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从危机应对看资本逻辑的弹性及其限度
- 格式:doc
- 大小:66.40 KB
- 文档页数:26
㊀㊀收稿日期:2022-08-30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研究 (19ZDA003)㊀㊀作者简介:刘同舫(1966 ),男,湖北天门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㊂第25卷第1期2023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5No.1Jan.,2023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㊃资本逻辑的内在张力及其解放方案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58)㊀㊀摘㊀要:资本逻辑及其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维度㊂世界历史进程内蕴世界市场的生成,世界市场的发展构成世界历史演进的基础,两者内在的时空辩证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时空维度中的总体存在状态,本质上指向资本逻辑的时空双重维度㊂资本通过世界市场使得其抽象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在凸显资本主体性的同时消解和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导致 个人受抽象统治 的异己性力量的生成㊂西方学者对资本逻辑的诊断呈现为回到 前现代性 ㊁走向 后现代性 以及自反 现代性 等多样化的 现代性批判 思潮,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逻辑的现代性危机㊂马克思在 解蔽 和 澄明 的双重进路中利用资本自身的内在否定性提出了辩证扬弃资本逻辑的科学解放方案㊂㊀㊀关键词:马克思;资本逻辑;世界历史;世界市场㊀㊀中图分类号:B0-0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1971(2023)01-0001-08㊀㊀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资本的自我增殖本性和无节制扩张的需要必然推动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形成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㊂这一世界市场体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现代世界历史的现实基础,塑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资本逻辑支配的民族国家之间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世界市场的 异己性支配秩序 ,出现了 抽象成为统治 的根本事实㊂资本逻辑的世界历史性和异己性力量展现了其内部的矛盾对抗与无限张力,但也引发了现代人生存境况和现代社会的危机㊂在扬弃资本逻辑本身的矛盾与历史限度以及克服现代性危机的不同道路中,马克思追求的 解蔽 和 澄明 的进路即利用资本自身的内在否定性进行辩证扬弃的解放方案是一条可行的选择㊂㊀㊀一㊁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的时空辩证关系㊀㊀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促成的以贸易自由和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现代历史,不同于以领土占有和宗教统治为主导的古代或近代历史㊂有论者指出: 这一过程,超出了原有自然法基础上形成的以耕作(cultivation)为法理根据的殖民秩序,而将这种以基督教普遍性为基础的 文明化任务 转化成了以商业资产阶级为基础的 商业化运动 (commercialisationmission)㊂与前者不同,后者所形成的世俗化的世界秩序中,其格局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也不需寻求在一种神权意志下进行的平等教化㊂相反,则更希望在一种差序世界格局中,维持贸易的垄断与利益的最大化㊂ [1]相对于古代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已经从㊃1㊃原来以宗教㊁政治为绝对统领逐渐转变为围绕经济层面展开的诸多领域相对独立的来往,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领域形成了自成目的和自主性的体系,为资产阶级索取私利的扩大再生产和生产方式的自由化提供了固定的分析框架,进而把整个世界变成它的市场,希望通过生产和交换方式的一体化而赋予分工形式以世界性的普遍特征,进而制造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模式下分工和利益格局的世界性等级差异关系㊂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不仅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而且形成了由于美洲的发现所开创的并由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2]32㊂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由进程,是资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㊂资本为扩大生产而建立符合其特殊利益需要的市场交换价值体系,在历史进程中形成支配生产发展的普遍的世界市场规则,而世界市场则划定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范围,促使世界历史成为一个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上的总体㊂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之间具有内在的时空辩证关系,常常形影相随地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总体性的宏观叙事和深刻批判中㊂世界历史进程内含了世界市场的生成。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直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资本积累理论被认为是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从资本积累理论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我们需要了解资本积累的概念。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将利润重新投资到生产中,扩大生产规模和产量的过程。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资本积累也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其中包括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是生产过剩。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商品过剩。
过剩的商品无法被市场完全消化,导致市场供求失衡,价格下跌,企业利润下降,甚至破产。
这种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市场经济危机,它是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还在于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不断压低工资,迫使劳动者长时间工作,这导致了劳动者的消费能力下降,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引发经济萧条。
劳动力市场的问题还表现在劳动力过剩和失业率上,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还在于金融市场的问题。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投机利润,会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进行高风险的投机活动。
金融市场的高波动性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从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生态环境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和增长,会对自然环境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资本积累理论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生产过剩、劳动力市场问题、金融市场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资本积累过程中产生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金融危机以来批判资本主义的专家和论点1、大卫柯斯:《与程恩富教授的对话》。
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具有以下特点:(1)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
(2)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追求低通胀率而不是低就业率。
(3)社会福利急剧减少。
(4)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
(5)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
(6)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种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已大大发展条件下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及其派生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宣称,如果没有国家的管制,金融市场会更有效率,人们就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回报率最高的领域。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没有管制的市场很容易发生危机,而且在新自由主义条件下金融危机会变得更加严重”2、斯蒂格利茨:《2008年9月17日接受CNN专访》。
美联储的流动资产和松缓的规定导致了房地产的泡沫,当泡沫破灭的时候,基于超额估价的资产而做出的融资过度的贷款就成为了坏账,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工具的“新发明”,只是隐藏了系统化融资的规模,将风险变得比较不透明。
正是这些发明才让这次经济危机比早期的经济危机更加的戏剧化。
近年来在不受约束的金融自由化大潮下,那些创新发明出来的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不但不能规避风险,而恰恰相反的把系统化金融风险隐藏得更深,更不透明,以致使得比过去的金融危机更加戏剧化,更加严重。
3、法国经济学家热拉尔.迪梅尼尔与多米尼克.莱维,《新自由主义的危机》。
用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来解释新自由主义是右派的做法,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为领导战后社会秩序的政治集团服务的。
这些政治集团没有能力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危机,于是将我们引向了新自由主义。
资产阶级和社会精英通过多种机制的结盟使群众远离了政治。
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资本主义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资本主义的危机》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危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资本主义危机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有效的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这导致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
当这种失调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危机就会爆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危机通常会经历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这种周期性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断激化和暂时缓解的表现。
在危机阶段,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在萧条阶段,经济停滞,市场萎缩;在复苏阶段,投资增加,生产逐渐恢复;在高涨阶段,经济繁荣,但同时也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种子。
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主张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实现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公有制能够使生产的目的从追求利润转变为满足人民的需要,使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匹配。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生活状况日益恶化。
这种阶级矛盾的激化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削弱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无产阶级应该团结起来,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解决社会危机。
无产阶级专政将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创造条件。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危机。
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启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表现。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强大的生命力经久未衰。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依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依然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有机结合、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激活、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动态平衡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就是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停工或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经济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完整系统地将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架构展现给世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货币的产生引发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生产规模不大,用来交换的产品有限。
所以,最初的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时间和空间都是统一的,即买就是卖,卖就是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商品生产规模和交换范围逐步扩大,直接的物物交换带来诸多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和白银成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
一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买和卖成为独立的两个过程,但也会出现买和卖的相互脱节或商品卖不出去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2、量质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析当前的金融危机就是: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政府下调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市场利率下降---信贷扩张-----银行为谋求高额利润-----贷款给信用差的客户-----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积累------经济发展高涨发生通货膨胀----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次级贷款者还不起贷款------次贷危机-----金融危机。
当今的世界金融、经济运行情况,及其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3、内外因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也将从美国金融市场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
内因是根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外因是推动:金融全球化、一损俱损相交相融,恶上加恶。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
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看法问题。
目前,对于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一般认为是由于美国的“透支消费”、“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弊端等因素所造成的。
这而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和实质。
目前,国内外对此流行的种种说法,只是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性的失误和政策性弊端。
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从其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来认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和实质。
收稿日期:2017-09-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伦理诉求”(15JJD710007)。
作者简介:赖婵丹,女,广东惠州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资本逻辑和生态危机的关系赖婵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资本逻辑是资本在支配劳动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资本生产逻辑和资本消费逻辑都是资本逻辑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资本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的控制下,资本企图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锐减。
资本逻辑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异化劳动。
因此,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才能最终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
关键词:资本逻辑;资本生产逻辑;资本消费逻辑;生态危机;异化劳动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8)01-0105-04阐明普遍否认人类生态基础的原因非常重要。
大多数生态理论研究者将之归结为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支配自然”的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奴仆,其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服务于人类。
但这种观念的客观社会基础是什么?为什么现代社会要拒绝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呢?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即资本逻辑中寻找答案。
一、资本逻辑产生的原因及其内涵资本逻辑是指资本在运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而资本则是通过攫取劳动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生产关系。
因而,资本逻辑较为完整的表达就是,资本在支配劳动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这种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力量并不是来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西方理性精神,而是来源于异化劳动。
理性精神本身并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为其自身就需要有更为深层的原因来解释,即这种理性精神得以产生的条件。
古典政治经济学滥觞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精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古典政治经济学相信理性精神是驾驭在所有的规律之上的终极规律。
论资本逻辑的双重性与应对方略,国民经济-内容摘要:资本逻辑贯穿于资本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资本逻辑既带来了现代文明,又成为许多消极现象的产生根源。
要利用资本逻辑的积极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
对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在资本逻辑的现代发展中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资本逻辑双重性利用控制资本逻辑的双重性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断地实现价值增值是资本的本性,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就是资本的逻辑。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逻辑对全球化和生产力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带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文化、生态等种种问题,消极负面效应不可低估。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资本的逻辑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资本逻辑推动着资本所有者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资本逻辑的贪婪本性导致资本所有者不择手段追逐利润,破坏社会秩序,束缚人的发展。
资本作为重要生产经营要素,资本逻辑促进了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本的逻辑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要挣钱就要完成“惊险的跳跃”,要完成这一“惊险的跳跃”就必须考虑社会需求,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提供相应的服务。
这样,资本就在社会需求的指挥下流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资本并不关注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资本的逻辑是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要持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从而通过效率的提高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逻辑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本逻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本在社会需求驱动下,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服务,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第一篇: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爆发原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其特点是: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
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从周期性来看,经济危机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最基本的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会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再度严重过剩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
总之,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得到暂时的,强制性的缓和。
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加强,第三世界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这些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减弱;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危机阶段物价任然上涨。
金融危机与资本逻辑的发展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成为了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金融危机不仅来自金融系统的功能失调,而且与资本逻辑的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资本逻辑的发展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操作的内在逻辑,它支配着整个资本运动的方向。
在现代资本主义的运作中,资本逻辑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金融危机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由于资本逻辑的不成熟和外来资本的突然撤出,许多国家会发生金融危机。
其次,全球化的金融体系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金融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各国经济彼此相互依存。
如果在任何一个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很可能会波及到其他国家。
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到了全球,最终导致了很多国家的金融危机。
此外,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间也存在着联系。
随着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这些新型的金融工具并不总是能够被完全理解,更不要说被有效地监管。
金融危机往往会因为金融创新的过度和监管缺失而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创新可能会变得危险甚至有害,而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危机是一个常态而非例外。
虽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防止或减轻金融危机,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它是固有的系统性风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仅应该探讨如何处理现有危机,更应该探讨如何在未来处理危机。
此外,我们还需要将金融危机放在更广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考虑。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金融体系,以及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条件。
总之,对于金融危机与资本逻辑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和调查。
当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有效地为未来的金融运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
从“先验的结构”看《资本论》与《逻辑学》通约之可能与限度——以“新辩证法”学派对叙述方法的理解为视角张吴奇摘要:一直以来,《资本论》中叙述方法的“先验的结构”都被视为马克思借用《逻辑学》方法的凭证。
而当下风行学界的“新辩证法”学派通过共时性的逻辑化阐释将两部著作的通约坐实为一种体系化的解读。
其中,阿瑟将叙述方法的范畴运动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体论建构,以达成逻辑必然性的自洽;而史密斯则立足一种现象学视角将这一“先验的结构”视为一种切中现象本质的真理方法,并为开辟现实道路作积极准备。
然而,这一体系化的要求在遭遇历史性的发展要求时陷入了单向度的哲思:一方面,由于坚持资本形式与逻辑理性的“同一性”要求,而忽视了隐藏在“表现机制”下的不可消解的物质性内容以及主体性意识;另一方面,也因为对“科学性”的坚守而撇弃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可能,从而将《资本论》的论著目的局限于解释世界,进而消解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延伸,它确实存在与黑格尔辩证法共性的部分,但二者决不能划为等号。
关键词:辩证法;资本论;逻辑学;新辩证法;科学性;革命性作者简介:张吴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2-0172-1020世纪末,以克里斯朵夫·约翰·阿瑟(C.J.Arthur)和托尼·史密斯(T.Smith)为代表的“新辩证法”学派(The New Dialectic)在整个西方学界卷起一股浪潮。
这股浪潮主要集中于将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进行对照式解读,并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回应列宁的话:“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
”①然而,问题的艰深在于,马克思“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方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的研究方法①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金融危机背后的经济逻辑分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经济活动是无处不在的。
每个人都需要工作、赚钱、消费。
而不幸的是,经济也是复杂的,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往往忽略了经济危机的背后的深入原因。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动荡影响了全球。
从那时起,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在分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一个深层次问题的结果。
在此之前,许多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正在从事高风险的金融活动,而这些金融活动的利益往往是更安全的金融买家。
在这种模式下,许多人在经济回报方面赚了大钱,而金融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这些交易中大赚特赚。
重要的是要理解,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银行体系变得更加复杂,金融机构的执行金融交易的能力十分强大。
这种发展也导致了风险的扩大。
当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复杂性,不同因素交织而成,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次,金融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投机、失业率、不平等和通货膨胀等等。
然而,这些因素最终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点:失衡。
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应共同推动的,但是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经济就会出现失衡。
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导致了一些国家的住房和股票市场的泡沫。
投机也加剧了市场不稳定。
这种动荡目标可能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和赤字预算增加。
此外,失衡还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失衡。
因此,出现了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和进口和出口价值的不平衡。
这最终会导致投资失败、失业和贫困的加剧。
然后,金融机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失控也是毁灭性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
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固有风险,因此需要强制性的监管和措施。
监管机构需要垫底,保护交易方。
对合规问题的观察需要加强,它们必须了解市场和交易的动态。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交易不当行为并采取措施防止潜在的金融风险。
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资本主义危机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有效的策略。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众多劳动者协同工作,生产出大量的商品。
然而,生产资料却被少数资本家所占有,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经济运行中表现为生产过剩、经济衰退和失业等问题。
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危机,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剥削和压迫最深的阶级,他们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具有革命性和组织性。
无产阶级应当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为解决资本主义危机创造根本的政治条件。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
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经济波动频繁。
同时,资本主义的金融体系也容易滋生泡沫和危机。
对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对经济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
这种计划不是资本主义国家那种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局部和短期的干预,而是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全面规划。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保障社会生产与需求的平衡,从而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应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重视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
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公严重。
这不仅削弱了社会的消费能力,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抵御危机的能力。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
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需求。
家族企业如何利用危机提升经营弹性作者:Sanjay Goel 吕峰来源:《家族企业》2020年第06期持续的疫情危机不断消耗家族企业的各种资源,甚至逼近企业能够承受的临界点。
危机带来的影响,不仅增加了人们情绪上的压力,也让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自然而然地,在这个时候,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能够生存下来。
但是,为了能够生存而采取的措施常常是忙乱的而且是低效的。
事实上,企业的发展从来也不会一帆风顺。
外部环境有时候是风调雨顺,但更多时候却是疾风暴雨,企业本来就是在各种跌宕起伏中一路走来。
幸运的是,一个企业就好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它本身所具有的经营弹性是企业应付危机并赢得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说到弹性,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个弹簧在外力挤压或拉伸后所表现出的回归到原来状态的恢复力。
一个人受外部条件影响出现偶尔的行为偏差也属正常,他最终会回归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下。
当企业组织受到外力作用出现偏离时,也具有同样的回归到原本轨道的恢复力。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本文所讨论的“经营弹性”泛指“一般经营弹性”,就是面对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外部影响时家族企业所表现出的战略恢复能力,而“特定经营弹性”则专指对于特定和已知的冲击或破坏,家族企业所展现的专业恢复能力。
正如不同的弹簧有不同的弹性系数,一个企业的经营弹性到底有多大虽然很难准确衡量出来,但企业需要有意识地强化它。
从这个角度说,危机或许真的是一个契机,可以让家族企业领导者深入思考经营弹性的问题。
生存家族企业首先需要确保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有可能保障满足多个内部利益相关者(例如家族成员、雇员)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例如供应商、客户、社区)的需求,这也是一切讨论的前提。
重组资源渡过危机的重要前提是得到更多的帮助。
在这方面,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其一,危机中,家族和家族企业必然要相应地采取一些紧缩措施。
勒紧裤腰带以渡过艰苦岁月,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尽管这样,家族企业领导者也需要特别注意,过分的紧缩策略,可能会给那些对家族企业有着严重依赖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太多痛苦。
论资本逻辑和生态危机的关系赖婵丹【摘要】资本逻辑是资本在支配劳动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资本生产逻辑和资本消费逻辑都是资本逻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资本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的控制下,资本企图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锐减.资本逻辑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因此,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才能最终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期刊名称】《云梦学刊》【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4页(P105-108)【关键词】资本逻辑;资本生产逻辑;资本消费逻辑;生态危机;异化劳动【作者】赖婵丹【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16阐明普遍否认人类生态基础的原因非常重要。
大多数生态理论研究者将之归结为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支配自然”的观念。
这种观念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奴仆,其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服务于人类。
但这种观念的客观社会基础是什么?为什么现代社会要拒绝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呢?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即资本逻辑中寻找答案。
一、资本逻辑产生的原因及其内涵资本逻辑是指资本在运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而资本则是通过攫取劳动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生产关系。
因而,资本逻辑较为完整的表达就是,资本在支配劳动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这种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力量并不是来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西方理性精神,而是来源于异化劳动。
理性精神本身并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为其自身就需要有更为深层的原因来解释,即这种理性精神得以产生的条件。
古典政治经济学滥觞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精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古典政治经济学相信理性精神是驾驭在所有的规律之上的终极规律。
然而,理性精神本身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资本的积累,而且理性本身也要寻求其自身得以诞生的客观条件和深层原因。
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逻辑与政策思考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境地。
这场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让我们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在经历了这场危机的磨练之后,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逻辑以及政策思考。
1. 金融危机的启示在金融危机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的增长主要以债务为基础,金融市场也被过分推崇。
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化不断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提供看似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却给整个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因此,金融危机后的新经济逻辑是:金融市场需回归实体经济,并进一步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2. 新技术驱动经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一股巨大动力。
例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引领着全球经济的新变革。
新技术的发展助力了新经济的崛起,促进了传统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新经济的兴起凸显出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升级和创新。
这种新技术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全球经济的韧性和复原力。
3. 智慧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智慧城市也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城市的服务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升级,也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智慧城市还可以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效果,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新经济时代下的政策思考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相关政策。
政府在形成合适的政策时,应该关注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加注重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业务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该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普及,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建设等。
论文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论文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生产力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他们也更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也不是没有曲折,不会永远持续增长,因为它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牵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层面揭示了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深刻原因,而且重视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机器大工业下诸如固定资本更新等体制、技术层面的一般原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各种条件依然没有改变,经济危机产生的土壤也不可能根除。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全面解读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政治学教授里欧•帕里奇的文章说,马克思甚至还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开出了解救“药方”。
马克思开出的第一个“药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无可避免会导致社会的疏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赤裸裸的个人利益和金钱交易,两极分化令社会涌现大批无家可归的贫困者。
这种赤裸裸的疏离和剥夺也会使社会中各成员起来进行斗争,去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制度,这也是马克思开出的最为激烈和彻底的一个“药方”。
马克思开出的第二个“药方”是号召金融市场的公有化,“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共产党宣言》)。
这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有关资本主义的荒谬性,甚至已超越了金融领域。
马克思的第三个“药方”是提倡打破“以资本主义市场手段解决一切问题”的逻辑,转而利用国家集权的机构解决诸如气候变化等问题。
最后,在第四个“药方”中,马克思呼吁世界各经济体,为了应付目前的金融危机,应以团结一致的行动取代钩心斗角。
但与此同时,新的变革却必须从各国内部做起。
从危机应对看资本逻辑的弹性及其限度自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就与资本主义如影随形。
就目前来看,尽管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深层次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仍然“幸存”了下来。
资本主义一次次从危机中“幸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自我调整机制,其核心是资本逻辑的弹性。
自20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危机,分别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危机、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滞胀”危机、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对这三次大危机的应对,突出反映了资本逻辑的弹性。
一、资本逻辑的弹性及其根源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处在不断迅速变革中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①。
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所呈现出的反映资本主义客观现实活动的内在联系、运行轨迹、发展趋势,就是资本逻辑。
资本主义不断的变动和调整,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表明了资本逻辑的内在弹性,即在外部作用下资本逻辑能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发生变化但又能保持其核心机制(基于剩余价值的资本增殖)不变的性质。
②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说,这种性质也可以说是资本逻辑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根据外部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延续和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三种能力:(一)扩张能力不断的向外扩张是资本增殖的内在要求,也是竞争压力之下的一种客观性强制力量。
通过扩张,资本逻辑得以向外复制和传播自身,并把越来越多的外部资源吸纳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系统中,以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吉登斯认为,“一旦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得以巩固起来而且不会有倒退,那么,资本主义运作的内在逻辑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迫使它继续不断地扩张。
”③资本逻辑的扩张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甚至也是对抗危机的一种方式。
(二)收缩能力扩张是资本主义历史的基调,但资本逻辑的扩张道路并非畅通无阻,当扩张遇到挫折时,例如遇到世界经济危机这样的重大危机时,资本主义体系可能会选择“以退为进”,适当进行资本逻辑的收缩,实施战略性退却,通过妥协和让渡部分非核心利益来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来渡过难关,并为之后的扩张打下基础。
因此收缩与扩张本身都不是绝对的,在收缩中增长着扩张的动能,在扩张中积累着收缩的动因。
(三)动态应变能力资本逻辑具有应对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的动态应变能力,以对外部变化作出及时的响应。
其应对的对象,既可能是内部的压力,又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扰动;既可能是不利的因素,又可能是有利的因素;既可能是宏观变局,又可能是微观变动;既可能是短期的突发事件,又可能是长期的演化趋势。
④资本逻辑的扩张能力、收缩能力和动态应变能力在空间、时间、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四个维度上发挥作用,使得资本逻辑表现出如下四种弹性:(一)空间弹性资本逻辑的空间弹性表现为资本逻辑在空间上的扩张或收缩,特别是在空间上的扩张。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⑤。
与空间上的扩张相伴随的是流通的加快,即用于穿越空间的时间的压缩:“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
”⑥也就是说,空间上的扩张实际上要不断突破两层限制:一是物理空间的边界;二是耗费在物理空间上的流通时间。
对这两层限制的突破,扩大了资本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资本的流动和积累速度,增强了资本的活力。
这种扩张主要包括:一是资本逻辑在地理上的扩张。
这种扩张自资本主义一诞生就开始了。
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资本逻辑的地理扩张的历史。
二是资本逻辑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殖民”。
资本逻辑在实体意义上的地理空间中扩张的同时,也在抽象意义上的“空间”中扩张,把此前不具资本属性的东西纳入资本的范畴,使之处于资本逻辑的掌控之中,即“资本化”。
通过这种“殖民”,资本渗透到了人类生活世界的每个角落。
当然,也不排除在扩张的外部条件相对恶化时,资本逻辑会进行空间上的收缩,如在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出现的“逆全球化”。
(二)时间弹性资本逻辑的时间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时间的压缩,例如马克思所说的“用时间消灭空间”,就是通过对流通时间的压缩和加快周转来实现的。
二是在时间上向未来扩张。
资本逻辑向未来扩张最重要的工具是信用。
在时间意义上,信用是一种凭借过去的积累(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把未来可能的收益或价值在当下兑现的资格。
通过对信用的运用,资本逻辑能够把生产(通过期货等)、交换(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品、汇票等)、消费(通过按揭、信用卡、国债等)、分配(通过股票、期权等)从未来拉回到现在来“变现”,这样就把可能在未来实现的剩余价值或收益在当下变成现实,刺激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把当下的危机延迟到未来,从而缓解眼前的危机。
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⑦。
在马克思看来,信用制度可谓资本主义的“巅峰之作”:“一方面,它本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和最后形式的动力。
”⑧资本主义对信用的纯熟运用,构造了虚拟经济世界。
如果说流通的加快是用时间来消灭空间,那么金融资本、虚拟资本就是用信用来消灭时间。
而虚拟资本那种似乎仅凭自身就能无限高速增殖乃至“无中生有”的表象,赋予其魔法般的神秘特性,因而虚拟资本作为垄断资本的最高形式,作为“资本的资本”,居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字塔尖和资本拜物教的顶点,受到了最高的膜拜,并周期性地引发狂热的投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
”⑨(三)结构弹性资本逻辑的结构弹性是资本逻辑在所有制、企业组织、分配结构上的相对灵活性。
在不改变资本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在所有制上,资本逻辑“退”可以国有化、股权分散化,“进”可以私有化;在企业组织结构上,“退”可以让劳动者参与管理,“进”可以业务完全外包、临时雇佣劳动者;在分配结构上,“退”可以推行高福利、高累进税,“进”可以推行紧缩财政、消减福利。
(四)运行机制弹性资本逻辑的运行机制弹性表现在资本逻辑对国家干预的可容忍性。
接受国家干预,意味着资本逻辑放弃部分自主权,允许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对自身进行约束,而不像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那样能够自行其是。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运行不但受到国家调节性的干预,而且还受到国际垄断资本同盟的国际干预。
资本逻辑的弹性在如下三个层面起作用:一是宏观层面,即国际和国家层面。
国家是资本逻辑实现其弹性的主要依托,是自觉实施自我调节的主体。
二是中观层面,即垄断资本集团层面。
以世界财团为代表的垄断资本集团在当今资本主义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决定资本逻辑调整动向的重要力量。
三是微观层面,即企业层面。
企业生产方式、积累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很多自发性变革体现了资本逻辑的弹性。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企业内部的调整都是资本逻辑弹性在起作用,如企业的管理优化、重组、运营模式变化等,就基本不涉及资本逻辑的弹性。
资本逻辑的弹性主要根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资本形态的可变性。
资本天生就具有形态的可变性,例如,其“经典”形式产业资本,就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
出于自身增殖的渴求,资本不会固定于某种特定形态,而是在不同形态中不断转换,并不断“开发”出新的形态,如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数字资本等,直到穷尽一切可能的形态为止。
二是资本的竞争性。
在竞争中,无论是单个私人资本,还是垄断资本集团,乃至国家垄断资本,都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来源,缩短资本周转周期,提升自身竞争力,因而,从总体来看资本主义就可能出现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自我调整。
三是资本的流动性。
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资本在获利动机的驱使下会自行流动到“成本洼地”或“利润高地”,这使得资本能够不断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开拓新的疆域。
四是资本关系的开放性。
资本关系是开放的,没有什么固定的外部限制,这样资本逻辑能够不断地从外界吸取养分,甚至向外界进行“学习”和“借鉴”来完善资本主义。
二、资本主义三次大危机中资本逻辑弹性的表现资本逻辑的弹性使资本主义具备了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在危机到来时进行紧急应对,在危机缓解时进行事后修补和远期变革,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资本主义核心制度的稳定。
英国《泰晤士报》副主编阿纳托莱·卡列茨基指出,资本主义不断遭遇危机,但是最终都能化险为夷,因为资本主义总是以弯曲而不是断裂的方式来应对内外压力。
⑩资本主义的“可弯曲性”,就是资本逻辑弹性的体现。
资本主义对20世纪初以来三次大经济危机的应对,突出反映了资本逻辑的收缩能力、扩张能力与动态应变能力。
(一)“大萧条”危机后资本逻辑的收缩1929-1933年的“大萧条”危机反映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全面危机造成的残酷现实,宣告了此前被西方经济学主流奉为圭臬的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市场自动出清”论断的破产。
面对危机,为了避免遭受毁灭性打击,发达资本主义被迫“刹车”,让之前高歌猛进的资本“减速”,或者说,通过资本逻辑的收缩和回撤,来缓和劳资冲突,扩大有效需求,维护社会再生产的条件,以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续。
这种收缩是通过国家权力(政府)与垄断资本的直接结合来进行的,而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大萧条”危机后资本逻辑的收缩,反映在资本主义国家政策上,就是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全面转向偏重于需求管理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所有制上的收缩资本逻辑在所有制上的收缩反映了其所有制结构弹性。
在“大萧条”危机之后,国有企业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在“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就创办了1600多个国有企业。
此外,在资本主义企业所有制形式上发生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员工持股、法人持股等变化,推进了股权社会化,使资本更具有社会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国家调控机制资本主义对国家调控的接纳体现了其运行机制弹性。
危机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设计了带有浓厚计划色彩的新政,并进一步引入了国家调控机制,实施了凯恩斯主义,国家作为“总资本家”使用类计划手段全面干预经济,从全面危机中拯救了资本主义。
“二战”以后西方广泛兴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力图通过国有经济、财政和货币调节、行政立法等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平抑经济周期。
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广泛采用利率、汇率、存准率、税收及相关的干预经济法令等经济、金融杠杆来强力调控经济,通过“政府介入”缓解了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经济波动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