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6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第2课时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思想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的关键。
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所以充分利用农业分布图并进行列表比较,让学生知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法列表比较法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农村学生采用实地调查和对长辈进行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城市学生采用对长辈进行调查的方式)调查当地农作物的种类、熟制及主要农作物种植收获的时间等。
教学过程[活动引入]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那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显示的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在发给你们的中国轮廓图上大胆设计我国主要农业部门的适宜发展地区。
[学生讨论、绘图、展示、评议](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理解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奠定基础。
)[教师承转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农业的地区分布[出示课件]出示“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请同学们对比并找出各自对“主要农业部门发展地区”的设计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并做解释。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
2.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
【教学过程】二、学导达标五、智能测评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应该发展牧业的地形区是()A.平原B.高原C.山地D.盆地2.下列农业行为符合因地制宜观点的是()A.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地势低洼处,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种甘蔗B.在干旱草原区,开垦耕地种植粮食C.在城市郊区大量种植粮食作物D.在西双版纳林区大面积毁林开荒3.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区把粮田腾出来改种花卉、蔬菜和发展塘鱼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B.市场的需求量C.国家的政策措施D.气候条件4.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A.人口减少,耕地增加B.水土流失严重C.自然灾害频繁D.环境污染5.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是因为()A.该地牧业发达,牧畜需要大量的饲料B.该地人口稀少,粮食需求量少C.该地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D.该地少数民族擅长种植牧草6.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地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B.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C.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并建立商品粮基地D.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要点突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例1:本着因地发展农业的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B.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垦荒种粮C.东北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棉花生产D.在江南低山丘陵地区发展水果和林业解析:本题是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考查,发展农业要考虑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课题: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课标与教材课程标准要求:1.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教材分析: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差,因此,要注意降低难度,分散难点。
要遵循“小步子、快节奏、勤反馈”的教学原则,加强直观教学,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插图的基本技能,并教会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3、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3、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创新支点的设计:充分利用实例和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识记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来轻松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学习方法与媒体: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方法。
第二课时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运用实例说明 举例说明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能够说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说出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运用资料说出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观念4、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调查能力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读图P4.16,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1)、农业生产布局要受到的影响,发展农业时,应注意布局在适应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这是“”科学地理观点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农业生产还受到当地的制约,这也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2.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形式方面,举例说明解学技术在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2.走科技兴农之路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你能从农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的地理含义吗?(板书)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农业基地建设1.考虑因素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自然条件的特点。
阅读教材,你能说说要考虑哪些自然条件吗?生:(可能的答案)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板书)考虑自然条件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阅读教材,你能说说要考虑哪些社会经济条件吗?生:(可能的答案)市场、政策、技术、劳动力、交通等。
(板书)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承转:我们农业布局不仅需要考虑自然原因,也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你掌握了吗?2.农业布局原则师:阅读教材,完成农业不同部门的布局所需的自然条件。
师:这就是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适合某一农业部门,我们就发展这一农业部门,简单来说,这就是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林则林。
(板书)因地制宜3.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活动探究1:师:读图和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1.读图4-1-3,根据该县自然条件的差异,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说说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如果西北山区大规模开展种植业,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结合身边的实例,说说农业生产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师:以我们身边的案例。
近些年合肥地区的农业生产变化,说说你的想法。
生:(可能的答案)为适应城市市场需求,合肥市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合肥市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就地取材发展农业》教课设计第2课时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进一步认识我国农业的散布,与基地建设。
2.能够对走科技兴农之路有正确的认识。
3.能运用实例和数听说出发展农业也是我国重要的构成部分。
4.知道发展农业能够带来什么。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理解农业的散布特色,决定了不一样地方农业发展的特色。
2.学会联合地图对我国农业有很全面的认识,使走科技兴农之路能够带来生活的很大变化。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农业的散布与农业的基地建设,给科技兴农带来的影响。
要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课要点1.农业的散布特色2.科技兴农带来的影响教课难点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剖析,充足理解科技兴农。
教课方法1/5电子白板协助教课读图剖析小组议论研究课前准备课件、课前教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课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在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是什么,农业的种类有哪些?我国农业的地域散布,主假如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别。
1.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
1)东部主假如栽种业、林业和渔业。
(2)西部地域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罕,栽种业只散布在有浇灌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南北方以800毫米年降水量线或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均以栽种业为主。
今日,我们连续来学习——就地取材发展农业思虑:农业会给经济和科技带来影响吗?二、新课学习(一)农业基地建设(叙述)我国自然调价千差万别,社会需求不停变化,只有就地取材,把不一样的农业部门布局在适合的地域,才能扬长避短,充足发挥各地的有实体按键,实现农业的可连续发展。
就地取材发展农业,第一要考虑的自然条件的特色。
列如,在地形平展、土壤肥饶、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域,适合发展栽种业;在河湖许多、水流缓和的地方,适合发展淡水渔业;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域,适合发展畜牧业等。
就地取材发展农业,还要充足考虑不停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等要素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准备】自制相关课件、图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
讲授新课: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活动1]参考教材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回答:(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太行山区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3)完成教材的活动“城市地区农业带的分布”(4)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5)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回答:自然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技术、市场、设备等)[活动2]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问题1] 我国人民的生活从饥饿贫穷到温饱小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回答: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重大转变。
[问题2] 我国农业仍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问题3] 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都使耕地面积减少,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结合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回答)回答: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
第2课时农业的地区分布
设计思想
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的关键。
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所以充分利用农业分布图并进行列表比较,让学生知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法列表比较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
学生:调查当地农作物的种类、熟制及主要农作物种植收获的时间等。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那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显示的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在发给你们的中国轮廓图上大胆设计我国主要农业部门的适宜发展地区。
[学生讨论、绘图、展示、评议]
[教师承转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2课时农业的地区分布
[出示]出示“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请同学们对比并找出各自对“主要农业部门发展地区”的设计合理和不合
理的地方,并做解释。
[开放式提问、角色扮演]学生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获取相关信息。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你能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东西部和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吗?
[小组讨论、展示、评议、完善]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差异原因分析
北方
东北
华北
分界线
南方
[出示、知识拓展]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
请你在图4.15中的适当部位上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
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
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三熟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农业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而且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这为山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各地区农业的发展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
“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一标题的学习评价,要充分体现这一评价的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挖掘知识点评价的关键。
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我国西南部山区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垂直变化等知识点是很好的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素材。
教学后记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
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一标题时,可把景观图和地图
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差异的景观图片,如北方的小麦播种、南方的水稻插秧。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上的农业生产景观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区。
这样充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地理教学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