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8
【考纲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儒家(一)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二)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三、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坐标][备考指南]考点39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概况 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这些学派针对动荡、变革中的时局,纷纷发表各自治国济世的主张。
他们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 (1)思想: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思维导图] 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 (1)主张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名师解惑]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等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019届高三历史金太阳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三: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版)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答案】C典例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 君主无为而治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实行严刑峻法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该材料属于何家思想()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3.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 思辨化的趋向B. 信仰重建的完成C. 普及化的实现D. 伦理纲常的弱化4.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5.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A. 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 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 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6.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
”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出()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时时刻刻修炼自己,与这一主张相吻合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B.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C.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8.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 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 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 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9.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
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8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
2.(2018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此情景体现了商汤对生命的关爱,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故A项说法体现了题干情景的主旨;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原始农业,并非捕猎,故B项说法错误;从题干情景来看,突出了商汤的行为在争取人心方面的作用,故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并非是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3.(2015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接下来为你分享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一、选择题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 C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 C解析“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
“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 B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
“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 项正确。
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历史复习训练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思想史上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名词叫做“百家争鸣”,这是指的是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兼具哲学和思想的学派,他们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人生意义的思考,都给当时的中国思想历史影响非常深远。
而在高考复习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则成为了经常训练的重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百家争鸣的背景。
春秋战国期间每个诸侯国都处于一个动荡的局面,国家的统一和安宁非常的脆弱,同时国家的崛起也需要有一个更为好的理念来引导和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因此,一个一个的思想家以及各自主张的思想学派便应运而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向着人们推荐各种各样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理论思想,形成了方方面面的思想流派。
这些学派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引起了不同的阶层对此想法持不同的态度和响应,并在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刻而矛盾的影响。
在知道了百家争鸣的基本背景之后,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的基本内容。
从春秋战国时期看,儒家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思想主张是“仁爱”的道德规范,《论语》就是代表和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重在寻求“道”的本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即让事情自然发展而不是强制改变。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爱与利合一,推崇兼爱、非攻、尚同三个原则。
法家则以主张政治服务于国家持久发展的原则存在,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采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巩固国家的地位。
最后,还有名震天下的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兵法”是其核心,他主张通过武力手段攻打和平定来制定国家的地位。
在面对高考历史的复习训练中,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话题有许多的益处: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中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这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个特殊时期对政治、哲学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D项。
] 2.(2019·卓越名校联盟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B[“六经”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由此看出先秦时期著作所蕴含的价值观仍然得到诸子的重视,所以这一现象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故选B项;先秦诸子皆从“六经”中获取养料,但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排除A项;诸子从先秦典籍中获取养分,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排除C 项;材料反映了先秦典籍“六经”对诸子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学影响力的扩大,排除D项。
] 3.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
这说明该时期( )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B.富有人文精神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D.摆脱宗教束缚B[“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为贵”“人有道德……”“人有知觉……”等信息突出了人性,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不仅强调人的道德,还强调人的知觉,排除A项;“现实功利思想”与材料“人有道德……人有知觉”不符,排除C项;“摆脱宗教束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提升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2.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歆,勿施于人”③“兼相爱,交相利”④人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3. 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道,乙—儒,丙—墨,丁—法B.甲—儒,乙—墨,丙—法,丁—道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4.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赤壁赋》中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一观点与下列思想家对应一致的是( )A.老子B.荀子C.陆九渊D.朱熹6.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单选题(★★★★) 1 . 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
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 2 . 丝织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下列项中有关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叙述错误的有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②汉代提花技术相当成熟③唐代中期后,官营丝织业作坊兴起④元代丝绸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明朝虽然以儒家伦理纲常为立国宗旨,但历任皇帝却极少真正尊儒。
坚持儒家道义的士大夫不能得到公正对待,处于生存焦虑之中的士大夫A.日渐注重内心修养而致良知B.开始强调人的内心私欲C.坚持弘扬程朱理学维护天理D.开始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4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B.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 5 . 罗马法规定,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
凡是遗嘱有效时,就不使用法定继承。
只有在死者生前没有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所立遗嘱上所指定的继承人已经先于立遗嘱的人死亡或拒绝继承时,才可按法定继承办理。
这一规定A.带有一定的习惯法痕迹B.体现了遗嘱继承的优越性C.完善了遗产继承的制度D.有效地维护了私有财产权(★★★★) 6 .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
……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1. 《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A.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2.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 坚持“礼法”并重B. 强调“轻罪重罚”C. 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 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3.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4.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5. 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普罗塔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B. 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C. 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D. 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6. 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
据此可知其主张()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7. 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父亲偷了羊,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有道。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同等重要,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
”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①孔子倡导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西周确立的宗法制④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李世民登上皇位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礼法纲常,如嫡长子继承制等,与唐朝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三纲五常”3.“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答案】A【解析】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看来人有“四心”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 增强中央政府的自主权B. 儒学维系统治次第C. 促进小农经济动摇开展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2、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只处分了带头作恶的人,其他免罪释放,此事失掉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
该案例表达了事先刑罚〔〕A. 重礼轻罚B. 严惩谋逆C. 仁爱宽恕D. 以礼入法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假定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A. 〝大一统〞实际B. 〝免除百家〞C. 〝天人感应〞D. 〝暴政〞思想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在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那么天是出色的政治家,赞颂商鞅,一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资料反映了李贽〔〕A. 支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支持〝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C. 废弃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5、在有关惩治糜烂的效果上,甲说:〝不用管糜烂分子,消费力水平提高了,糜烂现象自然就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惩罚糜烂分子,抓一个糜烂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糜烂分子,要用‘德’‘礼’来教育感染。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才干的人去管理糜烂。
〞以下与上述四位同窗的说法相吻合的学派是〔〕A. 儒、墨、道、法B. 道、法、儒、墨C. 道、墨、儒、法D. 道、法、墨、儒6、小明同窗偷吃了学校果园的果子,被班主任知道并通知了家长,假设小明的家长置信孟子的言论,他们能够会以为〔〕A.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需好好教育,孩子会矫正错误B. 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只是一时懵懂C. 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需严峻惩罚使他惧怕,以防再犯D. 孩子犯错并非本性形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作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详细方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官方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预。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A. 墨家B. 道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B【解析】“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这反映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故B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儒家主张仁、礼,故C错误;法家主张严刑酷法,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人为的角度理解,再对比各家学派的主张,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D.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伦观念,故C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排除A;材料反映了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人伦观念,而不是民本思想,排除B;材料认为天地、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强调儒学的仁爱思想,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根据“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结合汉朝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和当时的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3.孔子善学历史,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近则夏商周三代,远至大同之世,无所不学,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既是他思考历史的凭借,又是孔门讲学的教材,后成为儒家经典。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孔子不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B. 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C. 儒家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D. 儒家经典为阐发孔子史观而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故在此基础上孔子整理了“六经”,儒学是以“六经”为基本文献,说明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B项正确。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导学号 26813012( D )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2.(2017·天一联考)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
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导学号 26813013( D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解析] 据材料“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故A项错误。
《诗经》是孔子整理,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故B项错误。
时间久远脱离现实,不是孔子“删诗”的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
孔子主张教化民众,故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多数诗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故D项正确。
3.(2018·青岛)《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导学号 26813014( A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坚持是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A. 墨家B. 道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B【解析】“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这反映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故B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儒家主张仁、礼,故C错误;法家主张严刑酷法,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人为的角度理解,再对比各家学派的主张,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D.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伦观念,故C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排除A;材料反映了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人伦观念,而不是民本思想,排除B;材料认为天地、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强调儒学的仁爱思想,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根据“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结合汉朝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和当时的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3.孔子善学历史,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近则夏商周三代,远至大同之世,无所不学,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既是他思考历史的凭借,又是孔门讲学的教材,后成为儒家经典。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孔子不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B. 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C. 儒家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D. 儒家经典为阐发孔子史观而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故在此基础上孔子整理了“六经”,儒学是以“六经”为基本文献,说明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B项正确。
材料强调孔子“述而不作”,没有涉及是否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故推断不出孔子不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体现儒家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C。
材料中的儒家经典是孔子整理,其思想并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其内容大多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排除D。
4.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
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各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但不是思潮趋一,故B项错误;D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
5.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兼爱、非攻、尚贤”C. “不尚贤,使民不争”D.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答案】A【解析】“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思想,A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
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6.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
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A. 儒家思想B. 法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道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思想以“道”为本源,“道”无形无迹,玄妙莫测,主张“返璞归真”、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故D项正确。
儒家思想主张“仁”、“礼”、“仁政”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
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B。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紧扣设问要求“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结合百家争鸣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
贵族文化的下移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通过孔子等人,传达给社会,贵族文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水平,贵族文化下移说明了传统文化通过民众传承发展,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世卿世族制在春秋战国是走向瓦解,而不是彻底结束,故错误。
生产力的进步引发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
8.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
如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B. “行仁政,民之悦之”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答案】A【解析】从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A项是秦国,法家思想为主,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是楚国,道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行仁政,民之悦之”是儒家思想,故B项排除;C项是鲁国,儒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D项是齐国,荀子曾经在齐国讲学,材料“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是法家思想,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个图片型选择题。
首先要从图中找出有线信息,比如“战国时期”、“ABCD”四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9.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 宣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用“礼”去约束人们的言行,宣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故B项正确。
A项是西周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西周统治,排除。
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不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排除C。
材料强调孔子宣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并不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排除D。
10.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其散文的特点是A. 文字优美,想象丰富B. 推理与叙事相结合C. 严肃凝重,深沉慷慨D. 政治色彩浓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具特色,如老子“情感深沉,想象丰富,哲理抽象”,庄子“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故A项正确;墨子“推理与叙事相结合”,故B项错误;孟子“严肃凝重,深沉慷慨”,故C项错误;韩非子“政治色彩浓厚”,故D项错误。
11.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 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 学术适应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以及养士之风极为盛行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AB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
本题材料主旨信息是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被各国君主“兼而礼之”,由此判定答案。
12.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话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答案】C【解析】从材料“春秋战国之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分化推动了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的根源,故A项错误;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故B项错误;士阶层是分封制的产物,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时间点“春秋战国之际”。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材料二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
与墨家、法家相比,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原因: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这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
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解析】(1)第一问,主张,墨子的主张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奢靡”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法家的主张据材料“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第二问原因从墨家和法家思想的不足方面加以回答,得出其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的史实回答其能成为主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