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衔接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构筑“五大体系”夯实政治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行作者:稳致远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20年第05期自2015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久治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认真落实“三级书记”抓脱贫的工作机制,创立构筑责任落实、协调指挥、政策保障、责任考评、监督问责体系,全面压实脱贫攻坚牵头抓总、整体谋划、统筹协调、推动落实工作责任,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高效率开展、高质量推进。
构筑全覆盖责任落实体系。
及时组建以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标“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18项刚性指标,逐级签订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递交打赢脱贫攻坚战承诺书,立下军令状。
自上而下纵向建立了由县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县委常委“包保”乡镇-其他县级领导“包保”所有行政村-县直机关单位“包保”贫困村-干部职工“包保”贫困户的“脱贫摘帽干部责任包干、达标保证”的“包保”责任制。
同时,各乡镇相应成立由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扶贫工作站,保证脱贫攻坚工作高效率开展、高质量推进。
构筑全流程协调指挥体系。
成立了久治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社会保障、安全住房、纪律监察、精神脱贫、宣传教育、帮扶协作、金融资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九大职能部和办公室,由党政主要领导分别任“总指挥长”“指挥长”,由县委常委或副县长任各部部长及办公室主任,统筹解决脱贫摘帽各项工作,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工到事、责任到人”的指挥体系,形成“县级统筹抓、乡镇直接抓、部门分工抓、村级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构筑全要素政策保障体系。
制定了《久治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久治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个一批”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编制了教育、医疗、住建、水利等十二个行业《专项扶贫方案》,制定实施了《久治县2016-2017年度易地扶貧搬迁实施方案》《久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增收及保障实施方案》《久治县包虫病综合防治四年攻坚实施方案》《久治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久治县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实施方案》《久治县2019年脱贫攻坚“百日攻坚”行动方案》《久治县脱贫攻坚绝对贫困“清零”行动方案》《久治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等22项制度措施,形成相互依托、互有衔接的政策利好,确保所有扶贫政策落实于精准“投放”、精准“滴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城乡一体社会关爱援助体系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4.28•【字号】成办发〔2016〕16号•【施行日期】2016.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城乡一体社会关爱援助体系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的指导意见成办发〔2016〕16号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和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川委发〔2015〕10号)、市委《关于坚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成委发〔2016〕6号)精神,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得到精准救助和帮扶,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现就我市建立城乡一体社会关爱援助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关于脱贫攻坚、扶贫开发的重大部署,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为主线,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方针,推动建立政府救助公共服务与专业化、社会化关爱援助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统筹实施精准扶贫与精准救助,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机构运营的原则,建立健全“三级中心、四级网络”的社会救助体系,即在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建立社会关爱援助中心(以下简称援助中心),在村(社区)建立困难群众社会关爱援助服务站,形成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关爱援助服务网络。
明晰体制内外职能、打通体制内外渠道、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充分整合政府现有救助政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建立起政府救助与社会关爱援助无缝衔接、困难群众需求得到及时响应,通过精准救助、精准援助,帮助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解困的社会关爱援助工作体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作者:狄凯生史秋梅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20年第05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一、相对贫困机制是精准扶贫机制的理论延伸,为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制度特征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为此,邓小平同志设计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第二步是先富帮后富,第三步是实现共同富裕。
从实践看,我们第一步走得很好,目前已到了先富帮后富这一阶段,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予以推进,力争走好第二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明确要求:“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这就把扶贫开发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作为关乎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要求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取得了重要成就,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按照目前进度,我们必定能实现十九大制定的宏伟目标。
社会扶贫主要工作措施社会扶贫主要工作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贫困问题成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社会各界纷纷积极行动起来,推出了一系列社会扶贫主要工作措施。
本文将从制定扶贫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就业岗位、改善教育条件、加强社会保障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系统阐述社会扶贫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制定扶贫政策制定扶贫政策是社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
政府部门会根据国家的财政状况和贫困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贫困线的确定、扶贫资金的设立和分配、扶贫项目的实施等。
同时,政府还会制定出相应的监管措施,确保政策的实施和效果。
二、加大财政投入财政投入是社会扶贫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预算,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以解决贫困问题。
这些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扶贫事业中,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发展就业岗位就业是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扶贫工作需要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点发展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和就业岗位。
政府可以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工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贫困地区的农民转变思路,积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创业或就业来增加收入。
四、改善教育条件教育是社会扶贫的重要领域之一。
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孩子们的受教育机会。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社会扶贫主要工作措施之一就是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建设标准,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教育援助工作中,为贫困地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五、加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
社会扶贫工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2024扶贫工作计划及措施一、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鼓励农村地区采用高效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建立示范农田,推广科学种植和综合管理模式,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2.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建设,提高附加值。
支持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价值链水平;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3. 建设农村电商网络销售平台,扶持农产品线上销售。
发展农村电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打通城乡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 加强农村道路和交通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修建或改造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站等交通设施,提高农民出行便利性,推动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发展。
2. 加强农村供水和排水工程建设,解决农村用水和排水问题。
修建或改造农村供水和排水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村用水和排水设施的覆盖率。
3. 加强农村电力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电力和通信服务水平。
修建或改造农村电力线路、电力设施和通信设施,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和通讯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1. 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水平,帮助农民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收入。
2. 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农民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
建立农民就业创业信息平台,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和就业创业培训,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3. 推广农村产业合作社和农户合作经济模式,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社,组织农户共同经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 完善农村社保政策,提高农民社保待遇。
落实农村居民养老、医疗等社保政策,提高农民社保待遇,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
大国三农——辉煌成就版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国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总量仍占世界份额的()参考答案:32.5%2.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的产量提高了()参考答案:20%3.最早驯化玉米、马铃薯、棉花的是世界哪个区域()参考答案:中南美洲4.最早驯化水稻、谷子、大豆是世界哪个区域()参考答案:中国5.中国传说中谷神是谁?()参考答案:后稷6.五谷的一种说法是?()参考答案:稻、黍、稷、麦、菽7.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世界农业文明起源区有()。
参考答案:北非;中国;中南美洲;西亚8.中国农业主要起源于那几个地区()参考答案:长江中下游流域;沿黄河流域;珠江流域9.农业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拥有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
()参考答案:对1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丝已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1950年,我国颁布(),在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
参考答案:《土地改革法》2.()年以后,中国已经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正式宣告取消,“皇粮国税”的制度自此终结。
参考答案:20063.《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农业发展作出了远景谋划,提出到()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参考答案:2035;20504.国家于2015年试点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合并成为()发放给承包户,”,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答案:农业支持保护补贴5.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即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将农户承包土地的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及其变动记载于登记簿并颁发证书。
参考答案:承包经营权6.《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指出,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的有效衔接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是我国两项重要的社会保障政策。
农村低保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扶贫开发则是通过产业发展、教育支持、就业创业等方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有效衔接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体系,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要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和登记工作。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需要有准确的对象和数据支持。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贫困人口识别和登记制度,精确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基本情况。
要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确保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和对接。
要优化政策组合和保障标准。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保障标准和范围应当相互衔接,避免重复覆盖或遗漏。
可以通过设立一定的流动性,使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可以参与扶贫开发项目,提高其脱贫致富的机会。
同时要加强对扶贫开发项目的资金保障,确保扶贫政策的落地和实施能够支持低保政策的顺利进行。
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
社会各界对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认知度和了解度还不够,有些贫困人口对相关政策的申请条件和办理流程并不清楚。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公众普及政策的内容和优惠政策。
还需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培训,提高其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机会。
要加强政策的监督和评估。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情况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享受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还应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体系的有效衔接是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
只有通过做好贫困人口识别和登记工作、优化政策组合和保障标准、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强政策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衔接,促进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2024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帮困工作总结2024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年份。
在这一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帮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广大贫困人口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和保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24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帮困工作进行总结。
一、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2024年,我国继续加大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帮困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加强了对扶贫对象的识别和帮扶力度。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了生活保障标准和覆盖范围,确保了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权益。
二、精准扶贫和帮困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中国继续深化精准扶贫和帮困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项目。
通过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救助和精准管理,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此外,扶贫产业的发展和特色农产品的推广也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三、就业扶贫助推经济发展2024年,中国继续实施就业扶贫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和创业。
国家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设厂和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国家还加大对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贫困地区的就业形势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工作2024年,中国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纷纷参与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帮困工作中。
企业积极投入资金和资源,参与到扶贫项目和扶贫产业的建设当中。
各级政府加强了与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志愿者的合作,建立了多种扶贫帮困的机制和渠道。
同时,广大公民也积极参与到扶贫活动中,通过捐款、志愿服务等形式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
五、实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脱贫攻坚工作的衔接2024年,中国政府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
有效衔接工作汇报(多篇)第1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工作汇报上坪乡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工作的汇报为顺利完成好我县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确保国家、省扶贫办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农户中去,我乡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全面完成了县里交给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汇报如下:一、加强领导,全面安排部署。
自20XX年1月份召开全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后,我乡高度重视,成立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领导小组,由乡长杨宏任组长,分管副乡长龚小建任副组长,党政办、经管站、统计站、财政所、民政办、广播站等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和一名扶贫专干。
制定并下发了上坪乡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了党员干部、村支部书记参加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动员大会。
二、宣传动员,切实搞好培训。
我乡十分重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宣传工作,采取召开村组动员会、张贴标语、公布扶贫对象识别注意事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正常开展作好了充分准备。
乡政府对乡村干部进行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集中培训,使他们明白了目标任务,掌握了操作程序,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为扎实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严格程序,公开、公正、公平评定对象。
按上级要求,把贫困户指标、实施方案、各种表册逐级下发到12个村,以组为单位,严格坚持村民自行申请、村民小组民主评议,村里对各组上报的扶贫对象名单进行造册登记,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全村的对象进行审核,并报乡审核,最后将结果公示出来。
在识别对象过程中,我乡严格按照“三必须、五优先、四不准、六坚持、七个不进”的原则,确保评定对象公平、公正、公开。
四、信息录入。
对每个村申报对象核对结束后,将各村基本情况、贫困状况、识别汇总表、照片四项内容统一填写到扶贫对象档案表,此档案表乡里留一份,上交县扶贫办一份,经过县扶贫办审核后,将此信息如实填写到国务院扶贫办下发的行政村表和户表,最后录入电子档,上报到县扶贫办。
202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在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然而,脱贫攻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2024年,我国继续强调农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成功脱贫了大量的贫困人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脱贫户又面临了重新陷入贫困的风险。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我们需要继续推动产业扶贫,促进脱贫户稳定增收。
加强教育医疗扶贫,提高脱贫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脱贫户的生活条件。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脱贫户的帮扶和服务,让他们真正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民、惠农村的人才。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其次,要重点关注脱贫户和贫困地区,因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象。
再次,要注重农村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的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体系。
最后,要加强对农村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
总的来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
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群体脱贫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对贫困群体脱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承担着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更是为贫困群体提供机会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为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
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物质帮助,贫困群体能够基本满足生活需求,减轻贫困压力,有助于增强脱贫的信心和动力。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保障,保护其基本健康权益。
贫困群体多数生活在偏远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较差。
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使贫困群体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待遇。
这对于减少因病致贫、因贫返贫具有重要意义,保障了贫困群体的健康权益,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人口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的提供,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帮助贫困群体提升自身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外出务工、创业等方式,贫困群体可以摆脱贫困状况,实现自主增收。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还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资助,促进其教育公平。
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设立教育资助基金和奖学金等方式,保障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益。
这不仅有利于贫困群体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助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社会公平。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群体脱贫的作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政策在覆盖范围和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贫困地区和人群仍面临较大的困境。
其次,由于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贫困群体往往难以通过就业增收实现脱贫。
此外,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管理机制,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问题也需要解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高覆盖范围和效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人群的支持力度。
社会保障与贫困关系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居民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得到保障的制度。
而贫困则是指人口处于低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程度以及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的状况。
社会保障与贫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如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可行性。
一、社会保障对贫困人口的影响1.1 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人口的最直接影响是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减轻贫困人口生活负担,确保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失业保险帮助失业者维持基本生活,并提供再就业培训;医疗保险降低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风险;养老保险则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福利保障。
1.2 教育保障教育是脱贫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教育保障为贫困人口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建立义务教育补助制度、贫困生资助计划等,有助于解决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经济难题。
通过提供经济支持和教育资源,贫困人口的子女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状态。
1.3 就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还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等措施,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保障。
积极的就业政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使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改善生活状况。
通过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方式,贫困人口可以获得提高就业能力的机会,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摆脱贫困。
二、社会保障的不足与对策2.1 覆盖面不广尽管社会保障体系在减轻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覆盖面不广的问题。
一些特殊群体、农村地区以及个体工商户等仍然面临着相对较大的保障空白。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益。
2.2 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
一些困难群体仍然面临着贫困风险。
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政策的衔接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救助政策和扶贫政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动。
社会救助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于具备困难、贫困生活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的补助和支援,而扶贫政策则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教育、医疗等扶持措施。
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政策具有一定的交叉点和衔接处,以期将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政策进行有效整合,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保障和福利功能。
一、政策定位上的衔接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政策在政策定位上存在一定的衔接关系。
社会救助政策主要面向个别困难群体,着力解决因意外灾害、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遭受困扰的人们,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而扶贫政策则主要针对全面脱贫攻坚,通过投入资金、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产业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发展。
可以说,社会救助政策是在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对困难群体进行的一种特殊扶助,二者在政策定位上是相辅相成的。
二、对象识别与统筹衔接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政策在对象识别与统筹上也需要有一定的衔接。
社会救助政策要求对困难人群进行甄别,确保救助资源真正惠及有需要的人群。
扶贫政策同样需要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和统筹规划,确保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在对象识别和统筹的基础上,社会救助政策和扶贫政策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协调,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资金投入与效果衔接社会救助政策和扶贫政策在资金投入和效果衔接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社会救助政策需要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向困难群体提供临时性的补助金、医疗救助、低保等,以缓解他们的困境。
而扶贫政策更注重长期性的效果,在引导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通过提供务工岗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因此,在资金投入上,社会救助政策和扶贫政策需要有一定的衔接,确保救助和扶贫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信息共享与协同衔接信息共享与协同也是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政策衔接的重要环节。
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两者的有效衔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贫困地区的脱贫已经完成,但仍有很多地区仍在奋斗。
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已取得许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加强政策对接,协调工作推进国家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因此,加强政策对接,将两大战略有效衔接起来,是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通过法规制定来把脱贫攻坚的目标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对接等途径,加强政策协调,提高政策效力。
此外,还应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并且要有明确地工作责任,保障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协同配合。
了解农民的需求,深入了解脱贫攻坚”的细节,同时作为村民的代表,要协调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提高村委、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动力,促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
二、推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引导农民行业化、市场化经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
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打消农民的“等事业,不播种”的观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固定投资和产业发展中来,深度挖掘本地特产的资源,并将其推广到全国市场上。
同时,在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中,也要注重环境和生态管护,保障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立更加健康的乡村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增添持续动力。
三、加强产业对接,拓展市场规模拓展市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通过促进产业对接,提高农村产业的品质、品牌,将它们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加大销售量,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扶贫政策与社会扶贫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也面临了贫困问题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并探索各种社会扶贫发展模式。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些政策和模式,并分析其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扶贫政策,如发展特殊区域经济、建立农村合作社、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等。
其中之一是通过发展特殊经济区域,带动该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此政策的成功实例有广东省深圳市和浙江省杭州市。
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工作和创业来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此外,中国政府还注重农村合作社的建设。
这些合作社旨在帮助农民们共同合作,分享资源和利益。
通过合作社,农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并通过集体经营来增加收入。
农村合作社的建设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会,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这一政策在很多农村地区取得了成功,有效地帮助了贫困人口脱贫。
除了政府实施的扶贫政策外,中国还探索了各种社会扶贫发展模式。
其中之一是由社会企业或非政府组织主导的扶贫项目。
这些组织通常致力于解决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的贫困问题。
他们会为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和商业合作机会。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咖啡产业的发展。
在云南省,一些非政府组织帮助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豆,并帮助他们建立销售渠道。
这项项目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中国还鼓励公民参与扶贫事业,促进社会力量的参与。
许多富裕人士将个人资金投资到扶贫项目中或成立基金会。
他们通过资助贫困学生的教育、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
这种参与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带来了更多关注和意识。
这些人们的参与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扶贫事业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总结而言,中国的扶贫政策和社会扶贫发展模式为推动贫困地区和群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扶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根本目标,而扶贫攻坚则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行动。
本文将探讨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包括健全扶贫政策体系、推进产业扶贫、加强教育和就业扶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一、健全扶贫政策体系健全扶贫政策体系是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确保扶贫措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具有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向深度、广度和广度发展。
二、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通过发展适应贫困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等产业,增加产业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意愿。
三、加强教育和就业扶贫教育和就业扶贫是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公平。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其脱贫致富。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确保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好生态资源,提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为贫困群众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政策的支持,推动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总之,扶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包括健全扶贫政策体系、推进产业扶贫、加强教育和就业扶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实现有机衔接脱贫攻坚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乡村振兴是中国发展的长期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实现有机衔接。
首先,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脱贫攻坚是第一步,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
没有解决好贫困人口的问题,乡村振兴就无法真正起步。
因此,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必须坚持以脱贫攻坚为中心,全面打好农村贫困的攻坚战。
其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可以相互促进。
脱贫攻坚是通过提供教育、就业、产业等各个方面的扶贫政策,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问题,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
而乡村振兴则是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脱贫攻坚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而乡村振兴则可以为脱贫攻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保障。
再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需要注重发展产业。
脱贫攻坚要通过发展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乡村振兴要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产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需要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乡村经济。
此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也需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脱贫攻坚不仅要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还要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社会服务。
乡村振兴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需要注重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品质。
最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需要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
在实践中,需要加强政策衔接,将脱贫攻坚的政策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织密网兜底线,建立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一、织密网兜底线,保障基本生活织密网兜底线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核心目标是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
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已经比较完善地覆盖了大部分城镇居民,但在农村地区和部分特殊群体中仍然存在很多空白和漏洞。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农村地区和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
针对农村地区,可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特殊群体,比如退伍军人、残疾人、孤儿和流浪人员等,也应该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
加强对低收入家庭的扶贫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是织密网兜底线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风险扩大除了织密网兜底线,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防止风险扩大,确保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到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
在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投资,确保其资金的安全和稳定增值。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系,引入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进行多元化的投资,以提高基金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公平、透明和有效。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人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
不断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和做法,以提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水平和质量。
三、创新社会保障模式,提高保障水平可以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社会保障服务。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方式,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计划报告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工作,我拟制定以下计划报告。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1 发展农村现代农业,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耕作条件。
1.2 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1.3 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1 支持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交通状况,促进农产品流通。
2.2 提高农村电力和通信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3 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农村金融服务与扶贫贷款3.1 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提供便利、低息的扶贫贷款。
3.2 支持农民投资农业生产,提供中长期贷款和风险补偿。
3.3 加强对贫困户的金融培训,提高其贷款使用效益。
四、产业合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4.1 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4.2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和扶持。
4.3 促进农产品合作加工与销售,提高农民收入和利润。
五、农民就业与技能培训5.1 推动农民转移就业,支持农民进城务工。
5.2 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5.3 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村创新创业团队的发展。
六、城乡一体化发展6.1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流转和集约利用。
6.2 支持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城乡人员流动。
6.3 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协调,确保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衔接。
七、扶贫政策与保障机制7.1 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制定差异化的扶贫政策。
7.2 加大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7.3 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确保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八、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8.1 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8.2 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衔接
就贫困农村的现状和扶贫政策做了研究和分析,并就后扶贫时代扶贫政策的去留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结论,最终给出了由扶贫政策向社会保障体系平稳过渡的路径和实现的现实基础。
标签:扶贫政策;社会保障;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
随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加之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各项民生工程的同步进行,特别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新时代的贫困农村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后扶贫时代的中国农村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政策如何与社保体系进行有机衔接,正是當下亟待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1后扶贫时代的问题及解决
1.1扶贫政策的基本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扶贫政策是否延续,其实是个两难问题,一方面,如果政策不延续,实际上,在贫困户群体内部同样存存在着不均衡性矛盾,还有人们由于长期享受扶贫政策而固化的价值观念、思想认知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既然脱贫了,如果继续享受扶贫政策,那么对非贫困户来说就产生了新的不平衡,加深了彼此之间的鸿沟。
本来,在扶贫脱贫的过程中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就因为政策上的差异而存在着些许怨气和矛盾,如果脱贫后继续保留这种政策上的差异,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平的理念,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扶贫实践中,人们也在担心扶贫政策的去留问题,从理论上或者逻辑上说,没有贫困人口的小康社会,当然也就不会再有扶贫政策,正是那句俗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另一方面,从社会实践看,后扶贫时代,也不宜继续保留扶贫政策,精准扶贫不仅是不能承受的社会之重,同时也暴露出了些许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
后扶贫时代的根本要务,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上来,这才是更具广义的、可持续的扶持。
就目前农村的现实来看,如何变扶贫政策为社保制度,在覆盖范围和水平上,相对城镇人口,就扶贫政策与社保的比较来看,不但已不存在落差,而且有些还有所超出。
那么,后扶贫时代,一旦扶贫政策断奶后,尚存在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2相对稳定的收入问题
农民的收入不固定、不稳定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历史性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村的产业振兴,产权制度改革,社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三变改革,农民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保
障,问题会逐步自然消解。
1.3价值观问题
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人们从贫困走向小康,但仍掩盖不了某些价值观扭曲的现实,仍存在某些塌陷的精神洼地。
脱贫攻坚过程中及战后的乡村社会重建,尤其是价值观的重建,同样是我们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如果扶贫政策断奶,思想上的落差,特别是扶贫过程中形成的依赖思想和扭曲的价值观,农村社会将面临着断崖式的思想变革。
人们能否适应和顺利过渡,是焦点所在。
可以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有效的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及文化建设等逐步实现思想的转变和升华。
1.4扶贫经济与市场经济
输血式的扶贫,政策性的扶贫,政府产业发展扶持,帮扶单位或帮扶人进行农产品高价收购,银行小额贴息贷款以及其他的扶贫工程项目等帮扶措施,从根本上说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因此,我们无不担心后扶贫时代,农村、农民能否适应并承受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
1.5各项扶贫政策的不均衡问题
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其政策将延续20余年,小额金融贷款支持扶贫项目也有其滞后性,而其他产业扶持政策仅限于当年,更没有明确到脱贫后,因此,对享受不同产业政策的贫困户来说,将来难免存在产业政策不均衡的矛盾,当然,这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来解决。
2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政策
2.1后扶贫时代的中国农村
从国际上看,关于贫困没有统一标准,因为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和消费水平等都没有可比性。
每个国家对贫困的定义和标准是大不相同的,按照美国的标准,美国尚有四千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那中国的贫困人口将达到百分之七十。
因此,从国际上看,各国的贫困人口是相对的,但从中国的人口贫困和扶贫实践看,既存在着相对贫困,也存在着绝对贫困。
在扶贫的实践中,脱贫后的中国农村,应该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不过,这一问题,十九大报告中已经作了明确回答,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战略、生态工程、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正在与扶贫同步进行。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指日可期。
2.2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政策
那么,一旦扶贫政策不再延续,对贫困农村或者是贫困人口是否能够承受,是否能够适应。
从现有的扶贫政策看,可以分为几大类。
现有的教育扶贫政策,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又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资助和奖助制度,同时还享有绿色通道政策、雨露计划、少数的减免学费等民生工程政策。
该项政策可以从义务教育立法上,扩大范围,或者从民生工程上解决。
健康扶贫政策,虽然全国各地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已经达到城镇基本社保水平,合规的基本医药费、住院费等报销比例和水平基本达到体制内员工的水平,还有家庭签约医生,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并享有免缴住院费及绿色通道等优先政策。
随着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政策、养老保险等日益普及,这些,都为从产业扶贫政策向全面城乡融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平稳过渡,提供了支持。
2.3社会性政策
其它的金融扶贫、危房改造、易扶搬迁、光伏发电、产业扶贫等的补贴及扶持等政策具有行业性和社会性,且目前均已经超出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这方面的扶贫政策,可以走市场化运作或者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来完善。
没有贫困人口的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五保、低保政策的取消,因为五保、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是不同的概念。
五保是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施行的,该政策不会因为脱贫而取消,至于低保政策,是城乡居民共有的政策,同样是继续施行的,这也是城乡融合的一部分。
3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衔接
目前的扶贫政策与其说是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持和帮扶,倒不如说,是为了城乡融合发展、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的衔接。
3.1党的领导
扶贫着重的是经济发展,让贫困人口过上幸福生活,扶贫更是党心的集中体现。
扶贫是党的宗旨在中国大地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强大动员能力,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再平衡。
基于党的指导思想,基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后扶贫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仍将在中国大地光大,这是后扶贫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基础。
3.2中国农民的优秀品格
一直以来,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是靠自身的勞动和发展过生活,在他们身上从不缺少市场经济的体验和历练,更不缺少创市场的意识和勇气。
3.3变产业扶持为行业补贴
如何实现从扶贫、脱贫时态向小康社会的平稳过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农民实行的补贴政策,实质上是对行业的一种补贴和保护,是对行业而不是对人群,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平衡和社会公平。
同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的竞争。
换句话说,我们国家的扶贫、脱贫政策是建立在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脱困层面,属于基本的民生保障,与发达国家的行业补贴保护有着本质的区别。
把扶贫政策转化为行业补贴,实行行业保护制度或进行市场保护,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惯常做法,一则,中国的农业及农村产业竞争力不强;二则中国农民都是小规模生产,无论从产业还是从社会分工来说,农民都是弱势群体,理应受到行业补贴和保护。
3.4社会保障和社会发展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素。
十九大报告指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尤其是扶贫政策的强力支撑,就目前的扶贫政策来看,贫困人口或贫困户所享受的扶贫政策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过现有的社保涵盖范围和水平。
实现平稳过渡转换的基本条件,现行的健康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增长,可以逐步普及开来,并且随着新农合,大病医疗救助政策、养老保险等日益普及,土地、房屋等权益的明晰,这些,都为从产业扶贫政策向全面城乡融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平稳过渡,提供了支持十九大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思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
为后脱贫攻坚战的小康时代,为扶贫政策向社保制度体系的平稳过渡绘就了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杨临宏.扶贫工作研究参考文献集萃[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
[2]李裕瑞,曹智,郑小玉,刘彦随.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社会科学版),2016,(2).
[3]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社会科学版),2016,(3).
[4]罗江月,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