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_杨良奇
- 格式:pdf
- 大小:143.33 KB
- 文档页数:2
接受理论和态度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摘要:该文从接受理论和态度理论角度入手,分析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效果的因素,以期构建基于接受主体因素和态度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接受理论?态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1 基于接受理论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研究1.1 接受主体因素对德育内化效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接受理论” 逐渐被我国学者翻译和介绍。
邱柏生教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将“接受”定义为: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
接受过程不仅受环境影响,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者有关,而且与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连。
以接受理论的视角审视高校德育,就是要明确德育内化机制的运行模式。
德育内化机制是德育接受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过程。
基于接受理论角度的德育内化机制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他们之间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互相依赖,共同作用并对德育教育产生影响。
这里主要阐述接受主体因素对德育内化效果的影响。
第一,德育内化的动力源于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本身具有积极寻求先进的思想、道德、精神等的意愿,这种意愿作为一种精神需要,也成为了德育内化的动力。
但由于大学生个体的性格、兴趣、价值取向等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精神需求也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其对不同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选取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德育内化过程和结果与接受主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大关联性。
德育内化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对接收的德育信息进行筛选,通过一定的分析、比较和整合,逐渐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但知识结构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他们对德育信息的加工方式和处理角度存在差异,从而对同一德育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同。
收稿日期 2006-03-27作者简介 杨长春(1969- 1男1广东饶平人1广东商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1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0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理论分析杨长春(广东商学院党委宣传部1广州510320摘 要 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为 价值目标选择的功利化O 价值评价标准的功利化O 价值实现手段的功利化0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因素是 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对大学校园的辐射O 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的污染O 西方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对大学校园的渗透O 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态的过度膨胀0矫正大学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对策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熏陶和影响1开展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0关键词 大学生价值取向O 功利化O 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39X (2006 02-0107-03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价值取向体现价值观的主要内容0因此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分析和研究1对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0一\当前犬学生价值取向劝利化倾向的主要表现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1其实质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1并做出选择和追求0随着形势的发展1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由单一化向多元向化转变0从总体上讲1大学生价值选择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1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0但是1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1部分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倾向1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价值目标选择的劝利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1大学生价值目标由泛政治化和理想化向多样化和务实方向转变的同时1部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出现了功利化倾向0他们的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转向注重现实1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注重个人利益1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注重眼前利益1由注重C 义$转向注重C 利$1由注重奉献转向注重享受0在政治理想方面1不少学生主要从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1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政治资本0问卷调查中1在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上136.8%的学生问答是为了便于就业和发展O 把担任学生干部1参加社会活动1仅仅作为锻炼自己1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种途径O 知识的学习C 有用$就学1C 没用$就不学O 就业的目标仅仅追求待遇高\工作轻松02.价值评价标准的劝利化传统的价值评价是以社会价值为唯一标准1而新时代在承认个体价值合理性的同时1也使一部分人走向另外一个极端1即只肯定个体价值1否定或忽视社会价值1把能否满足自我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0部分大学生因此放弃理想的价值标准1选择了现实的评价标准O 放弃了奉献至上的原则1选择了索取作为人生的信条O 放弃了责任1选择了权利O 放弃了精神标尺1选择了物质和金钱尺度O 放弃了艰苦奋斗1选择了享乐主义等等0有的学生采取双重评价标准1他们用集体主义的标准要求别人1用利己主义的标准要求自己O 在价值观念上认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1价值行动上却执行个人主义标准O 对别人进行否定性评价1对自己却进行肯定性评价O 欣赏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1赞誉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03.价值实现手段的劝利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1决定了交换方式的多样化1交换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价值实现形式和手段的多样.701.!23" !2#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23 N o .22006$6%J o uI na l o f J i a ng ha n U ni v e I s i t y (So c i a l Sc i e nc e s J un.12006化0它在促进人生价值实现的同时1也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目标实现途径的功利化和庸俗化0他们有的不是依靠自身努力1而是企图通过关系实现人生价值9不是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参与各种竞争1而是通过作假造假获胜9不是靠真本事和个人铣力得到同学的认可1而是通过请客送礼骗取同学的信任9不是以诚实的劳动获得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报酬1而是利用代替他人考试获得物质享受9不是实事求是地参加考试1而是企图舞弊蒙混过关9不是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搞文化活动1而是习惯于搞形式主义9不是以高尚的精神力量凝聚人心1而是靠吃喝玩乐\挥霍公款来推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0诸如此类1不胜枚举0二\犬学生价值取向劝利化倾向的成因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淡漠\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误0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具体归纳为如下1.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对犬学校园的辐射市场经济就是效益经济1就是金钱经济1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0而作为一切交换价值化身的货币1在现实生活中1人们往往把等价交换原则扩大到其他领域1包括高等教育领域1进一步扩大了货币的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钱的升值和道德的贬值1滋生了功利思想0在一部分大学生的眼中1只有钱才是最真实\最有用的东西1而思想道德则是抽象的\次要的0部分大学生因此置思想道德于不顾1为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和物质而不择手段1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1甚至拿自己的前途作赌注9有的还挺而走险1走上犯罪的道路0这也说明了传统人文道德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气质中已经弱化1在与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较量中已经略处下风02.社会不良风气对犬学校园的污染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C晴雨表$1总是表现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0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可以看到时代跳动的脉搏1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折射0社会非主流的庸俗价值观使一部分人产生消极腐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1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0在此影响下1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1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1理想信念趋向实用和短视1在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的选择上1不再热衷于真理的探求1而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质量1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0尤其是社会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市场化特征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物欲和感官享受的过度追求1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0高校校园文化模仿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校园文化的发展更具功利色彩03.西方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理念对犬学校园的渗透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1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思想1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0各种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1各种思潮逐渐进入当代大学生的视野1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0西方社会思潮中的C存在主义$C实用主义$和C功利主义$C唯意志论$C扩张自我$C自我追寻$等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为部分大学生所欣赏\接受和推崇1他们片面强调自我价值1否定传统价值观和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1导致淡泊政治\漠视道德\追逐实利的价值取向1进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失范和偏差04.犬学生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进程的加快1培育了市场主体1张扬了大学生的个性1使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自由发展\平等权益等主体意识得到确认和加强0就整体而言1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0崇尚自我1相信自身实力1注重自我发展1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追求0与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不相称的是其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选择好坏的能力\自律意识却较差1加上阅历较为浅薄1缺乏社会经验1导致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1主体意识急剧膨胀1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减弱1全局观念淡薄1集体意识弱化0他们不是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1而是把个人利益绝对化和扩大化1集中表现为成才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0三\矫正犬学生价值取向劝利化倾向的对策矫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1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1是一个系统工程1除了要引导社会舆论1净化社会环境和家庭的积极配合外1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0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0801江汉大学学报总第23卷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卜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最深层原因是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根本途径主要通过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使学生努力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既要追求社会价值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人正当的利益和需求将道德的规范性与利益的进取性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将索取的合理性与奉献的主导性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将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2.注重校园文化教育是重要方式校园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教育的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逐步形成共同价值观价值内化和价值创新的价值教育形式是校园文化功能的本质表现从内卜产生教育的贴近感和认同感是校园文化获得价值教育绩效的基本目标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教育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高雅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要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要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教职员工的人格力量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当前网络文化社团文化的建设是发挥校园文化价值观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3.开展道德教育是关键因素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道德素质的缺失而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克服价值取向功利化的根本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道德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梯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另一方面结合时代特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培养和造就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环节卜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卜理学理论与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卜理素质调节卜理状态开发卜理潜能完善个性发展保持卜理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大学生卜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卜理问题而这些卜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卜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当代社会以个性的觉醒与人性解放为标志所带来的价值理念的冲突使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关注生命的意义他们开始企求达到卜理健康并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大学生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卜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在教育领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方面的一种整体性超越是在更清醒的理智水平和更深层的情感层面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关照是矫正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的关键环节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卜理特点将大学生卜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善于对学生的卜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卜理困扰卜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在解决卜理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参考文献1方泽宏.高校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J.集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责任编辑efg9012006年第2期杨长春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理论分析。
试析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作者:李慧颖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6期李慧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变革。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因此,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着个体的发展,还对国家命运有重要影响。
此外,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信息更加敏感,其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冲击。
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因此,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干扰,导致自己面对实际问题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所以,把握新时期的社会特征,积极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1.价值取向功利化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备受家人的呵护宠爱,因此,更加关注自我感受和价值,过于看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的目标与理想,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
部分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或入党的动机都不再单纯,调查显示,将近70%的大学生认为担任学生干部的目的是为自己将来就业增值。
关于专业课选择的调查则显示,只有30%的大学生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都认为专业选择应根据就业趋势需求。
这种功利化倾向甚至存在于大学生的恋爱和婚姻选择中,将近70%的女大学生认为物质是恋爱和婚姻的前提,这是择偶的基础。
而在个人价值实现中,许多大学生将“挣钱多少”作为重要的价值衡量目标。
2.理想信念模糊化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显示,只有40%o的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追求,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或“还未考虑”,甚至还有小部分大学生认为生活不需要追求和理想信念。
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将社会现实想象的过于残酷,进而产生沮丧、颓废的心理,不再树立人生目标。
而对于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也有许多大学生认为共同理想离自己太遥远,只有先实现个人理想才能谈共同理想。
高校德育教育有待加强发表时间:2012-08-30T09:21:12.95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珍[导读] 从德育目标看。
德育目标模式化、理想化,德育目标只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
王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摘要:目前,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以政治代德育、以理想代德育、以道德代德育、以灌输代德育的种种偏差,本文通过对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吸取目前教育界流行的教育理论,并通过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了德育教育的一些新构思。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德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应占居核心地位,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从德育目标看。
德育目标模式化、理想化,德育目标只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
所以媒体作为课程以外的一大渗透渠道,才用其特有的苦口婆心来强化德育渗透,但未能靠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起不到德育目标上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
(二)从德育内容看。
德育内容一般化、空洞化,不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发展特点,缺少针对性、实效性,脱离现实生活实际。
我国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都是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东西进行灌输,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与不知的标准上,而不是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
(三)从德育方法看。
德育方法单一化、形式化,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方法,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进行消极防范。
我们所做的德育工作无论是通过课堂途径还是渗透途径,主要还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姿态很高,口号很响,和时代挂钩、与竞争有益的内容涉及得很少,不仅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
二、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探讨(一)德育教育要尊重规律。
一是道德知识向道德意识转化的规律;二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规律;三是道德情感对转化过程起作用的规律;四是道德环境对转化过程起作用的规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路径作者:李春会,李亮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8期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接班者,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功与否。
大学生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可以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的环节来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路径可以从情感契合的叙事对话、真实情境的个人体验、知行统一的生活熏陶三个维度进行尝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境教育;内化;路径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8.002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8—0008—04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接班者,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的信仰认同和民族的情感认同,关系到大学生未来政治参与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和素养。
大学生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根植于心灵深处,产生归宿感和敬畏感,才能外化于行,成为每个人习以为常并践履的实践精神,进而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可以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的环节来实现,在承载着价值观的理论叙事基础上,促进受教育主体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和精神交往,使受教育者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生命意义,领悟自身存在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最终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群体共需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一、情感契合的叙事对话知是行之始,“情”“意”是“信”和“行”的中介。
“有道德的生活”首先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使其成为“有道德知识的人”,能够影响和指导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
“有道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的前提,对话不能停留在叙述性的实然层面,更指向了应然层面,让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即生活的“可能性”。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作者:张灵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40期张灵(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将会影响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正确价值选择。
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首先从传播机制科学建立和隐性教育体系形成,全方位、立体动态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认知;其次,加强利益引导和情感认同,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再次,通过心理引导和榜样示范,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内化;最后,通过体验实践和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心理机制研究”(19GXSZ39YB)。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0-0023-02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将会影响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正确价值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个性化、价值观念多元化[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立体、多维动态的机制系统,在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等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促进的。
一、认知环节:建立科学传播机制和隐性教育机制(一)建立科学传播机制在大学阶段,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和新时代大学生接受能力、接受兴趣结合起来,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方式、特点进行教育,建立核心价值观科学的传播机制。
刍议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大学生“三观”建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其思想觉悟和三观建设至关重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去深入研究和讨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大学生“三观”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三观”是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形成的根基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系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自己的一切努力和奉献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这就需要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刻苦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倡导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行为准则,践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最终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使大学生养成坚持实事求是、批判辩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关心集体利益、甘于奉献的精神追求。
构建起良性、积极的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为社会的发展凝聚积极向上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对大学生“三观”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极引导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探讨张文李奎摘要:大学生群体是可塑造的社会栋梁,是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未来,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的重要性入手,用协同论分析制度主体对于增强大学生辨别“扭曲化”三观、践行正确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影响,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从家、校、社三方面的教育衔接、价值观念的养成和政策的颁布执行三个角度探索更具渗透力和实效力的培育路径,以形成正确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识,故而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知行统一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培育路径前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就是把价值观教育所涉及的一系列零散、无序的活动,用正式的制度规则加以规范,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的制度文本和规章制度,成为大学生所认可、追求并践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依据。
其作为一种刚性约束,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涉及的主体、执行效果、价值观念等用规范化的制度进行约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规范的标尺,才使得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四有”人才。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的重要性1.满足现实需要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精髓,并于2014年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了解到制度环境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耳熟能详的“以法治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均彰显出制度规则理念。
在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一方面,需要把握整体,将经济或社会与学校、课堂的制度环境结合起来,在这之中协同发展,适应新制度环境的不断变化。
另一方面,需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因时而异,遵循公平公正、弹性适度的原则,以更有效发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的协调能动作用。
作者: 王吉成
作者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236-23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4期
主题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承 创新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面临时代背景、媒体环境、学生群体特征等传承载体创新“三个”新变化。
针对大学生价值主体个性化、价值目标功利化、人生价值选择多样化的认知特点,遵循价值认同、主体内化、自觉践行、主动弘扬“四个”环节,探索正确思想舆论引导、社会规范匡正示范、校园文化熏陶感染的新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载体,着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
作者: 杨良奇
作者机构: 湖南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湖南长沙 410205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30-131页
主题词: 人生价值观;内化;公民道德建设;人生价值导向;社会进步;自我价值;积极传播;社会实践;积极参与
摘要:在新时期,我国公民人生价值导向便是在贡献社会和谋取人民、集体与社会进步利益中体现自我价值。
人生价值观内化,是公民人生价值导向向公民个体人生价值观形成的转化,必须依托社会的积极传播,公民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实践。
人生价值观内化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又是其价值目标。
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是支撑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开创自己的生活。
因而,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就对不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实现。
[关键词] 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正文]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趋势通过对华东师大、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师范学院本科一至四年级35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价值尺度的平均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尺度是灵活多样型、能动改革型、实现社会志向型,排在后三位的尺度是被动安逸型、积极参加社会型、平稳满足型。
也就是对灵活多样型、能动改革型、实现社会志向型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对被动安逸型、积极参加社会型、平稳满足型持否定的态度。
此外,爱他?(注:原文);自我克制型,排在第四位,对“人必须超越自我的虚荣心和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狭小圈子,对社会和他人奉献出博大的爱”持否定的态度;对“人生的价值就是追求感官上的享乐”有34.8%的人表示赞同,这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对能动改革型和灵活多样型的人生价值取向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崇尚灵活多样的生活,积极倡导社会改革,有打破传统约束的勇气;而对被动安逸型和平稳满足型持否定的态度,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和主体意识。
但是,对积极参加社会型和爱他?自我克制型的价值取向持中立、否定的态度,表现出较差的协作精神,主张个人奋斗、个人完善,注重个人利益,过分关注自我,自我意识张扬,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要和社会上处于统治地位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外界是否接纳一个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此。
论大学生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论大学生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提要:我将从价值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定义,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途径和联系实际的具体做法这三方面来讲述“论大学生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论文。
并谈谈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学生的一些价值观的取向,来说明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重要性。
文章将结合我自己的具体实践和经历来说明我个人是怎样打算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的。
关键字:人生价值,大学生的价值观,实践出真知,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大学生。
首先,我们来说明一下,什么是价值及人生价值。
价值的宏定义是相当抽象的,而且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它,所以说它的相对性很大。
“价值”在哲学的范畴中其本质是:现实的人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说它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及所追求的对象。
而人生价值则是一种很特殊的价值,它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会通过一系列的途径。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会决定的外在行动。
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上面所说人生价值的定义及其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怎样去实现我们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起:第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知道一艘船之所以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却不会迷失方向那是因为它有着一个明确的方向标指引着它,同样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的。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当我们有了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事业,才不会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迷失自我,不会误入歧途,毕业后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谋求福利的人。
所以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我们每个人实现自我的一个先提条件。
第二: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奋斗精神。
人活着,就要有精神。
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在面对各种事物与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让自己从容面对社会,不至于因为一点点挫折或打击而心灰意冷,甚至精神扭曲。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的重建
杨彩平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09(000)020
【摘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指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提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建.
【总页数】2页(P247-248)
【作者】杨彩平
【作者单位】山西综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综和,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设的思考——评《冲突与重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
2.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与价值转型
3.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建的调查分析——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
4.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建
5.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体系重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第!期中国高教研究#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湖南省!""$年度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德育实效性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杨良奇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现状,进行了成因分析,并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可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深化社会实践、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选择”等维度提出构建科学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机制,以增强德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内化机制;德育实效一、当前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现状、特点及成因分析(一)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思考认真、认识模糊。
当前大学生绝大多数比较关注人生价值观问题。
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认真地思考过人生价值问题,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是现实问题,仅#*的学生认为是虚无的问题。
但在他们思考人生价值问题的同时,却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明晰的人生价值观导向。
调查显示,$%*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仅有模糊的印象。
!(积极向上、取向多元。
当前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的大学生认为实现人生价值最主要的是在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
但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人生价值取向却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性。
在关于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调查中,选择以官职目标、金钱目标、学术成就目标、实现社会价值目标为主要导向的比例依次为#*、!-*、!"*和%!*。
受调查的学生在道德价值取向的排序前%位的依次是“自我奋斗”、“金钱”、“自由”、“权利”。
-(重责任、突显个人意识。
当前大学生在总体上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角色。
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认为应以社会利益优先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重,)"*认为应尊重他人的个体价值,+#*认为个人应对生态环境负责,$!*认为应为实现社会价值作贡献。
但大学生们在表现出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负责的同时,也突显了强烈的个人价值色彩。
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达到个人奋斗目标,!"*认为个人利益应优先,)-*认为应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当前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空前重视,各级政府、各高等学校均在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
但思政工作者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上还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的学生认为思政人员对其个体道德人格与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关注不够。
!(手段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受调查大学生中,有+$*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灌输太多,形式单调,#"*认为当前高校所采取的德育手段忽视学生的自觉接受与学生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实现,!$*认为不乐意接受当前高校采取的德育工作方式。
-(育人氛围需要进一步改善。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不仅需要高校的教育引导,而且需要在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中潜移默化。
但目前高校育人氛围还不尽人意。
在受调查的思政人员中,!-(+*认为社会育人环境不协调是当前德育存在的主要困惑。
.三/成因分析’(由市场经济思潮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而引发的社会心理矛盾以及社会道德风尚不佳,失信、败德、腐败之风困扰着大学生和思政工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由于我们相对忽略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道德秩序的建设和公民人生价值教育缺乏实效。
社会道德风尚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在社会上蔓延。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并且困扰着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思政工作者。
!(当前高校在德育工作中“牛鼻子”牵得不够。
在实施德育工作中,忽视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提升,思想工作者们沉溺于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事务管理,把德育片面地理解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
重视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忽视学生思想的提升。
用完美教育代替了完整教育。
忽视将学生大胆地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让学生分析,将积极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评说。
-(当代大学生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大多数一帆风顺,阅历较浅,满脑子理想化事物,同时,他们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心智幼稚,意志情感缺乏足够的定向力、判断力与调控力。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社会接触的拓宽,其人生价值取向不仅受社会影响,更易受社会支配。
二、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导向与人生价值观内化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导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这种导向是坚持现实和理想相结合的态度。
既是未来的,包含理想性的,又是作用于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包含现实性的。
这种导向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标准,即以追求人民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进步利益为人生价值目标,又要体现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合理追求,即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给其应有的尊重与承认的合理追求。
这种导向便是在贡献社会和谋取人民、集体与社会进步利益中体现自我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统一。
人生价值观内化是指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对人生价值导向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生行为准则和人生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人生价值观的过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就是其人生价值导向内化的产物。
然而由于社会个体的复杂性和思想形态的可塑多变性,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绝不是一论中国高教研究!""#年第!期!"个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复杂、深入的一个转化过程。
通常来说,这种转化过程必须依托高校的有效教育引导与社会的积极传播,必须依托大学生的自觉积极参与,必须依托于社会实践。
三、构建科学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机制构建科学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机制,要通过有效的工作体系与措施,促使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最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将受教育主体(大学生)当做活生生、现实的、具体的人来对待,要牢固地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主体权利和主体意识。
要将大学生的利益需求、人生发展、文化提高、伦理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尺度、理想追求等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内化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方面,强化以人为本是对目前高校德育的客观现状反思的必然选择。
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高校拘泥于传统德育方式方法比较突出,常常会在“实效”性的把握上犯主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有的想当然,有的盲目效仿,有的脱离现实,搞理想主义,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化接受与自觉感悟。
另一方面,强化以人为本也是受教育主体(大学生)的现实要求。
#&’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德育缺乏实效的主要原因是,忽视学生的自觉接受、潜移默化和忽视其利益需求与价值实现。
再者,强化以人为本更是德育教育规律的客观需要。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实效与以人为本的实现。
从儒家的仁爱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价值观、“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论,到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建设核心,无不体现了人生价值内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施“可接受性”教育机制首先要充实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客观现实,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沃土中吸收养料,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变化,围绕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困惑问题,调整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改革传统的灌输形式。
不仅要把课堂放在教室,还要逐步适当地将课堂放到学生宿舍、网络、德育基地,通过活生生、真实感人的德育事例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通过平等、贴近、选择的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感悟人生价值的内涵,接受理论的品质。
再次,改革大一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要区别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注重“因材施教”,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起点,又要注意个体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渐进性,采取“分流”、“分组”教育的方法,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建立“合目标运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建立“合目标运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就是要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导目标,促使活动朝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的目标推进。
首先,在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执行等环节上要牢牢地把握引导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这个基本方向,突出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工农群众开展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工农群众中吸取精神营养;要突出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第一线,在社会改革的洪流中,在参与社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深刻认识我国的国情,深入认识作为未来建设者应该具备的思想准备、技能准备与道德准备,从而树立起与时代同步、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在人员的组织,在指导教师的选择,在激励机制的运用上,要充分地体现有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原则。
再者,要实现社会实践目标效果的反馈与检测。
要特别注重效果反馈的信息均衡,既要关注活动的社会效益,更要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其思想转化情况。
(四)整合资源,建立“三育人”示范性德育机制要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必须将其置于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
高校的一切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均是一个现实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过程,因此,整合教育资源,注重德育环境的整体性,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内化的重要渠道。
建立“三育人”示范性德育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促使广大教职工高质量地开展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以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其二是促使广大教职工牢固地树立师德形象,让广大学生在接受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师德的示范力量。
其三是促使广大教职工在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渗透人生价值观教育,做到教学、管理、服务与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相结合。
(五)加强引导,建立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选择”的人生价值培育机制首先要求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要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尽显学生“三自”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对其思想行为进行自主选择。
同时,要求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要创造一种“科学、求是、勤奋、创新、自强、协作、厚德、文明”的文化氛围,以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与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心。
要不断地把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渗透进校园文化的精神之中,使大学生在科学民主的氛围中取得价值观点的“共识”,进而自主选择,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第三,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人生价值观的讨论、辩论活动,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和社会上发现的具体事例,有引导地组织人生价值的大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辨明真谛、明晰价值取向,进行自主选择,自觉地接受新时期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观念,进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