声慢》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你知道她是谁吗?(学生自由说)对了,他就是,词苑奇葩——李清照。
你学过李清照的哪些诗歌?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她的一首词《声声慢》。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相关背景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抓住诗歌意境,理解词人哀伤凄苦的情感。
3.体会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叠词的使用效果,把握意象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婉约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特征,比较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词人通过季节、气候的变化抒发哀伤凄苦情感。
三、作家作品1.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一个才学之士,进士出身。
曾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
后来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母亲王氏也是当时能诗能文的才女,王氏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
2.李清照词,以南渡为界。
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多写其悠闲生活,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
《声声慢》教案自主学习教案声声慢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声声慢》,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
2. 学会运用合适的朗诵技巧去朗读诗歌,能够理解并抒发诗歌中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2. 学会运用合适的朗读技巧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准备】1. 教材:《声声慢》的原诗。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播放一段古筝演奏《声声慢》的视频,让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声声慢》。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情感。
【呈现】1. 教师展示《声声慢》的原诗,读给学生听。
2. 介绍李清照,让学生了解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
3.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声声慢》的诗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实践】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朗读练习。
2. 每个小组朗读完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3. 学生根据反馈改进自己的朗读技巧。
【拓展】1. 教师播放一段舞蹈表演《声声慢》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下的《声声慢》。
2.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选择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分享。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和感想。
【课后作业】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次全班朗读《声声慢》的表演。
2. 学生撰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声声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在朗诵环节中,还有些学生的发音和语调不够准确和流畅,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指导。
同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确保他们选择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 分析《声声慢》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会《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2. 分析《声声慢》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会《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声声慢》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领会《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声声慢》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学生用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经历和《声声慢》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声声慢》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声声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声慢》的内涵。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9. 评价与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10. 拓展延伸教师推荐与《声声慢》相关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后拓展阅读和相关练习,评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声声慢》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声慢》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2.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和理解诗歌。
教学准备:1. 《声声慢》的诗歌原文。
2. 相关的课堂讲义和资料。
3. 课堂展示工具,如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声声慢》这首古代诗歌,并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读过这首诗。
2. 简要介绍《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文讲解(15分钟)1. 展示《声声慢》的诗歌原文,并逐句讲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和语言表达方式,学习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韵律、意象等方面感受诗歌的美和表达方式。
3. 让学生逐句欣赏诗歌,体验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几个与《声声慢》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并回答。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解读和鉴赏《声声慢》这首诗歌。
五、课堂展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鉴赏成果,分享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鼓励学生欣赏和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拓展延伸: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一篇对这首诗的鉴赏和解读。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程基本信息学科高中语文年级一年级学期秋季课题李清照《声声慢》——乱世中的生命况味教科书书名:人教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学目标1、诵读品味,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抓住意象、体验意境,领悟情感。
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1、以“易安难安”为切入点,层层分析词人的愁情。
2、把握“易安难安”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起去品味着乱世中的生命况味。
李清照本生于北宋,生活优渥,婚姻美满。
但金人的笳鼓,击碎了北宋王朝的天堂迷梦,也使李清照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失去了感情笃厚、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
国破、家亡、夫死,李清照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她盼望局势平稳、生活安定,因而,她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
易安易安,容易安定,可现实却是“易安难安”。
“难安,”或是一种心绪不宁,或是一种坐立不安,或是一种境遇不定。
请同学们研读词作,围绕“易安难安”,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二. 合作探究(一)“易安难安”的原因是什么?词人直接告诉我们,她“难安”的原因是心中排遣不了的愁绪。
“愁”凄凄惨惨戚戚正伤心这次第,怎一次愁字了得这些词句中,词人直接抒发愁情,直抒胸臆。
(二)那哪些因素让“易安难安”呢?首先是气候:“乍暖还寒时候”和“晚来风急”秋意渐浓,秋风又起,忽暖忽冷的天气,捉摸不定的气候,万物萧索的残秋,最能勾起人们的愁思和烦恼。
词人说最难将息,其实是心中苦闷最集中体现。
3.景象:其次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鸿雁传书”,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而此时失去丈夫的李清照已经“无信可传”,“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大雁飞过,激起了词人“亡夫之痛”。
而更重要的是“北雁南飞”,词人因为国都南迁,也从北方流落南方,见此情境,自然引起词人“国破家亡之苦”。
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3《声声慢》(李清照)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解读教材单元分析《声声慢》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围绕“生命的诗意”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探寻“生命的诗意”其实也是认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而理解这种存在方式需要通过赏析具体篇目的言说和艺术审美方式,探寻其背后所蕴藏的情思、信念、价值观和文化逻辑。
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因此需引导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中意象,感受意境之美。
此外,还需要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词人在词作中抒发的多重愁苦。
课文分析《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
本词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独落寞、愁苦悲凉的心绪,全词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词的开篇手法独到,连用七组叠词,层层抒写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表现了词人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哀婉凄苦,感人至深。
学习本词,对丰富同学们的学词经历和人生体悟有着积极意义。
解读学生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李清照的不少词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对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婉约为主的创作风格有一定了解,也积累了不少诗词鉴赏方法,因此能够抓住叠词,以及词作中的“雁”“梧桐”“细雨”等意象,感受凄凉哀婉的意境与词人内心的孤独。
但在理解“愁”的内涵,以及为何而“愁”时需要引导同学们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体会。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声声慢》,理解词人因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外物触发产生的内心波澜,感受词作的意境之美。
2.掌握词人借助叠字渲染内心波澜的创作特点,体会叠字中蕴含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3.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愁”的内涵,体察词人在国破家亡背景下遭受的难以排遣的忧愁苦闷。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李清照叠词运用之妙。
2.以“愁“为中心,把握李清照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对比阅读,感受李词的含蓄典雅之美,体会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体会李清照叠词运用之妙。
2.以“愁“为中心,把握李清照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对比阅读,感受李词的含蓄典雅之美,体会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创作主张;著有《漱玉集》;号易安居士;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此动人心肠的《如梦令》久久地在我们耳畔回荡,也正是这位词人,她有着绿肥红瘦“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与它相知,聆听易安居士的深情倾诉。
作者简介:1084——1102年:出生书香门第,从小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厚,打下坚实的文明学基础。
《如梦令》少女时期的词人饮酒游玩、流连忘返,青春年少的欢乐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减字木兰花》新婚后的甜蜜幸福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一剪梅》与丈夫别离后的相思之情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二)初读,感知基调学生代表读、名家范读,初步把握感情基调(三)研读,分析文本找出能概括本词情感的一个字。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3. 诗歌主题思想、意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自行解读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3)解释诗歌中难点词语的含义,剖析诗歌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自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课堂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8. 板书设计:《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忧国忧民之情意象丰富艺术特色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寻寻觅觅)》——乱世中的生命况味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2.品读语言,探究相关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探究词作中乱世中的生命感悟,体味女词人人生经历中的生命况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般愁字别样情”,通过初中学习过的李清照前期诗词《如梦令》等,结合歌曲欣赏《月满西楼》,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感受女词人的与众不同。
二、知人论世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做补充。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细品词情1.词人愁什么?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2.找出表达愁绪的意象,分析意境。
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意境:冷清、凄婉、愁苦之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之感3.结合李清照身世经历探究作者愁绪的缘由。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1101-1126:与赵明诚结婚,安宁幸福1126-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去世。
1130年:为辩通敌之冤,奔波于越州、台州、温州之间1131年:寄居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总结:愁的根本----亡国之恨、丧父之痛、沦落之苦4.比较拓展:一般愁字别样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相思之愁、生离之愁。
(轻、浅)《声声慢》:家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李清照《声声慢》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二、教学重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1.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周杰伦《东风破》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东风破》)这首歌的主旨能用一个词概括?(学生“愁”)这是用悲秋的题材来写离愁的。
用悲秋题材来写离愁的中国古典诗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体味那一盏离愁,一声雁叫,所成就的千古离愁。
(二)知人论世想要了解一首古典诗词作品,首先要把握作者和她所经历的时代背景,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
1.欣赏图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能用一个字概括吗?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2.欣赏图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3.结合两首词及已有知识积累,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统编版(2019)上册第三单元 9.3 声声慢李清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
3、探寻李清照苦闷、复杂的内心世界,握“愁”的内涵。
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诗歌鉴赏的难度加大。
高一的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力够,但是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方法,有时会觉得无从下手。
重点难点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
3、探寻李清照苦闷、复杂的内心世界,握“愁”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
3、探寻李清照苦闷、复杂的内心世界,握“愁”的内涵。
学时重点
进入高中,诗歌鉴赏的难度加大。
高一的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力够,但是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方法,有时会觉得无从下手。
学时难点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情感。
教学活动
【导入】歌曲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声声慢
【讲授】作者介绍及背景
一、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少女时代。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苏轼的学生,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副部长,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她自幼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家庭的文化熏陶,这时候虽然她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但已经很有名气了。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制的美丽光环。
《如梦令》这首词放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生活,我们一起齐读一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从这首词我们能够感受到李清照少女时期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二、幸福甜蜜的贵妇人
爱情是人生美好的一章,十八岁的李清照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被父母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他们的爱情也不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像陆游与唐婉,不是要经历诸多苦难才能享受甜蜜,他们一开始就跌入了蜜罐里。
夫妻二人琴瑟相和,不仅是文学知己,更有共同的爱好——金石研究,在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
李清照的美好人生可谓是更上一层楼。
随着赵明诚的外出做官,夫妻暂时分离,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的相思曲: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时的愁,是闲愁,分离是短暂的,等待李清照的更多的是小别胜新欢的甜蜜。
所以此时即使是愁也是甜密的
三、孤苦凄凉的晚年
我们往往惊叹仰望她的容貌和才华,却容易忽视光鲜背后的的故事,李清照晚年,往昔的一切美好都成了过眼云烟。
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不久去世,终年49岁,她时年46岁。
她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沦为孤苦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丈夫死后,她的境况越来越艰难。
在孤独困苦中,1132年,50岁,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初时张汝舟也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很快就原形毕露,原来他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张汝舟的丑恶嘴脸被识破之后,对李清照更是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李清照这种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的女子,哪里能够忍受,便决定与张汝舟离婚,但封建社会女子离婚谈何容易,他只能向朝廷告发张汝舟科举考试作弊,来摆脱这段婚姻。
在封建社会女子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但是她都不怕她宁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可见她是一个多么不寻常的女子。
此后,她孤身一人, 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
约1151年,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
【活动】诵读感知
有了这些经历,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夫死,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声声慢》就是词人李清照晚年用血泪写成的千古绝唱。
二、朗读声声慢
听录音读——齐读——自读——点名读(诵读指导)——齐读
下面我们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语速的把握。
现在大家自己自由吟诵这首诗,从整体上感知一下,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再结合注释,标记出在理解上有疑问的字词句
三、整体感知
提问:读过这首词,你觉得最大的感受的是什么?词中最能表现词人心情的是哪个词?
【活动】品味鉴赏
同学们没有疑问看来已经对这首词有了很深的理解。
刚才我们通过质疑,已经进一步感受到了词中的愁情,如何写愁,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注意带有愁情的词,我们朗读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语调是低沉的。
刚刚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词,又解决了一些疑问,接下来我们在此基础之上,从鉴赏的角度,找出一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你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独特见解说出来。
应该说除了我们刚刚鉴赏的几个句子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句子,下面请小组交流,互相分享【练习】构建画面,形成意境
同学们鉴赏的非常好,很深入,我们能够感受得到李清照的确是个写词的高手,她一方面借助情语:如“伤心、凄凄惨惨”等淋漓尽致的渲染了自己的愁情,另一方面呢,词人还借助景语:如“黄花”“大雁”“梧桐”“细雨”等这样的景语以曲径能幽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愁绪。
词人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愁末了一愁添,一愁更比一愁重的感觉。
但老师觉得她的高明不仅于此,她更像一个丹青妙手,用她那凄凄悲悲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凄美动人的图画。
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走进《声声慢》,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身临其境的感去感受,发挥自己的想像,把你所想到的场景描摹出来。
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5分钟) 学生发言。
示范:秋风惨淡秋草黄,秋雨绵绵秋意浓。
傍晚时分,“我”推开窗,想要寻找些什么。
走在寂寥无人的院落,“我”寻找着往日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寻找着苦心搜集的金石书画,寻找着北国故园的秋色。
然而,环顾四周,除了冷冷清清的院子,除了寂寞凄清的“我”,什么也寻找不到。
夫死!国亡!而我孤独飘泊。
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滴在这孤独寂寥又冷清的秋夕。
这哪里是细雨滴在深秋,这分明是血泪滴在心头,疼痛莫名,愁苦无边……
凄风苦雨的黄昏,枯老的梧桐,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李清照把这些能表明自己愁情的事物(意象)组合在一起,反复渲染,给我们营造一种凄凉冷清的意境。
【活动】探究情感内涵
大家的鉴赏的非常到位,投入了自己的情感。
的确正是在这样一个凄风苦雨的黄昏,词人化心头点点的泪,为笔下字字句句的情,用凄凄惨惨的愁,成就了声声慢的美。
现在就让我们满怀着愁情,再次诵读课文。
五、为何而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提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具体包含了哪些愁? (小组讨论?)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思乡之情,沦落之感,孀居之悲
【讲授】总结
总结:词人开篇写凄冷的环境,悲凉的心境。
淡酒与冷风相对,归雁与伤心相生,加上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利用环境景物来烘托渲染愁情。
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如,反复诵读、赏析意象构建画面、知人论世等,去鉴赏中国古典诗词,也希望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