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神鬼信仰与“德”性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对易经的评价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哲学的根本"。
它是一部古老的文化经典,记录了古代中国哲学、卜卦、哲学、伦理和宇宙观等方面的思想。
以下是对易经的评价:
1.深刻的哲学思想:易经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哲学、五行学说、变化哲学等。
它提出了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的哲学观点,对于人类存在、道德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2.预测与卜卦:易经的六十四卦和爻辞被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实践中。
它帮助人们理解自身所处的情境,并提供了关于如何应对未来的建议。
3.伦理和道德价值:易经中提出了众多关于道德、仁爱、忠诚和正直等伦理价值观的思考。
它强调了正确行为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文化传承: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5.应用广泛:易经的原理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决策制定、领导管理、心理学、医学和风水等。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指导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智慧。
6.文学价值:易经的文学价值也备受推崇。
其卦辞和爻辞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总的来说,易经被认为是一部富有智慧和思考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对世界观、伦理和生活方式仍
然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易经中的道德与伦理伦理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评价的学科,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道德与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就易经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展开论述,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道德观的内涵与延伸易经中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基础上。
易经强调天命,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遵循道德规范。
易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君子”一词,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能够主宰自己的人。
君子能够遵循正义、尽职尽责,并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楷模。
这种道德观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易经也提出了“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的对立。
君子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自律,注重内心的美德培养;而小人之道则强调功利和私欲,追求个人利益。
易经通过对这两种道德观的对比,旨在教化人们追求君子之道,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
二、道德的根源与目标易经认为道德的根源源自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应该顺应天地的规律和道义。
易经主张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呼应,通过天人合一来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德的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易经中,道德被视为一种治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道德导向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易经强调人的善良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潜能,只要遵从道德准则,就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三、易经对伦理问题的启示易经的道德与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易经强调道德自律和个人责任感,提醒人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追求内在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诚信、友善、正直等道德品质仍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其次,易经的道德观念强调天人合一,倡导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此外,易经还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易经国学中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塑造易经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指导了古代国家治理,也提供了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的重要理念。
易经国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问,涉及道德、哲学、历史、教育等领域。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探讨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并介绍易经中涉及到的一些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的原则。
一、易经国学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易经国学是对易经进行研究和传承的学问,它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历史、教育等密切相关。
易经国学通过研究易经经文中的文化内涵,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诸多与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相关的理念。
首先,在道德教育方面,易经国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易经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易经国学鼓励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家人和社区的道德发展。
其次,在品德塑造方面,易经国学注重培养和强调品德的养成。
易经中有言:“中和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中庸之道和立德的重要性。
易经国学认为,品德的培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通过修身齐家,个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易经国学中的道德教育原则易经国学提供了一些道德教育原则,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原则的介绍:一是“治国必先治家”。
易经国学认为,国家的治理必须从家庭开始,家庭是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起点。
只有家庭和睦、道德良好,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因此,易经国学倡导个人要注重家庭伦理,在家庭中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是“仁者爱人”。
易经国学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易经国学认为,只有爱他人、关心社会,个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易经国学中最为重要的道德教育原则之一,也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道德与人性观念。
在易经的世界中,道德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准则,而人性则被视为孕育道德的根基。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探寻其深刻内涵与意义。
一、道德观念在易经中的体现1. 天道之德易经中强调了天道的至高无上,将其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根基。
天道被视为超越个体的普遍准则,体现了绝对的正义与公平。
在易经的世界观中,遵循天道的原则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2. 恒常不变的德易经认为德是不变的,并将其视为宇宙之道的体现。
在易经中,德被看作是与天道一致的原则,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无论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还是社会的道德建设,都离不开恒常不变的德的指导。
3. 相互依存的德易经中的德以互动关系为基础,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易经的世界观中,个人的道德实践不仅需要个人的自我约束,还需要社会的共同支持。
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道德体系。
二、人性观念在易经中的体现1. 人性善良的观念易经中认为,人性本善。
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和良知,并有着实现自我完善的潜力。
易经强调了人性的善良,鼓励个体通过道德修养去发挥人性的优秀特质。
2. 人性的完善与提升易经中提倡人性的完善与提高,呼吁人们积极主动地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品德和素养。
通过修身养性、明辨是非、克己奉公等行为,个体能够逐渐完善自我,并发挥出人性的优秀特质。
3. 人性与社会的互动易经中强调人性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组成者。
个体的人性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人性的锻造具有重要影响,易经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培养和促进优秀的人性品质。
三、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的意义1. 个体层面易经中的道德与人性观念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观念可以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易经》与道德《易经》被视“群经之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但是《易经》与道德紧紧相依,道德一体的文化精神是易之本。
《周易*说卦传》认为:“圣人之作《易》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至于命(天命)。
”这是说,圣人作《周易》,是为应和顺从道德,制定礼仪准则,深入研究事物的道理和性质,直至认识天命。
同时,《周易·系辞下》指出,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说,伏羲作八卦,用以传达神明的德性,用以归类反映万物的情状。
以上两句指明了,作《周易》、八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道和德。
圣人在制作卦爻象数符号的过程中,隐藏着宇宙的秘密,“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内心想法),系辞焉以尽其言。
”(《周易·系辞上》)这里的“尽意”、“尽情伪”和“尽其言”,都是为了揭示宇宙的秘密。
这秘密就是通过卦爻变化规则反映的“天命”和“通神明之德”。
《易经》的宗旨是:“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易经》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扩大事业的。
)可见,古代圣人们的目的,是通过《易》规范人所必须遵循天道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达到安身立命。
因此,《周易》实质上是演德的,没有德的人是无法演易,古代对卜筮的人要求很高,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人,而且卜卦前要焚香净心,契合神灵,不仁不义的人不能为巫师。
《易经》告诉人如何分辨不同的境况,要求如何在不同的境况下修德合道,去面对所遭受的境遇,从而从困境和逆境中走出来,或者从顺境中继往开来。
《易经·系辞下传》指出:“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都是卦名,它们与人的道德直接相对,处各种不同的境地状态,需要人以德相应对之,只有用德行对之,才能合易、合道,才能正确应对各种境遇,化解各种矛盾。
天道和人事是一致的,《易经》深刻地体现出中华文化道德一体的内涵。
易经是一部关于卜筮的书籍,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哲学和道德的著作。
在易经中,有许多关于神、鬼、天、地、人、物等的论述,这些论述被一些人解读为迷信和神秘主义。
那么,易经是谈神论鬼的迷信吗?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易经中的神和鬼不是指现实中的神和鬼,而是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
例如,易经中的“天”代表天空和自然界的力量,而“地”则代表大地和自然界的规律。
易经中的“神”则代表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意志。
这些象征性的概念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哲学上的表达方式。
易经中的卜筮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古老的预测方法。
卜筮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
在易经中,卜筮被用来预测天气、农作物的收成、国家的命运等。
这些预测虽然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但是它们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而不是通过神秘力量或者超自然现象得出的。
第三,易经中的道德和哲学思想也并不是迷信。
易经中的道德和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合作。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
易经并不是谈神论鬼的迷信。
易经中的神和鬼是象征性的概念,而卜筮和道德哲学思想则是一种古老的预测方法和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思考。
虽然易经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与现代科学不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易经这部古老的著作,并通过学习和理解来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易经并不是谈神论鬼的迷信。
易经中的神和鬼是象征性的概念,卜筮和道德哲学思想则是一种古老的预测方法和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思考。
我们应该尊重易经这部古老的著作,并通过学习和理解来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易经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道德和伦理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不仅包含了卜辞、爻辞等占卜文化,也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本文将从易经的基本理念出发,探究易经中所蕴含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易经将宇宙万物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通过‘阴’和‘阳’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来描述宇宙的运行规律。
从道德观的角度来看,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原则。
在人际关系中,易经强调平等、和谐与互助的道德观念。
易经以“和合”为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们以和谐与互助为准则与他人相处,在社会交往中追求和平与协调。
在伦理观念方面,易经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鼓励人们关注他人的思想感受,以体谅和理解取代冲突和争斗。
易经强调的道德与伦理观念贯穿于人生的方方面面。
在家庭观念方面,易经鼓励人们尊重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工作与生意观念方面,易经倡导人们遵守诚信和公平竞争的道德原则。
在执政与治国观念方面,易经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民为本,实行公平正义的伦理观念。
这些道德与伦理观念不仅指导了古代的社会行为,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易经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也体现在个人修养与成长的层面。
易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明了个人修养与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易经认为,一个人修身齐家有助于治理国家,进而达到治理天下的伦理观念。
易经鼓励人们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与道德观念,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与社会。
易经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遗产,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日益注重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建。
易经以其深邃而博大的智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伦理的参考。
通过研读易经,人们可以汲取古代智慧的养分,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伦理挑战。
总之,易经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凭借其独特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以及其对阴阳平衡、和谐、互助等基本价值观的强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和价值准则的指南。
易经理论解释鬼神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卜筮和预测。
鬼神作为一种超自然存在,在易经中也有所涉及。
本文将通过论述易经理论来解释鬼神的概念。
首先,我们将介绍易经的基本原理和鬼神的定义。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易经中关于鬼神的解释,包括鬼神的本质、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最后,我们将探讨易经对于鬼神的态度和人们对鬼神的信仰。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周代时期就已经形成。
它是由八卦和六十四卦组成的一套符号系统,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演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易经中,鬼神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存在,具有特殊的能力和作用。
它们被认为是人类无法理解和控制的力量,可以影响人类的命运和吉凶祸福。
在易经的解释中,鬼神被视为与人类世界相互联系的存在。
根据易经的理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组成的。
鬼神则被认为是一种更高级的存在,它们具有比人类更深刻的智慧和能力。
易经将鬼神分为两类,一类是善神,代表着吉祥和幸福;另一类是恶鬼,代表着厄运和灾难。
鬼神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既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助益。
鬼神在易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卜筮和预测方面。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运用易经卦象和卜筮方法来寻求鬼神的指引和启示。
他们相信鬼神可以透露未来的信息,并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应对命运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卜筮和预测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不仅应用于个人生活,也应用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事务。
然而,在现代社会,鬼神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减弱。
科学和理性思维已经成为主导,人们更多地依赖于现实和经验。
但是,鬼神在一些文化和传统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许多人仍然相信鬼神的存在,并通过祭祀和祈祷来寻求保佑和庇护。
这种信仰代表了人们对未知和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尊重,也反映出人类对于超越现实的渴望和追求。
总之,易经理论能够为我们解释鬼神的概念提供一种途径。
鬼神作为一种超自然存在,具有特殊的能力和作用,与人类世界相互联系。
鬼神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既是威胁,也是助益。
易经的宗教意义易经与宗教的关系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典籍,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占有重
要地位。
易经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
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宗教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易经作为一部典籍,其宗教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易经内含有丰富的神学思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神灵和人类的关系的认知。
易经主张“与天地合德”,强调天地之间的联系与和谐,强调个体与宇宙
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的宗教信仰,形成了
独特的中国宗教文化。
其次,易经中蕴含着伦理道德观。
易经提倡“道法自然”、“守正出奇”的道德观念,主张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守道德规范。
这
些道德观念在中国宗教传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
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
另外,易经中的卜筮和占卜文化也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
易经通过六十四卦、六爻、变卦等方式进行占卜,旨在解答人们面临的难题、
疑惑和纠纷。
这种卜筮文化在中国宗教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应
用于民间信仰、祭祀活动、智慧启发等领域。
总的来说,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之作,内涵丰富的宗教意义不可忽视。
易经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神学思想等,都
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
易经与宗教的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与《周易》董治安摘要:春秋时代,我国文化遗产的积累已经开始丰富,如战国人所谓“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当时都有一些传本,为士大夫们所诵习。
孔子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对于《周易》的传授,对于《周易》由一部筮书进入到哲学著作的领域这一重大的发展,是有不少功劳的。
文章从孔子学《易》和传《易》,孔子与十翼,《文言》《系辞》中孔子的易说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孔子《周易》十翼一孔子学《易》与传《易》《周易》古经产生在西周初年,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流传较广,有很多人学习,《左传》《国语》两部分里记春秋时人引用《周易》占事或论事的记录,有二十条之多。
通《周易》者有周、鲁、卫、郑、晋、齐、秦等国人物,不仅有卜官、史官,而且有一般贵族,甚至像鲁国穆姜,以一个妇人也会大谈《周易》①。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以他那样“博学多能”②,那样丰富的生活经历,见过《周易》、读过《周易》,差不多是可以肯定的。
根据现存的记载,孔子不仅见过《周易》,并且学过《周易》。
《史记》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世家》)①②《左传》襄公九年。
《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周易》,竟将简上的皮索磨断了三次。
他并且表,如果再有几年时间,自己学《易》将更有心得。
然而有人认为司马迁是人,《史记》这段记载未必可靠。
那么,请看先秦可靠的文献《论语》吧: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可见,司马迁所说孔子希望“假我数年学《易》”的话,是根据《论语》的;此外所谓“读《易》韦编三绝”也当别有来源。
但是,对于上述《论语》的一段记载,古今学者还存在着一些争论,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
这是由于《论语》不同本子在文字上或读法上的差异所引起的。
鬼神与阴阳——从《周易》看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鬼神与阴阳——从《周易》看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舒大刚霞绍晖摘要:《周易》作为儒家文化经典族群中至为重要的经典,它所形成的阴阳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不论是理性的哲学思想还是感性的宗教信仰,或是多样的神灵崇拜,都是在阴阳二元理论下形成的。
中华民族信仰系统中的鬼神崇拜,其本质是阴阳理论普世价值的外在表现。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周易》中阴阳的思想价值加以分析和归纳,认为阴阳观念就是中国的鬼神信仰崇拜的核心理念,其本质在于“神道设教”和“以文化民”。
这一理论不但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崇拜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重建希望。
关键词:《周易》阴阳鬼神崇拜本质作者:舒大刚、霞绍晖,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人类早期的信仰崇拜无不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祖先崇拜而产生的一种心灵诉求,反映了人们渴望洞察世间真理而获得更大力量的自我假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区分人物之别而制造出来的精神意象。
这中间饱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存的企盼,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萌芽状态下对生与死的反思。
这种反思,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然,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思维现象,它必将随着人们的理性认识渐渐发展而趋于哲理化、生活化、艺术化、社会化、系统化。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它是超越现实的灵魂式的感情。
为了这种感情具象化,人们心里萌生了这种具象化的载体——鬼神。
众所周知,“鬼神”信仰,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中国的“鬼神”信仰并不纯粹是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纯粹愚昧的表现。
神灵崇拜,究其根源其实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和追求,或是对于祖先(以及其他超人力量)的崇拜和感恩。
英国神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在《神的历史》中说:“神就像富含启发能力的诗词和音乐一样,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鬼神系统,同一鬼神系统在不同时代,其内涵的表述形式也有区别。
在中国传世文献中,早期的“鬼神”通常并列,至《列子》一书才将鬼神分开。
易经中提到的鬼神是什么东西?刚刚好分类:易经智慧鬼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是迷信思想,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而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观念。
在宗教中神是有意识有意志的精灵,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问题是在科学、哲学中,其含义颇为抽象、复杂。
《易传》提及“神”的地方较多,如: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蓍之德圆而神;知几其神乎;凡天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神方而易体;“神”到底是指什么?简单来说第一条是指阴阳中不测的部分。
第二、三条是说万物之所以能变化,旨在神之“妙”处。
第四、五、六条应是指蓍的数中变化情状。
第七条截然与易相提并论。
从这几条说“神”中,总的是讲“变化”。
《周易》言变化者则在于爻,在于时。
言时者乃六龙御天,大明终始。
此乾元之所以“资始”,足见其“神”也。
显然,神与阳有所联系,与物亦不能离开,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坤元之“资生”,正显现为“德合疆;含弘光大”之义。
坤者亦“神”。
鬼与神是两种对立的概念,其实是一物两体的相对论而已。
“凡天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讲是以天地数的变化而言鬼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是以精气游魂以见鬼神。
东汉郑玄是这样解释鬼神的: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数,九六金水之数。
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
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也。
言木火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
二者之情,其状与春夏生物,秋冬终物相似。
故《易传》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此即“神”的奇妙之处。
知阴阳之变者,惟观天察地,方知太阳之伸归;知其伸归,则“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以“知死生之说”。
综上所述,易经里的提到的鬼神其是就是对道的一种解释,是一种变化、引申为“归”和“生”的意义,也可以是现代意义上的神奇,奇妙,变化莫测等意思,但是没有我们传统迷信思想中的神鬼意思。
周易视角下的宗教与信仰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易经”。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宗教与信仰的内涵与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宇宙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首先,从宇宙观的角度看,周易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易经中的“天”代表宇宙的运行规律和自然力量,“地”则象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秩序。
周易认为,人类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应当顺应宇宙的规律,与之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道教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都与周易的宇宙观密切相关。
其次,从道德观的角度看,周易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易经中的“德”与“道”紧密相连,强调了道德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
周易认为,只有遵循道德的原则,才能使个体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这种道德观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观和佛教中的戒律教导,都与周易的道德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最后,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周易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
易经中的“易”即变化,强调了宇宙和人生的无常性和变化性。
周易认为,人生充满了变化和挑战,只有适应变化,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这种人生观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道教中的顺应自然和追求长生不老,以及佛教中的无常观念和追求解脱,都与周易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综上所述,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周易的宇宙观强调了人与宇宙的关系,道德观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人生观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宗教与信仰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易经》中的神鬼信仰与“德”性意识——兼及《易经》成
书的年代
杨庆中
【期刊名称】《周易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透过与《尚书》等文献中所载周公思想的比较,可以发现《易经》卦爻辞中所体现出来的宗教信仰,''''德''''性意识,政治理念等,与周公的思想观念比较一致。
据此推测,《易经》卦爻辞的编纂可能与周公有关。
果然如此,则《易经》之成书,必然是在西周初年。
【总页数】17页(P1-11)
【作者】杨庆中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易经》成书时代考 [J], 史善刚;董延寿
2.关于《易经》的制作年代——对《<易经>创作时代之辨证》的几点质疑 [J], 祁晓明
3.释《易经》中的"辐"和"輹"——兼及《左传》"车说其輹" [J], 王化平
4.“易经”中的道德思想和教学理念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J], 姜薇;
5.《易经》成书年代新证 [J], 张增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易经》中的神鬼信仰与“德”性意识作者:杨庆中殷周之际,思想界发生大变革,周公根据政治需要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损益”“殷礼”,建构了适合周初社会需要的“以德为本,以天为宗”的宗教思想。
《易经》虽为占筮典籍,但与殷商骨卜不同,它不仅重视“鬼谋”,更强调“人谋”,也恰恰体现了周初时代的思想特征。
兹分别论述如下:一、卦爻辞中的神鬼信仰《易经》本为筮书,古人筮占,涉及方方面面,所以《易经》卦爻辞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上古时代的信息。
就宗教信仰的层面而言,“天”(这里指至上神意义的天)、“帝”各出现一例(《大有》上六、《益》六二),“鬼”一例(《睽》上九),“庙”4例(《家人》九五、《萃》、《丰》、《涣》),“禴祭”3例(《萃》六二、《升》九二、《既济》九五),西山(岐山)2例(《随》上六、《升》六四),“享祀”1例(《困》九二)“祭祀”1次(《困》九五),“史”、“巫”各一例(《巽》九二),涉及祭祀而没有名目者5例(《大过》初六、《损》、《萃》、《震》、《中孚》),与祭祀有关的器皿、牲牢有:盥、荐(《观》),白茅(《大过》初六),二簋(《损》),大牲(《萃》),匕、鬯(《震》),豚鱼(《中孚》),牛(《既济》)等。
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天帝信仰十分明确。
《大有》上九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意思是说,获得上天的佑助,非常吉利,没有不好。
该卦的主旨,用张立文先生的话说,是通过大丰收来说明社会及人们的面貌。
看来,《大有》卦的最后一爻——上六爻系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之辞,颇有理论总结,把大丰收的原因归结为“自天佑之”之义。
它一方面表示了对天神的敬畏,一方面也表示了对天神的感谢赞美,一方面还体现了筮者因得到“天助”而自信和自豪。
《益》六二:“王用享于帝。
”“享”,“献物以祭之义。
”“王用享于帝”即王献物以祭帝神。
此外,《随》上六的“王用享于西山”,升六四的“王用享于歧山”,也均是献物以祭之义。
不过,《益》六二,《升》六四中的“王”,没有明指,不知何人。
易经理论解释⿁神曾仕强:你可以故弄⽞虚,你可以装神弄⿁,但是绝对不能......易经是唯物论,对任何事情都以实体来看。
易经的观点是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不管是隐形物质还是有形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只是眼睛看到和看不到的问题。
空⽓中有很多隐形物质,是它在决定这个宇宙的运⾏。
⿁是阴性的隐形物质,神是阳性的隐形物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这两个隐形物质组合在⼀起,就会形成有形物质。
上升着是神、下降着是⿁。
也就是说;⼈死上升的那⼀部分物质是神,⼊地的那⼀部分是⿁。
只有有形的物质才能把⿁神组合到⼀起,才能够得到天地之⽓的感应。
宇宙中存在的任何形式都是由物质组成,包括⼈的思维也是由物质组成。
⼈类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是有⼀定限制的,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
⽐如⼿机信号,纳⽶以下的颗粒,⼏千⽶以外的物质都是⼈类的眼睛⽆法看到的。
很早以前我看过⼀本国外的科技杂志,上⾯写了⼀个“可怕的噩梦”。
说⼀个⼈只要做梦就会惹祸,甚⾄在梦境中杀死了他的外祖母。
我当时看过以后以为是⽆稽之谈,当我接触了易经以后发现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思议的。
很多⽓功师、催眠师他们可以⽤⾃⼰的意识控制别⼈的⾏为,改变别⼈的意识。
在乡间有很多离奇的现象,根本⽆法⽤现代科学来解释。
有⼀次我去乡下做客,客⼈家有⼀只母猪刚⽣下⼀窝⼩崽。
由于见到⽣⼈受了惊吓就不给⼩猪喂奶了,主⼈很着急,急忙请来了当地的兽医,兽医看过情况以后束⼿⽆策。
最后兽医告诉让他去找⼀个当地的神太太,那个神太太给写了⼗⼆个神名,回来后在猪圈⾥烧了,真是怪了这个猪不买兽医的帐,却买神的帐,乖乖的给⼩猪喂奶了。
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我专门请教了那位神太太,只得到⼀句话天机不可泄露。
过后我翻阅了⼤量的资料终于在医宗⾦鉴中找到了⼀些解释,我国的中医最早是以巫术为基础的,其中有⼀科“叫祝由”。
也就是请求神灵保佑,⽐如⼩孩⼦受了惊吓,⽤祝由的⽅式叫魂,只要是惊吓⼀叫就好。
我在⼀个游⽅道⼈那⾥得到⼀本叫“考⿁历”的册⼦,上边提到很多与⿁神有关的事情,出于好奇我找了个机会试⽤了⼀下,果然很灵。
第一部分《易经》及其内涵的主要思想“六经皆史”【六经是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而《易》在中国思想文化中被视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内涵一整套宇宙、人生密码。
一、《易经》的形成过程一句话就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伏羲(上古)、周文王(中古)、孔子(近古)。
1伏羲与八卦伏羲(生卒年代不详)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三皇一般认为是燧人、伏羲、神农】。
伏羲是炎帝和黄帝的祖父,是女娲的哥哥兼丈夫;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尊为人文初祖。
在中国神话里,他与女娲一样,是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因“龙身人首”被尊为“龙的传人”;蛇身人首又被认为是“道”字,故伏羲又被尊为道家的始祖】。
伏羲与女娲又被认为是雌雄同体、身兼阴阳的同一个人。
传说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事,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无字之天书——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伏羲始画八卦是在河南淮阳宛丘湖中的一个小岛上,这里现在还保留有伏羲当时的画卦台。
《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八卦的积极意义:民智未开的情况下,试图解释万物背后的真相。
在理性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不得不借助神秘的占卜手段。
反映了中国人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意志和努力。
】观阴阳变化而始画八卦是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的最大贡献。
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
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
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八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机。
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中。
伏羲八卦至今已有7000余年,其许多神奇奥秘仍然是人们热衷研究的对象。
易经解读:医技、易理与鬼神易经解读:医技、易理与鬼神上一次我们讲到十二辟卦这个图案,其中有三段,就是是道家经常用的医学的道理,是我们真正中医的道理。
可惜现在真正的中医太少,一个真正的中医,如果不通《易经》,不通《内经》,不通道家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的。
现在学医学的'人,第一个目的就错了。
因为他们不是抱着救世救人的心理去学医,而是为了职业方便,以职业、以赚钱为目的,违反了中国人学医的道理。
其次,现在学医的人只学到了医技——医学的技术,并没有学习到医理,所以,今天能够精通医理的医师很少。
我们在这里看到许多学医技的人,但很少看到学医理学的。
医理学的医师本来不是看病的,他是为医师们当顾问的。
医师碰到一个病人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找医理学的医师。
现在学医理学的人很少,多数是学医学的技术,是一个医学的匠人,医理没有办法读。
要学中医,必须懂医理,所谓十二经脉所包括的问题和关系等。
这个讲起来就很麻烦了,诸位也不是学医学的,我们暂时说到这里为止。
不过大家有学打坐的,经常听到打通任督二脉,学理便是从这里来的。
现在店铺研究《易经》的很多。
外国朋友研究中国文化常问:你们老祖宗是怎么样来画八卦呢?答案就是在这里,中国的文化是综合的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包括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一切科学、哲学、宗教等。
譬如说“以通神明之德”,可以说是与宗教有关的。
究竟天地间有没有鬼?有没有神?我的看法是:假使有上帝,便一定有鬼神,因为有了魔鬼,才有上帝,才有佛菩萨。
你说存在,便都存在;你说不存在,便都不存在。
《圣经》上说人死后要等到世界末日来时,再接受审判,可见灵魂是存在的了,所以中国人讲鬼神也没有错。
假使说人死了没有鬼,那是唯物的。
既然没有鬼,这个灵魂不存在,同样的道理,上帝和佛菩萨便也不存在了。
至于是上帝好呢,还是佛菩萨好呢?那只是户口的不同,像三十六号好呢?还是七十二号好呢?其实都差不多,上帝与佛菩萨各管各的,都没关系。
易经承认有鬼吗
《易经》承认有鬼,也就是有灵界、鬼神存在的观念,在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易经》提出神、鬼、地、人、日月五行,犹如天地运转灵力,既有有形有无形,有被见及不被见,这正体现了《易经》对鬼神存在的具体观念和形象。
从五行八之、六十四卦等内容可以看出,鬼神是中国古代审视宇宙现象和文化来源的重要基础。
古人认为,鬼神是宇宙间的存在,有鬼神可以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祝福,也可以带来怪异的恐惧和无穷的智慧,古代的群众在祭祀鬼神的同时也得到精神的安慰和建设性的启发。
而古人也在关于鬼神的知识、艺术、节日、祈福等活动中显示出对于灵界的认可和接纳。
《易经》承认有鬼,不仅仅体现了古代神明崇拜观念,在学者研究视角上,这种鬼神观念为社会和谐发展、生活福祉、道德修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它是古老文明智慧的延续,也是当今社会文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证实明《易经》承认有鬼,尊重和守护古老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能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从而促进更加和谐的社会文明。
易经九德详解《易经》是一部关于哲学、占卜和道德的经典,其中包含了一些有关道德的建议和价值观。
九德是《易经》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一些道德准则。
以下是九德的详解:1. 和德(和卦):和德是指和谐、和睦、协调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彼此的差异,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2. 静德(坤卦):静德是指保持低调、沉稳、冷静等不浮躁的心态。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避免过于冲动和浮躁,保持谦虚和稳重的态度,以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3. 仁德(离卦):仁德是指仁爱、仁慈、同情心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情弱势群体,以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
4. 信德(乾卦):信德是指诚实、守信、信任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保持诚实和真实,遵守承诺和信用,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以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影响力。
5. 礼德(兑卦):礼德是指礼貌、礼仪、礼仪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尊重他人,遵守礼仪和习俗,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6. 慈德(艮卦):慈德是指慈悲、慈爱、耐心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关心他人,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学会忍受他人的痛苦和折磨,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7. 俭德(震卦):俭德是指节约、简朴、克制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保持艰苦朴素、不浪费的生活方式,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以建立高尚的道德风尚。
8. 义德(坎卦):义德是指正义、义气、勇气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弘扬正义和勇气,以建立高尚的道德人格。
9. 智德(坤卦):智德是指智慧、聪明、谋略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提高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建立高尚的智慧人格。
《易经》中的神鬼信仰与“德”性意识
作者:杨庆中
殷周之际,思想界发生大变革,周公根据政治需要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损益”“殷礼”,建构了适合周初社会需要的“以德为本,以天为宗”的宗教思想。
《易经》虽为占筮典籍,但与殷商骨卜不同,它不仅重视“鬼谋”,更强调“人谋”,也恰恰体现了周初时代的思想特征。
兹分别论述如下:
一、卦爻辞中的神鬼信仰
《易经》本为筮书,古人筮占,涉及方方面面,所以《易经》卦爻辞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上古时代的信息。
就宗教信仰的层面而言,“天”(这里指至上神意义的天)、“帝”各出现一例(《大有》上六、《益》六二),“鬼”一例(《睽》上九),“庙”4例(《家人》九五、《萃》、《丰》、《涣》),“禴祭”3例(《萃》六二、《升》九二、《既济》九五),西山(岐山)2例(《随》上六、《升》六四),“享祀”1例(《困》九二)“祭祀”1次(《困》九五),“史”、“巫”各一例(《巽》九二),涉及祭祀而没有名目者5例(《大过》初六、《损》、《萃》、《震》、《中孚》),与祭祀有关的器皿、牲牢有:盥、荐(《观》),白茅(《大过》初六),二簋(《损》),大牲(《萃》),匕、鬯(《震》),豚鱼(《中孚》),牛(《既济》)等。
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天帝信仰十分明确。
《大有》上九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意思是说,获得上天的佑助,非常吉利,没有不好。
该卦的主旨,用张立文先生的话说,是通过大丰收来说明社会及人们的面貌。
看来,《大有》卦的最后一爻——上六爻系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之辞,颇有理论总结,把大丰收的原因归结为“自天佑之”之义。
它一方面表示了对天神的敬畏,一方面也表示了对天神的感谢赞美,一方面还体现了筮者因得到“天助”而自信和自豪。
《益》六二:“王用享于帝。
”“享”,“献物以祭之义。
”“王用享于帝”即王献物以祭帝神。
此外,《随》上六的“王用享于西山”,升六四的“王用享于歧山”,也均是献物以祭之义。
不过,《益》六二,《升》六四中的“王”,没有明指,不知何人。
而《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中的“王”,学者多认为指文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
”今本《竹书纪年》:“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
”高亨先生据此认为“殆信有之事”,并指出:“《周易》此文拘系之,谓纣囚文王于羑里也。
从维之,谓放归于周也。
亨即享字。
王用享于西山,谓文王归周以为赖神之庇右,得免于难,因享祭于西山以报之也。
”(《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8页)
又,《随》上六,《升》六四,只言享于“西山”(岐山),未言所“享”何神。
而由享祭的地点“西山”(岐山)言,当是祭祀天帝。
先民祭天,场所往往比较特殊,最主要的场所是高山。
如五岳之一的泰山,就是上古帝王祭天的主要场所。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到泰山上祭天,始于伏羲氏之前的无怀氏。
之后,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周成王等都曾到泰山顶上祭天。
“泰坛”可能即由此风俗演化而来。
以此观之,“王用享于西山”,当是享祀天帝。
天帝信仰,是殷周之际殷人和周人的共同信仰。
卦爻辞中将“丰年”归结为“自天佑之”,又数次言到“享于帝”、“享于西山”,表明卦爻辞中的天神信仰与殷周之际的宗教观念是十分一致的。
其二,人鬼信仰很受重视。
《睽》上九曰:“睽孤,见豕负途,载鬼一车。
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
往遇雨则吉。
”《礼记·祭法》:“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说文》:“人所归为鬼。
”《释言》:“鬼之为言,归也。
”又《礼记·祭义》载孔子与弟子论鬼神曰:“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
’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
魄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
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萋伧,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照孔子的解释,众生死后,其气发扬上升,活着的人往往看不到听不到,但这些气常在人的左右,可以感动乎人,以显示其存在;也可以在祭祀时回到祭祀者的面前,享承祭祀。
以此看来,通俗一点说,所谓“鬼”就是人死后的灵魂。
《睽》上九爻辞“载鬼一车”,虽属错觉,但表明在当时,人鬼信仰是十分盛行的。
其三,祭祀形式多种多样。
《易经》乃筮占专书,非祭祀之书,但其中涉及到的祭祀形式,也颇具启发意义。
除前述“享祭”外,如“禴祭”,《周易集解》引虞翻曰:“禴,夏祭也。
”《萃》六二“孚乃利用禴。
”《释文》:“殷春祭名,马、王肃同。
郑云:夏祭名。
”张立文先生据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认为殷历、周历有差,殷三月为周四月,故殷春祭为周之夏祭。
并指出,此种祭祀可用麦菜,亦可用禽,也可用豕等牲(《白话帛书周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09~210页)。
其它如《观》卦之所谓“盥”(祭祀时洗手灌酒于地以迎神),《震》卦之所谓“匕鬯”(祭器),《大过》初六之“藉用白茅”,以及“西山”、“庙”等,都隐约表现出了当时的祭祀形式的复杂和祭祀活动的频繁。
其四,“德”性价值正在凸显。
在《易经》有关祭祀的卦爻辞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德”性价值正在受到重视。
如《损》:“二簋可用享。
”“簋”内圆外方的盛黍稷的祭器。
金景芳先生指出,享祀之礼,最多的用八簋,一般的用四簋,最少的用二簋。
卦辞说“二簋可用享”,主要是为了强调诚敬乃享祀之礼的根本。
“意谓享祀之礼不在供物多少,只要心存诚敬,即便最简约的二簋,也可以用以享祀‘上帝鬼神’。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286页)又如《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张立文先生注引王引之曰:“豚鱼者,士庶人之礼也。
……豚鱼乃礼之薄者,然苟有忠信之德,则人感其诚而神降之福。
故曰‘豚鱼吉’,言虽豚鱼之荐亦吉也。
”(《白话帛书周易》,第546页)又如《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王弼《周易注》:“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
祭祀之盛,莫盛修德,故沼沚之毛,蘋蘩之菜,可羞于鬼神。
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也。
”《礼记·坊记》引《易》此文,郑注:“东邻,谓纣国中也。
西邻,谓文王国中也。
”而金景芳先生认为,东邻西邻不过是用以指代两种不同的祭祀而已。
一种是用大牲的盛祭,盛祭可以致福但不一定能致福;另一种是用黍稷沼毛的薄祭,薄祭也可以致福但不一定能致福。
致福与否关键不在于祭之盛与薄,而在于主祭人是否心怀诚敬;……”总之,不管“东邻”“西邻”具体何指,目的都是强调祭祀中的“德”性地位。
由此不难看出,在《易经》有关祭祀的卦爻辞中,祭祀主体的“德”与祭祀对象的“福”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这,正反应了周初“以德配天”的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