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意 志
- 格式:ppt
- 大小:328.00 KB
- 文档页数:52
第十二章意志【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意志概述 (4)一、意志的涵义 (4)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4)三、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5)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 (7)一、采取决定 (7)二、执行决定阶段 (9)三、执行决定 (10)第三节挫折心理 (11)一、挫折心理的含义 (11)二、挫折的行为反应 (12)三、挫折的承受力 (13)第四节意志的品质 (14)一、意志品质的特性 (14)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15)【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意志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意志的品质、意志的的生理机制、意志行动的含义、动机斗争和意志理论。
能够运用意志行动和意志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生活中的意志行动的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意志行动的基本含义、意志特征、意志行动过程、意志行动的主要内容、意志行动的基本原则、动机冲突形式、挫折的含义与原因,以及意志的品质和意志行动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学习重点】1.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意志行动具有的基本特征有:自觉的目的性、随意运动和克服困难。
3.意志行动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或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行为目的、选择行动方式和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阶段包括积极组织行动和克服困难或障碍,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4.动机斗争形式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是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
5.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型)是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6.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是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论语十二章的解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四)钱穆先生译: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
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
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
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
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
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孔子一生的概括1.广泛学习 30岁之前;2.有教无类 30~50;3.摄职从政 51~54;4.周游列国54~68;5.叶落归根 68~73。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与当今人们常说的“三十而立”有什么不同?孔子说:“立于礼。
”(《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班固:立学;朱熹:立道;杨伯峻:立礼;结合全书,也可理解为“立德”。
当今常说的三十而立:立身、立家、立业。
何为不惑?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篇二十八)钱老译:先生说:“知者心无惑乱,仁者心无愁虑,勇者心无惧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篇三十)钱老译:先生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我一项也不能。
”子贡说:“这正是先生称道他自己呀!”以上《子罕篇》和《宪问篇》都有“知者不惑”。
所以“不惑”可以有三层解释,其一,智慧的人对世间事了然于胸,不惑于事; 其二,智慧的人不轻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改变,不惑于人; 其三,智慧的人安贫乐道超然世俗,不惑于心。
孔子“不惑”就是要做到三者的统一,不困于事、不困于人、不困于己,实现一种“真正的自我”。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一)钱穆先生译:“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朱熹认为: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
11 《论语》十二章上课素材《论语》经典名句(1)德不孤,必有邻。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8)巧言令色,鲜矣仁!(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语言运用: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思维发展: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审美鉴赏: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文化传承: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对本文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及其弟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十二章中要大家坚定意志迎接下一场挑战的句子
【问】九(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首场比赛,队员们顿时垂头丧气。
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答】该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分析】《论语十二章》是由孔子弟子汇编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此句表达普通人也要有志气,自己的志向比军队的首领还要重要,无论如何不能轻易改变,要矢志不渝。
队员在失败后失去信心和志向,队长正是借用此诗来鼓舞士气,让队员坚定信心,不放弃比赛。
所以《论语十二章》中要大家坚定意志迎接下一场挑战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篇一:人教版初一上册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十二章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_.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_.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_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篇二: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a)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_ǐng)吾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i)师矣(yǐ).〞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的)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_.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_.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pǐ)夫不可夺志也.〞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_.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篇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_.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_.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_.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_.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_.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_.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_.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_.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论语十二章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论语十二章全文意思摘要:1.论语十二章的背景和意义2.详细解析每章的内容和含义3.总结论语十二章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导。
这些章节涵盖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逐一解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和含义。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我们应该勤奋学习,并且对待朋友要热情友善。
同时,要有包容心,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
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教导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确保为人诚实守信,用心学习,做到忠诚、友善、勤奋。
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和修养目标,告诉我们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四、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复习和总结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温故知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以致用,才能避免陷入迷茫。
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句话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七、子曰:“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句话定义了君子的品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礼貌、勇敢而不争斗、坦诚而不冒犯他人。
八、子曰:“君子之道四,仁、义、礼、智。
”这句话概括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提醒我们要努力追求道德修养。
九、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通过对比知者和仁者的特点,告诉我们应该追求知识,修身养性。
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话强调了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在与谁交往,都能从中得到启示。
论语十二章的主旨
《论语》十二章是孔子的言行记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它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求知态度:孔子在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应该是谦虚好学,以及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
2. 学习方法: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3. 修身做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比如,他认为人们应该珍惜时光,坚守志向,捍卫自己的人格和气节,提升个人修养,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因此,《论语》十二章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论是对于学习的方法指导,还是对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指导,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语十二章翻译注释篇一: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论语》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忠:接近自己的心力⑥信:诚信。
⑦传(chuán):传授。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立身,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旨意。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论语十二章夺的意思和注释
《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一句话中的“夺”字,意为“强行更换、强迫更改”。
整句话的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坚定意志和志向的重要性,即使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者遭受困难时,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注释方面,“三军”指的是古代国家的所有军队,这里用来泛指军队。
“匹夫”则是指平民百姓,也可以泛指男子汉,强调了个人的力量和决心。
整句话通过对比军队与个人,凸显了个人的意志和志向在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的坚定和不可动摇。
除了这一句外,《论语十二章》还包含了其他十一章的内容,每一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深意,通过孔子的言论和思想,传达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论语十二章中坚定志向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中坚定志向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一个人应该有坚定志向的重视。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志向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指引。
志向可以激励一个人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超越自我。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志向应该是坚定不移的,不应该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轻易放弃。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志向不应该是空洞的、虚无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可行的。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不断地努力去实现它们。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不为外界所动摇。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志向和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我们应该
树立正确的志向和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十二章景中富有理趣的句子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论语十二章。
这句话提醒人们,立大事的人不仅要有超凡的才能,更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只有不断磨练意志力,才能勇往直前,无畏无惧,才能大胆创新,办出大事。
2、“先师出入,而子乃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二章。
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师承,也要有勤奋不倦的精神,只有汲取先师的智慧,洞悉自己的真正倾向,不停歇地学习,再向周围的人传授知识,才能成就自我。
3、“慎终追远,民德正高尚。
”——论语十二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追求远大的理想,但一定要慎重行事,这样才能使民众的品德保持高尚,表现出对理想的真挚追求,将自己的心灵沐浴在理想的火焰中。
《论语》十二章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8.孔子阐述志同道合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诗句是:9.《论语》中用来强调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必要性的诗句是:10.《论语》中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12.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13.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14.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15.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16.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7.______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
18.子曰:“_______________,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子曰:“贤哉,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贤哉,回也!”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