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伶官传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伶官传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出处或作者: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高中课文伶官传序原文翻译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注释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伶官传序译文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①,岂非人事②哉!原③庄宗④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⑤者,可以知之矣⑥。
世⑦言晋王⑧之⑨将终也,以三矢⑩赐庄宗而告之曰:“(11)梁,吾仇也;燕王(12),吾所立(1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14),而(15)皆背晋(16)以(17)归(17)梁(18)。
此三者,吾遗恨(19)也。
与尔(20三)矢,尔其(21)无(22)忘乃(23)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24),则遣从事(25)以一少牢(26)告庙(27),请(28)其矢,盛以锦囊(29),负而前驱(30),及凯旋(31)而纳(32)之。
方(33)其系燕父子以组(34),函梁君臣之首(35),入于太庙(36),还矢先王(37),而告以成功(38);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39)已灭,天下已定,一夫(40)夜呼,乱者四应(41),仓皇(42)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43),君臣相顾(4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45)断发(46),泣下沾(47)襟(48),何其(49)衰(50)也!岂(51)得之难而失之易欤(52)?抑(53)本(54)其(55)成败之迹,而皆自(56)于人(57)欤?《书》(58)曰:“满招损,谦得益。
(59)”忧劳(60)可以兴(61)国,逸豫(62)可以亡身(63),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64)天下之豪杰,莫(65)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66)国灭(67),为(68)天下笑(69)。
(70)夫祸患常积于(71)忽微(72),而智勇(73)多困于(74)所溺(75),岂独伶人也哉?[注释]①天命:天神的旨意。
古人常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王朝的兴亡盛衰说成是天决定的。
②人事: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
③原:动词,推究,追根。
④庄宗:即李存勗(892—926),李克用之子,他于公元923年灭掉后梁,统一北中国,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
五代史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标签:译文注释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原文】《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②,岂非人事哉! 原③庄宗④之⑤所以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⑦者⑧,可以知之⑨矣⑩。
世言(11)晋王(12)之(13)将终也,以(14)三矢(15)赐庄宗,而(16)告之(17)曰:“梁(18),吾仇也;燕王(19),吾所立(20);契丹(21)与吾约为兄弟,而(22)皆背晋以(23)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24)也。
与(25)尔(26)三矢,尔其(27)无忘乃(28)父之志!”庄宗受(29)而(30)藏之于庙(31)。
其(32)后用兵,则(33)遣从事(34)以一少牢(35)告庙(36),请(37)其矢,盛以锦囊(38),负(39)而前驱(40),及凯旋(41)而纳(42)之。
方(43)其系(44)燕父子(45)以组(46),函(47)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48),还矢先王,而告(49)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50)已灭,天下已定,一夫(51)夜(52)呼,乱(53)者四应。
仓皇东出(54),未及见(55)贼(56),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57),不知所归;至于(58)誓天(59)断发,泣下沾襟,何其(60)衰(61)也! 岂(62)得之难而(63)失之易欤(64)? 抑(65)本(66)其成败之迹而皆自(67)于人(68)欤?《书》(69)曰:“满招损,谦受益(70)。
”忧劳可以兴(71)国,逸豫(72)可以亡(73)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74)也,举(75)天下豪杰莫(76)能与之争; 及(77)其衰也,数十伶人(78)困之,而身(79)死国灭(80),为(81)天下笑(82)。
夫(83)祸患常积于忽微(84),而智勇多困(85)于(86)所溺(87),岂独(88)怜人也哉(89)!【注释】①呜呼:前人说欧阳修以五代为乱世,所以他所作的《新五代史》叙论,多以“呜呼”开头。
②天命:古人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
伶官传序欧阳修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壮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注释:理:道理..岂:难道..原:推究;探究..以:把..立:即位..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前:在前..系:捆绑..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函:用木匣装..仓皇:匆忙的样子..及:等到..抑:还是..兴:使……兴旺..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迹:迹象..莫:没有一个人..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乃:你;你的..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忽微:极细小的东西..: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上天的旨意;难道没有人为的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他的儿子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王原与我订过盟约结为兄弟;可是都背叛晋而归附梁..这三个人;是我的遗恨..现在给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了你父亲报仇的愿望”庄宗领了箭;把它们藏在太庙里..后来他出兵打仗;就派遣部属用一副猪羊到太庙祭告;取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再把箭送回到太庙去..正当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帝及其部将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灵前;禀告成功时;庄宗意骄气盛;可说是雄壮极了到后来仇人已消灭了;天下已经平定;这时一个人夜间喊起来;作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慌张张向东逃出;还没有看到叛贼;士兵就溃散了;庄宗和臣下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儿去才好;以至对天盟誓剪断头发;泪水沾湿了衣襟;这是多么衰败凄惨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探求它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啊..所以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所有天下豪杰都不能跟他争雄;等到他衰落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却落得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由细微的事情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大多被他溺爱的事物陷于困境;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作者写伶官传序旨在告诫当时北宋王朝;应当以为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这篇小序重在议论;意在警戒;是—篇史论..文章以“天命”、“人事”并提;用反问句式强调“人事”的主导地位:接着写晋王临终赐矢;告其子“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矢;终于报仇雪恨..这是正面描写;说明庄宗登位有—个良好的开端..第三段对比强烈..“方其”、“及”;这是时间对比;曾几何时;“壮”、“衰”境遇对比;何异天渊;;系燕父子以组”;令晋王含笑九泉;而庄宗与群臣相顾失措;“断发而誓”;只能使晋王饮泣地下..作者运用了—组组简洁强烈的对比;人事与天命、盛与衰、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忧劳与逸豫;说明成败之迹皆出于人事..这说明庄宗没有—个好的结尾..文末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结;强调这个教训的普遍意义..作者文笔简练;明白晓畅;擅长逐层阐析;气势雄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结构分析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盛无忘父志藏矢于庙负矢前驱凯旋而纳意气之盛莫能与之争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逸豫可以亡身满招损伶人困之衰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意图和借古讽今的写法;要舀青作者的思路详见“结构分析”图表;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的特点..一、本文用了大量的对称语句①方其…可谓壮哉及其…可其衰也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满招损谦受益④故方其盛也…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为天下笑这样行文;使句式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一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子;不仅有音节美;而且在细细咀嚼中可深刻地领略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体会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二、本文的句式和结构运用独特1“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感叹句;表示强调..先肯定“天命”有理;但更强调的是“人事”重要;全文就此展开议论..这样写论述全面;概括了“天命”和“人事”;只不过详略不同罢了..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这句是递进关系;重点在后一句;突出规劝——殷切的期望全融于“其”上..再联系烛之武退秦师的“其”;也能领会到“其”的分量..晋文公在阐明不能攻秦的理由;要求退兵;说“吾其还也”;“其”劝说得多么有力3写庄宗凯旋;非常威武得志;以“何其壮哉”结束;接着写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于是骄傲自满;淫逸;致使“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这时作者却以“何其衰也”收尾..两相对照;文章用选择复句归纳:“岂得之难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目于人欤”这时;读者当然感到关键是“人事”;这与开头相照应..写文章要学会布局;要瞳得自圆其说..在句式上;要学会善于恰当地变换句式;使文章表达得生动有力..三、语气词连用本文感叹句很多;最后一句“也”和“哉”连用;这也属同义复词;意在强调感叹至深..文化文学常识序欧阳修这篇序从体裁看;是以议为主的议论文送东阳马生序是以叙为主从内容看;它又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为题目是伶官传序;文章就应着力于写伶官;可是这篇序—不对伶官的史实作任何补充;二不对伶官的才技作评价;而是着力于写后唐的兴衰..可以说;序文所讲的全是题外话;文不对题;旨在借题发挥..然而;本文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因为人们可以从序文中玩味它的题外之意;弦外之音;观赏本文的特色..序文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至结尾“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在于阐明一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在人为..文章虽是写唐;实际上是为北宋敲警钟..本文转载来自。
伶官传序原文及赏析伶官传序原文及赏析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整理伶官传序翻译及知识点《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伶官传序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伶官传序翻译及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伶官传序翻译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伶官传序在写法上,则欲抑⽽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皆⾃与⼈”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信服。
下⾯是伶官传序的翻译,欢迎参考! 伶官传序原⽂ 呜呼!盛衰之理,虽⽈天命,岂⾮⼈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晋王之将终也,以三⽮赐庄宗⽽告之⽈:“梁,吾仇也;燕王,吾所⽴;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尔其⽆忘乃⽗之志!”庄宗受⽽藏之于庙。
其后⽤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盛以锦囊,负⽽前驱,及凯旋⽽纳之。
⽅其系燕⽗⼦以组,函梁君⾂之⾸,⼊于太庙,还⽮先王,⽽告以成功,其意⽓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卒离散,君⾂相顾,不知所归。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皆⾃于⼈欤? 《书》⽈:“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然之理也。
故⽅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伶⼈困之,⽽⾝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注释 伶官:伶,戏⼦,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员。
伶官:宫庭⾥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副词,表⽰期望、命令的语⽓。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在猪、⽺个⼀头作祭品。
牢,祭祀⽤的牲畜。
组:丝带,这⾥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忽微:极细⼩的东西。
伶官传序译⽂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了。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欢迎来到瑞文网!小学语文教师备课中心语文教案课件下载教学论文教学视频英语教学资源数学教学资源试题中心古籍当前位置:瑞文网>古诗文>古籍>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我要投稿投诉建议《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时间:2022-03-11 18:33:05 古籍我要投稿《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伶官传序》为欧阳修所著,以下是本文整理的《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伶官传序》课文翻译导语:对于文言文课文,同学们可以多练习翻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伶官传序》课文翻译,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
[1]及:等到。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伶官传序译文及注释翻译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告诫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欧阳修所作,原文如下: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全文翻译如下: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欧阳修伶官传序欧阳修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对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伶官传序》原文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导入:请一名同学概括说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1、首先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这篇文章
2、本文虽为一篇史论小序,但作者的感情充溢期中,他在叙事说理中的情感是有变化的,下面我们通过找一些能较鲜明地表明作者对庄宗得失天下这件事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来体味一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岂独伶人也哉?
3、我们通过诵读一同来品味一下这些句子中具体饱含了作家怎
样的情感。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得天下908-923年15年,失天下3年,那么艰辛的创业、建国,却在短时间内亡国,能不让人感慨么?
《六国论》一上来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接着开始分层论述,我们这篇文章直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也能说明观点了,加“呜呼”有什么作用?
呜呼!全文开篇便呜呼!表现出作家对这件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
而本文一开始就发表这样的感慨,可见作者内心郁结之情深到极点,不得不发,又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毛诗序》里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散文,庄宗得失天下这件事引起了作家心灵的震动。
作者虽然摆脱不了天命观的束缚,但是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难道不是由于人事么!感叹句中又反问,强调了人事对盛衰的重要性。
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一开始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作家良多惋惜、感慨之情!呜呼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诵读指导:反问句要重读反问词、强调的观点,呜呼一词以无比的惋惜、感慨口气来读,语速放慢,“呜”字后要有稍长时间语音的延长,延长中语调要有低沉到感慨的过程。
②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两处对比该分别以怎样的感情去读?昂扬激越沉痛凄怆找同学来反复读
作者对庄宗得天下时的盛,以昂扬的情调、激越的笔势记录了自己对此事的情感态度。
但是仅3年的功夫,庄宗就仓皇出逃,君臣相顾,
泣下沾襟,场面是多么的悲惨,结局是多么的可怜,“何其衰也”,笔试至此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充分传达出作者对此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古人评价:李刚己评:“笔势骞举。
”叙其衰,李评:“横空而来,如风水相搏,哄涛巨浪忽起忽落,极天下之壮观,而声情之沉郁,气势之淋漓,与史公极为相近也。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以昂扬激越的语气来读,读出胜利的喜悦和豪情!方和下面内容注意要有停顿,重读系、函,下面的短句要一气喝成,节奏稍快,还矢先王与下面的而告以成功气脉要联,从而后语调再上一层,从其处放慢,注意再次蓄势,准备最后的昂扬激越!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这一层整个语调要低沉,感情沉重,第一句读出天下已定的平和,从一夫起语速稍快,读出乱、狼狈的感觉,至于又是一个程度,再加一等沉重,语速也要慢下来,为何其衰也垫势。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明确:这是对庄亡国一事宗的评论:难道是得到它艰难,而失去它容易么?反问,答案是:不是。
还是追寻它的成败,却是由于人事呢?疑问,答案是:是的。
其实作者在这里并非有疑问,是想给读者一个思考的时间,文外有含蓄不尽文意,千古覆辙,大抵如此,何可胜慨期望他人也在沉思后得到警醒,因此,这里“抑”在读时要加重语气,语速放慢,读出思考的过程,得出结论就要以冷静、理性的语气,同时注意重读忧劳、逸豫、兴、亡四字。
④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前后对比读的与上段类似,这是一个被动句,作者在这里说庄宗溺爱伶人却困与伶人之手,导致身死国灭,被天下人所耻笑,就好比农夫救蛇,反被蛇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有种嘲讽、耻笑在里面。
这里要注意重读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要读出嘲讽口吻,
岂独伶人也哉?
明确:难道仅仅是伶人困庄宗使之亡国这件事么?反问实乃肯定,作者在这里感于庄宗盛衰得失,推广于其他事,皆有此理,他深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将来意义,是一种引申,带有更高远的见识和更深广的哲思。
重读岂独、伶人,语速放慢、读出深远的思索来。
后人评价
德潜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刘大櫆:跌宕遒逸,风神绝似史迁!跌宕: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
遒逸:强劲有力、风神潇洒
4、总结
我们通过上面同学们亲身的诵读,感受到了文章充溢的情感,大家看我们分析的朗读的感情实际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文章中确实有抑扬顿挫、跌荡遒逸。
同时,作为叙事说理散文,文章中作者要说的史事是很多的,作者能以情感贯穿,可谓是“气脉中贯”,同时结构安排的条理谨严,散而不乱,这也正是它处在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原因。
我们把握文章有多种途径,可以梳理归纳,也可以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正所谓“因声求气”,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尝试通过诵读来欣赏文本。
大家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最后请一名同学来读全文。
5、谈谈你对“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体会?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凡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不一而足。
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败,身死部将之手。
继之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古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实为忧劳兴国之典范。
明末农民领袖闯王李自成通过大小几百战,虽然其间有过挫折,有时甚至只剩下几十人,终于推翻了统治了200多年的明王朝,可是进入北京城后,被胜利冲昏头脑,内部不和军纪涣散,最后竟败于他手
下败将吴三桂手里,叫后人扼腕长叹。
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
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
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板书: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感慨、惋惜 →
人事 昂扬激越 低沉凄怆 →
盛衰 理性警醒 →
思考 嘲讽、深广哲思 →
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