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精)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名词解释: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
而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
“市场”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
那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
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中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和分配。
市场经济的概念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个体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更加便捷,资源的配置更加高效。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自发地调节生产和消费的规模和结构。
这种自由的市场机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并且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自主地进行经济活动。
市场提供了自由竞争的环境,激发了创新和创造力,推动了产出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鼓励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通过市场经济,资源的分配更加公正和合理。
市场价格的形成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能够反映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价值。
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机制防止了垄断和垄断行为的出现,维护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通过市场的力量,社会资源可以在最高效的方式下流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一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也无法有效地纠正市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
此外,市场经济也会导致资源不平等分配的问题,加剧贫富差距,给一些弱势群体带来困难。
尽管市场经济存在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一种高效和灵活的经济体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它能够激发个体和企业的活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市场经济的意义在于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机制。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以市场经济的意义为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定义市场经济,并分析了它的特点和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摘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市场化改革是渐进式的。
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经历了一系列中间阶段,中间研究成果浩如烟海。
大体说来,第一步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第二步是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第三步才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进行如下探索性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科学正文: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成功的,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极大地调动了13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巨大活力和动力,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
其意义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基本特征包括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政府干预市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前者存在公有制、社会保障和政府调控。
发展历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逐步成熟的过程。
成功经验包括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
实践意义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有望延续经济增长势头。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义、概念、意义、运行机制、特征、区别、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实践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前景1. 引言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即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浅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针灸推拿学院2013级研究生班李琪学号:201302236 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首次肯定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此中国经济改革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牵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可以在两个不同意义上被理解: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领域或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五位一体”中的一位;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度一致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运用市场经济方式建设的社会主义。
1.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资源配置的两个目标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前者是为了使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而后者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
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商品化,而且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科技、信息等也要商品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反映灵敏的市场机制,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要以市场为中心、为导向,听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
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第一,自主,即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第二,平等,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高于市场的特权。
第三,竞争,为了各自的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竞争激烈,优胜劣汰。
第四,开放,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
浅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摘要】: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习,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不属于哪一种社会制度,有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积极地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走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的误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市场主体一、市场经济首先,什么是市场?狭义上的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上的市场是指是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汇合和总和。
市场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它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哪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可以有,资本主义也可以有。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说明资源配置是优化的。
其次,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
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的形成,市场成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
最主要的条件:生产要素商品化,要使资源配置市场化,不仅要求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商品化,而且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科技、信息等商品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反映灵敏的市场机制;经济关系市场化,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听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产权关系独立化。
007.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社会分工和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
1.社会分工:社会主义生产是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
2.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在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并不排斥计划的调节作用。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①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①统一性。
②开放性。
③竞争性。
④规范性。
二、培养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意义 ①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只 ②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③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
在 ④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中心环节。
借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样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1.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商品市场主要包括①消费品市场,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经济体制的内涵: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主要指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
它表现的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方式。
经济体制的内容1,经济体制的类型经济体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如:从资源配置方式,分为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的作用程度和范围,分为自由经济型体制、国家干预型体制和计划调控型体制。
2,经济体制的结构与功能经济体制是一个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经济运行机制组合成的系统。
经济体制包含了资源配置过程的所有重要环节和主要方面。
经济体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效率最大化,并在出现误差和缺陷时,保证予以纠正和弥补。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1)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形成的前提,是决定经济体制性质的基础;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促进或阻碍经济制度向某一方向的发展。
(2)经济制度代表一个社会的本质关系,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关系的一种外在形式,是灵活、多变的。
(3)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相同的形式(经济体制),相同的经济制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比较分析:1.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社会主义的论述,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中国宪法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含义作者:朱雨昕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现行宪法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学上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法学上的一种制度体系。
正确理解和适用《宪法》第15条第1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引导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和保障经济秩序和谐稳定的关键。
现行法律文本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外延的界定不甚明晰,理论和实践上仍然面临诸多难题。
从横向、纵向维度解剖发现,应当对宪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进行规范界定,即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同时具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重特征,通过文义解释、历史解释和体系解释,融入法学的研究视角,从而构建在法律体系内部统一、在不同学科间和谐的规范概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平等保护;解释方案[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4—0102—07一、引言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体系与资源分配机制,目前仍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
可以预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这个问题的争论会更加激烈。
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需要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一起加以讨论,但从法学(特别是宪法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一套完整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教义学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必须回答或回应如下理论和实践难题。
第一,《宪法》第15条第1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私法意义上市场主体平等身份权利的赋予,抑或只是对国家主权之下经济管理权限和方式的规定?学界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
采取前一种解释方案,“市场经济”属于经济概念,国家应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确保不同身份主体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
以不同市场主体为划分依据的分割式立法应当被逐步改变。
采取后一种解释方案,“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律概念或政治概念,其核心是塑造经济体制在宪法上的政治地位或法律地位。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经济制度体系,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持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一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我国特定国情下形成的独特体制。
它既继承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又实行了市场经济原则,这一体制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吸纳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使我国经济得以长期稳定增长。
2. 这一体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它在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也面临着市场失灵、垄断形成等问题,需要继续改革和完善。
3.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外贸外资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动力。
文章内容:在当今世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备受瞩目,这一体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我深感,这一体制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乎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福祉。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不仅意味着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更意味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市场失灵、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保持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意味着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仍然拥有重要的话语权,能够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
在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探讨了研究意义,并列出了本文的框架。
在详细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优势与挑战,以及制度创新。
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启示,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预测。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内涵、发展历程、特点、优势、挑战、制度创新、发展趋势、启示、展望1. 引言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以市场调节经济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体制。
它既继承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优势,又保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政治稳定的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双向平衡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市场,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市场有序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比,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即在于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深入分析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优势,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通过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探索。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有助于发掘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特色,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保障。
深入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意义重大,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本文框架本文将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开讨论,探究其内涵、发展历程、特点、优势与挑战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
1.“社会主义经济”是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界定的,即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国有、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通俗说法就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私营和外资等一切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合起来的叫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市场起源于古时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的称呼,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
5.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市场经济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我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的领导、共同富裕相联系就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实践的能动反映,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以借鉴、吸取西方经济学合理因素为方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区别,凸显其理论构建的“中国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
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
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3)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条件下,实行土地"私有化";在城市,除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以"实股"转(卖)让的方式,居民所得国有资产"股票化"。
这是因为,第一,没有产权明晰的市场之"皮",市场经济之"毛"将怎样焉附?我们都知道,土地和其他国有资产一样,都是财富。
但是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财富只有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增殖的作用,即放置这些财富于市场之中,才是"活"的国家财富,而不是"管制过死"的国家财富。
如果把农村土地私有化,城市国有资产股票化,等于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又相应地拥有了"和土地资源等量"以及和目前"国有资产等量"的具有流动性的"可变资本"。
也等于在市场经济里,国家至少又增加了"和土地资源等量"的、可以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的资源。
可是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仍人为地分散经营在众人的手中。
既不能通过市场化进行优化配置,也难以达到买卖增殖和市场优化配置之目的。
这样的为某些人所辩护的固孱守瘸、南辕北辙的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式,实践已经证明:绝对体现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第二,国家所有,是人民所有;人民所有,是每个人都有;若每个人都有,只要每个人都照章纳税,多得多交!则保证了国家富有!所以,"私有化"也是"都有化"。
我们只要界定这种个人与国家的权与利,"无恒产者无恒心",在确保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政府出售其它国有资产与国民,不但保证了搞市场经济,有相应的社会关系与其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
也把我国每个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充分调动了起来。
采取这样制度,何愁国不富,民不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强之路,已经证明了"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之手段的正确性。
第三,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人善于管理资产,并能产生高额利润;有人乐于打工,能享受更多的闲暇;个人优势是不同的。
这样把资产通过市场合理的途径集中到一部分更有能力的人手中,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虽然少数人富裕了,但社会总财富也必定增加。
只有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个人通过市场获得发展和财富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增加.同时,如果富人们能够多劳多得--多得多交--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调节,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能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得以逐步实现。
这样,富人"富"得有理,"穷人"也能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第四,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一,原始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二,生产资料的共同利用,即生产过程的全民参与性问题;三,生产成果的共同拥有,即全民怎样分配和消费问题。
而我们所强调的"公有制",仅仅强调在原始的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一个环节。
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全民占有原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应该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生产过程初次按劳分配后,对所产生的"社会主义"成果--即对"国家税收"的全民占有和"再分配"上。
第五,对于全民"所有制"还是全民"私有化",这些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之条件。
它不仅不具有"目的"性,也谈不上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最多是使用"手段"时必备的基础条件。
所以,所有制不能保证社会主义之目的的实现--我国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不能利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之目的,那么,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处空留黄鹤楼,我们为何在已经放弃计划经济之手段的情况下,却要固守这些基础条件呢?当然,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手段应该有多种,例如,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我们既然选择了利用市场经济之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目的,利用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呢--显然不是以占有原始生产资料为己任的"公有制"!目前我国比较棘手的"国有股减持"问题、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个人所得税问题,可以说都是因为我们过多强调了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以占有原始生产资料为核心的公有制,而不强调对社会主义劳动成果按劳分配后的再分配的"国家税收",造成的国人多"捞"多得,多"逃"多得的纳税意识淡薄。
(二)、这个定义要求我国在法律上必须确立个人财产所有权!但是,在我国目前,其中就有这样的悖论:个人财产所有权的确立必须建立在"获得的正义"、"转让的正义"(诺齐克原则)的基础之上!但是,我国1%的人拥有着国家40%的财富,而仅上缴个人所得税的10%。
这种通过偷税漏税等不公正方式,获得的个人财产的所有权又怎样确定呢?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小偷和大盗(贪官)更需要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宪法追认!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做:凡在个人所得税和国家其它税收记录在案的财产所有权,宪法必须保护它!凡是不能暴露在个人所得税或受其它税律可稽查范围之内的财产,不能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二十余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某些个人所聚之财富,有多少是靠自己的血汗和’聪明’才智正义地获得的呢?正如朱总理所说过的:不交税的私人企业我就不承认是好企业。
所以财产所有权的宪法界定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的,更有待于政府教育!使公民的纳税意识普遍深入人心,再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否则不按章纳税,无税收证明的个人财产就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现在,"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所应尽的义务"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取得成功的最直接的保证!(三)、我们通过"市场经济"之手段,实现"使人民的一生的幸福美满"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社会主义之目的,不能为了手段而忘记目的。
特别是我们国家绝对不能完全重复西方国家所走的"羊吃人"式的发展市场经济之路!所以,国家政府应该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制度,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让每一个守法的、爱国的公民老有所养!这不但增加民众对党和国家政府的向心力,增加了全民族的凝聚力,也很大地提高民众对党和国家政府的忠诚度。
在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逐渐腐蚀着人们的今天,显然有其无比的重要性。
当然,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制度,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由个人在青壮年时期为国家纳税的多少、个人养老帐户资金多少、当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比例发放。
目前,国家可以通过对(孤寡老人的)土地买卖、国有资产买卖、以及对流转增殖税的征收,取得对老一代人的养老所需资金,以慰已经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贡献其一生"的这一代老人。
(四)、实行"全民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花朵--每个人都会说,很少人这样做)。
一个对孩子充满爱心的社会,孩子长大后对社会也必将充满爱心!每个人老了或者即使在壮年有为时,他在社会上所需要的、所得到的社会上提供的服务,并不仅仅来自于自己的孩子!也不是能用钱买来一切所谓"称心"的服务!有人责难我国现在社会美德丧失,世风日下。
请问,在"自己的孩子自己养"的条件下,为什么他长大后要对你心怀尊重?我国目前的现实也很能说明这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我国各行各业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一直上不去呢?可能现在的老人也最有这方面的感触。
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传统,跳出这"没落"的"父养子,子养父"家庭道统观念,要从社会总体上,看待这个问题!让孩子真正地自立、自强起来。
也就是说,让国家政府"养活"每一个孩子--其实也是让每个孩子自己"养活"自己!--这一"痴人的梦呓"式的命题,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的个人所得税能够"提前"用于自己的少年教育上,把个人的养老金"后备"用于个人的养老上,是否是每个人在"自给自足"地养活自己呢?这不但可以成为个人为国家交税的目的和理由,还应该是铸造社会公正之基石。
但是,上面的命题的确需要以下假设作为前提:(1)、每个人的一生都愿意、并且生活在"国家"所闭合的系统内。
(2)、每个人所能创造"正"社会价值的能力是自己接受教育程度的正比例函数。
(3)、个人"不作为"引起社会财富的潜在损失是社会财富的"正损失"。
个人"过失"和"犯罪"所引起社会财富的损失等于社会投资成本损失+社会财富"正损失"。
(4)、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所应尽的义务!(5)、存在一个高效率、追求公正的廉洁政府组织机构。
这里的"不作为"是指个人对社会冷漠以及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可以"挺身而出"干的事情却无动于衷;例如,对"贪污、偷税"的行为等的举报;还有渎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官僚行为。
同时也指某些人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无所作为等,例如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
"正损失"是指"真正的损失"之意。
个人"过失"是指个人素质低,或工作责任心不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造成的一切"失误"等。
在这些"假设"的前提下,我们就清楚了一个孩子,是否应该受教育,以及不受教育的损失是谁的损失!让"孩子"放在社会的大背景里来看,通过教育,减少个人在社会上"不作为"、个人"过失"及"犯罪"的几率,实际上是增加了社会财富;不但改善了社会人际环境,实际上,也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效率;从我国目前的市场存在的"生态"来看,信用缺失、刑事犯罪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用缺失和刑事犯罪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延缓了少年踏入社会的年龄,减少少年犯罪现象;例如,北京网吧的纵火事件,这些说明了政府大力投资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实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际上也是观念更新问题,例如,中国养老保险及其他保障基金一年应该有几千亿元,找不到回报率高的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