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藏象学说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藏象学说概论藏象学是一门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藏象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之一。
古代哲学家曾经认为,世界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德(仁、义、礼、智、信)组成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认为,五行与五德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属性或特点,而这些属性和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通过研究这些属性和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事物的演变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还包括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分类和规律性研究。
古代哲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将自然界万物按照其属性归纳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包括了形态特征,还包括了功能特点。
通过研究和总结这些特点,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藏象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的藏象学不仅仅是对形态、特征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藏象学可以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比如,在生物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生物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揭示生物的进化规律和生命的本质;在物理学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探究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
藏象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和实验。
观察是藏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事物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本质。
实验则是藏象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构建实验模型和进行实验操作,可以验证和验证理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所有一切现象都有它们的象征与内涵,藏象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可以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可以理解它们的本质、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人们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藏象学是一门深入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藏象的基本概念:藏,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即征象、形象。
所以,藏象是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应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和腹腔之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内脏器官的总称,是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综合概念,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输送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主血: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顺畅。
3、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是指心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4、心的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心气不足则面白晦滞,心血亏少则面色苍白无华),开窍于舌(心气虚则舌淡白;心阴虚则舌红绛;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在液为汗(心阴虚则盗汗;心气虚则自汗)。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主气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3、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第三章藏象学说——肺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叶,右肺有三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一方面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呼则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吸则入而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
因此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
也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通过肺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肺司呼吸,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要是通过其呼吸功能发挥主气的作用。
肺司呼吸的功能,有赖于肺的宣降运动。
呼即宣发,吸即肃降。
宣降正常,散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而且只有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清肃,才能体气道通畅,呼吸自如。
若不能保持清肃,则可影响肺司呼吸的功能,导致呼吸不畅,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若肺司呼吸功能丧失,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除,体内外之气不能进行交换,生命也随之而告终。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肃降,是指肺气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二是由于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和濡养脏脏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一.定义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的功能:贮藏精气,形态都是实质性器官内脏的内容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态:中空的器官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象藏形态象府三.内脏分类的依据根据功能的不同把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根据形态的不同四.藏象学说的形成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时代,标志:《黄帝内经》①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三个方面②长期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③反复的医疗实践五藏象学说有何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详于脏略于府3.详于功能略于解剖4.中医学的内脏不仅是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的概念。
五脏(一)心在胸中偏左在五行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功能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心动力推动血液运行心脏搏动血营养物质脉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是指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发挥营养作用。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血液运行的三大要素血液充盈脉管通利脉象和缓有力心气充足血(液)运(行)正常*生理面色红润光泽血液充盈但以脉管通利为前提条件心慌气短心气无力脉象无力血行障碍*病理心血不足─面色淡白胸部刺痛心脉瘀血口唇青紫脉涩心主神志①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②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精神振奋生理:心主神志正常————————————神志清楚反应灵敏思维敏捷记忆力强精神不振、神志不清、反应迟钝病理:心主神志异常思维混乱、记忆力差(健忘)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心主血脉之间的关系是:血液是神志的物质基础,神志是血液心主神志的外在表现。
心血充足:心主神志正常。
心血不足:心主神志异常心在志为喜喜由心生,大喜伤心,故喜为心志。
“藏”即在内之意。
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即象征和形象。
所谓“藏象”就是指人体内在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客观的反映了脏腑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判断脏腑机能变化趋向的依据,故称为“藏象”。
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脏腑的生理和病理。
所谓脏腑,包括心、肺、脾,肝,肾等五脏,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以及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奇恒之腑。
这些脏腑和奇恒之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这是藏象学说对论的重点。
二是脏腑、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体内的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脏腑与体表的皮毛、肌肉、脉、骨等形体组织以及目、耳、鼻、口、舌、前后阴等五官九窍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是津赦、气血、精髓的生理和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沣液、气血、精髓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的生成和运行以及输布,必须通过不同的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完成,而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都依赖于津液、气血、精髓作为物质基础。
---------------------------------------------------------------最新资料推荐------------------------------------------------------03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三章藏象学说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3、熟悉五脏之间的关系。
4、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课时分配本项目共 2 个小节,安排 2 课时。
三、教学重点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难点熟悉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藏象一、五脏(一)心心位于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3、心开窍于舌心之脉络上系于舌,心的生理功能可通过舌面反映出来。
1 / 94、其华在面从面部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出心之气血盛衰。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有光泽。
(二)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表现在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2、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的向下清肃的作用。
3、通调水道肺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4、肺开窍于鼻肺主气、司呼吸,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故肺气和,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
5、肺合皮毛皮毛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依赖肺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的温养和滋润作用。
(三)脾脾位于上腹部,左膈之下。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1、脾主运化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进一步吸收转输至全身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2、脾主升清脾的运动特点是上升、升举。
3、脾主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防止---------------------------------------------------------------最新资料推荐------------------------------------------------------ 血液溢出脉外的作用。
4、脾主四肢肌肉脾能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肌肉。
5、脾开窍于口人的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6、脾其华在唇口唇的色泽变化可反映出脾气的功能与否。
(四)肝肝位于膈下,腹腔之上,右肋之内。
肝的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1、主疏泄是指肝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从而使全身气机保持疏通、畅达的作用。
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畅气机(2)调畅情志(3)促进消化 2、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并防止出血的作用。
3、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是连接关节、肌肉,主管运动的组织。
4、肝开窍于目肝的脉络上系于目,肝的精血上充于目。
(五)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及生殖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和封藏精气的作用。
2、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3 / 93、肾主纳气是指肾能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4、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脑为髓之海。
5、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的听觉功能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
6、肾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能养发,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
二、六腑(一)胆胆即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之一,与肝相连。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
(二)胃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主受纳、腐熟水谷。
②胃主通降,以通为顺。
(三)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连胃,下接大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主受盛、化物。
②泌别清浊。
(四)大肠大肠位于腹中,上接小肠,下连肛门。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五)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
---------------------------------------------------------------最新资料推荐------------------------------------------------------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在功能方面藏精气,与脏相似;在形态方面为空腔脏器,与腑相似。
它们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为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和血的关系上。
2、心与脾心主血而行血,脾主化生血液而主统血。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
4、心与肾心属火,肾属水;心属阳,肾属阴。
5、肺与脾气的生成依赖肺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化生的水谷精气。
6、肺与肝肺主肃降,肝主升发。
7、肺与肾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保持呼吸深度。
8、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
10、脾与肾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5 / 9(二)六腑之间的关系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导、化物。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废物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并通过经络的联系,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1、心与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与胃脾与胃相表里。
4、肝与胆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一、精精,从广义上说,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包括精、气、血、津液。
从狭义上说,是指肾所藏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
人体之精,来源于先天,充养于后天。
先天之精,禀授于父母,与生俱来,是形成胚胎和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自然清气以及五脏六腑之精。
---------------------------------------------------------------最新资料推荐------------------------------------------------------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归于肾。
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繁衍生殖,促进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润脏腑。
二、气(一)气的生成与运动 1、气的生成气的生成,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自然界的清气三个方面,通过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
2、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在人体内是时刻不停的运动着的。
气的运动形式表现为升、降、出、入。
(二)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 4、卫气(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三、血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一)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构成,营气和津液均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另一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
故血液的生成与脾胃的功能以及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尤其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血的功能 1、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生成以后,通过气的推动循行于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7 / 9若血液充盈,则面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润泽。
2、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的神志活动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血旺则神健,血虚则神衰。
(三)血的循行血液的正常循行主要依赖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作用以及各脏腑的相互协调作用。
如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气循行的动力;脾统血、肝藏血功能约束血液,保证血液在脉管内循行。
四、津液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其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为津;质地较稠厚,流动性小,主要灌注于骨节、脑、髓、脏腑等部位为液。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依赖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小肠的化物功能以及脾的运化功能所完成;在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肾主气化的作用下输布周身;代谢产物最后以汗液、尿液、粪便等形式排出。
(二)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五、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精与气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二)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原动力2、血与---------------------------------------------------------------最新资料推荐------------------------------------------------------ 气的关系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无形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才能运行于周身。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对津液的关系,体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三个方面。
气能生津,是指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气旺则津足,气虚则津亏;气能行津,是指气是推动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气行则津行,气停则津停;气能摄津,是指气能统摄津液,防止津液无故流失的作用,若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则可出现自汗、遗尿等症。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津液渗入脉管内,能够参与血液的组成;而行于脉管内的血液也可渗于脉外转化为津液。
血和津液之间相互渗透,可相互转化。
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所以,在临床上,大出血的病人,则可出现口干、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六、课后习题完成每章后面的思考题。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