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题集
- 格式:doc
- 大小:102.66 KB
- 文档页数:21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24、区域产业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25、产业: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6、支柱产业: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C.综合性D.实用性E 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篇一: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题库《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掌握)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BC )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B )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D)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4、20世纪上半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BC)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BCD)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二章一、选择题(不定项)(掌握)1、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B )A.杜能B.w.高次C.韦伯D.哈特向2、“区位因子”最早由(D )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格林哈特B.哈特向C.艾萨德D.韦伯3、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纳为三种,即(ACD )A.运费B.资本C.劳动力成本D.集聚4、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ALαKβ,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A代表常数,那么A、L、K依次代表(DAB )A.雇佣劳动量B.固定资本量C.消耗资源量D.综合技术进步因素5、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BCD )以及原材料价值和其在产品成本中构成状况等反映。
A.种类B.可替代性C.运费大小D.可运性6下列选项中,属于产业环境要素的有(ABCD )A.产业聚集B.生产服务C.基础设施D.人文环境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三章二问答题1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掌握)答:(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3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人类活动所占冇的场所,也含冇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关丁•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宝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内部规模经济: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6、外部规模经济:屈于空间集聚经济,指若干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牛平均生产成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7、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冇顶点的最短路径。
8、遍在原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9、局地原料:只有在特定地方才存在的原料。
10、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Z比。
11、区位重昴:单位产品所产牛的运送总重量。
12、需求圆锥体:廖什认为如呆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増加,销售价格増加,需求暈随Z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暈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暈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13、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14、基础聚落:膠什屮心地理论屮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
15、门槛值: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被称之为中心地的门槛值。
16、跨国公司: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7、产品周期理论: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鄴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伟等方而的耍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18、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彩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耍因索2—,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耍索结构等。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B.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C. 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D. 经济政策对地理的影响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 空间分析B. 统计分析C. 历史分析D. 实验室实验答案:D二、填空题1. 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______提出的。
答案:沃尔特·克里斯塔勒2.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通常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的差异。
答案: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配、基础设施建设三、简答题1.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相似或相关的企业、机构和组织集中分布的现象。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描述经济地理学中“区域一体化”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
答案:区域一体化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与融合,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
区域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内外的经济联系,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从而对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论述题1. 论述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
答案: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包括对全球供应链的分析、跨国公司的地理布局、以及全球城市网络的研究等。
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不平等问题,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护地方文化和特色等。
五、案例分析题1. 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并探讨其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贡献。
答案: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政策支持、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深圳的发展经验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贡献在于验证了产业政策、区位优势和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福师《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空格2分,共10分)1.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2.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B.奇泽姆C.罗蒙诺索夫D.葛茨3.“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格林哈特B.哈特向C.艾萨德D.韦伯4.20世纪60年代初()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地理的概念。
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5.德国经济学家()在1926年出版的孤立国,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A韦伯B杜能C胡弗D克里斯特*6.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A.生产力水平高低B.资源丰富程度C.产业结构优劣D.区域经济政策导向7.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是最基本的力量。
A.集聚机制B.区位指向C.空间近邻效应D.扩散机制8.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9.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B.《山海经》C.《禹贡》D.《汉书》10.()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A.目标驱动B.利益驱动C.宏观调控D.市场调控11.()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2.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
A.杜能B.高次C.韦伯D.哈特向13.“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格林哈特B.哈特向C.艾萨德D.韦伯1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15.()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经济地理学试题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40分)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请简要阐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地图制作等。
2.地理环境对于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请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河流、湖泊等水资源的分布对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便利的海运条件,有利于港口城市和航运业的发展。
气候条件也会对农业的产出和发展产生影响,例如草原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3.请简述区位和区域的概念,并说明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位是指地理位置,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统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的地域。
区位和区域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合适的区位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例如靠近供应链和市场的区位更有竞争优势。
而区域特征的统一和差异也会对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产生影响。
4.请简述中心-边缘理论,并说明其对经济地理学的意义。
中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中心-边缘结构,中心地区发展较快,边缘地区相对滞后。
这一理论对经济地理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分析和解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指导,合理规划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题(60分)5.请论述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加快了地球空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带来了跨国贸易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这使得经济地理学需要更多考虑国际经济间的联系与互动。
其次,全球化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优势。
全球化使得经济地理学需要更多关注全球产业链分布和国际分工。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得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集中,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有两类经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们是在中心地理位置和中心地理位置。
3、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运费。
4、胡佛在他的运输费用理论中提出了运费随距离递增而呈递减的观点。
5、在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中,市场占领被作为公司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因。
6、阔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
7、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所占比重高,产品的输出率较低的产业为支柱。
8、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9、克里斯塔勒运用演绎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间秩序,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__排列,市场区呈正六边形分布的空间组织结构。
10、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最大特征之一是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地的_职能__是相互对应的。
11、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共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进入__国际__市场阶段。
12、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共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的第五个阶段是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_组织调整(使趋于合理化)____阶段。
13、区域经济差异可以进行__有限度的__的调控。
14、外国直接投资区位多集中在分布在受资国的经济中心___中心布局。
15、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可归结为___资源禀赋___,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
16、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的第3阶段是_生产___阶段。
17、极化—涓滴学说的创始人是__赫希曼__。
二、选择题1、中心地理论中的“中心性”是指中心地:(A)A的相对重要性 B 发挥作用的程度 C 供给自身商品后的剩余 D 以上都对2、克里斯塔勒认为,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的是( A)A高级中心地 B、中级中心地 C 低级中心地 D以上都不对3、企业增长的动因之一是要实现或满足(A)A规模效益 B 经营者的欲望 C 横向一体化 D 纵向一体化4、公司扩展的基本战略的第一步是( A)A市场进入 B市场扩展 C 生产进入 D 生产扩展5、在全球尺度上,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总部位于(A)A少数主要城市 B 绝大多数大城市 C 经济中心 D 边境地区6、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在受资国的经济中心,是因为要(D)A 减少企业区位的搜寻成本B 减少风险C 便于高层协商D以上都对7、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的具体表现中,第一只雁为(B)A 国内生产浪潮 B进口浪潮 C 出口浪潮 D 模仿浪潮8、中心--外围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D)A刘易斯 B 赫希曼 C 艾萨德 D 弗里德曼9、研究新产业区的理论意义是阐述了(D)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或作用A 历史和特殊事件B 偶然性C 路径依赖D 中小企业10 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征是(B)A 区域性和实践性B区域性和综合性 C 社会性和实践性 D 以上都对1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模型是以( D)为特征:A明显的等级结构 B 商品销售范围上限 C 人口的有规律分布D以上都对12、克里斯塔勒认为,最适合用市场原则进行布局的是(C)A高级中心地。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选择的地区或地点。
供应商园:一般是指半成品,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的,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集聚区。
需求门槛:使经济活动能持续的最低市场规模。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中心地: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的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区位商: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值占区域总就业人数或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同类比重之比专业化指数:某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经济梯度: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二、填空题1、国内关于经济地理的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2、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但他并未对这六学科的特点和概念做具体说明。
3、第一个对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作了详细论述的是德国(国家名)的地理学家葛茨。
4、在经济科学中,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包括微(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哪种产业属于第一产业?a. 农业b. 制造业c. 服务业d. 金融业2. 总人口数量与总面积的比例被称为什么?a. 人口密度b. 城市化率c. 土地利用率d. 基尼系数3. 下列哪个不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原因?a.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 工业化的发展c. 城市人口的老龄化d. 农业机械化的推进4. 以下哪个城市被认为是全球金融中心?a. 伦敦b. 上海c. 新加坡d. 香港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下列哪个方面?a. 区域经济发展b. 城市化进程c. 经济全球化d. 以上皆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请解释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并举例说明其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解释什么是城市化,列举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3. 什么是城市体系?请解释城市体系的形成原因,并举例说明。
4. 解释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地理理论,包括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的概念。
5. 请解释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就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共10分)1. 请详细论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碳排放等方面。
2. 解释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并阐述其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应用题(共20分)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某国家的GDP为2000亿美元,总人口为1亿人,土地面积为100万平方千米。
根据相关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 请计算该国家的人均GDP。
2. 该国家的人口密度是多少?3. 该国家的城市化率是多少?。
经济地理学试题一、选择题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A. 地球自然现象B. 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C. 社会文化现象D. 政治制度答案:B2.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A. 自然资源B. 人口密度C. 政策环境D. 宗教信仰答案:D3. 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
A. 弗里德里希·拉采尔B.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C. 保罗·哈格斯特朗D. 彼得·迪肯答案:B4. 在经济地理学中,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指的是()。
A. 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B.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C.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衰退D. 乡村地区工业化答案:A5. 下列哪个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A. 国际贸易自由化B. 跨国公司的发展C. 地区经济一体化D. 地方保护主义的增强答案:D二、填空题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__________关系的学科。
答案:地理环境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__________。
答案:地理信息系统(GIS)3. 经济地理学中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概念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答案:苏联经济学家4. 在经济地理学中,__________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网络。
答案:城市圈5.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是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__________不平衡。
答案:经济发展三、简答题1.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答: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它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为区域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2. 描述经济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工”概念。
答:地域分工是指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劳动力等因素,专注于某一或几类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从而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形成互补和交换的经济结构。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开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地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法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地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园地,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园地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园地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究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园地〕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根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地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兴盛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园地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园地的对外交往本钱上下,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园地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含言语、文化等〕所决定的园地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大学经济地理复习题一、选择题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地理环境B.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C. 人口分布D. 政治制度2. 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冯·杜能B. 韦伯C. 克里斯塔勒D. 洛施3. 以下哪个不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 空间分析B. 统计分析C. 历史分析D. 实验室实验4. 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现象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地理位置B. 劳动力成本C. 政策支持D. 所有以上5.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包括哪些?A. 全球尺度B. 国家尺度C. 地方尺度D. 所有以上二、填空题6.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______上的分布及其与______相互作用的科学。
7. 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______,它主要研究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
8.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______和______。
9.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通常与______、______、政策等因素有关。
10. 经济地理学中的“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11.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 解释“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3. 描述经济地理学中“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论述题14. 论述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5. 分析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五、案例分析题16. 以一个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 B2. C3. D4. D5. D6. 空间、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7. 区域经济学8. 布局、发展9. 资源禀赋、地理位置10. 联系加强、依赖加深11.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经济全球化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集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欧美学者:(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相关部分。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我国学者:(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和优化调控。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本书观点:(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的区位(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规范性分析、结构主义。
规范性分析: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由于经济活动最佳区位是在一系列简化的条件下求得的,区位决策者被认为具有所有经济学的知识并一味追求最大利润,其研究框架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结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的地理学应运而生。
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剩余价值等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他们在经济区位的研究中,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3、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向。
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趋向: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
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具有特殊的作用。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区位条件、区位因子概念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2)与(1)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区位条件:现实中,某种类型人类活动常常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而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
人类对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选择也随之不同。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其要求的区位条件构成还会伴随其他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就区位条件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影响大的为主要区位条件,相对影响较小的为次要区位条件。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可用货币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不能用货币测算的非经济因子,如格林哈特提出的纯粹个人因子。
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2、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不仅包括有形物质的创造,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造。
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3、试述自然要素、土地因子、原材料因子与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关系。
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不仅包括有形物质的创造,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造。
而这种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
要素投入的变化可能直接导致经济活动的区位变化。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作为劳动对象,想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土地的自然出产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但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的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4、供应商园、机场产业区、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及内涵、运费的构成、运费方式与运费成本关系、运费定价制度的常见类型。
供应商园: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
这样,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机场产业区:机场产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1)机场业务关联产业,包括直接管理与运营机场的航空公司、物品零售业、货物运输与管理业、新闻报道业、饮食业、机场服务业及其他如金融保险、设施管理等服务业等;(2)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与空运相关的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农业、渔业等)、流通业、通信、运输业、广告、软件开发等信息相关联产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产业。
在空间上依次分布在从中心向外的核心区、中心城区、一般城区。
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a.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b.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c.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运费的构成,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减少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就随之不同。
(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书49~50)运费又会由于定价制度不同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等。
5、试述交通运输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运费成本以及交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在现实中,交通手段在途中变化的运转点经常存在,在转运点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间转运点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通常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地理可进入性。
交通便利性的提高意味着对外交往可能性的提高,无论是针对原料生产地、生产地还是消费地而言,都会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布局的重要因素。
6、试述技术进步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试述高新技术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高新技术产业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增加值的比重一般比传统产业高出一倍左右。
一般来说,技术与知识对于这类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明显。
研究开发活动往往比人口和产业活动显示出更加明显的地理集中。
即使技术与知识具有扩散作用,但知识创造以及创新活动仍然显示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态势。
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新技术园区即是伴随着这种产业聚集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
区域专业化有助于新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但是多样性同样甚至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
因此,专业化的高新技术园区会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圈形成机制(地租曲线)。
根据已经设定的各种假设前提,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去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
因此理性农场主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图例书61)2、试述“杜能圈”、辛克莱模式(“逆杜能圈”)的基本内涵。
杜能圈: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第二圈—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圈为休息地。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辛莱克模式(逆杜能圈):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他指出,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即使现在也基本同现实相吻合,然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表现出同杜能圈模式正好相反的地理布局。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混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方式。
(图书66~67)3、试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