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设计(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3课*囚绿记绿色之美我爱绿色,绿色对我的生活是一种补助,如果在某个夜晚,摘一片绿叶,倾听天穹和大地的声音,内心是多么笃定而恬静。
绿色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净化着空气的魂魄,多少生命依赖绿色而生存繁衍。
当春天来临时,所有的绿色植物,无论处在何方,哪怕是高山坡边、戈壁沙滩、石缝岩缝、树下草丛、田野乡径……都绽放着可爱的象征生命的绿叶,迎着料峭春寒,顽强地撑破束缚着它的芽苞,骄傲地昂着头,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它强劲的生命力,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生命的本色装点着春天。
古朴的山村、荒凉的沙漠、一望无边的戈壁、雄伟的高山、幽静的湖泊……在绿色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
因为绿“恩泽”人间,人类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默契。
我们可以像绿色一样轻松地蔓延着快乐、友善、惬意,像绿色那样欢乐地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和期望,在平凡中展示美好的情怀。
大自然赋予绿色的神韵是神奇无限的,它是我们梦幻的天堂!绿色美在朴实无华的外表。
它没有表层的妩媚炫耀,而是透着骨子里的强硬和浩然正气!它天然去雕饰,素面朝天,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依然执着坚定;如清水出芙蓉,一如初装,淡雅的氤氲之气,如雾如露,一如仙尘;它不依恋繁华,也不需要衬托,不怕抛弃和遗忘,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理想,坚守着一生与之共存的追求。
一、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意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连线大义凛然的爱国作家——陆蠡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
1931年大学毕业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1942年4月被捕,数月后惨遭杀害。
作品主要有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囚绿记学习目标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学习重点、难点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课文梳理】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归纳线索:【难点分析】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重点分析】1.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圈点批注。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2)“我拿绿色来装饰……无声的歌唱”(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4)“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2.读书要读出文字的内涵,下面这段话,隐含着怎样的矛盾,你能说说吗?全文中这样的语句还有不少,再找出一两处品味一番。
第3课囚绿记一张发黄的旧照片,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那个时候的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
当年,陆蠡经常眺望山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渴望在宁静中放飞心灵的憧憬。
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顽强。
而陆蠡也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了《囚绿记》,让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追求。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
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部散文集。
曾翻译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上海,在“受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的工作。
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年仅34岁。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留守在沦为“孤岛”的上海。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他感到“孤独”。
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他怀念起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这是我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
作者在常春藤身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1.孤岛文学“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此时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孤岛文学”。
2.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
《囚绿记》导学案及练习答案一、字音字形二、 1、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答: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
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
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
这是暗示的写法。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
《囚绿记》导学案备课时间:第十四周授课时间:备课编号:05 主备人:刘艳梅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小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3.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学习难点:借物抒情的写法学习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囚绿记【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重点理解】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一、寻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
绿在此时还只是“影”。
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二、观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第 3课《囚绿记》导学案1.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金句银段: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满分作文善之行处,步步生花先哲孟子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尽管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世事的打磨,难免有些沧桑,但我相信人的灵魂深处是不忘初心的。
拥有初心的人,会沿善之路走下去,踏出的每一步,都能开出一朵香满人间的花。
或许近来社会有不少恶性事件,人们心中也对善起了疑虑。
但从医院为老王开“绿色通道”,默许他欠钱出院,老板主动送钱等事情中,不难发现善的痕迹布满社会。
而他们的善行给老王带来了健康和感动,更消融了人们心中凝结的冰雪。
善之行处,留下温暖,犹如寒冬腊月里的一个暖炉。
莫言曾讲述一个关于他母亲的故事。
莫言家中十分贫困,每年过年时母亲才会煮一碗香喷喷的饺子。
但有一年一个乞丐到他家中乞讨,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半碗饺子递给了乞丐。
这件事给莫言留下了深刻印象。
囚绿记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3.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二、整体感知1.释题《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
第3课*囚绿记绿1.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带来绿色,带来了生机。
春天不能没有绿,春天放眼皆是绿。
在这个春风荡漾、桃花盛开的季节里,走出闹市,徜徉在田间小路上,扑入视野的是绿色无垠的麦田。
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在麦田上空和农田防护林里回荡,似一位舞蹈家在春的舞台上尽情表演。
麦苗正拔节长高,由嫩绿到翠绿到苍绿,在丰满,在成熟,在延续生命。
生活便在生命的延续里旋转起来,不断变幻着色彩,粉绿、苍绿……我知道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没有绿色就不会有生命,就没有梦想。
我感谢生命的绿色,是你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整个大地,让生命的绿色在春天发芽。
2.伊人曰:生命失去绿意,便是一派寂寞。
我想,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绿色希望的延续,纵使寂寞将至,那也只是绿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曾经,在一灯如画的幽静里,我写下:生命有绿意,绿藤攀缘而上,便有无数的希望点缀其中,那份美丽,只能用花粉来形容。
信念之下,我似乎看见绿色的精灵扑打着她如纱的花翅,抚开了心泉的低语,在我的心灵深处植下了一颗微小却有着无数美丽的希望的种子。
于是我流着泪微笑,任凭窗外风声呼啸,因为我知道我重拾了曾经丢失的梦,那里荡漾着阳光与鲜草的交谈,弥散着嫦娥与桂树千年的企盼。
我想从那一刻起,我生命里绿的沉沦、绿的哀伤、绿的幽怨该是一去不复返了,我看见我的指缝甚至都流淌着温暖的绿意。
于是我想,我生命中的那份绿意该是何其珍贵,那份生命存在的高贵,该是无语言说的。
坚贞的爱国者——陆蠡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1935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返回出版社。
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
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绿色是多么美好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
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
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
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1、囚绿探因(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
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
《囚绿记》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代表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背景连接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作者就是当时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相关知识名家评陆蠡余光中:“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
”“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
《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柯灵:“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
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
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
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语言基础1.注音(1)镶嵌.( ) (2)瞥.见( ) (3)涸.辙( )(4)移徙.( ) (5)茎.叶( ) (6)嫩.叶( )(7)婆娑.( ) (8)猗.郁( ) (9)蕈.菌( )(10)揠.苗助长( )2.解释词义(1)猗郁:(2)瞥见:(3)急不暇择:3.辨析近义词(1)占据·占领[辨析]“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
囚绿记[常识·速览][识作者]坚贞的爱国者——陆蠡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原名陆考原,陆蠡是他的笔名。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7月21日被日本宪兵杀害,年仅34岁。
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探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烽烟四起中的旧都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之气。
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
[整体·感知]《囚绿记》通过写作者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
[文脉·梳理]①寻绿②放绿[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8~1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8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2.第10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怎样的精神品质?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结合语境,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4.第11自然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二、阅读课文第12~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与前文的哪一句相照应?6.联系上下文,说说“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中“珍重”的深刻含义。
囚绿记【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路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4.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在文中快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2.解读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教学方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绿”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新授1.解题“囚绿记”记叙性散文记叙囚禁绿色的经过。
2.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1)“绿”具体指什么?常春藤(2)运用“囚绿”相似的动宾短词来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遇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3.分组讨论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不是解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时,我们可以:a、抓描写句,品特点b、抓抒情句,悟内涵c、联系背景,理解形象(一)描写句(1)“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盛。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美丽(2)“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顽强(3)“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固执(4)“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不屈服总结:常春藤具有顽强、美丽、固执、不屈服(二)抒情句(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第3课 囚绿记学案1 文本研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镶嵌..( ) ②孔隙.( ) ③瞥.见( ) ④涸.辙( ) ⑤急不暇.择( ) ⑥移徙.( ) ⑦揠.苗助长( ) ⑧淅沥..( ) ⑨婆娑.( ) ⑩葱茏.( ) ○11嫩.绿( ) ○12猗.郁( ) ○13蕈.菌( ) (2)多音字①纤⎩⎪⎨⎪⎧ 纤.细( )纤.绳( ) ②禁⎩⎪⎨⎪⎧ 不禁.( )禁.令( )③度⎩⎪⎨⎪⎧度.假( )度.德量力( )④提⎩⎪⎨⎪⎧提.防( )提.醒( )2.辨形组词 ①⎩⎪⎨⎪⎧ 暇( )瑕( )遐( ) ②⎩⎪⎨⎪⎧ 揠( )偃( )堰( ) ③⎩⎪⎨⎪⎧ 猗( )漪( )绮( ) ④⎩⎪⎨⎪⎧瞥( )蹩( )弊( )蔽( )⑤⎩⎪⎨⎪⎧淅( )渐( )惭( )⑥⎩⎪⎨⎪⎧徙( )徒( )陡( )⑦⎩⎪⎨⎪⎧缘( )椽( )喙( )3.词语释义 ①涸辙的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急不暇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至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缘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揠苗助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淅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抑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葱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猗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攀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留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烽烟四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近义词辨析(1)留恋·留连“留恋”是动词,指不忍舍弃或离开。
囚绿记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4.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
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等。
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
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二、背景资料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
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
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蕈(xùn )菌淅沥(xī lì)涸辙(hé zhé)猗(yī)郁囚系(xì)陆蠡(lǐ) 婆娑(pósuō)二、字形辨识移徙气候常春藤徒步王侯奔腾缘故闲暇娇气大笔如椽瑕不掩瑜矫情鸟喙闻名遐迩骄傲瞥见猗郁蹩脚涟漪舞弊绮丽敝帚自珍依靠遮蔽旖旎三、词语释议涸辙:干涸的车辙。
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猗郁:茂盛的样子。
了截:明了简截。
移徙:这里指搬移。
缘引:顺着牵引。
囚绿记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入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
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以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课内挖掘】英勇就义1942年3月初,陆蠡和张宛若女士喜结良缘。
正值新婚宴尔,新人还沉浸在蜜月的愉悦之中,灾祸突从天降。
4月13日,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声称要找负责人,并砸开书库大门,劫走存书数万册。
当天陆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后,友朋家人劝他先躲一躲;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身为负责人,社里有难不能逃避,理应前去据理抗辩,追回被抢图书,为社里讨个公道。
他孤身来到捕房,落入虎口,当即被戴上手铐。
第二天,朋友索非等到捕房打探,告知已被移解到四马路市警察局;到了市局,又说那是日本宪兵队要抓的人,早就押送到江湾宪兵司令部了。
索非等又通过一个懂日语的熟人,找到宪兵司令部“相当高级的负责人”,那人证实:陆蠡确实关押在这里,因为“他是共产党”。
由此看来敌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陆蠡是蓄谋已久的了。
又过了些日子,据怀玖介绍,有个陌生人来到陆蠡家,一进门就交还一件陆蠡被捕那天身穿的大衣。
那人解释说,他也是被抓进宪兵队的,与陆蠡关在同一牢房,彼此很熟。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明知凶多吉少,人们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复。
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仍然音讯全无。
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由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囚绿记》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导读1.简介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2.解题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3.背景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导思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3.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
4.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5.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囚绿”?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7.“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四、导练[跟踪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2.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门虽然是常开着的,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软,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4)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
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稿,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B.大家普遍认为,这次语文和数学的三角函数、语言文字运用题不是很难。
C.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活跃而健谈了。
D.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阅读《囚绿记》中的文字,完成4——6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4.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5.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6.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7.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8.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提高试题]对比《囚绿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5题[甲文] 囚绿记(文略)[乙文] 爬上窗台的绿色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芳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反顾地爬了上来。
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
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惟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
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
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身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晌午呢,前提是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
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
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
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9.联系上下文,说说甲文第8段中“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和乙文中第7段中“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中的“自私念头”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1)自私念头:________________(2)简洁纯真的心愿:________________10.甲文第10段说“植物是多固执啊!”,其固执体现在________ ; 乙文第5段说“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其执著体现在________ 。
11.通读全文,说说两篇文章中的“绿色”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甲文: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 。
12.甲文赞美的是绿色,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交待公寓的简陋?而乙文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文章的结尾为什么又写“芹菜、韭菜、油菜”?1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2)那晌午里散着泥土芳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反顾地爬了上来。
14.甲文第9段中运用了________的记叙顺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5.“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不受任何阻碍。
请你再举一例并说明它的其他新内涵。
五、学案答案导思答案1.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1)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2)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焦”字理解。
)(3)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
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4)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
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
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