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风湿性心脏病32例诊治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复发情况,为儿童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儿童风湿性心脏病患儿资料,就32例患断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情况、诊断和治疗复发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急性风湿性心脏病23例患儿中21例经2周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好转,体温下降,胸闷、气促,关节疼痛等症状好转,另外2例患儿转至上级医院实施手术治疗,9例慢性心瓣膜病患儿经8-14周治疗后8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例患儿因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严重返流,转至上级医院实施心脏换瓣手术治疗。
结论:儿童风湿性心脏病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关节肿痛等,在诊断时应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结合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以早期诊断,对症采用正规抗风湿治疗及对症治疗,慢性患儿要加强长期预防治疗。
关键词:儿童;风湿性心脏病;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18-02风湿性心脏病临床上又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居住环境的改善,该病在城市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但在山区农村儿童风湿性心脏病仍较为常见,为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本研究选择我院2002年6月-2011年12月32例儿童风湿性心脏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6月-2011年12月32例儿童风湿性心脏病患儿资料,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11.7岁;病程1个月-1.8年,急性风湿性心脏病23例,占71.88%,慢性心瓣膜病9例,占28.13%,32例患儿中11例并发心功能不全,占34.38%。
32例患儿中1例来自城市,其余均为农村患儿,占96.88%。
1.2 诊断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1992年修定的jones标准进行诊断。
所有患儿均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
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从而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84位风湿免疫疾病患者,通过科学的随机分样方法,将84位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观察组42人通过采用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42人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这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综合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8.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5.2%,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3.3%,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对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的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干预;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临床效果在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经常伴随着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它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在这中间尤其以低氧血患者以及渐进性劳力气促的发生概率比较高,影响着患者的健康[1],因此,对这些患者必须做好临床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有着很好的疗效。
本文就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风湿免疫疾病中肺部并发症患者对其进行护理,现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84位风湿免疫疾病患者,通过科学的随机抽样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资料具体如下:①观察组有4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5-75岁,平均年龄为48±2岁,患病年数有1-15年,平均年数为6±1年,其中主要有20例患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8为患者为干燥综合征,4例患者为皮肤炎。
②对照组有4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24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在24-74岁,平均年龄为48±2岁,患病年数为1-16年,平均患病年数为6.5±1.5年,有18例患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9例患者为干燥综合征,5例为皮肤炎。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投稿须知信息来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辑部作者:发布时间:2016-1-22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风湿病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风湿病学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风湿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风湿病学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风湿病学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风湿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风湿病学学术交流。
1《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欢迎论著、临床研究、病例报告、经验与教训、技术交流、讲座、综述、会议(座谈)纪要、临床病理(病例)讨论、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的稿件。
专论的稿件主要为约稿。
收稿邮箱:zhfsbxqk@2对来稿的要求2.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
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简报等不超过1 500字。
2.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
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2.3作者作者姓名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
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请另附页写明,不要写在正文中。
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人发表者。
以上3条均需具备。
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
对文章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
集体署名的论文,于文末栏右侧顶格写“(×××××整理)”的同时,一律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有关信息。
通信作者只列一位,由投稿者自己确定。
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
风湿免疫内科进修心得体会
引言
风湿免疫内科是一门专注于风湿病和免疫性疾病的医学专业。
在我进修期间,我有幸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本文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抓住基础知识
在进修期间,我深刻意识到掌握风湿病和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风湿病是一组复杂的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因此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是理解和诊治这些疾病的关键。
多研究典型病例
通过研究和分析典型病例,我对风湿病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不同的病例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我能够更准确地确定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重视团队合作
在风湿免疫内科工作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与其他医疗
专业人员,如风湿病专家、放射科医生和实验室技师等密切合作,
可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我学会了与团队合作,共同努力解决患
者的问题。
积极参与科研
不断更新学术知识是成为一个优秀的风湿免疫内科医生的关键。
在进修期间,我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包括参加学术研讨会和撰写研
究论文。
通过科研工作,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还加深了
对风湿免疫内科的理解。
结论
风湿免疫内科进修期间,我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典型病例、团队合作和积极参与科研等方式,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些经
验和心得将对我未来的临床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使我成为更出
色的风湿免疫内科医生。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应用价值研究【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274-01【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分为ra活动组和ra缓解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骨碱性磷酸酶及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
结果:ra活动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和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明显较高(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部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集3 毫升静脉血,以测定血沉、类风湿因子和c 反应蛋白,然后分离血清,储存于-30℃,待检测骨碱性磷酸酶及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其中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采用全自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及c 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骨碱性磷酸酶和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骨碱性磷酸酶、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均为ids 公司(英国)产品;酶标仪为e-star (澳斯邦)产品,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骨碱性磷酸酶和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组患者的血沉、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和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水平明显较高,而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较低。
3 讨论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有研究者从细胞水平中发现,在成骨细胞体外培养中观察到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成骨细胞的产生与促使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凋亡。
骨质形成受阻,从而导致骨质疏松[3]。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局部骨质侵蚀是该病的特征之一,也是类风湿关节炎诱发关节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风湿病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风湿病的血液检验情况。
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所收治的青少年风湿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对比除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差异,免疫学各项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比组相比均较高。
结论血液检验是及时确诊及时治疗青少年风湿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风湿病;血液检验;血液流变学风湿病主要是因为患者自身所产生的免疫异常反应导致肌骨骼、肌肉、多组织以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总称,其中脊柱关节病、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皮肌炎等均属于该病的范畴[1]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近年来风湿病患者中青少年人数比例越来越重,因此,及时确诊及时治疗是确保青少年风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的重要方法,现对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所收治的青少年风湿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至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所收治的风湿病患者中青少年风湿病患者共60例(青少年风湿组),患者病症主要为:干燥综合征、结节性红斑合并的恶性血液病、风湿性关节炎、白塞氏病、骨关节炎,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均在7-18岁,平均年龄为14.5岁,均根据风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
与此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中60例体检者(健康对比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均在8-20岁,平均年龄为15.5岁。
两组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临床症状患者的双肘、手掌指关节以及膝关节出现对称性肿痛,活动受到限制,双手典型ra畸形,晨僵的情况,患者均使用了多年了的消炎止痛药。
1.3 检验方法在清晨对青少年风湿组和健康对比组进行空腹采血,用肝素抗凝。
采取温氏法对红细胞的血沉和压积进行检测。
运用北京利生by-n6a粘度仪对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进行检测。
2 结果青少年风湿组与健康对比组各项数据比较:青少年风湿组的患者免疫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比组相比,有较大差异,p<0.01,见表1。
风湿病中医药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疗法,近年来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论文综述了风湿病中医药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传统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拔罐疗法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风湿病、中医药、传统中药、针灸、拔罐、治疗、研究进展、展望引言:风湿病是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风湿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一些患者对传统药物治疗不耐受或存在不良反应,因此寻求替代疗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研究逐渐增多,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综述风湿病中医药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传统中药治疗风湿病许多中药被用于缓解风湿病的疼痛和减轻炎症,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其中,一些常用的中药如白芍、川芎、当归等常被用于活血化瘀,帮助缓解风湿病的疼痛症状。
白芍在中医学中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它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如芍药苷、藜芦苷等,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可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
川芎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如川芎酮、川芎嗪等,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可有效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
当归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当归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恢复受损的组织和关节功能。
此外,一些中药方剂如《桂附地黄丸》、《温经散寒汤》等也被广泛用于风湿病的治疗。
这些方剂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多种功效,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风镇痛等,可综合改善风湿病的症状。
最近的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风湿病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减轻关节炎症来发挥的。
很多中药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可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减轻风湿病的症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审稿流程
根据国际风湿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的官方网站,审稿流程大致如下:
1. 提交稿件:作者将自己的研究论文通过在线投稿系统提交给期刊。
2. 内部审稿:编辑部将检查所提交的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基本要求和范围。
如果不符合要求,稿件可能会被退回。
3. 同行评审:符合要求的论文将经过同行评审过程。
编辑部会选择合适的专家学者(通常是匿名的)对论文进行评审,评估其学术质量和原创性。
4. 评审意见:评审专家将对论文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并提交给编辑部。
5. 作者回复:作者将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论文,并撰写回复信解释和反馈对于每个意见的回应。
6. 再次审稿:修改后的论文和回复信将再次提交给评审专家进行审查。
7. 编辑决策:编辑部将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的论文和作者的回复制定最终的编辑决策,其中可能包括接受、拒绝或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建议。
8. 接受出版:如果论文被接受,作者将根据期刊的要求提交最终版本的论文和其他必要的文件。
整个审稿流程的时间会因稿件的复杂性和评审专家的可用性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整个审稿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类风湿性关节炎林鹏,大连大学,机械制造2008本科摘要:类风湿病就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叠类湿性关节炎。
所谓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只是关节发生了炎症病变,而是全身性的广泛性病变,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
大家值得注意的是风湿病和类风湿并使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种类病因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大量研究证明, 类风湿关节炎(RA ) 的发病与HLA2DRB1 (如DR1/ DR4 ) 、T 细胞受体(TCR ) 及抗原的介导密切相关[1 ,2 ] 。
HLA2DRB12抗原2TCR 三分子的相互识别和结合诱导了RA 的自身免疫反应,而T 细胞和B 细胞表面辅助分子、各种炎性细胞因子以自身抗体的参与则使RA 的免疫性炎症过程不断发展, 最终导致滑膜、软骨及骨质的破坏。
因此, 外源性初始抗原/ 自身抗原的驱动及其他(模拟) 抗原的介导是RA 患者自身免疫异常的始动因素[3 ,4 ] 。
随着对RA 抗原多肽、HLA2DRB1 及TCR 的进一步研究, 人们对这些RA 相关分子的结构特点及相互识别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5~8 ] 。
其中主要的进展之一是证明了RA 发病抑制中的抗原模糊识别(promiscuous recognition ) 现象, 即一种抗原多肽可以被多个构型类似的HLA2DRB1 分子识别, 而同一HLA2DRB1 分子亦可结合氨基酸序列不同而构型类似的多种抗原多肽[5~10 ]类风湿关节炎的种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叠类湿性关节炎。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典型类风湿或多关节炎型。
不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不典型类风湿。
其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类风湿重叠风湿病:全身症状重,可伴有明显心脏损害的表现与心力衰竭;2.类风湿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11]1. 关节及关节周围的晨僵至少 1 小时(≥ 6 周)。
2. 3 个或者 3 个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肿(≥ 6 周)。
3. 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者近端指间关节至少有一个关节肿( 6 周)。
4. 对称性关节炎(≥ 6 周)。
5. 类风湿结节伸肌表面或近关节区域的皮下结节。
6. 类风湿因子阳性(效价≥ 1 :32 )。
7. 手X 线像改变后前位手、腕关节X 线显示骨侵袭或明确骨质脱钙的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改变。
③类风湿重叠瑞特综合征。
类风湿关节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很普遍的疾病,但是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识来说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呢?在这里我们为你详细的介绍一下,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广义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关节部位的炎症病变外,还包括全身的广泛性病变。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人都容易把类风湿与风湿看做是同一个病种,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
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有关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可参考本书其他有关内容。
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的。
1896年舍费尔和雷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的疾病,同年斯蒂尔对儿童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详细的描述。
1931年塞西尔等人发现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发现类风湿因子。
1945年卡维尔蒂、1961年斯勒芬分别提出类风湿发病机理的自身变态反应理论,并得到确定。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有以下症状:1)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性的、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部指掌、腕、足趾等关节最常见。
2)早期呈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硬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缩,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3)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腱) ,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
因此病人除了有以上关节炎的表现外,还可有其他全身性表现,如发热、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周围神经病变、眼病变、动脉炎等。
4) 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孔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由此可知,所谓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只是关节发生了炎症病变,而是全身性的广泛性病变,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
参考文献[1 ] Ruiz2Morales JA , Vargas AG, Flores2Villanueva PO , et al . HLA2 DRB1 alleles encoding the ”Shared Epitope”are associated with sus2 ceptibility to develop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whereas HLA2DRB1 alle2 les encoding an aspartic acid at position 70 of the beta2chain are pro2 tective in Mexican Mestizos[J ] . Hum Immunol , 2004 ,65 :162.[2 ] Dresch C , Xavier R , Brenol JC ,et al . Analysis of two T2cell receptor BV gene segment polymorphisms in caucasoid Brazilia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 ] . Immumol Lett , 2003 ,90 :77.[3 ] Kim HY, Kim WU , Cho ML , et al . Enhanced T cell proliferative re2 sponse to type II collagen and synthetic peptide CII (2552274) in pa2 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 ] . Arthritis Rheum, 1999 ,42 :2085.[4 ] Corrigall VM, Bodman2Smith MD , Brunt M, et al . Inhibition of anti2 gen2presenting cell function and stimulation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to express an anti2inflammatory cytokines profile by the stress protein BiP[J ] . Arthritis Rheum, 2004 ,50 :1164.[5] Dessen A , Lawrence CM, Cupo S , et al . X2ray crystal structure ofHLA2DR4 (DRA 3 0101 , DRB1 3 0401) complexed with a peptide from human collagen II[J ] . Immunity , 1997 ,7 :473.[6] Rosloniec EF , Whittington KB , Zaller DM, et al . HLA2DR1 (DRB13 0101) andHLA2DR4 (DRB1 3 0401) use the same anchor residuesfor binding an immunodominnat peptide derived from human type IIcollagen[J ] . J Immunol , 2002 ,168 :253.[7] Kjellen P , Brunsberg U , Broddefalk J , et al . The structure basis ofMHC control of collagen2induced arthritis ; binding of the immunodom2inant type II collagen 2562270 glycopeptide to H22Aq and H22Apmolecules[J ] . Eur J Immunol , 1998 ,28 :755.[8] 周强,程永静,周卫红,等. HLA2DRB1 特异性非T 细胞结合肽的结构特点及其在T细胞激活中的作用[J ] . 中华医学杂志,2003 ,83 :1505.[9] 周强,程永静,张学武,等. HLA2DRB1 特异性非T 细胞结合肽对胶原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J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2 ,6 :397.[10] 程永静,周强,栗占国. HLA2DRB1 特异性II 型胶原多肽序列中氨基酸替换对T 细胞免疫的影响[J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 ,8 :210.[11] 1987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