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十二 脾脏病变病
- 格式:ppt
- 大小:16.93 MB
- 文档页数:39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典型脾脏病变,过目不忘!来源: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概述:脾脏淋巴瘤是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和残留造血组织的少见恶性肿瘤,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而在脾脏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有文献报道,40%的淋巴瘤包括霍杰金淋巴瘤(HD)和非霍杰金淋巴瘤(NHL)有脾脏受累,而尸检发现的累及率达到70%。
对脾脏淋巴瘤的准确诊断和评价可对肿瘤的分期、治疗策略以及整体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临床病理:淋巴瘤侵犯脾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全身恶性淋巴瘤对脾脏的浸润),后者主要由血行播散而来。
脾脏原发淋巴瘤少见。
脾脏淋巴瘤病理上分为NHL和HL两大类,以NHL居多。
脾脏淋巴瘤原发和继发病理类型相似,可分为:①均匀弥漫型,脾脏均匀弥漫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病变呈弥漫或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mm;②粟粒结节型,病灶1~5mm;③多发肿块型,肿块直径2~10cm;④单发肿块型,脾脏巨大单发低密度灶,病灶直径="">3CM,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
1mm;>影像特点:脾脏弥漫粟粒型淋巴瘤常见于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多为非特异性,表现为脾脏肿大,密度普遍减低,可有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后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的小结节,部分病灶可融合,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部分病例可仅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
多发肿块型介于粟粒结节型与单发肿块型之间,以脾内形成直径2~10cm的多发肿块为特点,与单发肿块型的病灶表现类似,在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结节影或肿块影,增强后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病灶可坏死,出血及钙化少见。
脾脏淋巴瘤当合并脾外病变时对定性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如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伴其他腹腔脏器(如肝脏、肾脏等)受累及胸、腹腔积液等。
综上所述,脾脏淋巴瘤多表现为脾大、脾脏弥漫性结节影、多发或单发肿块影,轻度强化。
典型病例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多发肿块型脾脏淋巴瘤CT影像表现:脾脏体积轻度增大,实质内见多个低密度结节影(箭头),边界不清,轻度强化,脾门见一肿大淋巴结。
实验十二脾脏
报告主题:脾脏
主题属性:自选
标本号:14#
材料:猫脾切片
染色:HE染色
教学要求:掌握脾的结构特点及其判断依据,并与淋巴结对比
脾血窦Splenic sinus
脾索Splenic cord
小梁Small beam
白髓White pulp
边缘区Marginal zone
红髓Red pulp
被膜Film
图十二猫脾切片(10×10,HE染色)The cat spleen slices (40 × 10, HE staining)
从被膜想实质逐次观察,被膜与小梁,白髓,边缘区,红髓;白髓中有中央动脉、淋巴小结与动脉周围淋巴鞘,红髓由脾索与脾血窦构成,白髓与红髓之间为边缘区。
From the film to substantially successive observation, film and small beam, the white pulp, fringe, red pulp; white pulp in the central artery, lymphoid nodules with 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 red pulp by splenic
cord and splenic sinus, white pulp and marginal zone between red cord for.。
实验四脾脏的病变病理
一实验目的
掌握脾脏的充血、萎缩、变性、坏死眼观和镜下诊断要点,
二实验内容
(一)标本:脾梗死、脾出血、脾坏死。
(二)组织切片
脾淀粉样变:
低倍镜:
1)切片中脾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仅看到弥漫一片呈云朵的粉红色淀粉样物质
2)在淀粉样物质间散在有成堆的红细胞和残存的少量淋巴组织
高倍镜:
1)在粉红色团块状物质中间有成堆红细胞的区域,属于脾红髓,而粉红色均质样团块较大,团块中无成堆红细胞,仅有少量残存的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部位,为脾小体所在部位,也为脾白髓区。
2)在粉红色团块之间残存的细胞,其胞核多呈变性坏死状、胞浆不易辨认
三作业
画出脾脏淀粉样变的病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