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原则在行政许可领域中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116.37 KB
- 文档页数:4
行政许可法复习笔记第一节、行政许可的概念和原则一、行政许可的概念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行为。
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的含义,行政许可的特征一般是:1、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没有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行政机关不能主动予以许可。
2、行政许可存在意味着法律的一般禁止。
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为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对符合一定条件者解除禁止,允许其从事某项特定活动,享有特定权利和资格;许可是对禁止的解除,没有法律的一般禁止,便不存在行政许可。
例如,制作、运输、销售爆破物品是国家一般禁止的行为,但国家为了国防安全社会需要,对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准许实施这类行为。
3、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要依法审查。
这是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的职责,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即应准予申请,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要坚决拒绝,否则就要追究行政机关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行政许可是授益性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不同于行政处罚和行政征收,它不是对相对人课以义务或者惩罚,而是赋予相对人某种权利和资格的授益性行政行为。
如开业、生产、经营许可,这类许可使相对人获得了某种权利;而律师证、会计师证的颁发,则使相对人获得了从事相应职业的资格。
5、行政许可的目的在于抑止公益上的危险或影响秩序的因素。
不得随意将许可制度与创收相联系,不得烂设许可、乱收费。
6、行政许可是要式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应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并应以正规的文书、格式、日期印章等形式予以准予。
许可证是行政许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书面许可是行政许可形式上的特点。
相关法条:第二条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二、行政许可的原则(一)行政许可法定原则行政许可法定原则是是指有权机关履行行政许可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原则,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设定行政许可,并以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内容和程序,实施许可。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行政法母国法国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素有"行政法母国"之誉,其行政法被许多国家奉为典范.法国最先从理念上承认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并通过行政法院富有创造性的努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行政法体系.支撑这一庞大的行政法体系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行政法基本原则。
2.行政法律关系指由行政法所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3.行政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任意行政,具体包括职权法定原则、法律优先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
4.“无法律无行政”即职权法定原则,行政权的设立、运用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5.法律优先即在各种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行为之前都可以选择的法依据中,法律相对于行政立法具有优先地位。
6.法律保留指在国家法律秩序范围内,某些事项必须专属于立法者规范,行政机关(行政立法)不得代为规定。
7.行政裁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基于法理或事理对某些事件所做的酌量处理的行为。
8.平等对待原则是宪法上德平等原则在行政法上的具体体现,是行政主体针对多个相对人实施行政决定时应遵循的原则。
9.行政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少侵害原则、不可替代原则、最温和方式原则。
是指行政权的行使应尽可能使相对人的损害保持在最小的范围内。
10.行政信赖保护原则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形成值得保护的信赖时,行政主体不得随意撤销或者废止该行为,否则必须合理补偿行政相对人信赖该行为有效存续而获得的利益。
11.不单独接触规则禁止一方当事人在他方不在场的情况下,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对案件有决定权的人单方面讨论案件。
12.体系解释指以行政法条文在所属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上下相关条文为依据,对条文内涵与外延进行解释。
13.目的解释指以法律规范所欲实现之目的为依据,以阐明相应行政法意旨的解释方法。
14.类推适用将法律上的明文规定,适用到不是该法律规定所直接规范的情形。
是指对于法无明文规定的事件,比附援引与其具类似性的案件类型的规定。
行政许可法释义-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特别规定行政许可法释义-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特别规定行政许可法释义-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特别规定第五十一条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本节有规定的,适用本节规定;本节没有规定的,适用本章其他有关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本节“特别规定”与本章其他规定适用规则的规定。
本章规定了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其中第一节至第五节规定了行政许可实施的一般程序,本节对于四种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的审查方式和其他的程序作出了特别规定。
根据法律的适用规则,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
特别规定是根据某种特殊情况和需要规定的调整某种特殊问题的法律规范。
一般规定是为调整某类社会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确立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规则,是因为特别规定是在考虑具体社会关系的特殊需要的前提下制定的,更符合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因此,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第五十二条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程序的规定。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原则和制度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如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便民的原则和信赖保护的原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以及实施行政许可程序的说明理由制度和听证制度等等,都适用于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
因此,本法的原则和精神适用于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
但由于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的一些事项有其特殊性,如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等,国务院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在有关公开原则和时效制度等方面也需要作一些特殊规定。
例如,核出口管制条例规定,对核出口申请进行初审和复审分别规定了15天的期限,同时规定对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外交政策有重要影响的核出口,必要时,应当报国务院审批。
报国务院审批的,不受本条例规定的上述期限的限制。
又如,招标投标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务院对特定招标项目的评标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行政执法人员试题(判断题)一、判断题1、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2.、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3、法人是拟制的民事主体,所以没有人身权。
√4、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5、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案件不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涉嫌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6、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在国际互联网网络主页、电子公开栏、聊天室、网络新闻组上发布、谈论、张贴、传播国家秘密信息.√7、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凡涉及民生的立法,都要公开听证并公布意见采纳情况。
√8、原告在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裁定前,有权申请撤诉,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9、凡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一律不得公开。
×10、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
√11、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可以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也可以在5日内作出书面决定.×12、申请人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其复议申请书中没有载明具体的复议请求,对此复议机关应当将申请书发还申请人,限期补正.×13、行政诉讼是行政复议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4、行政许可的听证是一种依申请而举行的听证,行政机关不能主动举行听证。
第五⼗三条实施本法第⼗⼆条第⼆项所列事项的⾏政许可的,⾏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式作出决定。
但是,法律、⾏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政机关通过招标、拍卖等⽅式作出⾏政许可决定的具体程序,依照有关法律、⾏政法规的规定。
⾏政机关按照招标、拍卖程序确定中标⼈、买受⼈后,应当作出准予⾏政许可的决定,并依法向中标⼈、买受⼈颁发⾏政许可证件。
⾏政机关违反本条规定,不采⽤招标、拍卖⽅式,或者违反招标、拍卖程序,损害申请⼈合法权益的,申请⼈可以依法申请⾏政复议或者提起⾏政诉讼。
「释义」本条是对有限⾃然资源的开发利⽤、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业的市场准⼊等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的⾏政许可的实施程序的规定。
⼀、对有关⾏政许可事项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式是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 有限⾃然资源的开发利⽤是指对⼟地、森林、草原、⽔流、矿产资源和海域等⾃然资源的开发利⽤。
公共资源的配置是指公共运输线路和电信资源(包括⽆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位置、电信码号等)等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
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业的市场准⼊是指企业进⼊电⼒、铁路、民航和通信等⾏业从事相关经营活动,这些⾏业⼀般都是形成⾃然垄断的公⽤事业。
上述事项的⾏政许可均属于有数量限制的⾏政许可。
由于⾃然资源、公共资源具有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公⽤事业的市场巨⼤及国家对市场准⼊的限制,决定着在这些领域获取⾏政许可,具有巨⼤的经济价值,被许可⼈⼀旦取得此类⾏政许可,取得⾏政许可赋予其的特定权利,将会给其带来经济利益。
如果⾏政许可的实施不规范,由于巨⼤的利益驱动,就会出现搞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打招呼、批条⼦等个⼈利⽤⾏政职权进⾏⼲预,从⽽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就难以杜绝。
同时,此类⾏政许可的实施,有些会给⾃然资源、⽣态环境带来⼀定影响,有些则直接对公众的⽇常⽣活、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造成影响。
因此,对于上述⾏政许可事项,凡许可事项不限于公益性的和⾮营利的活动,就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式,选择的申请⼈从事上述⾏政许可事项的活动,才能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防⽌⾏政许可过程中腐败现象的发⽣。
行政许可法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正确答案序号前选择)1:经国务院批准,(D)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A:较大的市B:设区的市C:县级以上D:省、自治区、直辖市2: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C)许可。
A:撤销B:吊销C:注销D:抵销3:(D)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A:国务院及其各部委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4:下列关于行政许可法律责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申请人、被许可人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B: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许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C: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不承担法律责任5: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C)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A:3个月B:6个月C:1年D:2年6: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C)的权利。
A:申请行政复议B:提起行政诉讼C: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D:申诉7: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一般不超过(C)日。
A:10 B:30 C:45 D:908:行政机关对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B)。
A:不能改变B:不得擅自改变C:可以随意改变D:可以部分改变9: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A)内提出听证申请。
A:5日B:10日C:30日D:1510: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C)。
A: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B: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C:是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要根据有关规定确定D:法律设定的全国有效,行政法规设定的不一定全国有效1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由(C)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节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具体内容: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法律优先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遵循现行法律不得违反。
法律保留原则:积极地要求行政活动必须具有法律依据。
“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具体内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
三、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符合以下条件: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2、非法宝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确认;3、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关机关的监督;4、应该适当,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序和范围内;5、造成他人合法权益受损,应在事后予以补偿。
第三节被授权的组织与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一、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授权主体的具体形态一、行政机构1、专门机构;2、内部机构;3、派出机构。
二、其他社会组织1、行政性公司;2、事业单位;3、企业单位;4、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二、行政委托: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一、行政行为的内容1、赋予权益或科以义务2、剥夺权益或免除义务3、变更法律地位4、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二、行政行为的效力1、公定力2、确定力3、拘束力4、执行力三、行政立法的主体及其权限1、国务院---------------法规2、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部门规章3、省级政府、省级政府所在市的市政府、经济特区、较大的市政府----------地方规章第三节行政许可一、概念、特征行政许可:行政主体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应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其从事某种活动、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资格或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法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正确答案序号前选择)1:经国务院批准,(D)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A:较大的市 B:设区的市 C:县级以上D:省、自治区、直辖市2: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C)许可。
A:撤销 B:吊销C:注销 D:抵销3:(D)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A: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4:下列关于行政许可法律责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申请人、被许可人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B: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许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C: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不承担法律责任5: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C)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2年6: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C)的权利。
A:申请行政复议 B:提起行政诉讼C: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D:申诉7: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一般不超过(C)日。
A:10 B:30 C:45 D:908:行政机关对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B)。
A:不能改变B:不得擅自改变C:可以随意改变 D:可以部分改变9: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A)内提出听证申请。
A:5日 B:10日 C:30日 D:1510: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C)。
A: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B: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C:是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要根据有关规定确定D:法律设定的全国有效,行政法规设定的不一定全国有效1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由(C)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我国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均未明确涉及行政听证制度参考答案:错误2.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则以其所属的人民政府为被告。
参考答案:错误3.行政诉讼第三人只能经由人民法院通知才能参与诉讼。
参考答案:错误4.行政听证并非具有独立性的行政行为,它是制定行政规范和作出行政处理过程的具体环节和步骤。
参考答案:正确5.我国的行政回避仅指申请回避。
参考答案:错误6.以下行为中具有可诉性的行政行为是()参考答案:政府制作《会议纪要》,要求城郊公交运营企业与公交司机在某段路承运时需要缴纳管理费用,而城市公交运营企业与公交司机则无需缴纳。
7.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行政公益诉讼适用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8.根据现行规定,以下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是()参考答案:某市政府出台《某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9.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设定方式是()参考答案:混合式10.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政证据规则,有关证据审查认定制度、证据排除规则散落在相关法律法规中。
参考答案:正确11.行政强制措施的一般程序包括催告。
参考答案:错误12.关于指导性案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例时可以参照指导性案例13.行政许可依法须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当事人对批准或不批准行为不服一并提起诉讼的,以上级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
参考答案:正确14.规章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
参考答案:错误15.行政规范性文件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裁判说理依据。
参考答案:正确16.同一位阶法律规范相互冲突的,应当首先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则进行判断。
参考答案:错误17.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适用法律的效力要高于行政机关适用法律的效力。
参考答案:正确18.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裁判依据。
一、行政许可违法的形态(一)行政机关无权限许可的责任行政机关享有的许可权与其他权力一样都必须来自法律的授予,未经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得实施任何许可。
但是,当行政机关对自身权限的认识发生偏差而实施了法律并未授权的许可行为时,行政机关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呢?首先,行政机关应当承担纠正责任,即撤销违法的许可行为或者确认该项许可为无权限的无效许可。
其次,许可机关还应当承担善后责任,即补偿无过错的申请人由于获得许可或者失去无效许可遭受的损失。
例如,城市市容监察大队并无临时建筑搭建的许可权,但是,当相对人对市容监察大队提起申请后,监察大队作出许可决定,允许申请人搭建临时建筑。
很显然,按照职权法定原则,这是一项无效的许可行为,对政府机关并不应该产生任何约束力。
但是,作为许可申请人或者第三人并不一定十分了解行政机关的职权分工,申请人本身并无过错获得许可而产生的利益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对自己实施的无权限许可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
如果申请人对于许可权限有了解的情形下,即明知行政机关无许可权故意提出许可申请的,因此获得许可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
例如,申请人明知开办餐馆应向食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许可申请,但故意向当地基层政府如乡政府提出,此种情形下获得的许可属于申请人有过错的无权限许可,行政机关不承担责任。
(二)行政机关越权许可的责任行政机关实施许可行为还必须遵守职权法定原则和不得越权原则。
任何行政许可机关都必须在自己的许可权限范围内实施许可行为,对于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许可事项,不得实施许可行为。
如果行政机关超越权限实施许可行为,那么,该越权行为当然属于违法行为,应予撤销或者宣告无效,这也是纠正违法越权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作为许可行为相对人的被许可人,在获得许可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利益,如果行政机关纠正其违法的许可行为必然给受益人造成损失。
例如,受益人已经开始修建被许可的设施,已经从事受到许可的某种活动并且收取利益。
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和分类导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仍然保留着,而且新增加了许多行政审批制度与项目。
有些是必要的,不少的则是官僚主义或权力腐败的产物,变成行政“创收”手段,造成审批泛滥,民不堪负,限制了公民和社会主体的行为自由与权利,干扰了市场经济健康、高效地发展。
现在立法机关正在草拟行政许可法,加以规限。
这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立法中也遇到一些理论和操作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研讨。
这里就其中几个问题略述浅见。
一、行政许可的性质法律上的“许可”从广义上说,是指权利主体行使权利时,事先必须得到权力主体对其作出准许的决定。
行政许可首先体现在立法上设定许可,即规定公民或法人在行使其法定的权利时,哪些事项或行为是要经过有关政府机关的审核、批准,才能允许其作为或不作为的,亦即规定公民和法人行使某项法定的权利,必须具备的法定的资格和条件。
第二步才是当事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主管机关申请,后者则依法审核申请人是否符合法定的资格与条件及申请程序作出行政决定,即决定是否允许相对人行使相关权利,以从事某种活动、行为或事业。
如准许或撤消公民与法人成立,经营、生产或销售,申请注册商标,申请专利,成立出版社,出版期刊,成立社团,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等等。
如果说,立法上“设定许可”是对公民和社会主体的一种“赋权”行为,那么,行政执法上的“审批”则只是一种行政职责,亦即有关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
只要请求事项符合法定资格和条件与申请程序。
有关行政主管机关就必须承担受理申请,并按照法定程序与时限加以审核、批准和答复的义务。
否则就是失职,应予行政或司法的救济或追究。
过去一些行政法学教科书和理论文章都笼统地把行政许可界定为“赋权行为”,似乎公民或法人行使某项权利,是由行政审批机关“赋予”的,这是没有区分立法上设定许可(立法权力)与行政执法上的依法审批(主要是履行行政义务,有的也包含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详后),二者有性质的区别。
出于公益需要,行政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生效的行政许可,给相对人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赔偿。
()
【答案】×
【考点】行政许可基本原则
【解析】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八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城乡规划法》规定,( )负责全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A.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B.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C.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D.乡、镇人民政府【答案】 B2、城市居住用地一般包括()A.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绿地B.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C.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D.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答案】 C3、可能涉及周边单位或者公众切身利益,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的成片开发建设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决定并对其进行审定。
A.市人民政府B.城乡规划主管部门C.镇人民政府D.省人民政府【答案】 B4、下列四个选项中,叙述错误的一项为( )A.从狭义上讲,法律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B.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权的存在与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C.在特殊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一些虽然与现行法律相抵触但合乎情理的措施D.行政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答案】 C5、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由行政主体相对方的当事人构成,主体双方通常是处于服从领导和被领导、命令和服从的不对等地位。
由此出发,下列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是双方当事人一致意见的表示B.行政主体只履行职权不履行职责,行政相对方只能听从C.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应有双方相互约定,或者自由选择D.行政主体对违反义务的一方可以运用国家强制力实施制裁或者强制执行【答案】 D6、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A.城市建设用地范围B.建设用地范围C.规划区范围D.建成区【答案】 B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规定,下列关于从事测绘活动单位测绘资质资格及其测绘成果表述中不符合规定是( )A.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军事测绘单位测绘资质审查B.基础测绘成果和国家投资完成其他测绘成果,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应当无偿提供C.测绘项目完成后,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国家投资测绘项目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D.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测绘资质审查、发放资质证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规定【答案】 A8、在行政法的渊源中,其效率不及其他法律形式,并且在我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只具有参考价值的是()。
行政法中的行政许可制度行政法是一门研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的学科。
其中,行政许可制度作为行政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行政许可制度的定义、特点、问题及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政许可制度的定义与特点行政许可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条件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对特定行为主体进行的行政行为,以控制和引导社会行为的一种制度。
行政许可制度与行政命令、行政合同等制度相辅相成,构成行政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许可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行政许可是一种典型的单向强制行为,即行政机关对特定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行限制与约束。
其次,行政许可具有明确性和确定性,即行政机关在行使许可权时,需明确许可标准、程序和期限,从而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预见性。
第三,行政许可制度具有广泛性和适用性,即适用于各个领域和各个层级的行政机关。
此外,行政许可还具有监督性和可撤销性,即行政机关可以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整,并有权撤销已经颁发的许可证。
二、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然而,行政许可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行政许可的过程繁琐、周期较长,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不便。
其次,行政许可存在不确定性和歧视性,有些行政机关在许可过程中存在不公平和任性的情况。
此外,行政许可制度也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导致权力滥用和贿赂行为的发生。
三、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路径面对上述问题,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应加强行政许可制度的公开透明度,建立公开互联网平台,让申请人了解申请的条件、程序、时限等信息。
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加强对许可决定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
此外,还应加强行政许可的法律保护,为申请人提供可预见的法律效果和救济途径。
在改革过程中,还需注重平衡公益与私益的关系。
行政许可制度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行政许可法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正确答案序号前选择)1:经国务院批准,(D)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A:较大的市 B:设区的市 C:县级以上D:省、自治区、直辖市2: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C)许可。
A:撤销 B:吊销C:注销 D:抵销3:(D)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A: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4:下列关于行政许可法律责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申请人、被许可人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B: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许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C: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不承担法律责任5: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C)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2年6: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C)的权利。
A:申请行政复议 B:提起行政诉讼C: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D:申诉7: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一般不超过(C)日。
A:10 B:30 C:45 D:908:行政机关对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B)。
A:不能改变B:不得擅自改变C:可以随意改变 D:可以部分改变9: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A)内提出听证申请。
A:5日 B:10日 C:30日 D:1510: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C)。
A: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B: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C:是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要根据有关规定确定D:法律设定的全国有效,行政法规设定的不一定全国有效1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由(C)责令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基本概念1.行政许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2.行政许可的撤销: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基于实施过程中行政主体或被许可人的违法因素而被行政主体取消其效力。
3.行政许可的撤回:指因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形发生重大变化、法律依据修改或废止而由行政主体取消其效力。
4.行政许可的吊销:指被许可人违法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而被行政主体施以取消行政许可的处罚。
5.行政许可的注销:指基于特定事实的出现,而由行政机关依据法定程序收回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公告行政许可失去效力。
6.有数量限制的许可:指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行政主体在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对于申请人从事某项活动只能发放一定数量的行政许可。
重点考点详解一、行政许可概述(一)行政许可概念行政许可是一种重要的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并为行政程序法三部曲。
(二)行政许可的特征1.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2.是授益性行政行为。
3.是对一般禁止的解除。
4.是一种要式行政行为。
5.是一种过程性、连续性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制度不应当只是简单的许可证核准与颁发行为,更重要的是对被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三)比较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通常情况下确认在前、许可在后,确认是许可的前提,许可是确认的后果。
1.区别(1)性质不同。
许可是一般禁止前提下的特殊准许,应经许可的事项未经许可即作为就属违法。
确认意味着肯定,应经确认的事项非经确认即作为可能导致无效,但不一定违法。
(2)对象不同许可是使相对方获得从事某种行为的权利能力,具有后及性。
确认是对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关系和法律事实的确定与认可,具有前瞻性。
2.常见行政行为的性质判断(1)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认证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措施,不属于行政许可。
(2)企业、机动车的年检不是行政许可,是主管机关实行监督管理的一种手段。
简述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许可法是指国家依法对特定行为主体进行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
在行政许可的过程中,为了保障行政机关行使许可权的公正、合法和有效,确保行政许可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行政许可法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行政许可法的核心原则。
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行政许可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行政机关在实施许可程序时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标准,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制。
行政机关在行使许可权时,必须依法行使,不能滥用职权,确保行政许可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二、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行政许可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公平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许可权时,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保障行政许可的公平性。
行政机关在受理和审理许可申请时,应当平等对待各方申请人,不得歧视申请人。
行政机关应当公开许可的申请条件、程序和结果,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行政许可的公开透明。
三、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适度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许可权时,应当根据事实和情况,进行合理的裁量,确保行政许可的适度性。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确定许可的条件和标准,确保许可的要求既不过严也不过松,既不限制合法的市场竞争,又能保护公共利益。
四、效率原则效率原则是行政许可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效率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许可权时,应当高效、便捷地处理许可事项,确保行政许可的效率性。
行政机关应当优化许可的程序和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申请人提供便利的服务。
行政机关还应当建立健全许可事项的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五、公益性原则公益性原则是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公益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许可权时,应当坚持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确保行政许可的公益性。
行政机关在审批许可事项时,应当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六、便民利民原则便民利民原则是行政许可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建设公益性公墓行政许可证核发简介公益性公墓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以服务社会公益为宗旨,用于安葬无亲无故人员、义工等特定群体或为符合资格条件的民众提供公益性安葬服务的公墓。
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公益性公墓建设成为确保老有所终的必要举措。
本文将介绍有关建设公益性公墓行政许可证核发的相关信息。
建设公益性公墓需要什么行政许可?要建设公益性公墓,需要获取有关行政许可。
公墓的开发与运营都需要取得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才能进行。
具体来说,如下几点:1.建筑许可证进入实体建设之前,首先需要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许可证。
2.安全生产许可证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
施工过程中需要符合一定的安全规定,在此基础上也需要获得相应的行政许可,即安全生产许可证。
3.环境影响评估公墓建设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影响可能很大,因此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估,也是获取行政许可之一。
4.墓地经营许可证建设好公益性公墓之后,对公墓进行经营,也必须要获得相关部门的经营许可。
标准的墓地经营许可证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建设公益性公墓,需要获得有关的行政许可证。
获得行政许可证可以保证公墓建设得到正规的、合法的、规范的建设和经营。
公益性公墓行政许可证核发流程行政许可证是公墓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般情况下,流程是:1.申请材料准备准备好公墓建设各个环节的申请材料。
这里是检验公墓建设是否符合法规的重要部分,申请信用记录必须真实、详细。
2.初审主要由行政机构对申请资料进行初审,如果资料齐全、符合要求,则可以继续向下一个审批环节推进。
如果不符合要求或存在疑问,会发出“补充申请材料”的通知,需要补充完善。
3.现场核实此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申请人提出的建设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审核现场情况。
现场审核主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检查,对公墓建设的质量、尺寸、规划等方面进行严格检查。
4.综合评审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综合评审形式,对公墓建设方案进行科学可行性评估,综合考虑申请人的财务状况、信用记录、业绩等信息来决定是否发放行政许可证。
摘要:尽管我国《行政许可法》已确立了公益原则,但是该原则富有浓厚的价值判断色彩,在适用上必须具体化、系统化,否则事事援引公益原则,必然会导致法律体系的瘫痪。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行政许可的过程发展,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
关键词:行政公益原则行政许可引言在近现代国家中,行政被定义为公共事务的处理活动,因此行政必须将公共性贯彻其中,即必须以实现公益为目的。
行政在管理社会时常常采用的有效方法有发布命令、签订合同或采取直接的强制行为等等。
但是,其中能够有规模地进行有效的严密管理,并且能在许多政策领域广泛运用的手段则是行政许可及其相关的行政特许和行政认可。
通过这些手段,行政机关可以有效地限制市场竞争,调节各种社会资源以及确保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在资质、能力方面的最低安全基准等。
但是,从法律的角度看,实施许可的行政权所对应的是行政相对人的自由、权利或是权利关系。
因此,无论作为根据的法律法规如何规定,许可所涉及问题的基本点都在于如何调整(行政所代表的)公益与对应的(相对人的)私益之间的关系上,对许可是否合法的评价也自然应该从这一关系入手。
一、公益原则的概述在日本,公益原则被作为行政许可法制的两大原则之一。
其最高法院始终强调行政许可的制度性目的就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无论是决定是否给予申请者许可,还是认定是否应考虑由此所涉及的相关私益时,行政均应从公益的角度进行判断。
①我国的《行政许可法》②尽管没有明确将公益原则作为基本的原则,但是从法律条文的规定上还是凸现了其重要性。
这可从在最后通过的法律文本中所出现的众多条文涉及公益概念的法律用语得到证明。
大体可归纳如下:1.公共利益———计有8处,分别规定在第1条,第8条,第11条,第12条第2项,第3项,第46条,第67条,第69条。
2.公共安全———计有8处,分别是第12条第1款、第4款,第28条,第62条,第68条第1款、第2款,第78条,第79条。
3.社会秩序———计有2处,分别为第1条、第11条。
4.国家安全———第12条第1项。
5.公共资源———第12条第2项、第66条。
对上述这些众多的表示公益概念的法律用语有关的条文进行整理和概括,可以发现行政许可中的“公益”,具体分为两层涵义:一是指在行政许可的设定上,行政机关只能对真正影响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公共利益的事项采取一般性禁止的原则,不得任意设置许可,限制公民权益的行使。
二是指在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结构上,行政许可作为对限制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解禁”的行政手段,必须以实现公益为目的。
无论是决定是否给予许可,还是认定是否应当考虑由此所涉及的相关私益,行政机关均应当从公益的角度进行判断。
也就是说,行政许可的制度性目的建立于公益基础之上。
事实上,这些法律用语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就以最为常用的“公共利益”为例,由公共与利益两者组成。
前者指涉及受益对象的范围公益原则在行政许可领域中的运用许乙川*2008年第3期法治研究*作者简介:许乙川,男,1964年出生,浙江瑞安人,浙江合一律师事务所主任,一级律师,法律硕士。
76问题,公共为许多私人的集合体,但问题是究竟需要由多少私人来组成,对这一概念,尽管吸引了众多的法学家进行研究,仍不能作出明确的界定;后者则本身就是价值判断的结果,是人们以感觉肯定其存在的实益,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和多面性;两者皆属不确定的概念。
德国法在学说上也视其为典型的“不确定的法律概念”。
以下分别就公共的范围和利益的内容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公共”的范围公共、民众和大众等类用语,都是相对的。
在概念上几乎都可以进行或宽或窄的理解。
尽管如此,学说上还是达成一个共识,即公共不等于全体国民,也就是说,公益涉及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但不必是全体国民。
如果采简单的两分法,则可以将公共作为与个人相对的概念,但是这样并不能清楚表达公共的定义。
于是,德国的法学家们提出改将某圈子之人作为公共的相对概念。
所谓某圈子之人就是指由一个范围狭窄的团体,加以确定的分离开来,或者可根据地域、职业或信仰等因素加以明确的划分。
与之相对,判断公共的标准就是两项,一是非隔离性,二是数量上达到一定的多数。
③(二)“利益”的内容通常来说,利益可以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拥有,或者说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价值判断的关系。
而价值就是利益的中心要素,价值要经过主体的评价过程后对主体而言所获得的特定价值就是利益。
因此,价值的形成是评价客体与评价标准相互结合的产物,而非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一方面,利益的形成和利益价值的认定,总是为当时的客观事实所左右,公益的内容必须弹性地以社会、国家法秩序的价值概念来认定。
而同时,国家公益的具体内涵也会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也常常会因此而发生不同公益相互间冲突的情形。
这就需要通过价值的比较来解决。
在如何选择优先考虑的判断标准从而形成公益时,德国学者WalterKlein提出的标准是必须量最广,且质最高。
如果在同一事件中,发生不同公益相冲突的情形,此时则取决于质的比较,质高而量少者优先于量多而质少者。
④二、公益原则之反思尽管《行政许可法》第一条的立法目的条款中即明确了公益原则,行政传统的行政法学也均承认和维护行政主体在行政许可中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享有特权,事实上这种价值判断是以公共利益为参照对象的。
但是这是否具有普适性?笔者认为深值怀疑。
首先,公共利益的内容必须是弹性的,由社会、国家法秩序的价值观念来决定,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涵,如勉强形成普适性的认识,则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在其内涵无法界定的前提下,以其为参照存在的特权颇值商榷。
对此解决的可行路径是寻求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
然而我们最大的困境就在于实践中缺乏公共利益的具体判断标准。
其次,确认行政主体在行政许可实施时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享有特权,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潜意识对相对人的不信任。
但我们不能因此便由对私人的不信任转而完全信任行政主体。
这种思路本身存在局限,是由一个误区走进另一个误区。
诚然,行政主体作为公共利益的判断者确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行政主体作为公共利益的判断者依然存在如下质疑:首先,行政主体的公共利益代表者的地位发生动摇。
在传统国家中,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合一,行政主体本身就是国家的代表,无自身的私益,由其充当公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无可厚非。
但在市场经济下生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元对立的格局。
伴随市民社会的发展,个体利益向群体利益的转化,利益发生重新聚合,利益主体和价值出现多元化。
“在多元的社会,弥漫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必须经过充分的公共意思的沟通,方可寻出一个同时符合多数价值理念的公共利益概念”。
⑤在这种背景下,行政主体的公共利益的代言人之角色就有必要重新加以考量。
其次,行政机关自身的私益会影响公益目的的实现。
传统的行政法在公益原则的问题上常常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即行政机关也有自身的利益考虑。
而这会带来两个难以消解的难题:行政机关所代表的公益与自身的利益之间如何区分?在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又该如何保证行政机关舍己为公?最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位。
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上往往持公共利益绝对本位的立场。
受国家行政理念的支配,个体利益、群体利益被国家利益吸收,公共利益至上,发生利益冲突时个体利益要无条件地让位。
但是,这一点在新形势下同样需要反思。
现代国家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改造整个社会,使社会从分散到77聚合,从同质到非均衡,形成了各个利益群体。
随着多元利益主体的形成,社会的组织性、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
这时,就不能不对各种特殊利益同样加以维护,不再是单纯的舍己为公。
由此可知,在公共利益内涵不确定、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在行政领域中由行政主体作为公共利益的最佳判断者适用公益原则也就同样需要进行谨慎和合理的定位。
在同一事件上,出现不同公益相冲突的情形,行政主体为解决这些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就需进行价值比较,亦即在众多价值标准中,选择一最优先考虑的价值标准。
对此优先价值标准的选择,不能仅仅依赖于行政主体的主观认识,而是应依宪法理念确定选择最优先考虑的价值标准。
否则,难免行政许可领域不会出现以下消极的现象:1.以公共利益为名,滥用特权,或侵害相对方的个体利益;或双方恶意串通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损害公共利益。
2.行政主体混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以自身私益取代公共利益。
3.公共利益与公务员私益相对分离,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异化,使权力走向法律赋予它的反面。
三、公益原则在行政许可中的贯彻日本法上除将公益原则与普遍许可原则并列作为两大原则之外,在司法实践中最高法院也在有关的案例中根据公益原则的要求,为行政机关在许可决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判断基准,如对判断是否给予许可的法律根据进行解释时,其解释也只能以公益为基础分析法律规定内容的逻辑结构。
在申请人符合法定要件时,行政机关便负有给予申请人许可,即解除其所负的被禁止作为的义务。
反观我国,尽管《行政许可法》上已确立了公益原则,但是该原则富有浓厚的价值判断色彩,在适用上必须具体化、系统化,否则事事援引公益原则,必然会导致法律体系的瘫痪。
许可法上对该原则的具体适用标准并不明确,这有可能会影响到其在行政许可法领域中的运用。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行政许可的发展过程,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将其分为下述几个部分进行阐析:(一)行政许可设定时的公益考量设定许可必须考虑到公益性的规制需要,才能对公民的某些自由权的行使附加一些不得已的限制,不得随意扩张公益性的内涵范畴,侵入公民的私人权益。
尤其在“给付行政”!"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已经从主要是全面管理社会转移到仅仅从宏观上维护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局面,这样的功能转移又意味着政府的一部分功能从原有的功能体系中分化出来。
例如,就行政许可这一功能而言,设定行政许可必须仅仅限于公共利益事项,而其他事项仍由社会和私人进行自主调节。
(二)行政许可实施时的公益考量在行政许可的实施过程中,除了要顾及公益的目的外,还需要考虑对除申请人外的第三人和相关人的私益进行保护。
在各种相关利益并存的多元结构里,考虑到行政许可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发生利益平衡的问题,应当肯定公共利益所需要考量的不仅仅有第三人的利益,而且相关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也应当列入评价的范围。
在这个公益考量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领域中出现各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现象,行政机关可以采用制定各种裁量基准的做法,将各种利益衡量的判断标准加以明晰化。
而在诉讼时,法院也需要对行政机关制定的这些裁量基准持尊重的态度,避免过度的干预。
毕竟,在涉及个案中的利益平衡问题,行政机关出于其所具有的专业性和受人大监督的特点,充任公益代表的角色更具有合理性。