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输血处理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17.50 KB
- 文档页数:17
外科手术输血标准
外科手术输血标准是根据病人贫血程度和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来决定。
具体标准如下:
1. 择期手术,应在病人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时考虑输血;对于术中出血较多的手术,可考虑在手术中输血。
2. 对于贫血程度较重的病人,需要直接输浓缩红细胞,以尽快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改善组织缺氧的情况。
3. 紧急手术中遇到危及生命的失血时,应迅速输入浓缩红细胞,同时也要输入浓缩血浆和血小板。
4. 对于婴幼儿和老年病人,由于他们造血功能减退,应适当减少输血量。
另外,在输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输血前仔细核对病人姓名、病案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
2. 血液不得直接滴在伤口上。
3. 连续输血时,要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需要时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4. 血液制品属于血液及血液制品管理范畴,不可乱用。
病人除手术紧急或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判断需要输血外,不得私自向患者或家属提出无血源要求。
总的来说,输血可以迅速缓解失血症状,但使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并注意输血的安全性。
在遇到需要输血的情况时,建议与医生进行详细沟通,以确保安全和合理使用。
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如下:一、指征1. 急性失血:如果患者因急性失血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情况,此时需要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一般来说,急性失血患者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可以考虑输血。
2. 慢性贫血:对于慢性贫血患者,如果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者血细胞比容小于0.2时,可以考虑输血。
3. 大量失血:如果患者因各种原因大量失血,如外伤、手术等,导致血容量严重不足,此时需要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4. 低白蛋白血症:如果患者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进而引发水肿、休克等症状,此时需要通过输注白蛋白来纠正低白蛋白血症,以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
二、原则1. 合理输血: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浆等。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等因素,计算输血量,避免输血过量或不足。
2. 安全输血:应确保所输血液的质量,严格进行血液的筛查和检验,避免输注含有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血液。
同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输血过程中发生感染。
3. 同型输血: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同型血液进行输注,以降低因异型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
但在紧急情况下,如大量失血、严重贫血等,如果无法获得同型血液,可以考虑输注异型血液。
此时,应充分评估风险和利弊,并尽可能选择抗原抗体反应较小的血液制品。
4. 个体化输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
例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量选择红细胞悬液等对心血管系统负担较小的血液制品;对于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应选择富含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
5. 谨慎使用血液制品:血液制品虽然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理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在输血时应谨慎使用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滥用血液制品。
总之,外科输血指征及原则是确保患者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保障。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循输血原则,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外科学题术中输血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外科学中输血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在外科手术中,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措施。
它通过输注新鲜血液或血液制品,来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平衡血液流量,减少手术相关的风险。
然而,输血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输血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本文将探讨外科学中输血的适应症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输血的适应症在外科手术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下,输血是必要的:1. 大量出血:在外科手术中,由于手术创口撕裂或器官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出血。
此时,输血可以迅速补充失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2. 术前贫血:术前患者贫血严重时,由于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可能会对手术和术后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合理的输血可以纠正贫血状况,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
3. 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例如心衰竭或冠心病,手术期间需要更多的氧供应。
在这些情况下,输血可以增加患者的氧运输能力。
二、输血的注意事项除了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外,外科医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输血的血型配对:在输血前,医生需要确保患者的血型和输血血液的血型相匹配。
输血配对错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正确的血型鉴定和血型配对至关重要。
2. 输血的血液保存:输血血液需要经过适当的保存和贮存,以确保其质量和功效。
血液应保存在冰箱中,避免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此外,血液的保存时间也有限制,过期的血液不适合输血。
3. 输血反应的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可能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4. 输血风险的评估:在决定是否进行输血时,医生需要权衡输血带来的益处和风险。
输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包括传染疾病的传播、过敏反应,以及免疫系统的反应等。
通过评估输血的需求和风险,医生可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外科学中输血的适应症包括大量出血、术前贫血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输血指南随着现代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术中输血在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术中输血对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情况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术中输血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风险,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术中输血指南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一、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术中输血操作的关键环节,包括对患者的评估和术中输血计划的制定。
1. 患者评估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体征等。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是否需要术中输血以及输血的目标。
2. 术中输血计划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术中输血计划。
术中输血计划应包括输血的时间点、血液制品的选择、输血量的估计等内容。
在制定术中输血计划时,应根据患者的术前贫血程度、手术类型和风险等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二、术中输血操作术中输血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
1. 输血血液制品准备准备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在准备血液制品时,应注意检查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并进行必要的质控检测。
2. 输血过程术中输血需要进行静脉通路建立、输血设备连接以及输血速度控制等操作。
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三、术后管理术后是术中输血操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1. 输血效果评估术后应对患者的输血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水平、体征恢复情况等。
通过评估输血效果,可以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2. 并发症处理在术后管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血相关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和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四、术中输血风险管理术中输血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并提高术中输血的质量,需要进行术中输血风险管理。
1. 风险评估对术中输血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包括术前风险评估和术中监测评估。
胃肠外科手术中的贫血管理与输血策略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病症,它指的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
在胃肠外科手术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因此贫血管理和输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贫血的定义和分类、贫血在胃肠外科手术中的原因和影响、贫血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输血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胃肠外科手术中的贫血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贫血的定义和分类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不足或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所导致的病症。
根据红细胞指标,贫血分为以下几类:①红细胞数目减少型贫血,即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红细胞体积减小型贫血,如碳酸氢盐积累症;③红细胞色素含量减少型贫血,如营养性贫血。
二、胃肠外科手术中贫血的原因和影响胃肠外科手术中,贫血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手术相关因素、术前贫血和术中出血等。
首先,手术相关因素如开腹、肿瘤切除等会导致术中的血液流失增加,从而容易造成贫血。
其次,术前贫血是指患者在手术前已经存在的贫血,可能是由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
最后,术中出血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切除手术,如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等,术中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出血。
贫血对于胃肠外科手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贫血会导致组织供氧不足,使手术后恢复的时间延长,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贫血还会影响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再次,贫血还会对心肺功能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术后对机械通气的患者中,贫血会加重肺功能不全。
最后,贫血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
三、贫血管理的基本原则在胃肠外科手术中,贫血的管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具体的管理原则如下:1. 术前评估:术前应对患者的贫血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贫血的原因、程度和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
同时,需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其他指标,以确定患者的手术风险。
2. 术中积极控制出血:在手术过程中,应积极控制出血,减少术中的血液损失。
临床输血现状分析输血是临床医疗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液疾病、外科手术以及创伤等情况下。
然而,输血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本文将对当前的临床输血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优化方法。
一、输血频率与需求在临床实践中,输血是根据病情和患者需求来决定的。
一些疾病需要经常输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而一些急性创伤或手术后的患者也需要输血来恢复体力。
然而,目前一些地区在输血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有的病人需要输血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可能会出现输血过度的情况。
二、输血安全问题1. 输血相关的感染风险输血过程中,由于血液采集、储存和输送等环节可能存在感染源,因此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受到感染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检测血液样本中的病毒、细菌等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输血过程中,患者有可能发生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热性反应、溶血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不适症状,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应对患者的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并在输血前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三、优化临床输血的方法1. 指导合理使用输血为了解决输血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输血方案,避免盲目过度输血。
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医生及医护人员对输血的认知,使其能够更好地判断是否需要输血,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操作。
2. 强化输血安全管理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医疗机构应增强输血安全管理意识。
包括采用规范的操作流程,加强血液样本的检测和筛查,保证血液的质量和干净无菌的输血器械;并对输血前进行充分的患者评估,了解其血液系统的疾病情况,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3. 推进技术的进步与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输血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背景输血是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心脏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血多,用血量在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
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的资料显示,50%的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心脏手术用血量占总用血量的10%〜15%.再次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和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用血量更大: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
为了规范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外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血液内科及输血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工作:一、血液保护的定义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
血液保护就是保护其洁净和功能,防止其丢失、破坏和污染,同时科学有效和集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1.术前评估术前完善凝血系统检验(INR、PT、血小板计数等).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术前应复查血小板计数。
心脏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药史,以鉴别高危患者。
至少7种危险因素与心脏手术后大量输血相关:高龄、低红细胞比容、术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明确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潜在的出血性疾病.术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增加红细胞压积(Hct)及纠正凝血系统疾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2.术前管理⑴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抑制剂等)与心脏手术后出血相关.华法林在术前应至少停用4天,以促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
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可予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或非体外)前应尽可能停用。
外科医生如何处理手术室中的失血和出血风险?导语:在手术过程中,失血和出血是外科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合理有效地控制失血量和处理出血风险对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外科医生在手术室中如何处理失血和出血风险的方法和技巧。
一、准备充足的手术室设备和物资1. 选用高品质的手术器械:选择经过严格质量检验和认证的手术器械,确保器械的功能完好,并且减少器械故障的发生。
2. 使用先进的止血材料:手术室应备有不同种类的止血材料,如止血海绵、止血带等。
医生可以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材料,快速有效地止血。
3. 备足输血血液库存:在手术开始前及时检查患者血液指标,并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准备足够的血液库存,以应对手术中的大出血情况。
二、细致的手术计划和操作技巧1. 细致的手术计划:在手术开始前,医生应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
同时,需要提前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失血和出血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精细操作的手术技巧: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精准、稳定的手术技巧,以减少额外的组织损伤和出血风险。
在手术操作中,医生应通过精确的解剖切离和熟练的缝合技巧来减少出血。
3. 快速有效的止血手段:当手术中出现出血情况时,外科医生需要迅速采取止血措施。
常用的止血手段包括压迫止血、电凝止血、激光止血等。
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止血方法,快速有效地止血。
三、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1. 观察出血情况:术后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出血情况,包括术后24小时内的持续出血、术后伤口渗血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出血是防止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关键。
2. 注重术后护理:外科医生应在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细致的术后护理,如创面处理、伤口包扎等。
同时,医生还应注重患者的术后疼痛管理,减少疼痛对患者的不适和手术创面的不稳定因素。
3. 多学科团队协作:外科医生应与麻醉科医生、护士、输血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手术中的失血和出血风险。
麻醉科中的术中输血管理在麻醉科手术中,术中输血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手术期间患者的输血需求、输血方式、输血时间以及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等方面。
良好的术中输血管理可以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的生命健康。
本文将从输血指征、输血前准备、术中输血监测与处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输血指征在麻醉科手术中,术中输血的指征主要依据患者的术前评估结果、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情况以及术后监测结果来进行判断。
常见的输血指征包括:①预计手术期间血容量损失超过20%;②术前贫血导致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低于正常值的70%;③术中出现急性大量失血(如创伤手术、肝脏切除等);④伴有严重贫血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等。
在确定输血指征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术前评估结果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二、输血前准备在术中输血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输血的安全与有效。
首先,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及输血相关的医嘱,确保输血的目的、血型配对、输血方式等信息准确无误。
同时,在输血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输血历史,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其次,要充分准备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和输血设备,保证其质量安全,如需新鲜血制品,应及时联系供血者并准备好新鲜血浆或血小板等。
此外,术中输血前还需对患者进行体征监测,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以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
三、术中输血监测与处置在手术过程中,术中输血的监测与处置是至关重要的。
术中输血需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出血量以及输血量等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处置措施。
为了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可通过血压监测、尿量监测、心率监测等方式来判断患者的循环情况。
在术中输血过程中,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可通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相关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调整输血速度、补充凝血因子、纠正酸碱平衡等措施,以保障患者的血液稳定和术中安全。
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比较观察发表时间:2016-02-29T09:38:30.450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陈雪梅肖潇贺小艳赵小燕通信作者唐桦双滟琦[导读]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四川绵阳621000部分外科手术患者在术中血量流失严重,需要通过输血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往输血采用开放性形式,手术操作和输血同步进行,陈雪梅肖潇贺小艳赵小燕通信作者唐桦双滟琦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四川绵阳621000【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输血方式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大、中型手术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每组各80例.其中一组术中采用开放性输血,另一组采用限制性输血.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在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上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量平均(2.3±1.1)U,对照组平均(3.8±1.4)U;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3例(3.8%),对照组发生11例(1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而言,采用限制性输血效果更佳,能够节约血液资源,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开放性输血; 限制性输血; 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differentbloodtransfusionmethodinpatientswithsurgery.Methods:160casesoflargeandmiddlescaleoperGationinourhospital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80casesineachgroup.Onegroupusedtheopenbloodtransfusion,theothergroupusedlimitedbloodtransfusion.Observetwogroupsofpatientswithsurgicalindicators,adversereactions.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anesthesiatime,reGcoverytimeandoperationtimebetweenthetwogroups(P>0.05).Bloodtransfusioninexperimentalgroupwas(2.3±1.1)U,thecontrolgroupwas(3.8+1.4)U;theadversereactions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3cases(3.8%),andthecontrolgroupwas 11cases(13.8%).P<0.05,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Forpatientswhoneedbloodtransfusion,itisasafeandeffectivemethodtouselimitedbloodtransfusiontosavebloodresourcesandreGducea【Kdevyersweorrdesac】tions.OpenBloodTransfusion; LimitedBloodTransfusion; AdverseReaction; ClinicalEffect 【中图分类号】R12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81-02部分外科手术患者在术中血量流失严重,需要通过输血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往输血采用开放性形式,手术操作和输血同步进行,但实践表明造成了血液资源的浪费,且患者不良反应较多[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限制性输血的临床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就诊且接受大、中型手术的患者16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43例(53.8%),女性37例(46.2%);年龄处于21—70岁阶段内,平均(43.5±2.7)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20例、心血管手术13例、神经外科手术10例、内脏手术21例、妇科疾病手术16例.在试验组中,男性39例(48.8%),女性41例(51.2%);年龄处于18—68岁阶段内,平均(42.0±3.1)岁;手术类型:骨科手术24例、心血管手术11例、神经外科手术12例、内脏手术22例、妇科疾病手术1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针对性比较(P>0.05).1.2临床诊断标准[2](1)纳入标准:患者资料完整,经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后确诊,符合手术指征,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积极配合各项医疗操作.(2)排除标准:认知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病变患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开放性输血模式,试验组采用限制性输血模式,具体如下:1.3.1手术操作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案,在上肢建立静脉通道, 置入深静脉导管作为输液通道;同时行桡动脉穿刺,监测患者的血压指标,密切关注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术前补充合适剂量的晶体液, 术中输血采用保护措施,常见的如血液稀释、液体加温、自体输血等.1.3.2输血原则对照组采取开放性输血,通过术前估算失血量来确定输血量;试验组采取限制性输血,在术中依据血压变化、具体失血量等进行限制输血,计算公式为[3]:(输血后Hct目标值-输血前Hct测定值)×体重/112.输血时首先输注胶体,将血容量恢复至80%以上,保持微循环稳定.1.3.3血气分析动脉血采集选择桡动脉,血量控制在1ml,将其注入血气试剂片中,然后在血气分析仪中测定,可以得到各项血气指标的测定数据,尤其是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另外要注意,患者在输血前、后分别测定一次. 1.4观察项目和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输血量.(2)观察患者的手术指标,主要是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3)记录患者输血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在组间平行比较. 1.5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版本,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和χ2检验;输血量、手术指标作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和t检验.P<0.05说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输血量比较试验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在1—15U 之间,平均(2.3±1.1)U;对照组患者输血量在1—102U 之间,平均(3.8±1.4)U.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7.535,P=0.001). 2.2手术指标比较由数据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3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患者在过敏、肺损伤、发热反应、细菌污染上共计出现3例,占总例数的3.8%;对照组患者共计出现11例,占总例数的13.8%.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表1两组在各项手术指标上的比较(X±s)3讨论就目前而言,我国医疗机构血液库存资源相对短缺,在存储过程中本身会发生变化,且传染疾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发生率较高,这就决定了医院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用血、节约用血的原则.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否需要输血、具体输血量为多少,成为困扰医师的一项难题. 一般来说,患者术中Hct在0.3以上(或者Hb在100g/L以上),不需要输血;Hct在0.21以下,可以输注红细胞;Hct 在0.21—0.3之间(或者Hb在70—100g/L之间),则需要进行输血[4].文中试验组患者采取限制性输血,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相比差异不大,表明不会对手术造成不利影响.在王丽的研究报道中称[5],限制性输血的优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输注过多血液部分患者会造成微循环损害,不但无法改善组织氧合指标,还容易发生肺损伤、过敏等不良反应,限制性输血则刚好相反;第二,异体血液大量输注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了疾病复发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次研究结果显示,80例试验组患者输血量平均为2.3U,低于对照组的3.8U.在输血不良反应上,患者仅有1例过敏、2例发热反应出现,占比3.8%, 远低于对照组的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谢晓峰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6].综上,对于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而言,采用限制性输血效果更佳,能够节约血液资源,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参考文献[1] 田蜜,李永军,杨娇娇,等.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策略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41-443. [2] 陈炜,孙建良.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上海医学,2012,35(4):284-286. [3] 杜柳惠.开放性输血和限制性输血对重症监护病人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5(7):156-156,157. [4] 陈胜.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现代养生,[ 2014,09(7):38-39.5] 王丽.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对ICU 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3(11):127-128. [6] 谢晓峰.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12(3):80-81.。
输血工作总结分析
输血工作是医院重要的医疗服务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输血工作,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首先,输血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为患者进行输血前,
我们必须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输血需求,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出现感染或其他意外情况。
其次,输血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和协调。
在输血过程中,医生、护士、实验室技
术人员等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密切配合,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安全的输血服务。
另外,输血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工
作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输血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输血服务。
总的来说,输血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医疗服务工作。
我们需要高度的责
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和协调,以及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输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