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作业(全国通用)
- 格式:doc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14
.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
在命题形式方面,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一道题中常涉及多个知识点。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新考纲无变化。
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分析.两种种群增长曲线分析()曲线分析项目“”型曲线“”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④无迁入、迁出现实状态: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值有无无值有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图示如右)()值和的应用①对有害动物的控制:降低其生存条件(如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天敌等),从而降低其值。
另外,应在种群数量达到之前进行预防或猎杀。
②在养殖业上的应用:改善养殖条件(饲料及养殖空间等),以提高其值;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时进行捕捞或出栏,捕捞或出栏后的种群数量应为,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另外,捕捞或出栏的个体不能是年幼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常用的生态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例.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第~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第~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第~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第~天,成虫数量呈“”型增长【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可知:第~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错误;第~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错误;第~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正确;第~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型增长,错误。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考点1.种群的特色(Ⅰ ) 2.种群的数目变化(Ⅱ ) 3.群落的构造特色(Ⅰ ) 4.群落的演替(Ⅰ )考情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察难度较小,命题热门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 种群的特色及种群密度的检查方法;(2) 群落的构造和演替种类。
备考时,要建立种群特色的观点模型、数目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有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添方式、群落的两种构造和两种演替种类。
核心判断Hexinpanduan(1)养鸡场散养的蛋鸡是一个种群。
(√ )(2)生物种群的增添规律完整合用于人口增添状况。
(× )(3)种群的年纪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的比率,依据年纪构成的不一样能够将种群分为增添型、稳固性和衰败型三种。
(√ )(4)性别比率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性别比率常常经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 )(5)在自然界中存在近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目增添的形式,假如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目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概呈“J型”。
( √)(6)在食品和空间条件丰裕、天气适合、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目增添呈“ J型”。
(√)(7)在“ S型”曲线中,当种群数目达到K 值时,种群数目将保持稳固不变。
(× )(8)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种群,食品、空间等资源老是有限的。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目也会增添,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高升,最后使种群呈“S型”增添。
(√)(9)在环境条件不受损坏的状况下,必定空间中所能保持的种群最大数目称为环境容纳量。
(√)(10)种群“ S型”增添曲线中种群增添速率随时间而增大,当曲线达到K 值时,种群增添速率达到最大。
(× )(11)捕食关系对保持种群的稳固有重要作用。
(√ )(12)群落的垂直构造明显提升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四、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2018·全国卷Ⅱ]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
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
假定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2018·全国卷Ⅲ]右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运输完成的。
2019-2020年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课标版):种群、群落(11年新课标卷)31.(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
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⑴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⑵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⑶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⑷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31.【解析】⑴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
病毒与宿主是寄生的关系,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⑵见下图。
⑶人登岛以后,狐狸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
⑷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野兔数量呈下降趋势,流行病传染程度减弱。
【答案】⑴竞争和捕食寄生⑵见上图⑶增加⑷减弱(11年大纲版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2011年安徽卷)6、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B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特训7 种群、群落与生态环境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C.种群都具有性比率D.沙漠植物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答案 B2.(原创)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的数量在一定条件下的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曲线的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B.在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C.在第10年时,出生率基本与死亡率持平D.该种群的K值为300答案 B解析题图曲线所示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而不是指数增长;第8年时,对应于K/2时,因此增长速率最大;第10年时种群的数量依旧增大,因此此时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K值也就是曲线的最大值——600。
3.(2018·台州模拟)栖息在Gough岛的信天翁从1889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 000只左右。
这种鸟需要9~11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每隔2年繁殖一次,每窝只产一个蛋,亲鸟共同育幼。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信天翁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B.领域行为不会改变信天翁的环境容纳量C.信天翁的种群存活曲线符合类型Ⅲ(凹形)D.1889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答案 C解析信天翁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A正确;领域行为不会改变信天翁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信天翁的种群存活曲线符合类型Ⅱ(对角线形),C错误;1889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D正确。
4.下列关于一个地域某种群环境容纳量(K)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逻辑斯谛增长的特点是K/2时最快,到K值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C.环境容纳量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D.在该地域内,每部分的环境容纳量都是一样的答案 D5.(改编)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偏大C.依据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度答案 A解析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依据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C正确;物种丰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所以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度,D正确。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种群与群落(1)种群的特征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迁出率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值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3、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B.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C.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D.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4、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某森林中全部的鸟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③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 ①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⑤⑥C. ①②④⑤⑥D. ②③④⑤⑥6、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种群的空间特征之一是集群分布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⑤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可干扰种群的繁殖7、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下列现象体现该观点的是( )A.农业生产上,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减少害虫的危害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D.我国某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专题十种群与群落(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1、如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3、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舞農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M×n)÷m 只6、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7、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30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海南高考改编)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两种情况下害虫A的基因频率改变方向不同B.由于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乙作物的成分可能会限制害虫A的繁殖能力D.农作物甲和农作物乙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改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也会改变,A正确。
害虫A在新环境中不能爆发,可见其数量受到了农作物乙的影响,B正确。
限制害虫A的繁殖能力是农作物乙限制害虫A的可能方式,C正确。
互利共生是指彼此依存,若分开双方至少有一方不能存活,两种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不符合这一特点,D错误。
2.(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选A。
根据题干“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推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由于缺乏对照实验,无法证明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
【加固训练】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从一级传向另一级的最终去向是( )A.散失在环境中B.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C.进入另一条食物链D.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解析】选A。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而不是进入另一条食物链,C错误;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D错误。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 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2.(2019全国卷II·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3.(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 22.30 1.70浮水植物b 8.51 0.72沉水植物c 14.61 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4.(2019天津卷·5)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
专题限时集训(十一)[专题十一种群与群落](时间:40分钟)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2.已知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3.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等植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林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4.图5-11-1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5-11-1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5.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图5-11-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是温度6.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5-11-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5-11-3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7.(双选)如图5-11-4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C、E点都可代表顶极群落,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空间充足,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8.(双选)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30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海南高考改编)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两种情况下害虫A的基因频率改变方向不同B.由于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乙作物的成分可能会限制害虫A的繁殖能力D.农作物甲和农作物乙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改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也会改变,A正确。
害虫A在新环境中不能爆发,可见其数量受到了农作物乙的影响,B正确。
限制害虫A的繁殖能力是农作物乙限制害虫A的可能方式,C正确。
互利共生是指彼此依存,若分开双方至少有一方不能存活,两种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不符合这一特点,D错误。
2.(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选A。
根据题干“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推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由于缺乏对照实验,无法证明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
【加固训练】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从一级传向另一级的最终去向是( )A.散失在环境中B.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C.进入另一条食物链D.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解析】选A。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而不是进入另一条食物链,C错误;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D 错误。
3.(2018·全国卷Ⅲ)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等有关知识。
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 nm 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性的特点调查相对密度的方法,C 项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项正确。
4.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解析】选D。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B正确;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C正确;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错误。
5.下列与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表现为听不懂语言B.生态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时,其自我调节能力会下降C.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会延缓叶片黄化速度D.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免疫物质都能直接消灭病原体【解析】选D。
H区受损伤的患者可以听到声音,但无法理解含义,A 正确。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若结构受到破坏,其自我调节能力必然下降,B正确。
细胞分裂素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C正确。
淋巴因子只是作用于免疫细胞,提高免疫能力,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D 错误。
6.某森林生态系统在遭受火灾(b点)前后,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某一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栖息地内,植物的地上部分的总干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Ⅰ最可能代表灌木的生物量B.b点的生物量明显大于g点的生物量C.b~d段草本植物进化为灌木,灌木进化为乔木D.c~f段物种的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高【解析】选D。
图中曲线Ⅰ最后出现,最可能代表乔木的生物量,A错误;b点的生物量明显小于g点的生物量,B错误;b~d段为群落演替过程,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不是生物进化过程,C错误;c~f 段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高,D正确。
7.生态系统中M、N、P、Q四个种群组成食物链M→N→P→Q(M是生产者),某时间测得四个种群的有机物总量分别是m、n、p、q。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P同化量大于种群N同化量的0.2倍时,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产者M从无机环境获得的能量一定大于有机物总量m含有的能量C.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n÷m)×100%D.生态系统中,M、N、P、Q的相互影响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部分原因【解析】选C。
若N→P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则意味着P对N 的过度捕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生产者M从无机环境获得的能量有一部分已经用于自身呼吸,B正确。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而非有机物总量之比,C错误。
生态系统中除包括M、N、P、Q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外,还涉及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D正确。
8.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了该生态系统,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属于多个营养级B.若田鼠对草原造成破坏,可降低其容纳量C.理想条件下的田鼠增长曲线为虚线,其增长速度不变D.投药治理田鼠的理想时机应该在C点之前【解析】选C。
田鼠可以处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因此可能属于多个营养级,A正确。
若草原被破坏,食物供应会减少,田鼠的容纳量会下降,B 正确。
在“J”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度是越来越快的,C错误。
对田鼠的治理,在K/2之前效果是最好的,D正确。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C.为了保护即将灭绝的动物,最好为其建立自然保护区D.蜜蜂通过“跳舞”告诉同伴蜜源属于行为信息【解析】选C。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A 正确。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就是指其生态学价值,其明显大于直接价值,B正确。
即将灭绝的动物,一般其野生的宜居环境已经消失,故最好采用易地保护,C错误。
蜜蜂的“舞蹈”语言是一种行为信息,D正确。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种间关系,“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主要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解析】选C。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利于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任何生态系统要正常运转都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B正确;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以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11.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
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 000只鸭就能把4 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农田中的生产者不仅是农作物B.鸭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C.该环境对鸭子的最大容纳量即为2 000只D.若没有鸭子捕食,蝗虫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选A。
农田中的杂草也属于生产者,A正确。
根据题意鸭子捕食蝗虫,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错误。
2 000只为鸭子投放量,并不是环境容纳量,C错误。
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没有鸭子捕食,蝗虫也不会无限增长,D错误。
12.(能力挑战题)如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工投放饲料的类型不影响g/c的大小B.该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的能量可能比低营养级的多C.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h)/aD.草鱼产生的粪便也包含能量,该能量全属于第一营养级【解析】选B。
人工投放饲料不同,鱼的消化吸收是有差异的,对g/c 的大小有影响,A错误。
由于人工输入的能量多,鱼类含有的能量可能高于水草,B正确。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要把外界输入的部分去除掉,应该是h/a,C错误。
草鱼的食物一部分来自第一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来自饲料,因此草鱼产生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部分属于第一营养级,部分属于饲料(营养级不确定),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13.(18分)(2017·海南高考改编)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2)当草原发生蝗灾时,草本植物会增强再生能力,减缓种群密度的下降。
这一事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蛙与蛇存在________________关系。
若青蛙减少后,蛇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