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4
《囚绿记》导学案撰写:刘鑫审阅:陈辉明时间:2008。
11。
1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②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2,能力目标:①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②抓住事物的特点,探究事物的内涵;③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3,情感目标:①认识作者陆蠡高尚的民族气节;②学习文中"绿"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探究。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参见《示范课堂》第17页"陆蠡简介".补充资料:陆蠡遇害细节——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
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
”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
”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
”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2,作品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填空(A级)《囚绿记》作者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译著有《葛莱齐拉》、《罗亭》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A级)陆蠡.(lǐ)嵌.(qiàn)着孔隙.(xì)瞥.(piē)见涸.(hé)辙移徙.(xǐ)纤.(xiān)细揠.(yà)苗助长淅沥..(xùn jùn)..(xī lì)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菌三,整体感知(B、C级)请在下面的方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
日积月累《囚绿记》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在感受作者对绿的热爱中,能够对“爱”有更层次的理解。
3、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课文解读教学重点: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学案一、作者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基础积累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纤.()细猗.()郁蕈菌..()()瞥.()见课内研究学案教学程序: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题(1)“囚”是什么意思?(囚禁)(2)“绿”具体指什么?(常春藤)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明确:8——12自然段。
(2)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仿句练习:选用文中的语句,以“我喜爱你,因为你”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参考1203 1049《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学习重点、难点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课文梳理:一、课文线索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归纳线索:二、分层梳理(一)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二)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囚绿”的含义是什么?2、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3、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难点分析】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7篇)《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1——4段):“遇绿”;(5——7段):“赏绿”;(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囚绿记》导学案及练习答案一、字音字形二、 1、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答: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这也暗示着另一面,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
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
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
这是暗示的写法。
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掌握“赋情以物”(移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掌握“赋情以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情感及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赋情以物”的散文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
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
3、反复诵读文章,初步体会本文写景手法。
二、课内研讨(一)、自学反馈1、预习验收,字词掌握(A级)①字音涸辙.()移徙.()陆蠡.()茎.叶()婆娑.()猗.郁()蕈.菌()瞥.见()揠.( )苗助长孔隙.()情不自禁.()禁.()止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
形容人很直爽。
不写作“直接了当”。
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极度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人。
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选自《庄子·外物》。
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十二五”国家课题《探索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式》实验教师结题汇报课导学案章节:人教版必修二第三节 教学内容:《囚绿记》 年级:高一 设计者:王瑞颖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魏书生1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自主性学习,把握本文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2、研读文本,体会“绿”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3、理解本文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4、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所应拥有的顽强不屈、勇敢面对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绿”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题。
2、提高学生生活中的抗压能力。
难点:1、象征手法。
2、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读音,写准字形,明确用法。
(填写于下面空白处)2、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小组合作,问题反馈。
二、课上探究1、各小组问题探讨总结与收获。
3、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课文的主题与写作手法。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四、课后作业仿写练习: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河 ; , ;, 。
第 3课《囚绿记》导学案1.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金句银段: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满分作文善之行处,步步生花先哲孟子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尽管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世事的打磨,难免有些沧桑,但我相信人的灵魂深处是不忘初心的。
拥有初心的人,会沿善之路走下去,踏出的每一步,都能开出一朵香满人间的花。
或许近来社会有不少恶性事件,人们心中也对善起了疑虑。
但从医院为老王开“绿色通道”,默许他欠钱出院,老板主动送钱等事情中,不难发现善的痕迹布满社会。
而他们的善行给老王带来了健康和感动,更消融了人们心中凝结的冰雪。
善之行处,留下温暖,犹如寒冬腊月里的一个暖炉。
莫言曾讲述一个关于他母亲的故事。
莫言家中十分贫困,每年过年时母亲才会煮一碗香喷喷的饺子。
但有一年一个乞丐到他家中乞讨,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半碗饺子递给了乞丐。
这件事给莫言留下了深刻印象。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
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2篇)《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请大家在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陆蠡(lǐ )涸辙(zhé )淅沥(xī )猗郁(ī )移徙(xǐ )婆娑(suō )瞥见(piē )蕈菌(xùn )揠苗助长(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1.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赏绿绿影喜悦满足欢喜留恋囚绿绿色喜悦不快可怜恼怒释绿绿囚珍重祝福念绿绿友怀念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
高中语文《囚绿记》导学案(学生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①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②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③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
【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一学】一、走近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县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二、了解背景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文章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北京的生活:窗外充满生机的常春藤让作者无比依恋,于是由于恋绿而将它从窗外牵进潮湿的房间,搭在迎窗的案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等,然而这“绿囚”的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以至“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囚人”释放,并祝它繁茂苍绿。
散文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感。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23.《囚绿记》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推测作者对绿藤的感情变化。
2、自设问题,并根据原文内容回答问题;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3、能说出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了解陆蠡生平和本文写作背景。
1、2、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了解阅读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风格。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走进作者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检测预习1、注音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猗()郁2、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1—4)(5—7)(8—12)(13)(14)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为什么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五、合作探究1、课文既然划分为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2、“我”与常春藤有哪些相通之处?“我”囚绿对吗?3、绿枝条日渐憔损,我却不愿意释放它,如何理解我心中的“魔念”?4、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章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
《囚绿记》导学案3《囚绿记》导学案3囚绿记(一)教师寄语:生长、自由是生命原始的本质牲征,禁锢和压制,是对生命的摧毁和毁灭,生命需要放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与'绿'有关的诗句。
2、谈谈你对'绿'的认识。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白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因文笔清丽,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写在'异族的欺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时候,作者那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抗日书籍,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表达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正音正字: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
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2、学习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方法,品味文章含蓄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了以绿作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有了占有绿的念头,并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还是因为爱绿,虽然眼见绿的病损,仍旧不肯放走绿。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二、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齐读12-13段,思考:为什么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2、此时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了怎样特殊的意味?作者持怎样的态度?3、文章歌咏'物'的目的何在?这是何种手法?4、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部分的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在历史的长河中,你还了解哪些人对光明与自由充满了何往,试讲讲他们为之奋斗的故事。
《囚绿记》教师版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绿”的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信息整合1、作者简介陆蠡(li)字圣泉,生于1908年,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陆蠡不仅文章优美,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巴金老人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囚绿记》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
组 11月6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能够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但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
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
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
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
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
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
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
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
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
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
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
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邀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土地的坚实。
我构设很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很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
我和我自己为难。
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成拙。
我奔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理应忘去的理应摒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
这矛盾和(jiāo gé,交错),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
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迫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
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者是每次移动脚步时,更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
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
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
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
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写的。
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
写这序,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
以后,不想写什么了。
1940年6月25日
融入文本
[导学过程]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lì)涸辙(hézhé)猗(yī)郁
2.词语注释
[高广] 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可畏] 指令人畏惧。
[了截] 明了简单。
[爽直] 直爽。
[至宝] 最珍贵的宝物。
[安顿] 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 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 攀缘,牵引。
[触动] 指引发、激起、打动。
[抑郁] 压抑忧郁的心情。
[攀缘]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还可指依附、投靠。
[固执] 坚持己见,不肯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