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体论的禅学终结
- 格式:pdf
- 大小:277.13 KB
- 文档页数:5
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本文关键词:本体论,禅宗,美学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本文简介:在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研究中,皮朝纲先生认为:在禅宗那里,’禅作为本体范畴,是以立心’(佛性论是禅宗形而上学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佛性论的实质是心性论)来建构其心性本体论的。
因为心身禅宗是把心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理论,而心’这个概念又是整个禅宗哲学与美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禅宗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从把握本源——心’这一点出发禅宗美学的本体论空观本文内容:在禅宗美学的逻辑学研究中,皮朝纲先生认为:在禅宗那里,’禅作为本体范畴,是以立心’(佛性论是禅宗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佛性论的实质是心性论)来建构其心性本体论的。
因为禅宗是把心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而'心’这个概念表现形式又是整个禅宗哲学与美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禅宗的整个方法论就是从把握本源——'心’这一点出发而建立起来的。
111不错,在禅宗历史上的确没人把禅宗称为“心宗”(宋人刘非木)而且也有人认为“禅”与“心”是“异名同体'元代禅门高僧中峰明本说禅何物也,乃吾心之名也;心何物也,即吾禅之体也……然禅非学问而能也,非偶然而会也,乃于自心悟处,凡语默动静不期禅而禅矣。
其不期禅而禅,正当禅时,则知自心不待显而显矣。
是知禅不离心,心不离禅,惟禅与心,异名同体。
121明确指出“禅,与“心”是“异名同体,,“禅”就是“吾心之名”,是众生具有的“自心”(自性,本性)是‘诸人的本来面目'但是把禅宗哲学、禅宗美学的本体论定位为‘心性本体论”实在不妥。
本文拟就禅宗美学的本体论问题也提出一种观点,即“空观”是禅宗哲学、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
其实,在禅宗思维中,“空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是禅宗哲学、禅宗美学的本体论人文学科。
在人类思维中,“本体”是指终极存在,是指存在的根据和根源,而“本体论”就是对终极存在和根源的理论描述,是关于终极存在的蕴含理论体系。
夕要 o o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翻一 ;口 Z 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弋≥ Z r… o 《一,’ o 习杨聿功 o 《彩内容提要】本文从讨论Ontology的译名开始,主张严格区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和作为一种特定哲学理论形态的“本体论”两个概念;通过对传统西方哲学所代表和象}学理念的把握,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而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否!系视角,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呈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
关键词】存在论;形上学;本体论哲学;马克思哲学,bstraet: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estern philosophy termgY”.The author holds that we must strict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concepts——“ontol—s a branch of philosophyand“bentilun”(本体论as a special morphology of philosophical theory.By正the core idea,it reveal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destiny of ancient and modem western9hy.Further,it expounds the essenceand significanee of Karl Marx’S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ttive relations between Karl Marx’S philosophy and ancient and modem western philosophy.1he authorthat Karl Marx’S philosophy has caused a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ast because it created a new orientation of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and because it laid a foundation ofmorphology of philosophy.对words:ontology;metaphysics;“bentilun”as morphology of philosophy;Karl Marx’S philosophy】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00(200201—0019—08∈,存在论问题正在成为哲学基础理论研相反,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哲学正是通过对、热点和亮点。
禅学的会通精神及其现代意义禅学在其形成之初以教外别传的姿态区别于佛教义学,在此后的不断发展中,则广泛吸收并重新诠释了传统佛学及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思想,形成以禅统摄佛教全体的态势,成为佛学中国化的成熟形态,其所体现的会通精神格外鲜明。
般若思想是禅学方法论的重要基础。
佛学看待世界一贯的基本立场是缘起论,它认为人生和宇宙现象都是多种原因和条件的和合而生起的。
按照这种思路,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并不存在自主的、恒常不变的实体,即是“无我”的。
其实,一切宇宙现象都是“无我”的,但世俗认识却认为存在着种种实体,并进而产生种种贪欲。
欲念不得满足,即产生求而不得之苦,更有不得与所喜爱的人相聚的爱别离苦,不能远离烦恼的怨憎会苦等等。
所以,人生就是苦,解除痛苦的关键就是要形成对世界现象的正确认识。
可见,缘起论既是佛学的世界观,也是佛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想基础。
般若思想则是缘起论的进一步发展。
立足于本体论的层面,般若思想强调,包括法在内,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都是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才能存在的,不是自主的存在,因而不是真正的存在,是毕竟空的。
毕竟空是一切法共同具有的性质,也是其本质所在,此即诸法实相。
般若思想虽然强调诸法无自性因而为空,但坚决反对所谓方广道人恶取空的作法。
因为一味讲空不但不利于培养宗教信仰,而且容易使“空”成为执著追求的对象。
实际上也就走向了空观思想的反面。
所以,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讲空也要说有,作到中道正观。
可以说,般若思想一方面将空观推进到了本体论的层面,即空为诸法实相,同时,又对主体提出了要求,这就是要作到中道正观,以免对于空观本身的执著。
可见,在般若思想看来,空的更为彻底,并且突现了主体无著态度的重要性。
这正是禅学吸收般若思想的着眼点所在。
禅学将般若思想主要理解为无著的主体态度,因而反对执著佛学义理。
强调解脱实践的优先地位;反对固定机械的修行方式,提倡无修之修;反对对解脱目标的执著,最后走上了任心自运的道路。
觉元一、什么是本体论?《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本体论的定义是这样的: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实在本身,这种实在既是与经验着它的人相分离的,又是与人对它的思想观念相分离的。
这个术语是由克利斯蒂安•冯•沃尔夫(1679—1754)导入的,以指介乎研究世界的起源与结构的自然哲学和研究心灵的精神哲学或心理学之间的一片思辨思想的领域。
本体论的基本特征是形而上学的,是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纯粹理性的领域,它是纯粹的原理,是“第一哲学”。
二、xx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1.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特色xx曾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做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应——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着表面上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认识它们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注1)黑格尔所说的“这唯一的真理”,指的是从柏拉图到他的绝对精神表达的理论。
它们是纯粹的原理、普遍的知识。
本体论所追寻和表达的就是这种绝对真理。
从上面本体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具有两离的特色:他们认为确实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可感的、经验的、现象的世界,另一个是不可感的、理性的、本质的世界。
这种划分是由于本体论造成的,本体论是纯粹的原理,它存在与后者,也是对后者的描述。
2.xx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特色与西方哲学的两离的特色相比,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明显是一体性的。
中国古代哲学既没有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再分离出另一个世界的观点,也没有一种存在于经验之外的理论领域。
中国古代哲学最主要的观点是“道不离器”或“理在气中”,它使中国古代哲学鲜明地体现出了一体性的特色。
《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即是说道和器是以形为过渡的或中介的。
又见同篇:“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这表明形和象是一类东西(象指的是易经中的卦象)。
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基本理念、本体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自然观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禅宗美学与服装设计的结合以及实例分析的详细探讨,揭示了禅宗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禅宗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本质,这种理念对服装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计作品传达出内在的美和和谐。
本文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禅宗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实际运用效果。
在总结了禅宗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启示和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禅宗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独特魅力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禅宗美学、自然观、本体论、服装设计、应用与研究、结合、实例分析。
1. 引言1.1 引言禅宗美学自然观之本体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美学观念深受自然哲学的影响,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禅宗美学的基本理念在服装设计领域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本体论和自然观是其中的重要概念。
本体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本质和存在方式,而自然观则强调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的基本理念如何影响服装设计,重点分析本体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以及自然观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禅宗美学与服装设计的结合方式,并通过实例分析具体展示禅宗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禅宗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为今后的服装设计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禅宗美学的基本理念禅宗美学的基本理念包括对自然、简洁、空灵、平和的追求。
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清明,主张去除繁杂与杂念,追求简单、纯粹的美。
禅宗美学还注重审美的当下性,即在当下的体验中找到美的存在。
禅艺术追求自然之美,倡导“以无意胜有意”,强调在自然状态下找到真实的美。
在服装设计中,禅宗美学的基本理念可以体现在设计风格上。
设计师可以运用简约、清新的设计元素,营造出空灵、和谐的氛围。
禅宗是隋唐以来最重要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而且也是汉地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
禅宗一反隋唐以来其他宗派拘泥于经典和陷于繁琐的名相分析的习气,而是标榜“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彻见心性之本源,(“见性成佛”)为宗旨,自以为是“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
因此禅宗又叫佛心宗。
禅即禅那,或译静虑、思维修,它是思维心虑的方法,就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深密思维的状态。
佛教大乘、小乘都要修禅,但他们修习的方法和达到的境界往往不尽相同。
禅宗的得名,首先由于他它对禅修的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佛教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
理论的解释和研讨等截然不同,禅宗初期所传的教法就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收摄精神,这些与禅的要求没有区别,故称为禅宗;其次是它对于禅修的理论和时间都有重大发展,比如荷泽宗的宗密区分禅法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如来清静禅等五种,后世的禅师又以六度所设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的心印为祖师禅,这些都对以后的禅学有很大影响。
禅作为一种宗派的称呼,始于唐中叶以后。
禅宗重视实悟而轻视理论,在单纯哲学思辨层面并无多少建树,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继承《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思想,以自身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新为世界万物之本体。
禅宗的特点体现在实践层面,它是以自身本具的真心为修为的基础;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无有染着为修正的目标;以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修道的宗旨;以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为传到的准则;以棒喝、机锋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为接引学人的方法。
(一祖)迦叶直到28代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璀(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慧能的思想在禅宗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就是后来被推为六祖的慧能。
慧能(638-713),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据说慧能早年丧父,家贫,靠砍柴担水奉养寡母。
一天担柴到了市里,听客诵读《金刚经》,当下开悟。
慧能于676年,复于南海法性寺,依印宗法师出家。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的本意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导论在哲学领域中,伽达默尔(Edmund Husserl)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本体论阐释学备受关注。
禅宗美学中的本体论与逻辑作者:李晶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2期摘要禅宗的兴起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突出表现,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这套理论体系在其最为基本的本体论上就出现了逻辑的问题。
客观本体是一切审美活动方式的根本,佛教也好,禅宗也好,脱离了自身的本体,无论其后的理论体系如何庞大、逻辑如何严密,在逻辑前提上就已经踩空了,其后也只是空谈。
关键词禅宗本体论逻辑审美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自身完整、细密的思想信仰体系征服了中国的大批信众,而佛教自身也在中国僧侣、文人的逐步改造下,逐渐中国化,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唐代禅宗的兴起。
与单单依靠唱念佛名号、礼拜偶像的净土宗不同,禅宗自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是这套理论体系在其最为基本的本体论上就出现了逻辑的问题。
首先,在禅宗的观念中是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本体的,在慧能与神秀的著名公案中,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所作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以看出,在神秀的观念中是有本我的存在的,有“身”也有“心”,通过修行来净化本我。
但是在慧能这里,本我被彻底否定。
他将本我彻底归结为“无一物”,归结为空。
在否定了客观本体之后,禅宗采用了两个主观性的词语来建立自身的本体论,即“禅”与“心”。
禅在最初意义上是指佛教僧侣的一种基本功,修行方法。
其梵文的音译是禅那,简称禅。
《慧苑音义》卷上载:“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
”也就是静心思考、体味的修行方式。
但是禅宗这里的禅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本意,六祖慧能在理论上把禅从传统的宗教修习方法的“禅”提升到本体论上来加以解释:“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
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为定。
”这里,禅由一种修行方式变成了一种自身观照的体味方式,再进一步成为本体。
而心则是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在禅宗反复引用的“释迦拈花微笑,迦叶微笑”故事中,释迦面对迦叶开悟,最后所说的话为“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加上后来禅宗门人补上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一、海德格尔的生平活动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0)1889年9月26日出生于德国默斯基尔希的布莱克森林。
他在弗莱堡上中学,当时读了布伦塔诺关于亚里士多德论“在”的意义的论文,并在其启发下开始对关于这个问题的哲学思考产生兴趣。
1909年进了弗莱堡大学,以学习神学为主,兼学哲学。
这时他读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深受其影响,企图以其为思想指导来进一步研究“在”的的问题,不过他当时并未得出结论。
从1911年起,他放弃了神学而致力于哲学。
他参加了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主要代表李凯尔特主持的研究班,1913年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理论:对逻辑学的批判的积极贡献》,1915年,又在李凯尔特的支持下取得哲学讲师资格。
1916年,胡塞尔受聘接替李凯尔特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后,海德格尔遂跟随他从事哲学研究并参加由他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的编辑工作。
1923-1928年海德格尔受聘为马堡大学哲学教授,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他的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第一部,1927年发表于《哲学与现象学年鉴》第8期,同年出版了单行本(计划中的本书第二部始终没有完成)。
1928年胡塞尔退休后,海德格尔回到弗莱堡大学接替了胡塞尔的位置。
此后他一直在弗莱堡大学工作,直至退休。
海德格尔生平活动中最引人注意的事件是他与法西斯势力的暧昧关系。
1933年初在希特勒上台后不久,海德格尔曾公开宣誓支持纳粹政权,并加入了纳粹党。
同年5月末,他被纳粹政府指定为弗莱堡大学校长。
在职期间,他发表了许多支持和吹捧希特勒及纳粹政权的言论,甚至把希特勒当作德意志民族的“救星”,号召学生们向他效忠。
海德格尔这种亲纳粹的政治态度,即使在西方学术界也一直受到谴责。
在希特勒政权覆灭以后,他曾(1945-1957年)被占领军当局禁止在大学讲课。
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浅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本体论的内涵及性质本体论是讨论各种关于存在或者“是者”(being)“有”的这一抽象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来深入规定世界全体的原理。
本体论探究的是世界的终极原因、第一本原。
本体论不同于世界观,世界观是指处在何种的位置、用何种眼光去看待特种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而本体论则是一种哲学的逻辑的范畴。
从古至今,诸多哲学家们一般对本体论讨论的本体、“存在”各执如下三种见解。
第一,认为本体论不是探究经验世界中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本质,而是探究整个经验世界何以如此的普遍本质,所以寄托了人类对知识无限的追求第二,对上一个“存在”概念进行逻辑学的改造,把这样的“存在”纳入理性范围之内,树立了主体理性的形而上学。
其中最具代表的哲学家就是黑格尔。
第三,认为本体、“存在”是一定的存在物,是具体存在着的存在物,是可知的可感的可见的存在物。
二、古代希臘哲学本体论的历史演变(一)早期希腊哲学宇宙本原论时期早期希腊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也是各位思想家第一次冲破古希腊神话的藩篱,运用哲学的理性去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
不同传统与学派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立论,展现为不同元素生成说或以数、存在为世界本性的原理论,从而又导致不同的宇宙论认识论与思维方法。
这一时期代表主要包括米利都学派与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
1.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人师生关系一脉相承,也是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并称为米利都学派。
本原是希腊哲学中提出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希腊文原意是开始发端起源。
(1)泰勒斯第一个用哲学语言提出基本命题——水是世界的本原,水变化成万物,万物最后又消解为水。
泰勒斯是第一个用自然事物而且非用神学方式解释万物之本原的问题,他也因此被看作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论本体论的禅学终结摘要: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
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
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
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入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关键词:本体;实践;空性一般来说,西方哲学本体论是在概念演进的明晰中达到对本体的“知”,它是抽象的、先验的事实,本体的明晰不要求经验来证明,也未必得到经验的证明;东方的本体论主要通过人的“行”来确认,它的阐释是精神实践过程,在本体得证后其本体性及其实践方式作为引路者都将自行消解,来到本体论者自身。
一个是观念性的本体,一个是生存的亲证,他们不但殊途,而且根本不同归。
一、从先验的本体论说起从原始时代以来,人们就把思维、生活和世界当成一个整体看,这个整体不惟是个有机体,还像人一样具有思想和情感。
从个体事物到宇宙大全,从混沌的整体到逻辑化的整体,作为一个活着的、有思想情感的躯体,它是有生命、本质、基础的,这个生命、本质或基础由来已久地被称为“本体”。
由大全到核心,由具体到抽象,“本体”认识不断地进化和深化着。
现代我们借助科学技术和新哲学,本体探讨扩展到最广大和深刻之域。
深入到存在的不可知层面:在物质界无限追索物质的基本构成已经到了原子核以下层次,在形而上领域提出精神性的本原。
“本体”的形象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不断清晰,“本体论”呼之欲出。
康德对旧的宇宙本体论和理性本体论进行过深刻的批判。
康德认为本体不是经验范畴内的事,无限者没有从经验中直接给予,没有心理和感性的经验与无限者祖呼应。
同时他认为如果用抽象范畴去规定无限者,也会陷于矛盾,得不到真正的本体事实:“本体论的证明从绝对概念出发,由概念推存在,它想要做出一个由概念到存在的过渡。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终极视域与终极本体一. 前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二. 本体论概述- 本体论的定义- 本体论的起源和流派- 本体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三.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终极视域- 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视角- 道家本体论的终极视域- 儒家本体论的终极视域- 禅宗对本体论的建构四.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终极本体-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儒家的仁义道德观- 汉藏佛教的涅槃观- 禅宗的空性观五. 总结-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特点与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对现代哲学的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六. 参考文献第一章前言本论文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探讨本体论的相关问题,其中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终极视域和终极本体进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观点进行研究,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同时为现代哲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长的持续文明之一,其哲学思想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哲学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本体论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本体论是对实在性、存在、本质、根源等问题的探讨,它关注的是对于客观、客体、存在以及宇宙本体的本质性质与关系的认知。
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将对本体论的概述作出简要介绍,包括本体论的定义、起源和流派,以及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
第三章将阐述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终极视域,主要围绕着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视角、道家本体论的终极视域、儒家本体论的终极视域和禅宗对本体论的建构等方面。
第二章本体论概述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宇宙整体、存在的本质、撑著的基础、根源、属性等实在性问题。
本体论的起源可以在希腊哲学中找到,其所反映的“存在”观念兼具了分离和联系的特点,也就是说,它认为存在是“离散的、个体化的、确定的”,同时也是“联系的、生成的、变化的”。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分别是儒家和道家。
本体论方法论嘿,咱今儿来聊聊本体论和方法论这俩玩意儿。
你说啥是本体论呢?就好像咱过日子,咱得先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这就是对咱自身存在的一种思考和探究呀!本体论就是要弄清楚那些最根本的东西,比如世界到底是由啥构成的呀,事物的本质是啥呀。
就好比你去认识一个新朋友,你总得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吧,是个啥性格的人,有啥喜好之类的。
这就是在探寻他的本体呀!那方法论呢?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你得知道走哪条路最快、最安全吧。
方法论就是告诉你怎么去达成目标,用啥办法最有效。
比如说你想减肥,那你就得有一套减肥的方法,是多运动呢,还是控制饮食呢,或者两者结合。
这就是你的方法论呀!咱可以把本体论比作是盖房子的根基,要是根基不牢,那房子能盖得稳吗?而方法论就是盖房子的技巧和流程,你得会砌砖、会搭架子,才能把房子盖起来呀。
再打个比方,本体论就像是你要做一道菜,你得先知道这道菜需要啥食材,食材的特性是啥。
而方法论就是烹饪的过程,啥时候放盐,啥时候放调料,火候怎么掌握。
只有把这两者都弄明白了,才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来呀!想想看,要是没有本体论,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啥,稀里糊涂的,那能行吗?就像你走路都不知道往哪儿走,那不就瞎转悠嘛。
而没有方法论,就算知道目标在哪儿,也不知道咋去呀,那不就干着急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比如说工作上遇到难题了,这时候就得先从本体论的角度去思考,这问题的本质是啥呀,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然后再用合适的方法论去解决它,是请教别人呢,还是自己查资料,或者是团队一起讨论。
学习也是一样啊,你得先知道自己要学啥,为啥要学,这就是本体论。
然后再根据这个去选择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呢,还是理解透彻,或者多做练习。
咱不能光有理论,没有方法呀,那不成了纸上谈兵啦?也不能光有方法,不明白为啥这么做呀,那不是瞎碰运气嘛。
所以说呀,本体论和方法论就像是咱的左膀右臂,少了哪个都不行。
咱得把这俩好好结合起来,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顺顺利利的呀。
学禅终成缠所有帖子总结学禅终成缠,是禅宗修行者追求的境界。
禅修是一种通过冥想和觉察来拓展内在意识的修行方法。
禅宗主张超越思维与言语,直接体验本性,以达到觉醒的境地。
在这个过程中,禅修者会遇到许多种种的困扰与障碍,如思绪泛滥、无法集中注意力、心乱如麻等。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看心成佛”,即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来了解真实的自我。
禅修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受上,观察内心的心理活动,并以客观、不执著的态度来对待。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我们内心的变化,从而获得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学禅终成缠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旅程。
禅修者需要面对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困扰,如焦虑、恐惧、无力感等。
而且,禅修者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如社交媒体、电子设备、人际关系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禅修者迷失方向,失去修行的动力。
在学禅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接纳所有的情绪和感受。
无论是愤怒、悲伤还是焦虑,都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抵触或逃避这些情绪,而是要接受它们的存在,并观察它们的变化。
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应对困境的方式。
除了面对内心,学禅还需要我们对外界的认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干扰和噪音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是一项挑战。
在禅修中,我们要学会摆脱外界的纷扰,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感受上。
通过这种专注的觉察,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集中力和思维清晰度,进一步强化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学禅终成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用智慧来看待世界。
禅宗主张直接体验本性,无需通过概念和言语来认识事物。
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评判和标签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习惯用思维和言语来解释事物。
在禅修中,我们要摆脱这种习惯,用心直接感受事物的本质,而不是通过概念和标签来定义它们。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它们与我们的关系。
学禅终成缠的旅程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
通过禅修,我们可以增强自我觉察能力,提高思维的清晰度和灵活性,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论本体论的禅学终结
韩凤鸣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入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韩凤鸣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6/B946.5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对上帝存在本体论的实践终结 [J], 符越
2.基督宗教哲学的独立:终结还是开端?(上)——试析(托名)狄奥尼修斯的哲学神学本体论 [J], 徐龙飞
3.基督宗教哲学的独立:终结还是开端?(下)——试析(托名)狄奥尼修斯的哲学神学本体论 [J], 徐龙飞
4.风险社会与"自然的终结"——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本体论问题"与"历史超越" [J], 陈忠
5.实践视域: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的终结 [J], 周德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杨学功
【期刊名称】《现代哲学》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本文从讨论Ontology的译名开始,主张严格区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作为一种特定哲学理论形态的"本体论"两个概念;通过对传统西方哲学所代表和象征的哲学理念的把握,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而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否定性关系视角,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
【总页数】8页(P19-26)
【作者】杨学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6
【相关文献】
1.终结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变革之真境--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前提性批判[J], 卞绍斌;张宏
2.马克思哲学变革意义辨识——兼与学界同仁就"哲学终结论"商榷 [J], 游兆和
3.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创造性诠释——何中华的“马克思本体论观”述评 [J], 张宝英
4.“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J], 于欣荣;卢丽娟
5.从本体论到生存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 [J], 刘福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三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在佛...
哲学三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在佛教里就变成了普通的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世界是什么?佛教用了根本的四个字(相依缘起)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就是指因果铁律,我,世界,我们的认识,一切一切无不被绑在因果铁律的战车上。
从本体论讲人是十二因缘的流变,世界也是相依生起的刹那。
在认识论上,世界是依着人的意识而起,是虚幻并非真实。
可既然人是空,世界是空,人和世界的关系也是空,都是意识的造作。
因果早注定,那修行做什么?本体是空,谁来承担业力,佛教神学体系业力不失的铁律又怎么显出威力?这也是佛教本体论一个隐藏的矛盾。
所以中国佛教指出的灵魂,后来发展出来的佛教维识体系也是在证明解释这一系列问题。
[祈祷][给你小心心]。
“本体”论与“本体论”——关于虚无、存在、理解、争吵等上一篇/ 下一篇 2006-04-19 23:03:38 / 天气: 热/ 心情: 郁闷/ 个人分类:语言之语言查看( 71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内容提要:人类的存在总是有一种不稳定因素。
随着人类能力的提高,思维越来越发达,也就越来越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危险性。
作为一种向命运之神的挑战,人类顽强地生生不息着,从来没有间断地向“不确定领地”发起冲锋,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到了现代社会,悖论的地位空前升高,人类一下子意识到存在的岌岌可危,于是困惑着,迷茫着,探索着。
出于因果律的考虑,人类走上了“本体论”的不归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里静待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光反照。
学术怎么能够脱得了干系?关键词:超验终极虚无存在理解争吵本体本体论一、所谓“现代学术”时间永远臣服于相对主义。
1 作为正常的逻辑,历史之为“时间”在相对主义的怀抱里体会到了母爱。
从而有了“现代”,以别于“古代”“来日”,但仍不失为时间。
2克罗齐被我记起,是因为他说了一句话,叫做“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姑且不管历史上对这句话的颇有争议的解释)。
现代学术从这里觅到了安慰。
当我将要说“中国古代学术”不成其为“学术”时,相对主义怂恿下的西方观念已经溜进了我的潜意识。
确切地解释这里的“西方观念”,当是携带了历史性意义的“现代西方观念”。
至此,我已经陷入了“现代学术”。
如果把“缺失”看作是遗憾的话,中国思想界正在缺失着。
3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时间的奴隶,“现代学术”必将被撕毁的面目全非,相对主义在这里却手足无措。
当然要承认时间性——我指的是历史性承袭。
二、“本体”之为超验的“本体论”什么是本体?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会知道他/她已经涉及本体了。
我的意思是,“本体”首先来自于一种原始蒙昧的、同时又是主体觉醒的发问。
4 我有一种冲动,即坚信当第一个猿即将成为人的恍惚间,“本体论”正式宣告出世,而且携带了超验的本能。
2009年第2期N o.2,2009学 术 探 索A cademic E xploration 2009年4月Apr.,2009 收稿日期:2009-01-1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仰与社会控制”阶段性研究成果(06S JD720010) 作者简介:韩凤鸣(1967— ),男,安徽安庆人,河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研究。
论本体论的禅学终结韩凤鸣(河海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8)摘要: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
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
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
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入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关键词:本体;实践;空性中图分类号:B016ΠB94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09)02-0012-05 一般来说,西方哲学本体论是在概念演进的明晰中达到对本体的“知”,它是抽象的、先验的事实,本体的明晰不要求经验来证明,也未必得到经验的证明;东方的本体论主要通过人的“行”来确认,它的阐释是精神实践过程,在本体得证后其本体性及其实践方式作为引路者都将自行消解,来到本体论者自身。
一个是观念性的本体,一个是生存的亲证,他们不但殊途,而且根本不同归。
一、从先验的本体论说起从原始时代以来,人们就把思维、生活和世界当成一个整体看,这个整体不惟是个有机体,还像人一样具有思想和情感。
从个体事物到宇宙大全,从混沌的整体到逻辑化的整体,作为一个活着的、有思想情感的躯体,它是有生命、本质、基础的,这个生命、本质或基础由来已久地被称为“本体”。
由大全到核心,由具体到抽象,“本体”认识不断地进化和深化着。
现代我们借助科学技术和新哲学,本体探讨扩展到最广大和深刻之域,深入到存在的不可知层面:在物质界无限追索物质的基本构成已经到了原子核以下层次,在形而上领域提出精神性的本原。
“本体”的形象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不断清晰,“本体论”呼之欲出。
康德对旧的宇宙本体论和理性本体论进行过深刻的批判。
康德认为本体不是经验范畴内的事,无限者没有从经验中直接给予,没有心理和感性的经验与无限者相呼应。
同时他认为如果用抽象范畴去规定无限者,也会陷于矛盾,得不到真正的本体事实:“本体论的证明从绝对概念出发,由概念推存在,它想要做出一个由概念到存在的过渡。
在安瑟伦、笛卡尔、斯宾诺莎那里都是如此。
他们全都承认存在和思维的统一。
但是康德说,这样一点也不能赋予这个理性的理想以实在性;并没有从概念到存在的过渡,从概念里是推不出存在来的。
”〔1〕(P283)在康德那里,无限者是超越的,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经验无法经验。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有经验的直观与纯粹的直观,经验直观有质料和感觉,依赖于对象和主体自身状态因而没有普遍性,纯粹直观涉及的不是对象的现实性而是先天的形式,具有本体论意义。
纯粹直观把目光从外界转向主体自身,一切外界的对象都必定在这样的主观意识中呈现,这种主观意识不关注主观的感觉内容而只关注其感觉形式,这种感觉形式是一切感觉经验成为可能的条件因而具有普遍性。
“一切现象之质料仅后天的授与吾人,而现象之方式则必先天的存在于心中以备整理感觉,故必容许离一切感觉而考虑之。
”〔2〕(P47~48)因此他认为本体是三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上帝、宇宙、心灵。
后来,费希特的“绝对的自我”,谢林的“理性直观”,都是在建21立通向自在之物的理性桥梁。
但直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才真正建立起理性的宇宙本体模式。
“绝对精神”外化为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逻辑阶段分为存在(质、量、度)、本质(本质、现象、现实)、概念(主观性、客观性、现实性);自然阶段分为机械性(时间、空间、引力和斥力)、物理性(天体、声光、电磁)、有机性(地质、植物、动物);精神阶段分为主观精神(心灵、意识、心理)、客观精神(法律、道德、伦理)、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
西方哲学几乎要宣布对绝对本体的把握在黑格尔哲学里达到了,但人们也看到,这个本体只不过是可能的逻辑体系,真正的本体不惟没有说出来,可能根本无知,正如康德所说。
我们可以这样说: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结束了,但真正本体的征途还没有开始,或者说我们还维持在康德甚至是柏拉图的水平。
物质本体固然浅薄,精神性本体也在自身找不到立足点,因此整个西方哲学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
主要原因还在于:人们认为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隔着一道鸿沟,内部世界是“意识”之流,而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外部世界的这种异质的“客观存在”是意识无法证明的,不能证明的外部世界暂时将它悬置存疑,尚有证明还是意识自身内的事,但意识的内容也不是很清楚。
我们现在只有回到意识自身寻找基础或出发点,在这个基础确定后,再建立稳固的内外世界联系,或者可以建立一个新的本体论体系。
胡塞尔首先找到了先验的“自我”。
胡塞尔关于“自我”基础的自明说法是:“作为思维者的我的体验流,不论它尚未被把握到什么程度,不论在已逝去的和在前的体验流领域内未被认知到什么程度,只要我在其现实现前注视着这个流动的生命,并因此把我自己把握为这个生命的纯主体,我就无条件地和必然地说:我存在着,这个生命存在着,我生存着:cogito(我思着)。
”〔3〕(P127)但在自明的“我”出现前是不能够出现“我”的任何独立信息的,即使是为了述说的方便也不行。
所以当“我”的自明性还没有证明前就主动地跑出来时,先验的可预计的“我”就自始至终在清醒和相对地活着,“我”的附加证明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进而,当他人的自我也出现的时候,每一个自我都说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就不知道它们是否共同承认其“我”都是同一的,共同之我是否一起形成共同的“大我世界”。
但从“除自我之外都要悬置起来”的最初信念看来,他人的自我都在清除之列。
这样推论的结果是:自我世界是梦幻,一切自我都是幻相。
关于自我与他我的共通问题,胡塞尔希望用“移情”等美学的方式达到交互主体,但看起来有些勉强。
尽管还有借助“生活世界”来弥合先验与世界不和谐的缺陷,但只要先验自我的根基还在,这个钉子就钉死了活生生的世界,哲学的超越和走向真实世界就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
胡塞尔的目标是追寻世界的起源或本质,让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
“他的具有决定性的哲学思想是‘现象学还原’的自由行动……进而嬴得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关于起源的领域”。
〔4〕(P131)胡塞尔因此成为西方哲学史上最后一个试图为哲学建立科学基础的伟大的哲学家。
但他还是失败了,他不能脱离“我”的意识循环。
更深刻地说,胡塞尔对作为基础的“人”并不是很了解,或者说以其不甚了解而能侃侃而谈,因而当他真正走近“我”而对其进行他的理论实施时,不可想象的困难就出现了:这种“我”本体还要玩皮地回到它“本来”的家,还要在天上地下寻找出生的地方。
因此胡塞尔的追问是无根的,解答是无穷的,他的还原理论还同其它哲学家的拯救计划一样既无始、也无终。
叔本华把自在之物归结为“意志”,认为对意志的认识不能依靠理性而只能依靠直觉。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分析的方法只能在本质的外围看到一些零碎的表象,直觉的方法以其“同情”使知觉进入对象的内部而认识那无法表达的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超验之地是意义之源,但它的意义总是处在来到语言的途中,人们只能从诗的语言中听到存在的模糊不清的独白。
“现象学的朝向事情本身的原则,在海德格尔那里体现为以实际生活为一切意义的源头,生活是一切思想和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
这就意味着一切现成的前提和理论态度都被悬置起来,而直接在生活之中倾听那原初的消息”。
〔5〕海德格尔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但仍不离观念的和先验的性质。
弗罗伊德将潜意识和本我作为本体,人似乎只能在这黑洞般的自我中不尽地烦恼着,把握它是困难的。
荣格对人类精神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后发现了“种族的记忆”,这个超越性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原型”,他认为这个心灵的故乡表示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人类全体,全人类的声音都在我们的心灵里回荡。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探寻已经从宇宙本体向实践性本体、也即主体生活转移,向东方哲学或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
“海德格尔以领会解释的原则取代直观的原则,前者是适应生活流本身的更为自然、原发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表达动态的终极思想这一困难问题。
这一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表达方式极有相通之处”。
〔5〕荣格就说西方人“是为印度那些宏伟的神的概念和中国道家哲学的深渊所吸引的。
”在科技发展和自由观念如此普遍的今天,这种本体论的东方转向是发人深省的。
它意味着人类精神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理性31的张扬在取得无限辉煌的同时把我们带到了某种快要窒息的悲壮时刻,现在要向“真正的本体”表示真诚的敬畏了,他们快要认识东方了。
二、直觉和现观的本体感悟东方哲学人对生存的本体关怀不在于逻辑和论证上的“精妙”,而在于它的直观深度和支持日常生活的程度,与身心的自在运动相应,具有“粗妙”的特点。
这个本体是心灵又是其感知的世界,是生活的本质又是生活自身,是独一的又是全息的,它还是“玄妙”的,需要身心的完全投入和全机体会。
这样的本体可能不指向科学,但一定指向人的身心安宁。
在中国哲人这里,无论是“仁”、“道”还是“空”本体,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观,即直觉和现观。
实践性的直觉使觉者与所觉之间没有裂痕,朴素的直觉使感知和它的对象必然保持同一性,人的生存因循和推动着这种同一。
这种直觉本质的生活也是“本体”的示现历史,这里本体论与认识论、修养论、实践论结合在一起完成于直接的生存现实,其中“本体”不能被确切指认却在人的清醒的感知中被证明。
在那个无物而能生出任何事物的生活感悟中,我们都能直觉本体的清净之身:它不是一个独特的“体”,而是我们感触世界的整体和生面,不是游离于事实之物而是日常生活的有机身体。
本体式的生活是与生存之境产生广泛联系的生活,是与存在之身息息相通并关怀着万物的生活,有了这个本体感知的人,生活的风风雨雨都在安宁的天堂里。
这种纯洁的生存形式让人没有足够的“清醒”来观察世界并作出评论,人是在“现观”的无对待中直觉到生活的纯粹性及其意义呈现,它是某种具有生存整体性的光明洁净,是直截的生存现实单纯、深刻而坦露的事实,人在其中获得某种自由、光明和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