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35.68 KB
- 文档页数:24
宏观经济学简述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的范围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的制定等。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体整体的运行状况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
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解释了经济活动的总体状况,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而总供给则是工资、利润和租金等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的增长趋势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货币供求关系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周期理论则解释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的特征。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分析、建模和政策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经济的整体状况和趋势,发现经济问题和模式。
建模则是通过构建经济理论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政策分析是评估各种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制定和优化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对于理解和指导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可以提供政策方向和决策建议,帮助解决经济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
同时,宏观经济学也与微观经济学相辅相成,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和市场行为,为宏观经济学提供基础和实证依据。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总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体系的总体表现,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并试图解释和影响这些现象的原因。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进行概述,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领域和常用工具。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体经济主体。
它研究的是全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2.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经济增长与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经济周期与景气: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起伏和景气的波动,分析经济危机、衰退和复苏等现象。
(3)货币与金融: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供应、利率、银行体系等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汇率等国际经济关系。
3. 宏观经济学的常用工具(1)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学通过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经济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胀率、失业率等。
(2)经济模型:宏观经济学借助经济模型来描述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关系,并进行定量预测。
常见的宏观经济模型包括凯恩斯模型、新古典模型等。
(3)计量经济学方法:宏观经济学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和测量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4)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
总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政策。
它的核心概念包括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景气、货币与金融以及国际经济。
宏观经济学借助经济指标、经济模型、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经济政策等工具来分析和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 01宏观经济学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
从物价的涨跌、就业机会的增减,到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政策的调整,这些都与宏观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那么,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呢?它研究的又是什么呢?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的不是单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而是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规律。
这就好比我们看一片森林,而不是单独的一棵树。
它试图解释经济总量的变化,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失业率的起伏等。
GDP 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创造的财富总量。
通过研究 GDP 的增长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果 GDP 持续增长,通常意味着经济繁荣,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会提高;反之,如果 GDP 下降,可能会带来失业、经济衰退等问题。
通货膨胀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当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时,我们就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轻微的通货膨胀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通货膨胀率过高,就会导致货币贬值,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生活成本上升。
比如,原本 100 元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可能需要 150 元,这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
失业率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当失业率过高时,不仅意味着很多人没有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还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政策来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就像是经济的“心跳”,有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期,经济增长迅速,就业充分;衰退期则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开始减少;萧条期经济陷入低谷,大量企业倒闭,失业严重;复苏期经济逐渐恢复活力,开始新一轮的增长。
了解经济周期对于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做出决策都非常重要。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本章简介: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2)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本章目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一、宏观经济学的定义:按照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经济学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宏观经济学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宏观一词源于希腊文,表示“大”的意思。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单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我们日常遇到的几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什么决定的;引起一个国家经济波动的因素是什么;导致一个社会的失业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什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
三、几个宏观经济学的问题1)经济增长: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案例:2002年拉美经济乌云密布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拉美经济今年将出现0.8% 的负增长,人均产值负增长2.4%。
报告称拉美地区的经济前景“令人沮丧”。
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的拉美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
今年的失业率将超过9%,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达到8%,“从80年代以来还没出现过这样的逆境。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今年的出口将下降 1.5%。
外来资本流入量依然很少,今年是连续第4年出现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两个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2)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收缩期、谷底、扩张期和顶峰。
宏观经济学概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应用,并探讨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消费水平等。
在宏观经济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消费、投资和出口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 总需求和总供给宏观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总供给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决定。
当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存在失衡时,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波动。
2.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国家经济产出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资本投资等方式实现。
3. 通货膨胀和失业宏观经济学还关注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普遍上涨现象,而失业则是指劳动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这两个问题通常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政府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
三、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例如,在经济波动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以减少失业和提高国内生产总值。
同时,宏观经济学的应用还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需要借助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把握经济环境变化,预测市场需求,以便制定合理的生产和销售策略,提高竞争力。
总之,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国家整体经济现象和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营策略,可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
从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波动,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与衰退,这些都与宏观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这些大规模的经济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工具。
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
它关注的不是单个的企业或消费者,而是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表现。
这包括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国际贸易收支等等。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议题。
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一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对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至关重要。
当经济增长迅速时,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非易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有效的经济政策等。
通货膨胀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简单来说,通货膨胀就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温和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经济增长的伴随现象,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带来诸多问题。
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影响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失业率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状况。
过高的失业率不仅意味着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宏观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失业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来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
国际贸易收支则涉及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贸易顺差可能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引发贸易摩擦;贸易逆差则可能对国内产业造成冲击,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那么,宏观经济学是如何研究这些经济现象的呢?它主要通过构建各种宏观经济模型来进行分析。
这些模型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经济变量,试图解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模型之一。
总需求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中所有部门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总供给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
从物价的涨跌、就业机会的增减,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或衰退,这些都与宏观经济学息息相关。
那么,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呢?这便是我们在这第一章中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宏观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整个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学科。
它关注的不是个体的经济行为,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趋势以及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我们生活的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宏观经济学就像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帮助我们理清头绪。
它试图回答一系列重大的经济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有些国家却陷入长期的衰退?是什么导致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主要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重点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增长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通过对 GDP 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是在扩张还是在收缩。
失业率则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关键指标。
当失业率过高时,意味着大量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不仅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压力,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率则关系到货币的购买力。
过高的通货膨胀会让货币贬值,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而过低的通货膨胀甚至通货紧缩,则可能意味着经济的低迷和需求的不足。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实证分析主要是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解释,试图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比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投资、消费之间的关系。
规范分析则更多地涉及价值判断,探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例如,讨论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等。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宏观经济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过渡过程以及国民收入恒等式。
◆ 掌握消费、储蓄、投资、政府购买、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净税收等概念以及失业率的计算。
◆ 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总体经济的循环流动。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简介一、传统经济学的尴尬传统经济学为资本主义经济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景。
斯密“看不见的手”指引着每一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自觉地增进了公众的福利,完全竞争使每个厂商都将规模调整至最适水平而生产最优产量,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使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欧拉定理证明了在这一状态下各种要素都按自己的边际生产率获得报酬从而互不剥削。
萨伊定律可以看成是对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总结。
按此定律,这幅图景所描绘的美景是非常稳定的。
各种商品一经生产就有相应的需求与其配合,商品过剩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和短暂的现象。
换言之,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以资本主义的代表美国为例,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它的经济优势,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国家经历了快速繁荣的过程。
美国人民享受着比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更多的生活乐趣,当时胡佛总统曾不无骄傲地表示“在可见之日,贫穷将在这个国家里绝迹”。
以古典经济学理论作为保证的繁荣经济使当时的美国人称自己为“对无尽繁荣深具信心的一代”。
192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股市崩盘,堆积如山的商品找不到买主,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经济中的产出大幅度减少。
表1—1显示了大危机的前三年西方各国经济所遭受的沉重打击。
表1—1 1929—1932年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工业生产与GDP的增长率国家工业生产增长率(%)GDP增长率(%)奥地利 -34.3 -22.5比利时 -27.1 -7.1丹麦-5.6 4.0芬兰-20.0 -5.9法国 -25.6 -11.0德国 -40.8 -15.7意大利 -22.7 -6.1荷兰-9.8 -8.2挪威-7.9 -0.9西班牙-11.6 -8.0瑞典-11.8 -8.9英国 -11.4 -5.8美国 -44.7 -28.0 捷克斯洛伐克-26.5 -18.2 匈牙利 -19.2 -11.5资料来源 [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齐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苏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就业与失业问题。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3.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命题(1)商业周期:产出、就业、金融环境和价格的短期波动;(2)经济增长: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2)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3)通货膨胀问题;(4)稳定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倒退问题;(5)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经济活动;(6)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行为;(7)全球化如何影响一国的就业与产出。
5.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几个概念国民收入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描述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表现形态:价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时期指标)而不是存量(时点指标)。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
无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其他国家,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子领域,它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
与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相比,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地区或全球经济体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运行规律。
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一、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解释和预测整体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等宏观指标的变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这些变动的影响。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总体层面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为了提供改善整体经济状况的政策建议。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就业和失业、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
就业和失业是考察一个国家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市场情况的重要指标,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物价水平和货币购买力变动的指标,涉及到人民生活成本和货币政策的制定。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总体产出的扩张,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
三、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政府通过调控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保持就业等宏观目标。
其次,宏观经济学向我们提供了解释和预测国家经济运行的框架和工具。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个人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指导。
此外,宏观经济学的应用还涉及到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
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和国际金融问题等都与宏观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学科。
宏观经济学概论宏观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GDP-折旧=NDP NDP-间接税=N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第一,支出法。
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第二,收入法。
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
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内生产总值。
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如果按收入法与部门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三、失业及失业率失业者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而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
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四、遗憾指数、不受欢迎指数、稳定政策指数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
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对宏观经济状况越不满。
不受欢迎指数,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
人们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确定对政府的态度的,这个指数是通货膨胀率加6倍的失业率。
不受欢迎指数越高,政府受公众的信任程度越低,本届政府总统或他所在的党连选连任的机会就越少。
稳定政策指数,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这就是把包括实际GDP和物价指数变动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稳定经济的政策的指标。
这个指数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
根据估算,实际GD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影响失业率2个百分点。
所以,把失业率的加权数定为2,这个指数是2乘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
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失业是一部分人没有工作的状态,失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失业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物价水平变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稳定物价的政策建议。
经济周期是经济中繁荣与衰退的交替。
经济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宏观经济学要探讨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并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
经济增长是指GDP长期持久的增加。
宏观经济学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努力实现稳定增长。
六、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的宏观经济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中的主流,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上。
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经济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这种不完善性所引起的。
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
他们也承认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存在,但不是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要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由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出发,他们就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
凯恩斯主义主张用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经济稳定。
第二节长期中的宏观经济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一)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含义: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二)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
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
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
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
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
1.制度。
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
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
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
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
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
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
3.技术。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
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中的波动。
具体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
在长期中,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背离也会引起经济波动。
所以,应该使这三种增长率达到一致。
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这一模型的含义是:第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第二,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就是可变的。
第三,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
五、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前者是不变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
这个过程是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
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比率在下降。
六、长期中价格的决定(一)货币的基本知识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
其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第二,计价单位,即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
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
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延伸。
在人类社会中,货币有两种。
一种是商品货币,即其本身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被作为货币。
另一种是法定货币,即由政府法令所确定的货币。
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M1=通货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
(二)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流通中货币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
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亦然。
货币数量论强调了货币量在决定长期物价水平时的惟一重要性。
根据这种理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而且,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是同比例的,因此,在长期中抑制通货膨胀的惟一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的增加。
(三)货币中性论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衡量的变量,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