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9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的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传染病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
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严重毒血症状、休克、中毒性脑病者。
(五)治疗常规
1、应用喳诺酮类或三代头抱类抗菌药物。
2、补充液体,维持水电平衡。
3、腹痛剧烈者,给予颠茄或阿托品
(六)标准住院日为8--10天(七)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生命体征平稳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年一月—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 s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报告。
第一部分细菌性痢疾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起病急骤,突起寒战、高热,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
3?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d,一般1d-3d。
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次-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临床分型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急性中毒型.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常伴有腹痛、腹泻。
.2?脑型(呼吸衰竭型)脑水肿甚至脑疝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校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3?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实验室检测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E(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见附录A)。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1. 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和脓血便等。
患者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重点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就餐史、接触史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寄生虫卵等情况,对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2)细菌培养,通过粪便培养可以分离出引起细菌性痢疾的致病菌,如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从而确诊细菌性痢疾。
3. 影像学检查。
对于严重的细菌性痢疾患者,可能出现腹部肠道痉挛、扩张等情况,此时可进行腹部X线或CT检查,以了解肠道病变的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
4. 免疫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可以帮助鉴别细菌性痢疾和其他肠道感染病原的感染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5. 分子生物学检查。
PCR扩增技术,PCR扩增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核酸,对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多种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全面分析,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细菌性痢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
01 Chapter定义和症状定义症状病原菌细菌特性细菌耐药性030201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02 Chapter病情迁延超过2个月,反复发作或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
临床诊断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粪便培养血清学检测实验室诊断阿米巴痢疾其他肠道感染鉴别诊断03 Chapter急性细菌性痢疾严重病例耐药菌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轻度脱水对于中重度脱水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静脉补液,以恢复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中重度脱水儿童患者补液治疗01020304对于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发热对于腹痛的患者,可采用解痉药或镇痛药治疗。
腹痛对于腹泻的患者,可采用止泻药、肠道菌群调节药等治疗。
腹泻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应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治疗。
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04 Chapter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特别是食品加工场所、学校、托儿所等公共场所的卫生。
卫生设施提供足够的卫生设施,如洗手设施、厕所等,并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
饮用水安全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并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管理和改善卫生条件疫苗接种推广疫苗接种计划,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
药物预防对于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提供药物预防措施,如抗生素等。
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疫情报告监测和调查公共卫生教育疫情报告和监测05 Chapter季节性特征跨国传播广泛分布全球流行情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耐药性儿童感染卫生条件差疫苗接种不足06 Chapter培训目标和内容目标提高学员对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防控能力。
内容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预防控制策略等。
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培训方式时间安排通过考试、问卷调查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对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对培训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培训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评估方式培训效果评估和总结VSTHANKS。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及脓血样便者即应考虑菌痢的可能。
急性期病人多有发热,且多出现于消化道症状之前。
慢性期病人的过去发作史甚为重要,大便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乙状结肠镜检查及X线钡剂检查,对鉴别慢性菌痢和其他肠道疾患有一定价值。
在菌痢流行季节,凡突然发热、惊厥而无其他症状的患儿,必须考虑到中毒型菌痢的可能,应迟早用肛试取标本或以盐水灌肠取材作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
(搜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106002-1995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方法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痢疾杆菌、志贺氏菌等。
在诊断细菌性痢疾时,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向患者询问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表现、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肠道症状,如腹泻、腹痛、发热等。
2. 实验室检查:
a. 粪便常规检查:患者需提供新鲜的大便样本供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颜色、质地、隐血试验等。
细菌性痢疾的大便通常呈水样或泥样,可能含有脓血。
b. 细菌培养和鉴定:将患者的大便样本用适当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可以鉴定出致病菌的种类,如痢疾杆菌、志贺氏菌等。
c. PCR检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基因扩增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扩增出微量的细菌DNA,从而进行快速鉴定致病菌。
3. 血液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常常伴有感染性病情,因此医生会进行一些血液检查,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测定等,以评估病程和判断感染程度。
4. 影像学检查:对于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肠道造影或腹部超声检查,以
观察肠道病变情况,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通过大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和鉴定以及PCR检测,可以确定病情和致病菌。
此外,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评估患者的感染程度和病变情况。
对于临床怀疑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医生需要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八〜、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单位:北医大一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素芳、路文彬、车文玺、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