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45.50 KB
- 文档页数:5
考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2.分封制(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1)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5.突出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独立性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等级森严:统治阶层内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重点深化]从周至秦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易错练1因望文生义而误选《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相关推荐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
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
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
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
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时期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1)根本原因:制(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
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上述三节整合如下:(一)、秦朝的统一;1.时间:公元前221年(前3世纪末),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另外:北击匈奴,收河套,设九原郡,修直道、长城;南修灵渠,统岭南,设郡县;治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修五尺道)。
(注意落实到地图 P9)2.疆域: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主要;中央集权: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其积极作用主要;2、原因: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思想来源:法家思想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5、具体表现:(1)中央权力机构:(皇权和相权的关系)①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丞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②汉:内外朝制度:内朝决策,外朝执行③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2、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a、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b、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④宋:二府三司制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⑤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即永乐帝)设内阁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历史必修一国家制度详细介绍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夏王将国家事务统归一人管理,这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开始。
(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西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地方官员由贵族世袭。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太仆、廷尉、典客、奉常、郎中、常侍、少府、治粟内史和宗正。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和封国制(也称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限制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王国势力。
又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吏和豪强。
(2)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各级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3)北宋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相权;派文官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握全国行政和军政大权。
行省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官员处理政务的效率。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初废丞相,设内阁以备皇帝顾问;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没落趋势。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其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
专题一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
2、能力目标: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情感目标: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根据教材与导学案上的引导,进行情境体验,(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自学质疑】阅读教材第一目自行归纳出秦国统一的重大行动。
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进程(1)统一六国:公元前年间,秦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大业。
(2)北伐匈奴: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
此外,还修筑和,加强北部边防。
平定岭南(3)统一岭南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军征讨岭南地区时开凿了,也是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4)管理“西南夷”:开辟了的交通路线,部分地区委任官吏,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意义①秦统1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②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1、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和秦王朝的统治,避免地方上出现分裂割据势力2内容: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等职官,分掌、、;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3、特点由任免调动,不得,形成了的形式,(这也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差别)4、影响:①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的重要标志②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要点】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形成1.原始农业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2)“石器锄耕”阶段:用耒耜松土,提高挖土效率;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
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
2.隋唐时期:(1)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
(2)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
(3)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3.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1)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
(2)江南精耕细作技术更为成熟。
(3)稲麦复种制推广(4)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
4.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
(1)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发展一年两熟制。
(2)大量新品种培育出来。
(3)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施肥技术发展。
(6)套耕出现。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国家所有制。
(2)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中央行政制度主要由皇帝和宰相组成。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最终决策权。
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宰相职位通常由多个人担任,以分担工作负荷并互相监督。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秦汉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乡三级。
隋唐时期,改为州、县两级。
明清时期,改为省、府、县三级。
此外,在历史上还存在过州牧、节度使等地方行政官员,但最终都逐渐废止。
三、选举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举制度包括察举、征辟、科举等多种形式。
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的制度;征辟是由皇帝或上级直接征召人才并任命官职的制度;科举则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四、官吏管理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职分类、考核制度、升迁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方面。
官职分类是根据职责和工作性质将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考核制度是对官员工作绩效的评估和监督;升迁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进行晋升或降职;奖惩制度则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五、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时期,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依靠习惯法和成文法。
秦汉时期,法律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唐宋元明清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
同时,法律还逐渐向着平等化方向发展,妇女和下层人民也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护。
六、经济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制度主要采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作物并生产生活必需品。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等。
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市场经济形态;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文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包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方面,包括科举制度、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建立和发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包括中国早期(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它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衰落,这一演变过程的基本线索是: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臵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试说明: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梳理: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造成社会动荡(3)目的: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命题分析:(1)“中华文明的起源”近几年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文化遗存、史料文献等新素材设置情境,同时结合史学理论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下文明的产生、交流与传承。
(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周制度演变、制度影响、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多元一体特征,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的演变、特点、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命题交融等内容。
(2)综合考查:该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命题可能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与后边制度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联系。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主干知识整合: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华文明的特点:(1)多元性:(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2)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与宗法制及关系:知识拓展:西周礼乐制1.定义:乐:和谐;礼:秩序。
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2.核心精神:尊尊、亲亲。
3.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强化等级观念。
中学历史教案: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古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而政治则是经济的服务者。
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特定的形式和特征,从古代的农业经济和奴隶制度开始,直到封建社会的出现,都体现了它独特的经济和政治特征。
一、古代社会的农业经济古代社会的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型经济组织形式。
这种经济形式以集体性的农业劳动和生产为基础,土地永久被占有,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王室所有。
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是非常原始和落后的。
农业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耕牛、耕牛和木耙等原始的农耕工具,而农民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缺少对技术的掌握,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古代农业经济的维持是以租庸调制为主要模式的一种经济方式。
租庸调制是一种以地租和劳役为主的土地征税制度,全国的农田都归皇帝所有,一般情况下,该征税制度要求农民把田地的20%让给地主并由地主耕种,而农民还需要交纳一定的税金。
劳役则是要求农民为地主、官府定期性地完成一些工作任务,由此换取相应的减免税负。
租庸调制的存在导致农民的负担非常重,生活贫困,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二、古代社会的奴隶制度奴隶制度是古代社会最为鲜明的政治和经济特征之一。
在古代社会,奴隶制度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某些方面取代了部落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阶段。
奴隶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古代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存在和发展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奴隶制度的发展和存在表明了古代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它是古代社会长时间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三、封建社会的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社会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变革与迭代。
封建社会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也表明了政治和经济的角色具有一种崭新的形式。
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高中历复习笔记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历史数轴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考点详解考点一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一)夏朝的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
2、特点: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1)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2)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4)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影响: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导航]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主干核心知识]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学:《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_ _》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的张衡:地动仪、水运浑象仪。
唐代的僧一行:黄道游仪,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测定的黄赤交角值极为精确;编制的《授时历》是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2、数学:东汉时期《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3、农学:北魏贾思勰所著的《》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明代编写的《农政全书》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医学:①《》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四诊疗法,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③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药剂“”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④代表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的《》,书中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5、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的《》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火药: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②五代和宋朝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①战国时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的起源演变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②演变脉络: (商代,成熟的汉字)—金文(商周)—小篆(秦朝)—隶书(汉代)—楷书
③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发展
3、中国画的发展
三、文学成就
1.《诗经》内容:汇聚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雅、颂三部分。
特点:四言体为主,重章叠句。
2.楚辞:代表作:战国时期屈原的《》,这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特点:句子参差不齐,形势自由活泼;采用楚国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汉赋:含义: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半诗半文)。
特点:手法夸张,辞藻华丽
4.唐诗: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忧国忧民,生活在唐由盛转衰时期。
中唐以后:白居易,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同情民间疾苦。
5.宋词:特点:长短句,句式灵活,可配乐演唱。
兴起原因: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山河的破碎与民众的苦难。
流派:1)婉约派:柳永、李清照;2)豪放派:、辛弃疾
6、元散曲:在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
代表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小说发展脉络: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
①流行原因:a.商品经济发达,对文学的需求增多;b.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c.印刷术不断完善
②成就: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
揭露政治黑暗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源头:傩戏
2.发展:宋代南戏。
民间创作、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3.成熟:元杂剧。
表演形式多样,故事情节完整。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大家”。
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
4.繁荣:清代京剧(京剧有“国剧”之称)
①京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给乾隆帝祝寿,四大徽班进京唱戏,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徽调与汉调、昆腔、秦腔等融合兼收,形成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民国以来,京剧走向世界。
②京剧的特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唢呐等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均有一定的谱式;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表演有一定的程序,多以虚拟性的动作,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双基训练]
1.(2007广东文基历史)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且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有①指南针的发明②子午线长度的测定③《授时历》的编定④活字印刷术的创制( )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2007广东卷单科)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4.宋代文学现象中与市民阶层文化审美要求有密切联系的有①词的广泛流行②话本的出现③散曲在北方的流行④风俗画的增多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④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反映出作者的创作特点是( )
A风格气象万千,语言平实而精练
B思想感情豪迈奔放,景物雄浑壮观
C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
D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6.下列材料中不能直接相互印证的是()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行”与“昼观日,夜观星,晦观针”
B.天水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与《天工开物》中的造纸工序示意图
C.雕版印刷术与《金刚经》卷子
D.“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与“李杜诗篇万口传”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
B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
C赋是战国后期出现的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
D元朝时,汉族文人经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8.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成就最突出的是()
A诗歌和散文B小说和戏剧
C小说和诗歌D小说和散文
9.下列关于汉字的发展历程不正确的是()A.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与后来成熟文字有渊源关系的刻画符号
B.夏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C.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出现了一字多形的混乱状况
D.秦始皇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2007江苏历史)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
11.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B.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C.唐朝时期—宗教画—《送子天王图》D.北宋时期—风俗画—《洛神赋图》12.荆楚网-湖北日报2007年10月7 日报道:国庆节前夕,“八艺节”湖北省筹委会收到一份特殊的展品,该展品是一幅剪纸作品,名为《回娘家》,作者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下列作品中与该作品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 ) A.《五子夺莲》B.《送子天王图》C.《山径春行图》D.《松鹰图》
13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成熟阶段的是
A傩戏的出现B南戏的出现
C元杂剧的兴起D清代京剧的形成14.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15.北宋时期不仅以山水花鸟画为主流的文人画繁荣,而且还出现了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残暴B.商品经济的发展C.知识分子的觉醒D.“西学东渐”的影响16.戏剧是文学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艺术领域一块魅力无限的瑰宝。
下列关于戏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元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称
B.《窦娥冤》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喜剧代表作
C.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是著名的戏剧家
D.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17.下列文学形式不能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是
()A《诗经》中的“风”B汉赋
C宋代的南戏D元杂剧
18.南戏和元杂剧得以流行的共同原因是()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汉族文人地位低下
C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19.要了解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最好去阅读一下哪位的诗歌()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陆游20.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B.融合并吸收多个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C.广大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其他剧种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