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刘武祥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21
易经九德详解《易经》是一部关于哲学、占卜和道德的经典,其中包含了一些有关道德的建议和价值观。
九德是《易经》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一些道德准则。
以下是九德的详解:1. 和德(和卦):和德是指和谐、和睦、协调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彼此的差异,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2. 静德(坤卦):静德是指保持低调、沉稳、冷静等不浮躁的心态。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避免过于冲动和浮躁,保持谦虚和稳重的态度,以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3. 仁德(离卦):仁德是指仁爱、仁慈、同情心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情弱势群体,以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
4. 信德(乾卦):信德是指诚实、守信、信任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保持诚实和真实,遵守承诺和信用,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以提高自己的信誉和影响力。
5. 礼德(兑卦):礼德是指礼貌、礼仪、礼仪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尊重他人,遵守礼仪和习俗,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6. 慈德(艮卦):慈德是指慈悲、慈爱、耐心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关心他人,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学会忍受他人的痛苦和折磨,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7. 俭德(震卦):俭德是指节约、简朴、克制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保持艰苦朴素、不浪费的生活方式,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以建立高尚的道德风尚。
8. 义德(坎卦):义德是指正义、义气、勇气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弘扬正义和勇气,以建立高尚的道德人格。
9. 智德(坤卦):智德是指智慧、聪明、谋略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提高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建立高尚的智慧人格。
《周易》的和谐思想张涛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
《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
《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
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
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
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
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
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
《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001102易经入门基础知识:三大理论天人合一理论,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克制化超简单的易经入门基础知识合集2016-09-28 11:52: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网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易经的三大理论精华即阴阳对立统一规律、五行生克制化、天人合一。
一、阴阳对立统一规律1、阴阳对立(对待、对应、对面等)。
2、阴阳互根。
3、阴阳消长。
4、阴阳转换(物极必反)。
5、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6、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二、五行生克制化1、生克制化。
2、刑冲合害。
推荐:什么是易经学,易经风水学大全详解三、天人合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宇宙就是由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交织构成了宇宙体,即一个宠大的时空网络。
所以我们只要抓住时空中的任一信息点,就可以部分检索或全息事物的整个信息。
易经六十四卦:第一卦、乾、乾为天、乾上乾下;第二卦、坤、坤为地、坤上坤下;第三卦:屯、水雷屯、坎上震下;第四卦:蒙、山水蒙、艮上坎下;第五卦:需、水天需、坎上乾下;第六卦:讼、天水讼、乾上坎下;第七卦师:地水师、坤上坎下;第八卦:比、水地比、坎上坤下第九卦小畜、风天小畜、巽上乾下第十卦履、天泽履、乾上兑下第十一卦:泰、天地泰、坤上乾下第十二卦、否、地天否、乾上坤下第十三卦、同人、天火同人、乾上离下第十四卦、大有、火天大有、离上乾下第十五卦、谦、地山谦、坤上艮下第十六卦:豫雷地豫、震上坤下第十七卦随、泽雷随、兑上震下第十八卦蛊、山风蛊、艮上巽下第十九卦临、地泽临、坤上兑下第二十卦观、风地观、巽上坤下第二十一卦、噬嗑、火雷噬嗑、离上震下第二十二卦贲、山火贲、艮上离下第二十三卦剥、山地剥、艮上坤下第二十四卦、复、地雷复、坤上震下第二十五卦无妄、天雷无妄、乾上震下第二十六卦、大畜、山天大畜、艮上乾下第二十七卦颐、山雷颐、艮上震下第二十八卦大过、泽风大过、兑上巽下第二十九卦坎、坎为水、坎上坎下第三十卦离、离为火、离上离下第三十一卦咸、泽山咸、兑上艮下第三十二卦恒、雷风恒、震上巽下第三十三卦、遁、天山遁、乾上艮下第三十四卦大壮、雷天大壮、震上乾下第三十五卦晋、火地晋、离上坤下第三十六卦、明夷、地火明夷、坤上离下第三十七卦、家人、风火家人、巽上离推荐:易经有什么用?通晓卜卦可算未来第三十八卦睽、火泽睽、离上兑下第三十九卦、蹇、水山蹇、坎上艮下第四十卦、解、雷水解、震上坎下第四十一卦损、山泽损、艮上兑下第四十二卦益、风雷益、巽上震下第四十三卦夬、泽天夬、兑上乾下第四十四卦姤、天风姤、乾上巽下第四十五卦萃、泽地萃、兑上坤下第四十六卦升、地风升、坤上巽下第四十七卦困、泽水困、兑上坎下第四十八卦井、水风井、坎上巽下第四十九卦革、泽火革、兑上离下第五十卦鼎、火风鼎、离上巽下第五十一卦震震为雷、震上震下第五十二卦艮、艮为山、艮上艮下第五十三卦渐、风山渐、巽上艮下第五十四卦归妹、雷泽归妹、震上兑下第五十五卦、丰、雷火、丰震上离下五十六卦、旅、火山旅、离上艮下第五十七卦巽、巽为风、巽上巽下第五十八卦兑、兑为泽、兑上兑下第五十九卦涣、风水涣、巽上坎下第六十卦、节、水泽节、坎上兑下第六十一卦、中孚、风泽中孚、巽上兑下第六十二卦、小过、雷山小过、震上艮下第六十三卦、既济、水火既济、坎上离下第六十四卦未济、火水未济、离上坎下。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内容摘要:⼈类的⼀切探索活动,破解未知,寻其规律,都是为⼈服务。
然⽽,⼈类的⼀切群体活动总结都可称之于⽂化,中正是中国古代固有的词汇,特别是在《周易》书中随处可见,它与当代公平、公正相对应。
和谐是相互协调和睦,⼩到邻⾥⼈与⼈,⼤到国与国的和平共处的现实意义,传承阴阳互补共⽣为现代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的理论依据。
借⽤阴阳的辩证关系说明“时势位”理论认识来源于⽣活的总结,天⼈合⼀概念是⼈⽂哲理的理想追求,阐述中国⽂化,中国理念的哲理性。
通过对《周易》相关经⽂研究,分析古⼈对七⽇⼀周与“⼰⽇乃孚”、“中正和谐”等概念的认识及其中蕴含的对改⾰理念的认识。
关键词:中正和谐、天⼈合⼀、⼰⽇乃孚、时势位。
On the concept of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Book of Zhouyi(Author: Wang Jinlong an employee in Zhangjiakou Cigarette Factory of China Tobacco Group in Hebei Province)Email: zhang23298@Content Abstract:All huma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unknown, seek the law, are for the service for human being. However, the summary of all human group activities can be regarded as culture,“Zhongzheng” it is the Chinese ancient words, especially in the book of Zhouyi is everywhere, it related to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 modern society. Harmony i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small in the neighborhood, from man to man, great to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It inherits the symbiosis of yin and yang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win-win cooperation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mean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y of "time, circumstances and position" comes from the practice of life. The concept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ideal pursuit of humane philosophy, to expounds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scriptures in Zhouyi,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Ji ri nai fu" and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one week,and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in guiding social reforming.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nice greetings! I come from the grassroots, and glad to discuss with you the topic of " zhongzheng and harmony "here, if there is anything improper, welcome to point it out.尊敬的组委会领导,⼤家好!我来⾃基层,在此和⼤家探讨“中正和谐”这个话题,有不当之处请斧正。
2008/6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李宝玉摘要: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5易经6阴阳学说及整个和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哲学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为一种思维定势。
5易经6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融道家、阴阳家,其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我国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当然5易经6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结果在先民的心理底层沉积了一种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这是5易经6阴阳学说的内在缺陷。
关键词:5易经6;阴阳学说;和谐思想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8)6-057-03作者: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河南,南阳,473061一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溯源(一)5易经6学说的创立者之说一般认为,5易经6学说的创造者是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
汉代司马迁在5史记6云:/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0,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代就流行了。
其次,周文王被认为为5易经6学说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周文王即姬昌,受商封为西伯,纣王把他囚禁期间,探研天人之理,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
孔子也是5易经6学说的创立者,孔子是5十翼6的作者,完成了易学体系。
5易经6成书于殷末周初,5易传6成书于战国时代。
5系辞6传说: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探索卦象起源,也就是探讨八卦的起源。
5周易6是我国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聪明智慧的结晶。
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
5周易6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
(二)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的社会历史成因在阴与阳的关系中,尤其凸显和谐与统一的方面,是由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0观念。
易经中的和谐思想(2009-07-14 21:21:18)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和谐社会”,这种思想正合《易》理,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人际和谐,是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圣经”《易经》所提倡。
在经文、《彖》辞和《象》辞中,多有讲述,现摘录解释如下:一,并于和谐的定义《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注解]:乾,天;指自然界。
“各正性命”,各自正常的繁衍生息。
太,通大,非常。
和,和谐。
“利贞”引为原卦辞的“元亨,利贞”,贞,固;物之坚固,引为难,艰难。
[译文]:大自然的法则,是变化的,其目的就是促成世上的各类物种都能独立地适应环境,正常的繁衍生息。
通过变化,并给他(它)们相互结合提供保障,使他(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中非常和谐,这就是各类物种“宜于战胜艰难”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原因。
《乾.彖》讲述的是生存的和谐,是芸芸众生在“同一片蓝天下”繁衍生息。
《豫.彖》:“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之时义,大矣哉。
”[注解]:顺动,动作协调、行为和谐。
过,过失、过错。
忒,偏差、差错。
刑罚清,意为社会公平。
豫,娱乐。
[译文]:由于天地运行得非常和谐,日月东出西没才不会有错,四季分明也不会出现偏差;圣贤之人以和谐之举,治理社会,社会就会没有邪恶而非常公平,使百姓拥护。
由此看来,娱乐活动所表现的动作和谐,在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意义很大呀!《豫.彖》是借娱乐活动,人们的动作和谐,如舞蹈,来论述自然和谐和社会治理和谐的。
在《恒.彖》中,再次对此观点进一步论述:《恒.彖》:“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译文]:日月凭借于天,才能永放光辉;寒去暑来,由于四季不断变化,才使世上万物繁衍不止。
圣贤之人能长久的遵循自然规律,使大自然和谐,而天下就会演变为祥和、繁荣的社会。
《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和谐思想简论[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今天的很多思想观念都肇始于斯。
在(周易)中包含着和谐思想,具体体现为阴阳交互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敬天保民的民本观、明德慎罚的治理观、革故鼎新的创新观、自强不息的发展现。
[关键词]《周易》;和谐;传统文化《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之一,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在《周易》中不仅体现为一种思维模式,更构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政治、伦理、社会、文化等观念。
一、阴阳交互的宇宙观《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
《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
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
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
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
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
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
笔者认为,太极就是和谐,是一个阴阳对立和互動所构成的内在而超越的和谐系统。
周濂溪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图说》)很多论者认为周敦颐在太极之上加了个无极是将太极引向了虚无和神秘。
笔者则认为《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其上的无极则表示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和谐系统,在这个无际、无垠的和谐大系统中包含着无数个由太极组成的和谐小系统,周氏的“无极而太极”说是对《周易》太极思想的发展。
太极、太一、元气等都可转换成和谐一词,而且其实质也就是所谓的冲和之气,是中和、太和。
张载即视太和乃易道之最高境界,曰:“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纲组、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易经的三原则是什么《易经》指的是《连山》《归藏》以及《周易》,我们把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1)变易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
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
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
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
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
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
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
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
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
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
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易经中的团队合作与协调易经,又叫《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经”。
易经以“卦”为基本单位,通过六十四个卦象的变化组合,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行为原则。
在易经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团队合作与协调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组织和团队的建设也同样适用。
1. 团队合作的力量易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人难生,二人难养,三人成天下。
”这句话传达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所有任务,而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就像易经所说,一个团队中若有三个人,彼此协作、互相补充,就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挑战。
2. 合作的基本原则易经中的卦象,都蕴含了相应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比如,《易经》中的“乾卦”象征着刚健坚毅,要求团队成员们在工作中保持勇敢和坚持不懈的品质;而“坎卦”则代表着险阻和艰难,提醒团队成员在面对挑战时要互相支持和共同努力。
这些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为团队合作提供了指导,鼓励成员们互相尊重、支持和信任。
3. 协调的智慧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万物都是由相互对立但又相互关联的阴阳力量构成的。
在团队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差异正是团队能够发挥协同效应的源泉。
易经告诉我们,要做到协调,必须尊重并兼容差异,通过相互补充和协调,使团队的整体效能得以提升。
4. 相互依赖的团队易经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上下同感”,也就是相互依赖。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有相互依赖,才能够形成高效的协作机制。
正如易经中卦象的变化一样,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感应和配合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只有意识到共同努力的重要性,才能够推动团队向前发展。
5. 持续学习与改进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象代表了不同的情境和状态,对于团队合作有丰富的启示。
团队成员应该不断学习和领悟其中的智慧,不断改进自身的能力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团队合作的需求。
易经提醒我们,只有保持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才能够在团队中不断提升,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周易》的和谐思想一、何谓周易《周易》是一本奇书,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符号和文字组成的神秘典籍。
长期以来,她雄踞“五经之首”,(《易》、《书》、《诗》、《礼》、《春秋》),“三玄之冠”,(《周易》、《老子》、《庄子》)。
《周易》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记载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另有用九爻,坤卦另有用六爻,故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每卦列有卦形、卦名、卦辞,卦辞和爻辞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成书于西周。
另一部分是《易传》,她是解释《易经》,《易传》,有七种十篇:《系辞》有上下篇,通论《易经》的经义、功用、筮法等。
《彖传》有上下篇,解释四十四卦卦名和卦辞。
《象传》有上下篇,解释卦义。
主要释卦象,故称象传。
《文言》一篇,解释乾坤。
《说卦》一篇,解释八卦所象之事物。
《序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关系。
《杂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卦义。
这十篇,后人称为《十翼》,与《易经》合并为《周易》行世。
二、《周易》起源《周易》学说的创造者。
一是伏羲氏。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云:“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代就流行了。
二是周文王。
文王即姬昌,受商封为西伯,纣王把他囚禁期间,探研天人之理,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
三是孔子,孔子是《十翼》的作者,完成了易学体系。
《易经》成书于殷末周初,《易传》成书于战国时代。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探索卦象起源,也就是探讨八卦的起源。
至今6000年前远古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仰观日月星辰天象,俯察山川泽壑等地形,同时观察鸟兽动物情况,近取之于己身,远取之于外物,于是就作了八卦符号。
由于难以象征宇宙包罗万象,将错综复杂的变化符号重新演变成六十四卦,一卦是六爻乘六十四卦就等于三百八十四爻,进入周代时期由周文王作卦辞,后来周公作爻辞,进入春秋时代孔子又作易传。
每一卦由天人地组成,分内外或上下三爻形成全体形象。
卦辞是一个卦的全体解释,爻辞是每一卦中六个爻的解释,大象是卦的整个说明,小象是各六爻的解说,序卦是六十四卦的顺序。
从《易经》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摘要:《易经》之“易”有简易、变易与不易之三义。
《易经》阴阳五行、取象类比的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这种天、地、人三才全方位的思堆方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现。
关键词:易经易天人合一和谐远古时代,先民从宇宙天象、时空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上去观察认识一切事物。
这种对由天及地及人和由人及地及天的天、地、人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
《易经》以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形象化方法以及尚中和合兼容原则去认识对待周围世界,显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体现了《易经》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一、“易”的含义《易经》之“易”有三种含义。
其一,简易之义。
《易经》全部卦象均由“一”、“一”二爻组合而成,看上去非常简单,容易把握。
《系辞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即谓,再复杂的事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基本元素构成的。
只要抓住它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逻辑脉络,就可以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为多、为千种万种。
其二。
变易之义。
“一”、“一”二爻的组合自有其变化的规律。
六十四卦的不同组合变化无穷。
所谓“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即谓,阴阳的相推和变化是永远的。
万物和人世也就处于不断的“易”之中。
《剥》卦和《复》卦即以事物的“剁”、“复”,说明剥极必复,生生不已的变化之理。
其三,不易之义。
《易经》中虽然六十四卦均由“一”、“一”二爻变化组合而来。
但其组合与变化的意义却不易掌握。
在每一卦中。
不仅“一”、“一”各爻的数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
以至于整体与局部之间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
如《泰》和《否》两卦各有三个“一”和三个“一”,但其意义却迴然不同。
《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
”《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
”为什么为有如此不同呢?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易经中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易经,又称《周易》,是古代中国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天地之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部包含了丰富哲学智慧的经书,易经中蕴含着许多关于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重要思想。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与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相关的理念和原则。
一、协同合作的思想易经中提到了“八卦”和“64卦”,这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
八卦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八个基本图形,可以表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情况。
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被认为是最基本的两个卦象,分别代表刚健的行动和柔和的顺应。
在易经中,乾卦和坤卦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变化,体现了协同合作的思想。
乾卦象征着坚毅、积极和主动,坤卦则代表着温和、顺应和从动。
乾坤的相互关联,引发了卦象的变化和演化,这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原则:团队合作需要协同合作,既要有主动担当的态度,又要懂得顺应和适应。
二、平衡和谐的团队协作易经强调阴阳平衡和谐的思想,这对于团队协作也具有重要启示。
在易经中,阴阳代表着事物的两个相对面,阴为负、柔、静,阳为正、刚、动。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构成了事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团队协作中,也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和谐。
团队成员之间有不同的特点和能力,有主动与从动、刚性与柔性的区别。
团队领导者需要合理调配资源和任务,让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协同合作的局面。
只有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下,团队才能充分发挥潜力,实现卓越表现。
三、变通和适应的能力易经中的“变卦”思想也对团队的协作能力提供了启示。
易经认为事物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我们灵活应对和调整策略。
同样,团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时,也需要具备变通和适应的能力。
团队成员需要宽容、理解和支持彼此,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不被固定的观念和做法所束缚,敢于尝试和创新,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迅速适应和做出反应。
四、团队精神与和谐共处易经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维护,强调群体协作和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易经国学中的人际和谐与人际冲突解决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视为国学的瑰宝之一。
在易经中,人际关系和冲突解决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中的人际和谐与人际冲突解决。
第一部分:人际和谐的理念易经提倡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追求和谐。
它认为和谐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平等和合作基础上的。
易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培养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平衡与团结。
第二部分:人际和谐的原则易经国学认为,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要平等相待,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存在感。
其次,要互惠互利,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建立互信和友好关系。
最后,还要注重沟通与理解,倾听他人的声音,积极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人际和谐的修炼之道易经在培养人际和谐中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首先,修身养性非常重要。
一个内心和谐、宽容有爱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其次,尽量避免傲慢和自大,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第四部分:人际冲突解决的智慧易经国学也提供了一些智慧和指导,帮助人们解决人际冲突。
首先,要善于调解和平衡,找到各方利益的交集点,并通过沟通解决冲突。
其次,要善于忍让和退让,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放下自己的利益,以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效果。
最后,要学会宽容和包容,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看法,尊重多样性。
第五部分:应用实例与启示易经国学中的人际和谐和冲突解决理念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谐发展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同时,工作场所中,团队协作和同事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冲突。
另外,在社会层面上,各个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结:易经国学中的人际和谐与冲突解决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基础上的重要理念。
通过修身养性、平等相待、互惠互利、换位思考以及宽容和包容等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处理好人际冲突。
作者简介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
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摘要】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
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
【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
【内容提要】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
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
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
易学、易理与生态环境精解易经真谛和谐人与环境马浩然(吉林市易学文化研究会)自伏羲堪天舆地、结绳而治、始画八卦,周文王被囚菱里城衍蓍草而成六十四卦,孑L子周游列国五十而喜易做彖详解386个爻辞,至姜子牙封神,诸葛亮出师,刘伯温辅政,李淳风御鉴,鬼谷子星相之大成,邵康节之济世渡人,以及现代易学大师泰斗邵伟华、曾仕强不胜其人,它是古人先圣先哲为了人类生存、生活、趋吉避凶而用比类取向的方法归纳演绎之规律——不易被现代广义科学破解的玄律,择机而用的天人感应之玄律杰作;可归结为象、数、理、占,蕴含不易、简易、变易的精髓。
雷地豫。
象日;雷出地奋,豫。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为震宫第二卦。
雷电震于地上,阴阳相薄,感而为雷,乃奋发而畅通之象也。
消息为:三月(为清明、谷雨),雷以动之,雨以润之,是顺其势而动之自然趋势。
春秋传正义日:“伏羲作十言之教,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
易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又日:“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故阴阳往复,此消则彼息,此息则彼消。
“气”和“气场”构成山河、大地等万物,一切所谓“鬼”、“神”,只不过是气的聚散,阳气聚为“神”,阴气聚为“鬼”,阴阳和合则为“人”。
古人说:夜读“易”鬼神都受不了,人世间的吉凶,是阴阳变化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所造成的。
以气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
古人,观日月星辰和消息以确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
观月亮的盈昃圆缺而确定一月之运行规律,观太阳之东升西降用日晷而确定一天的时辰,究其之根源,古人用阴阳(清阳之气、重浊之气)五行(金、木、水、火、土)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规律。
因此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三元九运、奇门遁甲、八字、六爻等预测学和阴阳宅等风水学,均是古人综合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总结的规律并验证的结果。
1 十天干、十二地支起源早在公元前1562——前1066年殷商时期,便已经有了干支甲子,十干首先被用于商五朝世系的帝号,如成汤名天乙,他的儿子便叫大丁,中丙,中壬,孙子名大甲,“大桡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这就说明干支的产生与历法有密切关系。
《易经》中的三大哲学智慧《易经》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文化瑰宝,我想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
《易经》也是奠定中国哲学基础的启蒙经典。
其中最典型的三大哲学智慧,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易经》哲学智慧一:阴阳智慧。
《易经》把宇宙万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用最朴实、最基本的阴和阳进行了简单而有高度凝炼的归纳与总结。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相互转化,这些原理蕴含了中国最早的对立统一的哲学规律,是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源头,对今天所谓的辩证法这一哲学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易经》哲学智慧二:变易智慧。
变易,就是强调天下万事万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这是不朽的哲学真理。
《易经》首次提出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学思想,让人们认知到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发展着的,这显著地提升了我们民族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易经》哲学智慧三:无中生有的智慧。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万物是如何产生的?人是怎样来的?这些问题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形成了基本的哲学思维框架。
《易经》描述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以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都是指代从无到有创造万物的过程。
从无到有,创造万物这一重要的哲学智慧,让我们民族懂得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创造、能必须创造的精神和信心,从而让我们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收录于话题 #博匀笔记之《易经》64卦卦象分享20个君子成德以行。
《易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释义:君子以成就自己的德行为行动目标,并且将这种目标体现在每天的日常行动中。
延伸:我们讲任何人做事通常都有他自己的想要达到的目的。
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以自己的私利为出发点去设定自己的目标,然而那些堪称卓越的人,他们以成就自己德行为目标,并且知行合一,在日常行为中坚持践行。
他们追求着什么样的德行呢?这就是《易经》提到的(博匀经典晨读第60也做了分享)“君子四德”——“元、亨、利、贞”。
掌握《易经》三大核心思想,让你的工作生活无往不利!原计划是用传统经学的方法,“由辞章入义理”,先把《易经》翻译成白话,再来探究其学问道理。
然而试着完成了几卦之后,发现里面全是琐碎的记事,并没有系统的思想。
这些爻辞记事中,又反应先民渔猎生活的,也有反应畜牧农耕的,还有一些反应的是婚姻家庭以及政治事件。
总体上东一句,西一句,似乎每件事都在聊,但是都聊得不够透彻。
点击加载图片我们都知道,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比较发达的,但是《易经》很难做到等而视之,实在是太散了。
但是作为读经典的基本功夫,还是应该逐字逐句地过一遍。
反观《易传》,虽然同样比松散的表述,但是毕竟是有了一些主题性的论述。
我们由这些讨论大概可以窥探一些思想以及论证过程。
根据任继愈先生的《易经和洪范的思想》,《易》的哲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点击加载图片(一)观物取象的思想。
先从八卦说起,天地是总根据,是其他六卦的母卦。
雷、火、风、泽、水、山都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事物。
古人通过观察具体的事物,抽象出形而上的普遍规矩,用(--)来表示阴,用(—)来表示阳,而阴阳是决定万物变化的根源,不同的卦象都是由阴阳交错而来,用来体现万物皆阴阳的思想。
阳代表了积极、进取、刚强、尊贵等特性;阴体现了消极、保守、柔弱、卑下的属性。
在特定的环境下,阴阳是可以发生转换的。
点击加载图片(二)万物交感的思想。
万物交感,实际上是基于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观。
在古人看来,天不是客观纯粹的天,地不是客观存粹的地,天地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纽带是“阴阳”。
故而,天地阴阳的变化,对人类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古人从不脱离天地概念来谈人事,也不抛开人事来单独讨论天地。
点击加载图片在六十四卦中,凡是表达动象、交感、变化的卦象全部都是吉卦,这种判断依据在于,古人认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死气沉沉的表现,而阴阳交感万物生化是富有生命力的表现。
比如《否》天在天上,地在地下,本来是很客观的现象,但是古人认为《否》不如《泰》,因为《泰》是地在上天在下,虽然不符合事实,但是它符合阴气上升,阳气下降的天地交感变化。
易经里的三观易经里的三观守慈居士天通国学易经 1周前一、三观不合,不相为友《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能成为朋友,靠的是相同的志趣,也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场与观点接近。
真正的朋友应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乃至理想追求,或者说,朋友应该是同道。
相反的情况,古人称之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三观不合,不相为友”。
三观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三观”不合的人是不太可能做朋友的,勉强不来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三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障碍!三观不合的人,所说的话难有交集,更谈不上碰出火花,寒暄片刻尚可,相处时间稍长,便如鸡同鸭讲,彼此都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有可能互相伤害。
有一则寓言说,青蛙和老鼠成了好友,想时时刻刻都在一起。
于是,它们把脚绑在了一起。
刚开始,它们在地面上行走正常,还能吃到谷子。
当它们来到池塘边时,青蛙一下就跳进了水里,把老鼠也拖下了水。
青蛙在水里玩得高兴,而可怜的老鼠不会游泳,淹死了。
最后,老鼠的尸体浮上水面,它的脚仍然和青蛙绑在一起。
一只老鹰发现了老鼠,便冲向水面,抓起老鼠,而青蛙也跟着被提出水面,成了老鹰的美食。
三观不同的人密切来往,就像寓言中的青蛙和老鼠,只会给双方带来伤害。
摸不透的心就算了,不必费力去揣摩;看不清的人就远躲,不必劳神去猜测。
人生短暂,精力有限。
我们应该将所有倾注于所爱的人、相处愉快的人。
对于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我们大可以选择悄悄离开。
毕竟,谁的生活里也不会缺了一个人就不行。
所谓打交道,交在其次,重要的是有相同的道,也就是“三观”要合。
二、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并不容易,观念差异大的人则更难。
贪婪的人怎么也无法理解有些人视钱财如浮云,势利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有些人对待别人可以做到一视同仁。
人都容易以自己内心所想的为标准,以此来分析和判断他人。
如果有人的言行跟自己内心的标准不一致,则认为他人是装腔作势,虚伪透顶,这实在是自以为是!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看你不顺眼的。
要想做到“家和万事兴”,《易经》的中道思想你不能不知道《易经》是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在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
《易经》在传统文化中之所以有着这样崇高的地位,同《易经》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只拈出《易经》的中道思想谈一谈,期望能对读者诸君起到应起的作用。
本文的内容有三个方面构成:什么是《易经》的中道思想、《易经》中道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易经》中道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什么是《易经》的中道思想凡读过《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64卦中的每一卦都由六爻组成,这六爻从下到上依次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这六爻从上到下又可分为上下两卦,上卦有四、五、上三爻组成,下卦由初、二、三三爻组成。
在由上下两卦组成的上卦和下卦中,分别有两个中爻,这就是下卦的二爻和上卦的五爻。
按照《易经》的思想,占卦时,如果占到二爻和五爻,相对来说,做事就比较顺当。
以上是从卦画的角度来说《易经》的中道思想。
如果从文字表述的角度来看,清代易学家惠东的概括很有代表性,他是这样说的:“易道深,一言以蔽之,曰时中。
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象传言时者六卦,言中者三十八卦。
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言曰:君子而时中;孟子又曰: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
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曾仕强教授在《易经的中道思维》一书中对《易经》的这种中道思想作了更通俗的解释。
他是这样说的:“阴极不行,阳极也不行,促使我们在阴、阳之间,寻找出第三条路,那就是中道。
中并不是刚好在中间,而是差不多在中间,合理就好。
差不多可以在正中间,也可以稍微偏左或偏右。
当然偶尔也会极左或极右,反正物极必反,偏到极端自然走不通,也就回头了。
”从上边引述的两位易学大家的论述来看,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我们可以将《易经》的中道思想简洁地概括为三个要点:1. 《易经》的中道思想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乃“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
作者简介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
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摘要】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
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
【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
【内容提要】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
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
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找到了易学与中医养生间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来讨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
(一)对内:易学讲求练修养、提内气;我们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肉体调息部分:我们知道,繁衍与中华大地本土的道家学派,其发展的精髓中,就有对于人的身体本身与理气修养的关系的详细论著,其将人体易以“小周天”的整体修养分为三大部分(即上丹、中丹、下丹)以寻求内留生气,外状阳气的八卦滋生之法,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
再有如易经上讲“步履者身健,久卧者体瘫”这样的重要的中医运动学观念也是符合当今我们提出的和谐养生之道的。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并没有按八卦理论将脏腑分为八类,而是采用五行学说的模式,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联系起来,对整个人体和有关自然事物进行五行归类,建立起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功能模型;这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实际的易学实践法。
在《灵柩·九宫八风篇》中将自然界分为九个方位(中间方位不用实为八方),即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的八方九宫模型将八宫九个方位与人之五脏六腑相匹配,故生《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的系统。
如下表(即八方八藏对应表):(八方八藏归位表)当然,无论是五脏配五方还是配八方,都是相数符号模型规范下的产物,这种方位规定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往往又与脏相生理功能符合。
中国人早就有一种注重动态功能轻视实体构造的思维倾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脏器虽然形状不同,结构上没什么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功能和性质,于是就将他们归为一类;例如,心脏跳动与脉搏就被分为同种性质的运动,而从舌头和面色上又可以反映心的情况,这又恰恰是易经的神秘与其养生的创新所在,更符合了和谐养生的内在要求。
(2)精神提升部分:众所周知的易经名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乾乾,夕悒若厉、无咎、收敛蓄聚,积厚立业”等等,这种精神作用也正是中医所讲求的精神和意识治疗和养生法的神奇作用,讲求用内心的作用,让人的思想得以和谐,譬如现在的精神病医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而易经的六十四卦卦爻本身也追求其变化的平衡和和谐,卦辞也反映出重要的和谐思想成份。
如《比卦》的卦辞提出了比附亲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正”,而且是“永正”。
《比卦》六二爻说:“比之自内,贞吉。
”此爻以阴居内卦之中位,柔顺,中正,又与外卦九五阳刚相应。
《易经》作者以此立象,意在说明比附亲和首先应注意群体内部的和睦团结,应恪守正道,发自内心;外部关系的协调也是一样。
对外亲附时,也应坚持纯正的动机,如此而往,结果定然吉利。
所以,《比卦》的六四爻曰:“外比之,贞吉。
”所谓“贞吉”,就是说恪守正道是吉利的。
《比卦》六四爻以阴居阴,是为当位得正,外比于九五之贤,故云:“贞吉。
”可见,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要想保持稳定和谐的关系,就必须恪守“贞正”的原则。
群体内部的比附亲和要坚持“正”的原则(“比之自内,贞吉”),群体外部的比附亲和也要坚持“正”的原则(“外比之,贞吉”),尤其是追随亲附比自己贤明高尚的人,更要有纯正的动机。
只有心诚意正,恪守正道,才会实现群体内外的和睦相处与吉利平安。
再如,信诚。
《比卦》的初爻说,一个人怀有信诚。
就不会有什么咎害(“有孚比之,无咎”),充盈的诚信,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吉祥的和谐气氛。
(二)对外:易学讲求人之养生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规律相吻合。
在王以雍先生的《易经与致用》一书中曾用数理来证明过人体阴阳定性定量的表达式:若阴a=1-t ,阳b=t(此处t表示时间,即年龄寿命)其得出下图生命阴阳定量表达式图由此图可表明生命力与时间也发生了一定的关系即生命有一个定点即Smax同样也有两个0点,第一个生命力之开始,第二个生命力之结束由于生命由阴阳而来,故此图将生命力与时间有效结合,可知“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神乃绝”的说法从易理上讲也是不难理解的。
内经上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筋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筋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之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者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经气避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就是说天地之邪气会随四时而侵入体内。
易经讲求合四时、顺时令、合天地之势、求天人合一、上感于天、下俯于地、汲阴阳之精华、合四时而顺人伦,这样方能达到“外取诸物,以修其身”的效果。
人要适应环境和规律是一定的,而具体的变化又是不可揣度的,但不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必须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除不宜时节所侵之邪气,祛节令不适所得之病状,这样气血就不会逆行。
同理,四季气候也是相生相克的,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此乃四时气候生克规律。
倘若能深明这样的道理,将身体顺四时而生,外调诸身、内理诸气;将易理之要求与医理之时令规律相联系,对我们生命本身的内息、养生、长寿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世界万物其本身都是有生命的物体,人之体神作为显性生命体,更应内顺自然万物之规律,外合天地日月之变化,内括身体本身之机能,顺应血脉经气的运行方式。
金、木、水、火、土五行本相生相克而万物又由此五行生成,天地万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现实,当然更是自然规律了,而中医对人体“五脏(即心肝脾胃肾)”都做了相应的阴阳变化规律的研究,指出心属火即属南离之宫,肝属木,即属东震之宫,脾属土,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若病之必在舌本,胃属金,人身之生长以及汲取营养的首当部位,肾属水,乃北方坎宫之地以此观之,人之病理又与易学的方位相应即病者宜应方位而生之。
再有,易经的方位色相又与病理相匹配,东、南、西、北、中又与青、赤、白、黑、黄相匹之,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该处病发惊骇,其味酸,类草木,其于九宫八卦相数为八,故以易理与医理论之其病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该处于通于心,开窍于耳,精藏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类火,在八卦九宫之中为之数七,故以易理论知其味焦;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故其病在背,九宫八卦之中为之数九,其味辛,类金,其味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故其病在膝,其味咸,类水,九宫八卦数为之六,臭腐;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五行属土,藏精于脾,病在两肋,其味涩,成于阴阳。
这样,人之生理外形类状于易理五行八卦宫位相应,以得到病理与医理及易理相应。
易学将五脏归于五形,同时也将五味融于中医理论之中,指出,甜味入脾,吃甜食可补养血气、补热量、解疲劳、解暑,但乾属西北附小肠膀胱之所其恶甜,故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病者少食。
酸味则入肝,肝本属木,木者在中医五行归之于脾,故吃酸食能通脾开胃,增强肝力;利于钙磷元素的吸收,而胃属土位于人体中部与木者相克,故脾味病者少食。
苦味入心,心本属火,五行之中火旺则以水克之,故以吃苦食可解除燥湿,清热解毒,艮卦东北属位五脏位大肠,故食苦可泻火通便,然而易经之道讲过而不及,凡卦满则亏,九乃满之,十则变之,故过食苦者则可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辣味入肺,易经将肺归于西方兑卦属之类金,金者实食也故食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功能的血液循环,并可祛东南巽上胃之内寒,解胀止痛。
然金不虚温火,火盛则外表皮疮内胀肝旺,故而有患痔疮、便秘以及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味入肾,易学将肾置于北水坎卦之中,因水顺之,因此食咸者有利于调节人体细胞和缓解血压平衡之作用,但体内缺水者则宜食,故有呕吐、腹泻、大汗后宜喝适量的淡盐水补之,此乃五行膳食养生,其与易学的大道养生相吻合。
故,人生于天地其理应与天地之规律同行,所以当顺天时,应四时,和时令此之体方无恙,此亦中医理气阴阳之精髓。
我们将易理与中医相结合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养生要诀和方法:(一)养好人生三宝——精、气、神《易经》中有这样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就是说最早的混沌原始之气,是构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
人是由"气"化成的,由此来解答生命的起源。
所以养生的第一步便是要养好精、气、神。
具体的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体质、抗御外界“六淫”(风、寒、署、湿、燥火)的袭击,同时要平息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煎熬。
(2)保精,调节好生理功能。
《阴符经》说:“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
彭祖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
”等这放映出先辈们保精惜气方面的精辟见解,也说明了适当地节欲对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