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453.03 KB
- 文档页数:9
《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而生物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着环境。
首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等,直接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方式。
例如,热带地区的高温高湿环境适合热带雨林生物的生长和繁衍,而寒冷的极地则只有能够耐寒的生物才能生存。
土壤条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酸碱度、肥力等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有些植物喜欢酸性土壤,而有些则适应碱性土壤。
水环境对于水生生物来说至关重要。
水质的好坏、水流的速度和水深等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生物对环境也具有适应性。
生物通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各种适应环境的特征和行为。
比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叶子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散失;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帮助它们在极寒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此外,生物还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了大气环境。
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结构和植被分布。
二、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活动规律。
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都有其适应的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水分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供应情况。
空气的成分和质量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例如,氧气是大多数生物呼吸所必需的,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也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生物因素则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有互助和斗争,比如蜜蜂之间的分工合作是互助的表现,而同种生物为了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争斗则是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高二选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是紧密相关的领域,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高二选修二生物与环境的知识点总结。
一、植物与环境关系1.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释放氧气。
2. 光合作用的调节:光合作用受到光强、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3.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方式不同。
4. 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植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不同,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5. 植物对盐碱地的适应性:一些植物能够在高盐度或高碱度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6. 植物的光周期反应:植物的生长和开花受到光周期的影响。
二、动物与环境关系1. 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动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不同,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存活。
2. 动物的迁徙行为:动物为了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会进行周期性的迁徙。
3. 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气候变化对动物的生态系统和生存方式造成影响。
4. 动物对光周期的感知:光周期对动物的繁殖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5. 动物的食性适应:不同动物根据其口器结构和营养需求不同,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
三、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环境稳定和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法律监管等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
3.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4. 入侵物种与生物多样性:入侵物种对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5. 濒危物种保护:濒危物种的保护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四、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1. 水污染与防治:人类活动导致水体受到污染,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2. 大气污染与防治:人类排放的废气会导致大气污染,需要减少污染物排放。
3. 土壤污染与防治: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梳理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得作用1、影响生物生活得环境因素可分为哪两类??2、生物圈中得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哪一种因素得影响?4、“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哪一种因素得影响?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哪一种因素得影响?6、“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哪一种环境因素得影响?7、什么影响生物体内酶得作用?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体现了哪一种环境因素得影响?9、同种生物之间得关系有哪些?10、不同种生物之间得关系有哪些?11、蜜蜂与花之间什么关系?1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得那种关系?第二节生物对环境得适应与影响1、环境与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2、在各种得作用下,在长期得进化过程中,生物都对其生活得环境表现出一定得。
3、现存得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得与。
4、生物对环境得适应具有那两重属性?5、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得。
6、全球因对土壤得翻耕作用实验中,为什么要喷洒适量得水?7、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中?8、观察到得实验结果就是什么?9、蚯蚓对土壤得翻耕作用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哪种关系?10、“鱼儿离不开水”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得什么关系?1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体现了哪一种关系?12、“蚯蚓松土”体现了那一种关系?13、“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得那种关系?1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得什么关系?15、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体现了那一种关系?16、动物常见得适应环境得方法有哪些?17、各种生物对于环境得适应,就是得结果。
第二章生态系统得组成第一节生态系统得组成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得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得生态系统就是什么?它包括什么?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及其环境。
3、生态系统由那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4、非生物成分包括哪些?她们得作用就是什么?光,空气,水,土壤等,她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与生存空间。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生物受环境因素制约,环境也受生物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对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一、生物的适应性进化适应性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遗传变化。
在发生环境变化时,生物通过适应性进化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适应性进化可以是形态结构的进化,也可以是生物功能的进化。
例如,植物在干旱条件下,通过进化形成长根、厚叶等结构,提高抗旱能力。
二、生物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生物学角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态位决定了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生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生态位。
生物为了避免直接竞争,会选择不同的生态位,从而形成生态平衡。
三、生物的营养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的食物关系,其中包括食物链的四个级别: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灭绝等问题。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
环境保护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六、重要环境问题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
这些问题对生物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壤保护等措施。
结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生物适应环境、生态位、营养关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要环境问题是我们对于此领域的重要认识。
高三生物与环境知识点高三生物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它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其中的环境知识点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高三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高三生物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物和环境之间互为影响、相互依存。
环境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空气、水和养分等物质资源,同时也提供了生物所需的温度、光线和地理条件等非物质资源。
生物通过获取环境资源来生存、繁殖和进化。
而生物的活动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利于气候变化的调节。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这也是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对于地球生物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人类作为生物链中的一员,也依赖于这个生态网来获得食物和其他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行为,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命环境组成,如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通过各类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能量和物质循环。
而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例如过度伐木导致的森林退化、工业污染导致的水体污染等。
这些问题使得生态系统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机。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高中生物《生物和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易错点1 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生长曲线理解不透彻1 .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2 .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 、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2值。
3 .“S”型曲线中K 值与K /2 值的分析与应用(1 )K 值与K /2 值的分析(2 )K 值与K /2 值的应用4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变化分析(1 )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 )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3 )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 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数量偏离K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易错点2 不能准确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食物网2 .太平洋中大量的塑料废物被分解成微观粒子后会被浮游动物吞食,而塑料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致癌化学成分。
下图为海洋食物网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1 )根据双向箭头A 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2 )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①A 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②D 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③B 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2 .对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误区3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 )“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并且能够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方向。
因此,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环境中最基本的物理因素之一。
温度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还直接影响生物的存活和生存环境的分布。
对于热带生物而言,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其代谢受损,甚至死亡。
而温带和寒带生物在面对极端高温和低温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也会影响其分布范围和生态位的竞争关系。
2.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的关键环境因素。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范围有着重要影响。
干旱地区的植物适应性较强,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也较高。
而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分的供应与分布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存情况。
3.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因素,也是影响动物昼夜节律的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生物对光照的需求和适应性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生态位的差异。
4.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支撑着陆地生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适应性也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土地的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大气成分对生物的影响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成分对生物的生存和代谢活动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氧气是动物呼吸作用的必需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氮气是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对大气的气体成分有着影响;在土壤中,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水分保持能力和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秘籍04一、种群及其动态1.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1.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概念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原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原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迁入率和出生率种群中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原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应用: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使出生率降低,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直方图1.3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方法适用范围步骤逐个计数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逐个计数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捕获一部分个体S1→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S2)占总个体数(N2)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N1=S1N2/S2灯光诱捕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
注意事项:1.若标记脱落,标记个体死亡、迁出、很难再次抓到等,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2.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的定义2.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是什么4.说说调查种群密度的一些方法5.标记重捕法怎么应用?公式?6.理解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7.区分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8.理解种群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9.什么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10.自然条件下,什么时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什么时候种群密度最大?11.区分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波动12.学会用血细胞计数板去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14.区分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1.群落的定义2.什么是物种丰富度?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因素3.数量多就是优势物种吗?为什么4.种间关系有哪些?明白某些物种之间的关系5.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受什么因素影响6.群落季节性的含义7.什么是生物的生态位?具体到动物或植物怎么来理解8.生态位形成的原因及意义9.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什么方法10.列举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中生存的生物特点1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1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相同点和区别1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会有什么影响?14.怎么改善生态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含义2.生物圈的含义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4.生产者的组成内容,作用,地位5.消费者的组成,作用,地位6.分解者的组成,作用,地位7.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都有哪些?作用是什么?8.会写食物链,开端和终端是什么成分?9.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有什么关系?10.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什么?1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什么?12.能量流动的过程1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14.能量流动的途径,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形式,能量散失的途径,能量散失的形式,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转化15.能量流动的特点16.生态金字塔都有哪些?17.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18.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19.碳循环的过程图20.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方式2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22.碳循环的特点23.什么是生物富集?2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5.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什么方面?28.负反馈调节的含义和作用29.怎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四章人与环境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3.生物多样性有哪些?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5.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7.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而生态环境学则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在生物的高考考试中,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考生物中的生态环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生态学基本概念1.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3. 生物种群:指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并以一定方式相互关联。
4.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总体,是由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 生物群落: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在同一时期共同生活并彼此影响的生物个体总体。
2. 人口生态学:研究人类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组成要素: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圈三个组成要素构成。
4. 独立性与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三、物质与能量的流动1. 能量流动: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存在与繁衍的基本能量来源。
2.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3. 化学能量:生物体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形式进行能量的传递和流动。
4. 营养关系:食物链是由食物与被食物关系所组成的有机体系,它反映了生物体之间的营养关系。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1. 自然平衡: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2. 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有破坏性影响。
3. 人为干扰:人类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等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和破坏。
4. 环境保护:人类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五、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1.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为干预,促进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2. 生态重建:指通过人工手段重新建立起失去的生态系统。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生物圈、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系列行为。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生物是地球上的万物,它们与环境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生物通过各种适应方法来适应环境,并且对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来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进化是指一个种群在一定时间内逐渐适应环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新的特征和适应策略。
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个体或群体选择性的调整和适应。
例如,北极熊具有厚厚的毛皮和多层脂肪,以适应寒冷的环境;沙漠植物具有深入地下寻找水源的根系,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2. 生物圈的互动关系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互相依存。
食物链中,每个组织者看自己的食物,而它的食物则成为它的食物。
通过这种互动,生物圈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3.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一个更大范围的概念。
它是由生物、环境和其它要素组成的一个实体。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
正向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通过呼吸释放氧气,调节环境气候和气氛。
负向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过度开发和污染。
例如,森林的砍伐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干旱,而工厂的废气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
5.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世界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猎捕和非法交易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适应与进化使生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生态系统保持了生物圈的平衡;生物对环境有正向影响,但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措施。
生物环境大题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环境的影响因素生物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土壤、气候、食物、其他生物等。
1. 温度:温度对生物体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它直接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
不同的生物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不同,有的生物体能够耐高温或者耐低温,有的生物体则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2. 水分:水分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对于绝大多数生物而言,水分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与发展。
同时,水分还是生物体正常生理代谢的重要物质。
3. 光照: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
同时,对于动物而言,光照也对它们的生活和生理活动有影响。
4. 土壤:土壤是生物体生长的基础,其中包含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都有影响。
5. 气候:气候对于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体的生活和生存状况。
6. 食物:食物是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不同的生物对食物的需求和种类也各不相同。
7. 其他生物: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群体和个体的适应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括捕食、共生、竞争等。
二、生物环境的影响机制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1. 适应性改变:生物体会通过遗传变异和后天适应性改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生物节律:生物体的生理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生物节律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会有所不同。
3. 相互作用: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共生、竞争等,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生物体的适应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生物体所处的生态系统对其生存和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5. 群落效应:生物体所处的群落对其生存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生物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生物环境的保护与管理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 生物种群的保护: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珍稀物种的人工繁殖等方式来保护生物种群。
2. 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生物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变异性,包括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基因和它们之间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的好处,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气候调节、土壤肥力、病虫害控制和休闲活动。
这些服务对于人类的生存福祉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然而,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来自多种因素的严重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农业、城市发展和采矿等人类活动导致了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为野生动物创造了挑战性的生存环境。
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可以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或传播疾病,对生态系统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污染:工业和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会污染空气、水和土壤,损害生物体和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了温度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给生物体和栖息地带来了压力。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一些关键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建立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受保护区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减少人类干扰。
可持续土地管理:采用农业和林业等可持续土地管理做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物种恢复:开展物种恢复计划,通过栖息地改善、繁殖和再引入,恢复濒危或受威胁的物种。
减少污染:实施旨在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政策和法规。
公众教育和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调节气候,而气候变化反过来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森林和海洋等生态系统通过碳封存和释放氧气等过程来调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和温度升高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破坏栖息地、改变物种分布并导致物种灭绝。
结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地球的健康和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
高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学科,它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二生物学中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是由各种不同物种组成的,而非生物环境则包括气候、土壤、水等因素。
1. 物种和生态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合作等方式相互影响。
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称为生态位,它包括物种的角色、所需的资源和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2. 养分循环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是维持生物生存的重要过程。
其中,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最为重要的循环过程。
碳循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形成和消耗二氧化碳。
氮循环则涉及氮的固定、硝化、脱氮等过程。
水循环则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调节机制。
二、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它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1. 物种的分类物种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根据形态、生态习性等特征,科学家将物种进行分类。
传统上,物种的分类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但现代分类学也加入了分子生物学等新的技术手段。
2. 物种灭绝与保护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类的活动,如森林砍伐、陆地开垦和水污染等,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必要采取行动,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破坏性活动等。
三、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稳定状态。
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1.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评估一个个人、社区或国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指标。
它涉及个体对资源的消耗、废物的排放等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 可持续的农业和能源利用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进农业和能源的利用方式。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探讨1.试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供应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
(2)取样方法:很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实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试验流程实施安排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订安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取样、视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实施计划⎩⎪⎪⎪⎪⎪⎪⎪⎪⎨⎪⎪⎪⎪⎪⎪⎪⎪⎧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和时间等。
↓采集小动物: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3.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 。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困难。
4.留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肯定面积的样地中,干脆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特别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探讨的留意事项(1)从不同养分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依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养分土壤中采集的样本,进行多组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精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急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6.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1)未能赐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避热”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削减。
(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样而导致计数误差。
高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生物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生存、繁衍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高二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涉及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态圈的概念是指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湖泊等。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指的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群体组成的自然群体。
生物群落的特点包括组成多样性、结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2.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生物群落分布和组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不同的生物对气候因素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3. 营养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传递。
食物链是一个按照捕食关系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路径,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互相交错的食物链组成。
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它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1.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内容,是指某个地区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的是一种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组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和表现型的可变性。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适应性和进化的重要基础。
3.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某个地区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环境变化与适应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物通过适应环境变化来增加生存的机会。
1. 温度适应温度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它对生物的影响非常显著。
生物可以通过生理调节和行为调节等方式来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高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高考,是千千万万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被认为是一个人前途的分水岭。
其中,生物与环境科学是高考的重要一环,涉及了我们对生物和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首先,我们来谈谈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了生物的起源、演化、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生物的作用和生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在高考中,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
例如,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微小的个体,却包含了众多的生命活动。
我们需要了解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特点,以及细胞的分裂与增殖等重要过程。
另外,遗传学也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基因和染色体有关的原理和实验方法,理解基因的位点和遗传密码的关系。
此外,关于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也是高考所要求的内容。
除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在高考中,环境科学的考点主要包括了环境污染与治理、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例如,我们需要了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治理方法。
同时,我们还需要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因素,学习如何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另外,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关注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我们需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考科学的重要一环。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首先,可以选择参加生物、地理、环境保护等相关科学课程的培训班,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参考书籍和教辅材料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还可以通过解析真题和模拟考试来检测和巩固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高考复习】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知识点1.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我们强调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相反,我们反对无计划的开发和利用。
3.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环境因素影响,同时改变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6.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既普遍又相对。
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
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8.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个体总数。
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密度、年龄构成、性别比、出生率和死亡率。
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所有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有大量的生物体,并依赖无机环境生存。
两者缺一不可。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关系流动的通道。
1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14.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试图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动到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抗性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如果阻力稳定性大,弹性稳定性小,反之亦然。
17.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8.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以获得生态系统的稳定产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9.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一、回归教材1.名词解释(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选择性必修2 P9)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3)(选择性必修2 P2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4)(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5)(选择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互惠):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6)(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7)(选择性必修2 P27)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教材黑体字(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选择性必修2 P9)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3)(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4)(选择性必修2 P38)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6)(选择性必修2 P7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教材结论性语句(1)(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2)(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
(3)(选择性必修2 P4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结构特征会随时间而变化,如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
(4)(选择性必修2 P4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选择性必修2 P49-5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6)(选择性必修2 P56-5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
(7)(选择性必修2 P7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8)(选择性必修2 P99-101)生态工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二、核心知识点1.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图示注:“J”形增长――――→环境阻力“S”形增长。
(2)K 值与K /2值的分析与应用①K 值与K /2值的分析①K 值与K /2值的应用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1)群落的空间结构①垂直结构:判定关键点是“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①水平结构:判定关键点是“通常呈镶嵌分布”;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等。
①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群落的演替①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①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①演替的特点:一般是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3.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1)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分解者(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①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一定是生产者,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2)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①能量的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主要途径)。
①能量传递: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①能量散失:以热能形式散失。
①具体过程: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①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①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1)存在形式⎩⎨⎧ 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CO 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 2的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其次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3)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返回到大气中。
6.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声、光、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生物碱等;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等。
(2)信息传递的方向:大多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3)实例:海豚的回声定位、某些种子需要光刺激才能萌发、一些植物的开花需要长日照、少数植物被害虫危害时会释放一种信息素以吸引害虫的天敌来捕食害虫。
(4)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两个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①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8.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药用、科研、美学价值等;间接价值——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易错易混考点1.与种群有关的4个易错点(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
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S”形曲线的开始部分≠“J”形曲线:“J”形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形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形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形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
2.与群落有关的4个易混点(1)捕食和种间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
(3)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竞争)。
(4)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与生态系统有关的3个易错点(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3)引入新的物种不一定都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入的物种造成了生物入侵现象,生态系统反而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