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三大突破点-杨宝明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3
拥抱“透明”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量、价不透明的黑箱中,建筑企业靠实物量高估冒算、材价上高额差价赚取了1~2%的利润率,而其他透明化的行业,却拥有6~7%的利润率,打破黑箱,拥抱透明,才是建筑企业与行业的福音。
“黑箱”思维在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算量软件和鲁班通材价信息(询价)解决方案推广过程中,我们常碰到一些建企领导、经营主管的疑惑:这些软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确实很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但也有对自己很不利的一面:如果甲方用算量软件将量算的很清楚,自己就无法高估冒算了;如果鲁班通解决方案将建材价格信息都透明化的话,自己就很难赚取较大的材料差价了。
目前情况下,建企才能赚取1~2%利润,这两块动作没法做了,如何生存?建企过惯了靠实物量高估冒算、材价上高额差价的日子,就形成了思维惯性,从未去想如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已经严重落伍了,一个企业一旦对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失去了适应能力,对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是十分不利的,对行业而言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黑箱”真相如果我们对“黑箱”在整个行业的作用机理进行细致地分析,就会发现“真相”远不是我们自己想象那样,“黑箱”给我们企业、行业带来的弊远远大于利。
建筑行业的平均利润是1~2%,我国第二产业各行业一般利润率是6~7%。
按照经济学规律,资本必流向利润高的行业,最后各行业会趋向平均利润率。
那为什么建筑业利润率几十年下来就一直这样低?为什么大家还一直愿意呆在这个低利高危的行业?这种现象背后的真相是建筑行业的实际利润一直很高,只不过大型企业的总部利润低罢了,利润在各个层次被截流了,重新分配了。
这个利益链是总部、子公司、项目主管、采购、分包商、供应商共同组成的,利益链博弈的结果是各利益方低水平维持生存,各享其成。
建筑企业在想通过“黑箱”获取对甲方超过合约的“量”和“价”上的结算利润时,没有意识到(应说意识不够强),更多的下属、分包商、供应商在对您进行“黑箱”操作。
创造股东价值杨宝明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十二五”时间窗口决定着建企命运,建企的转型升级从口号到实施已刻不容缓。
企业存在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即创造利润。
没有这一点,就没有投资者,也就会没有企业。
创造股东价值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否则产品质量再好、产值再大,恐怕都难以生存,股东会将企业卖掉或关掉。
但在中国建筑行业内,情况似乎并不如此。
企业对追求规模很在意,对创造利润似乎兴趣不大。
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两兄弟一个项目的亏损就可以达到41亿、17亿,上市的国有和民营建企利润率也很低下,近千亿产值的建企市值比产值2、3个亿的创业板公司的市值还低,这在完全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将失去生存的能力。
行业企业普遍不重视赢利能力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机制原因。
很多大型国企经营班子的经营主要目标是产值、资产规模及其增速,而不是效益。
只要不亏损,大家都过得去。
抓效益很容易得罪大量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既得利益者,要打破企业内外的大量潜规则,刚上任的领导有没有胆量、有没有能力都是问题。
很多领导自己也深陷其中,抓企业效益、堵住利润漏洞就是件很难的事情了。
二是经营理念问题。
中国建筑业长期的高增长,使得机会主义的经营思想深入中国建企企业家骨髓。
中国建企很多企业家不具备平民精神,大家并无耐心通过艰苦的练内功来获取微薄的利润,而是希望更大的项目、更高的高估冒算来获取暴利。
这也是我国建企提升企业赢利能力的大敌。
三是不得其法。
有不少的企业家在提升管理上动过脑筋,但由于建筑业工程项目的单一性和复杂性的行业特殊性,精细化管理、成本管控何其难也。
不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找到方法、提升赢利能力是很难的,特别是在BIM技术成熟前,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不具备很好的技术手段,仅在管理制度和流程上的优化是完全无法突破管理瓶颈的,这种浅尝辄止的努力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然而,现在这个时点上,建企企业家必须深思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了。
第一讲 OEC管理产生的背景(上)海尔的文化和管理激活休克鱼1.“吃休克鱼”理论海尔公司不仅具有品牌优势和较好的管理模式,而且具有强势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的强势作用主要体现在兼并整合过程。
海尔的兼并目标很有特点:主要选择技术、设备、人才素质均优良,只是管理不善,处于休克亏损状态的企业,海尔人称之为“吃休克鱼”。
什么叫“休克鱼”?张瑞敏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
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就能够很快被激活起来。
“吃休克鱼”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
海尔看重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
海尔18件兼并案中,被兼并企业的亏损额达到5.5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5.2亿元,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其中兼并红星电器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管理激活“休克鱼”典型案例红星电器厂曾经是国内最早最大的双桶洗衣机生产企业,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走在行业的前列。
但由于经营不善,到1995年时,机构膨胀,人员臃肿,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市场销量从全国第二位跌至第七位。
1995年7月4日,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红星厂连同所有的债务整体划归海尔。
接着,海尔就把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管理模式开始向红星电器厂移植。
首先,海尔教育红星厂员工接受海尔文化,把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统一于海尔文化体系内;然后,改革红星厂组织机构、管理层配置,撤销34个处室,成立销售部、财务部、制造部、技术质量部、综合部和科研所,实行五部一所管理,把105人的中层干部精简至45人,公开选拔、招聘人才,消除臃肿的机构,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最后,海尔把自己严格的生产过程管理体系和一部分新产品开发能力及营销策略等移植到红星厂,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新产品开发力度,迅速推出“小神童”、“小神泡”两种深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牌洗衣机,同时改变原红星厂销售人员的销售观念和行为方式,利用海尔的品牌信誉改造红星的市场信誉,并把红星厂改名为海尔洗衣机有限总公司,等等。
江浙模式如何突破天花板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江浙模式优势为何难以为继?江浙民营建企转型升级中有哪些难点?江浙民营建企如何突破发展天花板?行业内一直存在两种经营模式之争,即“法人管项目”和“项目承包制”之争。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江浙建企开始“直营”之路,但江浙模式一直是“项目承包制”管理模式的代表。
江浙模式在前20多年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出较大的优势。
2009年江浙二省建筑业产值占全国的25%,即超过四分之一,即是一个重要佐证。
浙江的中天、广厦、龙元,江苏的南通建工、苏中建设等建企从20多年的数千万产值增长到百亿,甚至二百多亿,增速远超国有大型建企。
从以前国有大型建企的劳务分包商成为平起平坐的竞争者,江浙民营建企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项目承包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利用强大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项目经理的资源(业务关系、资金、人力),江浙建企获得快速发展。
随着产业成熟度提升,以经济利益强刺激的“项目承包制”潜力挖掘殆尽,优势逐渐丧失。
规模较大的江浙民营建企增速放缓,发展风险增加,已面临发展的天花板。
江浙模式天花板增速减缓。
近年江浙大型民营建企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纵比(和自己)和横比(和同行)发展速度都慢了很多。
2009年全国建筑业产值增幅达23%,意味着低于23%的企业增速,在整个市场份额的占比是减小的,即没有跑赢大盘。
实际上,江苏建筑业总产值的增速已从2004年的25%降至2009年的18%,浙江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则从2003年的31%降至2009年的15%。
处于产业整合期的企业发展速度要明显快于平均行业增速,才能甩掉众多竞争对手突颖而出。
以目前江浙民营建企的管理手段和管控能力,这显然是过高的要求。
随着项目数量和项目地域大幅扩张,管理难度激增。
由于“项目承包制”项目经营决策权大部分下放在项目部,企业总部对项目成本风险、资金风险处于信息劣势,管控风险大增,加上其他众多因素,不得不放缓发展速度,无法超越行业平均增速。
PDPS服务推动BIM技术应用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为什么项目管理一直困难重重?为什么生产力革命性技术—BIM技术普及缓慢?PDPS服务如何为BIM技术应用带来巨变?项目管理困境一直以来,工程项目管理因缺少及时准确获取基础数据的能力,项目管理困难重重,进度、成本甚至质量安全的失控习以为常。
这是由建筑业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行业本质所决定的,产品是不标准的,生产流程是不统一的。
同时单产品的数据复杂且海量,要比制造业一个产品中的数据量高几个量级。
传统的人工预算作业方法难以跟上项目进度,管理各条线所需要的数据难以及时提供,导致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甚至失控。
就单个工程项目而言,实物量数据是由数十万个构件汇总而来,构件是整个建筑物的DNA,构件的细度比想象当中还要小。
比如一个门构件还包含了大量子构件(计算项目),一个梁柱构件也是如此,粉刷层、贴面就是不同的构件,因此工程实物量计算和统计分析面对的是人工难以胜任的海量数据。
现实工程管理中,很多项目到工程结束后完整的预算数据还没出来。
即使已经手工计算出预算书的项目,获取项目过程中阶段性所需要的数据依然困难重重,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组合、拆分、对应的工作量不是人工所能胜任的。
因此当前项目管理的普遍现状是以靠经验拍脑袋决策为主,这种状况给项目管理带来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一是损失项目收入。
往往由于计算不准确,漏项少算、实体计算多扣减,一份预算书的少算误差率3%~5%很正常。
同时,由于没有能力在投标时精确快速核量,往往因报价策略不合理而导致结算亏损,这一项差3%~5%也不足为奇。
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巨亏41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整个项目工程量估算严重错误。
二是项目利润大漏洞不能及时发现。
如现在大型建企,甚至是承包制项目上,因出内鬼与供应商内外勾结,或因收料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被供应商飞单的情况还大量存在。
很多情况往往是与业主结算时才发现材料用量亏损很多,不是浪费而是飞单造成的。
得数据者得天下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为什么第一轮特级建企信息化之路坎坷重重?为什么遇到项目部强大阻力?为什么建企信息化应从核心基础数据信息化抓起?信息化危机凸现为引导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成为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建筑业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发展,原建设部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进行修订,于2007年3月13日颁布施行了新的《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
这部新标准,首次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的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并且作为必须具备的硬杠杠,到2010年3月后重新进行资质就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施工企业信息化市场也因为这一新标准的出台,一改以往一壶温吞水的状况。
特级资质标准施行三年来,施工企业无不绷紧神经,积极配备各种ERP软件,然而信息化进程缓慢,效果很不理想。
鉴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建筑施工企业现状,住建部在7月30日发布通知,将特级资质标准的过渡期延长至2012年3月13日。
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颁布三年以来,很多原先没有信息化意识的企业提前启动信息化工程,也推动了一批企业家开始关注研究建企信息化。
在整个行业的建企信息化市场推动力不强的情况下,行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往往比较大。
如果运用得当,效果可以不错,如前些年建设部推动的设计院“甩图板”信息化运动就相当不错。
但本轮特级建企信息化标准的实施,由于标准不够成熟,效果不尽人意。
据中施协的摸底调查和鲁班咨询调研表明,有大量的特级建企信息化的目的仅为了过特级资质,目的性非常明确,没有同时为提升管理做信息化的打算,导致低投入、填假数据盛行。
特别是行业一批不太成功、投入产出不理想的案例出现时,为很多建企企业家错误的信息化理念提供了佐证:建企信息化是搞不成的,信息化投入产出是很低的,应对一下资质审批就可以了。
这种危机局面如不尽快得到改善,将使建企信息化进程受到沉重打击。
危机现象根源一是特级建企信息化标准导向有偏。
转型升级的几个危险现象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转型升级”明显升温,然而在建企转型升级的路上已经出现一些危险现象,值得我们研究重视。
转型升级再成热点以本轮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为转折点,业界近年长期在讨论的“转型升级”明显升温,成为当前业内热门话题,本届《建筑企业家论坛》的主题即为“转型升级”热度可见一斑。
为应对经济危机减少经营风险,许多大型建筑企业不仅在认真研究,而且已有了很多转型升级的实际行动。
有加大投资房地产力度,有搞多元化,有搞本行业产业链拓展,拓广经营范围的,从民用进入工业,从工业进入铁路、公路,不一而足,也有少量的在扎实改善主业的经营管理(如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我国大型建企盘子已不小,转型升级的决策属于战略级决策,会对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带来重大影响,需慎之又慎。
据我们的观察,我国大型建企转型升级已出现一些危险现象,值得我们研究重视。
转型升级的认识问题如何理解我国大型建企当前“转型升级”的含义就是一个大问题。
从当前建企企业家的众多观点来看,认识是很发散的:有的认为投资房地产将自己从乙方变成甲方,就意味着转型升级了;有的利用手中不多的资金却大搞多元化投资;有投建材生产的,有投证券的,有投高科技的……。
将主业做强,将粗放经营转型为精细管理,将项目承包经营转型为集约经营,提升落后的管理方式,作为转型升级战略的反而是少数,这应是我们当前行业的严重误区。
这一误区的产生当然有其历史必然的原因,中国建筑业高速发展了近30年,在这高速发展过程中,众多大型建企虽做过大量管理改革,但未能改变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危机丛生的行业生存状态。
正因长期未能找到突破点,就有了更多向行业外突围的想法了,这是我们建筑业的危机,若没有众多的建筑企业家对建筑主业的转型升级进行攻坚战,建筑业的发展将延缓很多。
建筑产业的发展突破已现曙光,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企业局面管理在管理手段上有了根本的解决之道,建筑业全新的发展模式有了全新的管理方法论和管理技术手段支撑,专注于主业的转型升级将开始大有作为,而眼睛向外的“转型升级”并非坦途。
实现基于BIM的项目全过程实际成本快速核算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为什么工程项目过程成本核算非常困难?为什么建企信息化难以突破核心业务管理?为什么BIM技术将成为成本核算关键支撑?当前建企转型升级和信息化都举步维艰,年年在抓的问题反而愈来愈严重。
2010年上海胶州路大火和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一举亏损41亿,表明我们的基础管理依然十分薄弱。
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实施今年进入申报核定,结论已很清楚:虽然推动了一轮特级建企信息化热潮,但建筑企业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却丝毫未能突破,关键问题之一在于缺乏三大基础数据库的支撑。
建筑产品的单一性和单一产品的复杂性,海量数据需要多维度(时间、空间、工序)短周期分析,决定了建企在完成基础数据的信息化、自动化前,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就不可能深入,无法发挥信息化的价值。
何为三大基础数据库工程基础数据种类繁多,本文所指的基础数据是与工程成本直接相关的实物量、价格、消耗量等数据,即工程项目的核心基础数据。
项目管理各条线不能及时准确获取项目核心基础数据是当前国内项目管理的困境所在,也是几十年来建筑业生产力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
基础数据库就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信息化系统,是基础数据创建、积累、存取、共享、协同的支撑平台,为实物量、价格、消耗量指标(企业定额)这些关键基础数据建立5D关联工程数据库,将给建筑业信息化带来突破性进展。
这个意义上讲,价格动态数据库、企业定额数据库和BIM数据库,这三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将成为建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价格动态数据库是基于互联网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等动态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共享系统。
价格信息积累具有自增长机制,以应对海量的产品种类、品牌种类、供应商数据,能自动分析中准价,有严格的授权控制体系。
企业定额数据库即企业消耗量指标数据库。
消耗量指标体现了一个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每个项目的材料、人工、机械消耗水平,是工程成本重大决定因素之一。
D印th ihterview|深度访谈M A R K E T O B S E R V E R15深度访谈 I D e p th ihterviewn车产业已经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产业,其中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支撑汽 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按照汽车产业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要具有领先世界的能力,汽车零部件产业必须具有适度超前发展的产业能力。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为 中国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 遇。
我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汽车产 销量连续11年稳居全球首位,这带动了我国汽车 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参与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零部件公司,安波福(Aptiv )不仅见 证并参与了中国汽车市场从落后单一到繁荣昌盛、 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的发展过程,而且在此 过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助力中国汽车工业驶上 快车道。
在业内,可能大家更熟悉安波福之前的名 字——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De l p h i ),其前身是通用汽车公司零部件集团。
以通用旗下别克汽车和中国的渊源来推算,安波福作为汽车零部件供 应商与中国的交往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
2017年 12月,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德尔 福汽车系统公司,在成功完成一系列产品结构调 整后,成功转型成为一家于爱尔兰注册的跨国科 技公司,成为全力聚焦于加速推进主动安全、自 动驾驶、提升驾乘体验和互联服务等领域的商业 化进程,并提供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软件、算法、 汽车架构等汽车“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汽车 行业科技公司,并以新的公司名字——安波福公司重新亮相。
为了进一步了解安波福长盛不衰的奥秘及其 在中国的发展成就,本刊记者釆访了安波福亚太16 M A R K E T O B S E R V ERD印th ihterview|深度访谈I区总裁杨晓明博士,杨晓明博士于1995年在美国加入通用汽车公司,曾担任多个职务,德尔福于1999年从通用汽车分离出来,杨晓明博士随后加入德尔福。
当前建企战略思维六大误区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目标很重要,否则随波逐流,什么赚钱做什么,反复折腾却长期难以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迟早会碰到“天花板”。
误区之一:没搞清楚什么是战略,导致战略同质化。
当前各大建企公布的战略十分相似,同质化严重:一般都是强调要维持与稳定主业,同时搞多元化,搞房地产。
战略同质化实际效果是这些企业的所谓“战略”就是没有战略。
企业战略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差异化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与众不同。
企业战略要很容易说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让客户找到选择你的理由。
企业想做什么往往不是战略,不做什么很可能就是好的战略,从这个意义讲,战略就是放弃。
战略思维要从客户和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
你能做什么不重要,客户将如何选择很重要。
中国大型建企战略趋同导致市场无法选择,从而将陷入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一个行业所有的企业战略都差不多,则意味这个行业所有企业都没有什么战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行业的恶性竞争与我国建企战略能力较低是有很大关系的,每家企业因缺乏独特合适的战略,难以建立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陷入苦战。
战略的目的第一是要成为客户的首选,成为领域的第一,而不是赚钱。
成为客户的首选,甚至你价钱高还选你,自然就能赚钱,赚钱一定是战略正确的结果,直奔赚钱的目标往往欲速不达。
当前中国建筑业要成为客户首选一般要成本领先,具有价格竞争力,因目前中国建筑业的品牌战略(差异化战略)还未能打响,其他竞争壁垒也不多,而价格战确是如火如荼了。
什么是战略还可解读为:当行业有很大的苦难时候,你还在认真做,在改善管理等待产业整合机会,这就是有战略。
满天下找暴利机会,想轻松赚钱,不需要什么战略,也不会有好的未来。
很多温洲煤矿老板的案例告诉我们,炒楼赚的钱会在山西煤矿和迪拜消耗掉。
实业企业为赚钱而到处投资,既难实现初衷,对社会价值也不大,除非你是纯粹的投资公司,承担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
李强:强力推动连云港转型升级步伐【字号:大中小】【打印】【关闭】 2011-11-28 15:27 11月26日上午,为期两天半的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抓转型、促发展”学习讨论会圆满结束。
在17位市级领导就各自分管的领域作交流发言后,连云港市委书记李强作了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充分认识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连云港在转型升级中所处的位置,切实找准转型升级的路径,大力提升领导干部推进转型升级的素质与能力,通过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推动连云港跨越发展。
市长杨省世主持会议。
市四套班子全体负责人,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
据了解,此次会议是近年来连云港召开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时间最长的一次专题学习会。
会议期间,省委宣讲团成员、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秋宝分别就“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方位与主要内容”作了专题报告。
会上,李强就事关全市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李强强调,要充分认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从破解资源环境刚性制约看,转型升级是根本出路;从应对区域发展竞争看,转型升级是紧迫任务。
当前,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发展主线,谁在转型升级上转得早、转得快、转得好,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清形势,迎头赶上,顺势而为,通过转型升级来引领新一轮的发展。
李强指出,要准确把握连云港在转型升级中所处地位。
一方面要看到连云港的政策、港口、资源、开放的优势,另一方面要看到连云港发展中仍存在经济总量偏小、内涵结构不优化、优势发挥不够等差距和不足,对连云港发展现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区域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中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正确的评估,立足市情,放大优势,扬长补短,找准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
当前,连云港的发展形态仍以传统结构为主,发展不够协调,正处在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到现代的起步阶段,处于转型过渡的关键期。
新常态下金螳螂的三大挑战文|杨宝明鲁班咨询首席顾问建筑装饰业的老大——金螳螂,新常态下会遇到哪些挑战呢?金螳螂在建筑业新常态下正在面临三大新挑战。
价格战的挑战。
经济景气情况下,业主比较喜欢品牌强、质量有保障的承包商,经济不景气、行业下行时,价格敏感度提高,成本控制能力成为重心,成为更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建筑业一直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金螳螂在管理上行业领先,但依然还未突破规模不经济这个瓶颈。
只有突破这个瓶颈,企业才能达到竞争的自由度,进退皆可,获得规模化发展根本动力。
专家品牌的挑战。
精装行业在整个中国建筑业率先进入品牌化竞争,竞争水平为行业内最高。
目前金螳螂还是多个领域的第一,但随着专家品牌的不断涌现和进步,金螳螂比较宽泛的公装品牌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市场容易不断被专家品牌切割。
此等情况下,金螳螂的品牌战略和品牌规划面临越来越强的挑战。
金螳螂前些年做了一些品牌延伸,在幕墙、景观、家具等方面加大力度,2014年更是在家装领域拓展加大力度,这些品牌延伸将影响品牌的竞争力,特别是高调进入家装业对品牌的稀释更严重些。
增长的挑战。
金螳螂是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明星股,近些年一直有不凡的表现,有众多明星机构捧场,也带来了业绩压力,增长的压力将是长期较大的。
如何应对业绩压力,品牌延伸式的扩展业务将带来较大的风险。
进入家装业,高度关联金螳螂品牌是不合适的,损失大于所得。
新竞争时代的应对策略建立强大的成本竞争力。
金螳螂若能率先真正做到中国建筑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则对推动中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会有更大的贡献。
中国很多行业,价格战(成本战)是行业洗牌的主要手段,工程行业价格战手段是有效的,品牌价值战效力有一定范围。
成本竞争力关键出路在于“BIM+互联网”,金螳螂应不断提升“BIM+互联网”的应用水平。
新竞争阶段的品牌战略顶层规划。
金螳螂应对集团整体品牌体系做顶层设计、规划梳理,已非常迫切。
解决品牌延伸的负面效应,合理布局新业务品牌。
杨宝明:BIM用不好,一流一定变二流!——评《黄强:BIM不能让二流企业变一流》“BIM不能让二流企业变一流”,这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这种观点的逻辑错误比较低级,用意何在,让人深思。
BIM技术会成为行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很少有人讲会是一个充分条件。
企业的成功需要具备多种条件,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世上应该没有一种工程技术,一定能让一个建筑企业从二流提升到一流。
但现在可以确认,一个建筑企业用不好BIM技术,一定会让一个一流企业变成二流。
在上海,政府政策明确将在2017年全面应用BIM技术,不用BIM技术、用不好BIM技术,公建项目已经是不能参与投标了,自然,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项目也会强制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省市会强制要求。
毫无疑问,BIM技术会成为建筑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于建筑业(工程项目实施)的本质决定,建筑业是产品最大的行业,也是数据量最大的行业,更是数据处理最为复杂最难的行业,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仅依靠人的能力是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的,BIM技术是突破工程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关键。
BIM技术将引起产业链分工的较大调整,这是必然的。
这意味着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会在后续的产业变革中产生变化,每个职业人员应注意到这种变化,才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的做法。
BIM技术改变了工程信息处理的方式和信息流动的速度及精度,对工作分工、责任承担就会引起调整,这是极为自然的。
以为什么都不会变,就意味自甘落后。
中国BIM江湖里,专家很多,“砖家”更多,这都不是问题,大家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很正常。
危险的是,如果掌握重要行业资源的重要行业人物没有行业责任感,从一已私利为出发点,滥用影响力,裹胁行业企业往错误方向行进,阻碍行业进步,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就会比较大,值得大家引起高度警惕。
不论你现在如何认为,不可改变的是:BIM会改变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不用好BIM技术、用不好BIM技术,会让一流企业变二流!最多是大小和时间的问题。
新常态下施工企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发表时间:2019-08-21T16:21:44.7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作者:王春玲[导读] 结合目前的经济态势,从企业经营、项目管理、整合价值链、定位赢得心智等角度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本质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中能化(贵州)建设控股有限公司摘要:结合目前的经济态势,从企业经营、项目管理、整合价值链、定位赢得心智等角度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本质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关键词:施工企业;新常态;高质量发展;经营理念引言: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中国建筑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很多建筑企业经营意识薄弱、经营方式低端,在粗放式管理的模式下亦能生存。
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建筑企业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高速增长期的简单粗放式经营思维已无法延续,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查理芒格曾说过“宏观是必须承受的,而微观是我们有所作为的”。
面对新常态和新形势,解决企业生存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深刻理解企业的经营本质,每个企业都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环境、相信常识、拥有知识,在不确定中将自己解救出来。
1、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营理念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得顾客的认同和市场的回馈,从而取得经营成效。
真正影响企业持续成功的重要重心不是公司的战略目标,也不是运营管理的流程,而是专注、集中焦点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力量,所以要以客户导向。
一个能够创造顾客价值的公司应是基于现代价值链进行思考,一切从顾客开始,为顾客创造价值,由顾客的偏好决定企业的技术和服务,由技术和服务的价值引导资源的投入,最后获得公司的资产和核心能力,这样的企业才会被确认是拥有市场能力并能持续成长的企业。
所以市场有什么,企业能做什么,目标是什么,怎么才能实现、这是企业管理者要问自己的问题。
推进“三个转型升级” 力促河北绿色崛起
杨智明
【期刊名称】《领导之友》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2014年3月25日,环保部发布了4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报告》,首次对我国自2013年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进行评价。
从74个城市卒气质量临测结果看.【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杨智明
【作者单位】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党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52.68
【相关文献】
1.河北京南·固安高新区:以创新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崛起 [J], 河北京南·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河北省绿色崛起 [J], 米广峰
3.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力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J], 陈会新;
4.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力促工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研究 [J], 郭敏英;韩辉
5.河北省住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助力绿色崛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警惕建筑工业化泡沫文|杨宝明鲁班咨询首席顾问建筑工业化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但目前政府强烈推动,企业内在驱动力不足,导致出现较多误区。
当前的中国建筑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能耗太大、资源浪费严重、消耗人力太多、碳排放太多、质量安全水平低,变革是必然的,工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方向。
但由于当前的工业化是政府强烈推动,企业本身的内在驱动力还不足,导致当前建筑业工业化之路有较多误区。
较多企业搞工业化是在抓政策机会,而不是为了行业可持续和提升竞争力的市场化自觉行为。
误区现象有以下几种:一是为了拿项目。
有些项目必须用工业化方式建造,企业只好去搞,没有长远的规划。
没有技术的积累,无法最终产业化,付出不少代价却无法产生长远的企业效益。
二是利用政策,抢占资源,趁机圈地。
地方政府为了落实国家导向,将建筑产业化列为一个发展机遇。
企业顺其所好,编制宏大的计划,获得巨大的资源。
但是否能出成果,实在堪忧。
PC工业化、机电工程工业化都一样,具有巨大的技术含量,需要创新的持续投入。
三是不知难度、投入回报效益成问题。
建筑工业化要走到产业化一步,将有非常高的门槛。
现在的大部分建企并无这个能力,资金不是主要的问题,更多的是产业信仰建立、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的各方面的问题。
对企业和职业人的要求相当高的。
其实,建筑工业化可干的务实的事非常之多,不需要集中在PC这一件事上,而是应该做很多微创新,如现在工地上可以减少碳排、减少人工的一切新技术、新工艺等都值得重视和推广。
减少碳排、减少人工的方法,很多依靠集约式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因此工业化是建筑业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真正的问题在于大量承包制,企业没有能够长远眼光看待创新,项目经理看中的是本项目效益,而不是长期效益。
政府推动工业化的政策大有讲究,鼓励工业化一定是对的,但顶层设计不妥的话,会带动企业的投机性行为,造成全行业巨大的资源浪费。
建企是投机性最强的企业群体,这一点肯定的。
政府的目标是如何引导企业自觉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实行过于行政化的激励机制。
转型升级三大突破点杨宝明博士上海鲁班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建筑业赢利水平低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围绕主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整个建筑业赢利水平低下是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问题了,近年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在2~3%左右,比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的6~7%低很多,几家上市房建建企2008平均赢利水平为2%左右,在上市企业按行业排序仍是较低的行业。
行业利润水平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建筑业作为能耗、污染和原材料消耗大户,低利润水平制约了行业发展,技术改进、管理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都会失去投入支撑,导致行业进步缓慢。
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转型突破势在必行。
本轮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和“合理低价中标”更大范围的推开,进一步压缩工程项目利润空间。
虽然在大量货币发行和“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支撑,建筑业依然保持了增长,但业主方严控成本、收紧审价的意识大为增强,从而压缩了项目利润空间。
“合理低价中标”虽然大受攻击,更大范围推开势成必然。
水往低处流,资本向高处走。
转型升级,经营突围已成为近一年建企最热的话题。
如何转型如何升级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笔者研究来看,许多企业转型升级未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向房地产、多元化突围,这是相当危险的,很有必要引起业界更高的重视。
转型升级三大突破点当前建企赢利能力最有效的突破点笔者认为应围绕主业,向外行业、多元化发展应叫转行,不叫转型;应叫降级从头再来,而不是升级。
围绕主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有三大突破点:一是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三是大幅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不可否认,建筑业的集约度在提升,但综合性总承包企业数量过多(最新数据:总承包特级资质约260家;一级承包资质约6000余家)是价格战惨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从中突围,品牌战略可起重大作用。
我国的建筑业生态还远未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资格的总承包企业数量太多,但竞争力强的专业公司并不算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是当前我国建筑业主要特点。
中国建筑业规模巨大,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空间,而现状却是大家为了做大,都往大而全发展,使大量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品牌差异。
参与竞争的没有差异化的企业数量一多,价格战在所难免。
服装品牌可以数十倍溢价,苹果电脑可以数倍溢价,格力空调赢利能力远超同行,万科房价远高于同行,都是品牌战略的成果。
现阶段建筑行业对品牌战略研究和应用都还很少。
近年行业内通过品牌战略获得上游客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订单已逐渐增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进步亮点,如万科、大连万达和复地集团与几家建企的战略合作,都是这种情况典型代表。
上游客户为什么这样选择?看中承包商什么?这就是品牌价值所在了。
获得上游战略合作伙伴订单,减少了大量隐性成本,实质上提高了产品结算价格,订单也可近于协议价格签约,比市场残酷竞争所得单子好较多。
即使面对没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投标竞争,品牌的独特价值完全可以提高企业的中标率和中标价格。
国内建企的品牌战略要着眼于通过专业化建立差异化,朝着某一领域最佳、第一的目标去努力。
能简单的告知客户我是谁,我是什么方面专家,我是什么领域第一(或领先者)。
做建筑品牌已不是像大多老总想象的仅考虑诚信、质量了,这已是做品牌的底线条件了,而不是品牌成功的充分条件了。
与同行的品牌差异化可以从专业、地域、技术专长、工程类别、管理特长等很多方面来入手。
工程领域专业众多,每个专业将会产生领域冠军,获得很好的品牌溢价。
有的专业钢构公司已做的很大,效益远比综合性企业好。
基础公司专注于地下工程,隧道股份、金蟑螂装饰、一些安装公司等都是专业化策略的好典型。
地域品牌也可营造强竞争力,在某一地域上可以整合出强势地域品牌,上海建工集团近年的表现其实应是地域品牌为主的品牌企业。
建筑企业需要很多地方配套资源,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获得竞争优势是一种可行方案。
技术专长也可以为自己带来独特的品牌价值,有的企业在某一领域大量投入研发,进行技术积累,形成领域技术优势,如超高层、逆作法等大型成套技术,可成为品牌资源,有此类技术难题的工程就较易中标,且拿到较好价格。
有的公司在某些工程类别上形成竞争优势,某类工程的成套技术、施工流程、工艺和管理上的知识积累和资源积累,可形成品牌价值,有的主攻超高建筑,有的专攻住宅(住宅质量和售后服务搞好不是一件易事),有的主攻市政、桥梁,有的主攻工业厂房。
管理上品牌建立,有的通过总承包管理能力建立独特核心竞争力,有的在BOT、BT建设模式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
专业化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实施会使企业的规模上暂时有所牺牲,如果加强建设企业独特的竞争力,长远来看可能做出更大的规模。
更小的领域更大的领域份额是一种优势战略;更宽的领域,每一领域的份额很小,竞争力将越来越弱。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放弃。
有战略必有放弃,使企业业务更加聚焦,放弃与品牌战略无关的业务。
品牌要集中在一个词中,品牌才会有更强的渗透力,也就会有更强的赢利能力。
品牌建设的核心规律是一个品牌只能代表一个词,一个品牌想代表更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能代表。
宝马代表“驾驶感觉”,奔驰代表“成功人士”,VOLVO代表“安全”,万科代表“中高档住宅专家”,我们的建筑企业大都还不太说得清自己代表什么,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强。
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内部效率和管控成本,企业文化、价值观能最终决定企业走到多远、多高,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数百年来的统计规律已表明了这一点。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足够证明这一点,一个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总有一个伟大的企业理想和价值观。
统计分析表明,诚信、客户价值原则须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最基本的二条企业信仰。
近年业内对建筑业企业文化建设讨论不可谓不多,已说明大家都充分意识到了重要性。
如何着手,效果如何,应不太好讲。
现在的企业文化建设讨论与实施还大多在浅层次上,远没有触及建企灵魂,诚信、客户价值才是最根本的二点。
过去国有机制下,员工将企业视为一辈子的归宿,凝聚力、向心力还不错,市场环境发展到今天,这一点已不存在了。
当前金钱至上的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冲击可谓巨大,对中国建企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严重的挑战,已经严重影响到内部管理,近年正在大幅筑高内部管控成本。
10多年前,大型国企很多自营项目尚能有很好的赢利,现在已趋于困难,双包才能赢利了。
建企内部的业务流程管理中,不论是分包还是采购,甚至施工管理、质量管理过程中,进出的资金都很大,对管理人员充满了诱惑。
加上合作单位不断公关进攻,让内部团队成员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把持好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的年轻化,企业凝聚力在下降,使得更难上加难了。
当前的国内建筑业潜规则盛行,不参与其中,对企业来说似乎眼前就要面临生存问题,一个很大的矛盾是当企业在努力按潜规则行事获取业务订单的时候,在通过潜规则获得更高结算时,如何对内部落实合适的价值观(诚信、客户价值),这就是我们建企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的严重困境。
建企上游客户万科正是敢于公开喊出“不行贿”的企业价值观时,内部的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前提,就比较容易推行了。
笔者设想,若业内一家企业敢学万科率先公开亮出类似万科的“不行贿”价值观,完全凭价格竞争力和管理能力去竞争,并真实去做,也完全有可能收到奇效,很可能容易获得更多上游战略合作伙伴。
做为建设单位太喜欢这样的合作伙伴了,有太多的业主在找这样的合作伙伴。
不论如何,企业提高效益,成功建立一种诚信文化,让年轻基层管理人都认同、都去执行职业化理念和价值观,无疑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大幅提升赢利能力。
大幅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存在巨大困难的同时,管理信息化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救济措施。
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内部管控能力,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堵住很多管理漏洞,提升赢利能力,就是不二选择了。
建筑业的赢利能力提升困难,管理粗放,浪费与漏洞多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量巨大,因建筑业的特殊性(产品不标准、管理团队临时性、作业场地不固定、作业流程不标准、牵涉数据量海量等)致使管理者很难及时准确掌握过程数据,管理只能拍脑袋,实现精细化管理很难。
要提升建筑业生产力水平和实现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管控目的,出路就只能在信息化上努力。
管理模式、机制、流程的改进当前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
也正因建筑业现场生产的特殊性,实施信息化也比其他行业要难很多,但依现在的技术水平,我们持续不断努力与投入完全可以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从中获得很大的价值。
提升管理能力和赢利能力从精细化管理入手,精细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信息化又从何入手?笔者调查研究近年众多大型建企的信息化经验与教训来看,应从普及算量软件的应用开始入手。
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解决基础数据(量、价)来源的问题,而工程项目管理最大难题是海量基础数据获取困难,算量软件创建的BIM和客观软件推出的鲁班通价格信息解决方案,是唯一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现已逐步成熟。
当前大型建企的信息化之路正在陷入误区,因建设部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大家言必称ERP,而缺乏基础数据(量、价格、造价动态数据)的ERP只能是空中楼阁。
手工在提供基础数据的ERP,往往无法解决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导致ERP应用失败。
扎实用好算量软件,工程一开建就建好BIM,则全过程数据都可自动调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
建企基于互联网全公司价格信息平台,实现共享和管理,基础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将为ERP发挥作用起到重要支撑,。
总之,建企赢利能力提升有诸多方面,本文论述到的仅为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几个突破点,肯定有不足之处,引起大家思考和研究更为重要。
发表于《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