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10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课堂教学实录课题: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执教时间:2008-10-12执教班级:城南中学八年级8班执教老师:张小丽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一次函数的一些知识,掌握了其解析式的特点及图象特征,并学会了已知解析式画出其图象的方法以及分析图象特征与解析式之间的联系规律.如果反过来,告诉我们有关一次函数图象的某些特征,能否确定解析式呢?生(齐):能.师:请看问题一:已知一次函数图象过点(3,5)与(-4,-9),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师: 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归纳出一次函数解析式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转化规律吗?生1:因为图象经过两个点,所以这两坐标必适合解析式.生2: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关键是求出k 、b 值.可列出关于k 、b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师:请哪位同学具体讲一下解题过程?生3:设这个一次函数解析y=kx+b , 因为y=k+b 的图象过点(3,5)与(-4,-9),所以3549k b k b +=⎧⎨-+=-⎩ 21k b =⎧⎨=-⎩故这个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2x-1.师:函数解析式 选取 满足条件的两定点 画出 一次函数的图象y=kx+b 解出 (x1,y1)与(x1,y2) 选取 直线L像这样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今后我们要会用这种方法来求函数解析式.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师: 请看问题: 某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6-x 交于点A (5,k ),且与直线y=2x-3无交点,•求此函数的关系式.师: 请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此题.(学生讨论5分钟)师: 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生4: 由已知条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2x-3无交点,可知所求此函数的关系式可设为y=2x+b.师: 很好,其他小组有补充的吗?生5:我来补充. 由已知直线可求点A 为(5,1).又要求直线过点A (5,1)可求得函数关系式.师: 请一同学上黑板扳演.生6:学生在黑板扳演.三、能力提升师:请看这道题: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kx+4与x 轴正半轴交于点A.于y 轴交于点 B.已知△BOA 的面积为10,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师:请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此题.学生讨论5分钟后请一同学到前面来讲.讲对鼓掌,讲错的请其他同学纠正.生:讨论师:请 同学来试试.生7:由已知可得点B 为(0,4). 已知△BOA 的面积为10,可知点A 为(5,0).所以直线为y= 54-x+4. 生8:我认为不对. 点A 为(5,0)或者点A 为(-5,0). 所以直线为y= 54-x+4或者y= 54x+4. 师: 很好, 今后解题时要注意考虑问题全面,注意两解的情况.四、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师:我们掌握了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下面我们来完成一组练习.(学生板演,教师点评)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师: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如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下面大家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生9: 我知道了已知两点可以求出对应的直线解析式.生10: 我知道了什么是待定系数法.生11: 我们今后解题时要注意考虑问题全面,注意两解的情况.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师: 刚刚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本节课就到这儿,作业是教科书第35页第5,7题.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这种方法求解析式的一般步骤是:先写出字母系数的解析式,再根据题中条件确定系数的值,进而得到相关的函数解析式.如遇到面积问题,要考虑是否有两解.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尚可.《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实录课题: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执教时间:2008-10-14执教班级:城南中学八年级8班执教老师:张小丽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一次函数的一些知识及如何确定解析式,如何利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呢?这将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下面我们来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请看例1:生1:读题例1 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钟,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钟.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跑步速度y (米/分)随跑步时间x(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师:请一同学来分析一下.生2: 本题y随x变化的规律分成两段:前5分钟与后10分钟.写y随x•变化函数关系式时要分成两部分.生3: 画图象时也要分成两段来画,且要注意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师: 分析得很好.请同学来黑板扳演.生4: 一同学黑板扳演.师: 我们把这种函数叫做分段函数.在解决分析函数问题时,要特别注意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划分,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符合实际.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师: 请看例2生5: 读题例2 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师: 请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此题.(学生讨论,教师下去作适当指导)生6: 我发现:A──C,A──D,B──C,B──D运肥料共涉及4个变量.它们都是影响总运费的变量.•然而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只要确定其中一个量,其余三个量也就随之确定.这样我们就可以设其中一个变量为x,把其他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师: 很好.请哪位同学来试一试?生7: 若设A城──C乡肥料为x吨,则:由于A城有肥料200吨:A─D,200─x吨.由于C乡需要240吨:B─C,240─x吨.由于D乡需要260吨:B─D,260─200+x吨.师: 请问运费如何算?生8: 各运输费用为:A──C 20xA──D 25(200-x)B──C 15(240-x)B──D 24(60+x)若总运输费用为y的话,y与x关系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化简得:y=40x+10040 (0≤x≤200).师: 请问怎样解决运费最少的问题?生9: 我可以由解析式或图象都可看出,当x=0时,y值最小,为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为10040元.师:我们来把本题变一下: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该怎样调运呢?生10:我认为一样的.生11: 我不这样认为.解题方法与思路一样,过程有所不同.师:请你具体一点.生11: A──C x吨A──D 300-x吨B──C 240-x吨B──D x-40吨反映总运费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20x+25(300-x)+15(240-x)+24(x-40).化简:y=4x+10140 (40≤x≤300).由解析式可知:当x=40时 y值最小为:y=4×40+10140=10300因此从A城运往C乡40吨,运往D乡260吨;从B城运往C乡200吨,运往D乡0吨.此时总运费最小值为10300吨.师:很好.生12: 老师,我还有点疑问?师:请讲.生12:自变量x的范围为什么是40≤x≤300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来解决这个问题?生13:由于B城运往D乡代数式为x-40吨,实际运费中不可能是负数,而且A城中只有300吨肥料,也不可能超过300吨,所以x取值应在40吨到300吨之间.生14:老师,我还可以通过列出不等式组来解决问题.x, 300-x, 240-x, x-40这四个式子表示实际运的吨数,不可能是负数,因此四个式子都为非负数.从而列出不等式组.师:很好.解决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可以分析这些变量间的关系,选取其中某个变量作为自变量,然后根据问题条件寻求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这样就可以利用函数知识来解决了.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希望今后的学习中能不懂就问.就会收获很多.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一道课堂练习.生:做课堂练习.一学生扳演.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师:大家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生15: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分段函数.生16:我知道了解决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选取其中某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再由条件寻求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生17:在今后的解题中我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五、布置作业师:刚刚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好.本节课就到这儿,作业是教科书11.2─7、9、11、12题.六、课后反思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运用一次函数解应用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从而得出含有两个变量的等式或从图像信息中得出一定的数量关系,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结合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实际问题的需要求解.部分学生还不能理解.今后要多练.《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课堂教学实录课题: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执教时间:2008-10-15执教班级:城南中学八年级8班执教老师:张小丽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实际上一次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符合一定关系的一种互相对应,互相依存.它与我们七年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有着必然的联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着用函数的观点去看待方程,并充分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形象地看待方程的求解问题.首先请看一道思考题.生1:(读题) 思考:下面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1)解方程0202=+x (2)当自变量为何值时,函数202+=x y 的值为零? 问题:①对于0202=+x 和202+=x y ,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从问题本质上看,(1)和(2)有什么关系?③作出直线202+=x y ,看看(1)和(2)是怎样一种关系?师: 请坐.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生: 讨论.师: 五分钟后.请哪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生2: 我认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可以与某个相应的一次函数问题相一致.师: 很好.再请哪位同学说一说?生3: 方程的解为10-=x ,当10-=x 时, 一次函数值为0.师: 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生4: 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 、b 为常数,k ≠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 确定它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师: 很好.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例1.生5: 例1 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m/s ,其速度每秒增加2m/s ,再过几秒速度为17m/s ?(用几种方法求解)(思考3分钟)生6: 我可以设再过x 秒物体速度为17m/s .由题意可知:2x+5=17 解之得:x=6. 生7: 我的解法是: 速度y (m/s )是时间x (s )的函数,关系式为:y=2x+5. 当函数值为17时,对应的自变量x 值可通过解方程2x+5=17得到x=6. 生8: 我还有另一种解法: 由2x+5=17可变形得到:2x-12=0.从图象上看,直线y=2x-12与x 轴的交点为(6,0).得x=6.师: 同学们讲的都很好.我请同学来说说通过例1你学到了什么?生9: 我知道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生10: 我学到了可以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来解题.生11: 我学到了利用函数图象来解决方程的题目.师: 同学们讲的都很好.请看例2.生12: 读题例2 利用图象求方程6x-3=x+2的解,并笔算检验.师: 好.请一位同学来讲.生13: 原方程6x-3=x+2可化为5x-5=0. 由图可知直线y=5x-5与x轴交点为(1,0),故可得x=1.生14: 我们可以把方程6x-3=x+2看作函数y=6x-3与y=x+2在何时两函数值相等,•即可从两个函数图象上看出,直线y=6x-3与y=x+2的交点,•交点的横坐标即是方程的解.生15: 我同意.由图象可以看出直线y=6x-3与y=x+2交于点(1,3),所以x=1.师:很好.我们来看下面一题.三、能力提升生16: 读题某单位急需用车,但又不准备买车,他们准备和一个体车主或一国有出租车公司其中一家签让合同.设汽车每月行驶x千米,应付给个体车主的月费用是y1元,应付给出租车公司的月费用是y2元,y1、y2分别是x之间函数关系如下图所示.每月行驶的路程等于多少时,租两家车的费用相同,是多少元?并且求出y1、y2分别是x之间函数关系式?师:四人学习小组讨论.生17:一生扳演.四、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一道课堂练习.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五、课堂总结师:大家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生18:我知道了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生19:我今天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生20:我知道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六、布置作业师:刚刚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好.本节课就到这儿,作业是教科书习题11.3─1、2、5、8题七、课后反思从函数的角度看: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从方程的角度看:若要确定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自变量x的值或求直线y=k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可以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kx+b=0,求方程的解.转化是本节知识中的核心思想方法.本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尚可.。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5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5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第1篇【教材分析】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特别广泛的用途.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珍贵的源泉,自然导出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推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图像和性质等.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打算了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中重要的一课.本节课将是三角函数定义的运用的起始课,也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其次课时.【学情分析】受教班级是个理科班,同学比较活跃,同学总体平均水平在中考录用线上30分左右,基础薄弱,整体属于中下等水平.同学已经学过“任意角”一课时,“弧度制”一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课时,对三角函数这一内容初窥门径.在另一位老师的带领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已经借助单位圆等学问,生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进行了简洁的求值.【教学目标】运用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结合单位圆,把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两种简洁运用,学习数形结合、类比归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1.初步体会从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角度,借助单位圆,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并会用其解决简洁问题.2.自主运用:从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角度,借助单位圆,理解并把握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学习重点】两个运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简洁运用形成过程中,图形运用――单位圆,代数式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学习难点】接受函数思想,在数学结合、归纳类比数学思维方法的有效使用下,推出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和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学习过程】揭示课题:上节课中,新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且运用定义导出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本节课,我们将要连续运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复习引入、回想再认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如何定义的呢?(2)此定义中要素有哪些?(3)该比例式与终边在单位圆中的位置有关吗?同学们回答得简明扼要,说明上节课学习得颇有心得.下面请同学们思索并争论以下三个问题:(1)一条终边在单位圆中毕竟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课件显示8种图形)(2)一条终边可以表示多少个角?(3)假如把刚才复习的两个学问点,也就是终边和任意角三角函数串联起来,可能得到什么样的命题呢?大家可以自由争论,试试看.生(众):窃窃私语,不确定中……师:其实这是两个旧学问:终边相同的角和三角函数的定义相结合,所产生了的2个新问题,即: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和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新知探究(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吗?1.小组争论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单位相互争论,拟定解决此问题的方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并清晰地表达出来.开头!2.全班反馈生:直接画图,看图,看坐标.师:领悟到了单位圆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在这里将发挥作用.但表达得语言够简约的,能意会的同学举手.(寥寥几个而已)师:有没有更详细点的操作.生: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各个击破.师:好的.这是个也许方针.同意的同学举手.(大部分举手)有没有补充方法?生:文字表达,换成数学符号表达.师:基本可以解决问题了.3.汇总(1)理解问题师:终边相同的角,即:α与α+2kπ终边相同.那么,此问题转化为sinα与sin(α+2kπ)是否相等?生(众):cosα与cos(α+2kπ)是否相等?tanα与tan(α+2kπ)是否相等?(2)分解问题师:首先讨论:sinα与sin(α+2kπ)是否相等?想一想,三角函数的定义.生:在单位圆中,终边交单位圆的交点坐标P(x,y),则sinα=y. 师:那么,我们的问题转化为求什么?生:角α与角α+2kπ的坐标是否相等,单位圆中的坐标.师:补充得很完整了.角α+2kπ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是?生(众):与角α的交在同一点P(x,y).师:也就是说,sin(α+2kπ)=y.结论:终边相同的角的正弦值相等.即:sin(α+2kπ)=sinα.师:回忆本次胜利推理的过程.生(众):终边相同坐标相同同一函数值相同(3)类比师:请同学们思索cosα与cos(α+2kπ)是否相等?tanα与tan (α+2kπ)是否相等?生:角α与角α+2kπ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都是P(x,y),所以cos (α+2kπ)=cosα=x.生:tan(α+2kπ)=tanα=yx.(4)归纳通过以上分析,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由此得到一组公式,称作公式一(公式一的符号表达):sin(α+2kπ)=sinα,cos(α+2kπ)=cosα,tan(α+2kπ)=tanα (k∈Z).下面请同学们写出公式一的角度制写法,熟识公式的两种写法. (5)公式一的固化练习通过大家的乐观思索,共同努力得到了公式一.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熟识运用过程..例1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①cos9π4②tan(-11π6)师(分析、板书):①cos9π4=cos(2π+π4)=cosπ4=22.②tan(-11π6)=tan(-2π+π6)=tanπ6=33.例2化简下列各式:①sin(-1395°)cos1110°+cos(-1020°)sin750°;②sin(-11π6)+cos12π5・tan4π.师: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批改板演.老师对板演状况赐予评价.(6)小结师:这两道题目分别是角度制和弧度制的写法,大家通过练习对公式一有了更熟识的了解.留意观看以上几道题目,想一想,公式一的作用是什么?生(争论):可以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0到2π(或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简而言之:大角化小角.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来同学们学习得心应手.下面这个任务我就放心地完全交给大家执行了.探究(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α第一象限其次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sinαcosαtanα1.执行任务师:请同学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争论并完成以上表格.教室里热火朝天的争论中……2.反馈汇总师:请同学描述一下你是如何得到结论的?生:由sinα=y,所以一、二象限是正的,三、四象限是负的.生:角α与单位圆交点坐标(x,y),由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得,cosα=x,所以第一、四象限是正的,其次、三象限是负的.生:单位圆中,tanα=yx,第一象限x正y正tanα正,其次象限x负y正tanα负,第三象限x负y负tanα,正第四象限x正y负tanα负. 生:还可以从象限看.第一象限全是正的,其次象限只有正弦正其他负,第三象限正切正其他负,第四象限余弦正其他负.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一起从两方面总结:依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1)单独看:sinα上正下负,cosα左负右正,tanα奇正偶负. (2)联合看: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3.综合练习,进展思维力量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汇报一下你的成果,并说明理由例3推断符号:①sin340°・cos265°;②sin4・tan(-23π4).课堂整理我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请同学们现在放轻松,回忆并感受一下,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老师提问检查并强调:1.你是如何记忆公式一?其作用是什么?(依据定义,……将角转化到0°到360°)2.你是如何记忆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值的符号?(依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45分钟课时作业》第3课2.仔细阅读教材第17页《三角学与天文学》一文,了解三角学的起源与进展,熟悉几位数学家,了解他们的生平和对数学做出的贡献.特殊学习他们对科学的执着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坚韧毅力.【教学反思】课堂是发觉自我,熟悉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本节课的主旋律就是指导同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查找真相.基于学情和理念指引,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和老师们的点评,以下问题值得我的关注和完善:(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营造和谐轻松的上课氛围;由于连上两节课,因此本节课伊始,便指出本节课将承接上节课定义的运用,仍是一节定义的运用课.在简洁有效的复习后,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目的就是让同学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引起同学心理上的疲乏感.紧接着,让同学自己思索,两个旧学问产生的碰撞,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并为探究学习阶段的解决问题在方法上指明方向.在探究新知环节,我极力引导同学制定方案,从小处着手切入点,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思维状况.娴熟运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间的转化,便利解题.培育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明明白白读题,清清晰楚表达.多次采纳小组争论的模式,大家一起想方法解决问题,消退同学面对新问题时的心理上的紧急感和无助感,关心同学向独立自主过渡.(2)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浙江省深化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同学为中心,以同学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重视和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同学的乐观思索、参加争论并解决问题,使同学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长久性,更好的培育同学自主创新力量.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虑到受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水平,为防止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本节课是由同学半自主学习过渡到完全以同学为主体的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是同学主动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探究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探究二时,才完全交给同学操作、观看、思索、得到结论.然后老师关心同学将过程和结论表述精致,这个过程完全以同学为主体使得同学自动将使用单位圆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提到使用的前台,充分体会到了单位圆的优越性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作用.也借此机会,让同学体会到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转化与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抽丝剥茧、由繁化简的作用.(3)学会等待,善用等待.回顾以往教学,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不到三秒钟,就要同学回答,若两三个同学都无法回答,老师就会自问自答.考试和作业中,讲过好几遍的题目,同学还是做错.纵观历史长河,很多仁人志士正是由于学会了等待,才有其千秋功业.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学会了等待,才会灭吴;诸葛亮学会了等待,才会有“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俞伯牙在几十年学艺中学会等待知音,于是有了钟子期的消失,有了《高山流水》的绝唱.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第2篇。
初中数学课堂示范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好重要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高中乃至大学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以及方程等基础知识,其中代数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等;几何涉及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以及解析几何等内容;概率统计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
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分数、小数、整数的四则运算,这是解决更复杂数学问题的基础。
2.理解概念和公式,不要死记硬背,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景。
3.勤于练习,尤其是错题和难题,要反复琢磨,直到彻底理解。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理解性记忆:对于数学概念、公式,首先要通过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而不是简单记忆。
可以通过举例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2.体系化学习: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要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3.习题训练: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要学会分类练习,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
中考备考技巧1.对照中考大纲,梳理知识点,确保不遗漏重要部分。
2.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真题,要反复练习。
3.查漏补缺,对平时练习中容易出错的题型进行重点攻克。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每天都有充足的的学习时间。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空间的整洁,减少干扰因素。
3.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懂的问题及时求助,不要留到明天。
以上是关于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二篇范文:以具体例题为示范教学方法例题简介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长为3,斜边长为5,求另一个直角边的长度。
八年级数学课堂实录标题:八年级数学课堂实录今天是八年级数学课堂上的一堂课,老师带领我们学习有关线性方程组的知识。
以下是这节课的实录: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学习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线性方程的定义。
线性方程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我们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且每个未知数的系数都是实数。
学生A:老师,那么解线性方程组就是找到符合所有方程的未知数值吗?老师:非常好的问题!是的,解线性方程组就是要找到满足所有方程的未知数值。
学生B:老师,请问线性方程组有几种解的情况呢?老师:很好,线性方程组有三种不同的解情况:无解、唯一解和无数解。
接下来,我将逐一讲解这三种情况,并给大家演示一些例题。
【示例一】老师:假设我们有一个线性方程组:2x + 3y = 74x - 6y = 5我们现在来解这个方程组。
学生C:老师,请问要怎么解这个方程组呢?老师: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消元法来解这个方程组。
先通过第一行的方程将第二行的方程中的x消去。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组进行适当的变形。
(演示计算步骤)老师:最终得到方程:0x - 12y = -9。
学生D:老师,这个方程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x消失了?老师:学得好!这是因为我们在消元的过程中,x的系数变为了0。
这说明两个方程之间存在矛盾,因此这个方程组没有解,即无解。
学生E:老师,那对于有解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老师:非常好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有解的线性方程组。
【示例二】老师:假设我们有一个线性方程组:3x - 5y = 96x - 10y = 18我们来解这个方程组。
学生F:老师,这两个方程看起来很相似,该怎么解呢?老师:非常好的问题!这两个方程的系数比较相似,我们可以通过将第二行的方程除以2,得到一个更简单的方程组。
让我们来计算一下。
(演示计算步骤)老师:我们得到方程:0x + 0y = 0。
无论x和y取任何实数值,都能够满足这个方程,因此这个方程组有无数多个解,即无数解。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一、立意
本篇教学实录的立意,是以基础知识打好基础更好地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
1.介绍:从数学科学、数学课程和学习目标以及数学学习和思维方面对数学进行了简要介绍。
2.基本概念:教师和学生一起仔细认真地学习数学基本概念,注意理解并灵活运用。
3.抽象思考:学习并熟悉数学抽象思维的步骤,并形成习惯性。
4.计算技能:掌握算术的基本算术,为完成其他类型的题目做好准备。
5.练习题库:在课堂上选取了多题练习题,训练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三、教学过程
1. 活动开始:教师宣读课时安排,活动引导,展示教学内容,考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等,启动活动。
2. 内容展示:教师先介绍数学的科学性、课程的构成及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步骤。
3. 练习实录:教给学生组成百位数的基本知识,并熟悉数学的抽象思维,然后老师发布练习题,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4. 课堂收尾:教师检测学生答题结果,介绍错误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等
四、核心技能
1.抽象思维: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培养抽象思维,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提出合理解决办法。
2.计算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数学计算能力,熟悉算术操作,掌握算术基本技能,为学习数学其他内容做准备。
3.问题解决:了解学习者如何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正确方法正确解决数学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执教时间:执教班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留意观察过阳光透过长方形窗口投在地面上的影子是什么形状吗?王伟:平行四边形吴晗:矩形田振:四边形……老师点拨:太阳光属于平行光,窗口在地面上的影子通常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提问:小刚观察到平行四边形影子有一种对称的美,他说只要量出一个内角的角度,就能知道其余三个内角的度数,只需测出一组邻边的长,便能计算出它的周长,这是为什么呢?导入新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1、拼图游戏老师提问:你能利用手中两张全等的三角形纸板拼出四边形吗?[学生活动] 同桌二人合作拼图,2人上黑板拼图,并画出图形。
老师提问:在小学里,我们就知道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A B C (')A 'C (')A A C (')B B 'C (1)(2)A 'A (')B C (')C B (3)(4)(')A C (')C A B 'B (5)(')A A (')C C B 'B (6)A (')C C (')B 'A形。
黑板上展示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呢?丁雪娇:图(2)、(3)、(4)是平行四边形老师:于宏波,请你以图(2)为例,简单地说一说四边形AC ’BC 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于宏波:因为'''B A C BAC ∠=∠,所以A ’C ’∥AC ,同理B ’C ’∥BC 。
所以四边形AC ’BC 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定义有两方面作用:1、能够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性质[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作用老师:请同学们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活动] 动手画图,感悟平行四边形。
第1篇一、课堂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探索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时间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第2节课三、课堂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课堂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七年级全体学生五、课堂实录(一)导入1.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2. 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来进行数学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我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实践环节1.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如购物打折、制作图形、测量距离等。
2. 实践操作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图形、测量距离、计算面积等。
3. 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实践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实践案例1. 案例一:购物打折(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购物时的打折优惠?(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假设一件商品原价为100元,打8折,求实际付款金额。
(3)学生汇报:实际付款金额为80元。
2. 案例二:制作图形(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知边长制作一个长方形?(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尺子和直角器制作一个长方形。
(3)学生汇报:成功制作了一个长方形。
3. 案例三:测量距离(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一段距离?(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卷尺测量教室到走廊的距离。
(3)学生汇报:教室到走廊的距离为10米。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课后反思本次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初二数学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例1: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发问:(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甚么?"下有九十四足"呢?(2)你能解决这个风趣的成绩吗?1.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2.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教师经过动画故事的情节抛出鸡兔同笼的成绩,更能吸引先生和激发先生的探求热情。
同时经过对比算术方法、一元一次方程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三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感受方程模型思想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从列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中,领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思想方式的简洁明了性和在解一些等量关系较为复杂的运用题时表现的优越性.二.典型例题活动内容1:例2 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发问:(1)"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甚么意思?(2)"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又是甚么意思?可让先生演示.活动内容2:随堂练习1列方程组解古算题:"今有牛五、羊二,值金十两;有牛二、羊五,值金八两.牛、羊各值金几何?----- 经过活动内容1、2让先生经过练习巩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运用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先生开阔的思想,灵活学知识的能力。
经过观察了解到大部分先生能用方程的思想简化思想过程,解决同类古算题.(教师应多关注先生的参与性和掌握程度)三、考练结合总结步骤标题是:机动设置根据上面几例,总结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运用题的步骤?先生分组讨论,总结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运用题的步骤。
------经过先生分组讨论交流,使先生能够把零碎的知识点和认知过程构成一个零碎便于先生思绪清晰,零碎掌握先生讨论结束后,老师总结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运用题的步骤:1)审清题意,弄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2)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
3)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引言数学课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良好的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分享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本文精选了几个典型案例,分为解题思路拓展、实用技巧分享和激发兴趣引导三个部分,希望能对教师们有所启发。
二、解题思路拓展1. 教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坐标系下,求两点间距离的公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1:老师,我记得如果是直角坐标系下,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求解。
学生2:如果是极坐标系呢?是不是需要用到极坐标方程?教师:很好,你们的回答都很有针对性。
事实上,在不同的坐标系下,我们需要根据坐标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例如在极坐标系下,我们可以利用极坐标方程和极坐标公式求解。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用极坐标系如何求解两点间的距离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使用极坐标系求解两点间距离的方法)2.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勾股定理的原理是什么吗?为什么a² +b² = c²呢?学生1:老师,我记得是因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学生2:是的,这是勾股定理的几何解释。
还可以从代数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两个直角边的长度计算出斜边的长度。
教师:很好,你们都理解得很透彻。
事实上,勾股定理是一种几何和代数相结合的重要定理,通过理解定理的多个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它解决问题。
同学们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来解释勾股定理的原理。
三、实用技巧分享1. 教师:同学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计算过程很繁琐,容易出错呢?学生1:是的,老师,我经常因为计算错误而得不到正确答案。
学生2:我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进行复杂计算时,先用近似值代替,计算完后再修正,这样能减少计算错误的几率。
教师:很好的技巧!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值得分享的计算技巧呢?(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实用计算技巧,例如约分法、奇偶性判断等)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会遇到无法直接得到答案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图形来帮助分析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分式、方程、函数、几何等。
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
学习注意事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这些都是解决更复杂问题的基石。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等。
3.遇到困难时,要勇于请教他人,或主动参加课外辅导班,以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 理解概念,掌握定理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理解并掌握各个概念和定理。
只有明确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几何中的勾股定理时,要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斜边等概念,并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多做逻辑题、参加数学竞赛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多做练习,总结规律数学学习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通过多做题目,学生可以总结出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同时,要注意总结错题,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中考大纲,了解考试范围和重点。
2.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各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复习。
3.参加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室内整洁、安静,避免干扰。
2.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注重课外拓展,如阅读数学故事、参加数学竞赛等,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通过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1 高村中学王晓燕课题:初一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第一课时)课前探究情景1:教师不小心把课本掉在教室门口,请同学帮我捡一下,并解释你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线?情景2:《课本》P89,如图,小狗和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线?“难道它们也懂数学?”师:小组先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纷纷讨论,兴致极高)(几分钟后)师:那位同学能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师:请4组的5 号同学回答。
生1:我会走最直的路线去捡这本书。
(该生说着并沿直线走了过去,快速把书捡了起来)师:同学们,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路线?而不选择别的路线?生2:这样好走。
生3:这样走最省时间。
生4:这样走简单。
…………生6:这样走最近。
师:为什么这样走最近?生5:因为这样走时直的。
生6:直的最近。
师:(赞许)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因为是直线,所以这条路线最短。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把小狗用一个点A表示,把猎物用另一个点B表示,那么小狗走的路线就是线段AB,把它作为第①路线;从A走到点B,除了线段AB,还可以有无数条路线,如第②路线,第③路线……(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在这些线中,哪条最短?生:(异口同声)①最短。
师:(板书)1.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师:关于这两个知识点,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是直线最短。
②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距离。
注意是线段的长度。
师:请大家理解一下这两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①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老师的书掉到地上寻求帮助”、“小猫和小狗为了抢食物而奔跑”这样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了“难道它们也懂数学?”的疑问,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的一开始就充满灵动的神韵。
初中数学名师课堂实录集锦引言初中数学是学生研究数学的关键阶段,而名师课堂实录是研究数学的重要资料。
本文档旨在收集并总结一些初中数学名师的课堂实录,以供学生和教师参考。
名师课堂实录实录1:解方程* 名师:李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李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了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消去变量求出方程的解。
* 教学特点: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多种解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际例题的演练,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实录2:几何证明* 名师:王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王老师通过一个几何证明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了严密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他引导学生利用画图、推理等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 教学特点:王老师强调几何证明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运用已知定理和推理思维得出结论。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提高了几何证明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录3:概率统计* 名师:张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张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她通过实例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概率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过程。
* 教学特点:张老师结合具体生活案例,使概率统计的概念更加形象,通过实践中的探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了对概率统计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方法分析问题,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结论初中数学名师的课堂实录集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这些实录,学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思路和方法选择;教师则可以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希望这些实录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示范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示范教学实录本文详细记录了一堂初中数学示范教学的过程,通过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反馈等多个方面,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示范教学;教学策略;学生反馈1. 教学背景本次示范教学的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的“勾股定理”这一章节进行讲解。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教学内容和过程3.1 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房屋装修、自行车车架设计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问题。
然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勾股定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2 探索新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和解答。
3.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3.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同时,教师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示范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反思。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认为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学生反馈方面,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由我校初中数学教研员张老师主讲,课题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张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擅长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课堂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三、课堂地点我校初中部多媒体教室四、课堂参与人员1. 张老师(主讲)2. 全体七年级数学教师3. 七年级(1)班全体学生五、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张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
张老师:很好,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看谁能用最简洁的方式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生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代入法或加减法。
张老师: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实际问题。
(二)问题引入张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假设有30名学生参加,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至少需要几辆大巴车?学生3:至少需要2辆大巴车。
张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张老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张老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4:我们可以设需要的大巴车数量为x辆,那么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所以总共可以乘坐40x人。
根据题意,30名学生参加活动,所以40x≥30,解得x≥0.75。
因为大巴车数量必须是整数,所以至少需要2辆大巴车。
张老师:很好,这个小组同学用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5:我们可以设需要的大巴车数量为x辆,那么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所以总共可以乘坐40x人。
根据题意,30名学生参加活动,所以40x=30,解得x=0.75。
但是大巴车数量必须是整数,所以我们需要将x向上取整,即x=2。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2、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3、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师板书)(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师: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
(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学生实践操作师: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师: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生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再画出一条截线 d ,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生: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生:因为a ∥ b (已知)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a bc123 4∠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所以∠ 2=∠ 3(等量代换)∠ 2+ ∠ 4=180°(等量代换)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1)课堂实录【情境导入】一、情境引入师: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生:.设小思的年龄为x岁,则小雨的年龄为(2x+8)岁.师: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生1:用31-x来表示;生2:还可用2x-8来表示;师:同学们,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师: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31-x=2x-8;这是一个方程.〖评析〗通过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建立概念师:下面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1)23-x=一7:(2)2a-b=3(3 )y+3=6y-9;(4)0.32 m-(3+0.02 m) =0.7(5)x2=1 (6)11423 y y-=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列出的方程4x=24,1 700十150x=2 450,x+80=52%(x+x +80),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点?生1:这些方程都含有未知数x.生2: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我们把这种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生:(1)(3)(4)(6)是一元一次方程,(2)(5)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评析〗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三、自主尝试师:学生尝试解答教科书第80页的例1.师: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与同桌交流.生1:第(1)题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方程为4x=24;生2: 第(2)题设经过x小时达到规定时间,方程为1 700十150x =2 450;师:刚才这位同学是从计算机使用的时间角度列的方程,我们同学还可从其他角度列方程吗?生3:若从“已使用的时间”角度可列方程:2 450-150x=1 700.生4:还可从“还可使用的时间” 角度可列方程:150x=2 450-1 700.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师:从下列数中估算出方程1 700十150x =2 450的解.(1,2,3,4,5,6,7…)〖评析〗让学生独立验算,要求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生:x =5是方程的解.师:x =5就叫着方程1 700十150x =2 450的解.师:请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和经验思考下面的问题.生:第(3)题设这个学校的男生数为x ,那么女生数为(x +80),全校的学生数为(x +x +80). 列方程:x +80=52%(x +x +80).师:很好.〖评析〗适时的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试一试: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问题,要求用到老师的年龄(35).请另一位同学列出方程,并猜出年龄.生1:用我的年龄加老师的年龄35等于48.生2:设你的年龄为x 岁,则方程为x +35=48,你13岁.〖评析〗 让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板书:)设未知数 列方程四、回顾反思(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③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生1:我知道了用方程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生2:我知道了列方程时,要先读题,找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等等.(二)你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生3:有的题目的等量关系我不会找,…….〖评析〗教师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有得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主动回忆本课掌握的知识.【课堂测试】师:现在我们来进行本课知识评价.〖评析〗通过课堂测试来了解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情况,有助于下节课中的教学.【课堂延伸】请大家记好今天的作业:〖评析〗通过课堂延伸有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巩固,让学生能更好的,熟练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引言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实录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提供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整合教材和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我们在教授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平方形状,如广场、篮球场等来引入概念。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方根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提问是促进学生思考和积极参与的有效方式。
针对一些经典问题,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可以提问:“在哪些实际问题中可以应用到二次函数的概念?”或者“为什么二次函数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如此常见?”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探索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引入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通常更为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解方程时,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关于商品打折或者利息计算的实际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合作在数学课堂中,设置小组合作活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展示解题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计学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给定的数据,通过讨论得出各自的统计结果,并进行展示和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学习借鉴,还能够增进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综合评价系统激发学生进步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设置课堂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可以激发学生的进步动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七中八年级数学教研课堂实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师:三角形全等概念?生:熟练表达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师:三角形全等有什么性质?生: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某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全部的三角形必须全等。
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
师:这种方法可行吗?生:不可行,因为太麻烦技术科的毛毛提出质疑:分别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这六个数据当然可以。
但为了提高效率,是不是可以找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板书〕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二、探究活动师:一个条件行吗?生:〔众〕不行师:两个条件行吗?生:〔众〕不行师:有几种情况?生:一边一角、两角、两边师:分组画满足条件的三角形,〔1〕4厘米、30°〔2〕45°、30°〔3〕4厘米、2厘米生:动手画三角形,2分钟后老师叫叫同桌看三角形是否全等。
三组同学都说不重合评:师应改正不肯定全等2:14师:在加一个条件有几种加法生:6种、4种师:选其中一种来研究评:此处老师可以板书几种方法,把你数的几种在写出来,表达了分类的思想,为后面的学习也是铺垫师:画三角形使AB=7厘米,AC=5厘米,∠A=60°生:〔众〕动手画三角形,一生上台板演2:18师:对吗?生:对师:把60°画成了30°,课件展示画法,请你们把画的三角形剪下了,看同位的同学是否重合评:此处是课堂生成的好时机,可以分析学生为什么画错了,学生找找原因。
2:22生:剪三角形,有同学说,画错了,不重合师:拿了几个同学的作品展示,试试他们是否重合。
2:25三、归纳总结师:引导学生说出全等的条件生:给出两边长,夹角的度数,就能画出三角形评:其实学生说出了作图的唯—性,虽然没有说出全等的条件,但从这个学生的角度,他总结的很好,应该给予鼓舞的评价师:继续引导生:说出了判定方法师:〔课件〕判定方法一,文字言语,几何言语,标准的格式,强调书写模式,注意字母的顺序四、练习一、全等连线练习二、填空:加条件构成全等生:填空师:分解图形,说明短对短,长对长2:35五、例题讲解例1、点E、F在AC上,AD∠BC,AD=CB,AE=CF,求证:∠AFD∠∠CEB师:要证明∠AFD∠∠CEB,哪些条件可以拿来直接用的,利用课件一个条件一个条件的展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1 高村中学王晓燕课题:初一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第一课时)课前探究情景1:教师不小心把课本掉在教室门口,请同学帮我捡一下,并解释你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线?情景2:《课本》P89,如图,小狗和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线?“难道它们也懂数学?”师:小组先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纷纷讨论,兴致极高)(几分钟后)师:那位同学能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师:请4组的5 号同学回答。
生1:我会走最直的路线去捡这本书。
(该生说着并沿直线走了过去,快速把书捡了起来)师:同学们,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路线?而不选择别的路线?生2:这样好走。
生3:这样走最省时间。
生4:这样走简单。
…………生6:这样走最近。
师:为什么这样走最近?生5:因为这样走时直的。
生6:直的最近。
师:(赞许)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因为是直线,所以这条路线最短。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把小狗用一个点A表示,把猎物用另一个点B表示,那么小狗走的路线就是线段AB,把它作为第①路线;从A走到点B,除了线段AB,还可以有无数条路线,如第②路线,第③路线……(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在这些线中,哪条最短?生:(异口同声)①最短。
师:(板书)1.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师:关于这两个知识点,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是直线最短。
②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距离。
注意是线段的长度。
师:请大家理解一下这两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①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老师的书掉到地上寻求帮助”、“小猫和小狗为了抢食物而奔跑”这样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了“难道它们也懂数学?”的疑问,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的一开始就充满灵动的神韵。
②把小狗、猎物表示为一个点,把小狗的行走路线表示为一条直线,这样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板书于黑板,教师辅助以语言讲解,让学生充分直观地体会“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明确两点之间距离的含义,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整提问方式,环环相扣的提出问题,启而不发的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路向主题靠拢;并从学生的回答中,不失时机的挖掘“闪光点”,加以引申引导,以达到本节课的授课目的。
)2 米山中学袁吉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师出示幻灯片你认识上面的几何图形吗?他们由哪些图形组成?生答:多个圆师指出: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标课题)圆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师指导探究一:我们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以公共点的个数来区分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也从公共点的个数来区分的话有几种位置关系?(1)自己动手在两张透明纸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固定其中一个移动另一个,观察两圆有几种不同位置关系.(2)观看两圆位置关系演示,试着把它们画出来.生动手,师巡视后请学生到黑板板演两个圆没公共点如图:(1)(2)(3)一个公共点如图(4)(5)两圆有2个公共点如图(6)师问:两圆有没有三个公共点?生答:没有。
师问:为什么?生A答: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如果有三个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圆就重合为一个圆。
师问:看图1、2、都没有公共点,两圆的位置关系有没有不同的点?生答:有不同点师问:不同点是?生丁答1中一个圆的所有点在另个圆的外部,2中其中一个圆的所有点在另个圆的内部。
师指出图一位置关系我们称外图二位置关系称内涵,图三的位置关系是内含的特例:同心圆师问那么图4和5有没有异同点,如果有是什么?生答;有,一个圆的所有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一个圆的所有点在另一个的外部师质疑:公共点T是在圆的外部还是在内部?生更正:一个圆的所有点除公共点外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一个圆的所有点初公共点外在另一个的外部师指出图4的位置关系是外切,图5的位置关系是内切,可以统称为相切。
图6的位置关系我们称相交。
师问:两个不等圆有几种位置关系,他们是什么?生答:5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师问:如果两圆没有公共点那么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如果两圆有一个公共点那么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生答:外离、内含,外切、内切。
师问:两个不等圆有5种位置关系,那么两个相等的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生答:三种。
外离、外切、相交。
师:两不等圆的这5种位置关系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我们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那么两圆在各种位置关系中的组合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是,对称轴是过两圆心的直线。
师:过两圆心的直线我们叫连心线。
大家再观察(4)(5)图形,还能发现什么?在这里学生容易观察出切点在对称轴上,但说明切点在连心线上有一定困难,特给予一定的时间讨论,教师给予清楚地分析。
师:我们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除了从定性的角度(公共点的个数)还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位置关系,下面我们也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两圆的位置关系。
师问:两圆的位置关系与哪些量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师课件展示:两圆半径不动,移动位置改变两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的位置不动,改变圆的大小从而改变两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两圆的位置关系由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有关,师再问:有什么关系?师指导探究二、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再生生交流释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后由生到黑板板演关系外离d>r+r21外切d=r+r21相交r-r2<d<r1+r21内切d=r-r21内含0<=d<r-r21师问:下面的同学是否同意上面的观点?生B答:内切内含要说明r1要大于r2并且内含要有等于0的情况。
师质疑:为什么?此生答:因为等圆没有内切、内含的位置关系。
内含时有一种特例:同心圆,此时圆心距为零。
师给予肯定。
师总结提高,在数轴上表在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一般先计算两圆半径的和与差,学以致用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两圆心距为9、8、7 、6 、5 、4、3 、2、1 时两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生答:外离,外切,相交,相交,相交,相交,相交,内切,内含师指导小组合作自学例题后做课后随堂练习和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两圆相切,一圆半径为6,圆心距为4,求另一圆的半径。
两圆半径分别为6和8,两圆相交,求圆心距。
(教师巡视,抽生到黑板板演)3 崔明宇通过问题链,启动学生们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课题并解决课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比如:配方法是初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二次函数中都有涉及。
但是讲授配方法却经常令人无从下手。
我以为,巧借数形结合这种思想可以很好的加以解决。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导入:师:我们学过了直接开平方解一元二次方程,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方程。
(学生举例)这种方程具有什么特点?生:等式的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整式的平方,另一边是一个非负数。
师:看图①,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x,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如果边长增加4,新正方形的边长为,面积表示为,如果新正方形面积为400,由此可以列方程。
能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x吗?学生不难列出方程(x+4)2=400,并且轻而易举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原正方形的边长x。
师:在图①中,右下角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面积是。
我们截去这个小正方形,把余下的三部分拼成图②形状,现在这个图形是个矩形,它的边长分别是、,面积可以表示成,实际上它的面积是,于是我们也可以列出一个方程。
生:x(x+8)=384,即x2+8x=384。
(一)师:这个方程怎样解?(将学生一军,在此之前进行的都比较顺利,基本没有障碍,但这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
)师趁热打铁,把图②拼成图③形状。
现在不是正方形了,需要补上一块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得到一个大正方形?(学生回答:4 x4=16的正方形)。
原来面积是(384),现在大正方形面积(384+16=400),现在正方形边长是(x+4)。
可得方程x2+8x+42=384+42,即(x+4)2=400(二)对比方程(一)、(二),实际上就是方程(一)的两边都加上了一个数42得到方程(二),这样方程经过我们的操作左边配成了一个我们熟悉的式子:完全平方式。
所以这个方程对我们来说就没有困难了,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来解它。
生归纳,师点拨:为什么方程(一)不能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解,而方程(二)能呢?哪一步比较重要?是怎样处理的?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这种问题链的形式,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本来水穷山尽疑无路,最终却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村中学戴海波《二次根式乘除法(二)》片段反思:(张主任:您好!论坛中没有公式编辑器,二次根号打不上)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已知: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梯形,AD=,BC=,高AE=。
求梯形的面积S.我将该题的步骤讲解详细,旨在让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梯形。
我原以为我讲解得细了,学生就会掌握得更好!可结果与我预想的相差很远。
经过张主任和各位教师的评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我以讲授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导致学生的多向思维被我扼杀。
我如果只给学生讲授一种做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效果会更好。
我用我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小组合作形式化我让学生在此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单项式乘多项式应该如何计算?组长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应该让学生在解题的关键处和多样性处进行合作讨论,效果会更好。
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导入的:已知: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梯形,AD=,BC=,高AE=。
求梯形的面积S.我将该题的步骤讲解详细,旨在让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梯形。
我原以为我讲解得细了,学生就会掌握得更好!可结果与我预想的相差很远。
经过张主任和各位教师的评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我以讲授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导致学生的多向思维被我扼杀。
我如果只给学生讲授一种做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效果会更好。
我用我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小组合作形式化我让学生在此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单项式乘多项式应该如何计算?组长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应该让学生在解题的关键处和多样性处进行合作讨论,效果会更好。
米山中学代华娟《绝对值》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回答问题,完成填空:互为相反数的6与-6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单位长度〒6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6,即相等5到原点的距离为,记作-3到原点的距离为,记作0到原点的距离为,记作(由学生填空完成)二、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你的发现:正数到原点的距离为正数负数到原点的距离为正数,即负数的相反数为正数0到原点的距离为0三、绝对值的定义是什么?正数的绝对值是本身,零的绝对值等于零,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板书)四、一个数a到原点的距离是什么?即数轴表示a点到原点的距离(板演a可有三种情况,即a>0,a=0,a﹤0时)│a│=a当①a﹥0时,│a│=a②a﹦0时,│a│=a=0③a﹤0时,│a│=-a (师板书并归纳: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五、掌握绝对值是非负数的应用已知|X-2|+|Y+1|=0,则X=2,Y=-1已知|2X+6|+|Y-5|=0,则2X+3Y=9.六、深化认识,知识小结1、本节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2、绝对值定义的核心是什么3、本节学习的要求是什么…………我在绝对值教学的片断中采用了由学生自主学习探求新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