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说》教学设计(新疆县级优课)
- 格式:doc
- 大小:291.00 KB
- 文档页数:5
《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点课(五篇)第一篇:《马说》教案(第一课时)点课23《马说》教学设计一、故事导入。
述: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一马平川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投影出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投影出示、板书课题)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说”这种文体知识。
①文体简介。
述: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②作者和背景简介。
述:我们再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
刻苦自学。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二、熟读成诵。
1、听范读2、个人自由朗读,并检查学案预习情况P144第2题。
3、小组合作朗读。
4、师生评议,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妙喻讽世鸣不平,跨越时代共思索——《马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和简洁易懂的语言描写了伯乐、食马者、千里马三个喻体,把道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中,表达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杰出人才的愤懑和不平之意,嘲讽和鞭挞了不能知人善任的统治阶级。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字词读音与文章大意,把握文章节奏与需要重读的地方;其次,学生要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了解虚词、实词的相关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说”这类文体的特点;最后,学生需理解内容,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细读文本来深入挖掘文本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年的文言文,对“说”这类文体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对《马说》深层情感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主动查资料,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文言文以及感悟课文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2、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六、课时数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主动学习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预习字词,知道字词的正确读音。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与内容1. 章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2. 详细内容:本文选自《韩愈文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
文章以马喻人才,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
文章以马的遭遇比喻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理解课文《马说》的主要内容,能够简要概括文章主旨。
(2)能够准确找出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够正确运用文中的比喻手法,如以马喻人才,以伯乐喻知音等,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培养对人才的关爱和支持。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过程1.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马说》的作者是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马喻人才,用伯乐喻知音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课文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并找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师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等。
3.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如以马喻人才,以伯乐喻知音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实践与展示1. 学生通过写作和展示,运用文中的比喻手法,进行创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积累文中文言词语,重点掌握常用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食马者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立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并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家作品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比较注重文采和句式特点。
三、强调字词,掌握读音:祗(zhĭ)骈(pĭan)死槽枥(li)一粟(su)一石(da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领读,注意指导节奏和重音。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3.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全班学生整体齐读。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23 马说》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23 马说》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以马为主题的文章,通过对马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认识和看法。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并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马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于马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和句子,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够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理解马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尊重和爱护动物,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
2.原因: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关于马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马产生兴趣,并引入课文。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观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关于马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并强调其中的观点和思想。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可以是介绍马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是关于马的故事或寓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标题《23 马说》和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目标课件播放视频:成语故事《伯乐相马》师:刚才的视频,我们认识了“伯乐”,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马说》,先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板书课题:马说)课件出示: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2.了解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3.认识“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大致相似。
四、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23 马说》一. 教材分析《23 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韩愈的同名文章,通过描绘马的各种形态和性格,借马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不同看法。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人才的使用和珍惜,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含义深刻,学生可能对一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认识到人才的珍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讲授法: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课文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3.相关资料:关于马的文化和故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马的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对马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正确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中马的各种形态和性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下微课——《马说》教学设计借助“伯乐相马"这个古老的传说,韩愈推陈出新,大胆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将心中的悲愤辛酸郁结为文字,掷地有声。
这篇“不平则鸣"的古代散文,言简意赅却又情感丰富。
在我们的教学中,又该怎样处理这样的经典之作呢?【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文言文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说理论事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
《马说》言简意赅,却又饱含作者的强烈情感,应重点分析其语言,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容易局限于疏通字词,翻译文章。
从文言文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借助千里马的遭遇所象征的社会现象与个人经历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疏通课文大意,了解千里马的遭遇及其原因;思考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教学重点落实重点文言字词;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教学难点分析千里马遭遇,体会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我是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唐旭君老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首韩愈的诗:《入关咏马》结合注释我们想一想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说,老马怎么能充上等良马,力量小了更应当谨慎对待前面的路程。
不知何故掉转头来,在牵到潼关时妄自鸣叫一声。
这是典型的以物喻人诗,作者借一匹老马,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再也不能“充上驷”了。
而这最后的“一鸣"则更让人感慨,这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马说》有同工之妙.我们先来看课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看一看韩愈从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思考。
二、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1.请听老师朗读,看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给疑难字词注音,标注在课文上(2)正确断句2.朗读听完了,大家把屏幕上呈现的注音内容朗读一遍,熟悉巩固。
«马说»说课教案«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古代语言的热爱。
同时«马说»作为新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中的文言论说文,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根据«马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确立本课学习目标如下:1.初步了解“说”这种文体特点,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本课重点: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课难点: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依据: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容易答出:“千里马”指人才,而“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
教师讲解: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唐代,韩愈就在他的《马说》中阐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一等奖创新教案23 马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虚词、实词,掌握文言词义。
2.理解内容,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内容,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杂说》《进学解》等。
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却讲究文采,写法上也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题目。
字音字形祗(zhǐ)骈死(pián)槽枥(cáo lì)尽粟一石(sù)食马者(sì)邪(yé)基础积累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2)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2.古今异义(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奴仆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表示复数或列举(5)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词,怎么今义:安全,平安3.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2)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3)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同“饲”,喂4.词类活用(1)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3)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5.其他重点实词与虚词(1)然后有千里马然后:副词,表示接着某种情况或动作以后(2)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在外面(3)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顺承(5)以①不以千里称也凭借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6)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④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示推测语气(7)之①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实义,不译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内容:《马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悉并掌握《马说》这篇课文。
2. 了解并理解马的习性和特点。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要点。
2.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点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听说结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图片、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导入图片或上一课的复习。
2.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马的了解和感觉。
Step 2:预读1. 分析标题,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2. 询问学生们对马这种动物有哪些认识。
3. 预测马说的内容。
Step 3:阅读1. 完成第一遍朗读课文。
2. 细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和重点句。
3. 师生一起解读难句和生词。
4. 听录音,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5. 分组合作,学生自读课文。
Step 4:讨论1. 小组内讨论马的习性和特点,列出观点。
2. 分组合作,每组报告自己的观点。
3. 整合集思广益,讨论马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
Step 5:思考1. 提问学生们对马的感受和想法。
2. 引导学生找到马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3.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像马一样坚韧不拔。
Step 6:拓展阅读1. 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与马有关的其他文章。
2. 学生自由阅读,并就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Step 7: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完成读后感的写作。
3. 搜集关于马的图片和资料。
4. 预习下一课《等风来》。
Step 8:课堂总结1. 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简单总结。
2.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3. 确认并鼓励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从马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和爱护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第23课《马说》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2、分析千里马与伯乐的重要性。
3、领悟文章寓意。
重、难点:理解文意,积累词语;领会全文内涵。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寻找身影:导入新课: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
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
”孙海平就是能赏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2、生活中的你有没有被赏识的经历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3、听读课文,正音自读。
4、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二、再读课文,感受遭遇: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
3、读了文章,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
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三、课外拓展,补充资料:1、谁能拯救千里马?屏显资料: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23*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韩愈,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
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
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
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
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
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23 *马说【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了解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的有用之才。
1.理解课文内容,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
二、资料助读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划出朗读节奏。
3.学生齐读,教师及时纠错。
4.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翻译全文。
(1)补充注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称号。
是马也 是,这样,这种力不足 力,力气;足,足够。
虽有名马 虽,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虽,虽然。
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相同,一样;可,能够;得,办到。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23 马说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环境,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3.拓展延伸法。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人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年龄已经很大了。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曲,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因为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朝文学家。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把握文中句子的语气特点。
4.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5.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
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
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昌黎先生集》。
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都被冷落,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四、解题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往往是托物寓意。
我们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
2018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3课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介绍。
2.读通文章,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划分句子节奏。
3.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难点: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1.诵读品味法:读品结合,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补充反馈本文的理解情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感情调节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板书课题:马说)
2、文体介绍。
(多媒体出示)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