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十二 脾脏病变病
- 格式:ppt
- 大小:16.93 MB
- 文档页数:39
《医学影像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
I 前言
医学影像学是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辨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和介入等。传统的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部分也作为重点内容。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教学分两大部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总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实验各32学时。《医学影像学》共六篇二十一章,结合本地区发病特点及学时数,重点讲授七大内容,包括总论、骨关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中枢神经系统等。总论部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发展,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同时对介入放射学也作较详细的介绍。各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验证和补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授课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妇产科学、口腔医学、医学美容、急救医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和眼耳鼻喉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 引言
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防御器官,在临床中常常
发生各种疾病。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对于准确评估病情、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的常见影
像学检查方法以及诊断要点。
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脾脏疾病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放射线、成本低的优点。在超声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边界、纹理等特征,并可以评估脾脏内部的异常结构、肿块、囊肿等病变。超声检查还可辅助引导其他检查方法的进行,如穿刺活检等。
2.2 CT检查
CT检查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
详细的脾脏解剖信息和病变特征。CT检查可以对脾脏进行多平面重
建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图像。在CT检查中,可以观
察脾脏的大小、密度、病变的强化特点等,对于脾脏肿瘤、囊肿、
梗死等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2.3 MRI检查
MRI检查利用磁共振技术获取脾脏的详细影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细节和更丰富的病变信息。MRI检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脾脏的形态、灌注、信号特点等,并对脾脏肿瘤、脂肪沉积等疾病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MRI检查还可提供功能影像,如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2.4 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检查是通过给患者注射示踪剂,利用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评估脾脏的功能和病变。核医学检查常见的方法有脾功能显像、脾造影等。脾功能显像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状态,对于脾功能异常、脾脏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脾造影可以观察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空情况,对于脾脏梗死、异位脾等疾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腹部超声能检查出什么?
发布时间:2021-05-12T12:54:19.0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7期作者:何大军
[导读]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的影像检查技术,应用超声技术可检查出多种疾病,人体不同部位均可接受超声检查,何大军
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达州 635000
1.引言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的影像检查技术,应用超声技术可检查出多种疾病,人体不同部位均可接受超声检查,其中腹部超声可为各种腹部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本文主要分析腹部超声检查在肝脏、胰腺、脾脏、肾脏、胆囊、胃部和腹部大血管检查中的应用。
2.腹部超声检查部位
2.1检查肝脏
超声技术可用于检查各类肝病,以乙型肝炎为例,病情发展阶段不同,所获得超声波图像也会不同,肝脏血管瘤、肝脏脓肿、肝脏损伤以及肝硬化均有不同的超声图像。超声技术检查肝脏,判断肝脏包膜完整性、边缘、大小,根据肝脏实质部位回声是否均匀判断肝脏活动异常,发现肝脏淋巴肿大和肝脏中腹水。临床上乙型肝炎患者建议定期接受超声波检查,判断肝脏病变程度,及时治疗预防肝硬化和肝癌。
2.2检查胰腺
腹部超声还可检查胰腺疾病,对于急慢性胰腺炎、胰岛细胞瘤、胰腺癌等胰腺病变,均可使用超声技术进行诊断。以急性胰腺炎为例,该种疾病属于临床急腹症,患者病情发展较快,需要快速诊断让其患者获得对症治疗,延误治疗引发败血症、多器官衰竭可导致患者死亡,超声属于无创检查技术,该种检查方式不会对患者造成痛苦,患者接受程度较高,加上高频超声探头的应用,可有效提高诊断正确率。
2.3检查脾脏
南琼考试系统 N5 考生平台朱君(2011020) 更换皮肤 刷新 退出 快速导航 我的课程当前课程我的练习逐题练习选题练习随机练习模拟考试收藏试题错题重做练习记录统计分析试题评价我的考试未考试卷历史试卷我的作业未上交作业已上交作业账户管理修改资料修改密码积分管理桌 面逐题练习课程目录选择课程名称人卫外科学资格考题2013第一篇 外科学基础部分第一单元 外科患者的体液失衡第二单元 外科输血第三单元 外科休克第四单元 麻醉第五单元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第六单元 围手术期处理第七单元 外科患者的营养支持第八单元 外科感染第九单元 创伤和战伤第十单元 肿瘤第十一单元 复苏与重症监护第十二单元 器官移植第十三单元 常见体表肿物第十四单元 现代外科诊疗技术一、X线部分二、CT部分三、MRI部分四、B超部分五、PET部分六、介入放射学部分第二篇 普通外科第一单元 颈部疾病第二单元 乳腺疾病第三单元 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第四单元 腹外疝第五单元 外科急腹症第六单元 腹部损伤第七单元 腹膜、网膜和腹膜后间隙疾病第八单元 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九单元 阑尾疾病第十单元 小肠结肠疾病第十一单元 直肠与肛管疾病第十二单元 肝脏疾病第十三单元 门静脉高压症第十四单元 胆系疾病第十五单元 胰腺疾病第十六单元 脾脏疾病第十七单元 上消化道大出血第十八单元 腹腔镜外科第三篇 骨外科学第一单元 运动系统物理学检查法第二单元 骨科概论第三单元 上肢骨折及关节损伤第四单元 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第五单元 下肢骨折及关节损伤第六单元 脊柱及骨盆骨折第七单元 周围神经损伤第八单元 人工关节第九单元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第十单元 腰腿痛和颈肩痛第十一单元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第十二单元 骨与关节结核第十三单元 非化脓性关节炎第十四单元 运动系统畸形第十五单元 骨肿瘤第四篇 胸心外科学第一单元 胸部损伤第二单元 胸壁和胸膜疾病第三单元 肺部疾病第四单元 食管疾病第五单元 纵隔、膈疾病
[12]CleffkenBꎬSieGꎬRiedelRꎬetal.Idiopathicsclerosingencap ̄sulatingperitonitisinayoungfemale:diagnosisofabdominalco ̄
coon[J].JPediatrSurgꎬ2008ꎬ43(2):27 ̄30.
[13]顾建华ꎬ卢定友ꎬ孙大林.腹茧症的临床特点及CT诊断(附6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2ꎬ22(7):1117 ̄1119.
(收稿日期:2018 ̄08 ̄27)
(本文编辑:崔国明)
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ThevalueofCTindiagnosisanddifferentiationofspleen ̄occupiedlesions
童成文ꎬ罗小琴ꎬ戢㊀磊ꎬ高道明ꎬ刘源源ꎬ兰㊀姗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放射影像中心㊀湖北㊀十堰㊀442000)
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ꎮ方法㊀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ꎬ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ꎮ结果㊀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ꎬ其中良性占位16例ꎬ包括脾囊肿7例ꎬ脾脓肿3例ꎬ脾血管瘤4例ꎬ脾血管淋巴管瘤1例ꎬ脾淋巴管瘤1例ꎻ恶性占位11例ꎬ包括转移瘤8例ꎬ淋巴瘤3例ꎮ结论㊀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ꎬ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ꎮ
ʌ关键词ɔ㊀脾脏ꎻ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551.1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05 ̄0868 ̄03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作者:陈雪梅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提高对脾脏疾病CT诊断的认识。方法复习20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病变的CT表现。结果脾梗塞2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结论 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病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脾脏;CT;诊断
正常脾脏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在CT图像上其长轴不超过5个肋单元,厚不超过4.5cm,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其前缘和后缘不超过中线[1]。在CT平扫图上正常脾脏密度均匀一致。它的增强早期是不均匀强化的,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开放循环"到达脾静脉,余下的血液经过"封闭循环"直接建到达脾静脉,它不影响脾索血流,后者为一更迅速过程,这种表现被命名为网格状图形强化。约有50%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上表现不均匀性增强,其中66%的病例可在血管造影中表现此种强化。这种不均匀性增强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缘故而在螺旋CT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大多数CT扫描中都可见。这种增强模式可因患者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在区分淋巴结,胰尾肿块和副脾上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对于一些易于混淆的病例,延迟扫描的进行对于区别正常的不均匀强化和真正的脾脏病理学改变极有帮助[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0~65岁,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慢性脾出血伴出血性梗死1例,脾梗死1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恶性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
一、头(head)
1、颅脑外伤(injury):头皮血肿(scalp hematoma)、硬膜外血肿(out putamen hematoma、硬膜下血肿(below putamen hematoma)、硬膜下积液(below putamen fluid)、多发性血肿(multi hematoma)、复合性血肿(complex hematoma)、蛛网膜下腔出血(below arachnoid hemorrhage)、脑挫裂伤(brain frustrate injury)、脑内血肿(inside brain hematoma、外伤性脑梗塞(injury brain infarction)
2、脑血管性疾病(vein disease):脑出血(brain hemorrhage)、脑梗塞(infarction)、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静脉血管瘤(venous angioma) 、颅内动脉瘤(artery angioma)、海绵状动静脉瘘(sponge sinus AVM)、烟雾病(moya-moya)、Sturge-Weber氏病、静脉血栓形成(vein thrombosis)
3、脑肿瘤(brain tumer):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少突胶质细胞瘤(digodendrogliomas)、脑膜瘤(meningioma)、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淋巴瘤(lymphomas)、转移瘤(metastases)、松果体区肿瘤(pineocytomas)、上皮样囊肿(胆脂瘤)(epithelial cyst)、皮样囊肿(dermoid tuner)、表皮样囊肿(epidemoid cyst)、畸胎瘤(teratoma)、生殖细胞瘤(germinoma)、垂体瘤(pituitary tumer)、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听神经瘤(listenneuromal)、三叉神经瘤(trigeminal tumer)、血管母细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何银;荣文霞
【期刊名称】《上海医学影像》
【年(卷),期】2004(013)003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睥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切除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脾脏病变的临床及CT资料(12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总结脾脏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26例中,非肿瘤性病变5例(脓肿、结核各2例,梗塞1例),良性肿瘤4例(血管瘤和囊肿各2例),恶性肿瘤17例(血管内皮肉瘤3例,非何杰金淋巴瘤8例,转移瘤6例).结论CT平扫可为现脾脏病灶,并且对病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个全面的认识,CT增强扫描能提供更多信息,故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总页数】3页(P218-220)
【作者】何银;荣文霞
【作者单位】222002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222002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PET-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申景涛;贾支俊;辛小燕;徐佩;冯雪凤;许守林;魏雪菲;郭万华
2.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 [J], 李邦国;穆贵勇;范其文
3.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附26例分析 [J], 王旭荣;王小存;陈少杰
4.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 [J], 许尚文;曾建华;彭旭红;张雪林;段刚
5.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分析 [J], 苏明;张建;张继军;凌华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