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论
- 格式:docx
- 大小:49.65 KB
- 文档页数:7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3.理解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宏观经济学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2)通货膨胀与失业(3)总需求与总供给(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4.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2)凯恩斯主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3)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4)供给学派: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等(5)新凯恩斯主义: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5.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2)经济预测与预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3)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
2.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法: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如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等。
四、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计4学时。
2.教学进度:每周2学时,连续两周完成。
五、作业与考核1.课后作业:每周布置一次,共计2次。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追求的境界、学习步骤、产生与演进脉络,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宏观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以获得对宏观观经济学的整体性认识。
〖重要概念〗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授课方式〗以课堂讲解为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补充读物。
〖教学要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一些问题(R.Glenn Hubbard,Anthony P.O’Brien)。
2. 三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1) 经济学家开始搜集度系统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 认识到商业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
3) 一次大的灾难性事件——大萧条。
3.学术界对宏观经济学的起始研究: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与推广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宏观动态分析”一词。
2)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3)1948年,肯尼思·博尔丁在《经济分析》(修订版)一书中首次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术语使用于教科书中。
二、宏观经济学所追求理想境况: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四大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三大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经济整体的运动,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资源利用问题。
从内容看,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从时间看,宏观经济学包括短期经济周期与长期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导语】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涉及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广泛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等;3.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4. 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和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货币政策等内容。
与之相对的是微观经济学,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从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2.2 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商品和服务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总购买力,它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2.3 总供给总供给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全部经济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3.1 政府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实现稳定增长、低通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3.2 企业经营决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理解经济环境并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调整生产规模、价格策略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3.3 个人理财规划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理财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宏观经济的状况能够帮助个人做出合理的投资和储蓄决策,降低经济风险,实现自身财务目标。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①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动,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②宏观经济学特点(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或就业)理论;(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③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④政府的经济作用(1)政府要稳定经济;(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3)政府从事生产;(4)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5)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总结:政府作用都发挥在靠市场运作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①国民收入账户——GDP(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国民经济账户——GDP的度量是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的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在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下,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1)20世纪50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建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
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
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两个缺陷: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宏观经济学导论经济增长与政策宏观经济学导论:经济增长与政策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探讨经济增长与政策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投资、劳动力和技术创新。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的增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二、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是实现全面、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引导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
通过适当提高财政支出和降低税收,政府可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
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政府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发展来影响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采取扶持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评估政府在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时,需要进行政策效果评估,以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经济指标和数据,来评估经济增长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常用的经济增长评估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失业率等。
政府可以通过比较实际数值与目标数值的差距,来评估政策的效果。
此外,政府还可以使用其他指标,如投资增长率、消费水平、贸易顺差等,来全面评估经济增长政策的效果。
四、经济增长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经济增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资源有限、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社会公平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重点提示: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
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
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
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
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
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
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因此,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它关注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水平及其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收支和汇率变动。
宏观经济学在考察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考察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①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动,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②宏观经济学特点(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或就业)理论;(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③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④政府的经济作用(1)政府要稳定经济;(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3)政府从事生产;(4)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5)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总结:政府作用都发挥在靠市场运作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①国民收入账户——GDP(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国民经济账户——GDP的度量是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的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在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下,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1)20世纪50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建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
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
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两个缺陷: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二是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高估了经济活动规模②国内生产总值(1)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2)GNP(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C+I+G+(X-M) (支出法:总产出=总支出)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3)GNP与GDP的比较GNP按照国民原则。
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
GDP按照国土原则。
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封闭条件下,GNP=GDP。
如果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4)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特点--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核算,是基本总量包括有形和无形产品——劳务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不包括自产自用。
GNP的计算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仅计算本年产品价格总和,不包括以前产出。
是流量而非存量。
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
以免重复计算(5)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最终产品通常包括:消费品、军工产品;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库存增加);净出口(进出口差)。
作投资用的产品,看似用于生产别种产品的中间产品,但由于不再出售,故属于最终产品。
企业年终库存货物,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最终卖给自己的最终产品。
(6)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后,还要在以后生产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例如,一般来说,钢铁和棉纱就是中间产品。
原料、能源等。
(7) GDP的缺陷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例如,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DIY活动等,在GDP统计范围以内。
2 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修正:GDP的有效积累(扣除消失的GDP和无效的GDP)。
3 GDP无法准确地进行国际比较。
③产出、支出、收入的关系广义看,宏观经济中的产出、收入与支出完全等值,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出总量就是其收入总量从而也就是其支出总量,即: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从一个国家来说,总支出与总收入应当是相等的;但由于统计误差,即用支出法与收入法统计的结果可能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支出法为准进行调整,所以,用收入法核算GDP要额外有一个统计误差项。
④总产出核算的重要意义(1)总产出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
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消费、储蓄、投资、税收、财政支出、进出口等等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只有通过总产出水平的变化才能得到最终说明。
比如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等(3)“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恒等式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依据。
⑤其他宏观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NDP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收入:NINI=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3)个人收入: PIPI = NI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转移支付,如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举例:某年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元,国内私人投资5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元,其他为个人所得税),政府支出为3000亿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元),出口为2000亿元,进口为1500亿元。
答案:GD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NDP=16000-500=15500NI=15500-2000=13500PI=13500+500=14000DPI=14000-(3000-2000)=13000 Array⑥总产出核算的校正(1)名义与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
名义GDP有时会造成一些假象,即名义增加,而实际减少(2)潜在产出现实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已经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潜在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潜在GDP是充分就业时的GDP ,也称充分就业GDP。
GDP缺口:潜在GDP与实际上所生产的GDP的缺口(3)综合国力的评价 CN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于偏重物质和劳务。
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还取决于其它许多因素,还有:国土资源、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社会福利、政府工作效率、国际竞争能力,等等。
⑦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的收入构成假设全社会只有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不存在税收和进出口。
假定有折旧。
GDP=NDP=NI=Y y=c+i总需求=总供给C+I=GDP=C+S 即: I=S 这就是投资-储蓄恒等式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均衡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收缩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2)三部门支出方面:Y=C+I+G=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不在内,因为:政府的转移支付给予后,无非是归入个人消费和投资(主要是消费)。
收入方面:Y=C+S+T,T是政府净收入(净税金)=T0-Tr =全部税金-转移支付。
居民要交纳税收,又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忽略掉转移支付也可以)。
(3)四部门(四部门=三部门+国外部门)支出方面:Y=C+I+G+(X-M) (X-M)为净出口收入方面:Y=C+S+T+Kr Kr为是本国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救济性捐款等,都来自要素收入。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①均衡产出(收入)(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四点假设A 2X2假设:只有居民和厂商。
不存在政府、外贸。
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
B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C折旧、未分配利润=0,gDP=NDP=Ni=Pi。
D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原因:大量闲置资源;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
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2)均衡产出(收入)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IU=非意愿存货=unintended inventory均衡,不再变动。
非意愿存货IU =0 AE=总支出(需求)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公式:y = c + i = E(3)投资=储蓄均衡时:E = y ,E = c + I ,y = c + s , c + i = c + s, i = s。
意义: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
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指家庭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间的依存关系。
一般情况下,只表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c = c(y)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2)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 = a + by (1 > b > 0)a -常数,自发性消费;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b-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by -引致性消费;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3)消费倾向 propensity平均消费倾向 APC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APC <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APC=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APC>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 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